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投资热点

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投资热点

一、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已成投资热土(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1](2016)在《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目前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经济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国际间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而台商直接投资除具备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外,其在大陆投资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台湾农业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向大陆地区扩散的现状、机制及特征等,是对现有技术扩散研究、农业研究及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拓展。随着台商对大陆地区农业投资的不断发展,其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投资态势必将有所转变,而农业投资区位选择及其技术扩散,与地区自然条件等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及其技术扩散的现状、趋势及驱动机制等,将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文章首先充分对比了两岸农业及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禀赋及现状,认为闽台间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及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具有较大的农业产业转移与合作潜力。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台商在大陆及福建省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结论表明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整体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从投资累积量看,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显着集中于沿海地区,其空间格局呈“T型”分布,以沿海与长江经济带为主要轴线,在沿海地区以广东与江苏为双核心,同时沿闽、浙两省形成双核心的“过度地带”;而在福建省内的台商农业投资则显着集中于福州、漳州两市,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变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侧重从地理学视角,以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在大陆及福建省内的空间扩散,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种空间尺度对比分析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机制、途径与模式,得到结论如下:①在宏观尺度下,开放因子对于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十分显着,FDI、TDI及闽台农业贸易对于福建农业均存在持续的技术溢出,但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却存在变化,体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闽台农业贸易是主要溢出渠道,闽台贸易则在闽台全面开放阶段方显示出其对福建农业的显着溢出效应。②在中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表现出独特的时空规律。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并随之带来的新品种技术,其时间维度的扩散符合“S型”曲线发展,技术扩散速率的变动符合“钟型”曲线变化,但其扩散周期较其他果树品种更短,且扩散发展迅速,目前扩散已进入平稳发展期。而空间维度扩散,则由于其非政府主导、较少市场经营机构参与的扩散机制,表现为在福建省内形成以一级扩散源为主,叠加二级扩散源扩散效应,呈蔓延式接触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并存的扩散格局,而影响技术扩散强度及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农业投入及地区政府推广机制,同时距离因子、技术扩散源的技术保护对技术扩散也存在显着影响。③在微观尺度下,通过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源(台资企业)及技术受体(本地农户)研究,认为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透过多向联系、劳动力流动效应及示范效应多种渠道产生技术的溢出,而其溢出效应的独特性表现在:以“前向溢出”为主的产业链方向的溢出效应,且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对于台资企业的影响较小。而形成上述特殊的溢出效应,与台资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技术保护策略有关,还与本地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有关。而技术受方的采纳行为,则与家庭劳动力、兼业情况、作物种植现状及种植历史等因子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及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杨金发[2](2012)在《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虽然也曾经受政治局势冲击,但总体而言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制度化协商,基本实现了两岸双向直接“三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更为两岸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作为两岸经济合作重要纽带的贸易,显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理好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不但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学界对此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对于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如何?受何因素制约?应当如何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挖掘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这些重要的问题,都亟待深入研究,并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文献的整理和逻辑推理和计量分析,揭示影响两岸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测算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潜力,结果表明两岸农产品贸易大有可为;而如何构建产业链整合机制、突破贸易障碍是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得以发挥和进一步挖掘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三个核心问题:(1)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2)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如何?受何因素制约?(3)应当如何选择、设计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提升贸易水平的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时期影响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因素有所差异。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动因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金融危机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进口需求效应,特别是其中的需求规模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贡献度均为负值。提高大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是推动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关键。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动因来看,入世之前,结构交叉效应为推动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入世之后,大陆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得到释放;结构交叉效应的贡献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20%,表明台湾农产品依然能够适应大陆农产品进口需求的调整;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在三个时期中有小幅下降,但均在30%左右。(2)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既取决于台湾的需求,也受制于大陆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大陆的需求和本身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台湾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取决于进口地区的需求因素,包括进口地区农业增加值、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两地空间距离;而台湾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取决于进口来源地区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两地空间距离和消费需求结构差异。从地区贸易政策来看,大陆对台农产进口的优惠政策,而台湾对来自大陆的农产品进口可能人为设置障碍;台湾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上存在亲美倾向;台湾与APEC成员的贸易量显着高于非APEC成员。总体而言,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有待开发,特别是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的潜力,2010年相当于实际贸易额的1.75倍。(3)在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尚未成熟并面临种种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条件下,通过中观产业链利益的整合,理顺两岸农产品贸易利益分配机制是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路径选择,而建立两岸业界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的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是可行的方案。从功能定位来看,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应当同时具备农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物流配套服务中心、农产品科技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五大功能;从运行的机制来看,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必然选择;从营运中心构建条件来看,由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具备良好地理区位、基础设施、政策配套和两岸农业及经贸合作经验的优势,是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首选。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尚需要政府在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进行协商、营运中心的规划审批、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上述三个结论中,第一个结论主要解决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中竞争力效应、结构效应和需求效应的贡献问题,初步回答了影响和制约两岸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第二个结论则进一步深入挖掘了两岸农产品贸易中政策、空间距离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并得出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基本判断。第三个结论是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结论基础上,从产业链价值实现的视角提出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及提高贸易潜力的路径选择,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提出了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可行方案。总体而言,本文探寻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制约因素、潜力和突破路径。本文在如下方面可能对已有研究产生贡献:首先,本文对影响、制约两岸农产品贸易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严格的计量验证;其次,本文从计量上验证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以及台湾当局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是阻碍两岸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的事实;最后,本文通过产业链利益实现的视角分析了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提升贸易水平的路径选择,并率先提出了两岸(平潭)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构想,为两岸农产品贸易乃至农业合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蓝图。

卢宏犄[3](2012)在《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实践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各领域交流和合作的先锋,是两岸上层交流和合作前提之一,亦是两岸基层互动的重要内容。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新型模式。2006年,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率先获得国家批准设立,之后又陆续批准福建的漳平永福、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福州福清、泉州惠安等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省现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地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数量最多和发展相对成熟的省份,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整合闽台农业优势资源的最好载体之一。同时,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做法在全国重点区域推广,全国现有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本文在梳理总结两岸农业合作及台湾农民创业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运行实践,对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概况进行分析归纳,论述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成效,重点阐述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三是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产业层次不够高,五是带动效益不够明显。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从而提出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加快发展,二是发展“一区一品”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三是重点扶持台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发展驱动力,四是多形式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发展带动力。

檀云坤[4](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王敏娟[5](2012)在《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岸经贸合作由来己久。自两岸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关系更加紧密。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进口地区及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两岸总体贸易格局不同,农产品贸易是大陆唯一顺差的领域。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在ECFA的新背景下,两岸农业的合作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台湾岛内对两岸农业合作存在分歧,部分民众担心开放岛内农业市场会造成巨大冲击。为表诚意,大陆在ECFA早收清单中对农产品实行单方面“让利”。目前ECFA只涵盖了部分农产品贸易,对大部分农产品和农业投资都没有开放。但两岸作为WTO成员,对等开放农产品市场是两岸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也是世界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两岸除了需要共同努力确保ECFA早收清单中受惠农产品政策的执行之外,还将继续推进后续谈判。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台湾尽早适应适宜来自外部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压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两岸双赢和共同繁荣。ECFA的实施使两岸农业合作面临新环境和新机遇。另外,由于ECFA生效时间尚短,且其涉及农业合作不多,ECFA中关于两岸农业合作的问题仍需继续商洽。因此,本文在ECFA的新环境下研究两岸农业合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自2007年导师与各届学长成立两岸经贸合作研究小组以来,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小组认为两岸同属WTO成员,应当遵循WTO基本规则;WTO规则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法律依据,也是经贸合作的约束条件,ECFA是WTO框架下的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形式;两岸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基本路径是持续履行、不断完善ECFA,消除贸易壁垒和不对等开放状态,最终构建正常的经贸关系。在ECFA的新背景下,基于此前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两岸实施ECFA的新背景,依据两岸同属WTO成员及ECFA是WTO框架下的具体形式的客观事实,论证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两岸农业合作必须坚持对等互惠开放的原则。文章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涉及文章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文章框架等。第二章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发展状况。主要介绍大陆台湾两地在ECFA实施前后对于两岸农业贸易、投资、交流等方面的政策和农业合作发展的成果和特点,指出两岸农业合作中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是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国际合作环境和WTO规则两个角度,论证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然后从两岸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合作基础两方面说明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可行性。第四章是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经济效益及条件。通过博弈分析说明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指出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必须坚持对等互惠开放的原则。第五章是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路径。指出经由ECFA开放两岸农业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双向化,是目前实现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最适宜的路径,说明两岸持续深化农业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最后是结论。基于以上章节的论证,简要概况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出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必须坚持平等互惠开放的原则,经由ECFA最终实现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目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研究小组研究成果进行的。但此前的研究主要在宏观制度层面针对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构建正常经贸关系的目标、方向、基本路径等方面来展开讨论的,在两岸具体产业的合作问题研究较少,对行业层面的指导作用相对较弱。而本文主要针对农业这个具体产业展开论述,弥补研究小组无中观层面分析的缺陷。第二,在两岸农业合作现状方面,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分析两岸农业在两岸签署ECFA以前的合作状况,或签署ECFA后的状况,没有对两岸签署ECFA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本文在两岸签署实施ECFA的新背景下,对签署ECFA前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政策和成果进行对比,更能体现ECFA对两岸农业合作的作用。同时,在两岸农业合作数据上,本文也通过收集最新的相关新闻报道,保证数据的新鲜度。第三,在分析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上,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因素和两岸特殊的合作现状来探讨如何实现农业合作正常化问题,少有学者从WTO规则的法律角度分析两岸农业合作现状与WTO规则相违背之处。特别是目前ECFA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主要制度和法律依据,利用ECFA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研究更是不足。本文主要从WTO和ECFA的基本原则出发,从法律和制度角度分析两岸农业合作现在与WTO和ECFA规定的差距,说明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具有必要性。第四,在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经济效益和条件的研究中,此前多为理论研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方法,证明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经济效益,并探讨实现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条件,指出两岸必须坚持对等互惠开放原则,才能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第五,在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机制和路径选择的问题上,在两岸未实施ECFA前,学者们虽提出不同的合作机制,但随着两岸签署履行ECFA, ECFA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制度依据,此前的相关研究缺乏实用性。而在两岸签署实施ECFA后,少有学者研究通过ECFA后续谈判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的具体路径。且目前,ECFA中关于两岸农业的合作问题仅制定了方向性的制度规定,具体细则尚未商洽。鉴于此,本文在研究小组研究基础上,提出经由ECFA后续谈判,加强两岸农业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等领域的合作,遵循对等互惠开放原则,实现两岸农业合作正常化。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两岸经贸关系未实现正常化,经济数据,特别是具体产业层面的相关数据尚未形成完善的统计体系,且现有的数据资料统计口径也不一致。这给笔者在获取数据上造成了不便,取得的数据与其他文献数据也有所出入。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为主,对数据和模型的支持上略显不足。第二,由于两岸政治关系不稳定,大陆学者登陆台湾一些相关网站受到限制,无法从台湾网站上获取更具体详实的信息。因此,本文的资料多通过大陆信息渠道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资料的全面性。

盛九元[6](2011)在《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征。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构起制度性的一体化,以进一步完善在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趋势也明显地体现在两岸经济合作之中,形成现阶段两岸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经济互动格局。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机制与大陆单方面市场开放因素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以“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突破台湾的相关政策限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原先的分散、零星状态发展到密切、热络、密不可分的经济互动,进而迫使台湾方面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的现实及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情势,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了基于“一个中国”框架下、市场开放基础上、密切互动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岸互蒙其利,功能性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态也逐步形成,并向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20多年经贸互动的实践证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进程中仍需要克服诸多的挑战与障碍,才能使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得以更有效的推进。文章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对于两岸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部分提出了从经济一体化角度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引出了论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WTO为背景,为研究的推展构建起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以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两岸产业合作对一体化的影响及签署ECFA后的一体化走向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两岸完全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组织形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具体包括:在对两岸经济合作进行适当定位的基础上,以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并全面审视两岸经济合作在不同时期调整与变化,从而将实现两岸一体化路径的选择与两岸经济合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之中,文章所做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使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陈蕾[7](2011)在《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之模式与途径研究 ——以上海、江苏、福建为例》文中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大中华经济区内发酵,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省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海峡两岸面临着共同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对此次危机,各个经济体的脆弱性均暴露无遗,但是大陆有内需市场,台湾地区有经验和技术,海峡两岸依旧存在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内在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是经济外向度较高、持有大量外汇的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更应抓住和谈的历史机遇,积极、务实地推动双方的经济合作,这是海峡两岸特别是台湾地区走出金融危机困境、化挑战为机遇的现实选择。随着WTO的加入及海峡两岸改善贸易投资关系措施的不断推出,海峡两岸在投资合作方面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而产业合作是海峡两岸加强经贸合作的主要渠道,面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在后危机时代研究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知识要素正逐渐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成为最根本的核心资源,高技术产业无疑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代表性产业之一。而信息技术产业(IT)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目前,海峡两岸都将IT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同时IT产业也是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中互补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是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因此,研究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强海峡两岸IT产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产业竞争力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上仍主要停留在现象分析与静态研究的层面上,而多数关于高技术产业合作的研究文献也主要是关于海峡两岸优势互补,缺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体系。而在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大多数学者仍主要研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分析工具也较为单一;接着,本文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主要引入中位选民理论来研究大陆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的理论机理;;继而,本文结合大陆和台湾地区IT产业的特点,分析海峡两岸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总的来说,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产业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经济呈现一定浮动的下滑,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业等情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上各自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海峡两岸必须携手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再者,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大陆福建、江苏、上海与台湾地区在IT产业上的合作现状、后危机时代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与深度合作的可行性。整体而言,福建、江苏、上海在与台湾地区合作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福建、江苏、上海与台湾地区都十分重视IT产业的发展;;构建海峡两岸IT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海峡两岸IT产业的特点和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文将IT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分系统层、子系统层和目标层。具体而言,将IT产业竞争力分为整体竞争实力、竞争内生动力和竞争环境三个分系统,再将分系统层分解为资源转化能力、产业产出能力、产业市场绩效、产业投入能力、自主创新动力、环境支撑能力、产业开放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七个子系统,这七个子系统又分解成27个具体的指标。本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2000-2009年福建、江苏、上海和台湾地区IT产业各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各自竞争力的得分并进行综合比较沪、苏、闽与台IT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得出以下总体结论:在2000年-2002年间,台湾地区IT业的竞争力要高于大陆三个代表,但在2003-2004年,上海IT产业竞争力超过台湾地区,而从2005-2009年,江苏省IT产业的竞争力跃居榜首;继而本文探索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模式,通过研究得出六种合作的模式,分别为:1.陆资赴台,建立共同标准模式;2.共同研发创新,共选科研项目模式;3.联合技术攻关,组建动态战略联盟模式;4.科技人才互补合作模式;5.产学研合作与联盟模式:6.借助Eup指令的产业联合环保模式。总体而言,每种模式都是相互联系,互相推动的,其中共同研发创新,共选科研项目模式借助中位选民理论来研究大陆加大科研投入的理论机理,产学研合作与联盟模式也是运用动态博弈理论的思想和借鉴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海峡两岸IT产业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加强风险资本的运作;第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技术标准体系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完善市场机制,尊重和发挥企业自主权;第四,加大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海峡两岸提供更好的经贸环境;第五,推动海峡两岸IT产业的紧密衔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文章的主要贡献及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产业选择上,本文有别于众多学者与专家研究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选择专门研究高技术产业中的IT产业,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2.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将海峡两岸IT产业竞争力分为整体竞争实力、竞争内生动力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再分解为资源转化能力、产业产出能力、产业市场绩效、产业投入能力、产业创新动力、环境支撑能力、产业开放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七个方面,所选取的指标也是尽量针对IT产业的,较为细化;3.本文所选用的实证分析方法为全局主成分分析,区别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表法等。同时不仅从整体分析大陆和台湾地区IT产业竞争力的差异,还横向比较上海、江苏、福建三者之间的差异,为后文探讨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业的合作途径做好铺垫;4.本文所研究的部分合作模式是基于理论模型进行研究,文章引入了中位选民理论,用以分析大陆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的理论机理。

郭瑜[8](2011)在《漳州农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和对外贸易机会的增多,有助于漳州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资本的增加。这虽然给漳州农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但由于国际市场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在短期内呈现出更多的挑战。漳州农产品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这场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竞争力。漳州农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农产品以及整个农业的竞争力水平是关键。因此,研究漳州的农业竞争力状况,充分发挥漳州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漳州农业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力,是漳州加发展农业必然的战略选择。本论文剖析了漳州市的现实情况,对其农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是应对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促进漳州市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对同类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从农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着手,分析漳州农业竞争力的现实构成和相互关系、分析漳州农业竞争力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漳州农业竞争力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之后本研究对台湾农业基本情况与发展轨迹做了论述,分析了台湾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台湾农业发展对漳州农业发展的启示。最后在总结现状,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漳州市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同时针对加强漳台农业合作这一关键要素也提出了一些改进与加强的看法。

蔡茂楷[9](2010)在《两岸农业合作福建抢占先机》文中认为11月的福建,两岸农业交流好戏连台。11月6日、16日、18日,备受两岸农业界关注的“三大盛会”的“两岸林博会”、“两岸茶博会”、“两岸农博会”,分别在三明、武夷山、漳州开幕。大批两岸农业、茶业、林业界人士在闽交流商机、洽谈项目、共谋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合作高潮。 $

徐子青[10](2010)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经济联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实施全球观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呈现,但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区际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实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等现实风险。推动区域经济联动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有机融合的重大举措,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联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特征、演化机理、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一个由目标协调、结构整合、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子系统组成的有序运行的交互系统,是一个由资源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张、产业结构转换、政策制度变迁、空间模式演变构成的多维动态的整合过程,是一种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乃至重新定位区域功能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状况是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进行衡量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偏差是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运行机制进行控制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联动为主线,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一体推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合作互动的实证分析研究为路径,提出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重点领域等。本文研究旨在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模式,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实践的范例,以期通过推动各类大小不一经济区内外联动,形成全国“合纵联横”的区域一体和谐发展格局。

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已成投资热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已成投资热土(论文提纲范文)

(1)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技术路线
4.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综述
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1 技术与农业技术
    1.2 技术扩散及相关概念
    1.3 技术扩散相关概念辨析
    1.4 农业技术扩散及其特征
2.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
    2.3 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
3.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1 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FDI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3 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
    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闽台农业技术发展条件及历程比较
1.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农业资源
    1.3 经济发展水平
    1.4 人口与劳动力
2.闽台农业发展历程
    2.1 福建农业发展历程
    2.2 台湾农业发展历程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
1.数据来源
2.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2.1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历程
    2.2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空间格局
    2.3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行业分布
3.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台农业发展及其技术进步对比
1.引言
2.模型与数据
    2.1 农业生产效率计算模型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农业产值及部门结构对比
    3.2 闽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
2.闽台开放对福建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2.1 回归分析模型
    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2.3 回归分析结果
3.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研究区概况
2.台湾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以台湾青枣为例
    2.1 农业技术的时间维扩散
    2.2 农业技术的空间维扩散
    2.3 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机制
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技术源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调研结果分析
2.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技术受方行为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2.2 台商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主要结论
    1.1 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水平对比研究
    1.2 宏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的扩散效应
    1.3 中观尺度下特殊的农业技术时空扩散模式
    1.4 微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源及技术受方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子
    1.5 政策建议
2.研究展望 附录1:漳浦县青枣种植面积各年扩散分布图 附录2: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企业主)调查问卷 附录3: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框架
    1.5 数据来源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说明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4 地缘经济学理论
    2.3 文献评述
        2.3.1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2.3.2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趋势及潜力研究
        2.3.3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2.3.4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
        2.3.5 简要评述
3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演变
    3.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历程
        3.1.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复苏起步阶段(1979-1987年)
        3.1.2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开放发展阶段(1988-2004年)
        3.1.3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化互动阶段(2005至今)
    3.2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制约因素
        3.2.1 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
        3.2.2 两岸农业产业水平制约
        3.2.3 全球化竞争的影响
        3.2.4 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问题
        3.2.5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2.6 农产品走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
    4.1 相关文献及分析方法评述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4.2.1 数据来源
        4.2.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说明
    4.3 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状况
        4.3.1 两岸农产品贸易总体状况
        4.3.2 两岸农产品贸易主要产品结构
    4.4 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进口需求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4.2 竞争力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4.3 结构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 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5.1 进口需求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2 竞争力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3 结构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6 本章小结
5 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5.1 相关文献及分析方法评述
        5.1.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
        5.1.2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评述
    5.2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说明
        5.2.1 引力模型及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
    5.3 两岸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5.3.1 两岸农产品贸易基本情况
        5.3.2 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
        5.3.3 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
        5.3.4 初步结论及问题
    5.4 台湾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贸易的影响因素
        5.4.1 台湾农产品贸易主要伙伴情况
        5.4.2 台湾农产品出口主要影响因素
        5.4.3 台湾农产品进口主要影响因素
    5.5 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5.5.1 台湾农产品出口潜力测算
        5.5.2 台湾农产品进口潜力测算
        5.5.3 台湾农产品进出口潜力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岸农产品贸易突破路径选择及实施构想
    6.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研究评述
        6.1.1 两岸经贸合作模式研究
        6.1.2 两岸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研究
        6.1.3 简要评述
    6.2 两岸农产品贸易突破路径选择
        6.2.1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贸易机理
        6.2.2 提升两岸农产品贸易路径选择——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基本构想
    6.3 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区位选择
        6.3.1 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区位要求
        6.3.2 平潭综合试验区的综合优势及营运中心区位选择
    6.4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实施构想——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
        6.4.1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总体思路
        6.4.2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功能
        6.4.3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运行机制
        6.4.4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配套政策建议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实践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两岸农业合作研究
    1.2.2 台湾农民创业园研究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发展现状分析
2.1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概况
    2.1.1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
    2.1.2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
    2.1.3 莆田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
    2.1.4 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
    2.1.5 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
    2.1.6 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
2.2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成效
    2.2.1 台湾农民创业园布局初步形成
    2.2.2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幅加强
    2.2.3 对台农业招商引资收效明显
    2.2.4 带动了福建现代农业的发展
    2.2.5 加深了两岸农业交流和互动合作
2.3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2.3.2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2.3.3 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
    2.3.4 产业层次不够高
    2.3.5 带动效益不够明显 3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
    3.1.2 便利的交通港口优势
    3.1.3 地方优惠政策优势
3.2 劣势分析
    3.2.1 基础设施配套薄弱
    3.2.2 投资软环境需一步优化
3.3 机会分析
    3.3.1 两岸关系发展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遇
    3.3.2 海西建设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3.3 闽台农业的差异与互补性带来的发展机遇
3.4 威胁分析
    3.4.1 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
    3.4.2 面临大陆其他区域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竞争
    3.4.3 自然风险
3.5 SWOT矩阵组合分析 4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发展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4.1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
4.2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4.2.1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加快发展
    4.2.2 发展“一区一品”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4.2.3 重点扶持台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发展驱动力
    4.2.4 多形式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发展带动力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依据与文献述评
    1.2.1 相关理论依据
    1.2.2 文献梳理与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主题与内容框架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2. ECFA实施前后两岸农业合作的发展状况
2.1 ECFA签署前后两岸农业贸易投资政策
    2.1.1 ECFA签署前大陆对台湾的贸易、投资政策
    2.1.2 ECFA签署前台湾对大陆农业的贸易、投资政策
    2.1.3 ECFA签署后两岸农业合作的相关政策
2.2 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成果与发展特点
    2.2.1 ECFA实施前两岸农业合作成果
    2.2.2 ECFA实施以来两岸农业合作成果
    2.2.3 两岸农业贸易投资特点
2.3 两岸农业交流合作问题及原因
    2.3.1 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问题
    2.3.2 影响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原因 3.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必要性
    3.1.1 两岸深化农业合作是台湾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3.1.2 两岸农业不对等开放不符合WTO和ECFA的基本原则
    3.1.3 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有利于抵御国际农产品冲击
    3.1.4 两岸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
3.2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可行性
    3.2.1 两岸农业经济的互补性
    3.2.2 两岸良好的经济合作基础 4.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经济效益和条件
4.1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经济效益
    4.1.1 基本博弈模型假设
    4.1.2 博弈模型分析
    4.1.3 基本博弈模型拓展
4.2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条件
    4.2.1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必须坚持对等互惠开放原则
    4.2.2 在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可实现对等互惠开放 5. ECFA框架下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路径
5.1 经由ECFA实现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
5.2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方向
    5.2.1 减少贸易壁垒,逐步实现两岸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5.2.2 加大服务业贸易开放力度,为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创造条件
    5.2.3 取消限制措施,实现农业投资便利化
5.3 两岸持续深化农业合作的具体措施
    5.3.1 避免台湾“搭便车”
    5.3.2 降低农业合作成本
    5.3.3 完善ECFA农业合作规则
    5.3.4 加强大陆软硬件设施配套
    5.3.5 保持两岸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两岸及海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WTO 的规则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一、台湾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双层结构
    三、关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其它理论
    一、产业分工与转移理论
    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的理论
    四、微笑曲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东亚合作:两岸经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走向
第二节、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比较与合作趋势
    一、总体趋势与分析架构
    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比较
    三、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与两岸经济合作
    三、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与两岸合作契机
第四节、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格局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台湾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考虑及面临的困境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
第一节、两岸经济合作概述
第二节、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成机制
    一、两岸经贸往来的进程与阶段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两岸经济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岸经贸互动的特征与内涵
    二、两岸经济互动的量化分析
第四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效应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分析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与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三、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
第二节、台商投资长三角及其动因分析
    一、台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与发展
    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结构的演化
    三、台商在长三角投资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两岸高科技产业关联度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征
    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以长三角为例
第四节、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模式比较
    一、台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形态的调整
    二、台商高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及对长三角投资的影响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合作
第五节、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及两岸产业互动
    一、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趋势分析
    三、长三角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从 ECFA 到制度性一体化——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与前瞻
第一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一、两岸一体化的发展及面临的障碍
    二、ECFA:两岸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ECFA 与两岸经济合作
    一、ECFA 的形成与发展
    二、ECFA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ECFA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ECFA 对台湾经济的直接效应分析
    二、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制约
    三、ECFA 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
    一、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延伸的路径选择
    三、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7)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之模式与途径研究 ——以上海、江苏、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2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的目的与意义
2.2 文献综述
    2.2.1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之背景研究
    2.2.2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之条件与特点研究
    2.2.3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领域研究
    2.2.5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机制与前景研究
    2.2.6 产业竞争力之影响因素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研究之理论基础
3.1 中位选民理论的基本思想
3.2 基于中位选民理论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理论模型的推导 4. 福建、江苏、上海与台IT合作之定性分析
4.1 闽台产业合作分析
    4.1.1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4.1.2 后危机时代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4.1.3 闽台IT产业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4.2 苏台产业合作分析
    4.2.1 苏台产业合作现状
    4.2.2 后危机时代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4.2.3 苏台IT产业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4.3 沪台产业合作分析
4.4 小结 5. 海峡两岸IT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上海、江苏、福建为例
5.1 海峡两岸IT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IT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1.2 IT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说明及测算方法的选取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及运算公式说明
    5.2.2 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方法的选择
5.3 海峡两岸IT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3.2 IT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6. 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研究
6.1 陆资赴台,建立共同标准模式
6.2 共同研发创新,共选科研项目模式——以中位选民理论为基础
6.3 联合技术攻关,组建动态战略联盟模式
6.4 科技人才互补合作模式
6.5 产学研合作与联盟模式—借鉴德国弗朗霍夫学会模式
6.6 借助EUP指令的产业联合环保模式 7. 后危机时代加快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7.1 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加强风险资本的运作
7.2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技术标准体系战略,提高自主创新力
7.3 完善市场机制,尊重和发挥企业自主权
7.4 加大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海峡两岸提供更加良好的经贸环境
7.5 推动海峡两岸IT产业的紧密衔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的原始数据
附表1 海峡两岸IT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原始数据
附表2 海峡两岸IT产业增加值率原始数据
附表3 海峡两岸IT产业产值利润率原始数据
附表4 上海、江苏和福建IT产业市场占有率原始数据
附表5 海峡两岸IT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原始数据
附表6 海峡两岸IT产业科技活动人员原始数据
附表7 上海、江苏、福建IT产业R&D经费支出原始数据
附表8 上海、江苏、福建IT产业R&D折合当时全量原始数据
附表9 海峡两岸IT产业技术经费改造比例原始数据
附表10 海峡两岸IT产业收入两大系统论文数原始数据
附表11 海峡两岸IT产业基础研究比例原始数据
附表12 海峡两岸IT产业应用研究比例原始数据
附表13 海峡两岸IT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政府比例原始数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漳州农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农业竞争力理论
    2.4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3 漳州农业发展概况
    3.1 漳州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
    3.2 漳州农业发展现状
    3.3 漳州农业在全省的位置
4 漳州农业竞争力与困境分析
    4.1 漳州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4.2 漳州农业的扩张能力分析
    4.3 漳州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分析
    4.4 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分析
    4.5 漳州农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5 台湾农业发展借鉴
    5.1 台湾农业发展的特征
    5.2 台湾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具体做法
    5.3 台湾农业发展对漳州的启示
6 漳州农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漳州农业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
    6.2 漳州农业的扩张能力提升策略
    6.3 漳州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策略
    6.4 漳州农业的可持续能力提升策略
    6.5 进一步加强漳台农业合作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特色与预计的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概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基本构件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构架
第三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经验
    第四节 国外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启示
第四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结构整合
    第一节 资源要素流动
    第二节 企业集聚扩张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换
    第四节 政策制度变迁
    第五节 空间模式演变
第五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测度评价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构建的参照依据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动测度的评价方法
    第五节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六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控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机制构建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体推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测度分析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合作互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基础分析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现状评价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思路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已成投资热土(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2]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D]. 杨金发.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3]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行实践和发展研究[D]. 卢宏犄.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5)
  • [4]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5]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D]. 王敏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6]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D]. 盛九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7]后危机时代海峡两岸IT产业合作之模式与途径研究 ——以上海、江苏、福建为例[D]. 陈蕾.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8]漳州农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 郭瑜. 华侨大学, 2011(05)
  • [9]两岸农业合作福建抢占先机[N]. 蔡茂楷. 农民日报, 2010
  • [10]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D]. 徐子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投资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