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宁注射液过敏2例报告

脉络宁注射液过敏2例报告

一、脉络宁注射液过敏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刘碧原,田金洲,卢涛[1](2021)在《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6个研究,总样本量7142例,干预措施包括脉络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共3种中药注射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2.8%)>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65.6%)>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61.6%)>常规治疗(0.0);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87.8%)>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1.9%)>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6%)>常规治疗(1.7%);在Barthel指数方面,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93.3%)>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56.6%)>常规治疗(0.0);在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水平方面,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99.6%)>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3%)>常规治疗(12.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在总有效率和减少炎症因子方面疗效最佳,脉络宁注射液和苦碟子注射液分别在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有优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存在发表偏倚,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林琳,范潇予,李恩灿,凌亚豪,臧清策,林生,贺玖明,靳洪涛[2](2018)在《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免疫毒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D-PLNA)和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RA-PLNA)对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毒性进行评价。方法:D-PLNA模型中设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阳性药物苯妥英钠对照组;RA-PLNA模型中上述各组分别加入报告抗原三硝基苯基聚蔗糖(TNP-Ficoll)和三硝基苯基卵蛋白(TNP-OVA),每组8只BALB/c小鼠,于左足趾部给药50μL。第7天处死小鼠分离腘窝淋巴结,研磨制备淋巴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指数;将细胞悬液培养于96孔板中,加入刺激剂共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 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小鼠D-PLNA模型中,仅丹香冠心注射液组腘窝淋巴结细胞数显着增加(P<0.05);小鼠RA-PLNA模型中,各给药组与TNP-Ficoll作用时,细胞数目和MCP-1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各给药组与TNP-OVA作用时,脉络宁注射液能显着刺激IgE分泌,同时丹香冠心注射液IgE和MCP-1含量均显着升高(P均<0.05)。结论:脉络宁和生脉注射液仅在加入报告抗原后引起小鼠淋巴结阳性反应,说明两者中可能存在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诱发Ⅰ型超敏反应,而丹香冠心注射液成分复杂,可能直接诱导Ⅰ型超敏反应,也可能存在新的抗原或表位诱发免疫反应。

林琳[3](2018)在《RBL-2H3细胞评价5-HMF及其二聚体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以及PLNA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是美拉德反应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分子量为126.11的小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含糖的药物、食物中。研究表明,5-HMF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组织缺血等药理作用,也具有肾毒性和潜在遗传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5-HMF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限量为11.8μg·mL-1,前期分析了市面上在售的多批次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s,TCMIs)中5-HMF的含量,一些注射剂中其含量远远大于此标准。此外,在含5-HMF浓度较高的注射液中还检测到一定浓度的5-HMF聚合物,经鉴定主要为5-HMF的二聚体,即双-(5-甲酰基糠基)醚(5,5’-Oxydimethylenebis(2-furfural),OMBF)。随着TCMI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加,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免疫介导的药物超敏反应(Immune-mediated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IDHR),包括类过敏反应和Ⅰ型超敏反应。5-HMF聚合物是糖降解产生5-HMF单体的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副产物,其潜在毒性尚未引起关注。本论文第一部分选用体外肥大细胞模型: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 2H3,RBL-2H3)对5-HMF单体及其二聚体OMBF的潜在免疫毒性,包括类过敏及Ⅰ型超敏反应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RBL-2H3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及脱颗粒激发条件进行摸索,成功建立RBL-2H3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在此实验条件下,开展5-HMF和OMBF直接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发生类过敏反应实验,以及诱导致敏后的RBL-2H3细胞活化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实验,通过观察RBL-2H3细胞形态,测定β-氨基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β-HEX)释放率、组胺(Histamine,His)释放率、Ca2+含量,以及不同浓度下对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生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RBL-2H3细胞最适铺板密度为1×105个/mL,整个实验过程在72小时内完成;5-HMF 与 OMBF 的 IC50 分别为 4.96mM 和 5.35×10-2 mM,OMBF 的毒性大于 5-HMF,相差约100倍;(2)模型组造模浓度为0.5 μg/mL抗DNP-IgE单抗与细胞孵育过夜,100 ng/mL DNP-HSA激发细胞脱颗粒,此外选定孵育时间选为2 h,进行后续的实验开展;(3)体外类过敏免疫毒性评价结果显示,5-HMF低剂量(0.1 IC50)、OMBF低剂量(0.1 IC50)组能显着性促进β-HEX和His的释放,刺激IL-6的分泌,OMBF高剂量组(IC50)中,His释放量、胞内Ca2+浓度和TNF-α、IL-6的分泌量均显着性升高;(4)体外Ⅰ型超敏免疫毒性评价结果显示,5-HMF高剂量(10倍临床最大暴露量)刺激下,β-HEX、His释放率,TNF-α和IL-6分泌量均与空白对照有显着性升高,OMBF高剂量组(10倍临床最大暴露量)细胞形态发生脱颗粒变化,β-HEX、His的释放率和TNF-α的分泌,以及细胞内Ca2+浓度显着性升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利用RBL-2H3评价受试物的类过敏免疫毒性实验中,5-HMF低剂量(0.1IC50),OMBF低(0.1IC50)、高剂量(IC50)均刺激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发生类过敏反应。在评价Ⅰ型超敏免疫毒性实验中,5-HMF和OMBF以临床最大暴露量10倍的浓度致敏BN大鼠,获得血清孵育肥大细胞后,在IC50浓度下,刺激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具有体外免疫毒性。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5-HMF和OMBF可能与含糖中药注射液引发的免疫刺激(如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第一部分5-HMF和OMBF具有体外免疫毒性的实验结果,本论文第二部分选取了 3种含有5-HMF和OMBF的中药注射液:脉络宁、生脉和丹香冠心,利用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Direct-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D-PLNA)和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Reporter antigen-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RA-PLNA)对3种受试物进行免疫原性评价。主要研究内容为分别建立D-PLNA和RA-PLNA模型,报告抗原为三硝基苯基聚蔗糖(2,4,6-trinitropheny-Ficoll,TNP-Ficoll)和三硝基苯基卵蛋白(TNP-ovalbumin,TNP-OVA)。足趾部给药后,测定足趾厚度,D7剖杀分离腘窝淋巴结,制备淋巴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指数;将细胞悬液培养于孔板中,与刺激剂共孵育后,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D-PLNA评价3种TCMIs免疫原性:丹香冠心注射液组给药后足肿胀明显,淋巴结计数显着增加;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对小鼠腘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node assay,PLN)未产生明显的阳性反应。(2)RA-PLNA评价3种TCMIs免疫原性:各给药组与TNP-Ficoll作用时,细胞数目和MCP-1浓度均显着升高,与TNP-OVA作用时,脉络宁注射液能显着性刺激IgE分泌,同时丹香冠心注射液IgE和MCP-1含量显着性差异升高。脉络宁和生脉注射液中存在小分子物质诱发免疫反应,而丹香冠心注射液成分复杂,可能同时能直接诱导I型超敏反应,也有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与报告抗原结合诱发超敏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并对5-HMF和OMBF体外免疫毒性进行系统评价,我们首次发现5-HMF和OMBF可能同时引起体外肥大细胞发生类过敏反应和I型超敏反应,二聚体OMBF的生成增加了 5-HMF的免疫毒性,PLNA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5-HMF及OMBF可能在中药注射液中作为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相结合造成免疫系统的失调。对5-HMF和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评价以及对3种中药注射剂的免疫原性评价,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同时对相关中药注射液中小分子物质5-HMF单体及二聚体OMBF的质量控制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孙丽,唐汉武[4](2016)在《178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22015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脉络宁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将收集到的178例ADR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脉络宁注射液所致的ADR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4165岁的中年患者;用药30 min内发生ADR占62.92%,以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有2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可致严重ADR及说明书中未描述的ADR,应加强用药监测,发生ADR时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杨亚南[5](2014)在《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选取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重点监测品种中的全部八种中药注射剂(喜炎平、双黄连、清开灵、参麦、生脉、香丹、丹参和脉络宁注射液),通过检索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相关文献报道及对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引发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用药监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尽量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的措施,有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规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具体了解,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1)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分析:①检索1992-2012年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的期刊文献报道;②阅读并筛选文献报道,将数据较完整、可明确关联性的ADR病例报道、信息通报、药物安全性研究的文献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文献报道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文献报道中的ADR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2)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①收集2010-2012年天津地区上报的ADR自发报告,将怀疑药品涉及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②对ADR报告进行关联性评价,将可确定与八种中药注射剂的关联性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ADR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⑤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后的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①喜炎平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因素;②双黄连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③清开灵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④参麦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⑤生脉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⑥香丹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⑦丹参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⑧脉络宁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⑨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出现一般较快,多数在用药后1h内出现,部分可能在用药后24h内出现;其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⑩经卡方检验,在1h时间水平上,发生ADR后未给药组与对症药物治疗组的ADR持续时间存在显着差异。结论:①筛选出了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引发ADR;③中药注射剂引发ADR时,对症药物治疗对缩短ADR的持续时间有效;④提高ADR报告的规范程度,有利于提高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水平,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刘晓娟[6](2014)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急性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实验目的:初步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P-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脉络宁注射液诱导的急性过敏反应豚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研究,寻找与急性过敏反应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和实验基础。实验方法:1.选择牛血清白蛋白为阳性对照致敏剂,建立脉络宁注射液诱导的豚鼠急性过敏反应模型,通过观察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的宏观体征表现,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IgE和组胺水平进行检测,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2.通过对豚鼠血清样本的前处理条件、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并利用质控样本对样本的稳定性和系统的重现性进行验证,建立稳定、可靠的适用于豚鼠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的UPLP-QTof/MS分析方法。3.通过前面建立的UPLP-QTof/MS分析方法对所采集的3组豚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进一步采用二级质谱分析及对其质谱裂解规律的解析,结合数据库检索及相关代谢途径分析初步推断出13个差异代谢物的结构。实验结果:建立了基于UPLC-Q/TOF-MS的脉络宁注射液诱导豚鼠急性过敏反应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致敏豚鼠血清中的溶血磷脂酰胆碱、胆汁酸、神经鞘氨醇和脂肪酸类代谢通路都发生了紊乱。在溶血磷脂酰胆碱类代谢物中,lysoPC(16:0)、lysoPC(18:0)、lysoPC(18:2)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胆汁酸和神经鞘氨醇类物质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神经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二氢神经鞘氨醇在致敏豚鼠血清中比在健康豚鼠中低。脂肪酸类代谢物中,硬脂酸、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较健康豚鼠升高,提示致敏豚鼠可能在细胞膜稳定性、细胞间信号转导及能量代谢方面发生紊乱。实验结论:本研究首次将代谢组学引入到脉络宁注射液的过敏反应研究中来,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基于UPLC-Q/TOF-MS的豚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发现致敏过程主要与溶血磷脂酰胆碱、胆汁酸、神经鞘氨醇及脂肪酸类的代谢有关,为下一步继续鉴定和验证相关的代谢标志物,推动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检测奠定了基础。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突破,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崔宏玉,梁爱华[7](2014)在《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1983—2013年12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由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成因,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并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思路。该综述提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组成味数关系不大,但与药物本身、辅料、溶媒的选择关系紧密,而由这些方面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数都可通过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得到有效控制。

陈叶琴[8](2012)在《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46例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0-2011年中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生过敏性休克的46例患者中有45例为首次用药。10min内发生休克的38例,占82.60%;39例于5min~12h内缓解或痊愈,有1例死亡,其他未提及好转时间。结论:临床应重视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加强10min内用药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陆叶,喻小勇,李明[9](2011)在《264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护血管、改善微循环的复方注射剂,其安全性广受关注。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0年6月30日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264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10min内或24 h内,以中老年人多发,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反应、皮疹、心悸、头晕等。一般病情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或治愈。

陆叶,徐露,徐厚明,于浩[10](2011)在《脉络宁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9年),以"脉络宁"、"不良反应"、"治疗"及"病例报道"等为关键词,下载原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全文428篇,经筛选纳入314篇文献,包含217篇关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97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的文献。结果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898%,发生类型有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外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其中全身性损害构成比为20.93%,呼吸系统损害构成比为20.06%。70.24%的患者都是循环系统疾病,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后10分钟内,且60岁上的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加强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防止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脉络宁注射液过敏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络宁注射液过敏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管理
    1.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直接Meta分析
    2.5 总有效率
        2.5.1 证据网络
        2.5.2 发表偏倚
        2.5.3 两两比较结果
        2.5.4 累积概率排序
    2.6 NIHSS评分
        2.6.1 证据网络
        2.6.2 发表偏倚
        2.6.3两两比较结果
        2.6.4 累积概率排序
    2.7 Barthel指数
        2.7.1 证据网络
        2.7.2 发表偏倚
        2.7.3 两两比较结果
        2.7.4 累积概率排序
    2.8 血清IL-6水平
        2.8.1 证据网络
        2.8.2 发表偏倚
        2.8.3 两两比较结果
        2.8.4 累积概率结果排序
    2.9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3 讨论

(2)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免疫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品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分组设计
        1.3.2 给药及样本收集
        1.3.3 ELISA法测定免疫相关因子浓度
    1.4 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浓度
    2.2 相关免疫因子的浓度变化
        2.2.1 中药注射液对Ig E的影响
        2.2.2 中药注射液对MCP-1的影响
3 讨论

(3)RBL-2H3细胞评价5-HMF及其二聚体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以及PLNA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原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5-HMF及其二聚体OMBF研究背景
    2 类过敏及超敏反应
    3 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模型
    4 研究目标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RBL-2H3细胞评价5-HMF及其二聚体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
    第一章 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处理
        2.2 MTT法检测RBL-2H3细胞生长曲线
        2.3 MTT法检测5-HMF和OMBF对RBL-2H3细胞毒性
        2.4 RBL-2H3细胞脱颗粒激发条件摸索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RBL-2H3细胞生长曲线
        2 5-HMF和OMBF对RBL-2H3细胞毒性
        3 RBL-2H3细胞脱颗粒激发条件摸索
        3.1 利用底物法测定β-HEX的可靠性
        3.2 利用底物荧光法测定His浓度的可靠性
        3.3 模型组抗DNP-IgE单抗浓度摸索
        3.4 模型组DNP-HSA抗原浓度摸索
        3.5 孵育时间摸索
        总结
    第二章 RBL-2H3细胞体外评价5-HMF和OMBF类过敏免疫毒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及培养
        2.2 建立RBL-2H3细胞模型类过敏反应模型
        2.3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4 β-氨基糖苷酶(β-HEX)释放率测定
        2.5 组胺(His)释放率测定
        2.6 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6含量
        2.7 胞内Ca~(2+)含量测定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R/BL-2H3细胞形态观察
        2 5-HMF和OMBF诱导RBL-2H3细胞类过敏反应β-HEX、His释放率
        3 5-HMF和OMBF诱导RBL-2H3细胞类过敏反应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4 5-HMF和OMBF诱导RBL-2H3细胞类过敏反应TNF-α、IL-6的含量变化
        总结
    第三章 RBL-2H3细胞体外评价5-HMF和OMBF Ⅰ型超敏反应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盒及抗体
        1.4 仪器设备
        1.5 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传代、冻存、复苏及培养
        2.2 BN大鼠致敏血清获得
        2.3 ELISA测定大鼠致敏血清IgE含量
        2.4 建立RBL-2H3细胞模型Ⅰ型超敏反应模型
        2.5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6 β-HEX、His释放率测定
        2.7 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6含量测定
        2.8 胞内Ca~(2+)含量测定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BN大鼠致敏血清IgE含量
        2 RBL-2H3细胞形态观察
        3 5-HMF和OMBF诱导RBL-2H3细胞Ⅰ型超敏反应β-HEX、His释放率
        4 5-HMF和OMBF诱导RBL-2H3细胞Ⅰ型超敏反应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5 5-HMF和OMBF对致敏RBL-2H3细胞TNF-α、IL-6的含量变化
        总结
    讨论
第二部分 PLNA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原性
    前言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供试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常用试剂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给药及样本收集
        2.3 ELISA法测定免疫相关因子浓度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三种中药注射剂对足趾厚度的影响
        2 三种中药注射剂对细胞计数的影响
        3 三种中药注射剂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1 对IgE的影响
        3.2 对MCP-1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178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原患疾病分布
    2.3过敏史
    2.4 ADR发生时间
    2.5 ADR累及系统- 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5.1全身性损害
        2.5.2呼吸系统损害
        2.5.3皮肤及附件损害
        2.5.4心率及心律紊乱
        2.5.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
        2.5.6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
        2.5.7心血管系统损害
        2.5.8胃肠系统损害
        2.5.9泌尿系统损害
        2.5.10血液系统损害
        2.5.11视觉损害
        2.5.12肌肉骨骼系统损害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ADR与原发疾病的关系
    3.3 ADR与过敏史的关系
    3.4 ADR发生时间
    3.5 ADR累及系统- 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5)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文献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喜炎平注射液
        1.2.2 双黄连注射液
        1.2.3 清开灵注射液
        1.2.4 参麦注射液
        1.2.5 生脉注射液
        1.2.6 香丹注射液
        1.2.7 丹参注射液
        1.2.8 脉络宁注射液
    1.3 讨论
        1.3.1 喜炎平注射液
        1.3.2 双黄连注射液
        1.3.3 清开灵注射液
        1.3.4 参麦注射液
        1.3.5 生脉注射液
        1.3.6 香丹注射液
        1.3.7 丹参注射液
        1.3.8 脉络宁注射液
    1.4 小结
二、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喜炎平注射液
        2.2.2 双黄连注射液
        2.2.3 清开灵注射液
        2.2.4 参麦注射液
        2.2.5 生脉注射液
        2.2.6 香丹注射液
        2.2.7 丹参注射液
        2.2.8 脉络宁注射液
        2.2.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喜炎平注射液
        2.3.2 双黄连注射液
        2.3.3 清开灵注射液
        2.3.4 参麦注射液
        2.3.5 生脉注射液
        2.3.6 香丹注射液
        2.3.7 丹参注射液
        2.3.8 脉络宁注射液
        2.3.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10 对ADR报告改进的建议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浅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急性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脉络宁注射液诱导豚鼠急性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豚鼠急性过敏反应致敏剂量的确定
        第一部分 阳性致敏药致敏剂量的确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评价指标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脉络宁注射液致敏剂量的确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评价指标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豚鼠急性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血清样本的采集
        2.3 ELISA法检测豚鼠血清总IgE、Histamine水平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豚鼠全身过敏反应情况
        3.2 豚鼠血清中总IgE水平
        3.3 豚鼠血清中组胺水平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的脉络宁注射液诱导豚鼠急性过敏反应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本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品前处理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预处理
        2.5 多元统计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选择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清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3.4 方法学考察
        3.5 豚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
        3.6 数据标度化分析
        3.7 豚鼠血清的时间—代谢变化轨迹分析
        3.8 豚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研究
        3.9 潜在标志物结构推导
        3.10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
    4 小结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1 工作总结
    2 论文创新点
    3 展望与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7)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及其不良反应概况
2 中药注射剂药味组成与不良反应
3 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
4 中药注射剂的功效、指标成分与不良反应
5 中药注射剂的辅料与不良反应
6 中药注射剂的溶媒与不良反应
7 讨论

(8)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46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既往过敏史
    2.3 发生时间
    2.4 原患疾病
    2.5 用药情况
    2.6 预后与转归
3 讨论
4 结语

(9)264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不良反应报告类型与报告来源分布
2 患者性别、年龄与药品不良反应关系
3 关联性评价与转归
4 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分析
5 不良反应的程度和转归
6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7 原患疾病与用药分析
8 药品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
9 结语

(10)脉络宁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 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类型
    3.1 不良反应与性别, 年龄
    3.2 不良反应与过敏史
    3.3 不良反应与原患疾病
    3.4 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时间
    3.5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类型分析
        3.5.1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
        3.5.2 制剂的质量问题
        3.5.3 个体差异
4 讨论
    4.1 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4.2 脉络宁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原因
5 结语

四、脉络宁注射液过敏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J].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刘碧原,田金洲,卢涛. 中草药, 2021(06)
  • [2]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免疫毒性[J]. 林琳,范潇予,李恩灿,凌亚豪,臧清策,林生,贺玖明,靳洪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8(04)
  • [3]RBL-2H3细胞评价5-HMF及其二聚体OMBF的体外免疫毒性以及PLNA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原性[D]. 林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178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孙丽,唐汉武. 中国药物警戒, 2016(03)
  • [5]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D]. 杨亚南.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急性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D]. 刘晓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J]. 崔宏玉,梁爱华.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5)
  • [8]脉络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46例文献分析[J]. 陈叶琴. 中国药房, 2012(04)
  • [9]264例脉络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 陆叶,喻小勇,李明.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02)
  • [10]脉络宁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J]. 陆叶,徐露,徐厚明,于浩. 中国药物警戒, 2011(01)

标签:;  ;  ;  ;  ;  

脉络宁注射液过敏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