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胸腔注射在自发性气胸合并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白蛋白胸腔注射在自发性气胸合并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一、胸膜腔注入白蛋白在伴有严重心肺疾患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方凯[1](2020)在《肺泡微石症合并气胸行单肺移植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结合 1 例肺泡微石症(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PAM)合并气胸行单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文献复习,讨论PAM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以提高对PA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PAM合并气胸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追踪其后续的诊疗过程,阐述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男性,5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0年,胸闷1月,加重3天”入院,哥哥有PAM病史。早期症状较轻,无特异性,进展缓慢但不可逆,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砂砾状高密度影,部分融合,自发性气胸迁延不愈,胸腔闭式引流效果差,最终行左肺移植术,术后病理肺泡内见大量磷酸钙盐沉积。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年后复查未复发。在 Pubmed上以“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以来的相关文献,共1 19篇,PAM患者合计184例,以“Lung Transplantation,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 i thiasis”为关键词,检索1900年1月至2019年6月相关文献,共23篇,经肺移植的PAM患者共计为18例。进一步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84例患者中除25例未描述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外,其余159例患者中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76例(47.8%),初起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其次为咳嗽48例(30.2%)、胸痛8例(5.0%)、发热6例(3.8%)、疲劳6例(3.8%)、咯血5例(3.1%),还有无症状患者30例(18.9%)。2.除10例患者诊断方法记录不详,在174例患者中经肺活检明确诊断95例(54.6%),其中外科肺活检35例(20.1%),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57例(32.8%),CT引导经皮肺穿刺2例(1.1%),尸体解剖1例(0.6%);其余79例中,通过胸部影像结合临床表现诊断40例(23.0%),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中找到微结石20例(11.5%),通过99mTc肺摄取显像诊断18例(10.3%),痰液中找到微结石1例(0.6%)。3.肺移植是PAM患者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全世界共计13个肺移植中心共记录报道了 18例完成肺移植的PAM终末期患者,采取肺移植治疗的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4例双肺移植,4例单肺移植。14例长期存活,其中11例双肺移植,3例单肺移植,报道中的最长生存时间90个月。4例死亡,其中3例双肺移植,1例单肺移植。14例存活患者中有5例有术后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35.7%,重要并发症有肺血管破裂大量出血(手术相关的肺血管破裂),急性排斥反应,吻合口狭窄,再灌注综合征,休克,再灌注水肿,心房颤动等。4例死亡患者均有术后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100%,该4例并发症分别为大量出血;感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再灌注水肿;原发性移植肺功能丧失,脓毒血症。结论:1.PAM是一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为家族聚集性发病;发病机制认为可能与SLC34A2基因突变有关;2.PAM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影像学特征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和小结节,呈“沙尘暴”样改变;3.肺活检发现钙磷酸盐沉积的微结石是诊断PAM的“金标准”;4.肺移植是PAM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时机尚无明确定论。

张秋生[2](2019)在《胸腔镜手术和胸腔引流术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分析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急性脓胸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及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脓胸患者,其中胸腔镜手术治疗组(胸腔镜组)纳入48例,胸腔闭式引流组(引流组)纳入48例。胸腔镜组均为采用胸腔镜脓胸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引流组为采取传统胸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均在手术或引流后明确脓胸诊断,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脓胸分布、留置胸引管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转为慢性脓胸比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数据,并以影像学观察脓胸吸收情况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消失判断其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2.胸腔镜组通过影像学及临床症状评估的临床疗效比率与引流组相比,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引流组比较,胸腔镜组的胸引管留置时间(13.20±3.64与6.36±2.47)、抗生素使用时间(11.30±3.02与6.2±1.05)、术后住院时间(15.35士4.83与11.27±2.35)均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转慢性脓胸比例(14.6%与2.1%)均较引流组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4.与引流组(85.4%)比较,胸腔镜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81.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优于单纯胸腔引流术,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有积极影响,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脓胸的有效手术方法。

孙瑜[3](2019)在《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脓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脓胸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部分脓胸患者69人。依据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腔镜手术组33人和开胸手术组36人。统计两组患者的在手术时间、术中血制品使用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一般临床资料。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假设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结果胸腔镜手术组患者与开胸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开胸组120(90-180)分,腔镜组90(76-120)分,P=0.004)、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开胸组10(8-14)次,腔镜组8(6-10)次,p<0.001)、术后住院时间(开胸组14(13.5-15.5)天,腔镜组10(10-12.5)天,p<0.001)、术后带管时间及切口长度(开胸组15(10-15)cm,腔镜组4(4-4)cm,)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输血量(开胸组400(0-620)毫升,腔镜组0(0-910)毫升,P=0.686)、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术后短期引流量(开胸组900(600-1430)毫升,腔镜组840(572.5-1110)毫升,P=0.484)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1.胸腔镜手术应用于脓胸清除术效果良好,短期内引流效果与开胸脓胸清除术一致,两者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胸腔镜脓胸清除手术相比于开胸脓胸清除术,具有相对更短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的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胸腔镜手术应用于脓胸清除,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并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熊伟,吴艺根,钟宏源[4](2017)在《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负压吸引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负压吸引治疗难治性气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2例难治性气胸的患者,研究组30例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持续负压吸引患者;对照组32例为单纯粗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结果:研究组平均漏气时间为4.6d,对照组为11.2d;研究组胸管拔除时间平均为6.2d,对照组为13.3d;研究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4d,对照组为16.8d;治疗后观察1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胸痛2例(6.7%),对照组为1例(3.1%);研究组发热1例(3.3%),对照组为1例(3.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研究组复发2例,总复发率6.7%;对照组复发10例,总复发率31.3%;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负压吸引治疗难治性气胸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刘佳银[5](2017)在《内科胸腔镜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内科胸腔镜(Medical Thoracoscopy,MT)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TPE)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检索关于MT辅助治疗TPE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2月10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研究,18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N-MT相比,MT辅助治疗TPE在有效率[OR=15.13,95%CI(8.11,28.23),P<0.00001],胸水总引流量[MD=465.30,95%CI(273.07,657.54),P<0.00001],胸水消退时间[MD=-7.83,95%CI(-11.56,-4.11),P<0.0001],住院时间[MD=-4.42,95%CI(-7.39,-1.44),P=0.004],肺功能FEV1%改善率[MD=4.79,95%CI(2.46,7.11),P<0.0001]及肺功能FVC%改善率[MD=6.68,95%CI(4.61,8.76),P<0.00001],胸膜厚度[MD=-0.76,95%CI(-0.99,-0.52),P<0.00001]、胸膜增厚发生率[OR=0.27,95%CI(0.14,0.55),P=0.0003]及转手术率[OR=0.24,95%CI(0.15,0.41),P<0.00001],临床症状消失时间[MD=-5.31,95%CI(-9.09,-1.53),P=0.006],拔管时间[MD=-6.24,95%CI(-6.61,-5.86),P<0.00001],包裹性胸腔积液复发率[OR=0.37,95%CI(0.19,0.72),P=0.003]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MT辅助治疗包裹性TPE[OR=0.80,95%CI(0.31,2.03),P=0.6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MT辅助治疗TPE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开展。鉴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张慧[6](2014)在《益气扶正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扶正法治疗自发性气胸(肺气虚型)的临床综合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病例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卧床休息、氧气吸入、防治感染、止咳、解痉、胸腔穿刺引流积气等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益气扶正(为主的)中药(基础方为补肺汤《永类钤方》),水煎300ml,分两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临床疗效、随访半年内的复发率及再发率、住院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单侧肺压缩度>30%者),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治疗期间临床疗效(治愈率、临床缓解人数及总有效率)上无明显差异。在随访半年内的复发率和再发率以及住院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上均具有差异性,试验组的随访半年内复发率和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住院时间和留置引流管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扶正法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自发性气胸(肺气虚型)可以显着降低自发性气胸(肺气虚型)患者随访半年内的复发率和再发率,促进肺复张及胸膜破裂口的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其机理可能与益气扶正药物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及适应能力,避免气体陷闭、有效防止肺大疱的形成,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强造血功能及促进损伤部位的增生、修复等作用有关。

宋姗[7](2014)在《纤维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气胸肺破裂相关支气管》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推荐气胸的治疗包括保守疗法、排气疗法及手术治疗,一些病史较长,肺持续漏气的顽固性气胸通常需要行电视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才能治愈。然而,一些高龄、体弱、存在心肺基础疾病顽固性气胸患者并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则需要长期行胸腔闭式引流,胸壁长期留置引流管,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介导下,双腔球囊导管定位支气管胸膜瘘相关支气管及其封堵技术的出现,给内科治疗顽固性气胸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我科在临床应用中感到:该方法操作复杂、医疗成本高,定位时间长,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改进,临床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为此,我院研发了经气道纤支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气胸肺漏气相关支气管新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目的:研究纤维支气管镜介导下,应用白蛋白泡沫定位气胸肺破裂相关支气管新方法,并对定位结果,观察定位时间,封堵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复发率做探讨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内科24例顽固性气胸患者。全部患者均经院外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3周~39周,平均(6±3.4)周。入组标准:①在我院经胸腔持续负压吸引≥5天无效。②无胸腔镜及开胸手术史者。③无呼吸、循环及肝肾功能衰竭,可耐受支气管镜检查术。④KPS评分≥50分。⑤取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常规给予镇静、抑制腺体分泌、气道局部麻醉,连接心电监护持续生命监测体征,胸腔引流管连接到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调至-10~-20cm水柱,观察患者平静呼吸时有持续不断气体从引流瓶箱逸出。准备白蛋白泡沫50~100ml备用。将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插入气道,到达预定检测气胸可疑靶支气管开口,沿支气管镜工作道插入泡沫注射导管至靶支气管内约2~3cm,缓慢推注白蛋白泡沫,观察定位靶支气管,如泡沫随呼吸周期上下移动,不见减少或消失,视为气胸非漏气相关支气管,依次序定位下一气胸可疑相关支气管。定位顺序为:先下后上(先下叶,后上叶),先近后远(叶支气管,段支气管,亚段支气管,次亚段支气管)。如气胸可疑相关支气管内泡沫不断补充,不断迅速减少或消失,可视为气胸肺漏气相关支气管,退出泡沫注射导管,再将支气管镜及注射导管送入下一级气胸肺漏气可疑靶支气管,重复上述操作,超选肺漏气靶支气管。定位气胸肺漏气可疑支气管后,封堵前停止或降低胸腔负压吸引水平,经支气管镜工作道插入OB胶注射导管,缓慢向肺漏气支气管内注入OB胶,一般1~3支/次(1ml/支)左右,观察引流气体情况,引流箱内气体逸出减少或消失视为封堵有效。反之无效,则5天后进行再次定位和封堵,直至引流箱内气体逸出消失。并复查胸片,患者气胸侧肺复张,继续观察1周,无复发为气胸定位封堵成功。结果:1靶支气管定位结果24例顽固性气胸肺破裂口相关支气管均定位成功。定位段支气管17例(70.8%),亚段3例(12.5%),次亚段1例(4.2%),涉及相邻多亚段支气管3例(12.5%);其中定位右肺16例(66%),其中段11例、亚段4例、次亚段1例,右肺上叶5例、下叶8例、中叶3例。定位左肺8例(33%),段6例、亚段2例,左肺上叶5例、下叶3例。24例定位患者中,1次定位成功17例(70.8%),2次5例(20.8%),3次2例(8.4%),4次及以上0例。2定位时间(从泡沫注射至确定气胸肺漏气相关支气管)段或亚段支气管定位时间97s~354s,平均(211±74)s,其中张力性气胸97s~327s,平均(197±66)s,交通性气胸124~354s,平均(255±87)s,张力性气胸肺漏气支气管定位时间与交通性气胸肺漏气支气管定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15,表1)。3靶支气管封堵结果24例顽固性气胸患者均经OB胶封堵成功,其中封堵1次成功14例,2次成功7例,3次成功2例,4次成功1例。进一步分层:1次封堵成功率:交通性5例(83.3%),张力性9例(50.0%),2种气胸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4,表2)。本研究共实施38次OB胶封堵,其中OB胶注入后引流箱内气体即刻消失(≤5min)18例; OB胶注入后气流减弱后停止6例;OB胶注入后气流减弱持续8例;OB胶注入后引流箱内气流无变化6例。4不良反应剧烈咳嗽7例(29.1%),发热4例(16.6%),胸腔出血2例(8.3%),出血量均≤20ml,原有脓气胸病情加重,诱发急性肝损伤1例(4.1%),24例患者均未出现术后胸痛。24例顽固性气胸病人均出院后随访1~19个月,其中1例复发同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治愈,至今未再发生气胸,余23例患者至今均未复发气胸,复发率为4.1%;24例患者均无慢性胸痛等不良反应。结论:1、与双腔球囊导管相比,纤支镜下气道内白蛋白泡沫注射定位气胸肺漏气相关支气管方法更加简单、价廉、安全和有效。2、纤支镜直视下,OB胶封堵气胸肺破裂相关支气管效果确实。然而,OB胶气道粘膜刺激性大,少数患者咳嗽剧烈。因此,术前应积极镇咳,术中充分麻醉气道,精确计算OB胶用量,将OB胶注入靶支气管远端,避免反流封堵非漏气支气管。3、液体泡沫是气胸相关支气管定位一种新的方法。但是白蛋白不是气胸相关支气管定位的理想液体泡沫,白蛋白泡沫产生少,存留时间短;易污染镜头,影响视线;易于粘附气道壁,清除略显困难,研发新的气胸相关支气管定位泡沫剂势在必行。

陈方[8](2014)在《不同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取不同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比较不同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住院天数、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等,探求较佳的胸腔闭式引流位置切入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以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胸腔积液、液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48例,选取腋前线与腋后线第五肋间作为切入点行胸腔闭式引流术;B组52例,选取腋前线与腋后线第六、七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两组均行胸部正侧位片、胸部彩超对胸腔积液进行定位,术后均行CT检查和三维重建,了解是否存在膈肌损伤,胸腔积液行常规、生化、同时查找结核杆菌、肿瘤细胞等相关细胞学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术后12h、24h、36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胸腔积液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A组膈肌、腹部脏器损伤的发生率等、术后疼痛NR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胸水完全吸收时间、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以及肺部感染、肺部感染、肺复张、纵隔扑动等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于第五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总有效率高于第六、七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组,更安全可靠,可以明显减少膈肌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待于临床上大规模的随机试验进一步验证。

曹磊[9](2008)在《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和实用的胸腔穿刺置管器械—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探讨改良胸腔套管针及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气胸的新方法,并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相对照,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资料:66例气胸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19~70岁,平均年龄54.8±14.3岁。病因分类:特发性气胸24例,继发性气胸42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22例、肺癌5例、陈旧性肺结核8例、肺纤维化4例,其他3例。气胸类型:经气胸箱测压提示闭合性气胸23例、张力性气胸20例、交通性气胸2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2)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3)无胸腔穿刺禁忌症。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改良胸腔套管针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对照组:应用Seldinger方法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2胸腔置管方法:(1)侧释放套管针胸腔内置入方法:根据体征及胸部X线胸片或CT结果选择置管部位,本组病例均选择患侧胸壁锁骨中线第Ⅱ肋间或腋前线第Ⅳ~Ⅴ肋间,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验证进针方向和深度。试穿成功后,经穿刺点沿肋间走行用尖刀片切开皮肤,深达皮肤全层,切口长约4.5~5.5mm,待切口出血基本停止后,右手握紧套管针手柄,沿胸壁垂直方向用力,将套管针刺入胸腔,固定外套管,拔出针芯,将引流管沿套管针外套管插入胸腔,确定胸腔内引流管置入长度后,固定引流管退出外套管,在体外沿外套管侧槽释放出引流管,为防治引流管滑脱,在胸壁缝合一针固定,同时嘱患者轻咳,观察气胸箱气体排出和液面波动情况。(2)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置管部位选择同上,采用Seldinger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验证进针方向和深度。试穿成功后,沿穿刺点换用中心静脉穿刺引导针,然后沿穿刺针芯将引导钢丝插入到胸腔,缓慢退出穿刺针,应用扩皮器循导丝扩张穿刺通路,退出扩皮器后便可循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7-10cm,退出导丝,接50ml注射器抽气。如抽气顺利可夹闭调节夹,连接水封瓶见有气泡溢出,用敷贴固定于皮肤。3疗效标准:有效:引流气体消失,患侧呼吸音恢复正常,胸片肺复张,观察48小时无复发为有效。无效:仍有引流气体排出,患侧呼吸音弱或消失,胸片肺未复张。治疗2周后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置管操作时间、引流管保留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疗效: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人数为31例,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1例,有效率为63.6%,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性气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9例,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14例,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通性气胸患者中,对照组有效人数为12例,有效率为92.3%,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例,有效率为40%,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性气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10例,有效率为90.9%,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3例,有效率为33.3%,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腔置管操作时间:治疗组平均置管时间为5.4±0.8分钟,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为5.6±0.7分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引流管胸腔留置时间:治疗组平均引流时间7.5±1.2d;对照组:9.9±1.6d,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闭合性气胸中治疗组平均引流时间4.2±0.3d;对照组6.6±0.9d,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通性气胸中治疗组平均引流时间7.2±1.5d;对照组9.7±1.9d,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性气胸中治疗组平均引流时间9.3±0.5d;对照组11.9±2.0d,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操作方法并发症:治疗组发生管周疼痛的3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皮下气肿的2例,对照组1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管腔阻塞的0例,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置管过程中出血(>5ml)的2例,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引流管脱落现象发生;两组术后均有1例发生胸壁引流瘘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35天后治愈。5生命体征及指尖脉氧饱和度变化:两组患者置管前心率、呼吸频率均高于术后2小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及术后2小时体温、指尖脉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于置管前及术后2小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指尖脉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及可冲洗胸腔引流管胸腔内置入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治疗气胸比较具有更好疗效。该操作方法简单,置管时间短,费用低廉,不易损伤肺组织等重要脏器,导管和胸壁密封好,不易发生皮下气肿及管腔阻塞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明显不良影响,特别适用于交通性及张力性气胸、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心肺疾患不宜手术的患者,即使在治疗闭合性气胸方面,治愈时间上较中心静脉导管也有明显优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杰[10](2007)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道内置入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气道内介入、定位和粘堵气胸肺破裂口所属支气管的方法,并以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方法为对照,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气胸患者60例。男性53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19~70岁,平均年龄40±14岁。入选条件:(1)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2)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1 w后无效,患者同意进入本研究;(3)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4)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症。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原发性气胸33例,继发性气胸27例;继发性气胸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4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癌5例、陈旧性肺结核4例、其他1例。根据气胸类型分类:闭合性气胸41例,开放性气胸14例和张力性气胸5例。实验器材:(1)双腔球囊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外径5~9 F,长60~110 cm,其远端包绕乳胶球囊,充气后直径0.6~2.2cm。近端有两个开口,一是带阀门并通向球囊;一是不带阀门通向球囊前端的管道,用于气道内注气、测压和注药。(2)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型号:Bronchus blocker 170,德国Ruesch公司),导管长170 cm,外径2 mm;其远端包绕乳胶球囊(最大直径可膨胀2.0 cm)。近端阀门系统可与导管分离,阀门系统有两个开口,一个通向导管远端,用于注药和注入气体定位,另一个带阀门通向远端球囊。(3) Olympus BF-1T60型纤维支气管镜,其工作通道2.8 mm。(4)供纤维支气管镜应用的生物蛋白胶注射专用导管,医用生物蛋白胶。(5)心电监护仪、引导钢丝、压力表(脑脊液压力表)和手术丝线。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30例,沿纤维支气管镜工作道插入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可疑气胸肺破裂所属叶、段或亚段支气管,球囊充气、阻断气道气流,然后胸腔持续负压吸引,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瓶内气体引流情况,定位气胸肺破裂所属支气管;B组(应用双腔球囊漂浮导管):30例,采用丝线将双腔球囊漂浮导管固定于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插入,将球囊置于可疑气胸肺破裂所属叶、段或亚段支气管,球囊充气,封堵支气管管腔,向充气球囊远端气道注气、测压,定位气胸肺破裂所属支气管。两组患者确定气胸肺破裂所属支气管后,均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孔插入专用的双腔医用生物蛋白胶注射导管,由支气管远端缓慢注入液态生物蛋白胶A胶和B胶,蛋白胶用量以完全封堵段或亚段支气管为宜,一般1~3支之间,观察引流管气体排出情况和评价两组疗效。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术后2小时)监测并记录静息状态下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T、P、R、BP和SaO2)。记录两组定位及粘堵结果、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和气胸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球囊导管定位结果2.1所有气胸患者定位结果A组:30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患者中成功定位20例,成功率为66.7%;B组:30例应用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患者中成功定位26例,成功率为86.7%,两组定位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2不同类型气胸的定位结果两组闭合性气胸患者中,A组:20例患者成功定位10例,成功率为50%;B组:21例患者成功定位17例,成功率为8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对成功定位患者粘堵的结果A组:20例成功定位患者中,16例1次粘堵成功,2例2次粘堵成功;成功率为90%;B组:26例成功定位患者中,21例1次粘堵成功,3例2次粘堵成功,成功率为92.3%。两组粘堵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两组安全性比较结果4.1生命体征变化治疗前,A组与B组T、P、R、BP和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T、P、R、BP和SaO2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R和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R和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不良反应A组30例患者中,出现胸痛1例、肺炎1例及肺不张1例、发热2例。B组30例患者中,出现肺不张1例、发热1例。5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5.1操作时间A组:14.3±1.2 min;B组:14.8±1.3 min,两组间球囊导管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平均住院时间A组:14.3±2.4 d;B组:13.8±2.1 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医疗费用比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每支价格800元,而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德国Ruesch公司,型号Bronchus blocker 170)每支价格2400元,双腔球囊漂浮导管价格明显低于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价格。结论1采用丝线固定双腔球囊漂浮导管和纤维支气管镜并行气道内介入,气道内充气、测压、定位肺破裂所属支气管的方法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的方法相比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价格低廉并具有确切疗效的新方法。2对于闭合性气胸来说,采用双腔球囊漂浮导管充气测压定位的方法较纤维支气管镜专用球囊导管充气单纯胸腔负压吸引定位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二、胸膜腔注入白蛋白在伴有严重心肺疾患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膜腔注入白蛋白在伴有严重心肺疾患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肺泡微石症合并气胸行单肺移植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参考文献
二、临床资料与结果
    2.1 患者第一次入院资料
    2.2 患者第二次入院资料
    2.3 患者第三次入院资料
三、文献复习及分析
    3.1 对象与方法
    3.2 临床特征
    3.3 诊断方法
    3.4 治疗及预后
四、讨论
    4.1 概述
    4.2 流行病学
    4.3 病因
    4.4 临床特点
    4.5 诊断及鉴别诊断
    4.6 治疗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2)胸腔镜手术和胸腔引流术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人群及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操作过程
        2.2.1 引流组
        2.2.2 胸腔镜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病灶分布
    3.2 治疗效果
    3.3 并发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脓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负压吸引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2.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5)内科胸腔镜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
    1.2 分类及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
    1.4 辅助检查
        1.4.1 实验室检查
        1.4.2 胸部X线及CT检查
        1.4.3 超声检查
        1.4.4 胸膜活检术
        1.4.5 胸腔镜或开胸活检
    1.5 诊断及治疗现状
    内科胸腔镜的演变历程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有效率
        3.3.2 胸水总引流量
        3.3.3 胸水消退时间
        3.3.4 住院时间
        3.3.5 肺功能FEV1%改善率
        3.3.6 肺功能FVC%改善率
        3.3.7 胸膜厚度
        3.3.8 胸膜增厚发生率
        3.3.9 转手术率
        3.3.10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3.3.11 拔管时间
        3.3.12 不良反应发生率
        3.3.13 包裹性胸腔积液复发率
第四章 讨论
    4.1 有效性
    4.2 安全性和并发症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益气扶正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入选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住院治疗期间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五) 半年内复发率及再发率的定义
        (六) 统计方法
    三、 临床资料分析
    四、 治疗结果分析
        (一) 住院治疗期间临床疗效的比较
        (二) 随访半年内复发率及再发率的比较
        (三) 所有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单侧肺压缩度>30%患者留置引流管时间的比较
        (四) 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及常规血液学指标的观测
        (五) 不良反应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 分型及病因病机
        (二) 临床表现
        (三) 治疗方法
    二、 中医学对自发性气胸的认识
        (一) 古人认识
        (二) 病因病机
        (三) 症状、分型及治疗
    三、 益气扶正治法探讨
    四、 组方分析及临床作用机理
        (一) 组方分析
        (二) 临床作用机理
    五、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纤维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气胸肺破裂相关支气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气胸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后疼痛的评价
    2 两组疗效比较
    3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比较
    4 其它
讨论
    1 胸腔积液的诊治
    2 疗效评价
    3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原因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道内置入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道内置入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气胸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胸膜腔注入白蛋白在伴有严重心肺疾患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肺泡微石症合并气胸行单肺移植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何方凯. 苏州大学, 2020(02)
  • [2]胸腔镜手术和胸腔引流术治疗急性脓胸的疗效分析[D]. 张秋生. 延边大学, 2019(01)
  • [3]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脓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D]. 孙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胸腔内灌注自体血联合粗管负压吸引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J]. 熊伟,吴艺根,钟宏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3)
  • [5]内科胸腔镜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D]. 刘佳银. 兰州大学, 2017(02)
  • [6]益气扶正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D]. 张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纤维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气胸肺破裂相关支气管[D]. 宋姗.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8]不同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分析[D]. 陈方.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9]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D]. 曹磊.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10]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道内置入双腔球囊漂浮导管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D]. 刘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白蛋白胸腔注射在自发性气胸合并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