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

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

一、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关立新[1](200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从历史哲学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时空变化就会发现,自从资本来到人间起人类社会就逐步走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轨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通过贸易、金融、投资以及知识的扩散,经济全球化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业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既是如何正确认识与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如何面对新世纪,做出战略性选择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以便及时地提出因应的战略对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等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20世纪末以来,人们在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即经济全球化是否是“西方化”、“美国化”;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如何对待南北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是否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陷阱”等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分歧。尽管经过深入而积极的探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作出过许多论述,但仍有一些模糊不清、歧义较大的观点在混淆和困扰着人们,因此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研究。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相互交往、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表现为某种不同文明的整合趋势的历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算起,世界各地就走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时代。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迪亚士和达伽马等葡萄牙人开辟了抵达亚洲的海上航线,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从而宣告了东西两半球互相隔绝的人类历史结束了。从那时起,全球性的资本扩张已经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探险与贸易的热潮,欧洲列强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不仅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也打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交往的通<WP=189>道;从那时起,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等开始了国际范围的交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演变成为世界历史。 从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时代至今已500余年。在这500余年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向外扩展和扩张。虽然民族依然、国家犹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跨跃了国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15世纪末后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启动了经济全球化;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战”至“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战后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要源自四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困扰,主张放松国家之间的经济管制,打破各种保护主义壁垒;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纷纷开放市场,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二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际间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为经济全球化助了一臂之力;三是跨国公司经济实力迅速扩张,其投资和贸易活动将世界各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分工深化和贸易网络扩展进一步把全球经济编织成一个整体;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缩短了时空距离,刷新了经济联系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此外,战后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组织的”,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来加以体现的,它们制定的超国家、超社会制度、超意识形态的国际规则,对各国的经济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法律框架。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启了影响深刻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既是现代化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扩展与创新。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确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全球化确实表现为“西方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三个从属关系来描述他们那个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尽管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的体系,西方的跨国公司今天已遍布世界各地,西方的国际游资到处横冲直撞,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企图使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WP=190>济秩序全球化,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就一定是“西方化”,不能把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更不能把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说成是“资本主义化”。世界是多种多样、五彩纷呈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千差万别,任何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而不可能只有一种行之有效的西方模式或美国模式。尽管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是多数电脑所通用的工作平台,亨廷顿、布坎南、弗里德曼、托夫勒、?

许征[2](2004)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 ——以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的背景、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并总结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和中国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为应对危机殚精竭虑,采取了许多正确的政策和大量的措施。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借鉴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以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治理的经验和规律。治理和善治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政府统治的政治观念。一方面,它跨越了民族主权国家的边界,提出了多层治理理论。具体而言就是,把超国家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等纳入了分析视野,形成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把次国家的地方组织和公民团体也纳入了分析范围,形成了地方治理理论。另一方面,它跨越了传统的政治观念,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试图在其中发掘政治意义,从而形成了多维治理理论。特别是在解决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环境污染、毒品犯罪、恐怖活动、走私活动、疾病传染等问题的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概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现实而提出的新的政治观念,也就是多层与多维治理观念,对我们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分析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将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置于全球化时代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置于中国多层次和多维度卷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审视,就发现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多层与多维治理的过程。由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根据这一判断展开。首先,我们把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区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东亚金融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它涉及许多政治问题,更具有深层的文化根源。作者用治理理论从三个维度去透视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努力描绘一幅整体的图景。其次,在每一个维度下我们将区分国际、地区、国家、地方四个层次。东亚金融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区现象,它的影响波及全球,更深入到各个国家内部。<WP=5>本文力图结合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联系的理论,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治理与善治的理论,将中国在不同层次上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政策与过程勾画出来。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如下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检讨研究文献,设计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是东亚金融危机与中国,主要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危机的过程与原因,以及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章是经济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中国加快与国际机制接轨、推进东亚经济与金融合作以及宏观调控与金融治理等问题,分析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章是政治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参与构建东亚安全合作机制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 第五章是文化应对与优化治理,从国际、地区、国家和地方四个层次研究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亚洲价值观的功与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创新等问题。第六章是结论,主要是通过总结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基本经验,探讨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中国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从治理走向善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此项研究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的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新政治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全球化时代的新政治主要体现在:(1)政治内涵扩大。传统的政治主要是以国家为核心的垄断暴力的组织和实施的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内涵空前扩大,一些在过去与政治基本无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现在都成为政治研究的重要对象,成为各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问题。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问题成为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甚至各国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2)政治权威扩散。虽然民族国家现在仍然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角色,但是民族国家现在已经不是政治权威的唯一拥有者和行使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民族国家之外和在民族国家之内正在产生一些新的团体和组织。它们虽然不能取代国家,但在许多方面它们的确能够分享政治权威,能够实施一定的治理和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同。政治权威扩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内政<WP=6>治与国际政治联系的加深,国际机制逐渐建立和健全,民族国家的政治活动日益受体系相互依赖性的限制。在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种国家、次国家和超国家、非政府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3)政治目标扩展。传统的政治目标主要局限于在国内求秩序和在国外求霸权。但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政治内涵的丰富和扩大、政治权威的转移和扩散,单纯追求秩序和霸权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政治目标正在向综合性的安全目标、平衡性的发展目标等方面扩展和转变。建立以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双边、多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和谐合作机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迫切要求。以对话和协商争取“双赢”、“共赢”成为?

马慧敏[3](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贤成毅[4](2003)在《欧元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及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种稀缺性产品,它的生产也和其他实物产品一样,是由供应和需求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尝试性地引入一个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框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欧元的演进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把影响欧元、东亚货币合作的因素嵌入到制度的“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力求在理论层面上提供较为透彻的解释与新的研究视角,然后导出一些对东亚货币合作进程较为有用的启示与较为恰当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认为要对东亚货币合作进行深入的研究,隐含的前提是对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跨国单一货币—欧元进行有力的理论阐释,然后把此种研究方法应用到东亚货币合作中去。对此,引进了一个尝试性的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类型和制度安排费用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均衡。 第二章通过“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欧元这一跨国界的单一货币制度安排的演进和发展,认为导致欧洲单一货币制度变迁的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欧元的制度需求来自美苏的压力及美国的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与汇率的变动不居、战争中博弈双方或多方支付矩阵的变异,它们通过改变制度需求曲线的斜率及推动曲线的移动来发挥作用。欧元的制度供应来自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人欧洲统一的思潮与运动、德国央行的成功经验、国家的作用及集体行动,这几方面的因素和力量通过影响制度供应曲线的斜率和曲线本身移动来推动制度变迁。可以说欧元的产生是制度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遵循前面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需求力量和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因素来进行分析。认为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需求力量在于:金融危机的压力及东亚各国的安全与发展需求、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僵硬的危机应对措施。影响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因素在于:制度供应基础薄弱 (最优货币区理论在东亚的实证分析表明,总体上东亚各国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的诸多指标很不理想人 东亚各国政府的作用(东亚各国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人 第四章导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制定一些东亚货币合作趋同标准、挖掘和宣扬东亚共同价值观、大力推进“硬制度装置”建设、中国和日本担负起制度变迁的初级行为团体责任。最后提出一些具体构想:在IMF的框架下组建东亚基金部;东亚各国和各地区中央银行加强合作,在制定和执行利率、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等。 本文在货币制度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首次提出用“需求一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货币合作及货币一体化的变迁。在阐释战争博奕支付矩阵的变异上,独立提出两个具有现实解释力的战争博奔模型。本文导出的有益启示在东亚货币合作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提出的东亚基金部构想在国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研究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

毕健康[5](2002)在《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研究(1971年至今)》文中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某一政治体系的延续性、秩序性和可控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延续性或稳定性、权力结构的合理性和政治运行过程的可控性。衡量当代埃及(1971 年至今)政治稳定或政治失稳的具体指标是:(1)政治共同体的稳定和政治合法性;(2)政府更迭频率;(3)人民运动或劳工运动;(4)伊斯兰极端组织发动的政治暴力事件的频率、强度和政府相应的镇压行动。我们的基本认识是:1971-1981年萨达特时代政治动荡,穆巴拉克时代初期(1982-1985)政治基本稳定,1986-1990年代中期政治动荡,1990年代后期政治基本稳定。我们从政治、宗教和经济与社会问题3个层面展开研究,提出政治制度是保持政治稳定的基本因素,伊斯兰极端组织是造成政治动荡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因素(媒介),经济和社会问题(因素)是影响政治稳定问题的基础因素。从根本上讲,萨达特时代的政治动荡是突发性全方位的经济和社会转型造成的,萨达特的政治改革和伊斯兰极端组织发动的政治暴力加剧了政治危机和政治动荡。1986一199O年代中期,埃及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伊斯兰极端组织找到肥沃的土壤,即宗教因素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结合,造成了10年之久的政治动荡。

罗伯特·蒙代尔[6](2002)在《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很高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先祝贺你们中心扩建,我认为这是献给北京大学的一个极好的礼物。"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是为纪念严复先生而设立的,他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在这里庆祝严复翻译《国富论》一百周年多少有点讽刺意味。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发现并发展了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理论.他最着名的学说是所谓"看不见的手"理论:政府做得越少,社会变得越好,即小政府大社会。二十年前中国的国有经济占80%,而现在只剩不足35%。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欧的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政府的财政支出

二、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 论文结构安排
    五、 本文的新视点和独立见解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历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和历史进程
        一、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
        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启动了经济全球化
        三、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四、 “一战”至“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五、 “冷战”结束以后进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 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二、 资本国际流动超过国际贸易,金融全球化显现
        三、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四、 区域一体化组织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五、 国际组织大发展,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扩展和完善
        六、 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
    第三节 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述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三、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经济全球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历史趋向性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化”、“美国化”辩析
        一、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
        二、 经济全球化不是“西方化”
        三、 融入全球化的国家是多样的,经济全球化不是“美国化”
        四、 社会主义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不是回归资本主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
        一、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缺陷
        三、 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南北关系走势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南北经济矛盾
        一、 南北国家之间充满矛盾与碰撞
        二、 南北国家共同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三、 经济全球化新时代的南北关系走势
    第二节 “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派生物
        一、 典型案例
        二、 “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三、 “反全球化”现象的理性思辩
    第三节 加强协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
        一、 经济全球化使人类面临更多的共同问题
        二、 强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三、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作用及主要障碍
        四、 南北合作,携手调整和创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 历史回顾
        二、 25年改革开放的实证分析
        三、 趋利避害,谋求发展
    第二节 实现协调发展应妥善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 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 维护独立自主,重视国家经济安全
        四、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原创性声明
后 记

(2)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 ——以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文献评析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
    第四节 研究计划
第二章 东亚金融危机与中国
    第一节 东亚金融危机的背景
    第二节 东亚金融危机的过程
    第三节 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四节 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经济应对与优化治理
    第一节 加快与国际机制接轨
    第二节 推进东亚经济与金融合作
    第三节 中国宏观调控与经济金融治理
    第四节 上海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四章 政治应对与优化治理
    第一节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节 参与构建东亚安全合作机制
    第三节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第四节 优化地方治理
第五章 文化应对与优化治理
    第一节 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
    第二节 亚洲价值观的功与过
    第三节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创新
    第四节 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的新政治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欧元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及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 、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 、 一个尝试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二章 欧元演进的制度供求分析
    1 、 欧元演进的制度需求分析
        (1) 美苏的压力及美国的推动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与汇率的变动不居
        (3) 战争中博弈双方或多方支付矩阵的变异
    2 、 欧元演进的制度供应分析
        (1) 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 欧洲统一的思潮与运动
        (3) 德国央行的成功经验
        (4) 国家的作用及集体行动
    3 、 小结
第三章 东亚货币合作:新的理想与现实
    1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需求分析
        (1) 金融危机的压力及东亚各国的安全与发展需求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影响
        (3) 国际货币基金僵硬的危机应对措施
    2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分析
        (1)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检验
        (2) 政府的作用
第四章 结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与构想
    1 、 一些启示
        (1) 货币合作趋同标准
        (2) 挖掘和宣扬东亚共同价值观
        (3) 大力推进“硬制度装置”建设
        (4) 中日的角色:制度变迁的初级行为团体责任
    2 、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构想
        (1) 东亚货币合作现状的简要描述
        (2) 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研究(1971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当代埃及的总统独大制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一节 总统独大制的权力结构
        一、 总统独大,议会弱小
        二、 司法相对独立
        三、 新闻有限自由
    第二节 当代埃及政局的阶段性特征
        一、 萨达特时代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动荡
        二、 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政局
    第三节 总统独大制与政治稳定
第三章 当代埃及的政治参与、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传统政治参与透视:议会选举解析
        一、 参与议会选举的候选人与政党
        二、 投票率:选民参与议会选举解析
        三、 议会选举的非政治化
    第二节 政党制度改革与有限多党制的运行
        一、 当代埃及有限多党制的局限性
        二、 民族民主党的继承性与党国一体化
        三、 民族民主党一党独大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政治文化、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第四章 当代埃及的伊斯兰、政治暴力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伊斯兰与政治稳定
        一、 伊斯兰是政治稳定的重要资源
        二、 伊斯兰极端组织:动荡之源
    第二节 穆斯林兄弟会与政治稳定
        一、 哈桑·班纳其人及其宗教和社会政治主张
        二、 穆斯林兄弟会与政治暴力和政治稳定
    第三节 伊斯兰极端组织:源流、裂变与趋势
    第四节 当代埃及政治暴力的发展趋势
        一、 纳一萨一穆时代(1952-1993)政治暴力概览
        二、 当代埃及政治暴力分期研究
    第五节 当代埃及政治暴力溯源
        一、 当代埃及政治暴力的矛盾分析
        二、 伊斯兰政治暴力的社会经济分析
第五章 当代埃及的城市化、城市边缘区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埃及过度城市化与城市边缘区的出现与膨胀
        一、 埃及的过度城市化
        二、 城市边缘区的出现与膨胀
    第二节 城市边缘区的政治参与、政治暴力与政治稳定
        一、 城市边缘区畸形的政治参与
        二、 城市边缘区与政治暴力
    第三节 城市边缘区改造计划
第六章 艾斯尤特的发展与稳定
    第一节 艾斯尤特:政治暴力之乡
    第二节 艾斯尤特政治暴力的经济根源
    第三节 艾斯尤特政治暴力的非经济因素
    第四节 艾斯尤特的发展与稳定
第七章 1990年代的埃及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一节 1990年代埃及经济改革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经济改革对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 税收和税制改革对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二、 经济改革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三、 经济改革对补贴的消极影响
        四、 经济改革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五、 经济改革与埃及的失业问题
    第三节 经济改革对人民开支水平的影响
        一、 通货膨胀与消费价格指数
        二、 经济改革对公共社会开支的影响
        三、 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贫困问题
    第四节 1990年代埃及的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八章 当代埃及的失业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一节 失业的界定与当代埃及失业问题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当代埃及失业的发展趋势
        一、 当代埃及的就业结构及其变化
        二、 当代埃及失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埃及失业的地区分布与劳工移民
        一、 当代埃及失业的地区分布与国内移民
        二、 当代埃及的海外劳工移民与失业问题
    第四节 失业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一、 失业的社会性质
        二、 当代埃及失业的社会影响
        三、 当代埃及的失业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九章 当代埃及的贫困与政治稳定问题
    第一节 当代埃及贫困问题概览
    第二节 当代埃及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历时性分析
        一、 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期埃及的收入分配差距与贫困问题
        二、 1974/75—1995/96年埃及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埃及贫困的空间分布:共时性分析
        一、 当代埃及农村的贫困问题
        二、 当代埃及城市的贫困问题
        三、 当代埃及贫困的地区分布
    第四节 社会分层、贫困人口与政治稳定
第十章 结束语:论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
    第一节 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分期研究
        一、 1970—1981年萨达特时代政治动荡
        二、 穆巴拉克时代初期(1982—1985)政治基本稳定
        三、 1986—1990年代中期政治动荡
        四、 1990年代后期政治基本稳定
    第二节 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探源
        一、 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的政治因素
        二、 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的宗教因素
        三、 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四、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 关立新. 吉林大学, 2004(04)
  • [2]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治理 ——以中国应对东亚金融危机为例[D]. 许征. 复旦大学, 2004(01)
  •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4]欧元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及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应用研究[D]. 贤成毅. 广西大学, 2003(01)
  • [5]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研究(1971年至今)[D]. 毕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6]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问题[J]. 罗伯特·蒙代尔. 经济学(季刊), 2002(01)

标签:;  ;  ;  ;  ;  

2001年“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新千年的汇率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