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enazo M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Arsenazo M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一、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senazo M and Proteins(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楠[1](2020)在《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文中指出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体内存在的自由基不会对生命体产生危害。但是,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自由基会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平衡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最重要的物质,它可以使机体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维持体内自由基平衡。但是,天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存在提取困难、价格昂贵等特点,限制其应用。因此,开发价格低廉、易获取和模拟度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药物是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论文合成了两类牛血清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并且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考察了白蛋白金属络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性能,从而达到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氧自由基(O2·-)以及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模式,并且进一步对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分别合成了7-甲氧基色酮-3-醛-(邻羟基萘甲酰基)腙(L1)和2-羟基-4-二乙氨基-苯甲醛-(邻羟基萘甲酰基)腙(L2)两种配体及其与Cu(II)、Zn(II)、Ni(II)和Fe(III)四种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L1M和L2M)。配体的合成以丹皮酚、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3-羟基-2-萘甲酰肼为原料,三氯氧磷为催化剂,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实现。采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说明,配体(L1和L2)分别与四种金属离子均以1:1发生配位。第三章:分别合成了两类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L1M和L2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Stern-Volmer和Van’t-Hoff方程计算了金属配合物和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类金属配合物与BSA之间存在配位作用。同时,L1M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存在典型的疏水作用,并且L1M与BSA的相互作用于结合位点II。L2M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属于典型的静电引力作用,相互作用于BSA结合位点I。圆二色谱(CD)结果显示,BSA-L1Cu的α-螺旋含量由原BSA的52%降至49.46%,BSA-L2Ni、BSA-L2Cu、BSA-L2Fe和BSA-L2Zn的α-螺旋含量由52%分别降为51.05%、50.68%、50.32%和49.76%。说明BSA-L1M和BSA-L2M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二级结构均有所破坏,但并不明显。第四章:采用NBT光还原法考察了两类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分别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性能,同时测定了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并与天然SOD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的体系中,BSA-L1Cu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最强,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0.22,SOD酶得模拟度为18.64%。对于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2M)的体系中,BSA-L2Zn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最强,EC50为0.18,模拟度为22.8%。总之,本论文制备的两类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牛血清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1M和BSA-L2M)均具有明显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模拟度。该类蛋白质复合物有望在食品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伍徐孟[2](2020)在《基于偶氮衍生物的铀比色传感器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从矿石中提取的放射性元素,铀已广泛应用于能源生产和军工领域中。凭借其较高的能源热值及较低的原料成本,铀能源与天然气和煤作为大规模发电领域的三大巨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随着核工业飞速发展,铀在开采,生产,后处理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愈发凸显。不受管控的铀一旦迁移到环境中,将对其周围的土壤和水样等自然环境系统造成严重污染,从而给生物体带来不可逆的损害。因此,亟需研发一类能用于实际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监测的技术来实现对环境样品中铀的快速,灵敏,高效的监测。当前,大多数铀传感器通过荧光法,伏安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等方法实现对铀的检测。尽管这些技术在检测铀酰离子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但是高成本和复杂的仪器操作和样品制备限制了这些技术应用于现场的在线检测。由于比色法操作简便快捷,仪器价格低廉且检测现象易于观察,因此在现场和实时检测铀酰离子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但是,目前已开发的比色铀酰比色技术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相对较低,不符合在环境中检测痕量铀酰离子的标准。因此,设计能有效提高铀酰灵敏度的比色传感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以偶氮衍生物结构为基础,合理设计并合成了两类对铀酰具有良好响应的比色传感器并探究了相关性能。同时,从机理上深入探究了传感器与铀作用的途径,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样品中铀的在线检测。建立了一类环境铀样品实时,在线监测的方法,其具体工作如下:在第二章中,设计并合成了2-(5’-(对-(二苯氨基)苯基)-2’-吡啶基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简称S-LH)并将其用于比色法检测混合溶剂中的铀酰离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合理引入的三苯胺基团增加了S-LH对铀酰离子的色度差异,使铀酰离子的检测限比目前的UV-vis和裸眼检测限降低了大约一个数量级。同时,阐明了在不同pH下S-LH和铀的种态,通过种态的变化解释了加入铀酰离子前后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稳定性常数实验表明,S-LH在检测铀过程中对其他金属离子具有出色的抗干扰性。通过HRMS,1H NMR滴定和DFT计算进一步证实了S-LH对UO22+的配位结构。最后,制备了S-LH的比色试纸以检测湘江水样中的铀,为现场检测环境中的铀酰离子提供了一种实时的方法。在第三章中,以理性设计方法为指导,开发了一种基于PADAP衍生物的比色铀传感器的通用高效筛选策略。基于理论计算的四个筛选步骤,最终成功地筛选并合成最佳化合物结构2-(5-(4-(9,9‘-二辛基-4‘-(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芴基)-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W1),其最大紫外吸收波长相比PADAP具有明显的红移(约78 nm)。W1在结合铀酰离子后呈现红色→蓝色的显着颜色变化,检测限低至纳摩尔级,且具备优异的铀酰离子特异性、抗阴阳离子竞争性及可循环性。进一步地,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共同对W1配位铀酰离子的具体结构及配位趋势进行了分析。最重要的是,此配体成功应用于尾矿库周围环境样品中低浓度铀酰的检测;且其制备的比色检测试纸能快速、灵敏的监测环境样品中的痕量铀酰。该分析方法的建立为检测环境中痕量铀酰离子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实际应用途径。

苗澍[3](2014)在《蒙药荜茇宁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荜茇宁(Piperlonguminine, GBN)是蒙药荜茇的降血脂活性成分,为胡椒碱类衍生物,迄今尚无有效测定生物样品中GBN的方法。本研究工作以GBN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能够准确检测生物样品中GBN的新方法,并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GB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这一工作对理解GBN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阐明GBN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将稀土配合物偶氮胂Ⅲ-La (Ⅲ)作为光谱探针,在酸性条件下,以偶氮胂Ⅲ-La (Ⅲ)与GBN形成组成比为1:1:2配合物为基础,研究了GBN与偶氮胂Ⅲ-La (Ⅲ)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别建立了褪色分光光度法、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生物样品中GBN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733~0.5466μg/mL、0.02733-5.466μg/mL,检出限为0.02206μg/mL、0.00859μg/mL。利用该体系对生物样品中的GBN进行测定,并与已有测定GBN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在灵敏度、抗干扰性等方面均有提高。还根据GBN具有荧光特性且荧光强度可被表面活性剂吐温-20增敏的特性,建立了胶束增敏荧光法测定GBN,线性范围为0.02733-8.199μg/mL,检出限为0.001690μg/mL,可用于生物样品经适当分离后GBN的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步荧光技术消除生物样品的背景荧光对GBN荧光光谱的干扰,建立了直接测定血清中GBN含量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0.005466~3.2796μg/mL,检出限为0.001197μg/mL,可快速进行大鼠血清中GBN含量的直接荧光测定。拟定的荧光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实际样品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在GBN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在模拟生理环境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胡椒碱(Piperine, PP).姜黄素(Curcumin, Cur)与GBN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对GBN与BSA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GBN、PP、Cur与BSA的相互作用过程均属于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BSA-GBN)<Ka(BSA-PP)、Ka(BSA-GBN)>Ka(BSA-Cur);计算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参数、作用距离及相应热力学参数,推断其作用力类型分别为静电作用、疏水作用、疏水作用;标记竞争实验显示,与BSA的作用位点为site Ⅰ、site Ⅱ、site 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显示GBN、PP、Cur改变了色氨酸残基周围的环境,对BSA构象产生了影响。多元配体的协同性作用分析表明,GBN、PP、Cur单独与BSA的结合作用是负协同性的;PP、Cur分别与GBN共存时,对GBN与BSA的相互结合无协同性作用,但是K(BSA-PP-GBN)>K(BSA-GBN)、K(BSA-Cur-GBN)> K(BSA-GBN),表明三元体系中GBN与BSA的结合稳定性增加,PP、Cur对GBN与BSA结合的作用属于添加。三维荧光光谱的Stokes位移和荧光强度变化,进一步说明GBN与PP、Cu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曲崇[4](2013)在《共振光散射法研究金属离子—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文中提出蛋白质的定量测定是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它已经成为蛋白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新的定量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生命科学,临床诊断和定量检测。共振光散射技术因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方法简单、试剂廉价、易操作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蛋白质、核酸和药物等组分的测定。本文采用共振光散射法并结合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了金属离子Cu2+、Ca2+和Al3+与核固红、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根据共振瑞利散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建立了测定纳克级蛋白质的新方法。在pH为3.7时,核固红与Cu2+能够形成2:1的螯合物。该螯合物在蛋白质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聚集形成聚合物。该现象不仅导致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发生变化,而且导致共振瑞利散射明显增强。在430nm处,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别在0.108.0μg/mL和0.1911.4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0.076μg/mL和0.105μg/mL。在598nm处,HAS和BSA分别在0.053.0μg/mL和0.0964.78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26ng/mL和33ng/mL。并对人血清样品进行了分析。在pH为4.0的溶液中,核固红与Ca2+能够形成螯合物。该螯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在蛋白质表面聚集,导致体系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吸收光谱在430nm处,HSA和BSA分别在0.37.0μg/mL和0.19.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23ng/mL和12ng/mL。此外,在592nm处,HSA和BSA分别在0.052.0μg/mL和0.04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6.0ng/mL和5.0ng/mL。方法用于分析人血清、尿样及唾液样品。在pH为4.0的溶液中,核固红和Al3+能够形成1:1的螯合物。该螯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这种作用导致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变化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的增强。在440nm处,HSA和BSA分别在0.2012.0μg/mL和0.602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19.9ng/mL和40.9ng/mL。此外,在584nm处,HSA和BSA分别在0.056.0μg/mL和0.0214.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增强的共振瑞利散射程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应的检测限分别是11.5ng/mL和23.3ng/mL。方法已用于人血清样品、尿样及唾液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唐乾[5](2012)在《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All of the vital actions in cells are depend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function of proteins, no proteins, no vital actions, a lot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all participate in maintain and activation of proteins’ biological functions. So reveal the profound mystery of vital movement must base on deeply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proteins.The hemeproteins participate in important biological function in cell, such as, preserving, transport of oxygen and electron transfer, and so on, which are executors in the vital actions. Here, we have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moproteins, such as Myoglobin and Cytochrome b5and some representative ligands, such as metal ions (Cu(Ⅱ), Fe(Ⅲ)), PEG200, PEG400, under nea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 vitro.(1)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u(Ⅱ), Fe(Ⅲ), Fe(Ⅱ) and the water soluble fragment of cytochrome b5(cytb5)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ulti-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such as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spetroscopy and circular dichrosm(C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tal ions, such as, Cu(Ⅱ), Fe(Ⅲ), Fe(Ⅱ) can interact with cytb5, which induce the quenching of cytb5.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cytb5has been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cytb5is dominated by dynamic quenching induced by Cu(Ⅱ), and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cytb5induced by Fe(Ⅱ) and Fe(Ⅲ) are static quenching, the valence state of ir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tb5and Fe.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demonstrate that Cu(Ⅱ), Fe(Ⅲ) and Fe(Ⅱ) could also influence the micro-circumatance of aromatic amino residues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2) The direc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ctive center of myoglobin and metal ions M(Ⅱ)(Cu(Ⅱ)、Zn(Ⅱ)、Mg(Ⅱ)、Co(Ⅱ) and Mn(Ⅱ)) have been studied by ultraviolet absorbance spectra. By changing different ionic concentration [Mb:M(Ⅱ)=1:1;1:2;1:4;1:8;1:10], different temperature [277,294,310and325K] and different interaction time(2,4,6,8and10day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on ion of myoglobin is replaced by metal ions M(Ⅱ) and the corresponding myoglobin derivatives are produced, in addition, the interaction i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amount of external metal ions added, the temperature advanced and the time extended.(3)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b(K56D) and Cu(Ⅱ), Fe(Ⅲ) have been studied by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circular dichrosm(CD). Quenching of Mb(K56D) we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289,298and310K, respectively, and the mechanism of quenching were confirmed. The binding contant, binding site numbers were gained by Lineweaver-Burk equation and double-lg equation.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acting force of interaction were found by thermodynamic equation. The binding distants between protein and metal ions were achieved by the Forster theory of non-radiation energy thansfer. At the same time, how the conformation of Mb(K56D) to be affected by Cu(Ⅱ) and Fe(Ⅲ) have been reaseach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tra and CD. Displacement of Asp44, Asp60and Lys56amino acids on the surface of myoglobin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yoglobin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myoglobin.(4) The coordination reaction between metMb(WT) and Mb(K56D) and PEG400, PEG200, PEG2000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steady fluorescence spectra, circular dichroism(CD) and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itions of Soret and Q band shifted to lower energie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metMb-PEG400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equation, the binding constants of the complex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ctting force and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double-lg equation and thermodynamic equa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affect on conformation of Mbs in forming the complexs has been studi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UV spectroscopy. At las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ordination reaction between metMb and different PEG has been gained.(5) The unfold of cytb5and Myoglobin(WT, D44K) have been studied by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H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drophobic reg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roteins have been collapsed, and the conformation is changed when the temperature and pHs have been changed and the mutation of the surface-charged residue Asp44to Lys44increases the protein’s stability on the resistance to heat and acid denature.We have gained the exact and important result by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meproteins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s biological molecule by the numbers.These results help to know the metabolizable course of metal ions in vitro and affect of metal ions on structure of proteins, which deeply explain the affect of metal ions on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roteins; help to know th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neuter surfactants PEG; help to know the coordination reaction of hemoproteins and ligants, which are very important for basic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白珊[6](2012)在《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文中研究说明牛血清白蛋白(BSA)因其结构与人血清白蛋白十分相似,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进而应用于人血清白蛋白的研究是常见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BSA在紫外灯照射条件下,溶液发生光致交联自缔合效应,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共振光散射(RLS)技术定量测定BSA的方法;我们还研究了变色酸2R与BSA作用后形成复合分子,形成的复合物可猝灭变色酸2R-银纳米粒子体系的荧光强度,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技术定量测定BSA的方法;此外,我们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与银纳米粒子结合后形成较大的聚集体,导致体系的RLS强度显着增加,基于此性质建立了一种运用RLS共振光散射技术定量测定CTMAB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紫外灯照射BSA溶液,在一定浓度的BSA条件下,可形聚集体。且RLS信号在BSA浓度为0.5-10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增强;并发现DNA与BSA共同作用时,RLS强度增强幅度增加,检测BSA的灵敏度更高,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05-10mg/L,检出限可达0.01mg/L。将该法简单、快速。②利用BSA能猝灭变色酸2R-银纳米粒子体系的荧光强度,且其荧光猝灭程度与B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0.02-1.00mg/L,检出限为:0.26μg/L。③CTMAB与银纳米粒子作用生成的不溶性物质,使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增强。其增强程度与CTMAB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5.0×10-9-1.0×10-7mol/L,检出限为4.9×10-9mol/L。

高苏亚[7](2012)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和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增多和更新。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区段灌注技术、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等方法研究了姜黄素、坦索罗辛、双醋瑞因、生物碱类及苯甲酸类药物与DNA、牛血清白蛋白、环糊精和金属离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推测了一定条件下的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中有一定的改进和扩展,并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相应的药物分析之中,包括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拆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引用大量文献详细综述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及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有关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采用双等色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在pH=6.5时姜黄素与Fe2+的络合稳定常数,同时对实验设计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并将Excel应用于迭代法的数据处理中,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由此建立了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中Fe2+的含量,方法简便可靠。采用双倒数法获得该络合物与ssDNA的结合常数,探讨了其作用机理。采用荧光结合Excel迭代数据处理方法和紫外光谱法系统研究了姜黄素与BSA、p-CD、HP-p-CD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制备并考察了CUR-HP-β-CD包合物的光谱性质、水溶性及稳定性。2.三种生物碱与BSA及环糊精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经典的荧光法研究了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与BSA的作用机理;同时分别采用以药物为添加剂的“DP”方式和以BSA为添加剂的“PD”方式的亲和毛细管电泳法(ACE)研究了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紫外分析法测定了三种生物碱与p-CD的相互作用,利用其识别作用建立了以p-CD为添加剂的CZE法对茶叶、可乐饮料、咖啡、药品等样品中三种生物碱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3.坦索罗辛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分光光度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坦索罗辛和β-CD、HP-β-CD的相互作用,以此建立了CZE法同时分离测定坦索罗辛原药及其缓释胶囊中坦索罗辛和相关中间体的方法。采用CZE和ACE原理,探讨了坦索罗辛消旋体的手性拆分、对映体与手性选择剂β-CD、HP-β-CD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段灌注技术和区段前药物代替标记物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坦索罗辛及其中间体与BSA作用的背景干扰问题。4.苯甲酸类与BSA相互作用的光度法研究及其HPCE分析应用采用紫外光度法的静电模型研究了苯甲酸、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与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过程中以BSA溶液作参比,测定药物-BSA混合体系的吸光度值,可消除残余BSA对药物吸光度测量的干扰,此方法可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有光谱重叠现象的相互作用体系。采用β-CD修饰的MECC法同时分离了5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并应用MECC-内标法分离测定了板蓝根药材中芳香酸类化合物。5.双醋瑞因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双醋瑞因是一种新型抗炎药物,可显着缓解和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利用简单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双醋瑞因与β-CD、HP-β-CD之间的包合作用;利用荧光分析手段测得双醋瑞因对BSA的荧光有静态猝灭效应,同时用改进的Excel迭代方法计算了双醋瑞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并推测出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和静电作用。

陶亮亮,侯宏波,李宁宁,陈磊,李万飞[8](2011)在《蛋白质定量分析中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体系较为复杂,而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精准测定是现代分析科学面临的困难课题之一。目前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很多,其中有机染料光度法尤为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一些有机染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变色反应机理,并探讨了复杂体系中pH、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物质等干扰物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Haidia,Beijing 100081)[9](2011)在《《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分类索引》文中提出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10](2011)在《《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文中提出

二、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senazo M and Protei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senazo M and Proteins(论文提纲范文)

(1)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的研究进展
    1.1 SOD的概述
    1.2 SOD的模拟进展
    1.3 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的功能
        1.3.2 蛋白质的结构
        1.3.3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1.3.4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1.3.5 自由基清除的研究进展
    1.4 蛋白质金属络合物清除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席夫碱腙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配体(L_1)的制备
        2.2.4 配体(L_2)的制备
        2.2.5 配合物(L_1M和L_2M)的制备
    2.3 表征技术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配体的核磁共振氢谱
        2.4.2 配体及其配合物元素分析
        2.4.3 配体及其配合物红外光谱
        2.4.4 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2.4.5 配体及其配合物荧光光谱
    2.5 小结
3 金属配合物与白蛋白相互作用以及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
        3.2.4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法
        3.2.5 圆二色谱(CD)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2 白蛋白与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3.3.3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二级结构
    3.4 小结
4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清除氧自由基溶液的制备
        4.2.4 超氧阴离子的生成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_1M)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4.3.2 白蛋白金属络合物(BSA-L_2M)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偶氮衍生物的铀比色传感器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铀在环境及生物体中的危害
    1.3 铀检测传感器进展
        1.3.1 比色法
        1.3.2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1.3.2.1 小分子配体
        1.3.2.2 光极(Optode)
        1.3.3 荧光法
        1.3.3.1 基于光致电子转移机理(PET)的荧光铀酰传感器
        1.3.3.2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机理(AIE)的荧光铀酰传感器
        1.3.3.3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FRET)的荧光铀酰传感器
        1.3.3.4 其他类型的荧光铀酰传感器
        1.3.4 其他光谱学方法
    1.4 铀光学传感器总结及展望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基于三苯胺作为修饰基团的偶氮衍生物合成、表征及其对铀酰离子作用的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3.1 S-LH的合成
        2.2.3.2 UO_2~(2+)-S-LH配合物的合成
        2.2.4 光谱测试
        2.2.5 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2.2.6 加标水样测试
        2.2.7 比色试纸和变色油墨的制备及显色
        2.2.8 理论计算参数设置
    2.3 结果与讨论
        2.3.0 DFT指导设计S-LH以增强其对铀的显色能力
        2.3.1 溶剂种类、溶剂比例、响应时间优化
        2.3.2.1 溶剂种类对S-LH检测的影响
        2.3.2.2 溶剂比例对S-LH检测的影响
        2.3.2.3 响应时间对S-LH检测的影响
        2.3.2 S-LH与铀配位过程中pH的影响
        2.3.3 S-LH对铀酰离子的紫外滴定实验及灵敏度测定
        2.3.4 S-LH对铀酰离子的选择性及阴阳离子竞争性实验探究
        2.3.4.1 S-LH对铀酰离子的选择性探究
        2.3.4.2 S-LH检测铀酰离子时阴阳离子的竞争性实验探究
        2.3.5 通过DFT计算探究S-LH对铀的结合模式及响应机制
        2.3.6 S-LH在环境样品中的应用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芴为修饰基团的超灵敏铀酰识别偶氮衍生物的合理设计、表征及应用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3.1 3,5-2Br-PADAP的制备
        3.2.3.2 9,9-二辛基芴-2,7-二硼酸频哪醇酯的制备
        3.2.3.3 配体W1的制备
        3.2.4 UV-vis光谱测试
        3.2.5 W1的酸解离常数测定
        3.2.6 W1的实际样品测定
        3.2.7 理论计算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通过理论计算合理设计传感器W1
        3.3.2 W1最佳检测条件确定
        3.3.3 W1对铀酰检测性能探究(检测限,特异性,抗干扰性,可循环性)
        3.3.4 实验和DFT共同分析W1结合铀酰离子机制
        3.3.5 W1应用于实际环境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蒙药荜茇宁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蒙药荜茇的简介
        1.1.1 蒙医药发展研究现状
        1.1.2 蒙药荜茇
        1.1.3 荜茇宁的分析方法
    1.2 药物分析光谱法研究概况
        1.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2.2 荧光分光光度法
        1.2.3 化学发光法
        1.2.4 共振瑞利散射法
    1.3 有机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1.3.1 血清白蛋白
        1.3.2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1.3.3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
        1.3.4 药物相互作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蒙药荜茇有效成分荜茇宁的光谱法研究及应用
    2.1 偶氮胂Ⅲ-La(Ⅲ)光谱探针褪色光度法测定蒙药有效成分荜茇宁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结论
    2.2 偶氮胂Ⅲ-La(Ⅲ)-蒙药茇荜宁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析及应用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结论
    2.3 荧光胶束增敏法测定蒙药荜茇有效成分荜茇宁
        2.3.1 前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同步荧光光谱法
        2.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对蒙药荜茇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 胡椒碱对荜茇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结论
    3.2 姜黄素对荜茇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基金项目

(4)共振光散射法研究金属离子—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进展
    1.1 共振光散射原理
    1.2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2.1 在蛋白质测定中的应用
        1.2.2 在核酸测定中的应用
        1.2.3 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
        1.2.4 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1.3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新进展
        1.3.1 新型共振光散射新体系的研究
        1.3.2 新的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
    1.4 目前测定蛋白质的一些其他方法
        1.4.1 分光光度法
        1.4.2 荧光光度法
    1.5 共振光散射前景展望
第二章 Cu~(2+)-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谱特性
        2.3.2 离子络合反应
        2.3.3 共振散射增强的原因
        2.3.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3.5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2.3.6 样品的测定
第三章 Ca~(2+)-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谱特性
        3.3.2 共振散射增强的原因
        3.3.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3.5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3.3.6 样品的测定
第四章 Al~(3+)-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特性
        4.3.2 离子络合反应
        4.3.3 共振散射增强的原因
        4.3.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4.3.5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4.3.6 样品的测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5)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蛋白质与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
        1.1.1 金属酶蛋白与各种生物小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
        1.1.2 血清蛋白与各种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1.2 血红素类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血红素蛋白
        1.2.2 肌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1.2.3 细胞色素b5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3.2 荧光光谱
        1.3.3 圆二色光谱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细胞色素b5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细胞色素b5与Cu(Ⅱ)的相互作用
        2.2.2 细胞色素b5与Fe(Ⅲ)的相互作用
        2.2.3 细胞色素b5与Fe(Ⅱ)的相互作用
    2.3 本章小结
3 肌红蛋白活性中心血红素铁与多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离子浓度对金属离子与Mb(WT)相互作用的影响
        3.2.2 作用时间对金属离子与Mb(WT)相互作用的影响
        3.2.3 作用温度对金属离子与Mb(WT)相互作用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肌红蛋白突变体K56D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b(K56D)与Cu(Ⅱ)的相互作用
        4.2.2 Mb(K56D)与Fe(Ⅲ)的相互作用
        4.2.3 表面氨基酸的替换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肌红蛋白(WT,K56D)与PEG系列的配位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b(WT)与PEG400的配位反应
        5.2.2 Mb(WT)与PEG200的配位反应
        5.2.3 Mb(K56D)与PEG400的配位反应
        5.2.4 Mb(K56D)与PEG200的配位反应
        5.2.5 Mb(WT)与各种PEG配位反应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细胞色素b5和肌红蛋白稳定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细胞色素b5稳定性研究
        6.2.2 肌红蛋白及其突变体D44K稳定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蛋白质测定方法研究和进展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共振光散射技术
        1.2.2 荧光光度法
        1.2.3 分光光度法
        1.2.4 其它分析方法
        1.3 血清白蛋白(SA)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测定方法研究和进展
        2.1 表面活性剂分析测定的研究意义
        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4 表面活性剂对人类的危害
        2.5 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2.5.1 滴定分析法
        2.5.2 分光光度法
        2.5.3 其他测定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设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 RLS 光谱法测定
        3.2 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 2R 的荧光及 BSA 的分析
        3.3 银纳米探针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 CTMAB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 RLS 光谱法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灯照射对 BSA 的 RLS 光谱影响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3 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 2R 的荧光及 BSA 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3.3.2 荧光增强条件优化
        3.3.3 BSA 对荧光猝灭条件优化
        3.3.4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3.3.5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6 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银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 CTMAB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系的光谱特征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课题研究与展望
致谢
附录

(7)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简介
    1.2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1.3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体系分类
    1.4 分子问相互作用研究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1.4.1 光谱法
        1.4.1.1 荧光光谱法
        1.4.1.2 紫外-可见光谱法
        1.4.1.3 圆二色性光谱法
        1.4.1.4 红外光谱法
        1.4.1.5 拉曼光谱法
        1.4.2 亲和色谱法
        1.4.3 毛细管电泳法
        1.4.3.1 CE原理及应用领域简介
        1.4.3.2 CE用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发展
        1.4.3.3 CE用于相互作用研究的模式及特点
        1.4.4 平衡透析法
        1.4.5 电化学法
        1.4.6 核磁共振法
        1.4.7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
        1.4.8 分子模拟对接技术
    1.5 药物-主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与研究现状
        1.5.1 药物分子-DNA
        1.5.2 药物分子-蛋白质
        1.5.3 药物分子-环糊精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生物相关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2.1 分光光度法研究姜黄素与Fe~(2+)的相互作用
        2.1.1 基本原理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结论
    2.2 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中Fe2+的含量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2.3 姜黄素-Fe~(2+)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光度法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2.4 姜黄素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结论
    2.5 姜黄素与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2.5.1 实验部分
        2.5.2 结果与讨论
        2.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碱与BSA/环糊精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
    3.1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结论
    3.2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2.1 ACE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光度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β-CD的相互作用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结论
    3.4 生物碱样品中三种生物碱的HPCE分离测定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坦索罗辛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
    4.1 坦索罗辛与β-CD相互作用的光谱法及分子模拟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结论
    4.2 坦索罗辛与HP-β-CD相互作用的光谱法及分子模拟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结论
    4.3 CZE法用于坦索罗辛及其中间体的分离与测定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结论
    4.4 坦索罗辛对映体的CE拆分及其与手性添加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4.3 结论
    4.5 区段灌注毛细管电泳研究坦索罗辛和中间体与BSA的相互作用
        4.5.1 基本原理
        4.5.2 实验部分
        4.5.3 结果与讨论
        4.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甲酸类与BSA相互作用及其HPCE分离分析研究
    5.1 光度法研究苯甲酸类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5.1.1 苯甲酸类药物与BSA结合原理及静电模型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苯甲酸类药物的MECC法分离及其在板蓝根药材中的含量测定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双醋瑞因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6.1 光度法研究双醋瑞因与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6.1.1 实验部分
        6.1.2 结果与讨论
        6.1.3 结论
    6.2 双醋瑞因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2 结果与讨论
        6.2.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8)蛋白质定量分析中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染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3 干扰物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3.1 p H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3.2 离子强度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3.3 表面活性剂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3.4 疏水物质对染料-蛋白质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

四、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senazo M and Proteins(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蛋白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研究[D]. 陈秀楠.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基于偶氮衍生物的铀比色传感器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D]. 伍徐孟. 南华大学, 2020
  • [3]蒙药荜茇宁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 苗澍.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4]共振光散射法研究金属离子—核固红—蛋白质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D]. 曲崇.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5]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D]. 唐乾.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6]基于荧光/共振光散射法检测BSA/CTMAB[D]. 白珊.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4)
  • [7]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 高苏亚. 西北大学, 2012(11)
  • [8]蛋白质定量分析中影响因素研究[J]. 陶亮亮,侯宏波,李宁宁,陈磊,李万飞.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06)
  • [9]《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分类索引[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Haidia,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10]《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1(01)

标签:;  ;  ;  ;  ;  

Arsenazo M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