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

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

一、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谭雨蕾[1](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提出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王霞[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文中认为致密碎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储层类型,构建适用的致密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体系是评判该类致密储层质量、预测相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本文以周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致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致密储层孔、渗、饱解释模型,确定有效储层下限标准,构建多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对致密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认识如下:周长地区长9油层组构造相特征表现为总体西倾单斜背景下,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近北东向鼻状隆起及小型背隆,断层不发育,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构造裂缝局部发育,孔隙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其中Ⅱ类中排驱压力-小孔细喉型为主要类型;储层孔隙度中值为8.4%,渗透率中值为0.40×10-3μm2,属于特低孔、致密储层,延长组沉积期构造-沉积-成岩演化及油气侵位共同导致储层致密化,区域构造热事件及盆地沉降-抬升均对储层次生孔隙形成及致密化有重要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受源区母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砂体规模、物性、横向相变化是控制油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鼻状隆起构造对油层分布亦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构造的幅度直接影响着油水分异程度以及油井产量和含水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针对致密储层现有测井参数解释模型适应性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适合致密储层的测井参数解释方法:在曲线标准化和岩心归位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曲线,多元回归建立泥质含量、钙质含量计算模型,计算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泥质含量、钙质含量平均分别为8.8%和17.3%;综合测试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致密储层泥质、钙质含量对孔隙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泥质含量影响更为显着,引起的孔隙度变化量为0.6%左右,利用声波时差测井,建立基于泥质含量和钙质含量的考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进而由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基于研究区岩电数据特征,以孔隙度7%为界进行样品分组,分段建立致密油饱和度测井计算模型,以上解释模型相对于常规模型更适合于致密储层测井参数解释;综合试油试采资料,确定长9有效储层下限标准为渗透率为0.15×10-3μm2、孔隙度6.0%、电阻率27.0Ω·m、声波时差215.0μs/m。动静态结合,优选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砂岩厚度、变异系数、存储系数、储油系数和地层系数、单井产能及砂体成因、孔隙类型等指标,采用权重分析法,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长9致密储层分成三类,其中Ⅰ类好储层,是后期重点开发对象。

彭诚[3](2019)在《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测井提供了地下数千米地层原位、连续、高分辨率的多种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参数信息,是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档案。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井包括松科1井南孔、北孔与松科2井东孔,采集了全球最连续、最完整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岩心与测井资料。为了更加准确、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提取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本文基于松辽盆地科探井测井、岩心与录井资料,探讨测井响应机理,提取古环境古气候敏感的测井指标,建立古环境古气候的测井分析方法。本文针对青山口组(湖泊沉积环境)与泉头组(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地层,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地层组份含量变化对测井响应的影响。频谱与小波分析方法被用于识别测井曲线中的天文旋回信号,分析测井参数对天文驱动气候的敏感性。功率谱分解分析被用于了解测井垂向分辨率对不同厚度旋回信号的敏感性。本文选用长偏心率(405kyr)周期对测井曲线进行天文年代校准,估算沉积速率。地球化学测井被用于分析青山口组沉积时期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厘清了天文驱动气候影响测井响应的机理。对于湖相沉积地层,地层电阻率受粘土矿物与有机质含量的控制,与古气候的相对应关系取决于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对于河流与三角洲沉积地层,粘土矿物是连接测井响应与古气候的重要桥梁。在这类地层中,受粘土矿物含量控制的测井参数可用于天文旋回分析。2)建立了测井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建议通过测井响应主控因素分析与主控因素连续性分析来优选对古气候敏感的测井参数。3)论证了元素俘获能谱测井的Al/Ti曲线可作为古湖泊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a元素测井与TOC曲线的重叠分析可用于揭示湖泊古水深的变化。4)提出了利用阵列感应测井开展地层旋回信号的多分辨率扫描检测的方法。测井曲线的垂向分辨率对地层中不同厚度的天文旋回信号的敏感性不同,阵列感应测井提供了多种垂向分辨率的电阻率资料,联合用于地层天文旋回的分析能够提升探测的精度。5)松辽盆地泉头组地层的电性结构记录了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旋回信号,说明其沉积过程受天文驱动气候控制,松科2井东孔泉头组的持续时间约为5.65Ma。该研究形成了一套分析陆相地层古环境古气候的测井方法,为松辽盆地白垩纪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王鑫伟[4](2019)在《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本次研究是基于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项目“沧东凹陷沙河街组综合地质研究”完成的。由于沧东凹陷沙河街组的层序划分与精细对比存在分歧,砂体分布区域特点不确定等问题,不利于有利区带的圈定。本次研究以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震、钻井、测录井与岩心资料的搜集和解释分析,开展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识别了六个三级层序界面,将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沙三下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上亚段、沙二段以及沙一段。通过对四级层序的理解,又进一步地划分为13个四级层序并详细讨论了层序内部结构、准层序叠加样式。建立沧东凹陷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整体上地层厚度具有北西厚南东薄的特点,各个层序时期地层沉积发育特点存在区别。通过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条件对于研究区内的层序地层发育影响最大。各层序时期的地层展布范围、层序地层格架以及砂体分布均存在差异性,表明在五个时期构造运动以及古气候条件都有所不同。层序Ⅰ-Ⅲ时期主要为伸展-走滑运动构造并不断加强,古气候条件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层序Ⅳ时期为走滑运动构造,古气候条件为温暖半干旱亚热带气候;层序Ⅴ时期为伸展-走滑运动构造,古气候为温暖亚热带气候。通过对沧东、徐西两条控盆的边界断层古落差的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在构造与沉积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层序格架的建立,构造与沉积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发育模式与充填演化规律。分析得出研究区层序地层的控制因素为构造运动与古气候变化,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时期的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杜威[5](2018)在《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砂岩电学频散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砂岩作为地下流体矿产主要的储集岩层,其沉积组构决定了其储集性能,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手段进行表征。前人研究表明,极化率和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能够反映砂岩的骨架结构和流体性质,但是其具体的响应规律仍存在众多争议,所以其频散特性实验研究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采集的砂岩样品展开多方面实验研究,具体实验项目包括常温常压下极化率频散特性实验和地层模拟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实验。最终,结合岩石物理理论模型,利用显微镜镜下分析、微观组分分析和物性分析技术,绘制不同类型砂岩样品的极化率和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曲线,分析频散特性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理,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验证实验结论,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砂岩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条件决定砂岩原始沉积组构,沉积组构的微观特征包括粒度分布、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随着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加,粒度组成越粗,孔隙越发育,孔隙结构越均匀,胶结物、粘土矿物和填隙物越少,极化率频散特性越稳定,极化率数值越小,遵循“水动力增强规律”。(2)极化率频散特性的本质是外电场条件下阳离子的运移能力,骨架性质是极化率频散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其电学性质,利用骨架粒度、粘土含量和致密程度,可以将岩石骨架划分为重力流型、强牵引流型、弱牵引流型、致密缝洞型和粘土矿物型。(3)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研究对象是幅值、实部(同相)、虚部(异相)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特征。其普遍特征包括:幅值和实部的频散特性相似,当且仅当虚部出现极值时两者会出现分异。实部的拐点与虚部的极值点永远保持对应,虚部的极值点和相位的极值点(在极化率不为0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位移。随着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骨架粒度越粗,孔隙结构更发育,粘土矿物含量越低),转折点向右偏移,转折点与相位极值点位移减小;改变矿化度和流体饱和度等效为改变岩石骨架性质,可以等效转化后进行分析。(4)Cole-Cole模型可以全面的阐释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弛豫时间常数τ决定转折点的位置;极化率η决定复电阻率实部的下降速率和转折点与相位极值点的位移量,建立了复电阻率和极化率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由弛豫时间常数τ和极限极化率η共同决定,而τ和η均由岩石骨架结构控制。(5)本次实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岩石骨架和流体性质的响应解耦,所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即当沉积相一定时,只比较流体饱和度。所以,标准沉积相样品实验研究必不可少。本文对测井评价的建议:极化率和复电阻率测井的测量频率个数需增加,复电阻率的虚部和相位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廖文婷[6](2018)在《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固结良好的陆相沉积地层中,砂岩速度通常高于泥岩,有效砂岩速度则介于低速泥岩与高速致密砂岩之间。在复杂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下,地震中的有效储层信息往往被更多非储层信息所掩盖。有效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决定着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风险与成本。本文以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岩石物理-地质建模-地震正演研究为切入点,从成因出发,研究储层、非储层因素对地震响应的贡献;再以地质成因为指导,去伪存真,从地震中获取有效储层信息,建立了适合陆相沉积盆地的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技术系列,成果和认识如下:(1)对影响戴一段地震响应的储层、非储层因素进行宏观排序,按重要性依次为:压实作用与固结史、沉积旋回、岩性、孔隙度、流体——明确了储层的贡献地位。(2)结合岩石物理正演与钻井实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岩性、孔隙度、流体、埋深、沉积旋回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砂组的储层参数解释量板。(3)结合地震正演模型与实际地震,分析储层参数与地震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的关系,明确了储层地震敏感属性。(4)针对横向相变快、井点分布不均的问题,建立相控-测井约束反演流程,使地震反演成果更符合地质规律。(5)针对纵向沉积旋回多、埋深跨度大、砂岩与泥岩速度叠置的问题,建立岩石物理分步解释技术,剔除非储层信息,实现储层参数定量预测。(6)优化了地质统计学反演流程,使其适用于井控少的勘探区块,有效提高了储层预测纵向分辨率。(7)针对不同地质、地震条件,组建合适的储层预测路线,落实一批隐蔽圈闭,发现了肖15、周64、邵23、黄166等一批隐蔽油藏。

姜明[7](2017)在《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频谱测井是对传统电测井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借鉴了侧向测井的电流聚焦测量模式,综合了多种不同频率的电测井技术而成,是一种测量地层的复电阻率频散的频谱式测井技术。通过采用多种频率测量地层矢量响应,并通过电频散模型拟合获得多种电学参数,包括复电阻率频散信息,电阻率与介电信息。相比传统电测井方法,对低阻油藏,水淹层等复杂油藏有更好的识别度。目前,电频谱测井仪器方法验证样机在“十二五”期间下井测试成功,取了第一手的电频谱测井资料,验证了电频谱测井方法的可行性。为了更加深入研究电频谱测井资料应用以及工业样机的研制与推广,有必要研究并在实验室搭建一套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文中针对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仪器响应数值模拟,硬件软件平台研制,以及系统集成测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建立了三维电频谱测井响应计算有限元模型,设计了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电极系,模拟计算了仪器的径向探测深度,纵向分辨率以及三层介质中仪器的多频响应。并以此为指导,对实验系统的地层模型几何尺寸进行了优选。基于模拟乘法器实现了任意频率激励信号的幅度调制功能,结合混频接收机技术,真正实现了1-500 kHz内的扫频测量,从硬件上提高了电频谱模型反演的可靠性。同时提出一种抗干扰性强的检波方法,该方法基于SA(Simulated Annealing,模拟退火)波形拟合,相比常见的DPSD(Digital Phase-sensitive Detector,数字相敏检波器)方法可以更好地抑制频谱泄漏以及随机噪声对检波结果的影响。研制该系统为未来实验系统硬件与软件平台升级以及工业样机研制提供了试验调试平台。在实验室集成了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并利用刻度电路对仪器进行多频聚焦平衡调节,测试了仪器挂接刻度电路时的响应。最后挂接实验电极系,测试仪器在实验地层模型中的响应,测试结果表明,电频谱测井曲线的实部与虚部均有明显的频散特征,实部曲线具有较强的分层能力,其半幅点对应的地层厚度约为0.2m,符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虚部测量结果信噪比随测量频率的增大明显提高,可以较好地反应被测介质的虚部频散信息。经过系统研究与测试表明,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方案真实可行。

刘威[8](2015)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沙河子组旋回地层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垩纪中期的“极端”温室气候是由早白垩世逐步“增温”演化而来,但人们对该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的认识主要来自海相记录。相对海相环境,陆地环境对古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但由于陆相记录的不完整性,使人们难以通过陆相记录揭示早白垩世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过程。松辽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湖盆,其内沉积了连续的白垩纪地层。于2014年开始执行的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将获得连续的早白垩世岩心,为探讨松辽盆地的古湖泊演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绝佳条件。但是,由于松辽盆地高精度的白垩系年代地层格架尚未建立起来,影响了“松科2井”所记录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海相地质记录的高精度对比。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沙河子组以黑色泥岩,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是“松科2井”的目标层位之一。本文以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旋回地层学为理论依据,综合利用钻井、测井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松科2井”邻井宋深4井的836米沙河子组地层的地球物理测井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去均值、去趋势化、预白化、频谱分析、小波分析、傅立叶变换以及滤波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宋深4井沙河子组地层记录了一系列米级沉积旋回,包括28-14.4m,7.7-5.5m,2.8-1.7m和1.3-1.2m的旋回。这些旋回对应的地层厚度之比为20:5:2:1。这些“米级”旋回被分别解释为405 ka和100 ka的偏心率周期,37 ka的地轴斜率周期和20 ka的岁差周期。通过对100 ka短偏心率周期旋回进行滤波得到浮动天文年代标尺。根据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得知沙河子组地层纪录了 30.5个长偏心率旋回和123.2个短偏心率旋回。基于上述信息,得到沙河子组地层高精度地层年代,沉积持续了 12.32 Myr。同时沉积速率显示出了 2.3 Ma和0.8 Ma的周期特点。

吕桂友[9](2013)在《英台地区黑帝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台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南部,四周环绕发育着一系列鼻状构造。西部主要发育英台鼻状构造,东北部发育葡西鼻状构造,南侧是小庙子背斜构造及以南部位。区内断裂非常发育,断层多呈北北东走向。鼻状构造与断裂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在英台鼻状构造,葡西鼻状构造上,发育着横切鼻状构造的断裂带,在小庙子构造以南地区也发育横切断层。这些构造和断裂的有利配合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黑帝庙油层属于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包括嫩江组二段、三段与四段地层,油层埋藏深,源岩分布广泛,盖层发育,存在岩性和构造油藏类型,油气资源潜力大,近些年黑帝庙油层盆地级沉积相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优选古龙凹陷英台地区为黑帝庙油层最有利目标区。本文针对黑帝庙油层岩性特征,以英台地区嫩三段(H2)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砂岩分层标志,研究砂体展布特征,判断油层油藏类型、分析油水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精细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井震联合方式确定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层序界面,在黑帝庙砂层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综合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绘制连井剖面图、砂岩对比图、油藏剖面图,综合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地比、孔隙度等值图分析黑帝庙油层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最后综合T07构造图、岩心、测井、油藏剖面图、试油资料,研究黑帝庙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黑帝庙油层总体上呈现出西薄东厚、南薄北厚的趋势,H3(嫩二段)不发育砂岩;H2(嫩三段)和H1(嫩四段)主要发育粉砂岩,且透镜状砂体发育,各油层组内部发育的砂岩厚薄不一,深度差异较大,砂体横向上的连通关系复杂,研究区自东向西砂岩层数减少、厚度变薄,西部砂体厚度薄、发育规模小,横向连通性差,对油水分布控制作用明显,形成不受构造控制的隐蔽型岩性油气藏。黑帝庙油层储层岩性以粉砂岩为主,物性较差,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为岩性,其次为构造。从而形成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和构造油藏三种类型,并且以岩性油藏为主。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H22和H21砂层组,且以H22为主,当断层在纵向起到油气运移通道作用时,油层主要分布在上部的H21砂层组,而下部的H22砂层组发育油水同层或水层。在剖面上,H22在没有断层遮挡的同一砂体中,由于物性差异大导致油水分布出现“油水倒置”现象。该研究取得的认识将为精细勘探,老井复查、有利区优选及水平井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王伟男[10](2011)在《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有的激发极化测井采用极化率参数定性评价地层水矿化度、泥质含量,渗透率等地层性质,由于极化率的影响因素复杂,评价效果不理想。岩石的极化率仅仅是激发电场断开瞬间二次场电位与总场电位的比值,所包含的地质信息有限;而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则反映激发电场断开后二次场电位随时间的衰变情况,整条谱线所包含的地质信息远远大于激发极化率。研究表明,岩石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可以拟合成弛豫时间谱,弛豫时间谱与核磁共振测井的T2谱相似,与岩石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密切相关,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目标是,在分析和研究岩石激发极化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拟和岩石物理实验,研究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的采集方法,包括实验室采集方法和现场测井采集方法;设计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电极系,研制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样机。通过这些研究,形成一种新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方法,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本文得出如下重要结果和结论:一是提出了利用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确定地层参数的方法,获得了发明专利;该方法是把岩石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拟合成弛豫时间谱,再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建立弛豫时间谱与地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地层参数,因此,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二是建立了一套岩石激发极化电位实验装置,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实验室采集岩石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的方法。三是提出了致密岩石的离子渗析极化理论,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纯净砂岩中产生激发极化现象的事实,弥补了传统认识的局限性。在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采集方面,一是设计了一种阵列式组合结构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电极系,能够连续采集地层的激发极化二次场电位衰减谱,获得了发明专利;电极系的供电时间和断电测量时间都能达到15s,对地层的供电效果和采集质量都要优于原有的激发极化测井,还可以采集到极化率衰减谱。二是研制了一套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样机,实现了对地层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的连续测量。样机具有自动供电、采集,智能纠错、处理等功能,现场采集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与理论谱线一致,符合指数衰减规律。样机测速360 m/h,径向探测深度0.75 m,纵向分辨率0.4 m,满足资料使用和现场施工要求。

二、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的定义
        1.2.2 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1.2.3 致密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5 长9 油层组研究现状
        1.2.6 存在主要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沉积特征
    2.4 地层特征
        2.4.1 地层划分的依据
        2.4.2 地层划分的原则
        2.4.3 长9 地层特征
    2.5 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控制
    2.6 长9 沉积特征
        2.6.1 沉积物源
        2.6.2 相标志
        2.6.3 沉积微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2.6.4 沉积微相剖面演化特征
        2.6.5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结构特征
        3.1.2 碎屑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结构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层内非均质性
        3.4.2 层间非均质性
        3.4.3 平面非均质性
    3.5 储层控制因素
        3.5.1 源区母岩
        3.5.2 沉积环境
        3.5.3 成岩作用
        3.5.4 构造裂缝
        3.5.5 构造演化与储层致密关系
第四章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心归位
    4.2 四性关系研究
        4.2.1 岩性与含油性
        4.2.2 岩性与物性
        4.2.3 物性与含油性
        4.2.4 电性与岩性
        4.2.5 四性综合图
    4.3 测井参数模型
        4.3.1 孔隙度计算模型
        4.3.2 渗透率计算模型
        4.3.3 饱和度计算模型
    4.4 测井识别油水层
        4.4.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4.4.2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4.4.3 油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参数
    5.2 综合评价方法
    5.3 综合评价标准
    5.4 综合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培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的发展
        1.2.2 测井古环境古气候替代指标
        1.2.3 天文旋回分析方法
        1.2.4 松辽盆地古环境古气候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与科探井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2.4 科探井概况
        2.4.1 钻孔情况
        2.4.2 测井情况
第三章 测井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3.1 米兰科维奇旋回基本理论
    3.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频谱与小波分析
        3.2.3 相关特征分析
        3.2.4 滤波与调谐
        3.2.5 天文目标曲线
    3.3 Fischer图解
    3.4 岩心深度误差对天文旋回分析的影响
        3.4.1 松科2井东孔岩心空间归位结果分析
        3.4.2 深度误差对频谱分析的影响
    3.5 分形分析
        3.5.1 曲线分形分析方法
        3.5.2 沉积速率对测井曲线分形特征的影响
        3.5.3 测井曲线分形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1 测井响应特征
    4.2 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测井响应机理
        4.2.1 自然伽马与伽马能谱测井
        4.2.2 电阻率测井
        4.2.3 孔隙度测井
        4.2.4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
    4.3 测井天文旋回分析的研究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环境古气候测井替代指标
    5.1 古环境测井替代指标
        5.1.1 古湖泊生产力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1.2 水体环境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1.3 古水深测井替代指标分析
    5.2 天文驱动古气候测井替代性指标
        5.2.1 多分辨率电阻率测井天文旋回分析
        5.2.2 测井垂向分辨率对天文旋回检测的影响
        5.2.3 泉头组天文年代学与沉积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概况
        2.1.1 沧东凹陷构造概况
        2.1.2 沧东凹陷主要构造断层特征
        2.1.3 沧东凹陷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2.2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
    3.1 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
        3.1.1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3.1.2 钻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3.2 岩石地层发育特征
    3.3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标志
        3.3.1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2 沙河街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第4章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结构特征
    4.1 沙河街组三级层序体系域划分
    4.2 沙河街组三级层序结构分析
    4.3 沙河街组四级层序(基准面旋回)对比
第5章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
    5.1 层序地层格架总体特征
    5.2 NW向格架剖面特征
    5.3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样式
第6章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及成因机制
    6.1 层序地层控制因素类型
    6.2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主要控制因素
        6.2.1 断层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6.2.2 构造沉降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6.2.3 构造演化对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
        6.2.4 古气候条件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6.3 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6.4 层序地层充填演化
    6.5 层序地层成因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砂岩电学频散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砂岩频散特性实验方案
    2.1 实验原理
        2.1.1 极化率激发极化特性
        2.1.2 复电阻率激发极化特性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样品概况
        2.2.2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选取
        2.2.3 实验设计
        2.2.4 样品孔隙度测量和流体性质控制
    2.3 实验仪器
    2.4 极化率和复电阻率常规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常温常压条件下极化率频散特性
    3.1 极化率频散特性曲线特征
    3.2 极化率频散特性与沉积组构的关系
        3.2.1 样品薄片镜下分析
        3.2.2 样品粒度和组分分析
        3.2.3 岩石物理机理分析
    3.3 极化率频散特性的测井应用
    3.4 小结
第4章 地层模拟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
    4.1 饱含水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曲线特征
    4.2 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曲线特征
    4.3 不同矿化度饱含水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曲线特征
    4.4 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曲线特征
    4.5 复电阻率测井解释模型和应用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陆相沉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现状
    1.2 陆相高速砂岩地震预测的技术难点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勘探研究概况
        1.3.2 区域地质概况
        1.3.3 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岩石物理特征
    2.1 测井储层评价
        2.1.1 “四性”特征分析
        2.1.2 测井曲线预处理
        2.1.3 储层参数解释
    2.2 岩石物理正演模拟
        2.2.1 岩石物理理论模型比较
        2.2.2 技术方法与参数选择
        2.2.3 正演结果合理性分析
    2.3 岩石物理影响因素排序
        2.3.1 埋深变化和固结史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3.2 沉积旋回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3.3 储层特征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4 岩石物理解释量板
        2.4.1 岩性解释量板
        2.4.2 孔隙度解释量板
        2.4.3 流体解释量板
第三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地震响应特征
    3.1 地质建模与地震正演
        3.1.1 储层地质建模
        3.1.2 地震数值模拟
        3.1.3 地质-地震反射界面对应关系
    3.2 地震响应影响因素排序
        3.2.1 埋深对地震响应的宏观影响掩盖了储层信息
        3.2.2 沉积旋回是引起E2d1 层间地震反射的主因
        3.2.3 不同岩性组合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
        3.2.4 物性、流体引起的地震反射变化量较小
    3.3 储层地震敏感属性分析
第四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4.1 常用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4.2 相控-测井约束反演
        4.2.1 常规测井约束反演的基本原理
        4.2.2 相控-测井约束反演的思路与流程
        4.2.3 应用效果与可信度评估
    4.3 岩石物理分步解释预测有效砂体
        4.3.1 岩石物理解释量板的优化
        4.3.2 储层参数分步解释
        4.3.3 有效砂体判别
        4.3.4 技术可行性验证
    4.4 地质统计反演流程的优化
        4.4.1 基本思路与技术特点
        4.4.2 横向变差函数的优化
第五章 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预测实例
    5.1 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刻画
        5.1.1 低砂地比区薄互砂体预测
        5.1.2 高砂地比区岩性圈闭识别
    5.2 近岸水下扇体有效砂岩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电频谱测井原理
    1.1 电频谱测井原理
第2章 实验电极系与地层模型理论研究
    2.1 数值模拟算法
    2.2 实验电极系设计
    2.3 仪器响应
    2.4 实验地层参数
第3章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硬件研制
    3.1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仪器总体设计
        3.1.1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电子线路原理
        3.1.2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电子线路系统构成
    3.2 激励电路构成
        3.2.1 功率放大模块
        3.2.2 幅度调制模块
        3.2.3 信号源模块
        3.2.4 仪表放大模块
        3.2.5 U_(2D)反馈模块
        3.2.6 交流转有效值模块
    3.3 数据采集电路构成
        3.3.1 PGA模块
        3.3.2 混频模块
        3.3.3 滤波模块
        3.3.4 A/DC模块
    3.4 电源电路
        3.4.1 功耗估算
        3.4.2 电源电路设计
第4章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软件编制
    4.1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通信协议
        4.1.1 下发协议
        4.1.2 上传协议
    4.2 DSP软件设计
        4.2.1 激励源与混频电路DSP软件设计
        4.2.2 数据采集电路DSP软件设计
    4.3 FPGA软件设计
        4.3.1 基础功能设计
        4.3.2 中断管理功能设计
    4.4 检波算法
        4.4.1 模拟退火检波算法
        4.4.2 DPSD检波算法
    4.5 基于数据采集电路的DPSD与SA检波结果对比
        4.5.1 SNR对检波结果影响
        4.5.2 采样长度对检波结果影响
        4.5.3 频谱泄漏对检波结果影响
第5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5.1 系统集成
        5.1.1 电路集成与布线
        5.1.2 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集成
    5.2 单板调试
        5.2.1 混频调试
        5.2.2 数采与检波调试
    5.3 系统调试
        5.3.1 刻度电路参数选取
        5.3.2 挂接刻度电路多频聚焦平衡
        5.3.3 仪器刻度
        5.3.4 功耗优化
    5.4 系统测试
        5.4.1 刻度电路测试
        5.4.2 电频谱测井曲线测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沙河子组旋回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全球白垩纪研究现状及进展
        1.1.2 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湖相地层研究进展
        1.1.3 主要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旋回地层学及古气候
    2.1 旋回地层学概述
    2.2 地球轨道参数
    2.3 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和现状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现状
    2.4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第3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沙河子组沉积充填样式
        3.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3.2.2 沙河子组沉积充填样式
第4章 数据分析结果
    4.1 宋深4井数据分析方法,结果
        4.1.1 分析方法
        4.1.2 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和浅侧向视电阻率测井数据分析结果
    4.2 不同数据分析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天文调谐建立“浮动”天文年代标尺
    5.2 沉积速率分析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英台地区黑帝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应用
        0.2.2 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模式
    0.3 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0.3.1 黑帝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界线和层数统一的问题
        0.3.2 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问题
    0.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1.1 区域构造背景
        1.1.2 盆地演化阶段
        1.1.3 构造单元划分
    1.2 沉积盖层及地层发育特征
        1.2.1 沉积盖层
        1.2.2 地层划分及特征
    1.3 区域沉积特征
        1.3.1 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3.2 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3.3 姚家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3.4 嫩江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特征
    1.4 研究区概况
        1.4.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特征
        1.4.2 研究区地层特征及沉积特征
        1.4.3 研究区勘探与开发现状
第二章 黑帝庙油层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2.2 黑帝庙油层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
        2.2.1 岩心识别标志
        2.2.2 测井识别标志
        2.2.3 地震识别标志
    2.3 黑帝庙油层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3.1 英 90 井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3.2 大 410 井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3.3 英 35 井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3.4 英 361 井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3.5 古 81 井单井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2.4 黑帝庙油层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4.1 黑帝庙油层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步骤
        2.4.2 井震联合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4.3 连井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
        2.4.4 黑帝庙油层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3.1 黑帝庙油层砂体纵向展布特征研究
        3.1.1 黑帝庙油层各层序单元砂岩分布特征研究
        3.1.2 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发育特征
        3.1.3 砂体纵向展布规律研究
    3.2 黑帝庙油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研究
        3.2.1 黑帝庙油层各层序单元砂岩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4.1 黑帝庙油层区域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4.1.1 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4.1.2 油藏类型及特征研究
        4.1.3 区域成藏模式建立
    4.2 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特殊现象及成因分析
        4.2.1 试油方式对试油结果的影响分析
        4.2.2 “高阻水层、低阻油层”现象及成因分析
        4.2.3 油水倒置模式及成因分析
        4.2.4 油水层识别及其矛盾分析
    4.3 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4.3.1 黑帝庙油层纵向油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4.3.2 黑帝庙油层平面油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4.4 英台地区黑帝庙油层有利区块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成果
    1.6 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2章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的方法理论
    2.1 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
    2.2 岩石的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
    2.3 岩石的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
    2.4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实验方法
第3章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的关键技术—电极系设计
    3.1 电极系设计要点
    3.2 电极系结构及工作原理
    3.3 电极系设计依据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电极系探测特性分析
    3.5 电极系特点分析
第4章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样机研制
    4.1 样机结构
    4.2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流程
    4.3 井下仪器电子线路
    4.4 数据归位处理
    4.5 软件设计
    4.6 样机性能指标测试
第5章 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样机现场试验
    5.1 试验资料处理方法
    5.2 模拟井试验
    5.3 现场试验
第6章 研究结论及下步工作
    6.1 研究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2.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和专利
    3.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和专利
    4.近年来发表的论文
    5.近年来出版的专着

四、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2]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D]. 王霞. 长安大学, 2021(02)
  • [3]松辽盆地科探井古环境古气候测井分析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 彭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D]. 王鑫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地区砂岩电学频散特性实验研究[D]. 杜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廖文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电频谱测井实验系统研究[D]. 姜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8]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沙河子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 刘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4)
  • [9]英台地区黑帝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 吕桂友.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0)
  • [10]激发极化电位衰减谱测井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D]. 王伟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5)

标签:;  ;  ;  ;  ;  

双频电阻率测井在陆相沉积油田的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