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少用血浆的临床观察

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少用血浆的临床观察

一、较少血浆用量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仕鹏[1](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数据分析人工肝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探讨人工肝治疗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利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graph)的方法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志愿者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谱,拟从代谢组学水平寻找可用于ACLF诊断与评估预后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比较各组之间的代谢物谱,揭示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共13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2例。2.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收集血液样本,首先将所有ACLF患者分为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组(人工肝治疗组)25人,仅内科治疗组(对照组)50人。通过两组间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的比较对判定人工肝疗效,并分析与ACLF预后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1.人工肝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均有得到改善。相比内科治疗组患者,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显着。2.人工肝组行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MELD评分均下降(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钠离子升高(p<0.05)。3.对比两组之间不同ACLF分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人工肝治疗组ACLF早期、中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ACLF晚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运用GC-MS技术,检测ACLF组、CHB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得出GC-MS分析色谱图,部分色谱峰在ACLF患者中与CHB组、健康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同样存在明显差异。5.利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以及OPLS-DA聚类分析,能够成功建立ACLF模型并且能够将三组较好区分。继续采用RF方法对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以及人工肝治疗前后特征性代谢物质进行分类,继而得到多维标度图(MDS),结果表明,ACLF患者代谢谱与CHB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不同。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6.继续利用RF算法,对三组样本以及人工肝前后样本的氨基酸、糖类和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分布、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系统分析,确定各组代谢产物的变量重要度。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样品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甘氨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胆固醇等。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组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乳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胆固醇。进一步对比以上特征性物质在各组之间的变化可发现,在ACLF组中苏氨酸、L-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都较CHB组、健康对照组显着上升,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在ACLF组中水平下降。7.本研究对具有预后半段及病情监测作用的特征性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这些特征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人工肝治疗可以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等。并且人工肝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早期及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2.运用GC-MS技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组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各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性代谢物,并且通过对代谢物谱的比较,鉴定出与肝衰竭严重相关并可评估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血清代谢组学用于动态监测肝衰竭病情变化及评估人工肝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潜能。

张景晓,刘懿禾[2](2020)在《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受损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肝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常规治疗及人工肝治疗难以逆转病情进展,肝移植术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2]。人工肝支持系统为肝移植争取了时间,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生命桥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利用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并补充必需成分,稳定内环境,为肝脏的再生及

柴玲姗[3](2020)在《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failure)是指在多种因素单独或者共同作用下,导致肝脏结构、功能严重损伤,继之出现合成、代谢、解毒等严重的功能障碍,临床常表现为出血、感染、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肝衰竭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在肝衰竭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肝脏被认为是一个参与代谢、营养、解毒的场所,目前研究发现,肝脏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器官,其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有: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肝星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肝脏2型天然淋巴样细胞、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等。同时,肝脏具有特殊的供血系统,肝动脉提供约25%的入肝血流量,门静脉提供约75%入肝血流量,而门静脉收集的来自胃肠道的血液经过肝窦与肝脏免疫细胞接触,使肝脏会不断受到一系列具有炎症潜能的饮食和共生细菌及其产物的攻击。正常情况下,这些来自内脏的抗原分子产生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衰老坏死细胞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被肝脏细胞及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结合,在肝脏中被去除、降解,此过程即为免疫耐受;同时,肝脏也会对致病性病原体、恶性细胞等进行免疫监视。在健康的肝脏中,虽然需要进行不断变化的代谢和组织重建活动及需要经常接触微生物及其产物和食物源性抗原等,但机体通过严格调控,产生受控制的持续的炎症反应。当各种致病因素及诱因作用于肝脏时,导致肝脏结构及功能严重损害,进而导致肝脏实质及非实质细胞的减少,使肝脏对各种抗原等的清除能力下降,在肝衰竭在早期阶段,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使肝脏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过度激活,产生过度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大量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补体等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导致促炎、抗炎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些危险的刺激并解除炎症,就会导致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或肿瘤生长等。这不可避免地与慢性病理性炎症和组织稳态紊乱有关,肝脏逐渐产生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国内肝源缺乏、移植后的并发症、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费用高昂等而受限制,人工肝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仍是肝衰竭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近几年出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s adsorption system,DPMAS),因具有BS330胆红素吸附柱及HA330-II中性树脂结构,被认为可以在有效清除胆红素等内毒素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文拟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改善作用。目的对比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其对短期生存状态的影响,及影响短期生存状态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衰竭患者,共179例。所有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7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A组),56例行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B组),45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影像学检查、短期(2周、4周、8周)生存状态,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 3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等)均得到改善,好转率分别为:82.0%、83.9%、80.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877)。2.实验室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实验室结果较基础值相比:A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降低,白蛋白(ALB)、血小板(PLT)、钠离子(Na+)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D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降低,ALB、PLT、Na+水平升高,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C 组治疗后,血清 ALT、AST、TBIL、DBIL、TNF-α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降低,PLT、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LB、PT、PT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0.059、0.842)。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值比较:3组ALT、AST、IL-6、IL-8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TBIL、DBIL、ALB、PLT、Na+、PT、PTA、TNF-α差值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P<0.05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TBIL差值: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DBIL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B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LT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差值: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T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TA差值:A组>B组、C组(P均<0.001),B组>C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rF-α差值:C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临床疗效 3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1,P=0.260)。4.生存率比较 3组患者2周、4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8周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B组生存率>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A组与C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5.预后因素分析 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 及 IL-6 的水平。结论1.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及IL-6的水平。2.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降低血清IL-6、IL-8水平的效果优于后者单独应用。3.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8周生存率分别高于单独治疗;而单独应用时的8周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徐小微,谢中阳[4](2019)在《李氏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肝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李氏人工肝自1986年起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独特且疗效显着的治疗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肝衰竭的救治。李氏人工肝治疗模式各有特点,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 Li-ALS)集成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血液滤过等各种净化手段,提供了肝衰竭同质化治疗方案。选择人工肝治疗时机,筛选人工肝相关生物标志物及联合新的肝衰竭治疗手段是李氏人工肝潜在的发展方向。

徐耀[5](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刚[6](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郑斌[7](2017)在《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抗凝剂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中应用抗凝剂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与探究。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重症肝炎患者分为参考组(21例)与试验组(21例)。参考组行枸橼酸抗凝人工肝治疗,试验组行低分子肝素抗凝人工肝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及临床疗效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前,参考组与试验组肝功能指标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肝功能指标改善状况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推广。

胡铧东,刘寿荣[8](2016)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工肝支持治疗是目前治疗肝衰竭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不同类型的人工肝有各自的优缺点。细胞因子在肝衰竭的发病和肝组织再生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人工肝治疗,维持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有效调节细胞因子内环境,减轻肝组织损伤、促进肝组织再生。本文就近年来各种类型人工肝的优缺点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作一综述。

罗玲,张运芝,袁春兰,蒋祖利[9](2016)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是肝移植的桥梁.而在整个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护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综述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几种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以帮助临床护士提高对人工肝治疗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人工肝治疗效果.

邱锦芳[10](2012)在《血浆置换对于肝衰竭治疗作用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内科确诊为肝衰竭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PE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的指标变化,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死亡率的比较均采用2检验。结果:共有223例肝衰竭患者纳入本研究,治疗组有53例,共行124次PE治疗,男性42例,女性11例;对照组有170例,男性135例,女性35例。经PE治疗后,TBIL从(均值±标准差,X±S)433.63±121.64μmol/L下降至268.37±87.38μmol/L(P<0.001),PT从30.61±11.30秒缩短至20.28±3.69秒(P<0.001),PT-INR从2.71±1.21下降至1.65±0.2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治疗后,治疗组中的无效组TBIL下降(32.78±21.42)%,有效组下降(45.99±18.99)%,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下降百分比在46%以上的死亡率低;PE治疗的病例中,MELD<20分比MELD>20分死亡率低。总死亡率为60.9%(135/223),治疗组死亡率为58.5%(31/53),对照组死亡率为61.2%(104/170),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经过性别、年龄、MELD评分因素的配对处理后,对照组中的48例肝衰竭患者与治疗组48例病例形成一对一配对,经Mann-Whitney U检验及符号(Sign)检验后,配对后的两组在年龄、MELD评分、TBIL、ALB、P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后的两组的死亡率为:配对后的治疗组为58.3%(28/48),配对后的对照组为70.8%(34/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配对后,PE有改善慢加亚急性中的早期、MELD<20分的肝衰竭的死亡率。PE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钾的发生,过敏反应、出血、恶心等较少见。结论:PE能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辅助支持治疗手段,有降低患者死亡率的趋势。早期对肝衰竭进行PE等干预治疗,肝衰竭预后可能会更好。

二、较少血浆用量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较少血浆用量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一、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分期
        1.1.4 肝衰竭各种并发症诊断标准
        1.1.5 实验对象分组
        1.1.6 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方法
        1.1.7 临床观察指标
        1.1.8 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评估标准
        1.1.9 样本采集
        1.1.10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1.2.2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1.2.3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1.2.4 ACLF患者治疗前临床数据对比
    1.3 讨论
    1.4 结论
二、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物质 GC-MS 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分组
        2.1.3 样本采集
        2.1.4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2.1.6 样本的处理
        2.1.7 色谱的条件
        2.1.8 质谱的条件
        2.1.9 升温的程序优化
        2.1.10 GC-MS检测
        2.1.11 统计方法介绍
        2.1.12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2.2.2 血清样本代谢物定性及定量分析
        2.2.3 差异性代谢物质的鉴定
        2.2.4 质量控制
        2.2.5 ACLF组的多变量分析
        2.2.6 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脏疾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的人工支持系统
    1.1 PE:
    1.2 PP:
    1.3 HD:
    1.4 HF:
2 组合式非人工肝支持系统
    2.1 DPMAS:
    2.2 MARS:
    2.3 PE联合血液灌流:
    2.4 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plasma diafiltration,PDF):
    2.5 PE联合DPMAS:
    2.6 PDF:
    2.7 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CAPS):
    2.8 Prometheus系统:
    2.9 其他组合非生物人工肝系统:
3 小结

(3)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6)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7)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抗凝剂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状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8)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
    1.1 常用单种人工肝治疗模式
        1.1.1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
        1.1.2 血液/血浆灌流/吸附(hemoperfusion,HP/plasma perfusion,PP/absorption,PA)
        1.1.3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
        1.1.4 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
    1.2 常用新型人工肝模式和多种组合
        1.2.1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
        1.2.2 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lysis filtra-tion,PDF)
        1.2.3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PE+CHF)
2 生物型人工肝(BAL)
    2.1 BAL的主要系统
        2.1.1 体外肝辅助装置(extracorporeal liver-as-sist device,ELAD)
        2.1.2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BLSS)
        2.1.3 辐射流动型生物反应器(radial flow biore-actor,RFB)
    2.2 BAL对于细胞因子的作用
3 混合型人工肝(HBAL)
    3.1 国外状况
        3.1.1 Hepat Assist肝脏支持系统(Hepat Assist liver support system)
        3.1.2 AMC-生物型人工肝(AMC-bioartificial liver)
    3.2 国内情况
4 总结

(9)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提示
0 引言
1 出血
    1.1原因
    1.2临床表现
    1.3预防与处理
2 凝血
    2.1原因
    2.2临床表现
    2.3 预防与处理
3 低血压
    3.1原因
    3.2临床表现
    3.3预防与处理
4 继发感染
    4.1 原因
    4.2临床表现
    4.3预防与处理
5 过敏反应
    5.1原因
    5.2临床表现
    5.3预防与处理
6 低钙血症
    6.1 原因
    6.2临床表现
    6.3处理
7 失衡综合征
    7.1原因
    7.2临床表现
    7.3处理
8 心理障碍
    8.1原因
    8.2临床表现
    8.3处理
9 结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10)血浆置换对于肝衰竭治疗作用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摘要
    Abstract
    1 肝衰竭的概述
    2 人工肝的概述
    3 血浆置换的概况
    4 ALSS在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
    5 ALSS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较少血浆用量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D]. 黄仕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J]. 张景晓,刘懿禾.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04)
  • [3]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D]. 柴玲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4]李氏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 徐小微,谢中阳.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09)
  • [5]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 [6]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7]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抗凝剂应用的临床研究[J]. 郑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17(28)
  • [8]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J]. 胡铧东,刘寿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16(24)
  • [9]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 罗玲,张运芝,袁春兰,蒋祖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06)
  • [10]血浆置换对于肝衰竭治疗作用的回顾性研究[D]. 邱锦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少用血浆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