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一、青霉素不同给药方法所致过敏性休克(论文文献综述)

范铭[1](2021)在《头孢曲松致儿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头孢曲松致儿童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发生规律。方法:检索并提取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头孢曲松引起ADR的案例报告(1998-2018年),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曲松引起ADR以3~6岁的儿童发生较多(35.62%);静脉滴注(97.26%)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31.51%),肝胆系统损害(21.92%),血小板和出血、凝血异常(12.33%);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19例(26.03%);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10 min(23.29%)。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用药5 min内(36.84%)。3例(4.11%)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曲松在青少年及儿童中引起的ADR,确保用药安全。

黄雅群,文睿婷,于芝颖,张春燕,任晓蕾,封宇飞[2](2021)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为该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例哌拉西林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同时在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7月报道的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原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皮试情况、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及主要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结果:我院1例患者为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预防术后感染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检索数据库共获得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28篇(涉及患者28例)。在所有的2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以50~59岁居多(6例,20.69%);3例患者有过敏史(食物、乳胶手套等),患者原发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或围术期使用该药;22例患者(75.86%)在用药前进行了皮试且结果均为阴性。27例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患者的可能致敏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剂量根据原发疾病及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14例患者(55.56%)在给药0~5 min内出现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系统性过敏反应症状,主要累及循环系统。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过敏史及皮试结果对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预示作用有限;在使用该类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准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张传洲[3](2020)在《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探讨引起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集中监测患儿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探究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保障儿童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根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患儿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不良反应涉及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累及器官或系统的情况。第二部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儿童医学中心使用过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患儿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临床检验指标等,探究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监测患儿4998例,发生不良反应288例。其中男童174例(占60.42%),女童114例(占39.58%)。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前三位为抗菌药物170例(53.80%)、中成药60例(18.99%)、抗肿瘤药物36例(11.39%),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共168例,占58.33%),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6例,占22.92%),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第二部分:在研究期内共监测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患儿528例。其中男童310例,女童218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14岁,平均年龄为5.40±3.30岁。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72例,占13.64%,其中有14例患儿对两种药物有过敏史情况。对用药频次进行分类,每日二次(bid)给药的有388例,占77.5%,每12小时一次(q12h)给药的有130例,占22.5%,每8小时一次(q8h)给药的有10例。用药疗程6天和7天的各为80例,与儿童肺炎标准化疗程相符合。330例(占60.61%)患儿为单独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98例(占39.39%)患儿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其他抗菌药合并用药。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316例,溶媒剂量大多为100m L(274例),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144例,溶媒剂量以100m L为主;136例用于肺部感染,以治疗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为主有358例。发生不良反应46例,不良反应率为8.68%。46例不良反应中,男童26人,女童20人。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5.13±3.52岁。最短在用药后2min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长为4天。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消化系统损害6例、全身颤抖及寒战4例。统计分析表明,患儿既往过敏史和治疗过程种合并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6%。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多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2.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3.80%,其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率最高。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较大比重,分别为18.99%和11.39%。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和合并用药相关,与性别、年龄、用法用量、溶媒、生化指标等相关性小。提示在儿童用药过程应加强患儿过敏史询问,减少合并用药数量。

冉超[4](2020)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碘造影剂是临床常用的一类X线造影剂,目前广泛应用于血管造影、蛛网膜下造影及体腔内造影等临床检查。随着临床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国内碘造影剂的使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不良反应和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相较于传统药物流行病学方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快速的得出结论,因此本文旨在使用真实世界数据探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再评价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采用报告比值法(ROR)、比例报告比法(PRR)等数据挖掘算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事件呈报系统(FARES)2004年1月-2019年12月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挖掘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2)收集7家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有碘海醇注射液使用记录的住院病历,采用处方序列分析得到碘海醇注射液疑似过敏反应患者190例,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住院科室进行1:4匹配得到对照组研究对象760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给药方式、过敏史、单次给药剂量以及联合用药对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3)收集7家医院2007年1月-2018年7月使用碘海醇注射液的老年住院患者病历,筛选出血管内用药前后3天均有肌酐检查记录的患者,按造影后急性肾损伤(post-contrast acute kidney injury,PC-AKI)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PC-AKI组和非PC-AK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疾病、实验室诊断、造影剂使用情况及疾病诊断对老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结果:(1)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1650份碘海醇不良事件报告、3527份碘普罗胺不良事件报告、1008份碘帕醇不良事件报告、914份碘克沙醇不良事件报告。经检测分别得到ADR信号176例、206例、126例和148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主要累积皮肤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肾脏系统。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中信号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静脉内渗、造影剂反应、造影剂所致脑病、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异常以及脑膜炎;碘普罗胺不良反应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造影剂所致脑病、造影剂反应、心肌出血、抽搐以及造影剂过敏;碘帕醇不良反应信号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造影剂所致脑病、肝动脉狭窄、脊髓缺血、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反应;碘克沙醇不良反应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冠状动脉闭塞、造影剂所致脑病、过敏性休克、造影剂反应以及造影剂过敏。与其他碘造影剂相比,碘海醇具有更低的肾毒性,更低的严重皮肤损害风险及更高的轻症皮肤损害风险,更低的呼吸系统损害风险。在应用碘海醇的人群中,女性更容易发生胸闷,男性更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心脏骤停、寒颤;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外渗、意识丧失以及血压降低。(2)两组在给药方式、给药剂量、过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药品在联合用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海醇注射液与泮托拉唑(OR=2.201,P=0.0001)、甘露醇(OR=3.406,P=0.0001)、青霉素(OR=1.839,P=0.0142)、曲马多(OR=2.050,P=0.0036)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3)共筛选入组病例数749例,其中符合PC-AKI诊断标准的病例数39例,PC-AKI的发生率为5.21%(39/74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影前血清肌酐≧133μmol/L(OR=2.619,P=0.045)、血尿酸≧400μmol/L(OR=3.153,P=0.014)、咯血(OR=9.031,P=0.009)、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OR=14.297,P=0.018)、弥漫性腹膜炎(OR=33.418,P=0.001)、休克(OR=14.456,P=0.014)、动脉粥样硬化(OR=9.547,P=0.002)、脑栓塞(OR=29.063,P=0.005)是PC-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和急性肾损伤。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以、肾脏及泌尿系统。碘造影剂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注意患者联合用药和原发疾病,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费巧玲[5](2020)在《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过敏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道高反应状态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关于“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4.2%。过敏性哮喘是哮喘中最常见的亚型,占成人哮喘50%以上。过敏性哮喘以2型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 2,Th2)免疫应答引起的嗜酸性炎症和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双黄连是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复方,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三味药组成。双黄连有多种剂型,包括口服液、注射剂、颗粒剂、雾化剂等。尽管临床有将双黄连粉针剂/注射液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双黄连粉针剂/注射液(以下简称“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并探究相关机制。我们采用自制的强致敏性的虾蛋白(shrimp protein,SP)作为致敏原,通过腹腔注射4周加雾化攻击1周的方法建立了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在该模型上,全程每天灌胃给予双黄连粉针剂(150 mg/kg,300 mg/kg,600 mg/kg),考察其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结果显示,双黄连能够明显缓解SP诱导的气道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的增加,改善气道平滑肌的增厚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双黄连还能够减轻嗜酸性气道炎症,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流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EPO)水平。不仅如此,双黄连可显着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及BALF中tIgE的水平,减少BALF以及纵隔淋巴结细胞培养上清中Th2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的含量。这些结果高度提示双黄连具有抑制Th2免疫的作用。考虑到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早期IL-4在Th2免疫启动阶段的关键作用,我们采用磁珠分选结合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富含嗜碱性粒细胞的脾细胞。结果显示,SP能够强烈地刺激该细胞分泌大量IL-4,而双黄连则能够显着抑制IL-4的分泌,从而抑制Th2细胞分化和Th2免疫反应。小鼠肥大细胞蛋白酶(mouse mast cell protease-1,mMCP-1)是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标志物之一,而双黄连能够显着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BALF中的mMCP-1水平,提示双黄连还可能具有直接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体外模型(Compound 48/80或IgE-FcεRI活化的肥大细胞),还是体内模型(Compound48/80诱导的过敏性休克小鼠,以及IgE-FcεRI介导主动和被动全身过敏小鼠)上,双黄连均能够显着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双黄连能够快速、可逆地降低肥大细胞的胞质游离钙水平,而该作用则是通过直接提高线粒体的钙摄取能力来实现的,且该作用还能被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的特异性抑制剂钌红所阻断。相应地,在MCU缺陷的肥大细胞和小鼠上,双黄连的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及降低胞质钙的作用均消失了。这些结果均表明,双黄连是通过直接活化MCU来增加肥大细胞线粒体的钙摄取能力,从而降低细胞质中的游离钙离子水平,发挥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综上,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双黄连的抗过敏作用。一方面,长期给予双黄连能够减少嗜碱粒细胞早期IL-4的分泌,阻止Th0细胞向Th2型分化,抑制Th2细胞因子释放,减少IgE生成;同时,单次给予双黄连就能够通过直接活化MCU来增强线粒体钙摄取能力,降低细胞质中游离钙水平,从而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由此可见,双黄连无论是在过敏反应的早期(Th2分化及IgE生成阶段),还是晚期(肥大细胞脱颗粒阶段),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展现出对I型过敏反应较为全面的作用,尤其是突出的阻释作用,显示其在肥大细胞活化相关病症上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

李航宇,田丽娟[6](2018)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和救治合理性,为降低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北省药品监测评价中心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集到的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所致71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包括5例死亡病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适应证、溶媒、单次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医疗机构级别分层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导致过敏性休克与超说明书使用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超单次剂量用药和超给药频次用药以及使用不适宜的溶媒、未按要求用药前进行皮试为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预后与及时诊断和合理救治关系密切。结论:在实际使用中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依然很高,开展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安全性监测,及时合理选择和使用救治药品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安敏美[7](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张学会,梅丹,高杰[8](2015)在《头孢呋辛致围术期过敏性休克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寻找头孢呋辛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与患者麻醉状态、合并用麻醉药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索2000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头孢呋辛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结合江苏盛泽医院临床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34例患者中,63.4%发生于用药30min内,6例为迟发型;12例发生于围术期,其中6例发生于药物麻醉后;10例患者头孢呋辛皮试阴性。结论头孢呋辛致过敏性休克较难预测,与患者过敏体质明显相关,侧链结构是头孢呋辛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围术期合并用麻醉药物也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姚晓英,孟现民[9](2015)在《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国内期刊近10年报道的皮试阴性后应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报道,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皮试信息、所用药物、给药途径、溶媒、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总结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其中以青年(45.45%)、老年(19.01%)最常见,75.21%的患者无药物过敏史,过敏史不详者为15.70%。使用头孢原药稀释后皮试的患者比例为90.91%,9.09%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或头孢唑林进行皮试。药物品种以三代头孢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存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的问题。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81.82%,出现在输液开始后30 min内的比例达72.73%,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18.2%。临床症状以呼吸、循环、中枢三大系统的表现为主,总死亡率为10.74%。结论头孢类药物的使用和皮试需进一步规范;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在使用头孢类注射剂时仍应做到严密监护,以保证用药安全。

曾聪彦,吴凤荣,黄敏怡[10](2014)在《清开灵注射剂致85例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发生规律和特点,从而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12年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医学期刊,收集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例85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过敏性休克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85例病例中男40例(47.06%),女45例(52.94%),2039岁年龄组患者发生率最高,占43.53%,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给药30 min内,均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并有10例死亡。结论: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很多,且后果严重,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其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二、青霉素不同给药方法所致过敏性休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不同给药方法所致过敏性休克(论文提纲范文)

(1)头孢曲松致儿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ADR发生时间
    2.3 ADR构成与表现
    2.4 过敏史、用药史、预后与转归
    2.5 因果关系评价
3 讨论
    3.1 重点人群与发生时间
    3.2 过敏性休克
    3.3 胆囊(假性)结石(结晶)
    3.4 泌尿系统
    3.5 血液系统
    3.6头孢菌素的皮试

(2)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与转归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既往过敏史
    2.3 原发疾病及治疗
    2.4 皮试情况
    2.5 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
    2.6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
    2.7 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
    2.8 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
3 讨论
    3.1 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3.2 致敏药物及可能机制
    3.3 防治措施

(3)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年龄分段
        1.5 排除标准
        1.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1.7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8 其他
    2 结果
        2.1 住院患儿基本情况
        2.2 发生不良反应患儿情况
        2.2.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2.2.2 过敏史
        2.2.3 原患疾病
        2.2.4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2.2.5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2.2.6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2.2.7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2.2.8 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关系
        2.2.9 不良反应的转归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性别及年龄
        2.1.2 过敏史
        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临床使用情况
        2.2.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品规
        2.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用法、用量情况
        2.2.3 给药疗程
        2.2.4 合用其他抗菌药物
        2.2.5 溶媒及其容量
        2.2.6 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前患儿体温
        2.2.7 抗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2.2.8 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2.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2.3.1 .发生不良反应一般资料
        2.3.2 不良反应药物用法用量
        2.3.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3.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3.5 不良反应患儿用药原因分析
        2.3.6 不良反应患儿合并用药分析
        2.3.7 不良反应患儿过敏史分析
        2.3.8 不良反应患儿体重分析
        2.3.9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2.3.10 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及转归情况
        2.4 单因素分析
        2.4.1 一般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4.2 药物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4.3 临床指标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2.5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4)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2.1.3 信号检测方法
        2.1.4 信号分类方法
        2.1.5 性别及年龄差异分析
    2.2 结果
        2.2.1 基线资料
        2.2.2 碘造影剂不良事件报告分布
        2.2.3 碘造影剂不良事件信号分布
        2.2.4 碘造影剂-SOC分类层次挖掘
        2.2.5 碘造影剂重点系统信号分析
        2.2.7 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碘海醇过敏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3.1.3 研究设计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基线资料
        3.2.2 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3.2.3 实验室检查
        3.2.4 联合用药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碘海醇致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诊断标准
        4.1.3 观察指标
        4.1.4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基线资料
        4.2.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2.3 疾病诊断比较
        4.2.4 多因素分析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图
第一章 虾总蛋白、虾原肌球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 虾总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虾原肌球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抗虾原肌球蛋白IgE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双黄连作用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Th2免疫应答的作用
    第一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嗜酸性气道炎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IgE生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双黄连对过敏性哮喘小鼠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双黄连对嗜碱性粒细胞分泌IL-4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黄连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双黄连对肥大细胞胞质游离钙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双黄连降低肥大细胞胞质游离钙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双黄连活化肥大细胞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的确认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肥大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基金支持
致谢

(6)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ADR判定标准
    1.3 统计项目与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
    2.2 患者情况
    2.3 医疗机构情况
    2.4 用药情况
        2.4.1 用药途径
        2.4.2 用药剂量及频率情况
        2.4.3 所用溶媒情况
        2.4.4 联合用药情况
    2.5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2.5.1 用药前皮试情况
        2.5.2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
        2.5.3 过敏性休克主要临床表现
    2.6 过敏性休克患者预后情况
3 讨论
    3.1 过敏性休克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3.2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超说明书用药的关系
    3.3 过敏性休克与溶媒选择的关系
    3.4 过敏性休克与联合用药的关系
    3.5 青霉素皮肤试验的必要性
    3.6 过敏性休克的发现与救治
    3.7 小结

(7)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头孢呋辛致围术期过敏性休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原患疾病
    2.3 患者的过敏史及皮试情况
    2.4 头孢类注射剂的品种情况
    2.5 给药途径、溶媒使用情况
    2.6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
    2.7 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转归
3 讨论
    3.1 患者性别和年龄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3.2 原患疾病、过敏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3.3 皮试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3.4 给药途径及溶剂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3.5 不同头孢类注射剂品种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3.6 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转归
4 小结

(10)清开灵注射剂致85例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2 原患疾病及过敏史情况
    2.3 给药途径与用量
    2.4 联合用药情况
    2.5 稀释溶媒选择情况
    2.6 过敏性休克出现时间分布
    2.7 抢救时所用药物
    2.8 预后情况
3 分析与讨论
    3.1 过敏性休克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过敏性休克与原患疾病及过敏史的关系
    3.3 过敏性休克与给药方案的关系
    3.4 过敏性休克与发生时间的关系
    3.5 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机制
    3.6 防治措施
        3.6.1 注重患者体质
        3.6.2 加强用药过程监护及用药后观察
        3.6.3严格控制剂量及滴速
        3.6.4 选择适当的溶媒
        3.6.5 联合用药需谨慎
        3.6.6 提高临床医师辨证论治水平

四、青霉素不同给药方法所致过敏性休克(论文参考文献)

  • [1]头孢曲松致儿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范铭. 儿科药学杂志, 2021(03)
  • [2]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J]. 黄雅群,文睿婷,于芝颖,张春燕,任晓蕾,封宇飞. 中国药房, 2021(01)
  • [3]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传洲. 青岛大学, 2020(01)
  • [4]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D]. 冉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5]双黄连治疗实验性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费巧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J]. 李航宇,田丽娟.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8(05)
  • [7]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8]头孢呋辛致围术期过敏性休克的探讨[J]. 张学会,梅丹,高杰. 重庆医学, 2015(31)
  • [9]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J]. 姚晓英,孟现民.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6)
  • [10]清开灵注射剂致85例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J]. 曾聪彦,吴凤荣,黄敏怡.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8)

标签:;  ;  ;  ;  ;  

青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