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转基因作物概述

世界转基因作物概述

一、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杰,贺晓云,仝涛,梁晋刚,黄昆仑[1](2021)在《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制度概况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阿根廷是最早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阿根廷是全球尤其是拉美国家在生物技术产品监管和审批方面的先驱,其在转基因作物监管问题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认可使阿根廷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监管的领导者之一。介绍了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监管体系、新型育种技术监管体系、转基因作物进出口情况以及追溯体系,讨论了转基因技术的引进对阿根廷的影响,旨在全面了解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及新型育种技术的监管体系,为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蒋田田,文君慧[2](2021)在《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中研究表明杂草作为农业生产的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全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产生抗性的杂草品种不断增加、杂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而除草剂新的作用机理的研发又愈加艰难,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2019年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88%,复合抗除草剂和单一抗除草剂成为主要的转基因应用性状。在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还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不过由于市场需求巨大、政策支持等,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将迎来利好的局面。

黄耀辉,焦悦,付仲文[3](2021)在《国际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转基因作物在不同国家/地区获批数量的逐步上升,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转基因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因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low level presence, LLP)问题而导致贸易中断的风险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产业的多个方面都将受到影响。2020年1月,中美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对转基因产品LLP情况做出了相应要求。从全球转基因作物应用情况出发,根据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贸易情况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分类,分析了主要国际组织及各进出口国/地区的LLP定义和相关政策,并为我国制定LLP相关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郑怀国,赵静娟,秦晓婧,贾倩,齐世杰[4](2021)在《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随着国家"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和重点任务的部署,种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种子产业发展等方面概述了全球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基于国际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实施国家种质资源战略、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实施种业科技创新战略、实现原始性创新的突破,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种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种业强企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监管制度现代化、确保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等方面总结了对我国作物种业发展的启示。相关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我国种业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突破,前瞻性规划种业的产业布局具有参考意义。

赵宗豪[5](2020)在《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转基因作物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种类有望扩大,从转基因作物科研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转基因作物种子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基础环节,做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全局至关重要。我国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核心的作物种子监管法律体系,该体系对我国作物种子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维护了作物种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种子法》颁布时转基因作物种子产业才刚刚起步,未能引起立法者的充分重视,故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子监管法律体系对于转基因种子法律监管少有涉及,致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呈现混乱状态,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完善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立足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背景,从现有种子法律监管体系出发,找寻出现有体系存在的法律漏洞,借鉴域外典型国家或地区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可行的建议,促进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完善。具体来说本文主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了说明,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立足于产业化背景,对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规范依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将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规范内容划分安全评价、许可审批、共存管理和进出口管理四个方面,并对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对域外典型国家或地区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的考察,通过对美国、巴西、欧盟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的考察分析,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发展提供经验储备;第五部分是对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完善建议,指出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调整,上到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理念,下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与时俱进,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更加契合法治理念,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提供法治保障;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文章基本观点,并就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男[6](2020)在《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与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且都具有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等相似的国情,因此,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对两国预防和应对粮食危机,有效解决耕地不足,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国在对待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上却始终存在较大争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两国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的进程。从目前美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进程来看,法律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对一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来比较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上的立法态度、制度内容,探寻其背后各自的立法机理、模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进而以印度的立法状况为镜鉴来检视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之成败,从而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的体系化完善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解读,接着探讨了何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以及立法规制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包括风险预防理论、利益衡量理论、合作规制理论,也为下文的启示提供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从立法演进、立法体系、立法原则三个方面展开,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概况,分析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差异性。第三部分比较中印的法律监管制度。首先比较了法律监管主体,具体制度以研发试验阶段、生产加工阶段、消费流通阶段、对外贸易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了风险评价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食品标识制度、加工审批制度。第四部分是比较之后的思考,以同中国对比,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得失为视角,分析了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以及缺憾,继而从根源上分析了得失的成因。最后,总结出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有益启示,以期为寻找转基因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提供参考。

石慧[7](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刘瑞华[8](2018)在《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种植对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种植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以转基因棉花013011(抗旱)、SGK321(抗虫)和非转基因棉花TH2(抗旱受体)、石远321(抗虫受体)以及转基因玉米C0030.3.5和受体玉米DBN318为材料,利用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份(2016和2017)、转基因棉花不同生育期(棉花花铃期和吐絮期)、转基因玉米不同种植地点(河北唐山和吉林四平试验基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转基因作物种植土壤环境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生育时期的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同一种植地点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DGGE指纹图谱多为共有条带,优势菌属均为球囊霉属(Clomus)。(2)对香农-维纳指数(H)、丰富度(S)和均匀度(En)的研究发现,土壤中AM真菌香农-威纳指数仅在2016年吐絮期非转基因棉花石远321显着低于转基因棉花SGK321,均匀度仅在吐絮期非转基因棉花TH2显着高于转基因棉花013011,其它年份、发育时期或品种间的土壤AM真菌均未发现显着差异。(3)2016年和2017年,与非转基因材料相比,转基因棉花花铃期、吐絮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转基因玉米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虽有一定的变化,但未见显着差异。(4)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细菌、真菌和AM真菌的百分比因种植年份不同或生长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但转基因材料的种植未对其产生显着影响。(5)土壤类型、种植年份、作物发育时期可能是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转基因棉花SGK321与013011和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均未对土壤中AM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田谧[9](2017)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十二连增”的辉煌成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这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增产是稳定发展的基石。其中,玉米作为增产的主力,2012年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中国重要的消费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可从种子、原粮拓展到畜牧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能源,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直观的经济预期相悖,产量大增并未带来玉米相关产业的效率和繁荣,反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伴随着连年丰收的是库存增加;但即使“坐拥”2亿吨库存,中国还在大量进口玉米,进口量是出口的793倍;扩大供给没有导致价格降低,反而出现价格倒挂,将市场推向低价进口玉米;大量下游深加工行业也没有得到充足、低价的原材料,反而行业产能趋于萎缩……玉米产业面临价格和补贴这“两个天花板”的上限压力,加上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两个”紧箍咒”的硬性束缚,加之成本这一”地板”也在不断抬升,造成了高成本、高库存和高进口的“三高”结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玉米生产需要面对“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目标,解决“三高”,实现供给侧改革,那么推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目前已经实施的主要措施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种植面积。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面临的诸多难题,并不是由增产单一导致的,而大量进口,正说明市场不是不需要玉米,是需要“低价”玉米。根据FAO数据,2013年中国进口玉米90%来自美国。美国境内93%的玉米应用了转基因技术,低成本和高产出最终导致低价。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以其优良性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为支持和反对两个意见阵营。中国政府在这个话题上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任何政策决定都需要经过严谨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农业部于2016年4月13日明确提出了转基因发展“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此路线图表明了转基因发展的阶段性。据此,玉米产业或许有可能藉由引入转基因技术而谋求战略发展。玉米市场(供给层面)如发生政策变革,影响不会仅仅局限在本行业内,或一国内,效果会扩散到全行业、乃至影响世界农业贸易格局。并且一旦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就需要兼顾消费者偏好(需求层面),最后想看整个市场变动后产生的经济影响。基于上述目标,本研究选用了GTAP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的中国GTAP-GMM模型。用DNDC模型换算出可以代表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技术成长率”并代入模型,先模拟了玉米产业(生产层面,包含3个情景)的政策变动效果,再将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WTP)的实验结果作为“消费偏好”冲击,放入GTAP-GMM模型中,得到消费者偏好影响下的政策变动效果,最终,实现了对宏观层面、产业层面、贸易层面和供需层面的综合考虑。首先,为了考察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态度,本文根据信息属性将产品分为三类,采用问卷分析来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并评估消费者意愿,结果发现:三类转基因品区分明显,但就食品安全问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抵触程度不高。更进一步考虑,由于问卷答案带有假设色彩,为了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并得到真实的支付意愿(结论要代入本文GTAP-GMM模型中进行仿真),本研究继而设计了经济学实验。在分类效果上印证了问卷结果。相比搜寻品(Search),转基因信息披露为经验品(Experience)和信任品(Credence)带来额外的16.2%和7.23%的折价;而非转基因信息的披露会使得搜寻品支付意愿提高6.19%,为经验品和信任品带来额外的9.75%和3.67%的溢价,与原始假设不同的是,消费者对经验品的敏感度高于信任品,这与现发展阶段,经验型转基因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暴露的更多,例如转基因油,消费者更熟悉,意识上也更为“警觉”。其次,本研究构建GTAP—GMM模型来仿真玉米政策调整对于整体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对玉米生产来说是非常剧烈的变化,需要考虑其恢复市场主导机制之后的情况,综合考虑之下,情景设计环节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现实中15/16年度玉米种植首先面临的巨大变化是临储政策取消,因此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评估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变动的效果(情景1);其次是本文关注也是农业部已经提出的“三步走”转基因产业发展政策(情景2),最后综合考虑在取消临储政策的情况下转基因发展政策(情景3)的效果。政策评估结果显示,情景1中,中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对于实际GDP有益,能使国内资源更有效分配与利用,让玉米供需由市场规律决定。情景2中,发展转基因玉米种植,会带动经济增长,单纯的取消临储政策之下,会使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增加38%,导致中国玉米产量减产5.22%。而改种植转基因这一技术进步,会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会带动传统玉米的生产成本下跌,实证结果显示,整个玉米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下跌,传统玉米与转基因玉米的生产量都会上升。劳动力方面,转基因玉米产业在相同的产出之下,可以雇用更少的劳动人口,释放劳动力去别的行业或者休闲。而在名义工资上,转基因玉米产业成长的幅度也比种植传统玉米产业工资幅度大,能吸引农业劳动人口从事转基因玉米生产。在情景3中,取消临储政策之后发展转基因种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更多,综合效果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约0.2%~0.5%。粮食需求方面,在发展转基因玉米政策时,会诱发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成长来自于对于国内玉米的需求,而减少对于进口玉米的依赖。可见政策组合,在经济层面上对于国家整体有利。最后,将上述两部分实证结果结合:将实验结果的消费者支付意愿转化为消费偏好改变,作为一个冲击值,放入本文构建的GTAP-GMM模型中,考察加入消费偏好影响后,3个情景的经济影响有何变化。结果发现,国内无论是否开放转基因种植,由于消费者心理上介意转基因,对总体经济都会产生负面冲击。同类的转基因产品价格较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其他产品,也会间接带动玉米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消费者对转基因玉米的偏好较低,还会带动国产传统玉米行业的增长。综合上述消费影响结果,行业产出增加之后,会多雇佣劳动力,带动名义工资上涨,导致转基因玉米相关产业的生产增加,产业繁荣。无论中国是否开放转基因玉米种植,在消费者对转基因消费偏好的影响下,受到最大冲击的都是进口需求。价格方面,因为市场需要对转基因产品折价给消费者补偿,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受益的(只考虑价格层面,不考虑其他,包括可能产生的风险),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取得最终消费品,情况变好,整体国内福利增加。

詹琳[10](2015)在《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展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国内外对此有很多讨论。特别是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转基因生物技术"重大专项以及批准水稻、玉米3个品种的安全证书以来,国内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争论"此起彼伏",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存在情绪化的争论,本报告试图从客观角度介绍有关情况。本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概况,从世界整体与具体国别的角度展示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食用情况,可得出全球对于转基因作物食用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为主要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制度,在对全球主要转基因种植与消费国进行分类的基础,通过分析管理理念(原则)、法规体系、管理机构、上市前评价、上市后监督等监管制度构成要素,总结不同类型国家的监管特点及其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为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最大消费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快速推进使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特别是主粮作物商业化处于政策抉择的关键时期,本报告通过分析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消费、监管现状,指出中国发展转基因主粮作物商业化可能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为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路径选择。

二、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制度概况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批准与种植情况
2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监管体系
    2.1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管理机构
        2.1.1 SAGPyA
        2.1.2 DNMA
    2.2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法规
    2.3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批准程序
3 阿根廷新型育种技术监管体系
    3.1 新型育种技术的管理标准
    3.2 新型育种技术的分类管理
4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进出口情况及追溯体系
    4.1 出口情况
    4.2 进口情况
    4.3 追溯体系
        4.3.1 标签
        4.3.2 身份保留和共存
5 转基因技术对阿根廷的影响
6 展望

(2)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转基因作物概况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1.2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品种
    1.3 全球主要转基因作物应用率
    1.4 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性状趋势
2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3 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带来的挑战
    3.1 除草剂产业面临巨大危机
    3.2 基因逃逸,变异 “超级杂草
    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面临的机遇
    4.1 政策形势
    4.2 巨大的市场需求
5 结语

(3)国际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作物的重要性
2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
    2.1 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和性状
    2.2 世界批准转化体的情况
    2.3 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3 转基因大豆的国际贸易情况
4 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的定义
    4.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4.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4.3 国际作物生命协会
    4.4 美国
    4.5 加拿大
    4.6 欧盟
5 世界主要经济体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对比
    5.1 净进口国/地区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
        5.1.1 欧盟
        5.1.2 墨西哥
        5.1.3 日本
        5.1.4 韩国
        5.1.5 菲律宾
        5.1.6 新西兰
        5.1.7 南非
    5.2 净出口国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
        5.2.1 美国
        5.2.2 加拿大
        5.2.3 阿根廷
        5.2.4 巴西
    5.3 净进口和净出口国/地区的政策对比
6 我国转基因产品贸易的现状
7 我国转基因作物低水平混杂的政策建议
    7.1 合理设置LLP阈值,降低对正常贸易的影响
    7.2 与国际接轨,建立完整的转基因审批数据库
    7.3 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阈值和监管政策
    7.4 提高检测水平,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8 结语

(4)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全球作物种业的发展概况
    (一)全球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二)全球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情况
        1. 转基因技术
        2. 基因编辑技术
        3.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4. 基因组学
    (三)全球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化情况
        1. 转基因作物
        2. 基因编辑作物
        3. 生物育种技术及产品监管
    (四)全球作物种业贸易情况
    (五)全球跨国种子企业情况
    (六)国际种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三、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国外起源种质资源占比低,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明显不足
    (二)生物技术育种领域研发活跃,但缺乏原始创新性技术
    (三)种子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科技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实施国家种质资源战略,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二)实施种业科技创新战略,实现原始性创新突破
    (三)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种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实施种业强企战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定位
    (五)推进监管制度现代化,确保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概述
    2.1 产业化背景
    2.2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内涵
    2.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2.3.1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必须走法治道路
        2.3.2 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难以适应产业化背景
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3.1 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规范依据
    3.2 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3.2.1 转基因作物种子安全评价
        3.2.2 转基因作物种子品种审定
        3.2.3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
        3.2.4 转基因作物种子进出口管理
        3.2.5 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规范评析
    3.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现状
        3.3.1 转基因作物种子上市前的监管
        3.3.2 转基因作物种子上市后的监管
        3.3.3 转基因作物违法违规案例分析
    3.4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突出问题
        3.4.1 法律监管理念不清
        3.4.2 科学原则贯彻不彻底
        3.4.3 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无法可依
        3.4.4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管理可执行性低
        3.4.5 责任主体不健全
4 域外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考察
    4.1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1.1 生物技术监管体系
        4.1.2 种子监管体系
        4.1.3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
    4.2 巴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3 欧盟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4 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域外考察启示
        4.4.1 完善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
        4.4.2 保障公众转基因作物种子知情权
        4.4.3 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生物安全内涵
5 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对策
    5.1 监管理念和原则
        5.1.1 树立安全和发展并重的监管理念
        5.1.2 坚持科学监管的原则
    5.2 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5.2.1 完善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制度
        5.2.2 优化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审批程序
        5.2.3 细化转基因作物种子和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规定
        5.2.4 完善相关主体责任
    5.3 监管施行中的完善
        5.3.1 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
        5.3.2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课题参与情况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6)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转基因技术
        2.1.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2.1.2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2.2 转基因生物安全
        2.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
        2.2.2 转基因生物安全规制的必要性
    2.3 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
        2.3.1 风险预防理论
        2.3.2 利益衡量理论
        2.3.3 合作规制理论
第三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概况比较
    3.1 立法演进比较
        3.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3.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3.1.3 比较结论
    3.2 立法体系比较
        3.2.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3.2.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3.2.3 比较结论
    3.3 立法原则比较
        3.3.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3.3.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3.3.3 比较结论
第四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比较
    4.1 法律监管主体比较
        4.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4.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4.1.3 比较结论
    4.2 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1 中国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2 印度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3 比较结论
    4.3 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1 中国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2 印度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3 比较结论
    4.4 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1 中国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2 印度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3 比较结论
    4.5 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1 中国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2 印度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3 比较结论
第五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的思考
    5.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得失
        5.1.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
        5.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缺憾
        5.1.3 成因
    5.2 印度对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启示
        5.2.1 判断利益关系趋势,寻求最佳法律效果
        5.2.2 法律监管要找准预防限度
        5.2.3 多部门合作规制,多方协商治理
        5.2.4 细化相关规定
        5.2.5 重视法律文化传统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致谢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种植对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1.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
    1.3 转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4 AM真菌研究进展概况
        1.4.1 AM真菌的分类
        1.4.2 AM真菌对植物的影响
        1.4.3 土壤生态环境对AM真菌的影响
    1.5 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概况
        1.5.1 PCR-DGGE技术的应用
        1.5.2 PLFA技术概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1.4 土壤总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2.1.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
        2.1.6 条带回收及测序对比
        2.1.7 土壤磷脂脂肪酸的提取
        2.1.8 磷脂脂肪酸命名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2.2.2 DGGE指纹图谱分析和相似性分析
        2.2.3 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2.2.4 AM真菌基因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2.2.5 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百分比组成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3.1.4 土壤总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3.1.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
        3.1.6 条带回收及测序对比
        3.1.7 土壤磷脂脂肪酸的提取
        3.1.8 磷脂脂肪酸命名
        3.1.9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3.2.2 DGGE指纹图谱分析和相似性分析
        3.2.3 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3.2.4 AM真菌基因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3.2.5 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百分比组成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9)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假设
        1.3.1 消费层面研究假设
        1.3.2 宏观GTAP-GMM模型研究假设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研究
        2.1.1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2.1.2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度与购买态度
        2.1.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2 中国玉米产业相关研究
        2.2.1 供需现状
        2.2.2 种植角度
        2.2.3 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与评述
    2.3 转基因技术
        2.3.1 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2.3.2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植的应用
        2.3.3 转基因技术文献计量研究
        2.3.4 转基因技术应用总结
    2.4 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
        2.4.1 主要供需预测模型
        2.4.2 有关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2.4.3 WTP和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结合
    2.5 DNDC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数据与分析
        3.2.1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调查
        3.2.2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购买态度调查
        3.2.3 受访者对不同类型转/非转基因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
    4.1 实验标的物选择
    4.2 实验对象与实验流程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实验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3.2 实验数据的OLS回归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TAP-GMM模型及数据库构建
    5.1 国际玉米种植和生产概况
    5.2 国际玉米贸易概况
    5.3 中国玉米进出口概况
    5.4 GTAP-GMM模型构建
    5.5 GTAP-GMM数据库介绍与国家合并
    5.6 数据库拆解与更新
        5.6.1 传统玉米产业拆解
        5.6.2 数据库更新校准
        5.6.3 转基因玉米资料拆解
    5.7 转基因玉米种植生产技术估计
        5.7.1 DNDC模型介绍与数据库说明
        5.7.2 模拟结果与说明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玉米发展转基因政策影响评估
    6.1 情景设计
        6.1.1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6.1.2 国内发展转基因玉米的“三步走”情景
    6.2 实证结果
        6.2.1 宏观经济影响
        6.2.2 玉米产业与相关产业
        6.2.3 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结果
    6.3 粮食安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影响和分析
    7.1 消费者偏好情景设计
    7.2 宏观经济影响
    7.3 转基因玉米相关中下游产业产出变动情况
    7.4 转基因玉米产品的消费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微观消费者实证的主要结论
        8.1.2 宏观CGE模型实证结果
        8.1.3 消费偏好影响下的政策效果评估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消费偏好变量与消费者相关方程式(QP1_GCON)构建
    附件二:GTAP模型介绍
    附件三 利用SplitCom拆分数据库流程
    附件四 价格扭曲变量操作说明
    附件五 消费者调查问卷(A)
    附件六 消费者调查问卷(B)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展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概况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最新动态
        1.1.1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1.1.2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地域分布
        1.1.3 主要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性状及应用品种
        1.1.4 转基因作物事件审批情况及最新的进展
    1.2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特点的国别分析
        1.2.1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大国
        1.2.2 欧盟种植少量的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非食用用途
        1.2.3 其他OECD成员国转基因作物种植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1.2.4 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发展极不平衡
2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食用情况
    2.1 全球转基因作物食用的基本概况
        2.1.1 食用生物安全许可占全球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近半数
        2.1.2 用于食用转基因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油菜与棉籽
        2.1.3 "输出性状"成为食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趋势
        2.1.4 南北美四国是全球食用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与输出国
        2.1.5 亚洲是全球食用转基因作物的主要输入区
    2.2 不同国家转基因作物的食用情况
        2.2.1 种植并主要食用本国转基因作物的国家
        2.2.2 种植但主要食用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
        2.2.3 本国限制种植却食用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
        2.2.4 种植或消费转基因作物主要用于非食用用途的国家
    2.3 全球转基因作物食用的基本特点与趋势分析
        2.3.1 转基因作物全球食用的范围持续扩大
        2.3.2 转基因作物全球食用的数量不断增加
        2.3.3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消费国
        2.3.4 主粮作物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的进程将仍然艰难
3 主要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制度
    3.1 转基因作物存在的安全风险概述
        3.1.1 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饲料)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3.1.2 转基因作物种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3.1.3 多性状叠加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
    3.2 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政策的主要构成要素
    3.3 四类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理念(原则)比较
        3.3.1 第一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理念(原则)
        3.3.2 第二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理念(原则)
        3.3.3 第三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理念(原则)
        3.3.4 第四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理念(原则)
    3.4 四类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与管理机构
        3.4.1 第一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与管理机构
        3.4.2 第二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与管理机构
        3.4.3 第三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与管理机构
        3.4.4 第四类国家(地区)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与管理机构
        3.4.5 小结
    3.5 四类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评价比较
        3.5.1 第一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前评价
        3.5.2 第二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前评价
        3.5.3 第三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前评价
        3.5.4 第四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前评价
        3.5.5 小结
    3.6 四类国家(地区)转基因作物上市后监督比较
        3.6.1 第一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后监督
        3.6.2 第二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后监督
        3.6.3 第三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后监督
        3.6.4 第四类国家(地区)的上市后监督
        3.6.5 小结
4 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进展
        4.1.1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情况
        4.1.2 转基因作物食用情况
        4.1.3 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发放与品种审定有关情况
        4.1.4 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情况
        4.1.5 小结
    4.2 中国推进转基因商业化面临的核心问题与挑战
        4.2.1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是中国转基因商业化的核心问题
        4.2.2 中国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面临的挑战
5 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未来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5.1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框架的构建
    5.2 基于整体战略研究框架的初步分析
        5.2.1 中长期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分析及生物技术的作用
        5.2.2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5.2.3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全球农业格局的潜在影响
        5.2.4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政策取向的影响
    5.3 促进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部分
结尾部分
附件

四、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制度概况及进展[J]. 李梦杰,贺晓云,仝涛,梁晋刚,黄昆仑.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6)
  • [2]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蒋田田,文君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2)
  • [3]国际转基因产品低水平混杂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 黄耀辉,焦悦,付仲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9)
  • [4]全球作物种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郑怀国,赵静娟,秦晓婧,贾倩,齐世杰.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4)
  • [5]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D]. 赵宗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D]. 李男.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种植对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 刘瑞华. 天津农学院, 2018(08)
  • [9]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D]. 田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10]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展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分析[D]. 詹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7)

标签:;  ;  ;  ;  ;  

世界转基因作物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