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鉴别治疗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鉴别治疗体会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曹诗雨[1](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收集整理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LE各中医证型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总结SLE中医证候特点,旨在探索SLE中医辨证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循证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20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SLE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使用Excel建立SLE患者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SPSS25.0进行分析,探究各中医证型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分布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1)176例SLE患者中,证型分布情况:气血两虚证(54/30.68%)>阴虚内热证(39/22.16%)>风湿热痹证(25/14.20%)>脾肾阳虚证(23/13.07%)>肝肾阴虚证(18/10.23%)>热毒炽盛证(9/5.11%)>瘀热痹阻证(8/4.55%)。(2)女161例,男15例,男女比例1:10.73,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肾阴虚证发病年龄最大,与阴虚内热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瘀热痹阻证、风湿热痹证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各证型在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表现:(1)首发症状:关节肿痛(55/31.25%)>发热(39/22.16%)>皮肤红斑(36/20.45%)>乏力(28/15.91%)>水肿(13/7.39%)>脱发(5/2.84%)。(2)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乏力(76.70%)>关节肿痛(73.30%)>皮肤红斑(66.48%)>发热(57.95%)>脱发(49.43%)>口腔溃疡(31.82%)>水肿(29.55%)>光敏感(26.14%)>便溏(17.61%)>口干咽痛(14.77%)。87.5%的瘀热痹阻证出现口腔溃疡及皮肤红斑;79.49%的阴虚内热证出现发热;43.48%的脾肾阳虚证出现水肿及便溏;33.33%的热毒炽盛证出现口干咽痛;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临床表现方面,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室指标:(1)WBC方面,热毒炽盛证最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方面,气血两虚证最低,肝肾阴虚证最高,两者具有显着差异(P<0.01);PLT方面,热毒炽盛证最低,与肝肾阴虚证、风湿热痹证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2)尿蛋白阳性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脾肾阳虚证最高(86.96%)。(3)瘀热痹阻证ALT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AST最高,脾肾阳虚证最低,两者具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GLOB最高,其次是阴虚内热证,两者分别与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白蛋白、尿素、肌酐、血脂等方面,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热毒炽盛证ESR、CRP最高,气血两虚证ESR、CRP最低,两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种证型在抗ds-DNA抗体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阳性率最高(65.22%),其次是热毒炽盛证(55.56%)。其他相关抗体及免疫功能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SLEDAI计分:热毒炽盛证计分最高,脾肾阳虚证仅次之,与气血两虚证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老年SLE多见肝肾阴虚证。2.瘀热痹阻证更易出现皮肤红斑、口腔溃疡;阴虚内热证更易出现发热症状;热毒炽盛证更易出现口干咽痛;脾肾阳虚证更易出现水肿及便溏。3.热毒炽盛证更易出现WBC、PLT减低,GLOB、ESR升高;气血两虚证更易出现HGB减低;脾肾阳虚证更易出现尿蛋白及抗ds-DNA抗体阳性;瘀热痹阻证更易出现ALT升高;阴虚内热证更易出现AST升高。4.病情活动期更易表现为热毒炽盛证和脾肾阳虚证。

陶桢珍[2](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S)、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 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介素-17等实验室指标,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焦虑抑郁积分及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各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治疗中激素减撤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结合临床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探析SLE患者ACTH、CS、MIF、IL-17等指标与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之间的相关性,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LE的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并探讨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联系,阐述从脾肾两脏出发治疗SLE患者并助激素减撤的理论基础。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血清ACTH、CS、MIF、IL-17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SL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两组血清ACTH、CS、MIF、IL-17等指标进行检测,两组的血常规(WBC、RBC、HGB、PLT)、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A、Ig G、Ig M)、尿蛋白(尿MA、β2-MG、24h Pro)以及补体C3、C4、抗C1q抗体等各项指标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从安徽省中医院选取门诊及住院的SLE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且SLE-DAI评分在014分之间的范围,中医证型均为脾肾两虚型。随机将60例SLE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激素及羟氯喹)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并予健脾滋肾方口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观察比较两组SLE患者ACTH及CS、MIF及IL-17、疾病活动度、SF-36各项积分、焦虑抑郁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3结果3.1理论探析3.1.1ACTH、CS及MIF、IL-17与SLE发生发展、疾病活动及激素减撤关系密切;3.1.2中医学脾肾亏虚是SLE极为关键的病因病机;3.1.3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密切相关;3.1.4健脾滋肾法是SLE主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3.1.5健脾滋肾法治疗SLE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激素的减撤。3.2临床疗效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清ACTH、CS水平明显降低(P<0.01),MIF、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常规WBC、RBC、HGB、PLT各项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尿MA、β2-MG及24h Pro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ESR、CRP及Ig G、Ig A、Ig M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SAS和SDS评分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在SF-36调查表7个维度积分均明显降低,SLE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7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水平与补体、尿蛋白及炎症免疫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患者ACTH、CS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1),ACTH与抗C1q抗体呈负相关关系(P<0.05)。另外,SLE患者MIF、IL-17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17与抗C1q抗体有正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ACTH、CS水平与24h Pro、尿MA呈负相关(P<0.01或P<0.05)。另外,SLE患者IL-17水平与24h Pro、尿MA呈正相关(P<0.01),MIF水平与尿β2-MG呈正相关(P<0.05)。(3)SLE患者血清中ACTH、CS水平与患者ESR、CRP、Ig G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ACTH、CS与Ig A均无明显相关性。SLE患者血清中MIF、IL-17水平与患者ESR、CRP和Ig G、Ig M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g A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CS、WBC、R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以及SF-36各维度积分,同时降低MIF、IL-17、ESR、CRP、Ig G、Ig A、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以及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积分等;而且相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SLE患者MIF、IL-17、ESR、CRP、Ig G、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提高ACTH、CS、W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同时在改善临床疗效、绝大多数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明显有利于激素减撤,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结果示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疗效更胜,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激素的减撤。4结论4.1狼疮的病因病机以及激素撤减后相关症状都可以用“脾肾亏虚”来解释,为健脾滋肾法作为关键治法提供理论依据;4.2狼疮患者血清ACTH、CS及MIF、IL-17指标,与SLE发病、疾病活动以及HPA轴功能、GC抵抗密不可分,SLE激素撤减与ACTH、CS及MIF、IL-17水平相关。4.3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4.4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使SLE患者CS水平明显升高并使MIF、IL-17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提高WBC、HGB、PLT、C3、C4并降低ESR、Ig G、Ig M、CRP、抗C1q抗体、尿MA、β2-MG及24h Pro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有利于改善SLE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改善MIF、IL-17升高并可能导致的GC抵抗情况,可助激素减撤;4.5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减轻激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减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等气阴两虚的症状积分,优于单纯西药组,有利于激素减撤。4.6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可以明显降低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抑郁评分,提高患者SF-36各维度积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控制疾病发展,有利于激素减撤。

张童童[3](2019)在《首乌降激颗粒对SLE激素所致阴虚火旺证减毒增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首乌降激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大剂量激素所致阴虚火旺证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共3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以强的松(≥0.5mg/Kg)和环磷酰胺(0.4g/2w累计)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首乌降激颗粒,疗程3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评价首乌降激颗粒对于激素副反应的干预作用。观察患者SLEDAI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评价首乌降激颗粒的治疗作用。同时,比较两组激素撤减量,从肝肾功、血尿常规等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共纳入病例35例,脱落3例,最终完成32例,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15例。1.激素副反应的干预作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腰臀比、BMI、激素用量方面无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41.18%和6.67%;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大便秘结症状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SLEDAI评分、ESR、CRP、补体C3、补体C4均无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SLEDAI评分、ESR、CRP、补体C3和C4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激素撤减量:治疗后,两组比较激素撤减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调整剂量后,自行缓解;实验室指标未见明显有意义的变化,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安全性良好。结论:1.首乌降激颗粒对改善中医阴虚火旺证候有明显疗效,尤其对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大便秘结作用明显;2.可改善患者向心性肥胖,对脂肪的分布有一定影响,但对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3.首乌降激颗粒不能进一步改善SLE患者SLEDAI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4.本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首乌降激颗粒能有效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引起的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方媛[4](2019)在《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及免疫实验指标表达上的差异,为SLE血瘀证辨证增加客观化依据。方法: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推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类标准,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住院的SLE患者信息,选取其中符合血瘀证及非血瘀证中医诊断的SLE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40例。记录纳入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并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 SLEDAI评分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评分。研究者使用操作仪器为甲襞微循环仪(Videobiomicroscope)VIDEOCAP3.0版,观测部位为纳入SLE患者的右手食指远心端第一排毛细血管视野1mm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观测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排列、管袢数),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白色血细胞团块),袢周状态(袢顶出血、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然后运用甲襞微循环仪所连接电脑采集和处理患者甲襞图片,并根据94’上海简易诊断标准进行图像判读和积分。同时送检纳入患者的外周血实验室指标,检测指标包括: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核抗体(ANA)、ENA、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补体3(C3)、补体4(C4)、CD3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3+)、CD4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4+)、CD8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8+)。收集和整理研究数据,通过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血瘀证和非血瘀证两证型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状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病程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病程更长。(2)血瘀证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甲襞微循环方面:(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的甲襞总分更低。(2)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SLE患者总体畸形管袢占比更大、管径变化更大、袢顶膨大的数目更多。(3)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的红细胞流速流态更慢,红细胞聚集现象更明显。(4)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一般情况(排列、管袢数),微血流状态(白色血细胞团块),袢周状态(袢顶出血、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抗ds-DNA抗体、ANA滴度(此与疾病活动度无关)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SLE患者的抗ds-DNA、ANA滴度更高。(2)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SLEDAI、C3、C4),CRP、ESR,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CD3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4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8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瘀证SLE患者的病程较非血瘀证SLE患者长。与“久病必瘀”的中医传统理论相吻合。(2)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方面比非血瘀证SLE患者出现比例高变化大,提示血瘀证SLE甲襞微血管状态问题更严重。(3)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方面比非血瘀证SLE患者出现比例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血瘀证SLE患者甲襞微血流状态问题更严重。(4)甲襞微循环尤其是微血管、微血流的指标可以作为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客观化辨证依据。(5)血瘀证的高滴度ANA分布多,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与SLE血瘀证有关。

何美莹[5](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文献,SLE疾病常见临床表现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关节痛、疲乏、低热、腰膝酸软、脱发、脉细数等149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55.34%;SLE的中医证候频数分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气阴两伤证等19种证候,前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46%。(二)SLE文献系统评价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1、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的网络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烦躁、心悸;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黄芪、当归、秦艽、白芍、泽泻、白术、玄参、紫草、白花蛇舌草。2、SLE文献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高热、舌红、尿黄、口渴喜冷饮、便结、面部鲜红蝶形红斑、舌红绛、关节痛、疲乏、神昏谵语、口舌生疮、苔黄、四肢抽搐、烦躁、皮肤红斑;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甘草、水牛角、紫草、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知母、连翘、白芍、黄芩、石膏、丹参。(2)阴虚内热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脉细数、低热、盗汗、口渴、五心烦热、苔少、疲乏、口渴喜冷饮、咽干、便结、皮肤鲜红斑疹;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甘草、秦艽、知母、赤芍、丹参、玄参、青蒿、白花蛇舌草、黄柏、鳖甲。(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四肢浮肿、脉沉细、尿少、腹胀、形寒肢冷、疲乏、舌淡胖齿痕、苔薄白、便溏、纳差、气促、颜面浮肿、腰酸;②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③核心中药有茯苓、黄芪、白术、甘草、党参、泽泻、附子、山药、淫羊藿、牡丹皮、丹参、车前子、山茱萸、太子参、生地黄。(4)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脉细数、腰膝酸软、舌红、低热、脱发、头晕、五心烦热、苔少、耳鸣、盗汗、口渴、斑疹暗红、目眩;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③核心中药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甘草、山茱萸、紫草、白芍、山药、秦艽、何首乌、泽泻。(5)气阴两伤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舌红、低热、苔薄白、自汗、脉细数、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盗汗、脱发、五心烦热;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③核心中药有黄芪、麦冬、白术、甘草、牡丹皮、茯苓、秦艽、生地黄、当归、太子参、五味子、女贞子、丹参。二、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SLE临床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结果平均年龄为33.52±13.03岁;女性患者293例(90.99%),男性患者29例(9.01%);平均病程40.23±50.29个月;平均住院天数11.25±7.18天;四季中冬季发病患者最多,共 103 例(31.99%)。(二)SLE患者疾病临床表现和证候频数分析结果SLE临床患者临床表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舌红、疲乏、关节痛、口渴、眠差、红斑等178种临床表现,其中舌红出现频数最高,比例为35.09%。证候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风湿热痹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热毒炽盛证所占比重最大,为28.88%。(三)SLE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结果1、SLE患者临床特征性症状:关节痛、脱发、头晕、肌肉痛、皮肤红斑、下肢浮肿、口舌生疮、发热、胸闷、关节肿痛、红色皮疹、头痛、雷诺现象、气促、口苦、腹痛、肌肉酸痛;核心中药:甘草、茯苓、薏苡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术、白芍、半夏、黄芩、丹参、陈皮、党参。2、SLE临床病历资料各主要证候证方药对应规律网络分析结果(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舌红、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苔黄、脉滑数、疲乏、眠差、神昏、纳差、咳嗽、红色皮疹、脉弦数、口舌生疮;②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四妙勇安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薏苡仁、茯苓、水牛角、黄芩、连翘、金银花、半夏、陈皮、知母、青蒿、玄参、鳖甲。(2)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咳嗽、关节痛、胸闷、苔薄白、舌淡红、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眠差、红色皮疹、苔白腻、头晕;②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桂枝、黄芪、附子、丹参、白芍、熟地黄、薏苡仁、砂仁。(3)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口渴、疲乏、舌红、皮肤红斑、脱发、眠差、红色皮疹、面部鲜红蝶形红斑、纳差、头痛、发热、心悸;②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薏苡仁、半夏、青蒿、山药、赤芍、鳖甲、黄芩、白芍、丹参、泽泻、知母、酸枣仁。(4)风湿热痹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关节痛、眠差、疲乏、口渴、舌红、舌淡红、纳差、发热、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苔黄腻、咳嗽、下肢浮肿、头晕;②常用方剂为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薏苡仁、茯苓、白芍、白术、半夏、黄芩、苍术、黄柏、桂枝、柴胡、姜黄、赤芍。(5)气血两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有疲乏、关节痛、头晕、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口渴、苔薄白、舌淡、咯痰、头痛、胸闷、脱发、纳差;②常用方剂为归脾汤;③核心中药有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苡仁、白芍、当归、陈皮、丹参、半夏、酸枣仁、麦冬、黄芩。三、文献系统评价及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一)SLE疾病的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网络结果比较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共同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8个;共同的核心中药有8个。(二)SLE疾病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共同证候的网络结果比较文献与临床病历资料有3个共同的证候,即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这3个核心证候的临床表现特征基本一致,热毒炽盛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20个;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核心中药有18个。脾肾阳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4个;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核心中药有17个。肝肾阴虚证:二者共同的临床核心表现有15个;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核心中药有15个。(三)SLE各个证候的网络分析结果与现行SLE标准的对比1、热毒炽盛证相同:①面部鲜红蝶形红斑、高热、口渴、头晕、关节痛等9个临床表现;②方剂:犀角地黄汤;③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青蒿等8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脱发、口舌生疮、口苦、红色皮疹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皮肤紫斑;黄连解毒汤;黄连、泽泻。2、脾肾阳虚证相同:①临床表现:下肢浮肿、脉沉细;②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苳等7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便溏、纳差、气促、脱发等10种临床表现;黄芪、甘草、白术、桂枝、丹参等10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面热、小便清长。3、肝肾阴虚证相同:脱发、头晕、低热、乏力、口干等8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疲乏、气促、脱发、关节痛、皮肤红斑等10种临床表现。4、阴虚内热证相同:①发热、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面浮红等10种临床表现;②方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③中药:生地黄、青蒿、紫草、知母、黄柏等11味中药。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口渴、苔少、疲乏、咽干、皮肤鲜红斑疹等22种临床表现;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甘草、秦艽、赤芍、丹参、玄参等19味中药。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足跟痛、苔薄;大补阴丸、清骨散;鱼腥草、益母草。5、风湿热痹证相同: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肌肉酸痛、发热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眠差、疲乏、口渴、纳差、苔黄腻等24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双手指漫肿、四肢关节痛无定处、恶风、关节重着僵硬、脉滑数、脉细数。6、气血两虚证相同:疲乏、汗出、心悸、气短、头晕等7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关节痛、舌淡红、眠差、咳嗽、咽痛等21种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面色苍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无力。7、气阴两伤证相同:低热、五心烦热、烦躁、乏力、自汗、盗汗、关节痛等13种临床表现。不同: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另有气短、苔少、口渴、腰膝酸软、脱发、心悸、眠差等18种临床核心表现。网络分析结果没有标准所列的斑疹暗红、面浮红。结论:1、SLE文献系统评价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二者所得SLE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及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所用方药基本一致。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揭示,SLE的核心证候有3个为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辨证论治规律为:(1)热毒炽盛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关节痛、口渴、脱发、四肢红斑、疲乏、眠差、神昏等20种;②核心中药: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赤芍、茯苓、水牛角、黄零等18味;③核心方剂:犀角地黄汤;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2)肝肾阴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口渴、疲乏、皮肤红斑、脱发、皮肤鲜红斑疹、纳差、发热等15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山药、白芍等15味;③核心方剂:六味地黄丸;④核心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肾经。(3)脾肾阳虚证:①临床核心表现:疲乏、脱发、下肢浮肿、关节痛、纳差、皮肤红斑、气促等14种;②核心中药:甘草、茯苓、牡丹皮、白术、山药、泽泻、山茱萸等17味;③核心方剂:金匮肾气丸;④核心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肾经。3、将SLE各个证候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与现行SLE辨证论治标准对比,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网络分析结果中常见证候风湿热痹证、气阴两伤证等,需要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证实,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付凯[6](2019)在《半柔性分子对接预测并筛选中药治疗SLE的活性成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半柔性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并筛选出中药中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活性成分,建立中药-活性成分-SLE靶蛋白的网络图,探讨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功效,以及和SLE靶标结合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更精准的指导临床中医药诊治SLE,并拓展新药研发及其他疾病的中医药诊治。方法:统计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近20年有关中药治疗SLE的文献,收集完整的处方,统计各味中药出现频次,提取前10位高频中药,通过Reaxys数据库收集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下载三维结构;并通过TTD数据库调研收集与SLE疾病相关的靶蛋白,从PDB数据库中下载所有蛋白质靶标结构,采用半柔性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技术,运用Discovery Studio(2.5 version,Accerlrys)软件对前10位中药的所含化学分子和治疗SLE相关的靶蛋白进行分子构建和分子对接,用DS Ligand Fit模块进行半柔性分子对接,以靶标与抑制剂复合物中的配体分子搜索活性位点,以靶标蛋白与抑制剂复合物中的小分子配体对接分数为阈值,得分大于此阈值的中药小分子认为有活性,得出匹配分值较高的中药活性分子和SLE靶标,通过Cytoscape2.8.5软件,构建中药小分子化学成分-靶蛋白系统网络,使得中药治疗SLE疾病的作用机制呈现可视化的依据。结果:根据统计分析、化学分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法,虚拟预测筛选的结果,排名前10位中药为生地、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甘草、黄芪、知母、玄参、白术、茯苓,通过Reaxys数据库得出213个化学小分子,并通过TTD数据库查询SLE疾病相关的17个靶蛋白为DACA、CD40LG、IFNA8、IFNG、CD38、TNFSF13B、IFNAR2、TBK1、JAK1、NLRP3、IFNA、TLR7、TLR9、CD40、MS4A1、TLR8、CXCR5,将213个中药化学分子与SLE疾病的17个靶蛋白进行对接预测,筛选出Degree分值高的23个中药活性分子,可分别作用于6个靶标,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靶标有DACA、TBK1、CD40、TLR7、TLR8、TNFSF13B。结论:通过半柔性分子对接与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并筛选出中药中活性分子与治疗SLE疾病的相关靶标的作用机制,分析中药治疗SLE的机制可能为抑制T细胞、B细胞表面CD40/CD40L通路,干扰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化TLR7、TLR9从而调节TNF-α和IFN-r的代谢通路,通过靶向这些分子发挥抑制自身抗体形成和抗炎作用来治疗SLE。

王东[7](2019)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加减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2、探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肾阴亏虚型SLE患者骨密度的影响;3、基于“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观察加味三黄固本汤对SLE模型小鼠骨密度的作用结果,初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1、临床观察部分:纳入符合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原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加用加味三黄固本汤,疗程共计三个月。在使用中药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及3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测定患者口服中药之前及3月后股骨颈骨密度。最后对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动物实验部分:选择MRL/lpr SLE模型小鼠3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泼尼松组)、治疗组(泼尼松+中药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及对照组共计SLE模型小鼠20只均先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连续七天。七天后小鼠SLE病情缓解,进入慢性缓解期,此时治疗组予以泼尼松(10mg/kg)和加味三黄固本汤免煎颗粒(3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 mL/只灌胃,1次/d;对照组继续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给药后每周称量体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给予的受试药物剂量。模型组10只在同等环境中常规饲养8周。实验8周之后对3组所有小鼠进行取材,将其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后仔细分离左侧股骨,彻底剔除软组织后,37℃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后放人EP管中,-80℃冰箱保存,检测前取出解冻。采用小动物专用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进行小鼠离体股骨骨密度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1)在使用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前及治疗后1月、2月、3月之后其疗效评价结果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中药前与使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部分: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三组小鼠骨密度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加味三黄固本汤后能改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SLEDAI评分,在三个月治疗时间内,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2、使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后,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较较使用中药之前有所改善,故本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改善患者的骨密度来预防SLE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后骨质疏松的发生;3、加味三黄固本汤改善了使用糖皮质激素后SLE小鼠的骨密度,侧面验证了在“肾主骨、生髓”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加味三黄固本汤能防治SLE小鼠激素性骨质疏松。

蔡可可[8](2019)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伴有抑郁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更有效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优势。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标准的50名患者。入组患者维持其原有西医治疗方案,中药内服方案均为自拟柴胡六味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半夏10g,黄芩10g,大枣10g,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生姜5g,甘草5g。(煎服方法:每方加入500ml清水,文火煎煮45分钟至150ml,饭后两次温服。)每天一剂,连续服用8周,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SLEDAI评分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患者服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前后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采用SPSS25.0将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在维持原有西医用药方案上,通过服用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8周后,其SLEDAI评分、HAMD-24项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且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8周后,最终完成试验的48例患者中有效者为28例,无效者为20例,总体效率为58.3%。治疗8周后根据HAMD减分率得出患者抑郁症状得到临床缓解的有l例,显效的有9例,有效的有17例,无效21例,总体效率为56.25%。治疗后可升高患者的补体C3、C4(P<0.05),可降低患者的抗ds-DNA滴度(P<0.05),可降低炎症指标ESR、CRP(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8周后,患者血分析中WBC、HB、PLT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ALT、AST)值与0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REA和TG值治疗后的均数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合并抑郁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降低患者的SLEDAI评分、HAMD-24项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可升高补体C3、C4,降低抗ds-DNA的滴度,降低肌酐值、甘油三酯值,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AST、ALT)无明显影响,未有患者出现明显的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安全性良好。

刘思娣[9](2019)在《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中医症候及焦虑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方对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影响机制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检索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脾肾亏虚与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SLE患者中医学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密切联系,阐述以脾、肾两脏为基础治疗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指标的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且健康组的一般资料情况较SLE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LE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清IL-10、IL-23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C1q抗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数据及生活质量的改变:从安徽省中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选取60例SLE患者,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 a tology,ACR)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在ACR年会上修订的新的SLE分类标准,疾病活动评分均在014分之间,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型的症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予以西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参加治疗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SF-36各维度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IL-10、IL-23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改变。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尿蛋白、IL-10及IL-23与SLE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3.1.2 SLE患者尿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脾肾亏虚”证候紧密相连;3.1.3“脾肾亏虚”是SLE中医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1.4“健脾滋肾法”能够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3.1.5“健脾滋肾法”为SLE的治疗方法之一。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IL-23水平显着升高(P<0.01)。3.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比较SLE组患者24h PRO、ACR和TPCR指标较健康组相比,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3.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较健康组相比,SLE组患者IGGU、TRFU、ALBU、A1MU和B2MU指标水平均升高明显(P<0.01)。3.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常规中WBC、RBC、HGB、PL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3.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中,Ig G、Ig A、Ig M、CRP、ESR等较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明显(P<0.01)。3.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组患者抗C1q抗体水平有所升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SLE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与健康组相比均升高显着(P<0.01)。3.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SLE组患者在情感职能(RE)方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其余七个方面评分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3.2.9 SLE组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补体C4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补体C3、抗C1q抗体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1),血清IL-23水平与CRP、ESR和Ig M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Ig G、Ig A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3)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血清IL-23水平与24h PRO、ACR、B2MU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IL-10、IL-23水平与TPCR、IGGU、TRFU、ALBU、A1MU等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0.05)。3.2.10中药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显着提高SL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SLE疾病活动积分,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降低IL-23、24h PRO、ACR、TPCR、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及抗C1q抗体等指标方面效果明显,在升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也有显着优势。且与单纯西药组治疗SLE相比,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组在临床疗效、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大部分中医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在降低IL-23、24h PRO、ACR、IGGU、ALBU、B2MU、Ig G、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升高IL-10、W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表明采用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患者的效果更好。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水平密切相关;4.2 SLE的发生发展及患者尿蛋白异常的病因病机与中医“脾肾亏虚”都有紧密联系,“健脾滋肾法”为SLE的主要治法之一;4.3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4.4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可以使SLE患者的24h PRO、ACR、TPCR和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降低24h PRO、ACR、IGGU、ALBU及B2MU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能够帮助改善SLE患者尿蛋白的情况,减少肾脏损害;4.5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能显着降低SLE患者IL-23、血清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CRP、ESR)、抗C1q抗体等指标及SLEDAI积分,显着提高IL-10、WBC、RBC、HGB、PLT、血清补体C3、C4等指标,提示“健脾滋肾法”可以有效降低SLE的疾病活动度,延缓疾病的进展;4.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明显降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存在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4.7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可以提高SLE患者的SF-36各维度积分,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且效果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态。

张爱芹[10](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医治疗
    2 SLE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减撤的影响因素
    3 中医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4 中医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关系
    5 运用健脾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伦理学要求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5 相关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表1、图1)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表3、图3)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表4、图4)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表6、图6)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积分的比较(表7、图7)
        2.8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相关性分析
        2.9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24 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相关性分析
        2.10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炎症、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及治疗中激素减撤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SLEDAI)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H、CS、MIF、IL-17 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MA、尿β2-MG、24 小时Pro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变化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1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法的遣方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选用的依据及意义
    4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助激素减撤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首乌降激颗粒对SLE激素所致阴虚火旺证减毒增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的剔除
        1.3.4 病例的脱落
    2.治疗方案
    3.观察指标
        3.1 副作用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积分
        3.1.2 生理学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2.1 SLEDAI评分
        3.2.2 实验室指标
    4.安全性指标
    5.有效率评价方法
    6.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激素副作用结果
        2.1 两组基线比较
        2.1.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比较
        2.1.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基线比较
        2.1.3 两组激素用量基线比较
        2.1.4 两组腰臀比基线比较
        2.1.5 两组BMI基线比较
        2.2 两组副作用结果比较
        2.2.1 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2.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3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2.2.4 两组腰臀比比较
        2.2.5 两组BMI比较
    3.疗效结果
        3.1 两组基线比较
        3.1.1 两组SLEDAI积分基线比较
        3.1.2 两组实验室检验指标基线比较
        3.2 两组疗效比较
        3.2.1 有效率比较
        3.2.2 两组SLEDAI积分比较
        3.2.3 两组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4.激素撤减量比较
    5.安全性指标
        5.1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5.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5.3 安全性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西医治疗激素副作用的现状
        1.1 中医治疗激素副作用的现状
        1.2 西医治疗激素副作用的现状
        1.3 小结
    2.首乌降激颗粒的立方依据及组方意义
    3.激素副反应干预作用分析
        3.1 中医证候有效率分析
        3.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3.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3.4 腰臀比及BMI分析
    4.疗效分析
        4.1 有效率分析
        4.2 SLEDAI积分分析
        4.3 实验室指标分析
    5.激素撤减量分析
    6.实验室指标分析
    7.临床体会
    8.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病例观察表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附录D 中医证候观察量表
附录E SLEDAI积分表
综述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副作用的干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4)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分类标准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操作仪器
    2.2 检查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患者一般信息
    3.2 甲襞图像评分及项目解读
        3.2.1 一般情况
        (1)排列
        (2)管袢数
        3.2.2 微血管情况
        (1)畸形管袢占比
        (2)管径变化(输入、输出)
        (3)袢顶膨大
        3.2.3 微血流情况
        (1)红细胞流速流态
        (2)红细胞聚集状态
        (3)白色血细胞团块
        3.2.4 袢周情况
        (1)袢顶出血
        (2)渗出
        (3)乳头下静脉丛
        (4)乳头
    3.3 实验室指标
        3.3.1 实验室指标测定
        3.3.2 患者疾病活动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两组SLE患者的基本信息的表达
        5.1.1 性别
        5.1.2 年龄
        5.1.3 病程
    5.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甲襞微循环表达
        5.2.1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一般情况表达
        (1)管袢排列
        (2)管袢数(根/mm)
        5.2.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方面表达
        (1)畸形管袢占比
        (2)管径变化(输入、输出)
        (3)袢顶膨大(根)
        5.2.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方面表达
        (1)红细胞流速流态(mm/sec)
        (2)红细胞聚集
        (3)白色血细胞团块(个)
        5.2.4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袢周情况表达
        (1)袢顶出血
        (2)渗出
        (3)乳头下静脉丛
        (4)乳头
        5.2.5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总分((?)±S)的表达
    5.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实验室指标表达
        5.3.1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上的表达
        5.3.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ANA表达
        5.3.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ENA的表达
        5.3.4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指标上表达
6 讨论
    6.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辨证进展
        6.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学认识与辨证
        6.1.2 甲襞微循环的概述和在系统红斑狼疮中的运用
    6.2 非血瘀证与血瘀证SLE患者的基本资料
    6.3 血瘀/非血瘀证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的表现
        6.3.1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一般情况的表现
        6.3.2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的表现
        6.3.3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的表现
        6.3.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 SLE 患者在袢周情况的表现
        6.3.5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 SLE 患者在甲襞总分表现
    6.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6.4.1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上的分析
        6.4.2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ANA上的分析
        6.4.3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ENA上的分析
        6.4.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指标上的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甲襞微循环综述
    参考文献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一、古今病名释义及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三、现代学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研究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的网络分析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整理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一般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资料网络分析结果
        一、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文献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网络分析
    第一节 临床回顾性调查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的网络分析结果
        一、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临床表现网络分析结果
        二、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治疗网络分析结果
        三、病历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比较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异同分析结果
    第二节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一、文献资料与临床回顾性调查病历资料网络分析异同分析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网络分析结果与标准对比异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半柔性分子对接预测并筛选中药治疗SLE的活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半柔性分子对接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述
        1.1 半柔性分子对接技术的理论基础
        1.2 分子对接方法分类
        1.3 半柔性分子对接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探索
        1.4 半柔性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诊疗概述
        2.1 中医病因探讨
        2.2 中医病机探讨
        2.3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3、总结
1、前言
2、实验方法
    2.1 中药小分子三维结构库的建立
    2.2 与SLE相关的靶标的选择
    2.3 中药化学成分与靶标蛋白的分子对接及网络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出现频率最高的10 味中药
    3.2 10味中药化学成分分析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靶标PPI网络分析结果
    3.4 中药治疗SLE活性成分预测
    3.5 中药治疗SLE的作用机制预测
4、实验讨论
    4.1 SLE靶标作用机制分析
    4.2 10味中药药性归经讨论
    4.3 SLE的中医辨证治疗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作者简历

(7)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6 疗效评价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病情观察
        3.3 检测指标
        3.4 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记录与观察
    4 结果分析
        4.1 剔除与脱落
        4.2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记录
        4.3 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概述
        5.2 钟以泽教授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5.3 加味三黄固本汤方义解析
        5.4 加味三黄固本汤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5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5.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6 总结
    7 结论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5 结果分析
    6 讨论
        6.1 MRL/lpr模型小鼠
        6.2 实验动物使用药物的剂量计算
        6.3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SLE中的应用
        6.4 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及骨坏死的作用机制探析
    7 实验结果及方法讨论
    8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2、中医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先天禀赋不足
        2.2 后天失养
        2.3 产后体虚,房事不节
        2.4 外邪侵袭,内外合病
    3、各家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4、辨证分型论治
        4.1 辩证分型
        4.2 分型论治
        4.3 分期论治
    5、SLE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6、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6.1 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2 SLE的药物治疗
        6.3 血浆置换
        6.4 其他治疗方法
    7、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1 CRF调查表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
    中医临床症状权重积分表
    SLEDAI活动评分表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阴阳毒的认识
        一、病名及临床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郁证的认识
        一、定义及病因
        二、郁证的辨证分型治疗
    第三节 阴阳毒伴有郁证的中医学认识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概况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一、抑郁症的表现与病因
        二、抑郁症的诊断
        三、抑郁症的治疗
    第六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一、原因分析
        二、生物学假说
        三、治疗概况
    第七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相关分析
        一、小柴胡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分析
        二、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的相关分析
        三、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分析
        四、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SLE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方解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实验方案
    第二节 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
        一、评价标准
        二、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临床疗效
        一、研究结果
        二、一般情况
        三、自拟柴胡六味汤的疗效
    第二节 自拟柴胡六味汤的安全性
    第三节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蛋白尿
    2.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2.1 IL-10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2.2 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2.3 IL-10、IL-23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蛋白的关系
    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与脾肾亏虚的关系
    4.中医脾肾亏虚与尿蛋白异常的联系
    5.健脾滋肾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之一
    6.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IL-10及IL-23 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0、IL-23 的比较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24hPRO)、尿白蛋白/尿肌酐(ACR)、尿总蛋白/尿肌酐(TPCR)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的比较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比较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
        2.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 各维度积分的比较
        2.9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的相关性研究
        2.10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11 SLE患者血清中IL-10、IL-23 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尿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二 健脾滋肾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10、IL-23 指标变化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尿肌酐、尿总蛋白/尿肌酐的变化
        2.5 两组治疗前后的尿五蛋白(IGGU、TRFU、ALBU、A1MU、B2MU)变化
        2.6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变化
        2.7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RP、ESR)变化
        2.8 两组治疗前后的抗C1q抗体、血清补体C3、C4 变化
        2.9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10 两组治疗前后的SF-36 各维度积分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2.11 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讨论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2 健脾滋肾方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3 本研究指标的选择依据与主要意义
    4 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SLE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入院时间
        1.3 病程
        1.4 SLE首发症状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2.感染情况
        2.1 感染次数
        2.2 感染场所
        2.3 感染部位
        2.4 感染类型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2.7 感染结局
    3.中医证型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讨论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一般资料的分析
    3.感染情况的分析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曹诗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D]. 陶桢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首乌降激颗粒对SLE激素所致阴虚火旺证减毒增效的临床观察[D]. 张童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D]. 方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D]. 何美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半柔性分子对接预测并筛选中药治疗SLE的活性成分[D]. 付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D]. 王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自拟柴胡六味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D]. 蔡可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蛋白及IL-10与IL-2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思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鉴别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