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

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

一、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铭波,韩海荣,程小琴,蔡锰柯,刘慧敏[1](2022)在《山西灵空山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0.502,U2=0.471)。2种天然林密集度均持较高水平,辽东栎林略优于油松林(C1=0.955,C2=0.994)。2种天然林垂直结构均较为简单,油松林垂直结构略优于辽东栎林(S1=0.408,S2=0.419)。辽东栎林生产力(V1=3.828 t·hm-2·a-1)显着大于油松林(V2=2.909 t·hm-2·a-1)(P<0.05)。冗余分析表明,辽东栎林林分生产力与U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W、C、M、S呈负相关,空间结构指标中U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0.7%);油松林林分生产力与U、C和M呈正相关,与S呈负相关,与W呈显着负相关(P<0.05),空间结构指标中W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7.1%)。林分空间结构能有效解释天然林生产力变化(75%以上),可依据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天然林的生态价值。

陈喆[2](2020)在《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文中提出群落结构的研究对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优化利用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植物的功能性状自上世纪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关注焦点,可以直观描述物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其中叶功能性状研究最为广泛,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资源的获取利用密切相关。以山西灵空山的辽东栎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下不同群落层次的群落结构特征,同时选取辽东栎群落的叶长、叶最大宽、叶厚、叶长宽比、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及叶含水量8项叶功能性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辽东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总的植物种数为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辽东栎为建群种。(2)在灵空山辽东栎林7类生活型中,Ph植物与Gp植物是山西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的主要生活型。(3)3个坡向中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相似,大致都属于纺锤型。(4)3种坡向下乔木树种优势种为辽东栎。灌木层阳坡的优势种为卫矛,半阴半阳坡为鼠李,阴坡为溲疏。草本层3种坡向的优势种均为细叶苔草。(5)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阴坡相对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阳坡最大;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阳坡相对最小,丰富度指数阳坡最大;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阴坡最大,丰富度指数阳坡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半阴半阳坡最大。(6)坡向对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不同坡向下,叶厚、叶长宽比、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和叶含水量在0.01水平上差异显着;而比叶面积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叶面积和叶最大宽差异不显着。(7)不同坡向各密度下叶最大宽与叶面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叶含水量与叶干物质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高低密度之间的叶功能性状相关性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密度大小会影响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高密度辽东栎的叶厚和比叶面积大于低密度,高密度叶干物质含量高于低密度。半阳坡下叶面积和叶最大宽的大小是随密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阴坡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而叶长宽比在3种坡向下规律不明显。

许玲玲[3](2020)在《油松人工林径向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油松径向生长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以400-600 mm降雨线附近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付家、黑水、鹫峰、灵空山和蔡家川五个林场分别采集了34、26、53、67以及48年生的油松树芯,建立了不同林龄油松不同生长阶段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分析了各样地油松生物量以及生产力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法测定了树木年轮的δ13C值计算WUE,从生物学基础上阐明树木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准确预测油松人工林生长和分布变化,并为油松人工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油松幼龄期的平均敏感度值以及标准差较成熟期高,随着油松林龄的增长,树木生长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一致性减弱。(2)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随生长发育表现出差异性。温度是限制付家林场与黑水林场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油松的生长,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增加。降雨对鹫峰林场幼龄期油松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灵空山油松的径向生长在生长后期与降雨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幼龄期与中龄期,达到了0.7;在生长后期,降雨量是限制灵空山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3)不同站点油松胸高断面积增量(BAI)对温度的响应均大于对降雨的响应,且温度对幼龄期的BAI有促进作用。各采样地油松胸高断面积增量在幼龄期从大到小依次为鹫峰>付家>灵空山>蔡家川>黑水。(4)随着油松年龄序列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单株的逐年生物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灵空山林场地上以及地下单株逐年生物量增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282、0.129 kg·a-1。不同研究站点油松WUE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呈显着上升的趋势。油松WUE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其中WUE上升速率由大到小为:黑水>付家>蔡家川>灵空山。WUE与降雨和干旱指数多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油松WUE的主要因子。油松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量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段嘉瑞[4](2019)在《灵空山松栎混交林群落光环境特征及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11年建设的山西灵空山4 hm2天然松栎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以400个10 m×10 m样方为研究单元,对2016年复查结果进行群落动态特征和林内乔木幼苗更新特征分析。采用半球摄影法对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进行测度,分析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特征,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二者的多元相关关系。以2016年幼苗存活状态为研究对象,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从四个水平研究乔木幼苗存活与生物因子和光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2016年,调查到25种木本植物,属于10科15属。与2011年相比,2016年建群种个体数变化较大,辽东栎和油松分别有1325株和953株死亡。与2011年相比,高度<10 m株数呈现减少趋势,高度≥10 m株数呈现增加趋势;样地水平结构基本没有变化。(2)2016年共监测到25472株幼苗,其中14425株为新增幼苗。两次调查中,主要乔木幼苗数量排序为:辽东栎>油松>茶条槭>杜梨>白蜡树。相较于2015年,2016年调查到建群种幼苗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幼苗个体数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3)林内冠层开阔度(canopy openness,CO)集中在15.0%25.0%,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集中在1.52.5,冠层整体较为均匀;林下光环境参数集中在10.0%30.0%,林下光分布较为集中。建群种在样地内的分布对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影响显着;冠层结构对林下光环境所有参数的影响方向一致,其中LAI用于评价冠层结构动态的效果更佳;CO和LAI对林下光环境产生相反的影响,且均对散射光入射率的影响程度最大。(4)生物因子较光环境对乔木幼苗的存活的影响更为显着,且各水平明显不同。群落水平,所有物种幼苗存活受到同种母树胸高断面积和的制约。叶的功能性状水平,阔叶物种幼苗存活受同种母树胸高断面积和的制约。生境水平,耐阴物种幼苗存活受同种幼苗密度的制约,喜光物种受同种母树胸高断面积和的制约。物种水平,只有辽东栎幼苗存活受到同种母树胸高断面积和的制约。

李星梅[5](2018)在《山西灵空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灵空山是我国典型的温性针叶林——油松天然次生林分布区,本文以2011年建设的4 hm2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和2013年建设的1 hm2油松纯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以2015-2016年监测到的凋落物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样地群落生态基础调查数据,应用Excel统计分析两种群落类型的凋落物组成、年际动态和月动态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凋落量与地形因子、主要树种的落叶量与距收集器不同半径范围内的母树特征作相关性分析,主要结果有:(1)凋落物的组成和动态:2015年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分别收集到20个和10个物种凋落物;2016年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分别收集到15个和10个物种凋落物。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两年收集到的共有种分别为10种和6种。通常,两种群落中10月份收集到的凋落物物种数最多。凋落量组成及动态:2015年和2016年松栎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平均值分别为9267.956 kg·hm-2和5650.262 kg·hm-2,油松纯林的年凋落量平均值分别为9369.466kg·hm-2和5756.131 kg·hm-2。2016年两个群落类型的年凋落量和各组分的凋落量比上一年均有所减少,且同一年两种群落类型的年凋落量无明显差异。落叶量在凋落量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5-70%之间;落枝量占凋落量的比重比较稳定(10%-14%);落花量在两种群落间有不同变化,松栎混交林的落花量和种实凋落量都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同。比较两种群落凋落物的不同组分凋落量的月动态,发现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年凋落量月动态模式均为单峰型,高峰值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稳定。凋落物各组分的月动态模式有所不同,落叶量和落枝量为单峰型,峰值与年凋落量一致;松栎混交林落花量的月动态为双峰型,两年的峰值分别在6、7月和9、10月,而油松纯林的落花量月动态为单峰型,两年的峰值分别出现在6、7月;2015年两种群落的种实凋落量月动态为单峰型,峰值在9、10月,2016年则为不规则型。凋落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凋落物物种数和质量都有较大差异,各收集器在年际间收集到的凋落量和物种数也有差异,表明凋落物在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上有差异,且凋落物的水平空间格局在年际间也有差异。(2)通过分析凋落量与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凹凸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性不显着,表明灵空山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地形因素对凋落量的影响较小。(3)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两年分别收集到11种和5种乔木树种的落叶,油松落叶量在2016年分别减少了16%和32%,辽东栎落叶量分别增加了4%和59%。通过对两种群落的主要树种落叶量与其母树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主要树种落叶量与其母树特征呈极显着相关。对主要树种的落叶量与距收集器半径为10m、20m、30m的母树特征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油松纯林的落叶量与不同半径距离的母树特征相关性不显着,而松栎混交林的油松落叶量与不同距离的母树特征呈反比,其他物种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

刘思思[6](2018)在《油松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组结构变异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密度遗传图谱是研究模式和非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复杂性状遗传基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基因组庞大而复杂的针叶树,遗传图谱对建立基因组框架图,基因位点定位,比较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针叶树基因组庞大,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至今仍待完善。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廉价、高效、高密度分子标记技术逐步建立起来,使高质量遗传图谱构建成为可能。RNA-seq是目前研究基因表达的有效技术,同时它也是检测表达序列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利用它可以获取针叶树基因组中大量表达序列的变异模式。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生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选取三个不同地理种源(青海互助,内蒙赤峰,山西灵空山)的油松个体,以大配子体为作图群体,采用RNA-seq研究油松基因组水平遗传变异模式,构建油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比分析油松不同地理种源基因组结构变异特征。结果如下:1、获得了大量来自油松编码基因的遗传变异。本研究最初获得12090260个原始变异位点,覆盖火炬松参考基因组中174727个scaffolds上的28500个基因。质量控制完成之后,有1405060个高质量标记,来自15936个基因。2、构建了油松高密度遗传图谱。遗传图谱分析表明,青海互助个体,上图标记为41462个,框架标记有3349个,分布于12个连锁群上,平均图距为1.29 cM;内蒙赤峰个体,上图标记30720个,框架标记有5842个,分布在12个连锁群上,平均图距为1.21 cM;山西灵空山个体,上图标记为41736个,其中框架标记有4178个,分布在12个连锁群上,平均图距为0.84cM。油松一致性遗传图谱,全长3741.9 cM,共81941个SNP上图标记,分布于12个连锁群上;其中框架标记15062个,平均图距为0.25 cM。该图谱是油松第一张基于功能基因组的高密度遗传图谱。3、揭示了油松种内基因组结构变异。遗传图谱比较分析表明,山西和内蒙东部种源具有更相似的基因组结构,它们与青海种群存在较大分化。其中,青海互助图谱和内蒙赤峰图谱共有163个相同标记,其中共线性标记有104个,59个标记存在位置变异;青海互助图谱和山西灵空山图谱共有172个相同标记,其中共线性标记有115个,57个标记发生位置变异;内蒙赤峰图谱和山西灵空山图谱共有180个相同标记,其中共线性标记有115个,65个标记存在位置变异。本研究将为开展油松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从基因组水平上解析针叶树复杂基因组形成和维持机制、环境适应机制等生物学问题提供重要基础。

李星梅,王晓军,赵冰清,张青,郭东罡[7](2018)在《山西灵空山油松天然次生林不同群落凋落物动态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为阐明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的产量、组成及其月动态,并探讨2个群落类型内主要优势物种的叶和花果的凋落节律,以山西灵空山油松-辽东栎混交林(4 hm2)和油松纯林(1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在样地内各设置24,11个凋落物收集器,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收集的凋落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样地分别收集到凋落物12.79,6.427 kg,平均凋落量分别为12 446.476,12 032.05 kg/(hm2·a)。按组分年凋落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油松纯林为叶(67.51%)>花(12.15%)>枝(9.58%)>杂物(9.05%)>果实(1.71%);松栎混交林为叶(58.21%)>杂物(16.28%)>果实(11.94%)>枝(9.23%)>花(4.34%)。灵空山油松天然次生林2个群落类型落叶量月动态变化一致,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年凋落物量的凋落高峰期均出现在10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7月中旬;花果最大月凋落量分别出现在10月中旬和9月中旬。2种群落一年中叶凋落量分别为8 122.502,7 245.256 kg/hm2,其中,油松叶凋落量分别占叶凋落量的87.7%和37.7%,群落内其他落叶阔叶物种叶凋落量分别占叶凋落量的1.3%和44.3%。由此可见,常绿针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的叶凋落节律呈明显不同步状态。油松天然次生林内主要优势物种的重要值与落叶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和0.800。研究表明,油松不同群落凋落量差异不大,月动态均呈单峰型,油松叶凋落量可能存在大小年现象,2种群落主要优势物种的重要值与落叶量之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

郭子良[8](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认为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霍萌萌[9](2014)在《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乔木树种群落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参照CTFS技术规范对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的乔木进行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乔木树种的群落学特征。通过对乔木树种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树种频度、径级结构分析表明,4 hm2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25种,总计8210株。隶属于12科18属,种的区系以东亚、温带亚洲及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为主。油松、辽东栎个体占总个体的86.81%,胸高断面积和平均胸径较其它树种大,是群落中的共优种;杜梨(Pyrus betulaefolia)、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为群落中主要的伴生种。优势种的径级结构与所有乔木个体的径级结构相似,近似于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居多,林下更新良好。主要树种出现不同程度的瓶颈现象,自疏作用导致辽东栎和油松分别在胸径4 cm及15 cm处瓶颈现象明显,杜梨由于他疏作用在胸径2-5 cm处出现断层。白蜡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过渡。漆树径级结构近似于倒“J”形,幼苗储备丰富,表现为典型的自然更新状态。灵空山油松+辽东栎林乔木群落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与小高位芽占优势,分别为48%、40%。油松、辽东栎构成的中高位芽层片为优势层片。研究区群落垂直结构复杂,乔木上层的优势种由油松、辽东栎等高大的阳性乔木构成,中层由鹅耳枥、甘肃山楂等中生、耐阴树种组成,是群落的主要层,下层主要为乔木幼树。采用R2.11.1和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分析了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及格局。结果表明:主要树种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油松小径级个体在20 m以内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当空间尺度超过60 m时表现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辽东栎不同径级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内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由随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杜梨小径级个体在0-10 m聚集分布,10-100 m随机分布,大径级个体随机分布;白蜡树小径级个体在0-25 m聚集分布,25-70 m均匀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呈随机分布;漆树在0-20 m聚集分布,大于20 m均匀分布。主要树种除漆树外在坡度较缓的生境下分布密度大。研究表明,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油松种群优势地位更显着,各个乔木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郭超[10](2014)在《群落结构变化对灵空山森林碳储量及土壤碳矿化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山西灵空山林区针叶林、阔叶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8月布设26块20×20m样地,运用二元材积表及生物量因子转换法调查乔木层碳储量,并对林下灌草层、土壤层碳储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测定,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群落树种组成的变化规律。同时,2012年10月采用土壤室内培养实验,以探讨温度及水分对不同林型土壤碳矿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在灵空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阔叶林(156.58tC/hm2)>针叶林(145.05tC/hm2)>混交林(128.52tC/hm2)。且乔木及土壤层碳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占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9%以上,而林下灌草层碳储量在0.17~0.52tC/hm2之间。2.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与辽东栎和阔叶树种的比例存在显着线性相关(P<0.05),提高辽东栎或阔叶树种在群落中的比例均能显着提高乔木层碳储量;其次,土壤有机碳储量与辽东栎在群落中的比重呈微弱正相关(P<0.1)。林下灌草层碳储量却随辽东栎树种比例增加呈下降趋势(P<0.1),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减对土壤碳储量及林下灌草碳储量没有显着影响。3.混交林乔木层与油松和针叶树种群落比例存在极显着线性负相关(P<0.01);土壤层碳储量与油松树种群落比例存在微弱线性负相关(P<0.1),而与针叶树种群落比例没有显着相关;油松和针叶树种比例均对灌草层碳储量没有显着影响。4.三种林型间的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不存在显着差异,但0~10cm的MBC、MBN都显着高于10-20cm土层(P<0.01);混交林中,0~10cm(P<0.05)、10~20cm(P<0.1)土壤层的MBC均随着油松树种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没有受到针叶树种比例的影响;0~10cm土层MBN随油松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与针叶树种比例呈微弱负相关(P<0.1);0-10cm土层MBC, MBN分别随辽东栎树种比例上升呈指数增长(p<0.1)和线性正相关(p<0.05),而10-20cm土层MBC与MBN均与辽东栎树种比例不存在显着相关;MBC、MBN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MBN与pH呈显着线性正相关(P<0.1),但与土壤容重呈显着线性负相关(P=0.021);而MBC与pH、土壤容重相关性不显着。5.培养时间、温度、水分条件和森林类型均对土壤碳矿化速率、碳矿化累积量具有显着性影响(P<0.01)。在相同温度、土壤水分状况下,辽东栎林的累积矿化量>混交林>油松林。加温、提高土壤含水量均能显着提升土壤碳矿化量,且培养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对土壤碳矿化存在显着性交互作用;土壤碳矿化的Q10随培养时间呈下降趋势;不同林型间Q10差异显着(P<0.001),Q10值表现为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土壤水分对Q10件有显着响应,随着土壤水分梯度的增加而增加。

二、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灵空山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计算
    1.4 乔木层生产力计算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2.2 2种林分生产力特征
    2.3 林分空间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辽东栎、油松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3.2.2 辽东栎、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对生产力的影响

(2)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群落结构特征
        1.2.2 植物功能性状
        1.2.3 叶功能性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2.2.3 研究方法
        2.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向下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
        3.1.1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
        3.1.2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数量特征
        3.1.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
    3.2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及差异分析
        3.2.1 辽东栎群落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2 不同坡向下叶功能性状间的差异分析
    3.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密度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3.3.1 不同坡向的不同密度下辽东栎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不同密度辽东栎叶功能性状间的差异分析
4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不同坡向下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
        4.1.2 不同坡向下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及差异分析
        4.1.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密度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4.2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油松人工林径向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树木年轮生长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1.2.2 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2.3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研究进展
        1.2.4 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辽宁付家林场
    2.2 辽宁黑水林场
    2.3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2.4 山西灵空山林场
    2.5 陕西蔡家川林场
3 研究方法
    3.1 取样方法
    3.2 数据的获取与年表的建立
    3.3 胸高断面积指示生长量的年际变化
    3.4 林分生物量以及生产力的计算
    3.5 树轮δ13C值的获取
    3.6 树轮δ13C值计算植物年际间WUE的差异
    3.7 气候数据
    3.8 统计和分析方法
4 不同站点油松年轮宽度年表特征
    4.1 不同站点的气候变化
        4.1.1 付家林场
        4.1.2 黑水林场
        4.1.3 鹫峰林场
        4.1.4 灵空山林场
        4.1.5 蔡家川林场
    4.2 不同站点的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变化
    4.3 不同生长阶段油松的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统计分析
    4.4 不同站点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4.1 付家林场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4.2 黑水林场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4.3 鹫峰林场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4.4 灵空山林场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4.5 蔡家川林场油松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5 讨论
        4.5.1 年表的统计特征
        4.5.2 不同生长阶段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6 小结
5 油松BAI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1 BAI的年际变化
    5.2 全生长阶段BA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5.3 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3.1 付家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3.2 黑水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3.3 鹫峰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3.4 灵空山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3.5 蔡家川不同龄期BA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6 油松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 生物量的变化特征
    6.2 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6.3 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6.3.1 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
        6.3.2W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4 生物量与WUE的关系
    6.5 讨论
        6.5.1 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
        6.5.2 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5.3 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灵空山松栎混交林群落光环境特征及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研究
        1.3.2 光环境与群落冠层的关系
        1.3.3 光环境与群落构建的关系
        1.3.4 光环境对幼苗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样地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调查方法
    2.3 群落结构动态特征
        2.3.1 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动态
        2.3.2 群落外貌特征动态
        2.3.3 乔木幼苗更新特征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特征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光环境数据采集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冠层结构特征
        3.3.2 林下光环境特征
        3.3.3 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环境的相关关系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光环境与幼苗存活的相关关系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群落水平
        4.3.2 叶的功能性状水平
        4.3.3 生境水平
        4.3.4 物种水平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山西灵空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凋落量研究
        1.2.2 凋落量的影响因子
        1.2.3 凋落量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样地群落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收集器设置
    3.2 群落生态调查
    3.3 凋落物收取及实验室分析
    3.4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凋落物组成及时空分布动态
        4.1.1 群落凋落物组成动态
        4.1.2 群落的凋落量动态
        4.1.3 凋落量水平空间分布
        4.1.4 小结
    4.2 凋落量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4.2.1 凋落量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
        4.2.2 凋落物各组分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
        4.2.3 小结
    4.3 群落主要树种落叶量与母树的关系
        4.3.1 两种群落主要乔木树种落叶量
        4.3.2 主要树种落叶量与林分特征相关性分析
        4.3.3 落叶量与周围母树的关系
        4.3.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特征
        5.1.2 凋落量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5.1.3 主要树种落叶量与母树的关系
    5.2 展望
        5.2.1 凋落物的长期监测
        5.2.2 深入探究影响凋落物的因素
        5.2.3 凋落物的理化性质研究
第六章 结论
    6.1 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组成与动态
    6.2 凋落量与地形的关系
    6.3 落叶量与母树特征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油松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组结构变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油松的遗传研究
        1.1.1 油松简介
        1.1.2 油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 遗传图谱的构建
        1.2.1 分子标记的选择
        1.2.1.1 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
        1.2.1.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应用
        1.2.1.3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
        1.2.1.4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1.2.2 作图群体和图谱构建
        1.2.2.1 作图群体选择
        1.2.2.2 构建遗传图谱的算法
        1.2.2.3 构建遗传图谱的软件
    1.3 针叶树遗传图谱研究概况
    1.4 当前遗传图谱存在问题及展望
    1.5 基因组结构变异与比较基因组学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2 油松遗传图谱构建及比较作图
    2.1 材料处理、测序及数据分析
        2.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2.1.2 油松种子胚乳RNA提取及RNA测序
        2.1.3 序列分离及质量控制
        2.1.4 序列分离及质量控制
        2.1.5 测序有效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2.1.6 SNP识别及基因型分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测序结果介绍
        2.2.2 质量控制与mapping结果
        2.2.3 SNP开发及基因分型结果
    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3.1 青海互助个体连锁图谱构建
        2.3.2 灵空山个体连锁图谱构建
        2.3.3 赤峰个体连锁图谱构建
        2.3.4 一致性连锁图谱的构建
    2.4 遗传图谱构建结果和评估
        2.4.1 青海互助个体连锁图谱结果
        2.4.2 山西灵空山个体连锁图谱结果
        2.4.3 内蒙赤峰个体连锁图谱结果
        2.4.4 一致性连锁图谱结果
        2.4.5 遗传图谱评估
    2.5 比较作图
        2.5.1 作图方法
        2.5.2 比较作图结果
    2.6 讨论
        2.6.1 利用RNA-seq技术开发SNP标记
        2.6.2 油松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应用
        2.6.3 偏分离分析
        2.6.4 比较作图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山西灵空山油松天然次生林不同群落凋落物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样地群落特征
2 研究方法
    2.1 收集器设置
    2.2 野外群落调查
    2.3 凋落物收取及实验室分析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凋落物总量和组成分析
    3.2 凋落量月动态分析
    3.3 常绿针叶物种和落叶阔叶物种落叶节律分析
    3.4 主要物种优势度与落叶量分析
4 讨论
    4.1 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凋落量
    4.2 不同组分的凋落量
    4.3 落叶节律及与林分特征的关系
5 结论
    5.1 不同群落的凋落物数量及动态
    5.2 凋落量的月动态
    5.3 主要树种落叶量与林分特征的关系

(8)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乔木树种群落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油松、辽东栎研究进展
        1.1.1 油松研究进展
        1.1.2 东栎研究进展
        1.1.3 油松+辽东栎林研究进展
    1.2 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现状
        1.2.1 种类组成研究现状
        1.2.2 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物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监测样地概况
        2.2.2 调查方法
第三章 群落数量特征
    3.1 数据处理
        3.1.1 重要值
        3.1.2 径级结构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类组成特征
        3.2.2 地理成分分析
        3.2.3 树种频度分析
        3.2.4 径级结构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群落的外貌特征
    4.1 数据处理
        4.1.1 生活型
        4.1.2 垂直结构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活型及层片结构
        4.2.2 垂直结构分析
        4.2.3 水平结构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种群空间结构及其格局
    5.1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空间分布分析
        5.2.2 空间格局分析
        5.2.3 坡度、海拔与空间分布关系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10)群落结构变化对灵空山森林碳储量及土壤碳矿化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森林碳储量研究
        1.2.2 土壤微生物
        1.2.3 土壤碳矿化及其影响因子
    1.3 研究主要内容
2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形概况
        2.1.2 气候
        2.1.3 植被特征
        2.1.4 地质与土壤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外业调查项目及样品采集预处理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树种组成对灵空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林分蓄积量计算方法
        3.2.2 生物量计算方法
        3.2.3 森林碳储量计算
        3.2.4 土壤样品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林分类型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3.3.2 混交林碳储量随辽东栎和阔叶树种比例的变化规律
        3.3.3 混交林碳储量随油松及针叶树种比例的变化规律
    3.4 讨论与小结
4 灵空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4.1 引言
    4.2 研究测定方法
        4.2.1 熏蒸浸提方法
        4.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测定及计算
        4.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测定及计算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特征
        4.3.2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特征
        4.3.3 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油松及针叶树种比例变化规律
        4.3.4 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辽东栎及阔叶树种比例变化规律
    4.4 讨论与小结
        4.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4.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
        4.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因子相关性
5 水分和温度对灵空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5.2.1 土壤碳矿化培养与测定
        5.2.2 土壤碳矿化速率计算
        5.2.3 温度敏感性指标(Q10)
        5.2.4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碳矿化速率的动态特征
        5.3.2 土壤碳累积矿化量的动态特征
        5.3.3 不同林分、土壤含水量下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o)特征
    5.4 讨论与小结
        5.4.1 森林类型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5.4.2 温度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5.4.3 土壤水分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灵空山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J]. 刘铭波,韩海荣,程小琴,蔡锰柯,刘慧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2(01)
  • [2]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D]. 陈喆.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油松人工林径向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许玲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灵空山松栎混交林群落光环境特征及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D]. 段嘉瑞. 山西大学, 2019(01)
  • [5]山西灵空油松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李星梅. 山西大学, 2018(04)
  • [6]油松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组结构变异初探[D]. 刘思思.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山西灵空山油松天然次生林不同群落凋落物动态特征研究[J]. 李星梅,王晓军,赵冰清,张青,郭东罡.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5)
  • [8]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乔木树种群落学特征研究[D]. 霍萌萌. 山西大学, 2014(03)
  • [10]群落结构变化对灵空山森林碳储量及土壤碳矿化特征的影响[D]. 郭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标签:;  ;  ;  

灵空山树种资源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