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一、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论文文献综述)

张荷[1](2021)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切地告诫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一名水利战线上的"老兵"和"老水利人",我在山西水利这条航道上整整走过65个春秋岁月,其中在岗践行41年,退休关注20多年。今天,有幸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

韩广富,张新岩[2](2021)在《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以修建小型灌饮结合工程为主的起步阶段(1949—1979年)、以实施防病改水工程为主的拓展阶段(1980—1999年)、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为主的推进阶段(2000—2004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主的加速阶段(2005—2015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主的攻坚阶段(2016年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罗廷锦[3](2020)在《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文中提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消除贫困,经济学界的先贤们不断探索致贫原因,并提出了诸多反贫困战略和对策,形成了众多反贫困理论。然而,很多反贫困理论和对策主要是基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仅从单一的经济维度来探讨贫困形成的原因及反贫困战略。其实,贫困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形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入21世纪,学术界掀起了从多维视角研究贫困问题的热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反贫困理论,而且还对反贫困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着力于数字鸿沟视角,应用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以点带面,问题为导向,以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为例,理论联系实践,深入研究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科学全面的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静态、动态和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缩小数字鸿沟措施的减贫效应,探讨数字鸿沟对贫困的作用与影响,基于缩小数字鸿沟,提出相应的反贫困对策建议。现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梳理中国反贫困历程与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建国以来,中国通过6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即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并不是扶贫的终点,而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是如何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组织的反贫困计划,拓展扶贫思路,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在信息化社会,由于数字鸿沟拉大贫富差距,加深贫困,要消除贫困就必须首先消除横亘于前的数字鸿沟。2.以典型欠发达地区云南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已不是主要的致贫原因,虽然资金匮乏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进行扶贫资金投入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尤为重要。在信息社会,信息革命带来数字红利,助力反贫困工作的同时,贫困人口信息技术能力的匮乏已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3.使用FGLS和PAVR模型,检验和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指数。总体上,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缩小,但各地区缩小幅度不同,造成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说明地区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FGLS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PAVR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贫困加深贫困,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相互间也会产生正向冲击,数字鸿沟直接作用于贫困,加深贫困;贫困也同样作用于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各自当期产生影响,还会对相互间的滞后期产生作用。从FEVD检验结果来看,贫困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并持续较长时间,说明治理贫困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贫困也对数字鸿沟产生较大、且持续较长时间的影响,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并对贫困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数字鸿沟也会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贫困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贫困,形成循环积累因果关系。4.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在信息化社会,缩小数字鸿沟对贫困产生显着性影响,缩小数字鸿沟能明显降低贫困程度,数字鸿沟变得越小,贫困程度也会变得越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逐渐增大;基础设施条件好、相对越富裕的地区,减贫效应越大。因此,缩小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也是一条重要的减贫措施。5.使用Moran模型检验数字鸿沟与贫困的自相关性。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聚集度成正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聚集度在逐步减弱,不过贫困聚集度减小的速度慢于数字鸿沟,说明贫困的治理难度大于缩小数字鸿沟。同时,由于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使得较为贫困的地区如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强化,较为富裕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减缓;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怒江州、迪庆州等地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数字鸿沟得到进一步缩小。所以,数字鸿沟与贫困同经济发展一样,区域间会形成“回波效应”,中心地带的发展会弱化属于从属地位的边缘地带和边远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强化处于起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拉大二者间的信息差距和贫富差距。6.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加入空间权重,使用空间SDM模型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依存与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数字鸿沟与贫困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数字鸿沟不仅显着性影响本地区的贫困,还通过溢出效应显着性影响邻近地区的贫困,贫困程度越深的地区,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越大。收入水平和数字鸿沟一样,也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数字鸿沟二级指标与贫困的SD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和信息环境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而信息意识对贫困的影响不显着。因此,需要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缩小数字鸿沟,加速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经济发展,让身处中心地带的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扩散效应”惠及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缩小贫富差距,减小贫困地区数字鸿沟和贫困的外溢性。7.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反贫困对策建议,旨在为新时期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减缓相对贫困建言献策。

黄志勇,黄志勇,梁宝渭,莫细细,洪克宇,何丽宇,蒙汉明,刘绍卫[4](2020)在《广西脱贫攻坚大事记》文中指出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

陈敏[5](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李安峰[6](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共云南省委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大规模地兴建了灌溉和防洪除涝工程,还大力发展城乡供水工程和民族地区的治水工作,进行水力发电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等,各项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为云南工农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阮梦蝶[7](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湖北省四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6年起我国农村饮水工作进入巩固提升的新阶段,该阶段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标,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供水的保障水平。在此背景下,不同地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模式,这些模式在参与主体、资金来源和适用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到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纵深推进,后期的任务目标与建设难度加大,这也就意味着新阶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选择什么样的实施模式能够更加富有效率的完成工程规划目标,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为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选取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对应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实施情况和适用条件,为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的是农村饮水工作进入巩固提升新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并尝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以此来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最后提出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部分,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名词进行概念界定,同时针对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民营化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我国农村饮水问题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发展历程的总结。基于相关数据梳理了我国农村饮水问题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的演变历程,并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的动因。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选取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同实施模式所对应的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从政府扶持力度、工程建设水平和质量、工程的成本效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最后一部分是对策建议,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主体责任,从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设计、整合有效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实施模式、逐步构建农村规模化供水体系等对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提出对策建议。

安生岭,杨彦荣[8](2015)在《道真县水利三年大会战为民解“渴”》文中提出截至2014年12月底,道真县"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全面解决了饮水最困难的6.5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到2016年,将全面解决全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县内工程性缺水面积大、程度深,水资源极为匮乏。针对缺水现状,2013年9月,道真县启动实施"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计划,到2016年,将全面解决全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提起那挑水心里就愁"73岁的韩贵珍蹲坐在门槛上抽着老旱烟,午饭过后,他要像往常一样

秦岭[9](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10](2013)在《12省市2013民生数据备忘》文中指出

二、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省水库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953至1957年,水库建设的初创与实验阶段
    2.1957年冬至1961年夏,“大跃进”蓬勃发展阶段,迎来山西水库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再度掀起“大干快上”的兴修水库高潮
    4.1978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前20年
    5.2000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后20年
二、我省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我省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949年至1990年,沿用传统的兴修水利工程方式,持续不断地解决农村人畜吃水问题
    2.1991年至2005年,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由人畜吃水问题转向饮水解困新阶段
    3.2006年至2010年,农村饮水解困工作步入农村饮水安全新阶段

(2)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起步阶段(1949—1979年):以修建小型灌饮结合工程为主
拓展阶段(1980—1999年):以实施防病改水工程为主
推进阶段(2000—2004年):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为主
加速阶段(2005—2015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主
攻坚阶段(2016年以来):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主
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二)以顶层设计的发展规划引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三)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
    (四)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发展乡镇供水相结合

(3)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点
        1.2.4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反贫困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反贫困
        2.1.3 数字鸿沟
    2.2 反贫困理论的阐释
        2.2.1 促使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2.2.2 促使结构转换的反贫困理论
        2.2.3 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2.2.4 综合反贫困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中国反贫困实践及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
    3.1 建国以来中国反贫困实践概述
        3.1.1 “救济式扶贫”(1949-1978)
        3.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1985)
        3.1.3 区域大规模开发扶贫(1986-1993)
        3.1.4 整村推进扶贫攻坚(1994-2000)
        3.1.5 综合开发攻坚扶贫(2001-2010)
        3.1.6 精准定点脱贫攻坚(2011-)
    3.2 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传统扶贫向数字扶贫转变
        3.2.1 世界银行
        3.2.2 联合国
        3.2.3 世界经济论坛
        3.2.4 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章 云南案例: 欠发达地区贫困与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4.1 云南的反贫困历程
    4.2 贫困现状分析
        4.2.1 已脱贫人口收入情况
        4.2.2 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4.2.3 贫困地区收入与消费情况
        4.2.4 贫困人口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4.2.5 贫困人口的职业和家庭构成
        4.2.6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及医疗服务状况
    4.3 致贫原因统计分析
        4.3.1 缺少技能和能力已成为致贫的主因素
        4.3.2 教育落后迟滞信息技术发展加剧贫困
        4.3.3 贫困人口主动“丧失”劳动能力
    4.4 贫困地区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4.4.1 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4.4.2 贫困地区信息设备使用效率低
        4.4.3 信息使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4.5 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
        4.5.1 数字红利加速反贫困
        4.5.2 数字鸿沟加深贫困
第五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与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5.1 贫困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5.1.1 贫困单一测度指标
        5.1.2 多维度贫困指标
        5.1.3 贫困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5.2 数字鸿沟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5.2.1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变化与发展
        5.2.2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5.3 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计算与结果
        5.3.1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3.2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5.4 数字鸿沟与贫困静态关系实证分析
        5.4.1 静态关系估计选择
        5.4.2 FGLS估计结果及分析
        5.4.3 实证结论
    5.5 数字鸿沟与贫困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5.5.1 PVAR模型及检验步骤
        5.5.2 平稳性检验
        5.5.3 滞后阶数确定
        5.5.4 GMM估计
        5.5.5 脉冲响应分析
        5.5.6 FEVD检验
        5.5.7 实证结论
    5.6 缩小数字鸿沟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5.6.1 模型的选择
        5.6.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5.6.3 实证结果分析
        5.6.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关系实证分析
    6.1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计量研究
        6.1.1 空间数字鸿沟
        6.1.2 空间贫困
    6.2 模型的选择
        6.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6.2.2 SDM模型
        6.2.3 空间权重矩阵
    6.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3.1 数据来源
        6.3.2 选择变量说明
    6.4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SDM检验与分析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4.2 空间SDM实证结果分析
    6.5 实证结论
第七章 缩小数字鸿沟,防止返贫的对策建议
    7.1 重视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7.1.1 减缓贫困需要缩小数字鸿沟
        7.1.2 建立健全缩小数字鸿沟的组织保障长效机制
    7.2 补齐信息技术教育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素养能力
        7.2.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7.2.2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
        7.2.3 着力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7.3 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接入鸿沟
        7.3.1 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7.3.2 完善农村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7.4 强化信息应用与保护,减小使用鸿沟
        7.4.1 完善信息应用条件
        7.4.2 加强信息监管与保护
    7.5 加快智慧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7.5.1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7.5.2 构建统一完备的城乡信息服务体系
        7.5.3 完善农村数字化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7.6 强化信息扶贫与其他扶贫措施融合,提高扶贫成效
        7.6.1 信息技术与产业扶贫融合
        7.6.2 信息技术与教育扶贫融合
        7.6.3 信息技术与金融扶贫融合
        7.6.4 信息技术与医疗救助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78-2020年扶贫标准、全国绝对贫困人口数及贫困发生率
    附录-2 2016-2019年云南省贫困县分布情况
    附录-3 2016-2019年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分布情况
    附录-4 2016-2018年云南各地州市贫困村分布变化情况
    附录-5 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2018年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附录-6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情况
    附录-7 信息扶贫典型案例
    附录-8 农村居民互联网及信息使用现状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4)广西脱贫攻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5)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6)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变迁与成就: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辉煌70年
    (一)恢复整修初治理:1950—1957年
    (二)曲折前行大发展:1958—1965年
    (三)艰难推进有收获:1966—1976年
    (四)持续发展新时期:1976年至今
砥砺奋进:铸就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
    (二)坚持不断发展的治水理念
    (三)重视水利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五)注重民族地区的治水工作
    (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湖北省四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饮水水质的研究
        2、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研究
        3、饮水安全的法律法规研究
        4、农村饮水安全的公众参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给机制研究
        3、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措施研究
        (三)评价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框架
    四 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民营化理论
第二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历史演变和模式形成
    第一节 我国农村饮水问题及饮水安全工程的发展历程
        一、饮水解困阶段(1949——2004)
        二、保障饮水安全阶段(2005——2015)
        三、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2016——至今)
    第二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参与主体多元化及不同实施模式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
        三、不同实施模式及其特点
    第三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同实施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同实施模式的需求侧动力分析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同实施模式的供给侧动力分析
第三章 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四种模式
    第一节 政府主导模式:巴东县茶店子集镇供水工程
        一、茶店子镇饮水不安全问题状况
        二、茶店子集镇供水工程实施情况
    第二节 公私合作模式:来凤县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PPP项目
        一、来凤县饮水不安全问题状况
        二、来凤县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PPP项目实施情况
    第三节 自组织模式:英山县三门河村引水工程
        一、三门河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状况
        二、英山县三门河村引水工程实施情况
    第四节 非营利模式:丹江口市油坊坪村“母亲水窖”工程
        一、油坊坪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状况
        二、油坊坪村“母亲水窖”工程实施情况
第四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同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模式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的比较分析
        二、不同模式建设水平及质量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模式建设成本——效用的比较分析
        四、不同模式适用条件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的难点分析
        一、工程建设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匹配问题
        二、资金筹措问题
        三、工程的整体协调问题
第五章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主导
        二、市场化运作
        三、第三部门组织补充
        四、村民自组织参与
    第二节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设计
        二、整合相关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模式
        三、逐步构建规模化供水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J]. 张荷. 山西水利, 2021(07)
  • [2]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J]. 韩广富,张新岩.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03)
  • [3]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D]. 罗廷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广西脱贫攻坚大事记[N]. 黄志勇,黄志勇,梁宝渭,莫细细,洪克宇,何丽宇,蒙汉明,刘绍卫. 广西日报, 2020
  • [5]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J]. 李安峰.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4)
  • [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湖北省四县为例[D]. 阮梦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8]道真县水利三年大会战为民解“渴”[J]. 安生岭,杨彦荣. 当代贵州, 2015(06)
  • [9]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10]12省市2013民生数据备忘[J]. 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 领导决策信息, 2013(07)

标签:;  ;  ;  ;  ;  

三年解决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