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现象分析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现象分析

一、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桂香[1](2014)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本论文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论文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公”“私”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分4章。首先概述西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着重考察村落社会传统的性别分工体制、家庭结构形式、妇女的地位以及人口构成;同时通过分析西村村民对身体、生命观、以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50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生育文化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从“妇女的处境”、“计划生育的开端”、“节育知识的传播”以及“不尽人意的结果”四个方面描述了1950-1960年代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西村的开展情况。第四章从“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以及“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1970年代“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对西村的影响,起初,村民们(尤其是妇女们)因为养育的负担,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欢迎,比起丈夫或婆婆等其它家庭成员,妇女本身对生育控制的态度更积极,她们不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这场运动中,有时政策和妇女结为同盟,致抵抗传统父权制的多子观念,有效控制了生育,使该村计划生育取得显着成绩。第五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分析了19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受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西村的家庭结构与规模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与80年代的婚姻形式变化有关,也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而这最终导致了新的生育观念的形成。通过历史人类学、妇女史和社会生活史的交叉研究,以及与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的对话,论文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对西村传统生育文化比如“多子多福”的改变并不大,为此我们就要重新评价计划生育的作用,以改变对妇女身体权和生命权的漠视;同时,由国家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推广的节育避孕方法应该向男性倾斜,以改变传统的男优女劣的身体文化;当然考察妇女地位的变化我们不能只从从夫居、从父姓和父系继承的家庭制度考察,而要从私人生活领域来考察,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妇女的地位不断在变化,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妇女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首先要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增加女性在村委会中的比例,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

孙强[2](2012)在《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到处泛滥。它悄无声息,如鬼影般侵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从官场上的“跑部钱进”、“卖官鬻爵”到商场上的“钱权交易”、“权力寻租”;从娱乐圈的“胴体红包”到足球界的“假球”、“黑哨”,就连神圣的教育界也未能幸免,有关招生黑幕、学术失范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它无孔不入,无时不有,不断侵蚀着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根基。人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潜规则。潜规则的广泛存在,已经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不断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扭曲甚至异化,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潜规则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潜规则泛滥,势必导致正式制度体系的失灵,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潜规则研究。这是社会实践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除前言和结论外,正文分六章。第一章是潜规则概述。本章从潜规则概念来源入手,结合学界的理解,在理性辨析的基础上,通过语义分析,给出本文的理解,并分析其哲学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潜规则的表现形式、基本特性及其分类。其中,表现形式主要从各个领域入手,择取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说明。潜规则的性质分为一般性质与特殊性质两个方面。对于潜规则的分类,主要从性质、存在领域、生成方式和价值取向四个角度进行划分。第三章分析潜规则的运行机制,分四小节。第一节主要论述潜规则的生成前提。这包括社会不等势结构、存在依凭和内在机制三个方面。第二节探讨潜规则的动力机制。主要分内在动因、外在动因和根本动力三个方面。第三节探讨潜规则的生成路径。它包括首发、扩散、稳固、成型四个过程。第四节研究潜规则的自维护机制。潜规则是能够自我实施的,表现在它具有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扩张机制和应变机制。因此,潜规则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维护,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演化路径。第四章理性审视潜规则。这包括理性地看待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关系、理性地审视潜规则引发的社会效应、理性地看待潜规则的扬弃。第五章对潜规则泛滥的成因进行分析。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宏观视角,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维框架来分析,突出体现潜规则生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在政治方面体现权力异化这个主题、经济方面体现人性异化这个关键、文化与社会方面体现人情异化和关系异化这个实质。微观视角,主要考察制度自身的原因和人性固有的缺陷。第六章提出潜规则的消解径路。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来探寻消解潜规则的具体对策。结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出路。

董娟[3](2009)在《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孝道和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者的研究,前者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后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者的研究比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大学生的家族主义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传统孝道态度量表和家族主义量表对510名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家族主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通过访谈法考察大学生对孝的理解、传统孝道存在的必要性、对家族的理解以及孝道与家族的关系。最终得到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的认知和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的意愿以及在传统孝道情感上存在显着地性别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奉养祭念、护亲荣亲的认知和对尊亲恳亲、护亲荣亲的意愿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对抑己顺亲的认知显着高于城镇大学生;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对团结和谐的意愿和对家族主义的情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团结和谐、繁衍家族、兴盛家道的认知和对团结和谐、兴盛家道的意愿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对团结和谐、兴盛家道的认知和对团结和谐的意愿显着高于城镇大学生;大学生对兴盛家道的认知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其它方面无显着的年级差异。(3)大学生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的认知和意愿与对团结和谐、繁衍家族、兴盛家道的认知和意愿存在显着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对团结和谐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抑己顺亲对繁衍家族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抑己顺亲、护亲荣亲对兴盛家道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正向情感对家族主义情感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

高文盛,陈志宇,文道贵,席嘉[4](2004)在《农村宗族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湖北省黄陂县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调查》文中认为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并加以合理地疏导,进而平稳地实现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更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

姚浩,姚宇[5](2002)在《个人教育投资冷热不均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将经济学的方法与社会学宽广的视野相结合,对个人教育投资冷热不均现象从经济、观念、信息三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现有的促使教育公平的政策手段之不足,为提出效率更高的政策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

蒯宏[6](2001)在《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源远流长 ,虽曾推动过社会的发展 ,但其固有的封闭性、落后性在现代社会的各层面不时地、顽固地会有所显现 ,对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科学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利益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必须以现代文明取而代之。

二、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运用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四节 村庄的选择与调查过程
    第五节 章节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西村概况与村落传统生育文化
    第一节 西村建制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与性别分工
    第三节 人口、姓氏与家庭结构
    第四节 村庄政治结构
    第五节 西村传统生育文化
    小结
第三章 新观念与旧思想的碰撞:计划生育的开端(1950-60年代)
    第一节 妇女的处境:两种生产的冲突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开端:妇女与国家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新观念的传播
    第四节 不尽人意的结果:旧思想的顽固
    小结
第四章 由犹豫到接受: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1970年代)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
    第二节 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
    第三节 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
    第四节 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
    小结
第五章 冲突与妥协:独生子女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1980年代)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
    第二节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
    第三节 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
    第五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主要访谈人员相关信息
附录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结构框架
    五、 学术目标、创新及其难点
第一章 潜规则概述
    第一节 “潜规则”概念来源
        一、 早期文献中的“潜规则”
        二、 吴思文中的“潜规则”
    第二节 学界对“潜规则”的界定
        一、 非正式规则说
        二、 规则修正说
        三、 另类规则说
        四、 权力意志说
        五、 亚文化现象说
    第三节 潜规则的语义分析
        一、 何谓规则
        二、 潜之含义
    第四节 潜规则的哲学释义
        一、 前提预设
        二、 潜规则的定义
        三、 潜规则的哲学内涵
第二章 潜规则的表现形式、性质及分类
    第一节 潜规则的表现形式
        一、 官场潜规则
        二、 职场潜规则
        三、 商场潜规则
        四、 文体界的潜规则
        五、 教育界的潜规则
        六、 医疗界的潜规则
    第二节 潜规则的性质
        一、 一般性质
        二、 特殊性质
    第三节 潜规则的分类
        一、 按性质分类
        二、 按存在领域分类
        三、 按生成方式分类
        四、 按价值取向分类
第三章 潜规则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潜规则的生成前提
        一、 结构前提
        二、 存在依凭
        三、 内在机制
    第二节 潜规则的动力机制
        一、 内在动因
        二、 直接动因
        三、 根本动力
    第三节 潜规则的生成路径
        一、 首发:踏雪原理→破窗效应
        二、 扩散:波纹效应→从众效应
        三、 稳固:量变→质变
        四、 成型:固化→内化
    第四节 潜规则的自维护机制
        一、 激励机制
        二、 约束机制
        三、 扩张机制
        四、 应变机制
第四章 潜规则的理性审视
    第一节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关系审视
        一、 审视潜规则的原则
        二、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现实关系审视
        三、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价值关系审视
        四、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对立统一关系审视
    第二节 潜规则生成与扬弃的审视
        一、 潜规则的生成审视
        二、 从异化视角看待潜规则的扬弃
    第三节 潜规则的社会效应审视
        一、 积极效应
        二、 消极效应
第五章 潜规则泛滥的成因探寻
    第一节 历史传统的沉淀
        一、 政治根源:专制统治
        二、 经济土壤:小农经济
        三、 滋生温床:传统文化
        四、 施展空间:乡土社会
    第二节 现实因素的缠结
        一、 政治因素:政治体制的缺陷
        二、 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不完善
        三、 社会因素:社会体制的滞后
        四、 文化因素:多元价值的冲击
    第三节 制度自身的缺陷
        一、 制度设计方面
        二、 制度运行方面
    第四节 人性固有的弊端
        一、 人性弱点
        二、 虚假需要
第六章 潜规则的消解径路
    第一节 民主政治:消解潜规则的政治之途
        一、 前提:执政民主化
        二、 关键:权力规范化
        三、 方式:信息公开化
    第二节 市场经济:消解潜规则的物质根基
        一、 根本:发展生产力
        二、 核心:规则建设
        三、 保障: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节 法治社会:消解潜规则的利器
        一、 建制:完善法律体系
        二、 完善:加强法制建设
        三、 改造:人情传统重塑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消解潜规则的精神支柱
        一、 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
        二、 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榫
        三、 提升:加强道德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 文献综述
        2.1.1 孝、孝道、传统孝道与孝道态度
        2.1.2 家族与家族主义
        2.1.3 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
    2.2 问题提出
        2.2.1 已有的孝道研究
        2.2.2 已有的家族主义研究
        2.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目的
    2.3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 研究一:调查研究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2.1 《传统孝道态度量表》
        3.2.2 《家族主义量表》
    3.3 施测方法与程序
        3.3.1 培训主试
        3.3.2 施测
        3.3.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基本特点
        3.4.1.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总体情况
        3.4.1.2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4.1.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3.4.1.4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
        3.4.1.5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4.2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3.4.2.1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总体情况
        3.4.2.2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4.2.3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3.4.2.4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
        3.4.2.5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4.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家族主义的关系
        3.4.3.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认知与家族主义认知的关系
        3.4.3.2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意愿与家族主义意愿的关系
        3.4.3.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情感与家族主义情感的关系
4 研究二:访谈研究
    4.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3 访谈程序
    4.4 资料的整理
    4.5 结果
        4.5.1 大学生对孝的理解
        4.5.2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4.5.3 大学生对家族的理解
        4.5.4 孝道与家族的关系
5 讨论与分析
6 本研究的成果、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总结论
    7.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基本特点
    7.2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7.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家族主义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农村宗族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湖北省黄陂县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
    (一) 平峰村宗族纽带日渐松散
        1.村民对修祠堂、续家谱、修祖坟缺少兴趣。
        2.族长权威意识已经淡漠。
        3.取名可以不按辈分, 当干部的并非一定是同族。
        4.宗族械斗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二) 平峰村宗族观念在村民生活中残存的影响力
        1.传统的祭祀功能依然起作用。
        2.宗族关系在民事调解中依然有一定效力。
        3.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抹不掉同宗族的情感。
二、关于平峰村宗族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原因
    (二) 地理原因
    (三) 文化原因
    (四) 国家权力的涉入或干预
    (五) 资源获得形式的制约
        1.资源渠道社会化。
        2.资源形式多样化。
        3.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有效控制。
三、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的启示
    (一)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加速宗族关系的社会化进程
    (二)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新型伦理道德观念
    (三)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掌控农村人际关系变化的主动权
    (四)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流动
    (五) 接受先进文化,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5)个人教育投资冷热不均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原因
二、观念原因
    1. 低收入阶层的短视问题
    2.“孩子不是这块料”的自卑心理
    3.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三、信息原因
    1. 对就业难的误解
    2. 新“读书无用”论
    3.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4. 教育融资市场不完善
    5. 对政府、社会的资助政策所确定的资助资格、标准和程序的宣传力度不够,且不统一、不完善

(6)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及其特征
    1.父系承传和父权统治
    2.夫权至上和两性疏远
    3.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4.重男轻女, 多子多福
    5.重宗亲关系, 成网络结构
二、家族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 家族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 家族现象的负面效应
三、消减家族现象负面效应的几点思考
    1.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 花大力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
    3. 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科学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适度鼓励人口的合理流动

四、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D]. 胡桂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2]哲学视域下的潜规则研究[D]. 孙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2)
  • [3]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D]. 董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4]农村宗族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湖北省黄陂县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调查[J]. 高文盛,陈志宇,文道贵,席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 [5]个人教育投资冷热不均现象分析[J]. 姚浩,姚宇.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 [6]传统文化下的家族现象浅析[J]. 蒯宏.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