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一、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晶晶[1](2021)在《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即试验组(坐位侧屈旋顶法)40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40例,进行治疗。研究过程中有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有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最终收集病例72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10次为1疗程,每周5次,治疗2周。2个疗程结束后,对收集整理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和总体疗效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两种治疗手法的疗效,最终得出结论。结果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评分表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39.81±6.96)分和治疗后(13.03±5.25)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9.28±7.51)分和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3.03±5.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40(35-46)%和治疗后14(11-17)%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7(33-42)%和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4(11-17)%和对照组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坐位侧屈旋顶法针对性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明确针对病变节段、稳定性好、疼痛感小、医患配合度高、疗效理想,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深入研究,并且推广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张富城[2](2020)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奠定基础;同时,探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角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病因推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1回顾性收集了 2016年3月~2019年3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的15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及电话回访,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对资料进行描述,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临床特征:发病季节、病程、主要症状、合并症情况等。临床研究2在研究1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按照性别的构成,选择同期在本院推拿科住院的无交感神经症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55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颈椎X线、颈椎CT、颈椎MRI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方面的差异,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1中154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女性构成比为61.04%,男性构成比为38.96%,年龄在<44岁及45~59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9.22%,发病症状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发生率83.12%)及头晕/头昏/眩晕(发生率81.17%)。研究2中两组患者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4/5、C5/6、C6/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狭窄、C2/3、C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曲度(OR值=8.057)、颈椎稳定性(OR值=10.920)、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OR值=2.580)、C6/7椎间盘退变程度(OR值=6.830)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性,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中青年为好发对象,在性别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按症状出现频率而言,以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及头晕/头昏/眩晕为最多见表现;3.影像学上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6/7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均有可能增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房兰天[3](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前列腺电切术及麻醉刺激可引发炎性及应激反应,且此应激反应可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循环功能异常、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出现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异常,故减轻手术及麻醉等所致炎性应激反应程度为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重视,并认为其可促使抗炎性细胞因子生成、抑制早期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以此减轻炎性应激反应程度。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疾病术中最佳麻醉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40例(2018年3月—2019年3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与研究组(n=20)。两组均采取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研究组采取SGB。统计两组不同时间段[麻醉前(T0)、切皮后(T1)、术后即刻(T2)、术后30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脑氧代谢指标[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围术期状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麻醉药物(七氟醚、瑞芬太尼)用量]、术前及术后6 h、24h、72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呕吐恶心、心率异常、躁动不安、呼吸抑制)及术后1周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发生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T0时期两组MAP、HR、Sp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期研究组MAP、HR与T0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MAP、HR均较T0时期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期研究组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期两组SpO2、PaCO2与T0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氧代谢:T0时期两组Da-jvO2、CE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期两组Da-jvO2、CEO2较T0时期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围术期状况: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七氟醚、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S100β蛋白:术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24 h、72 h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开始降低,且术后6 h、24h、72 h研究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认知功能:术前两组MMSE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24 h、72 h两组MMSE分值低于术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及PND: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ND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电切术中,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SGB可减轻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降低PND发生率。

黄玉婷[4](2019)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拔罐、针灸、电针、耳穴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成本,探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性价比,为该疾病临床策略的选择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分别从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中连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各35例,纳入注射治疗组(I组)和传统中医组(T组)。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VAS评分、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治疗成本、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治疗方式倾向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采用IBMSPSS 22.0软件包,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脱落1例,I组34例,T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I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T组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变化: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I组治疗后中位数为3,治疗前为6,T组治疗后中位数为3,治疗前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田中靖久评分都较前增加,I组治疗后中位数为17,治疗前为13,T组治疗后中位数为18,治疗前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4.治疗成本:Ⅰ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个疗程成本效果比为2202.13元/人,低于T组的2558.44元/人,Ⅰ组治疗时间、次数均低于T组,Ⅰ组较T组成本效果比更低,更符合经济学要求;5.两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和倾向度:I组34例,6例复发,复发率17.6%,T组35例,28例复发,复发率80%,Ⅰ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30例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率88%,T组27例满意,8例不满意,满意率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倾向比较,Ⅰ组15%,T组91%,表明患者对传统中医治疗接受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及并发症:Ⅰ组和T组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均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效果更好,成本效果比更低,复发率较低,可能是较佳方案。

侯佩新[5](2019)在《子午捣臼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此项临床疗效观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临床经验,采用子午捣臼针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通过探讨针刺治疗机理,观察疼痛缓解及改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致于在临床上较简捷安全地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症状。方法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标准,纳入62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大椎、天柱(双)、颈椎夹脊、后溪(双)的针刺治疗,治疗组以子午捣臼手法针刺治疗,对照组以一般补泻手法针刺治疗,均为8个疗程(每个疗程为5天,每周间断2天),在治疗之前后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功效标准”的中医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症状和功能评价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表进行评分,建立Excel表数据记录库,通过SPSS 22.0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症状观察评分:两组患者予以针刺治疗后中医症状观察评分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两组患者者在治疗前除头痛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症状研究基线一致;且在8个疗程针刺治疗后相关症状均得到减轻,且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SF-36量表评分变化的趋势,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在入组前及针刺治疗结束后,评分呈明显升高趋势,且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4针刺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率比较:在很多方面治疗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可以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促进功能的逐渐恢复,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子午捣臼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相关效果更加显着一些,但在改善头痛方面,两者疗效较难比较;3在实践中采用子午捣臼针刺法干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乃一类疗效显着且简便易行、安全性高的方法。表8个;参95篇。

张万里[6](2018)在《基于MR-DTI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与文献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回顾了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诊断标准,系统论述了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认识到目前颈源性头痛发病机理不明确、诊断标准不统一;推拿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尚无客观证据证实其临床作用机理。临床研究一、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源性头痛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探讨颈源性头痛发病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所纳入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及60名健康志愿者分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集全部入组人员的颈部磁共振影像,并进行后期弥散张量成像处理,测得入组人员双侧枕下三角肌群相应FA值、ADC值,并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侧枕下三角肌群与对照组同侧肌群的FA值、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健侧肌群对比仅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的各向异性指数(FA值)、平均弥散系数(ADC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头下斜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侧枕下三角肌群肌纤维束肉眼可见走行紊乱,完整性及致密性较差,而自身健侧及对照组枕下三角肌群外形相对饱满,走行相对规整,轮廓相对清晰,信号相对均匀。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枕下三角肌群水分子弥散较自身健侧及健康志愿者存在差异(P<0.05),提示颈源性头痛的发病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推拿与针刀两种不同疗法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疗法)与对照组(针刀疗法)各30例。治疗4周结束后,从患者的临床整体疗效、枕下三角肌群弥散张量成像、视觉模拟评分、治疗次数与疗效关系、随访头痛发作次数、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整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整体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整体有效率为76.67%。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枕下三角肌群弥散张量成像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FA值升高,ADC值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对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从治疗次数与疗效关系进行比较,对照组治疗次数与时间较治疗组短。随访表明,治疗组痊愈患者半年内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安全性监测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但部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初期存在精神紧张,抵触治疗的情绪。结论:推拿疗法与针刀疗法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确切的疗效。推拿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整体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针刀疗法,而针刀疗法具有见效快、止痛效果好的优势。三、导师李华东教授治疗颈源性疾病临床经验总结。从经筋理论、力学失稳及情志心理三方面探讨分析了李华东教授对颈源性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总结了其“松肌与正骨相结合”、“推拿与针刀为手段”、“心理干预与病后调养并重”、“辅以手法干预星状神经节”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对其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对颈源性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与借鉴。

莫贤晓,陈世飞,丘佐,吴日科[7](2018)在《颈部推拿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颈源性头晕31例》文中指出目的探析颈部推拿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颈源性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住院的62例颈源性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31例。对照组行颈部推拿治疗,观察组增加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头晕、颈肩痛、头痛症状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颈源性头晕的临床治疗上,采用颈部推拿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的疗法可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李思芸[8](2017)在《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从自贡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部就诊的病人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公认的西比灵胶囊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g,7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组运用韩景献教授独特的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以患者症状体征、功能及脑血流为观察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以及ESCV评分、TCD检测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线状况良好,具有可比性。疗效结果:(1)通过ESCV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及组内治疗前、治疗后分值的变化,结果提示两组组内比较ESCV分值均有提高(P<0.05),提示两组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ESCV评分。(2)分析TCD检测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A、RVA、BA的Vm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LVA、BA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LVA、BA的Vm方面治疗组疗效更好;RVA的Vm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6.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在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晕针、皮下血肿、感染、断针、滞针等针刺不良反应。综上提示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对稳定,均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缓解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在临床运用中实用性较高,依从性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马凯[9](2017)在《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社会常见病之一,一直是医疗界研究治疗的热点。本课题通过采用《内经》十二针法之一恢刺针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型有效的针刺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并探讨恢刺针法对患者血清血栓素(TXA2)和血浆内皮素(ET)改变的作用效能。方法:理论研究部分系统得阐述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病理机制论述,重点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各种常用治疗手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介绍恢刺针法的作用原理、操作特点和现代临床应用。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恢刺针法治疗,均隔日进行1次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A2和血浆ET浓度,并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结果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血清TXA2和ET浓度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成年人浓度(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XA2和ET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与血清TXA2和血浆ET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或是TXA2和ET参与并加重了椎动脉血管收缩及痉挛,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②恢刺针法可以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血清中TXA2和血浆ET的浓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③恢刺针法临床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治疗CSA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吴先平,洪顺垣,陈曼莉,冯丽容[10](2016)在《不同模式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将120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30例。A组采用照射模式一(照射2s,间隔3s,照射强度70%),B组采用照射模式二(照射3s,间隔3s,照射强度70%),C组采用照射模式三(照射3s,间隔2s,照射强度70%),D组采用照射模式四(照射3s,间隔2s,照射强度80%)。10min/次,1次/d,双侧交替,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休息7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并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各组VA的Vm均上升,PI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组改善优于其它三组,C组改善优于A、B两组,B组改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模式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患者VA的Vm、PI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延长照射时间和/或缩短照射间隔时间、提高照射强度对患者VA的Vm、PI影响显着。

二、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和研究方法
    1 病历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资料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析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发病机制探索
        1.3 治疗概况
        1.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误诊误治情况
    2 中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研究结果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定义的争议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一般特征
        2.2 临床特征
    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3.1 颈椎曲度改变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2 颈椎不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4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定义
        1.1.2 病因
        1.1.3 发病机制
        1.1.4 诊断
    1.2 传统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辩证分型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1.3.1 现代医学治疗
        1.3.2 传统中医治疗
        1.3.3 超声注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3.4 传统中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3.5 颈椎病的预防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2.1 对照方法
        2.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病例脱落标准
        2.3.4 病例脱落处理
        2.3.5 病例剔除标准
    2.4 治疗方案
        2.4.1 超声注射治疗及其具体操作
        2.4.2 传统中医治疗及其具体操作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2.7 研究结果
        2.7.1 一般资料
        2.7.2 临床有效率
        2.7.3 两组VAS评分和治疗前后田中靖久评分变化
        2.7.4 两组一个疗程后治疗成本比较
        2.7.5 三个月随访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2.7.6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2.8 分析与讨论
        2.8.1 两组疗效探讨
        2.8.2 两组治疗成本探讨
        2.8.3 两组三个月内复发率、满意度及倾向度比较
        2.8.4 选穴依据
        2.8.5 两组安全性探讨
    2.9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伦理审查批件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子午捣臼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1.6 治疗方法
        1.1.7 观察指标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一般资料情况
        1.2.2 两组临床评分对照分析
        1.2.3 安全性检测
    1.3 讨论
        1.3.1 目前关于CSA的相关研讨进展
        1.3.2 治疗方案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医学研讨分析
    2.1 椎动脉型颈椎中医学研究
        2.1.1 关于病名的研究
        2.1.2 病因病机
        2.1.3 中医学对于颈痹病相关研讨分析
    2.2 现代医学关于CSA的认知探讨进展
        2.2.1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2.2.2 现代医学治疗CSA的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MR-DTI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基本技术路线图
引言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CEH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药治疗CEH临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CEH的认识
        2.1 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2.2 发病机制探讨
        2.3 诊断标准
        2.4 CEH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3.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Met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检索结果及文献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4 讨论
    小结
临床研究
    1. 基于MR-DTI对CEH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资料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结果
        1.5 讨论
    2. 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CEH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研究结论
        2.6 讨论
    3. 导师李华东教授治疗颈源性疾病临床经验总结
        3.1 发病机理的认识
        3.2 治疗思路与方法
        3.3 典型医案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7)颈部推拿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颈源性头晕3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
3 讨论

(8)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
    1.2 研究设计
        1.2.1 总体设计
        1.2.2 随机
        1.2.3 对照
        1.2.4 盲法
        1.2.5 样本量
    1.3 病例选择
        1.3.1 .病例来源
        1.3.2 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3.6 终止试验的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西比灵组)
        1.4.2 治疗组(枕三经排刺法组)
    1.5 观测指标与时点
        1.5.1 观测指标
        1.5.2 观测时点
    1.6 临床评价
        1.6.1 疗效评价
        1.6.2 安全性评价
        1.6.3 依从性评价
    1.7 统计与分析
        1.7.1 统计分析内容
        1.7.2 统计分析方法
    1.8 伦理学原则
        1.8.1 知情同意
        1.8.2 受试人员招募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完成情况
    2.3 基线比较
        2.3.1 两组性别基线比较
        2.3.2 两组年龄基线比较
        2.3.3 两组文化程度基线比较
        2.3.4 两组病程基线比较
        2.3.5 两组ESCV评分基线比较
        2.3.6 两组治疗前TCD各指标平均血流速度基线比较
3 研究结果
    3.1 疗效评价结果
        3.1.1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3.1.2 两组治疗前后TCD各指标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3.1.3 临床疗效比较
    3.2 安全性评价结果
        3.2.1 不良事件发生率
        3.2.2 安全性评价等级
        3.2.3 不良反应
    3.3 依从性评价结果
        3.3.1 两组依从性比较
        3.3.2 脱落病例分析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4.1.1 病名历史沿革
        4.1.2 病因病机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4.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概要
        4.3.1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概要
        4.3.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概要
    4.4 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4.4.1 枕三经排刺法主穴选穴依据
        4.4.2 机理探讨
    4.5 量表的选择
        4.5.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4.5.2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TCD)
    4.6 结果讨论
        4.6.1 基线分析
        4.6.2 疗效分析
        4.6.3 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文献记载
        1.2 辨证分析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2.1 认识过程
        2.2 CSA的生理解剖
        2.3 诊断标准
        2.4 病理机制研究
        2.5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意外情况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入组病例血清TXB2、ET和体检健康成年人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ET浓度比较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
    1 TXA_2与CSA
    2 ET与CSA
    3 恢刺针法
        3.1 理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恢刺针法对CSA的作用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马晶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富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D]. 房兰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成本分析[D]. 黄玉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子午捣臼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侯佩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MR-DTI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D]. 张万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颈部推拿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颈源性头晕31例[J]. 莫贤晓,陈世飞,丘佐,吴日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09)
  • [8]枕三经排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思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9]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D]. 马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不同模式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吴先平,洪顺垣,陈曼莉,冯丽容.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07)

标签:;  ;  ;  ;  ;  

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