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和IgE检测分析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和IgE检测分析

一、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石秀艳[1](2021)在《2015—2020年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5—2020年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为预防和控制变态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患者血清总IgE抗体(tIgE)与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水平,比较286例患者过敏原tIgE、sIgE检测结果,sIgE阳性患者过敏原种数分布,不同疾病类型、性别、年龄段患者sIgE阳性率,及3种变态反应性疾病sIgE检测结果。结果 286例患者中,sIgE的阳性率显着高于tIgE;sIgE阳性患者中,单项过敏原阳性占比为38.61%,两种及两种以上过敏原阳性占比为61.39%;>60岁患者sIgE阳性率显着低于<12岁、13~35岁、36~60岁(均P <0.05),而其他年龄段组间、不同特异性皮炎类型、不同性别患者sIgE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皮炎患者吸入类过敏原中均以户尘螨sIgE阳性率最高;在食入类过敏原中均以虾贝蟹sIgE阳性率最高;在户尘螨、矮豚草类、梧桐杨树榆树花粉、蟑螂、动物毛皮屑及虾贝蟹、牛肉、苋菜、牛奶、芒果菠萝、腰果相同过敏原sIgE阳性率检测中,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皮炎患者检出率比较均差异显着,且均以特异性皮炎患者检出率最高(均P <0.05)。结论吸入性过敏原是引起南京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有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为临床诊断过敏性疾病提供有效价值。

张莹[2](2021)在《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特异变应原及总IgE水平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特异变应原(sIgE)及总IgE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016-01~2019-12在我院就诊的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儿血清样本进行血清sIgE和总IgE检测。结果: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中,总IgE阳性3185例(75.24%),荨麻疹、湿疹总IgE阳性率分别为80.21%、77.94%,均显着高于其他变应性皮肤病的66.79%(P<0.05),但荨麻疹和湿疹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gE阳性3004例(70.97%),其中荨麻疹血清sIgE阳性率为63.97%,显着低于湿疹、特异性皮炎和其他变应性皮肤病的72.02%、78.55%(P<0.05),湿疹与特异性皮炎和其他变应性皮肤病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皮炎和其他变应性皮肤病≥2种变应原反应阳性几率为84.28%高于荨麻疹、湿疹的72.08%、77.03%(P<0.05),荨麻疹和湿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型变应原以粉尘螨37.40%、户尘螨39.17%阳性率较高,食入型变应原以蛋白蛋黄28.09%、牛奶19.40%、鱼虾蟹12.69%阳性率较高;3个年龄组粉尘螨、户尘螨、多价霉菌、猫狗皮屑、鱼虾蟹、牛奶、蛋白蛋黄的sIgE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儿存在多种变应原交叉反应,吸入型以粉尘螨、户尘螨为主,食入型以、鸡蛋、牛奶为主,且不同年龄患儿变应原阳性分布存在差异。

魏秋姣,杜鹏,刘小凤,黄嘉怡,沈守星[3](2020)在《珠海地区9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 (sIgE)的种类、分布与相互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欧蒙过敏原检测系统对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就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sIgE检测,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组,分析组间特异性变应原的分布;将总IgE数值分为正常组、2倍参考值组、3倍参考值组、大于3倍参考值组,分析总IgE和特异性IgE (sIgE)的关联性。结果 985例患者中总IgE检测有反应性578例,sIgE检测有反应性716例。吸入性过敏原最多的是尘螨组合(屋尘螨/粉尘螨),其次是蟑螂,食入性过敏原最多的是海鱼组合1 (鳕鱼/龙虾/扇贝),其次是淡水鱼组合1 (鲑鱼/鲈鱼/鲤鱼);吸入性过敏原各年龄组中最多的为尘螨组合,食入性过敏原中,婴幼儿组最多是鸡蛋白,其余三组为海鱼组合。IgE浓度各浓度的占比不随总IgE浓度改变而变化,除总IgE的浓度大于3倍参考值时sIgE浓度6级(非常高的抗体滴度)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尘螨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蟑螂,海鱼组合1 (鳕鱼/龙虾/扇贝),和淡水鱼组合1 (鲑鱼/鲈鱼/鲤鱼)是变态反应性患者最常见的过敏原物质,当总IgE的浓度大于3倍参考值时sIgE 6级(非常高的抗体滴度)数量明显增加。血清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对个体化治疗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翁田田[4](2020)在《辽宁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过敏原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儿童中尤为明显。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荨麻疹(urticaria)、变应性鼻炎、哮喘等疾病。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是其最主要的发病机制,I型变态反应由多种过敏原诱发,因此确定并回避过敏原,是治疗及预防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基础方法。目的:为揭示辽宁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两者之间的差异,为AD及荨麻疹患儿的诊疗、护理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及化验检查确诊为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的儿童患者,外周血免疫印迹法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IgE。结果:(1)共收集患儿992例,年龄1月至13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AD290例、急性荨麻疹543例、慢性荨麻疹159例。全部患儿血清总IgE阳性率为54.8%,过敏原阳性率为64%;男性过敏原阳性率62.3%,女性过敏原阳性率66.2%。最常见的前三位过敏原依次为:牛奶(36.6%)、鸡蛋(35.1%)、小麦面粉(15.2%);食入组最常见的过敏原前三位依次为:牛奶(36.6%)、鸡蛋(35.1%)、小麦面粉(15.2%);吸入组最常见过敏原前三位依次为:屋尘(14.4%)、屋尘螨(8.6%)、粉尘螨(7.2%)。992例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率(58.8%)明显高于吸入过敏原阳性率(25.9%),P<0.05。(2)急性荨麻疹患儿血清总IgE阳性率54.1%,过敏原阳性率65.0%。最常见的前三位依次为牛奶(38.1%)、鸡蛋(33.3%)、小麦面粉(13.8%)。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前三位依次为屋尘(12.7%)、屋尘螨(6.3%)、粉尘螨(4.8%)。急性荨麻疹患儿不同年龄段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幼儿组(70.7%)>学龄前组(56.4%)>婴儿组(50.0%)>学龄组(36.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荨麻疹患儿不同年龄段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学龄组(38.3%)>学龄前组(30.8%)>幼儿组(19.1%)>婴儿组(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总IgE阳性率54.7%,过敏原阳性率62.3%。最常见的前三位依次为鸡蛋(34.6%)、牛奶(32.1%)、小麦面粉(15.1%)。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前三位依次为屋尘(14.5%)、交链孢霉(9.4%)、艾蒿(8.2%)。慢性荨麻疹患儿不同年龄段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婴儿组(50%),幼儿组(57.7%),学龄组54.5%),学龄前组(54.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荨麻疹患儿艾蒿过敏原阳性率:婴儿组(0)<幼儿组(0)<学龄前组(9.7%)<学龄组(21.2%),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4)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阳性率56.2%,过敏原阳性率63.1%。最常见的过敏原前三位依次为鸡蛋(38.6%)、牛奶(36.2%)、小麦面粉(17.9%)。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的前三位依次为屋尘(17.6%)、屋尘螨(13.4%)、粉尘螨(12.8%)。特应性皮炎患儿不同年龄段鸡蛋过敏原阳性率:幼儿组(51.8%)>学龄前组(43.3%)>婴儿组(29.8%)>学龄组(1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特应性皮炎患儿不同年龄段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婴儿组(15.3%)<幼儿组(32.5%)<学龄组(44.4%)<学龄前组(5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急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65%、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62.3%、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阳性率63.1%,三种疾病患儿过敏原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屋尘螨、粉尘螨、花生、螃蟹、艾蒿等过敏原阳性率在三组疾病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特应性皮炎患儿屋尘螨(13.4%)、粉尘螨(12.8%)、花生(6.2%)、螃蟹(4.1%)阳性率明显大于急性荨麻疹患儿及慢性荨麻疹患儿。慢性荨麻疹艾蒿阳性率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疾病。结论:本地区AD及急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阳性率较高,且以食物过敏原为主。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牛奶、鸡蛋、小麦面粉,呼吸过敏原为屋尘、屋尘螨、粉尘螨。随着年龄增长,三种疾病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均大致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增长,AD及急性荨麻疹患儿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呈上升趋势,慢性荨麻疹患儿艾蒿阳性率呈增高趋势。本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较急慢性荨麻疹患儿具有更高的屋尘螨、粉尘螨、花生、螃蟹阳性率,慢性荨麻疹艾蒿阳性率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疾病。

张迪,姜志辉,刘春玲,佟春光,何焱玲[5](2020)在《北京地区306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分析患者过敏原分布特点。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3 06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荨麻疹、皮炎和湿疹),通过ELISA检测患者血清总IgE(tIgE)和抗原特异性IgE(sIgE)水平。过敏原为6种吸入性过敏原(包括猫毛/狗毛皮屑、霉菌、花粉、屋尘螨/粉尘螨等)及7种食入性过敏原。结果共检出sIgE阳性1 929例(63.02%),其中吸入性过敏原1 720例(56.19%),食入性过敏原973例(31.79%),吸入性过敏原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检出率(P<0.01)。最常见的过敏原是猫毛/狗毛皮屑(32.60%),其余常见的过敏原还包括树花粉(24.63%)、霉菌(21.33%)、屋尘螨/粉尘螨(18.00%)。荨麻疹组、皮炎组、湿疹组的tIgE阳性率分别为42.68%、32.27%、35.99%,荨麻疹组患者tIgE阳性率明显高于皮炎组和湿疹组(P<0.05)。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的tIgE阳性率分别为100.00%、35.31%、36.44%、45.02%,儿童组患者的t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老年组患者的tIgE阳性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男性组患者中t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组(43.30%vs.34.46%,P<0.01)。sIgE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趋势χ2=6.32,P=0.008),老年组中sIgE阳性率最低。结论北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猫毛/狗毛皮屑和树花粉是过敏原重要来源。

吴丹,陈凯,杨慧[6](2019)在《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总IgE抗体及特异性IgE(sIgE)抗体含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特应性皮炎组56例,荨麻疹组84例,分别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过敏原总IgE抗体和sIgE抗体含量。结果荨麻疹组血清总IgE阳性率为82.14%,高于特应性皮炎组的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荨麻疹组2种血清过敏原sIgE阳性率和sIgE总阳性率低于特应性皮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荨麻疹组3种及以上sIgE阳性率和1种sIgE阳率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血清过敏原总IgE阳性率检出不同,荨麻疹检出率最高,多数患者存在多种过敏原交叉反应。

周昕,冯佩英[7](2019)在《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部分是人体表面常驻的微生物之一。新近研究显示皮肤常驻真菌可通过影响皮肤屏障、调节皮肤免疫平衡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真菌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癣菌疹、荨麻疹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常见真菌变应原检测方法。

陈奇权[8](2019)在《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acria,CSU)表现为有或者没有明确的诱因下自发出现风团,并伴或者不伴有血管性水肿,其病程大于6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上十分常见,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瘙痒显着,常反复迁延,病程常较长且不可预测,部分患者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临床有不同的类型,通常分为自发型和可诱导型荨麻疹,自发型即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与可诱导性荨麻疹合并存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常常很难查找到病因,很难开展针对性的病因治疗,目前只能对症治疗,而且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也无法有效的干预该病的自然病程。到目前为止,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肤肥大细胞被认为是荨麻疹症状发生的最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它的活化及脱颗粒是荨麻疹发病机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十分复杂,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参与,不同的个体患者其发病机制差异很大。嗜碱性粒细胞是人类外周血中占比不高于0.5%的白细胞,它具有与肥大细胞非常类似的生物学特性,同样可以被相同的机制活化并脱颗粒释放相同的介质。既往的研究发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是减少的,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提示其同样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CD63是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的一个比较特异且可靠的活化标记。目前尚不清楚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嗜碱性粒细胞的实际活化状态及其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作为效应细胞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活化机制复杂。目前研究提示经典的Ⅰ型变态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感染、神经活化因子等都参与其中。另外近年来研究还关注到免疫失衡及炎症因子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效应细胞的活化状态,越来越多的炎症细胞的表达和功能被证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是异常的。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属于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范畴,患者体内存在的系统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衡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自身免疫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自身免疫现象通常分为两型:Ⅰ型是针对自身成分产生IgE诱导的自身变应性(auotoallergy);II型是针对自身成分特别是IgE受体或IgE分子产生的IgG自身抗体诱导的自身免疫(autoimmunity)。通常经由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来提示部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ASST反应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疾病症状活动度、抗组胺药治疗反应、自然病程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多个方面,与不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ASST反应阴性)的患者存在显着的差异。也有研究证实,对具有自体血清反应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用自体全血或血清注射治疗可以达到显着的效果。但也有研究发现,这两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在临床表现特征和自体血清疗法的效果并无显着的差异,究竟其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自体血清反应这个现象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Ⅰ型变态反应即变应原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地位存在很大的争论。通常变应原介导的变态反应通过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进行筛查并进一步得到证实。事实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合并特应性疾病的情况显着高于正常人群,通过SPT等方法检出的变应原阳性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但无论从病史到临床表现特征,均无法证实变应原直接参与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因此,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的变应性在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前期研究发现,具有变应性(SPT反应阳性)与不具有变应性(SPT反应阴性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同样在疾病症状活动度、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和患者生活质量上有显着差别,提示变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Song等人提出基于患者对ASST及SPT的不同反应性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分为四个亚型,分别为ASST+SPT+、ASST+SPT-、ASST-SPT+、ASST-SPT-。比较发现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评价变应性及自身血清反应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进行体外血清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试验进一步研究患者血清及嗜碱性粒细胞的特性,运用蛋白芯片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浆中Th1/Th2/Th17/Th2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据此系统分析研究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验证基于ASST及SPT不同反应性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分型的科学性。研究一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关系并探索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一共收集5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其中9例合并皮肤划痕征)、10例皮肤划痕征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7例无荨麻疹病史的特应皮炎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ASST和SPT检测,抽取所有入选者静脉血并分离富集得嗜碱性粒细胞和血清。运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样本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CD63的表达情况。运用不同ASST反应性的血清刺激在体外刺激不同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并检测细胞膜表面CD63水平。结果: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要显着高于皮肤划痕征和健康对照;2.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SPT阳性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要显着高于SPT阴性患者,且前者也显着高于特应性对照组;3.ASST和/或SPT反应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SST及SPT反应均阴性的患者;4.ASST阳性血清分别刺激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及ASST阳性患者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后,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SST阴性血清刺激,但是这种刺激差异反应在正常人及ASST反应阴性患者来源的嗜碱性粒细胞中并不存在;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表达显着升高,其高表达状态与患者的变应性、自体血清反应性、嗜碱性粒细胞本身的特性均密切相关,嗜碱性粒细胞CD63分子可能参与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研究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浆中Th1/Th2/Th17/Th2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谱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相关性及机制探索目的:研究慢性自发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17、Th22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模式与患者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及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相关机制。方法:一共收集6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1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1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及15例健康人,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相关数据,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疾病活动度(UAS7),并对所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检测ASST及SPT以明确自体血清反应性及过敏原反应性。收集所有入选对象的外周血并分离得血浆,用蛋白芯片法检测所有样本中Th1、Th2、Th17、Th22相关的20个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基于检测结果系统分析对比不同组群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差异,并用STRING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大部分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主要以Th2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中IL-6、IL-10及IL-13在急性荨麻疹中的表达要显着高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2.ASS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有12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ASST阴性中只有5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中GM-CSF(P=0.0011)、IL-10(P=0.026)、IL-17(P=0.004)等3个细胞因子在ASST阳性患者中的表达要显着高于ASST阴性患者;3.SP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有13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SPT阴性中只有4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中IFNγ(P=0.0035)、IL-2(P=0.04)、IL-12p70(P=0.0070)、IL-21(P=0.00026)等4个细胞因子在SPT阳性患者中的表达要显着高于SPT阴性患者;4.IFNγ、IL-2、IL-21等3个细胞因子在ASST+SPT+、ASST+SPT-、ASST-SPT+、ASST-SPT-这四个亚型中显着差异表达;5.数据库分析显示IFNγ、IL-2、IL-21之间有着密切的蛋白相互作用且协同作用上调STAT1和SHC1蛋白的表达,这3个细胞因子均与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急性荨麻疹引起的Th2免疫应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更为明显。血浆Th1、Th2、Th17和Th22相关细胞因子的不同表达模式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存在相关性。将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JAK-STAT通路与患者的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何文昭[9](2019)在《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及其严重程度与血清IgE、外周血EO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外周血EOS水平、血清IgE水平、病情严重程度,探究不同证型湿疮病及其严重程度与患者外周血EOS水平、血清IgE水平相关性。为兰州地区对不同辨证分型湿疮病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生活指导,以预防该病发生,以及为外周血IgE、EOS在不同证型湿疮病检测中的评估作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及安宁分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5家医院皮肤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门诊以及住院部收治的经过免疫印法(IgE、sIgE)检测、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疮病患者420例(不同证型湿疮病外周血IgE、EOS的相关性研究240例)、(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外周血IgE、EOS相关性研究180例),而后将根据中医分型标准将2组患者分为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并由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中医科主治及以上医师复核后确定;本课题统计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与血清IgE、EOS的相关性研究1.240例湿疮病患者血清tIgE为阳性者182例(75.83%)。其中,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血清tIgE阳性率分别为:72.50%、85.25%、68.75%。并对三组数据之间进行x2检验(x2=7.412,p<0.05),其中湿热浸淫证组与脾虚湿蕴证组血清tIgE具体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9,p<0.05),湿热浸淫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血清tIgE具体结果差距无统计学意义(x2=0.271,p>0.05),脾虚湿蕴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血清tIgE具体结果差距有统计学意义(x2=7.025,p<0.05)。2.240例湿疮病患者具体检测结果中显示:吸入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过敏原阳性率。其中吸入过敏原阳性者182例(阳性率75.83%),食入过敏原阳性者158例(阳性率65.83%);对两组数据采用x2检验(x2=5.808,p<0.05)说明湿疮病患者食入过敏原阳性率与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血清sIgE有所升高,证型不同,升高程度不同。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90.00%、67.50%、70.00%;对三组数据采用x2检验(x2=13.278,p<0.01),不同证型湿疮病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湿热浸淫证组与脾虚湿蕴证组吸入过敏原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01,p<0.01);湿热浸淫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吸入过敏原差异明显,并有统计学意义(x2=15.504,p<0.01);脾虚湿蕴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吸入过敏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0,p>0.05)。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食入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60.00%、58.89%、63.75%,对三组数据采用x2检验(x2=0.259,p>0.05)三个证型食入过敏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兰州地区湿疮病患者中医各证型中,湿热浸淫证组吸入过敏原中户尘螨、矮豚草蒿葎草藜、点青/分枝/烟曲/黑曲/交链霉阳性率较高;食入过敏原中苋、腰果、芒果阳性率较高;脾虚湿蕴证组吸入过敏原中户尘螨、矮豚草蒿葎草藜和柏榆柳栎桦枫胡桃梧桐杨阳性率较高,食入过敏原中苋、芒果、牛奶阳性率较高;血虚风燥证组吸入过敏原中户尘螨、柏榆柳栎桦枫胡桃梧桐杨、狗毛皮屑阳性率较高;食入过敏原中芒果、苋、腰果阳性率较高。5.240例湿疮病患者外周血EOS升高的患者38例(15.83%)。其中,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外周血EOS升高率分别为:26.25%、12.50%、8.75%。并对三组数据之间进行x2检验(x2=10.193,p<0.05),其中湿热浸淫证组与脾虚湿蕴证组外周血EOS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1,p<0.05),湿热浸淫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外周血EOS检测结果差距有统计学意义(x2=8.485,p<0.05)。脾虚湿蕴证组与血虚风燥证组外周血EOS检测结果差距无统计学意义(x2=0.592,p>0.05)。第二部分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血清tIgE、EOS的相关性研究:1.180例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IgE相关性分析。180例湿疮病患者tIgE升高的共139例(77.22%),其中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各60例患者,其tIgE升高患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44例(73.33%)、52例(86.67%)、43例(71.67%)。湿热浸淫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IgE无相关性(r=0.017,p>0.05);脾虚湿蕴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IgE无相关性(r=﹣0.063,p>0.05);血虚风燥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tIgE无相关性(r=﹣0.063,p>0.05)。2.180例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EOS相关性分析。180例湿疮病患者EOS升高的共27例(15.00%),其中湿热浸淫证组、脾虚湿蕴证组、血虚风燥证组各60例患者,其EOS升高患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11例(18.33%)、8例(13.33%)、8例(13.33%)。湿热浸淫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EOS呈正相关(r=0.570,p<0.05);脾虚湿蕴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EOS呈正相关(r=0.316,p<0.05);血虚风燥证组湿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EOS呈正相关(r=0.338,p<0.05)。结论:第一部分不同证型湿疮病与血清IgE、EOS的相关性研究1.兰州地区湿疮病患者中脾虚湿蕴证组血清总IgE阳性率明显高于湿热浸淫证组和血虚风燥证组。提示脾虚湿蕴是兰州地区湿疮病患者主要的潜在病机。2.食入过敏原和吸入过敏原均与兰州地区湿疮病发病有关,其中吸入过敏原高于食入过敏原。提示在高敏状态基础上,环境与饮食因素均与湿疮病的发生有关,且环境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参与可能多于饮食因素。3.兰州地区湿疮病的发病与外周血EOS水平变化有关,尤其是湿热浸淫证组,提示EOS可能参与湿热浸淫证湿疮病的发生。4.湿疮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此对湿疮病患者行过敏原筛查,查外周血EOS,并根据吸入过敏原检测结果适时行脱敏治疗,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制定切合自身素质的餐食计划,尽量减少或避免进食可疑致敏物,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复发,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血清tIgE、EOS的相关性研究1.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tIgE的阳性率无相关性。2.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EOS的阳性率呈正相关。

杨励,张亚勤,马娟,张美芳[10](2018)在《两种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价值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与皮肤点刺法对确定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荨麻疹57例,采用散射比浊法(SIEMENS公司免疫球蛋白E测定试剂盒)检测总IgE量,同时行皮肤点刺法与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寻找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10项:螨混合、蟑螂、真菌混合、梧桐花粉、榆树花粉、葎草花粉、艾蒿花粉、豚草花粉、猫毛和狗上皮;食入性过敏原10项:小麦、花生、鸡蛋、大豆、牛奶、西红柿、鱼、虾、蟹和坚果混合。观察过敏原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确定过敏原的价值。结果:57例中,血清总IgE阳性43例,阳性率75.4%。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阳性率为80.7%(46/57),显着高于皮肤点刺法的63.2%(36/57)(P<0.05)。食入性过敏原中,虾、坚果混合和鸡蛋过敏原检测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小麦、花生、大豆、牛奶、西红柿、鱼、蟹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阳性率显着或非常显着高于皮肤点刺法(P<0.05,P<0.01)。吸入性过敏原中,螨混合、真菌混合和梧桐花粉过敏原检测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蟑螂、榆树花粉、葎草花粉、艾蒿花粉、豚草花粉、动物上皮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阳性率显着或非常显着高于皮肤点刺法(P<0.05,P<0.01)。结论: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鉴定,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优于皮肤点刺法。

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20年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 Ig E、s Ig E检测结果
    2.2 s Ig E阳性患者过敏原种数分布
    2.3 不同疾病类型、性别、年龄患者s Ig E阳性率
    2.4 3种变态反应性疾病s Ig E检测结果
3 讨论

(2)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特异变应原及总IgE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检测
        1.2.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总IgE阳性检测结果
    2.2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sIgE阳性检测
    2.3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儿sIgE检测比较
    2.4 不同年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儿sIgE检测比较
3 讨论

(3)珠海地区9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1.3 总Ig E与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1.4 结果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总Ig E和s Ig E的检测结果
    2.2 s Ig E检测结果
    2.3 年龄与特异性变异原分布
    2.4 总Ig E浓度与特异性过敏原等级关系
3 讨论

(4)辽宁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过敏原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分组标准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患儿一般情况
    3.2 辽宁地区儿童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检测结果
    3.3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过敏原阳性率及常见过敏原
        3.3.1 所有患儿常见过敏原情况
        3.3.2 急性荨麻疹常见过敏原情况
        3.3.3 慢性荨麻疹常见过敏原情况
        3.3.4 特应性皮炎常见过敏原情况
        3.3.5 三种疾病过敏原阳性率比较情况
    3.4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不同年龄段患儿过敏原阳性率
        3.4.1 992例患儿不同年龄段食物和吸入过敏原种类的分布情况
        3.4.2 急性荨麻疹不同年龄段患儿过敏原分布情况
        3.4.3 慢性荨麻疹不同年龄段患儿过敏原分布情况
        3.4.4 特应性皮炎不同年龄段患儿过敏原分布情况
    3.5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过敏原阳性个数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北京地区306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2.2 结果判读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分布情况
    2.2 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
    2.3 不同组别tIgE和过敏原sIgE检测阳性率比较
    2.4 过敏原阳性数比较
3 讨论

(6)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2.2 判断标准[8]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血清总IgE
    2.2 血清总IgE阳性患者过敏原sIgE
3 讨 论

(7)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1 真菌与特应性皮炎
    1.2 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
    1.3 真菌与癣菌疹
    1.4 真菌与荨麻疹
    1.5 真菌与尿布皮炎
    1.6 真菌与光敏性皮炎及其他皮肤病
2 真菌变应原的检测
3 展望

(8)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浆中Th1/Th2/Th17/Th22 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谱与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相关性及机制探索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研究的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自体血清反应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及其严重程度与血清IgE、外周血EO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证型湿疮病与血清IgE、EOS的相关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收集
    3.病例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4.检测方法
        4.1 检测仪器及试剂
        4.2 标本采集
        4.3 具体操作步骤
        4.4 结果判读标准
    5.临床分组
    6.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病例收集情况
        7.2 一般情况的比较
        7.3 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血清tIgE检测结果
        7.4 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血清sIgE检测结果
        7.5 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EOS检测结果
第二部分 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血清tIgE、EOS的相关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收集
    3.病例标准同第一部分
    4.检测方法
    5.临床分组
    6.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病例收集情况
        7.2 一般情况的比较
        7.3 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严重程度(EASI)与tIgE检测情况
        7.4 不同证型湿疮病患者严重程度(EASI)与EOS检测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不同证型湿疮病与血清tIgE、sIgE、EOS的相关性
        1.1 不同证型湿疮病与tlgE的关系
        1.2 不同证型湿疮病与slgE的关系
        1.3 不同证型湿疮病与具体sIgE的关系
        1.4 不同证型湿疮病与EOS的关系
    2.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tIgE、EOS的关系
        2.1 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tIgE的关系
        2.2 不同证型湿疮病严重程度与EOS的关系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防治湿疹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就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记录表
附录3 EASI评分表
附录4 仪器及试剂图片展示
附录5 病例资料图片展示

(10)两种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价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3.1 皮肤点刺法
        1.3.2 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过敏原分布情况
    2.2 血清总IgE检测
    2.3 两种检测方法过敏原阳性率比较
    2.4 不同群体过敏原检测结果比较
    2.5 两种检测方法主要过敏原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IgE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20年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J]. 李卉,石秀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22)
  • [2]423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儿童血清特异变应原及总IgE水平的变化[J]. 张莹.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01)
  • [3]珠海地区9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J]. 魏秋姣,杜鹏,刘小凤,黄嘉怡,沈守星. 黑龙江医学, 2020(10)
  • [4]辽宁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过敏原检测分析[D]. 翁田田.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北京地区306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分析[J]. 张迪,姜志辉,刘春玲,佟春光,何焱玲. 重庆医学, 2020(03)
  • [6]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分析[J]. 吴丹,陈凯,杨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19)
  • [7]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J]. 周昕,冯佩英. 菌物学报, 2019(08)
  • [8]变应性及自体血清反应性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奇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兰州地区不同证型湿疮病及其严重程度与血清IgE、外周血EOS的相关性研究[D]. 何文昭.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两种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价值比较研究[J]. 杨励,张亚勤,马娟,张美芳. 人民军医, 2018(02)

标签:;  ;  ;  ;  ;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和IgE检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