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局冰冷,经济有待改善

中日政局冰冷,经济有待改善

一、中日政冷经凉需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群[1](2016)在《基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一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深刻联系的时期,如果仍然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来审视国际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合时宜。根据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可知,世界秩序已然在向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型国际秩序转变。因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必须用一种新的思维来思考世界秩序以及建构一种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新秩序。本文认为这种新思维就是用共生的逻辑来看待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出现的问题。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本文认为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秩序朝向共生型国际秩序转变的时期,力图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而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在中国—东盟区域层面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区域手段和区域解决方案。从秩序构建的视角来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因此,我们可以从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视角来分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情况。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晰的了解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更是为实现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提供了新的推进思路和可供操作的实施途径。因此,有必要从共生型国际秩序建设视角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展开全面研究。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探讨了共生型国际秩序建构的理论分析,并从该视角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程及所形成的共生秩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共生度、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提高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举措展开全面研究。总体研究思路遵循理论分析→历史与现实考察→实证研究→问题探讨→策略选择五条主线。在共生型国际秩序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环境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对国家政治需求层次的分析,探讨了共生型国际秩序建立的可能性,提出了共生型国际秩序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了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优化方向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共生型国际秩序的形成和优化其实质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共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要进一步优化共生型国际秩序其实施途径即是提高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共生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探讨了命运共同体和共生型国际秩序二者间的关系,主要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进共生型国际秩序构建的解决方案、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构建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互为促进的。因此,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其实质是构建共生型国际秩序的区域解决方案。从秩序构建的视角来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程及所形成的共生秩序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中,本文从共生型国际秩序构建这一视角,分析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包括从对立到开始探索建立共生秩序的摸索阶段,政治、经济共生秩序建构的初步实践阶段,政治、经济共生秩序建构的持续优化阶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共生秩序的全面提高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总结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所形成的共生秩序及其特点。这一秩序表现为一种良性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是一种以政治合作为先导,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良性互动合作运行方式。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评价的实证研究中,本文首先构建了国家(国际组织)间共生度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对政治共生度、经济共生度以及人文交流共生度的综合评价指标。然后根据此评价体系从中国—东盟的现实情况出发选取了能够测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衡量指标,并用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处于逐年增长态势,反映了中国与东盟自2001年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不断扩大,联系更为紧密,合作更为深入,共生度得到了显着提高。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提高面临的困境分析中,本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考察了中国—东盟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政治互信有待提高、经济增长不均衡以及文化认同有待加强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探究了影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提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均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共生度关联度较高,其中,政治共生度与整体共生度关联度最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文化共生度;最后是经济共生度。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策略选择中,本文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提高面临的困境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施途径,即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的政治共生度、经济共生度以及文化共生度。在政治共生度的提高方面,应通过积极发出合作要约和优化中国—东盟政治共生度的各项指标来提升政治共生度;在经济共生度的提高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设升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来提升经济共生度;在文化共生度的提高方面,应进一步提升东盟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民间交流来提升文化共生度。

张扬[2](2015)在《《中韩渔业协定》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上,我国的唐代等历史时期内海上力量一度相当强大,堪称海上强国。而明清以来,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从此变成一个重陆权,轻海权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带着新的工业文明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长期陷于被动挨打和积贫积弱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终于得以开眼看世界,海权观念逐渐引起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举国上下对于海洋权益的认识与理解亦与时俱进。时至今日,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然则,我国的海上邻国,如韩国、日本等,多属于半岛或海岛国家,海洋权益对其重要性亦不言而喻。新世纪以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海洋权益纠纷日益多发。纵观世界上的海洋权益纠纷,渔业纠纷无疑是一个重要部分,而中韩的专属经济区之争就是这样一以渔业纠纷为主,交织着地区政治和民族历史等复杂因素的课题。为和平解决争议,中韩于2000年签订了《中韩渔业协定》,该协定对于争议的解决产生了深远长久的作用,并为地区内许多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郭金峰[3](2013)在《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由于亚太地区汇集了世界众多大国利益,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的角逐场,加上东北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一些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使得这一地区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以及潜在的高度危险地区。凡此种种,都对亚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亚太地区成为了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作为地区大国,横跨欧亚大陆,虽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在欧洲,但毕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属于亚洲,与亚太地区的联系密不可分,是一个典型的“欧亚大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最初实施了“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非但没能如愿融入西方,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国际地位反受到严重的损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叶利钦政府开始调整外交战略,实施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但也没有使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恢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挽回俄罗斯的国际形象,1996年开始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以后对“全方位”外交政策进行了多处调整,较过去更加灵活和务实,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更加重视和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的联系,除了加强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双边外交以外,还积极介入亚太地区的各种事务,参与并充分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多边组织中的作用,逐步融入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以维护俄罗斯国家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模式。2008年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以后,继承和发展了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总统,从他的施政纲领中不难看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俄罗斯将继续以维护国家利益、彰显“欧亚大国”的地位为基点,实施全方位、东西方平衡的外交政策。到目前为止,虽然俄罗斯几任总统多次强调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亚太外交在俄罗斯的全球战略中份量逐渐加重,甚至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且亚太战略的实施也已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实施仍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外交的重点依然在西方。关于普京提出的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在未来的时间内能否得以实施,俄罗斯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欧亚大国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杨威[4](2007)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具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区内外自然资源丰富,适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升温,又享受诸多国内优惠政策,给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切实发展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对于延边地区和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于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15年的发展建设,其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开放领域、投资环境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等都已经初具规模,其享有的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大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进展的迟缓和国际国内交通运输条件的滞后性极大的制约了其发展速度,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没有得到彰显,造血功能的相对不足也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首要的需要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努力建设和保持东北亚的和平和稳定,切实加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共同推动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合力。要切实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征途上,国际经济贸易交流尤为重要,必须加强同俄罗斯和朝鲜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发展同日本、韩国的交流。但对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发展同俄罗斯的经济贸易交流,大力发展中俄“路港关”项目建设,扩大同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切实解决借港出海的难题,利用这一条件加强同国际国内的经贸交流。切实推进中朝“路港区”项目工程,扩大出海通道。努力打造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提升经济造血功能,整合周边资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抓好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真正发挥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在我省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本刊数据分析员[5](2005)在《中国十大权威媒体2004年终盘点》文中研究表明

郭晓琴[6](2004)在《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确立和推行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政治大国战略是日本在对战后“经济立国”总体战略进行修正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的结束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一个构筑后冷战时代国际新秩序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早已不满足“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地位的日本,更是决心利用冷战后21世纪的“千年之变”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并决心在新世纪和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政治家的不断努力和准备,日本国家战略的定位日趋明朗,提出并积极推进在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实现其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政治大国”战略。 21世纪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主要目标是:1),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2),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3),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联合国来维护日本自身的利益。目前小泉内阁的国家战略依然是推进国家正常化,促成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普通国家”。积极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日本完全、彻底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正常国家”,并确保日本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其终极目标是成为可以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它的任何举动都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作为东亚大国之一,其国家战略的变化势必影响和带动该地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国际格局产生影响,因此对日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就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意义重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日本在新世纪的国家战略走向和国际形势尤其是亚洲的发展态势,有助于我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制定有效的对外战略。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根源和发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根源,论述了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冷战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调整 。<WP=3>经济大国目标的实现促使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保持经济大国地位所面临的挑战也迫使日本增强政治、军事力量。国民意识的变化为“政治大国”战略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权钱交易的所谓“金权政治”以及政治家和官僚的腐败行为,政府危机的加重使得日本政府已无法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路线继续运行下去,必须进行改革。日本人的思想文化特征影响和支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神道教与天皇崇拜思想,集团意识和排外心理,独特的耻感文化,现实的相对主义思维和武士道精神也是产生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一个根源。日本“政治大国”是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而逐步形成的。经过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酝酿与探索,中曾根正式提出了争做“政治大国”的目标。还分析了冷战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调整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二部分: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内容。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是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在国际社会扮演与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角色。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日本不断调整经济战略,继续巩固其经济大国地位,积极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在对外经济方面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积极推行“联合国中心外交”、“大国外交”、“亚洲外交”,以参与地区性、国际性事务;修改和平宪法,调整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不断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利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借机出兵,向世界显示自己政治大国的实际姿态。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的政治大国梦想更加膨胀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巩固经济大国地位并发挥经济大国作用。日本一方面进行经济改革,重振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在对外经济方面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二)、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小泉上台后,坚持强化日美同盟的方针,在反恐、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上坚决支持美国。(三)、积极开展联合国中心外交,努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试图利用联合国来积极发挥政治作用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改革联合国,进入常任理事国行列;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PKO),谋求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作用;通过联合国在新的全球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四)、开展全方位的均衡外交,力争早日成为政治大国。进行立足亚太的亚洲外交(包括防范中国的对华外交、对东南亚、朝<WP=4>鲜半岛国家及南亚的外交),对俄罗斯、欧盟以及非洲外交。(五)、积极调整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加快修改和平宪法的步伐,努力向军事大国迈进;突破“专守防卫”,行使“集体自卫权”;扩大军事活动范围,出兵海外;大力扩充军备,不断增加军事实力;急欲跨进核门槛。第三部分:21世纪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影响和前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导致了周边国家对日本的信任危机;对地区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阻碍了亚太经济的发展与合作;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制约日本“政治大?

二、中日政冷经凉需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政冷经凉需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命运共同体”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东盟关系的研究
        1.2.3 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的方向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之一: 理论创新
        1.4.2 创新点之二: 量化研究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共生型国际秩序与命运共同体建设
    2.1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共生思维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1 国际关系理论在争论中发展
        2.1.2 共生思维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及可能性
        2.2.1 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2.2.2 建构共生型国际秩序的时代背景及其可能性
        2.2.3 国家政治需求层次与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可能性
    2.3 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
        2.3.1 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之一: 质参量兼容原理
        2.3.2 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之二: 能量生成原理
        2.3.3 共生型国际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之三: 共同发展意愿原理
    2.4 共生型国际秩序优化的方向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4.1 共生型国际秩序优化的方向及其演变规律
        2.4.2 共生型国际秩序优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5 命运共同体——共生型国际秩序建设的中国方案和有益实践
        2.5.1 中共中央对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阐释
        2.5.2 命运共同体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关系
        2.5.3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推进共生型国际秩序在中国—东盟区域层面得以实现和优化的区域解决方案
第3章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历程及所形成的共生秩序
    3.1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程
        3.1.1 从对立到开始探索建立共生秩序(1967年到1990年)
        3.1.2 政治、经济共生秩序建构的初步实践(1991年至2002年)
        3.1.3 政治、经济共生秩序建构的持续优化(2003年至2012年)
        3.1.4 共生秩序建构的未来目标: 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
    3.2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所形成的共生秩序及其特点
        3.2.1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所形成的共生秩序:良性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
        3.2.2 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机制的特点
第4章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共生度评价及实证分析
    4.1 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共生度评价体系构建
        4.1.1 共生度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共生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4.2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实证检验
        4.2.1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评价的测量模型
        4.2.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4.2.3 整体共生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2.4 政治、经济、文化共生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第5章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提高面临的困境及关键影响因素
    5.1 政治互信有待提高
        5.1.1 “中国威胁论”
        5.1.2 南海争端
    5.2 经济增长不均衡
        5.2.1 中日韩与东盟经济均衡发展比较: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分析
        5.2.2 中日韩与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
        5.2.3 结论性评述
    5.3 文化认同有待加强
        5.3.1 文化认同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性
        5.3.2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东盟认同问题
    5.4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4.1 灰色关联度模型
        5.4.2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建设更国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6.1 提高中国—东盟政治共生度
        6.1.1 积极发出合作要约,提升中国—东盟政经共生度
        6.1.2 优化中国—东盟政治共生度的各项指标,切实提高双方政治共生度
    6.2 提高中国—东盟经济共生度
        6.2.1 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体化,提升中国—东盟政经共生度
        6.2.2 建设和升级推进区域经济—体化的载体,确保经济共生度的提高
    6.3 提高中国—东盟文化共生度
        6.3.1 加强东盟对中国的认同,促进中国—东盟文化共生度提升
        6.3.2 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民间交流,实现“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韩渔业协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中韩渔业协定》的背景
    1.1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1.1.1 第一、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1.1.2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第二章 专属经济区概念问世
    2.1 传统海洋法观念被打破
    2.2 全球蓝色圈地运动兴起
    2.3《中韩渔业协定》诞生
第三章《中韩渔业协定》的内容
    3.1 权利义务安排
    3.2 运行管理方式
    3.3 其他一般问题
第四章《中韩渔业协定》的实践
    4.1《协定》实施,积极成效显着
        4.1.1 实现争议水域有法可依
        4.1.2 深化两国海洋开发合作
        4.1.3 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4.2 纠纷频发,矛盾一再激化
        4.2.1 违法捕鱼,韩海警高压执法
        4.2.2 十年冲突,多人死伤酿惨剧
        4.2.3 扣人扣船,韩方违背国际法
第五章《中韩渔业协定》的影响
    5.1 渔业纠纷引发双边关系摩擦
    5.2《协定》实施考验两国执法水平
    5.3《协定》促进我国渔业转型升级
第六章《中韩渔业协定》的政治博弈
    6.1 中韩未来海上划界之前奏
        6.1.1 两国海上划界立场
        6.1.2“苏岩礁问题”之争议
        6.1.3 韩方“抢先下手”策略
    6.2 渔业纠纷背后的地区政治
        6.2.1 渔业问题与东北亚国际关系
        6.2.2 渔业纠纷或助美国插手亚太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设计
        (一) 论文的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预期的创新点及难点
    四、 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章 俄罗斯与亚太关系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亚太地区与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 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二、 亚太地区在新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第二节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联系
        一、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历史渊源
        二、 俄罗斯融入亚太地区的进程
第二章 俄罗斯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构想的演变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一边倒”时期
        二、 “双头鹰”战略
        三、 全方位外交
        四、 小结
    第二节 普京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确定新时期外交战略,提升俄罗斯的影响力
        二、 推动多极化格局,维护在独联体利益
        三、 实施积极的东西方外交政策,彰显大国地位
        四、 小结
    第三节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调整对独联体政策,扞卫俄罗斯国家利益
        二、 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为国家现代化服务
        三、 大力开展东西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四、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
        一、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
        二、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三、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全球考量
        一、 俄罗斯提升大国地位的需要
        二、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俄罗斯亚太安全的需要
第四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与日本的关系
        一、 普京时期的俄日关系
        二、 梅得韦杰夫时期的俄日关系
        三、 俄罗斯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的关系
        一、 朝鲜半岛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地位
        二、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发展
        三、 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关系的发展
        四、 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的总体原则和发展趋势
    第四节 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
        一、 普京时期的俄印关系
        二、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印关系
        三、 俄印关系的合作前景
    第五节 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
第五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一节 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一、 高度重视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二、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三、 全力举办 2012 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一、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俄罗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一、 俄罗斯与东盟地区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 俄罗斯与东盟地区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印战略三角关系及其前景
第六章 俄罗斯亚太战略走势
    第一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问题及其前景
        一、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问题
        二、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与中俄合作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论文新意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从对外开放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2.2 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概念
    2.3 相关地缘经济理论
    2.4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缘起与现状
第三章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现状
    2.1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
    2.2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2.3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有利因素
    4.2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未来发展对策
    5.1 切实加大对俄贸易的力度和规模
    5.2 积极推进两个项目建设
    5.3 招商引资的基本对策
    5.4 加强两个环境建设
    5.5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6)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根源和发展
    (一)、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根源
        1、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政治根源
        3、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
    (二)、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发展和调整
        1、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调整
二、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内容
    (一)、 巩固经济大国地位并发挥经济大国作用
        1、 进行经济改革以重振经济基础
        2、 在对外经济方面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二)、 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1、 建立日美全球伙伴关系
        2、 强化日美安保体制
        3、 日本加强日美同盟的用意
    (三)、 积极开展联合国中心外交,努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 冷战后日本的联合国中心外交的重新确立
        2、 联合国中心外交的主要内容
    (四)、 开展全方位的自主均衡外交,力争早日成为政治大国
        1、 立足亚太的亚洲外交
        2、 对俄罗斯外交
        3、 对欧洲外交
        4、 对非洲的“人道主义”外交
    (五)、 积极调整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1、 加快修改和平宪法的步伐,努力向军事大国迈进
        2、 突破“专守防卫”,行使“集体自卫权”
        3、 扩大军事活动范围,出兵海外
        4、 大力扩充军备,不断增加军事实力
        5、 急欲跨进核门槛
三、 21世纪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影响和前景
    (一)、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影响
        1、 导致周边国家对日本的信任危机
        2、 对地区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阻碍了亚太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4、 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
        1、 国内制约因素
        2、 国际制约因素
        3、 中国因素37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中日政冷经凉需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D]. 黄立群. 广西大学, 2016(11)
  • [2]《中韩渔业协定》研究[D]. 张扬. 青岛大学, 2015(07)
  • [3]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D]. 郭金峰. 外交学院, 2013(12)
  • [4]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对策研究[D]. 杨威. 延边大学, 2007(06)
  • [5]中国十大权威媒体2004年终盘点[J]. 本刊数据分析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05(02)
  • [6]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D]. 郭晓琴. 新疆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中日政局冰冷,经济有待改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