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频无线电网络控制与信道编解码技术研究

扩频无线电网络控制与信道编解码技术研究

一、扩频电台的网络控制和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娟[1](2013)在《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电台整体结构及其协议的研究》文中指出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系统具有高保密性、强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等性能,在现代军事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现有动态双频跳频同步方案及其跳频系统仿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电台(简称跳频电台)的整体结构及其协议,为研制跳频电台样机解决了顶层设计以及部分底层模块化设计的接口问题。首先,从网络拓扑结构、跳频同步协议和系统性能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系统(由N部相同通信权限的跳频电台按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组成)的相关理论。其次,基于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系统的基本特点,重点研究了跳频电台的整体结构和相关的数据协议。跳频电台顶层结构采用基于Nios II的SOPC系统开发平台搭建,由Nios II CPU完成跳频电台内各子系统(跳频码发生器、频率控制字ROM、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发射端模块和接收端模块五大功能模块)的同步控制,实现N+2个信号接收处理通道和3个信号发射处理通道的多工工作模式的协同跳变工作。在跳频电台顶层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同步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外部接口等关键技术。最后,基于FPGA设计了部分模块或单元(DDS、BPSK调制解调和接收端模块中的并行状态检测单元),功能仿真调试表明:有关的结构及协议设计是合理的可实现的。

黄雁辉[2](2011)在《一种短波差分跳频通信平台的构建及实现》文中提出短波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是一个集信息调制、信息解调和跳频图案于一体的通信系统,其技术体制与常规跳频不同,有效的解决了数据的传输速率问题。由于其通信距离和其抗干扰能力的优势,该通信系统通常用于对通信安全性要求高的军事通信中。在短波跳频系统中,组网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针对组网问题在过去一些基于DSP或者是FPGA&DSP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了ARM处理器,ARM处理器能够承载操作系统方便了人机交互,并且外围接口丰富,组网模块可以在ARM承载的操作系统上实现。本文主要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短波差分跳频通信平台,该平台考虑了短波差分跳频通信技术特点,结合了项目的性能需求,选取了合适的芯片,通用性较强。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阐述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在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微处理器芯片(FPGA、DSP和ARM)以及高速数据传输技术(RapidIO、PCI Express、千兆以太网等);描述了短波通信和跳频通信的技术特点。第二章,研究了短波跳频系统的发射和接收模型,并根据模型设计了硬件平台的基本框架;根据系统需求制定了系统的性能指标;根据系统指标完成了芯片的选型,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了各个芯片之间的接口,完成了硬件平台的整体设计。第三章,根据设计的硬件平台,制定了实现和调试方案;依照调试方案完成了硬件平台调试,主要包括DSP自启动、DSP芯片内部以及外设配置、FPGA的配置、RapidIO接口的配置、ARM以及相关外设的配置和HPI接口的调试以及Windows CE下驱动的开发等;实现了稳定工作的硬件平台,奠定了系统实现的基础。第四章,对全文的总结,指出了本次研究的不足,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刘涛[3](2011)在《差分跳频系统中HARQ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重要的军事通信方式,近年来短波差分跳频通信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CHESS电台的问世让人们把短波通信研究方向的热点也转向了差分跳频通信,更是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短波通信的优势和前景。目前在差分跳频系统性能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而对差分跳频系统中的差错控制方面研究较少。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HARQ)是保障通信系统可靠、高速、高效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差错控制技术,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基于差分跳频的HARQ系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短波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描述了基于差分跳频的HARQ系统的基本模型,并将码合并技术引入到差分跳频通信系统之中,详细阐述了码合并原理,介绍了码合并HARQ系统的框图。其次,本文分析了码合并HARQ系统的性能,主要是在差分跳频通信基础上分析并得出了码合并HARQ系统的误比特率、误帧率、平均传输次数上界公式和有效数据通过速率。理论计算和仿真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无码合并的HARQ系统相比码合并技术的引入使差分跳频系统的丢包率和平均传输次数更低,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信道利用率和吞吐量。再次,通过分析单独依靠码合并技术对差分跳频系统性能的改善是不够的,于是提出引入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帧长自适应和速率自适应等关键技术对码合并HARQ系统进行改进,以使差分跳频系统性能更佳。分别对AMC、帧长自适应、速率自适应关键技术的原理作出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相应的算法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分析并给出了最优帧长公式,系统吞吐量公式。并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的引入相对于目前的差分跳频系统而言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郭扬[4](2009)在《短波信道建模及扩频-OFDM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短波通信研究中,信道建模、仿真,信道自适应技术、扩频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等短波通信新技术、新体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短波信道建模与仿真软件设计、OFDM调制技术以及扩频-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理论及仿真实验分析。基于Watterson模型仿真软件结构,对传统Watterson信道仿真模型进行了改进,将多径延迟和多普勒频移分别建模为满足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扩展了Watterson模型的适用条件与有效带宽。根据ITS宽带短波信道模型,在信道仿真中加入对延迟功率谱的建模,实现了一种新的短波宽带信道实时仿真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中信道模型的理论表达式。OFDM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并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短波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短波通信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并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基于短波信道的时变衰落特性,论文研究了短波通信OFDM调制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仿真进行了性能验证与比较。短波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具有很高的抗截获、抗多径干扰和抗窄带干扰能力。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与OFDM调制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短波通信系统的抗多径干扰能力与数据传输速率。

高慧[5](2009)在《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跳速跳频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跳频通信具有抗干扰、抗衰落的能力,在军事、民用通信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跳频同步是跳频通信的关键技术,只有实现了快速精确的同步,才能正确接收跳频信号。同时跳频同步也是跳频通信系统开发的难点,特别是在不同跳速工作时需要精心设计同步方案才能实现同步捕获和跟踪。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件无线电,分析了数字下变频技术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下变频器的信号下变频方案。该方案一方面通过抽取降低了信息的速率,另一方面解决了多跳速跳频通信系统中接收信息的频率跳变这一难题。同时对跳频同步技术及其实现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设计了TOD信息和同步字头相结合的同步方案,并对同步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在TMS320C6X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上验证了三种不同跳速跳频同步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张晶[6](2007)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通信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无线电的出现是无线电通信从模拟到数字、从固定到移动后,由硬件到软件的第三次变革,被认为是继模拟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之后的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以其极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表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文中分别从软件无线电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王毅[7](2007)在《跳扩混合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跳扩频混合系统的同步技术以及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的实现。扩展频谱通信系统是建立在香农信息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通信体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其多址能力、保密、抗多径等功能也倍受人们的关注,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中。而跳扩混合系统是在直接序列扩展频谱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载波频率跳变的功能,使得该系统实现了比单一FH或DS更大的频谱扩展,并具有通信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跳变难于捕捉等特点。同步技术是跳扩混合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中介绍了应用于跳频同步信息的经典的串行捕获、并行捕获等同步技术,并分析了在高斯信道下的同步的性能。为设计合理的同步方案,本文根据实际的需求,先主要对跳频帧结构和跳频时序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随后分析了基带部分的位同步、帧同步处理、同步时钟的恢复,然后给出了同步过程的软件流程图以及语音同步的流程图,并应用于实现该方案的硬件平台。通过对同步各流程及仿真结果分析,该方案能够满足需求。最后,经过与测试台系统联调,现场测试各项数据指标,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任利华[8](2007)在《IBOC DAB接收机Viterbi译码器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卷积编码是深度空间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及广播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编码方式,卷积码的最佳译码-Viterbi译码由于具有译码性能好,译码器结构简单等特性,因而在各种数据传输系统,尤其是数字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中,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本文以带内同频道数字音频广播(IBOC DAB)接收机系统为应用对象,设计了能够较好地满足IBOC DAB系统音频传输业务和少量数据传输业务要求的Viterbi译码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Viterbi译码器在不同的约束长度、量化精度、译码深度下的译码性能进行了Simulink仿真和分析,确定出适合IBOC DAB系统的误码率为10-5数量级左右的(2,1,7)卷积码及8电平量化软判决Viterbi译码方案。(2)在Viterbi译码器的具体电路结构设计中,分支度量模块(BMG)采用了一种速度快、所需硬件代价小的简化欧式距离求解方法;加比选(ACS)模块采用全并行的运算结构,并加入了度量溢出单元来减小电路规模,加法器采用了流水线式超前进位加法器的设计方法,比较器采用了RTL(寄存器传输级)结构描述,既提高了译码器的速度,又节省了硬件资源。(3)分别用Mentor公司的Modelsim6.1和Synplicity公司的Synplify Pro8.1对Viterbi译码器进行了功能仿真和逻辑综合,在Xilinx ISE8.1下完成了时序仿真和布局布线,并在Xilinx Spartan3 xc3s200芯片中进行了样片实现。经验证,在满足功耗的前提下译码器的数据吞吐率最高可达55Mbps。

马铭明[9](2007)在《基于TDT的UWB系统非盲同步算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估计理论的定时同步方案,它采用基于有噪模板的同步算法TDT与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同步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同步。先利用TDT算法实现帧级的同步,然后对接收信号进行定时修正,接下来利用超宽带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进行一帧内的逐脉冲滑动相关实现脉冲级同步。该捕获方法继承了TDT算法的复杂度低、同步速度快的优点,在系统复杂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更高的脉冲级同步精度。对该同步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其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更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还对非盲同步算法中训练序列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个突发内的最佳训练脉冲数目和最佳的传信脉冲和训练脉冲的能量分配,这些参数不仅影响同步捕获性能,还影响到信道估计和数据解调性能,也影响到数据的传输速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经过训练序列的优化设计后,系统的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不仅最小化了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MSE,而且最大化了系统的平均容量。

王磊[10](2005)在《混合扩频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应用扩频技术可在一个充满噪声和干扰的环境下,无差错、保密地进行信息传输。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混合扩频(FH/DS)通信系统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和跳频技术结合,是富有生命力的抗干扰通信系统。本文设计混合扩频通信的系统方案;根据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采用创新的DSP+FPGA架构作为硬件平台系统,可实现在恶劣电磁干扰环境中高速数据的传输。

二、扩频电台的网络控制和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频电台的网络控制和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电台整体结构及其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跳频通信的发展现状
        1.1.1 传统跳频通信
        1.1.2 分布式跳频通信
        1.1.3 动态双频跳频通信
        1.1.4 跳频通信的发展方向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系统
    2.1 传统跳频通信系统简介
        2.1.1 基本原理
        2.1.2 数学模型
        2.1.3 主要技术指标
        2.1.4 关键技术
    2.2 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系统模型
        2.2.1 拓扑结构
        2.2.2 同步协议
        2.2.3 系统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双频跳频电台整体结构设计
    3.1 电台整体结构及其数据协议
        3.1.1 数据总线及各模块接口
        3.1.2 工作原理
        3.1.3 CPU
    3.2 几个主要的二级模块及其数据协议
        3.2.1 跳频码发生器
        3.2.2 频率控制字ROM
        3.2.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3.2.4 发射端模块
        3.2.5 接收端模块
    3.3 本章小结
4 部分模块或单元的FPGA设计与仿真调试
    4.1 DDS的FPGA设计与仿真
        4.1.1 DDS的FPGA设计
        4.1.2 仿真结果
    4.2 BPSK调制解调的FPGA设计与仿真
        4.2.1 BPSK非相干解调原理
        4.2.2 BPSK调制解调的DSP Builder建模
        4.2.3 仿真结果
    4.3 并行状态检测单元的FPGA设计与仿真
        4.3.1 并行状态检测单元的FPGA设计
        4.3.2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一种短波差分跳频通信平台的构建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通信的概述
        1.1.1 无线通信的概述
        1.1.2 无线通信中的微处理器
        1.1.3 数据的高速传输技术
    1.2 短波通信的概述
    1.3 跳频技术的论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跳频系统方案及硬件平台的设计
    2.1 跳频通信系统的方案
        2.1.1 系统发射机模型
        2.1.2 系统接收机模型
        2.1.3 硬件平台的框架选择
    2.2 硬件性能指标的制定
        2.2.1 A/D 性能指标
        2.2.2 DDS 芯片的性能指标
        2.2.3 处理器性能指标
        2.2.4 存储设备的容量指标
        2.2.5 芯片间的数据通道指标
    2.3 硬件平台的芯片选型
        2.3.1 A/D 芯片的选型
        2.3.2 DDS 芯片的选型
        2.3.3 FPGA 的选型
        2.3.4 DSP 芯片的选型
        2.3.5 ARM 芯片的选型
        2.3.6 其它芯片的选型
    2.4 通信平台以及硬件接口设计
        2.4.1 A/D 与FPGA 之间的接口
        2.4.2 DDS 与FPGA 之间的接口
        2.4.3 FPGA 与DSP 之间的接口
        2.4.4 DSP 与ARM 之间的接口
        2.4.5 DSP 与外部存储设备的接口
        2.4.6 ARM 芯片的外部接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平台的实现
    3.1 硬件平台的整体实现方案
        3.1.1 FPGA 和DSP 的配置
        3.1.2 ARM 的配置
        3.1.3 平台调试方案
    3.2 DSP 的自启动
    3.3 DSP 芯片内以及外设配置
        3.3.1 芯片接口模块的配置
        3.3.2 DSP 的PLL 配置
        3.3.3 GPIO 的配置
        3.3.4 FLASH 芯片测试
    3.4 FPGA 的配置
    3.5 RapidIO 接口配置
        3.5.1 RapidIO 技术概要
        3.5.2 FPGA 的GTP 配置
        3.5.3 FPGA 的GTP 环回测试
        3.5.4 DSP 的SRIO 模块配置
        3.5.5 DSP 的SRIO 模块自环测试
        3.5.6 RapidIO 接口通道测试
    3.6 ARM 以及相关外设配置
        3.6.1 ARM 芯片内部接口配置
        3.6.2 Bootloader 开发
        3.6.3 USB 接口测试
        3.6.4 网络适配器的配置
    3.7 HPI 接口实现
        3.7.1 HPI 接口硬件实现
        3.7.2 HPI 驱动程序的开发
    3.8 各个通信接口的测试
        3.8.1 DDS 性能测试
        3.8.2 DSP 与FPGA 之间数据通信接口测试
        3.8.3 DSP 与ARM 之间的接口测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本文贡献与结论
    4.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差分跳频系统中HARQ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及其发展
        1.1.1 短波的传播方式
        1.1.2 短波信道及其特点
        1.1.3 短波通信发展的趋势
    1.2 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2.1 常规跳频
        1.2.2 差分跳频
    1.3 HARQ 技术及其发展
        1.3.1 传统的ARQ
        1.3.2 前向纠错
        1.3.3 HARQ 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短波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及其HARQ
    2.1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原理
        2.1.1 频率转移函数
        2.1.2 频率序列译码
    2.2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中的码合并HARQ
        2.2.1 码合并HARQ 系统框图
        2.2.2 码合并原理及数据重传方式
        2.2.3 改进的码合并HARQ 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码合并HARQ 系统性能分析
    3.1 AWGN 信道下码合并HARQ 性能分析
        3.1.1 信道模型
        3.1.2 系统模型
        3.1.3 AWGN 信道下码合并HARQ 系统的理论公式推导
        3.1.4 仿真结果
    3.2 瑞利衰落信道下带码合并的HARQ 性能分析
        3.2.1 信道模型
        3.2.2 系统模型
        3.2.3 瑞利信道下码合并HARQ 的理论通过率公式计算
        3.2.4 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码合并HARQ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4.1 自适应调制编码
        4.1.1 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分类
        4.1.2 差分跳频系统中的自适应调制编码
        4.1.3 基于差分跳频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性能分析
    4.2 帧长自适应
        4.2.1 数据帧长度与信道利用率的关系
        4.2.2 最佳帧长度
        4.2.3 帧长自适应的算法
        4.2.4 基于差分跳频的帧长自适应性能分析
    4.3 速率自适应
        4.3.1 速率、帧长及吞吐量之间的关系
        4.3.2 两类速率自适应算法
        4.3.3 差分跳频系统的速率自适应算法
        4.3.4 变速率与变帧长的优先级
    4.4 跨层HARQ 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及贡献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工作
申请专利

(4)短波信道建模及扩频-OFD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短波通信
    1.2 短波信道模型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1.4 扩频通信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短波信道的基本特性
    2.1 短波信道特性
        2.1.1 最高可用频率
        2.1.2 多径传播
        2.1.3 衰落
        2.1.4 短波信道的衰落类型
        2.1.5 相位起伏
    2.2 短波信道的时变线性系统模型
    2.3 短波信道的散射函数
        2.3.1 散射函数的定义
        2.3.2 多普勒展宽
        2.3.3 多径展宽
    2.4 短波信道的噪声
        2.4.1 大气噪声
        2.4.2 人为噪声
        2.4.3 宇宙噪声
        2.4.4 电台干扰
    2.5 短波信道的计算机仿真
        2.5.1 基于统计模型的短波信道模型
        2.5.2 重放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动态时延多普勒频移的窄带信道模型
    3.1 短波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Watterson 模型
        3.2.1 Watterson 模型结构与假设
        3.2.2 Watterson 模型的具体描述
        3.2.3 Watterson 模型的局限
    3.3 Watterson 模型的仿真
        3.3.1 Watterson 模型仿真的总体结构
        3.3.2 多径的仿真
        3.3.3 多普勒频移仿真算法
        3.3.4 噪声仿真
    3.4 基于动态时延多普勒频移的窄带信道模型的仿真
        3.4.1 随机多径延迟与随机噪声
        3.4.2 仿真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并行子路径结构的宽带短波信道模型
    4.1 短波宽带信道模型
        4.1.1 Watterson 模型加高斯随机延迟
        4.1.2 Watterson 模型后接群延迟特性滤波器
        4.1.3 伪决定性信道模型
        4.1.4 子带并行—宽带窄带化模型
        4.1.5 电离层物理模型
    4.2 ITS 短波宽带信道模型
        4.2.1 功率延迟剖面函数
        4.2.2 确定性相位函数
        4.2.3 随机调制函数
        4.2.4 短波宽带信道模型的离散化
    4.3 宽带短波信道模型的散射函数
        4.3.1 短波宽带信道的散射函数描述
        4.3.2 典型信道参数下的散射函数
    4.4 基于并行子路径结构的宽带信道模型结构
        4.4.1 典型信道参数下的散射函数
        4.4.2 并行子路径结构宽带信道仿真模型
    4.5 宽带噪声信号模型与仿真
        4.5.1 正弦波窄带干扰模型
        4.5.2 人为冲击噪声模型
        4.5.3 大气噪声模型
        4.5.4 噪声干扰模型的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OFDM 技术在宽带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5.1 OFDM 的基本原理
        5.1.1 OFDM 技术的基本思想
        5.1.2 OFDM 技术的优缺点
    5.2 OFDM 的系统实现与关键技术
        5.2.1 OFDM 的基本系统实现
        5.2.2 OFDM 时域信号模型
        5.2.3 OFDM 系统的DFT 实现
        5.2.4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5.3 OFDM 短波通信技术
    5.4 OFDM 短波通信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扩频-OFDM 技术在宽带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6.1 扩频通信技术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
        6.1.1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6.1.2 扩频通信的优点
    6.2 扩频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形式
        6.2.1 扩频通信工作原理
        6.2.2 扩频通信的主要形式
    6.3 直接序列扩频及其在短波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3.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6.3.2 直接序列扩频的优点
        6.3.3 直扩系统的抗干扰性
    6.4 短波通信扩频-OFDM 技术
        6.4.1 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
        6.4.2 多载波直接序列码分多址系统
        6.4.3 多频码分多址系统
    6.5 短波扩频OFDM 短波通信系统仿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5)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跳速跳频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跳频通信
    2.1 跳频通信系统原理
    2.2 跳频通信系统分类与数学模型
    2.3 跳频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软件无线电
    3.1 软件无线电介绍
        3.1.1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
        3.1.2 软件无线电的结构
    3.2 多速率信号处理
        3.2.1 抽取和内插
        3.2.2 信号抽取的多级实现
    3.3 软件无线电中的数字下变频技术
        3.3.1 数字下变频原理
        3.3.2 数字下变频器的软件实现
第四章 跳频通信的同步技术
    4.1 跳频同步介绍
        4.1.1 跳频通信系统对同步的要求
        4.1.2 跳频通信系统同步方法
    4.2 跳频同步方案设计
        4.2.1 TOD 和同步信息格式
        4.2.2 TOD 和同步频率
        4.2.3 初始入网同步及跳频图案
        4.2.4 迟入网同步及同步保持设计
    4.3 跳频同步的性能分析
        4.3.1 同步入网概率
        4.3.2 同步入网时间
        4.3.3 性能仿真计算
第五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种跳速跳频同步的实现
    5.1 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
        5.1.1 多跳速同步系统软件无线电平台介绍
        5.1.2 DSP 体系结构简介
    5.2 多种跳速跳频通信的软件设计
        5.2.1 同步方案
        5.2.2 接收系统的算法与实现
    5.3 系统测试结果
        5.3.1 测试内容与测试平台
        5.3.2 测试方式与测试结果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通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软件无线电原理及关键技术
    1.1 软件无线电原理
    1.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2.1 宽带/多频段天线
        1.2.2 A/D/A转换器件
        1.2.3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技术
        1.2.4 实时操作系统
2 软件无线电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 “易通话”计划
    (2) 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 (JTRS)
    (3) 联合海上通信系统策略 (JMCOMS)
    (4) 虚拟无线电
3 结束语

(7)跳扩混合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来源与目标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及背景
    2.1 扩频技术
        2.1.1 扩频技术的历史和发展状况
        2.1.2 扩频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 直接序列与跳频混合式扩频系统
        2.1.4 跳频与直接序列扩频混合方式性能分析
    2.2 软件无线电技术
        2.2.1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2.2.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2.2.3 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第三章 跳扩频混合系统的同步
    3.1 同步的基本原理
        3.1.1 影响同步的因素
        3.1.2 同步的过程
        3.1.3 同步的指标
    3.2 跳扩频混合系统同步技术
        3.2.1 跳频同步的方法
        3.2.2 同步信息的捕获
        3.2.3 同步信息的跟踪
        3.2.4 同步性能分析
        3.2.5 入网同步
第四章 无线数传系统的实现方案介绍
    4.1 系统的方案需求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 系统时序方案
    4.4 主控与基带处理单元的设计
        4.4.1 主控与基带处理模块的主要任务
        4.4.2 主控与基带处理模块设计的原理框图
        4.4.3 系统信号流程
第五章 无线数传系统的同步方案设计
    5.1 同步方案
    5.2 跳频控制
        5.2.1 跳频控制核心状态机
        5.2.2 DDS 控制模块
        5.2.3 HC595 控制模块介绍
    5.3 帧结构设计
        5.3.1 跳频同步包格式
        5.3.2 指控车下行数据包格式
        5.3.3 指控车收到的上行数据帧格式
        5.3.4 上行和下行语音帧格式
    5.4 基带信号的同步
        5.4.1 位同步
        5.4.2 帧同步
        5.4.3 跳频时钟同步
        5.4.4 发射车入网同步
    5.5 同步实现
        5.5.1 同步软件实现
        5.5.2 语音同步
第六章 无线数传系统的性能测试
    6.1 系统硬件平台
    6.2 性能测试图
        6.2.1 同步性能测试
        6.2.2 主控与基带电路板信号测试图
        6.2.3 频合器测试
        6.2.4 电调滤波器测试
        6.2.5 系统通道测试
    6.3 测试结论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及成果

(8)IBOC DAB接收机Viterbi译码器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的发展背景
        1.1.2 研究卷积码及Viterbi 译码器的意义
    1.2 卷积码及Viterbi 译码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选题、研究目标和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IBOC DAB 接收机Viterbi 译码器设计方案
    2.1 卷积编码与Viterbi 译码算法
        2.1.1 卷积编码
        2.1.2 Viterbi 译码算法
    2.2 Viterbi 译码性能及其比较
        2.2.1 测试Viterbi 译码性能的Simulink 仿真系统
        2.2.2 测试Viterbi 译码性能的Simulink 仿真结果
    2.3 Viterbi 译码器具体实现方案及其比较
    2.4 Viterbi 译码器的设计流程
第3章 IBOC DAB 接收机Viterbi 译码器结构设计
    3.1 Viterbi 译码器的总体结构
    3.2 分支度量模块(BMG)的设计
    3.3 加比选(ACS)模块的设计
        3.3.1 加比选单元的设计
        3.3.2 度量溢出控制单元的设计
        3.3.3 最小值选择单元的设计
    3.4 回溯及判决输出模块的设计
    3.5 幸存路径存储管理
    3.6 控制单元
第4章 Viterbi 译码器的仿真及综合结果分析
    4.1 Viterbi 译码器及各个模块的仿真及分析
        4.1.1 BMG 模块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 ACS 模块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1.3 回溯及判决输出模块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1.4 总体模块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Viterbi 译码器及各个模块的综合及分析
        4.2.1 ACS 模块的综合结果及分析
        4.2.2 BMG 模块的综合结果及分析
        4.2.3 回溯及判决输出模块的综合结果及分析
        4.2.4 总体模块的综合结果及分析
第5章 Viterbi 译码器的FPGA 验证
    5.1 FPGA 验证的环境
    5.2 FPGA 验证的结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TDT的UWB系统非盲同步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UWB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UWB关键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UWB技术基础
    2.1 UWB通信的基本原理
        2.1.1 分类
        2.1.2 超宽带脉冲信号
        2.1.3 UWB 调制技术
        2.1.4 UWB 信道模型
    2.2 UWB无线通信的特点
    2.3 UWB系统的应用
        2.3.1 军事应用
        2.3.2 商业应用
第三章 UWB系统中的同步技术
    3.1 基于检测理论的同步方法
    3.2 基于估计理论的同步方法
    3.3 UWB系统同步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3.4 定时偏差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3.4.1 建模
        3.4.2 PAM 的有条件BER 敏感性
第四章 基于估计的UWB系统非盲同步算法
    4.1 基于TDT的UWB系统非盲同步算法
        4.1.1 帧级同步算法原理
        4.1.2 脉冲级同步算法
        4.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非盲同步算法的训练序列优化设计
        4.2.1 训练序列的优化设计
        4.2.2 算法仿真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扩频电台的网络控制和信道编译码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双频跳频通信电台整体结构及其协议的研究[D]. 张凤娟. 中南大学, 2013(05)
  • [2]一种短波差分跳频通信平台的构建及实现[D]. 黄雁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3]差分跳频系统中HARQ关键技术研究[D]. 刘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4]短波信道建模及扩频-OFDM技术研究[D]. 郭扬. 吉林大学, 2009(08)
  • [5]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跳速跳频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8)
  • [6]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通信的应用研究[J]. 张晶. 信息技术, 2007(08)
  • [7]跳扩混合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8]IBOC DAB接收机Viterbi译码器结构设计研究[D]. 任利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9]基于TDT的UWB系统非盲同步算法[D]. 马铭明. 吉林大学, 2007(03)
  • [10]混合扩频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J]. 王磊.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5(05)

标签:;  ;  ;  ;  ;  

扩频无线电网络控制与信道编解码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