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一、彩超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君[1](2021)在《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着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着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胡伟[2](2021)在《肾移植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细胞变化规律,比较术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受者和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受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移植医生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从而提高肾移植受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肾脏移植科学登记系统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HIS病历系统,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行肾移植手术并定期于本中心随访的肾移植受者,收集所纳入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术后早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特点和血细胞变化规律。将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受者纳入PTN(post-transplant neutropenia,PTN)组,其余受者纳入非PTN组,比较分析两组受者的基线资料、血液系统疾病发生率、术后并发症、血尿素氮、血肌酐、尿酸等指标以及他克莫司、霉酚酸血药浓度数据,分析纳入有差异和意义的影响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肾移植术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对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做ROC分析,以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1)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8.15%、23.15%、9.26%、53.70%和14.81%。有54.63%的受者在术后1年内至少发生过1次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首次减少时间距离移植平均107.85天。(2)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血细胞随时间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可分为“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两种类型,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为“先升后降”类型,即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WBC:+5.100×109/L,95%CI:4.394-5.807×109/L;NE:+6.465×109/L,95%CI:5.799-7.131×109/L),第5天达到低谷,术后第3周时恢复到术前水平;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变化属于“先降后升”类型,即术后第2-4天达到低谷,第2-4周时恢复到术前水平。(3)PTN组和非PTN组受者在基线资料、原发病、术前检查化验和血液系统并发症方面大多无统计学差异,其中两组间吸烟史、不同移植类型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方面,两组白细胞减少症和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而贫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两组间感染和DGF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TN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TN组,其他并发症则无统计学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死亡器官移植(OR=3.56,95%CI:1.23-10.33)和DGF(OR=7.55,95%CI:1.25-45.62)可能是影响PTN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分析,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0.778。(4)PTN组和非PTN组间术后WBC、LY和PLT随时间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而RBC和Hb在两组间随时间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从各类型血细胞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可知,PTN组整体比非PTN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PTN组和非PTN组间术后BUN和肌酐的变化随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TN组比非PTN组的相关指标较高,且下降速度相对较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后血细胞随时间变化规律可分为“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两种类型。死亡器官移植和DGF可能是影响PTN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TN对早期移植肾功能具有一定影响。

吴文芳,李妙,董静[3](2020)在《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后心功能和形态的评估效果及预测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评价心脏移植术后心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应用价值,选取心脏移植术后患者41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术后7 d均实施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大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存在排异反应者的术后7 d LAD、LVESD、左室心肌质量(LVM)大于无排异反应者,LVEF、左室每搏量(LVSV)小于无排异反应者(P<0.05);随访3个月,病死者术后7 d的LAD、LVESD、LVM大于存活者,LVEF、LVSV小于存活者(P<0.05)。LAD、LVESD、LVEF、LVM、LVSV联合预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排异反应及患者预后的AUC均为最大。本研究提示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后心功能、形态具有一定评估价值,有望成为预测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预后的潜在手段,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席文杰[4](2020)在《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器官移植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一切策略都源于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和个体化治疗依然是医务人员仍未解决并不断探索的难题。情绪与人群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相关性,情绪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如何,需要进行探索。目的:(1)描述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的情绪状态的现状;(2)探究情绪状态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脏移植病房住院的44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 Short Form,POMS-SF)收集资料,同时收集患者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情况,以及检验系统中研究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结果: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三次情绪状况调查发现代表患者总体情绪状况的情绪总分(TMD)M(Q1,Q3)分别为4.5(1.5,11.75),0(-2,6),-2(-4,5.5),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情绪评分总分与T淋巴细胞指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CD4细胞百分比负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84(P<0.01);研究对象的情绪会影响NK细胞的活性,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发现,NK细胞百分比情绪评分总分存在差异(P<0.05);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发现同一个体不同情绪状态下测量的B淋巴细胞CD19有统计学差异,F=3.052,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情绪评分总分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216,P<0.05)。探索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发现,醋酸泼尼松片的剂量(B=-0.43,P<0.05)、TMD(B=-0.238,P<0.05)以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B=-0.224,P<0.05)对CD4淋巴细胞有负向影响。路径分析显示,情绪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心脏移植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心脏移植患者情绪状态会影响免疫内环境,其中心脏移植患者的情绪变差时,免疫内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会减少,B淋巴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会增多。另外情绪状态会影响辅助NK杀伤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影响机制方面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药物因素也有情绪因素。情绪状态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

丁祥超[5](2019)在《MicroRNA let-7靶向结合Nr4A1调控T细胞功能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对于各类原因导致的终末期心脏功能衰竭,器官移植手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下,大部分的急性排斥反应能得到有效控制,但随后发生的慢性排斥反应以及免疫抑制剂相关的副作用,如感染、恶性肿瘤和肾脏毒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Nr4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 Group A Member 1)是一种细胞核孤生受体,在T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Nr4A1缺乏对于T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以及Nr4A1的潜在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课题将使用多种基因敲除小鼠建立心脏移植模型,研究T细胞中Nr4A1缺乏对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明确Nr4A1在T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寻找调控Nr4A1的潜在上游靶点,为临床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1.构建小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并观察Nr4A1的表达变化取Balb/c(H-2d)小鼠心脏为供体,野生型C57BL/6(B6,H-2b)为受体,构建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或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qPCR以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T细胞中Nr4A1表达变化。2.体内观察Nr4A1敲除后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及体内CD4+T细胞表型的影响取Balb/c(H-2d)小鼠心脏为供体,B6;129S2-Nr4A1tm1Jmi/J(Nr4A1 KO,Nr4A1-/-)小鼠或免疫重建的B6.129S7-Rag1tm1Mom/JNju(Rag1-/-)小鼠做为受体,构建心脏移植模型,观察Nr4A1敲除后,体内CD4+T细胞表型变化以及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3.明确Nr4A1激动剂对CD4+T细胞功能以及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取Balb/c(H-2d)小鼠心脏为供体,野生型C57BL/6(B6,H-2b)为受体,构建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应用多种Nr4A1特异性小分子激动剂研究其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同时,体外提取原代CD4+T细胞并使用激动剂干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细胞表型改变。4.细胞水平探究Nr4A1的潜在调控靶点使用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观察其对CD4+T细胞Nr4A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分子生物学Western Blot、qPCR检测CD4+T细胞内Nr4A1的表达调控方式,生物信息学分析Nr4A1的潜在上游靶点,最后通过细胞转染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上游靶点的有效性和特异性。5.构建microRNA拮抗剂观察其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根据前文实验结果,确定目标microRNA是Nr4A1的潜在上游靶点,构建特异性microRNA拮抗剂,在体内水平观察其对Nr4A1的表达调控作用以及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并通过Nr4A1-/-小鼠验证特异性microRNA拮抗剂的保护作用对Nr4A1的依赖性。结果:1.Nr4A1在心脏移植后受体免疫器官以及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CD4+T细胞中表达显着上调;2.Nr4A1敲除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加重,且Nr4A1敲除鼠对于成熟的移植耐受诱导方案产生抵抗;3.细胞过继重建小鼠免疫系统实验证明,Nr4A1主要影响CD4+T细胞活化后凋亡以及Tregs细胞亚群分化而影响排斥反应进程;4.Nr4A1受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FK506,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且FK506通过上调miRNA let-7a发挥Nr4A1转录后抑制作用;5.MicroRNA let-7a拮抗剂可减轻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联用microRNA let-7a拮抗剂可减少FK506的使用,并增加移植物存活时间。6.MicroRNA let-7a拮抗剂通过上调Nr4A1蛋白表达,实现对心脏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论:Nr4A1在CD4+T细胞介导的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Nr4A1缺乏可抑制CD4+T细胞活化后凋亡以及Tregs细胞亚群分化,加重排斥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FK506,可通过上调microRNA let-7a抑制Nr4A1转录后翻译过程,使用microRNA let-7a特异性拮抗剂可逆转FK506对于Nr4A1的抑制作用,从而显着延长移植物存活,增强FK506的治疗效果。Nr4A1可能为临床上心脏移植术后,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的新靶点。

范磊[6](2019)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及术后动脉血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疗特点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例肾移植术中及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随访观察,结合国内外相关报导,对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和发生发展进行分析总结。10例患者均为DCD供肾,其中术中并发症2例为术中髂外动脉内膜横断,术后并发症3例为移植肾动脉狭窄,2例为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为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结果:肾动脉狭窄经介入支架置入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未发现再狭窄,肾功能正常;2例术中髂外动脉内膜横断患者一例经术中人工血管移植,一例经异体血管移植,术后恢复正常,随访患者均移植肾功能正常,双下肢运动未见异常;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均行移植肾切除术,患者恢复透析治疗;3例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行移植肾切除及二次移植术。结论:肾移植血管相关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后果严重,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供肾获取和手术中血管损伤和吻合技术不佳,供受体动脉粥样硬化,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肾周感染等是血管并发症重要因素,彩超及CTA检查在诊断血管相关并发症中起了重要作用,介入治疗和血管外科技术是血管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方式,血管并发症在及时正确诊断及处理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谢宇[7](2019)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趋化性测定与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构建背景:急性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无创影像检测方法。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淋巴细胞介导。本研究拟利用淋巴细胞构建靶向超声探针,以期进行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超声显像。方法:手术构建大鼠心脏移植模型。①异基因移植组:Brown Norway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同基因移植组:Lewis大鼠同为供体和受体;②心脏移植受体体内输入DiR标记的淋巴细胞,2小时后离体荧光成像,观察DiR-淋巴细胞在心脏移植受体各器官中的分布;③异基因移植受体体内输入DiI标记的淋巴细胞,15分钟后移植心脏切片,观察DiI-淋巴细胞血管粘附和组织浸润情况;④制备抗大鼠CD4抗体修饰的微泡(MBCD4),MBCD4与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孵育,构建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cell-MBs),光镜下观察cell-MBs形态并测量粒径。结果:①心脏移植受体输入DiR-淋巴细胞2小时后,异基因移植心脏DiR荧光强度显着高于同基因移植心脏(p<0.05);②异基因移植受体输入DiI-淋巴细胞15分钟后,免疫荧光切片显示DiI-淋巴细胞粘附移植心脏血管内皮并浸润组织间隙;③体外光学显微图片显示淋巴细胞与微泡结合,cell-MBs制备成功;颗粒计数仪测得其粒径为 3.16±0.2 μm。结论:①异基因移植心脏中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具有向异基因移植心脏趋化特性。②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可作为超声分子成像探针检测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第二部分超声分子成像检测心脏急性排斥反应背景:迄今为止,心电图、常规超声心动图、磁共振等临床方法尚不能特异性检测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有创且并发症多。本研究拟利用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cell-MBs)实施移植心脏超声分子成像,以期无创检测心脏急性排斥反应。方法:手术构建大鼠心脏移植模型。①异基因移植组:Brown Norway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受体未接受药物处理;异基因环孢素A(CsA)组:Brown Norway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受体术后第0-3天接受7.5 mg/kg/d CsA皮下注射;同基因移植组:Lewis大鼠同为供体和受体;②三组移植心脏均以普通微泡(MBs)、抗CD4抗体修饰的微泡(MBCD4)和cell-MBs三种超声造影剂进行超声分子成像。③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等级。结果:①在异基因移植组,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显着高于MB CD4和MBs(p<0.05),MBCD4超声分子影像信号显着高于MBs(p<0.05);在异基因CsA组,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显着高于MBCD4和MBs(p<0.05),MBCD4超声分子影像信号与MBs无显着差异(p>0.05);在同基因移植组,cell-MBs、MBCD4、MBs的超声分子影像信号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在异基因移植组显着高于异基因CsA组(p<0.05),在异基因CsA组显着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MBCD4超声分子影像信号在异基因移植组显着高于异基因CsA组(p<0.05),在异基因CsA组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着差异(p>0.05);③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异基因移植组移植心脏发生3R级急性排斥反应,异基因CsA组移植心脏发生2R级急性排斥反应,同基因移植心脏无排斥反应。结论:Cell-MBs超声分子成像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测2R级及以上程度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第三部分心脏急性排斥反应中趋化因子与粘附分子对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的影响背景: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是参与淋巴细胞炎症趋化和血管粘附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拟探讨心脏急性排斥反应中趋化因子与粘附分子对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的影响。方法:手术构建大鼠心脏移植模型。①异基因移植组:BN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同基因移植组:Lewis大鼠同为供体和受体;②术后第三天,RT-PCR分析两组移植心脏CXCL9、CXCL10、CCL2、CCL4和CCL5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情况;③大鼠异基因心脏移植术后第三天行cell-MBs超声分子成像,体内输入CXCL9、ICAM-1或VCAM-1中和抗体后重复cell-MBs超声分子成像,比较抗体封闭前后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差异。结果:①RT-PCR显示CXCL9mRNA在异基因移植心脏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同基因移植心脏(p<0.05),CXCL10、CCL2、CCL4和CCL5的mRNA在两组间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CAM-1和VCAM-1在异基因移植心脏中表达显着高于同基因移植心脏;②CXCL9体内封闭显着下降异基因移植心脏的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p<0.05),ICAM-1和VCAM-1体内封闭未能显着下降异基因移植心脏的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p>0.05)。结论:CXCL9是参与心脏急性排斥反应cell-MBs超声分子影像信号的关键分子。

匡诗亮[8](2018)在《尿激酶联合LifePort对缺血DCD供肾肾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不同灌注方式作用下缺血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供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血流面积比(BFAR)及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叶间动脉搏动指数(PI)、叶间动脉平均流速(Vmean)、叶间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尿激酶联合LifePort在改善缺血DCD供肾肾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方面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通过比较尿激酶联合LifePort组(试验组)和LifePort组(对照组)受者术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24小时尿量、血清肌酐值和DGF发生率,分析两组间缺血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表现与两组间受者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9月-2018年01月之间完成的DCD中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供体。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每例供者的两个肾脏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尿激酶联合LifePort灌注,对照组仅使用LifePort进行单纯的机械灌注。两组均预设灌注压力为35mmHg,总灌注时间为5h。将灌注结束的肾脏进行进一步修整,试验组使用100ml低温高渗枸橼酸盐腺嘌呤液(Hypertoni citrate adenine solution,HCA)进行冲洗,用以清除残余的尿激酶,对照组使用等量HCA液在同等压力下进行灌注。同样采用随机化原则,将处理完成后的供肾分别进行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术后予以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他克莫司胶囊+甲泼尼龙片三联抗排斥治疗,其余分别予以抗感染、护肝护胃、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术后1月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期观察每个受者移植肾的血流面积比(BFAR)、叶间动脉血流频谱相关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流速(Vmean)、舒张末期流速(EDV)),来评价两组移植肾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情况。于术后1月内定期观察不同时间点每例受者的24小时尿量及血清肌酐值,分别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GF发生率,用以评价两组移植肾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月内两组间移植肾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同时期比较,试验组移植肾BFAR均值要高于对照组移植肾BFAR均值,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14天同时期比较,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RI均值要低于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RI均值,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第28天同时期相比,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RI均值接近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RI均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14天同时期比较,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PI均值要低于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PI均值,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第28天同时期相比,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PI均值接近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PI均值相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14天同时期比较,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Vmean均值要高于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Vmean均值,两组间的差异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第28天同时期相比,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Vmean均值接近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Vmean均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14天同时期比较,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EDV均值要高于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EDV均值,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第28天同时期相比,对照组移植肾叶间动脉EDV均值接近试验组移植肾叶间动脉EDV均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两组间受者肾功能指标的比较:术后1月内同时期试验组受者24小时尿量均值要高于对照组受者同期24小时尿量均值,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同时期的试验组受者血清肌酐值均值要低于同期对照组受者血血清肌酐值均值,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发生DGF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缺血DCD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方面,尿激酶联合LifePort灌注较单纯的LifePort机械灌注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肾脏移植术后1月内,血流动力学较好的尿激酶联合LifePort灌注组受者与LifePort组受者相比较,前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亦更佳。

陈树汉[9](2018)在《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肾脏移植术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器官移植相关科技的进步,肾移植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但术后若出现免疫诱导期内免疫抑制剂浓度未能达到靶浓度要求、免疫抑制剂突然减量、频繁呕吐、腹泻等诱因,则增加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风险,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排斥反应(AR)是指在肾移植1周后发生的排斥反应,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尿量较前明显减少、体温升高、血压较前升高、移植肾区胀痛;辅助检查中血肌酐较前最低点明显升高;移植肾区彩超提示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升高(>0.75);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符合Banff标准。我们课题组发现,肾移植术后的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在术后早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血小板活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回顾性观察肾移植术后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当天AR组的血小板五项参数的变化规律,纳入的AR组患者53例,对照组(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186例,选择全变量模型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各血小板参数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血小板五项参数对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后受者的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本中心239例尿毒症患者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2个月内的临床资料。包括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3例(AR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6~58(40.4±1.3)岁,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为术后6~26(13.5±0.7)天;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7例,糖尿病肾病5例,IgA肾病8例。另外纳入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186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25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21~69(42.2±0.8)岁;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2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9例,糖尿病肾病18例,IgA肾病29例,多囊肾10例,梗阻性肾病11例。所有239例均为尸体供肾,患者术前均经过规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纳入标准:供受者血型相符,淋巴细胞毒实验阴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HLA配型检测A、B、DR共6个位点,错配1~4个位点。术后静滴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甲基强的松龙(MP)免疫诱导,口服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他克莫司(Tac)三联抗排斥治疗方案。排除标准:观察期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观察期内出现感染的受者;输注血小板等血液制品者。结果:1、术前血小板各项参数在AR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当天,AR组和对照组相比,MPV、PDW、P-LCR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R组和对照组的PLT、PCT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影响急性排斥反应的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P-LCR(P<0.05、OR=1.130)和 PDW(P<0.05、OR=1.498)均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MPV、PCT、PLT等因素均对急性排斥反应无显着影响(P>0.05)。3、肾移植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当天各血小板参数的ROC曲线提示:P-LCR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最佳临界值为28.85%,灵敏度为69.8%,特异度为80.6%;PDW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最佳临界值为10.45fL,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54.3%。结论:肾移植术后检测P-LCR、PDW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高于最佳临界值应警惕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联合检测P-LCR和PDW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涂星强[10](2014)在《活化T细胞内钙信息传递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大器官移植是一个国家器官移植水平的综合体现,而心脏移植是医学领域研究多项高精技术协作的结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器官移植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人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外科手术的一半都将是器官置换。世界上已有10多万人接受了心脏移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000多例的速度增加。随着科学技术、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技术不断提高,心脏移植术后成功的最大阻碍之一是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脏器移植术后不同个体供、受体之间组织相容性存在的差异,产生的排斥反应也不相同。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剂应用策略应该是脏器移植术后根据不同个体的排斥反应程度进行“个体化差异”免疫抑制剂应用,即以较小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达到满意的抗排斥反应效果,以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减轻经济负担。目前尚无简捷、无创、高效、实时的方法对排斥反应进行监测,因此免疫抑制剂很难做到“个体化”应用,以达到高效、低毒副作用的理想状态。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器官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减少脏器移植术后患者的有创检查之痛苦,降低用药费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探明移植排斥反应的分子机制,寻找高效、快捷、特异、敏感的排斥反应的监测方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是由活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而细胞内钙及相关信息传递在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中起关键作用。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期间细胞内钙及其相关信息传递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和心脏移植排斥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急性排斥反应的分子机制,探明分子水平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监测的新方法,为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与防治寻找新的突破口。研究目的1.采用改良Ono氏腹腔异位心脏移植经典模型,总结手术心得,进一步探索心脏移植的理想模型,使之用于急、慢性排斥反应机理、免疫耐受、免疫排斥反应监测、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筛选等临床和基础实验的研究更加方便。2.本项目从CD8+CD28+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信号转导方向来研究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以及T细胞活化期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细胞外放射性钙离子(45Ca2+)的摄取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相互关系,可能会是器官移植研究新的突破口。3.从分子水平研究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可能发现更多、更好、更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新药物;并能从细胞分子水平探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为临床寻找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找到更简便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1.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制作采用改良的Ono氏经典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法,先做预实验40组,再做正式实验80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供、受体麻醉→供、受体准备→供心摘取→受体心脏移植→术后观察等步骤。2.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CD8+CD28+T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2.1实验分组:T1组(正常大鼠组):SD大鼠(n=24),术后1、3、5、7天每次随机抽取6只,6只为一组,共4组;T2组(假手术组):SD大鼠(除不行心脏移植外,其他操过程都相同)动物模型(n=24),术后1、3、5、7天每次随机抽取6只,6只为一组,共4组;T3组(手术组):同种心脏移植组,(WISTAR→SD大鼠)动物模型(n=24),术后1、3、5、7天每次随机抽取6只,6只为一组,共4组。2.2T1组、T2组和T3组分别分成术后1、3、5、7天4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并处死大鼠,移植心脏做病理切片,按照AR分级标准(Stanford标准),进行分级。标本进行编号后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测定。2.3比较T1组、T2组和T3组研究移植前后大鼠CD8+CD28+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有确定的量效关系。2.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进行方差分析,如方差齐性,行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行非参数检验。心脏移植组CD8+CD28+T淋巴细胞钙离子含量与AR进行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CD8+CD28+T胞外45Ca2+摄取率的相关性研究3.1实验分组:T1组(正常SD大鼠组)24只,术后1、3、5、7天每次随机抽取6只为1组,共4组;T2组(同种心脏移植组,VISTAR→SD大鼠)24只,造模成功后,术后1、3、5、7天每次随机抽取6只,6只为1组,共4组。3.2CD8+CD28+T细胞获取:无菌条件下捣脾后,通过免疫磁珠分正负两步分选获取CD8+CD28+T细胞。3.3测定CD8+CD28+T细胞外45Ca2+摄取率:用玻璃纤维滤纸收集CD8+CD28+T细胞,干燥后用液闪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cpm)。3.4统计学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Mann-Whitney U test检验,实验组CD8+CD28+T细胞外钙摄取率与AR的分级进行秩相关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1.本项目实验方案流程简图Figure1. The project program flow diagram研究结果1.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预实验40例,存活21例,成功率52.5%。主要死亡原因是术中创伤大,分离血管操作粗暴至大血管破裂致大鼠休克不能存活,供心摘取时间长、吻合血管时间长心脏不能复跳,大鼠休克不能存活。预实验完成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再进行正式实验,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正式实验80例存活70例,存活率87.5%。与预实验组对比,正式实验组冷、热缺血时间、心脏复跳时间、腹主动脉阻断时间显着降低,手术成功率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移植心脏病理切片分级(详见下图,HE×400)。AR的分级参照Stanford标准进行AR的分级。0级:无排斥,心肌组织正常,无心肌间质单核细胞浸润。1级:有局灶性血管外、心肌间质单核细胞浸润,不伴心肌细胞损害。2级:单灶性单核细胞浸润,小灶状心肌细胞损害。3级:弥漫性单核细胞浸润合并损坏或心肌坏死。4级:弥漫性多类型细胞浸润,明显心肌间质水肿、出血和心肌坏死。由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完成。Stanford0级Stanford1级Stanford2级Stanford3级Stanford4级3.假手术组在术后第5天发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模型组在术后第1天只发现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及小灶状心肌细胞坏死,第3天排斥反应最重,可见弥漫性多类型细胞浸润,明显心肌间质水肿、出血和心肌坏死,第5天次之,但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第7天减轻。模型组内各时间段组CD8+CD28+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假手术组、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假手术组与对照组CD8+CD28+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CD8+CD28+T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与术后心脏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有关,与手术创伤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CD8+CD28+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与AR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8,相关显着(P<0.05)。4.术后第3、5天实验组的钙摄取率[CR:T Mφ(+)/T M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CD8+CD28+T细胞外钙摄取率与AR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6,相关显着(P<0.05)研究结论1.通过预实验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总结手术心得,结果显示正式实验较预实验冷、热缺血时间、心脏复跳时间、腹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成功率显着提高。Ono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方法是心脏移植的基本模型,心脏移植的理想模型以手术方法简单、供心缺血时间短、术后模型稳定利于长期实验观察为标准。尽管,经过很多代医学前辈的的不断实践与努力,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较之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但是在动物模型的很多操作技巧上仍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努力。2.Ca2+在人体内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组织或细胞产生病理反应时其浓度还能反映机体或细胞的病变程度,Ca2+作为细胞内的重要信息传递物质,具有调节细胞功能、参与信号跨膜传递以及介导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等重要作用。3.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即通过相应抗原所激活的T细胞聚集于移植物并释放细胞活性因子产生的免疫损害。T淋巴细胞具有多种调节功能,即辅助功能、移植功能和效应功能,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T细胞从静止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在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激活状态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学免疫反应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并导致移植物功能损害的关键。4.本研究发现心脏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与CD8+CD28+T细胞表达增高成正相关。CD8+CD28+T淋巴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显着增加与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加重有紧密的关系,且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高。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有助于对急性排斥反应做出诊断。5.本研究发现心脏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与胞外钙离子摄取成正相关性,CD8+CD28+T细胞外钙摄取率可以通过液体闪烁计数仪精确测定,所以这种方法有望成为临床上一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简便,有效的方法。

二、彩超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超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ddcf-DNA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肾移植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手术方法
        2.1.4 免疫抑制方案
    2.2 随访及术后并发症监测
        2.2.1 随访方案
        2.2.2 术后并发症的评判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肾移植受者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
        3.1.1 一般资料
        3.1.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1.3 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
        3.1.4 肾移植受者术后血细胞变化规律
        3.1.5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相关资料分析
    3.2 肾移植受者术后中性粒细胞症危险因素分析
        3.2.1 两组肾移植受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3.2.2 两组肾移植受者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3.2.3 两组肾移植受者术后血细胞变化规律分析
        3.2.4 两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3.2.5 两组肾移植受者生化及血药浓度数据分析
        3.2.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移植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后心功能和形态的评估效果及预测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参数
    2.2 心功能指标与形态指标关联性
    2.3 有无排异反应者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
    2.4 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术后有/无排异反应的预测效果
    2.5 不同预后患者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
    2.6 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预后预测价值
3 讨论

(4)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心脏移植现状
    二、心脏移植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排异反应影响心脏移植受者生存
    四、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类型与机制
        (一) 超急性排异反应
        (二) 急性排异反应
        (三) 慢性排异反应的主要表现为抗体介导的排异反应
    五、心脏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六、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治疗和免疫监测
        (一)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治疗方案
        (二)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监测
    七、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八、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心理神经免疫学说
        (二) 情绪应激状态与免疫功能
    九、心脏移植受者情绪的研究现况
        (一) 心脏移植受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
        (二) 焦虑、抑郁情绪对心脏移植患者的影响
        (三) 心脏移植患者情绪状况的测评
    十、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研究样本量
    四、抽样方法
    五、研究工具
        (一)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
        (二) 情绪状况-简式简明心境量表
        (三) 免疫功能状况-自行设计的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病例报告表
    六、资料收集
    七、数据统计分析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原则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二) 研究对象的疾病学特征
    二、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
    三、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 情绪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二) 药物使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 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四、探讨情绪在药物使用与免疫功能之间的作用
        (一) 探讨情绪状态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 探讨情绪状态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药物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讨论
    一、对研究对象的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二) 研究对象的疾病特征分析
    二、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
        (一) 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
        (二) 家族病史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影响患者情绪状态
    三、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 研究对象情绪状态会影响免疫内环境
        (二) 药物使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 药物剂量增加和情绪状态变差影响免疫功能
    四、探讨情绪在药物使用与免疫功能之间的作用
        (一) 情绪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 情绪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
    附录三: 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OMS—SF)
    附录四: 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病例报告表
致谢

(5)MicroRNA let-7靶向结合Nr4A1调控T细胞功能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二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三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和中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趋化性测定与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构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超声分子成像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急性排斥反应中趋化因子与粘附分子对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影像评估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8)尿激酶联合LifePort对缺血DCD供肾肾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供肾机械灌注5h末机械灌注流体力学参数的比较……
        3.1.1 两组间供肾机械灌注前后阻力指数改善情况的比较……
        3.1.2 两组间供肾机械灌注前后流速改善情况的比较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移植肾术后1月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评价结果
        3.2.1 两组间移植肾术后1 月内BFAR的比较
        3.2.2 两组间移植肾术后1 月内叶间动脉RI的比较
        3.2.3 两组间移植肾术后1 月内叶间动脉PI的比较
        3.2.4 两组间移植肾术后1 月内叶间动脉Vmean的比较
        3.2.5 两组间移植肾术后1 月内叶间动脉EDV的比较
    3.3 两组间受者术后1 月内24 小时尿量的比较
    3.4 两组间受者术后1月内血清肌酐值的比较
    3.5 两组间受者DGF发生率的比较
    3.6 两组间受者出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组间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结果的分析
    4.2 两组间受者移植后肾功能评价指标的分析
    4.3 试验组受者早期肾功能改善可能机制的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血小板参数与急排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章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器官移植的历史
    二、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标准
    三、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表现
    四、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
    五、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六、急性排斥反应的预后
    七、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因子和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10)活化T细胞内钙信息传递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制作
    主要材料及器械
    麻醉方法
    手术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CD8~+CD28~+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标本来源
    主要试剂及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CD8~+CD28~+T胞外45Ca2~+摄取率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彩超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D]. 李国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肾移植术后血液系统并发症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临床分析[D]. 胡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3]二维及三维心脏超声参数对心脏移植后心功能和形态的评估效果及预测效能研究[J]. 吴文芳,李妙,董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6)
  • [4]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 席文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MicroRNA let-7靶向结合Nr4A1调控T细胞功能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丁祥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D]. 范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微泡复合物超声分子成像实验研究[D]. 谢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尿激酶联合LifePort对缺血DCD供肾肾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匡诗亮. 南华大学, 2018(01)
  • [9]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D]. 陈树汉.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活化T细胞内钙信息传递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 涂星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