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对策

家蚕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对策

一、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郭莹[1](2020)在《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罗氏沼虾常见病原白斑综合征(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虾肝肠胞虫(EHP)建立了单一PCR病原检测技术和多重PCR病原检测技术,同时对罗氏沼虾致病性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罗氏沼虾WSSV、IHHNV和EHP单一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研究通过设计虾肝肠胞虫(EHP)和白斑综合征(WSSV)特异性引物以及OIE推荐检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所用引物序列,建立EHP、WSSV和IHHNV单一PCR检测方法,并对引物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单一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单一PCR反应的灵敏度。结果显示:WSS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9.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WSSV单一PCR检测灵敏度为200 fg包含5.41x104个拷贝;IHHN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单一PCR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fg包含5.99x104个拷贝;EHP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2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单一PCR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6.36x105个拷贝。2. EHP和IHHNV、EHP和WSSV及IHHNV和WSSV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实验对EHP和IHHNV、EHP和WSSV以及IHHNV和WSSV分别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其引物的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多重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其特异性和反应灵敏度,结果表明:在EHP和IHHN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6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pg包含6.36x107个拷贝,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在EHP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pg包含6.36x107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在IHHNV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9℃,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 s,共38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分别对三种多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多重PCR反应的阴性对照豚鼠气单胞菌DNA和SPF罗氏沼虾DNA均无条带扩出,该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种多重PCR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 罗氏沼虾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本实验从濒死罗氏沼虾幼虾和成虾肝胰腺中分别分离出两株致病菌,对其溶血性、革兰氏染色、形态学、生理生化进行鉴定,并结合16S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判断两株分离菌株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3186)和豚鼠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6843),并利用分离菌株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被感染的罗氏沼虾出现与自然水域患病虾相似的症状,且在较短时间内发病死亡,说明这两株分离菌株对罗氏沼虾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利福平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7种药物耐药;豚鼠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1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新生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8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实验结果为罗氏沼虾气单胞菌的病原鉴定及药物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闫冰[2](2016)在《番鸭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及应用》文中提出番鸭(Cairna moschata),又称疣鼻栖鸭,属于栖鸭类。华盛顿公约(CITES)将其野生种群列入附录三物种。野生番鸭栖息于热带地区,目前,在墨西哥、巴西和巴拉圭等国有其野生种群。因为番鸭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人工饲养数量逐年不断增加。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DPV)引起,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病毒病。耐过鸭往往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失去其经济价值。该病呈世界范围分布,给番鸭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MDPV只有一个血清型,从世界各地分离的病毒仪有微小差异。番鸭感染MDPV后,主要以体液免疫反应为主。B细胞抗原表位决定着机体产生抗体的特异性,是诱导体液免疫的基本单位。但至今国内外对MDPV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知之甚少。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感染动物会产生抗非结构蛋白的抗体,而灭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免疫的动物不会产生针对病毒非结构蛋白的抗体。因此可以利用非结构蛋白抗体的存在与否来区分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为了对MDPV YL08株NS1蛋白(氨基酸序列全长627 aa)进行抗原表位作图,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覆盖整个NSl蛋白的短肽,这些短肽长为30个氨基酸左右,有10个氨基酸重叠。为了表达这些短肽,共设计合成了31对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每对寡核苷酸片段5’端磷酸化。上述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后,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相应重组蛋白的表达。利用切胶纯化的方法对表达蛋白进行了纯化。纯化蛋白经抗His单克隆抗体鉴定。应用MDPV YL08株人工感染番鸭血清对表达的31个重组蛋白的抗原性进行了检测,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NS (481-510)、NS (501-530)、NS (521-550)、NS (541-570)、NS (561-590)、NS (581-610)和NS(601-627)能被MDPV感染血清所识别,而其他融合蛋白不能被MDPV感染血清所识别。综合上述试验结果,MDPV YL08株NS1蛋白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区位于NS1蛋白的羧基末端481-627 aa。Dot-ELISA试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NS(501-530)的抗原性最强。以纯化的融合蛋白NS(501-530)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确定了灭活疫苗免疫番鸭和自然感染番鸭的临界值为0.300。对240份阳性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符合率为100%。对100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30份健康番鸭血清中有1份的检测值略高于临界值;70份灭活疫苗免疫血清中有1份的检测值略高于临界值,检测准确率为98.0%。本研究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与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和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 DRV)等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ELIS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优于中和实验。ELISA的板内及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较好。对含有抗原表位NS(501-530)的重组蛋白抗体消长规律分析表明,重组蛋白抗体在番鸭感染MDPV后第1周即可检测到,第3周达到最高峰,以后效价开始略有下降,一直可持续到第12周。上述实验结果可证明该ELISA检测方法可应用于MDPV灭活疫苗免疫番鸭和MDPV自然感染番鸭的鉴别诊断。本研究建立的基于NS蛋白抗原表位的ELISA检测方法,为MDPV的快速诊断、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抗体效价测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特别为将来使用灭活疫苗(或重组结构蛋白亚单位疫苗)免疫番鸭时鉴别自然感染番鸭与疫苗免疫番鸭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曹华娟[3](2012)在《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研究 ——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来实现。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缩影。本文在总结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权威的统计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情况。1949—1978年,陕西农业科技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的建立、人口激增导致的粮食需求的刺激以及加强科技工作基础事业建设政策的推动,促进了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取得的初步成果包括:农作物良种的引进、选育,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畜禽疫病与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绿肥和常用化肥施用技术的革新,林木育苗、飞播造林技术的研发,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林业新型机械的应用与推广。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侧重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高产技术的研发,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1979—1999年,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速度开始加快。“双放”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导向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兴起都有效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在农业高效优质遗传育种技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从注重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转变,从注重产量向产量、品质、效益一体化转变。2000年至今,陕西农业科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的激励作用、杨凌农科城的典型示范作用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成为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这一时期,作物良种选育、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取得新进展,动物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实用农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这一时期,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加强高端领域的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深化农业科技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这是总结陕西农业科技发展进步得出的经验,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孙帆[4](2010)在《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芦琨[5](2009)在《家蚕微粒子病免疫学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普遍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广泛寄生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是经济昆虫、鱼、兔、产毛动物、啮齿类及灵长类的常见病原。现在已报道的约有150个属、1400余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主要寄生于经济昆虫家蚕,可通过胚胎向下代垂直传播,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养蚕国家或地区蚕业生产的法定检疫对象。我国蚕业每年因微粒子病和带毒种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元。因此如何能够在家蚕发病的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使损失降到最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有各自的优点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光学镜检虽然比较可靠、方便,但费时、费力,对操作人员的经验、技术要求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是以PCR为基础,该方法对人员的仪器及实验技术要求较高,且时间较长,很难在蚕业生产上推广。因此,研制一种快速、简便、高效又能够在蚕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已迫在眉睫。虽然试纸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研制家蚕微孢子虫的单克隆抗体,研制出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试纸条,以期能够灵敏、准确的诊断家蚕微粒子病,以便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为蚕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方便在蚕业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微孢子虫发芽液蛋白的制备及动物的免疫首先采用差速离心和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采用吉姆萨染色法确定家蚕微孢子虫的纯度。通过碳酸钾发芽法制备家蚕微孢子虫的发芽液抗原,经SDS-PAGE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发现蛋白质条带较为丰富,浓度较高,适合免疫试验要求。将发芽液抗原分别以100μg/只和500μg/只的免疫剂量免疫BALB/c小鼠和兔子,以期获得高效价、特异的抗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效价,选取效价小于1:1.6×103小鼠作为备用小鼠,超免用于细胞融合。2.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取4次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NSO骨髓瘤细胞,用PEG-1500进行细胞融合,第一次融合率为99%,2次亚克隆后获得5株杂交瘤,经多次传代、冻存及复苏,筛选出分泌抗体稳定的杂交瘤细胞1株,命名为1F3;第二次融合率为100%,3次亚克隆后获得5株杂交瘤,经多次传代、冻存及复苏,筛选出分泌抗体稳定的杂交瘤细胞3株,分别命名为F10、G9、G10。四株杂交瘤细胞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鉴定其效价分别为1:6.4×105、1:6.4×105、1:1.28×106、1:2.56×106。经SIGMA公司的小鼠McAb亚型检测试剂盒测得1F3、F10、G9、G10同种型均为IgG1。然后,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FAT)两种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了鉴定,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单抗F10和G9均识别分子量约为31kDa蛋白质条带,所制备的单抗的IFAT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虫外壁发出明亮的翠绿色荧光,并且于发芽的家蚕微孢子虫空壳也呈现同样的荧光,说明抗体可能与家蚕微孢子虫的一种或几种孢壁蛋白发生反应。该实验表明所制备和筛选的家蚕微孢子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是针对于家蚕微孢子虫的孢壁蛋白,可用于下一步的检测试纸条的试验。3.家蚕微孢子虫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原理组装了家蚕微孢子虫的快速检测试剂条,将胶体金标记技术与膜层析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经一系列实验组装了两种试纸条,均采用胶体金标记单抗G9,对照线上喷兔抗鼠IgG,而检测线采用不同处理,一种是检测线上喷兔多抗,另一种是喷单抗F10。并用发芽液抗原和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研磨液检验试纸条的敏感性,结果表示,两种试纸条均能特异的检测到发芽液中的抗原,但对研磨液中微孢子虫不敏感,需要更进一步的进行实验条件的优化与提高,才能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生产检测。

吴曙霞[6](2007)在《提升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预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创新主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医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且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由于生命科学和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医药技术与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政府资金投向管理和企业研发带来风险。因此,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技术趋势的把握和预见对于政府管理科技资源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新型的致力于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和对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与优化配置的战略管理和规划的研究工具,已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技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绩效。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专家咨询、文献计量学、竞争分析等方法,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对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趋势和规律分析,结合北京市的技术优势、产业需求及支撑技术调查,提出区域产业发展重大方向和关键技术,对区域产业技术竞争力与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北京市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提出战略选择建议和竞争策略。根据生物技术分类和产业需求,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分为6个技术领域25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别为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抗体工程与抗体药物、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酶工程与发酵工程、诊断试剂。对各子领域进行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发现,美国处于全球绝对领先位置,欧洲各国和日本居于其次。我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具有一定优势,位于全球第八的位置;而北京的研究水平远远滞后于波士顿、剑桥、东京等其他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域,但优于上海和新加坡。生物医药专利多为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所有,其中企业占据了创新的主体地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全球发展具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外研究已进入平台期或下降期的技术领域(如重组蛋白和抗体领域),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说明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整体水平都处于跟踪发展阶段。技术预见结果表明,基因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重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用疫苗、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的研究、重大疾病的抗体药物对于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而基于临床诊断试剂、传染病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用疫苗、临床检测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组织芯片的研究开发是产业容易实现的技术。进行优先度与可实现度的聚类分析发现,具有产业优势的疫苗与体外诊断领域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在国际竞争环境下发展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走出去尤为重要。对于不同的技术和产品领域,应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区域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存在着技术替代、专利壁垒、市场不成熟和外资并购等风险,对于政府而言,则意味着会产生由资金投向和政策带来的经济风险和发展时机把握不当风险,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规避。

徐峰[7](2005)在《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题来源于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网络化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平台与示范”和”数字畜牧业精细养殖平台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本文从我国生猪养殖实践中的难题——猪病诊断出发,针对现有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并对构建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的各项技术做了全面的论述,进而提炼出了一些适合猪病诊断特点的研制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的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领域知识的研究,分析了生猪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猪病诊断的标准症状表现,同时,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总结了专家的诊断推理思维;其次,根据已经获得的领域基础知识,进一步描述了有关知识的获取、分类、标准化、症状分期、权重和基本概率分配的过程;最后归总以上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把证据理论和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同一个诊断推理中,构建了”症状—疾病—症状”正反双向推理模型。由于诊断的侧重点不同,在猪病诊断推理的不同阶段,本文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诊断指标,在“诊断”阶段,主要运用证据理论的方法,对证据(症状)对假设(疾病)的基本概率进行了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推理运算;而在“验证”阶段,则主要根据权重和模糊度指标求解所选症状集合与标准症状集合的相似度。 研究结果表明,在“诊断”阶段采用证据理论有利于并发疾病的诊断,而在“验证”阶段采用集对分析则可优化集合对比分析的角度。两者相结合可有效解决目前猪病诊断专家系统存在的诊断模糊性问题,而症状分期则显着提高了猪病诊断的精准度。本系统能诊断54种猪病及127组并发猪病集合,可基本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

达来宝力格[8](2004)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SPF鸡胚和CEF细胞增殖鸡法氏囊病病毒(IBDV),吸取接毒后2~5d内死亡鸡胚的尿囊液和绒毛尿囊膜及细胞病变达到80%时的病毒细胞培养液,经反复冻融,利用氯仿沉淀病毒,聚乙二醇6000浓缩病毒,蔗糖梯密度低温超速离心和葡聚糖G—200凝胶柱过滤等方法纯化病毒,均得到了较高纯度的IBDV。将纯化的IBDV分别免疫家兔和小鼠,制备了兔抗IBDV、鼠抗IBDV的高免血清,用健康兔的血清免疫羊而获得羊抗兔免疫血清。经饱和硫酸铵、葡聚糖凝胶G—25脱盐后,获得了羊抗兔、兔抗IBDV及小鼠抗IBDV免疫球蛋白IgG的粗提物,经DEAE—32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了羊抗兔和小鼠抗IBDV的IgG。用改良的过碘酸钠法和柠檬酸三钠—鞣酸混合还原法分别制备了高纯度的羊抗兔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和胶体金标记抗体。依据方阵测定法,通过对兔抗IBDV IgG、小鼠抗IBDV IgG及标记抗体的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建立了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等3种用于检测IBDV抗原的免疫学方法。双夹心ELISA方法的包被抗体的最适浓度为1:100,兔抗IBDV的最佳反应浓度为1:200,酶标记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400。Dot—ELISA试验的兔抗IBDV的反应浓度为1:100,酶标记二抗的工作浓度为1:200。Dot—IGSS试验的兔抗IBDV的包被浓度为1:200,金标记抗体最适工作浓度为1:10。经重复性试验、特异性阻断及交叉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高,均不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产蛋减少综合症病毒抗原交叉反应的优点。通过敏感性的试验及其与琼脂扩散试验(AGP)的比较得到了以下结果,即双夹心ELISA检测法氏囊病毒抗原的敏感性最高,最低检出量为0.3192μg/ml,其次是Dot—IGSS,达到0.798μg/ml,最后是Dot—ELISA,其敏感性较低,只有1.596μg/ml。我们建立的这3种方法都比AGP的敏感性高,双夹心ELISA是AGP的100倍,Dot—IGSS是AGP的40倍,Dot—ELISA是AGP的20倍。通过比较鸡法氏囊病病毒不同毒株的编码A片段的基因序列,根据Genebank上经典毒株STC的A片段上编码VP2和VP5蛋白相互重叠部分处保守序列内合成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建立了检测IBD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经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检测IBDV抗原,均扩增出了一大小为267bp的目的核苷酸片段。其敏感性达到了1.995ng/ml,是所有检测IBDV抗原的方法里最为敏感的方法。实验也证明PCR方法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敏感性高、易于判读、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检测IBDV抗原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大量IBDV抗原样本的检测。

杨吟曙,周昌平,梅亚军[9](2002)在《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

二、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氏沼虾发展现状
    2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2.1 IHHNV基因结构与分类
        2.2 IHHNV宿主范围
        2.3 IHHNV病理症状
        2.4 IHHNV的传播途径
        2.5 IHHNV检测技术
    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3.1 白斑综合征病毒形态结构
        3.2 白斑综合征病毒命名
        3.3 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组
        3.4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病理症状
        3.5 白斑综合征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3.6 白斑综合征检测技术
    4 虾肝肠胞虫
        4.1 虾肝肠胞虫的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4.2 虾肝肠胞虫致病性
        4.3 虾肝肠胞虫患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4.4 虾肝肠胞虫检测方法
        4.5 虾肝肠胞虫防控措施
    5 细菌常规鉴定法
        5.1 气单胞菌
        5.2 气单胞菌致病性
        5.3 细菌鉴定方法
    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毒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DNA提取
        2.3 PCR反应体系
        2.4 PCR条件优化
        2.5 质粒构建
        2.6 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检验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3.2 预变性条件优化结果
        3.3 变性条件优化
        3.4 循环数优化
        3.5 WSSV、IHHNV和 EHP的 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灵敏度检测
        3.7 临床检测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多重PCR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
        2.3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2.4 多重PCR特异性
        2.5 多重PCR反应敏感性
    3 结果
        3.1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
        3.2 多重PCR预变性条件优化
        3.3 多重PCR变性条件优化
        3.4 多重PCR循环次数优化
        3.5 多重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多重PCR的特异性扩增结果
        3.7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
    4 讨论
第四章 罗氏沼虾两种细菌性病原的检测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分离培养
        2.2 细菌形态观察
        2.3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4 药敏实验
        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人工感染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原菌形态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性
        3.3 药敏试验
        3.4 细菌16SrRNA分子鉴定
        3.5 人工感染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番鸭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番鸭概述
        1.1.1 外形特征
        1.1.2 生活习性
        1.1.3 繁殖方式
        1.1.4 野生种群分布范围
        1.1.5 野生番鸭的驯养
    1.2 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 番鸭细小病毒病原学研究
        1.2.2 番鸭细小病毒病症状及病变
        1.2.3 MDPV感染番鸭的主要病理学特征
        1.2.4 番鸭细小病毒病诊断
        1.2.5 番鸭细小病毒病疫苗的研究
    1.3 番鸭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1.3.1 基因组序列
        1.3.2 NS基因
        1.3.3 VP基因
        1.3.4 末端发夹结构
        1.3.5 番鸭细小病毒蛋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MDPV NS1非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含有NS1基因分段克隆的重组载体的鉴定
        2.2.2 NS1蛋白基因的分段表达
        2.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4 重组蛋白的鉴定
        2.2.5 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2.2.6 NS1蛋白抗原区481-627aa的分子特性分析
    2.3 讨论
        2.3.1 MDPV非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2.3.2 抗原表位作图方法的选择
        2.3.3 MDPV非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抗原表位区501-530 aa的可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MDP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初步优化
        3.2.2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3 抗原和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3.2.4 抗原包被缓冲液的确定
        3.2.5 封闭液的确定
        3.2.6 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3.2.7 血清稀释液的确定
        3.2.8 反应时间的选择
        3.2.9 临界值的确定
        3.2.10 ELISA体系的评价
        3.2.11 重组蛋白抗体消长规律
    3.3 讨论
        3.3.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3.2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3.3 ELISA检测抗原的选择
        3.3.4 ELISA体系主要反应条件的优化
        3.3.5 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3.3.6 基于检测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可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动物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研究 ——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基本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前期工作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农业科技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论文创新之处
    1.6 相关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二章 1949—1978 年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2.1 发展原因
        2.1.1 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
        2.1.2 加强科技工作基础事业建设政策的推动
    2.2 初步成果
        2.2.1 农作物良种的引进和选育
        2.2.2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2.3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
        2.2.4 畜禽疫病与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
        2.2.5 绿肥和常用化肥施用技术的革新
        2.2.6 林木育苗、飞播造林技术的研发
        2.2.7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
        2.2.8 农林业新型机械的应用与推广
    2.3 发展特点
        2.3.1 侧重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高产技术的研发
        2.3.2 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第三章 1979—1999 年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3.1 发展动力
        3.1.1 “双放”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导向作用
        3.1.2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兴起
    3.2 阶段性成果
        3.2.1 农业高效优质遗传育种技术的革新
        3.2.2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的改进
        3.2.3 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突破
    3.3 发展特点
        3.3.1 从注重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转变
        3.3.2 从注重产量向产量、品质、效益一体化转变
第四章 2000 年至今陕西农业科技的发展
    4.1 发展诱因
        4.1.1 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政策的激励作用
        4.1.2 杨凌农科城的典型示范作用
        4.1.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4.2 主要发展成就
        4.2.1 作物良种选育硕果累累
        4.2.2 植物病虫害防治取得新进展
        4.2.3 动物生物技术突飞猛进
        4.2.4 实用农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4.3 发展特点
        4.3.1 加强高端领域的技术研发
        4.3.2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第五章 农业科技对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
    5.1 经济影响
        5.1.1 促进农作物增产
        5.1.2 实现农民增收
        5.1.3 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2 社会影响
        5.2.1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2.2 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生态影响
第六章 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
    6.1 未来展望
        6.1.1 发展趋势
        6.1.2 存在问题
    6.2 可行性建议
        6.2.1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
        6.2.2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6.2.3 深化农业科技机制体制改革
        6.2.4 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蚕体腔型脓病
2 蚕中肠型脓病
3 蚕病毒性软化病
4 蚕细菌性败血病
5 蚕细菌性胃肠病
6 蚕细菌性中毒病
7 蚕白僵病
8 蚕绿僵病
9 蚕曲霉病
1 0 蚕黄僵病
1 1 蚕多化性蝇蛆病
1 2 蚕壁虱病
1 3 蚕原虫病

(5)家蚕微粒子病免疫学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微孢子虫的分类与进化地位研究
    1.3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1.3.1 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
        1.3.2 微抱子虫的生殖圈和生活史特征
        1.3.3 微孢子虫侵染机制的研究
        1.3.4 微孢子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1.4 家蚕微孢子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家蚕微孢子虫发芽液蛋白的制备及动物免疫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动物
    3.2 方法
        3.2.1 家蚕微孢子虫的提取与纯化
        3.2.2 家蚕微孢子虫发芽液蛋白的制备
        3.2.3 动物的免疫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iemsa染色观察家蚕微孢子虫
        3.3.2 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发芽液蛋白
        3.3.3 多抗血清效价测定
    3.4 讨论
第4章 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2 方法
        4.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4.2.2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4.2.3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腹水及细胞培养上清McAb的效价
        4.3.2 亚类鉴定
        4.3.3 WESTERN BLOT结果
        4.3.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
    4.4 讨论
第5章 家蚕微孢子虫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5.1 材料
        5.1.1 仪器设备
        5.1.2 实验试剂
    5.2 方法
        5.2.1 胶体金的制备
        5.2.2 金标抗体的制备
        5.2.3 金标抗体玻璃纤维棉的制备
        5.2.4 NC印膜的制备
        5.2.5 检测试纸的组装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试纸条检测效果的确定
        5.3.2 试纸条的组装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研究课题
致谢

(6)提升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预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一) 技术预见研究
        (二) 竞争力分析
        (三) 战略分析
第一部分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一)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行业已接近盈利拐点
        (二) 美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三) 技术产品导向的联盟与并购
        (四) 产品研发活跃
        (五) 研发业务外包与国际转移成为新的趋势
        (六) 全球生物医药聚集群落密布
    二、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
        (二) 抗体工程与抗体药物
        (三)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四) 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五) 酶工程与发酵工程
        (六) 生物诊断技术
    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规律
        (一) 生物医药演进趋势
        (二) 技术创新周期的管理
    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一)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二)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SCP分析
第二部分 北京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现状
    一、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二、技术平台与研发基础
        (一) 北京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现状及对产业的支撑分析
        (二)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及产品
    三、北京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竞争能力评估
        (一) 区域产业竞争力
        (二)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三) 北京关键生物医药定标比超分析
        (四) 北京产业群落国际竞争能力评估
第三部分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
    一、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一) 技术预见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北京生物医药技术预见的组织
        (一) 咨询专家
        (二) 关键技术遴选
        (三) 技术评估指标体系设立
        (四) 统计分析
    三、北京生物医药技术预见结果
        (一) 主要技术领域预见
        (二) 关键子技术
        (三) 技术的可实现度与风险系数
        (四) 实现时间
        (五) 领先国家与地区
        (六) 技术发展途径
        (七) 制约因素
第四部分 北京市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战略建议
    一、技术创新战略建议
        (一) 关键技术的聚类选择
        (二) 关键技术的发展规划
        (三) 实现途径与影响因素
    二、区域国际化竞争策略建议
        (一)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SWOT分析
        (二) 竞争策略
        (三) 对北京市生物医药国际化的建议
    三、风险因素与规避
        (一) 技术替代
        (二) 专利壁垒
        (三) 外资并购
        (四) 市场成熟度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Ⅰ 关键技术领域说明
    附件Ⅱ 德尔斐问卷
    附件Ⅲ 咨询专家与机构名录
    附件Ⅳ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7)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领域知识研究
    2.1 领域知识分析
        2.1.1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2.1.2 猪病症状判定标准分析
        2.1.3 猪病诊断步骤分析
        2.1.4 猪病诊断思维分析
    2.2 领域知识获取
        2.2.1 图书及电子资料
        2.2.2 问卷调查
        2.2.3 专家访谈
        2.2.4 自动获取机构
    2.3 领域概念模型
        2.3.1 诊断与诊断要素
        2.3.2 猪病诊断概念模型
    2.4 领域知识处理
        2.4.1 猪病分类
        2.4.2 症状分类
        2.4.3 症状疾病映射表
        2.4.4 权重和 BPA的指派
    2.5 知识库设计
        2.5.1 规则库
        2.5.2 事实库
第三章 混合推理机的设计
    3.1 PIG-VET诊断推理流程
        3.1.1 前向诊断推理流程
        3.1.2 后向验证推理流程
        3.1.3 混合推理设计
    3.2 基于D/ S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推理算法
        3.2.1 D/S理论
        3.2.2 D/S理论推理应用
    3.3 基于集对分析的不确定验证算法
        3.3.1 集对分析
        3.3.2 集对分析实例
        3.3.3 关于诊断的准确度
第四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及开发路线
    4.2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4.3 系统基本结构
    4.4 系统的功能模块及运行示例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IBDV标准毒株和参考毒株
        2.1.2 鸡胚、血清和试验动物
        2.1.3 细胞培养所需试剂
        2.1.4 病毒纯化及免疫球蛋白IgG制备所需试剂
        2.1.5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所需主要试剂
        2.1.6 免疫胶体金制备及其检测所需要的主要试剂
        2.1.7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所需主要试剂
        2.1.8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9 其它材料
        2.1.10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IBDV抗原的制备
        2.2.2 IBDV病毒抗原的鉴定
        2.2.3 兔抗IBDV免疫血清的制备
        2.2.4 小鼠抗IBDV免疫血清的制备
        2.2.5 羊抗兔免疫血清的制备
        2.2.6 羊抗兔免疫球蛋白IgG的提取
        2.2.7 羊抗兔免疫球蛋白IgG的纯度鉴定
        2.2.8 兔抗IBDV免疫球蛋白IgG粗提物的制备
        2.2.9 小鼠抗IBDV免疫球蛋白IgG粗提物的制备
        2.2.10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的制备
        2.2.11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2.2.12 双夹心ELISA检测IBDV抗原方法的建立
        2.2.13 间接Dot-ELISA检测鸡IBDV抗原方法的建立
        2.2.14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检测鸡IBDV抗原方法的建立
        2.2.15 RT-PCR检测IBDV抗原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IBDV的纯化和鉴定
        3.1.1 病毒含量的测定
        3.1.2 琼脂扩散试验检测IBDV
        3.1.3 病毒蛋白分析
    3.2 免疫血清的制备
        3.2.1 兔抗及小鼠抗IBDV免疫血清琼扩滴度的测定
        3.2.2 羊抗兔免疫血清琼扩滴度的测定
    3.3 免疫球蛋白IgG的制备
        3.3.1 兔抗及小鼠抗IBDV免疫球蛋白IgG粗提物蛋白浓度的测定
        3.3.2 羊抗兔免疫球蛋白IgG的分离及纯化
    3.4 标记抗体的制备
        3.4.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结果
        3.4.2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
        2.4.3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纯度鉴定
    3.5 双夹心ELISA检测IBDV抗原方法的建立
        3.5.1 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
        3.5.2 双夹心ELISA特异性测定
        3.5.3 双夹心ELISA敏感性测定及其与AGP的比较
        3.5.4 双夹心ELISA重复性测定
    3.6 间接Dot-ELISA检测鸡IBDV抗原
        3.6.1 兔抗IBDV lgG最适浓度的确定
        3.6.2 间接Dot-ELISA特异性测定
        3.6.3 间接Dot-ELISA敏感性测定及其与AGP的比较
        3.6.4 间接Dot-ELISA重复性测定
    3.7 Dot-IGSS检测鸡IBDV抗原
        3.7.1 兔抗IBDV lgG最适浓度的确定
        3.7.2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浓度的确定
        3.7.3 Dot-IGSS特异性测定
        3.7.4 Dot-IGSS敏感性测定及其与AGP的比较
        3.7.5 Dot-IGSS重复性测定
    3.8 RT-PCR方法检测IBDV抗原
        3.8.1 IBDV不同毒株的RT-PCR扩增结果
        3.8.2 检测IBDV RT-PCR特异性测定结果
        3.8.3 检测IBDV RT-PCR敏感性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IBDV的增殖
    4.2 IBDV的纯化
    4.3 免疫酶标记抗体
    4.4 胶体金标记抗体
    4.5 双夹心ELISA
    4.6 Dot-ELISA
    4.7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
        4.7.1 金标抗体
        4.7.2 非特异性反应
    4.8 RT-PCR
        4.8.1 引物设计
        4.8.2 操作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D]. 郭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番鸭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及应用[D]. 闫冰.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3]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科技发展研究 ——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D]. 曹华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4]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02)
  • [5]家蚕微粒子病免疫学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D]. 芦琨. 西南大学, 2009(10)
  • [6]提升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预见研究[D]. 吴曙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7]猪病诊断专家系统研究[D]. 徐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D]. 达来宝力格.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家蚕常见病的诊断方法与应对措施[J]. 杨吟曙,周昌平,梅亚军. 四川蚕业, 2002(04)

标签:;  ;  ;  ;  ;  

家蚕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