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和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重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和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一、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及兔角膜新生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韦芊含[1](2020)在《shRNA干扰Vegfr2研究洛克沙胂体内促血管作用及对VEGFR2-mTOR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洛克沙胂(Roxarsone,Rox)具有促生长、抗菌、抗球虫等功效,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研究表明Rox在体内外可促进血管生成,存在着诱导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VEGF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2结合进而将信号传导至下游,对血管新生发挥调控作用。mTOR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在肿瘤生成和血管生成中具有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Rox在体内外能够促进血管生成,使VEGF/VEGFR2以及PI3K/AKT表达上调。本文借助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靶向Vegfr2基因shRNA重组慢病毒,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并用于小鼠基质胶塞模型,以及利用小鼠黑色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试验,通过Rox或雷帕霉素处理,考察对基质胶塞、移植瘤及其血管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2、mTOR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Rox体内促血管生成中VEGF/VEGFR2-mTOR 调节机制。在小鼠基质胶塞模型的体内试验中,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质胶注射于小鼠皮下,建立基质胶塞模型。不同处理如下:PBS组、1.0 μM Rox处理组、shRNA干扰与Rox共处理组(Rox+RNAi组)、shRNA干扰组(RNAi组)。测定胶塞的重量、体积及血红蛋白含量,并对胶塞进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分析,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2、mTOR和p-mTOR的表达。结果表明,Rox组基质胶塞体积、重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增加,分别是PBS组的2.10、1.69、1.49倍;胶塞组织中VEGF、VEGFR2、mTOR和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显着升高(P<0.05)。与Rox组相比,Rox+RNAi组胶塞的体积、重量、血红蛋白、VEGFR2、mTOR和p-mTOR蛋白的表达均显着调降低(P<0.05)。靶向Vegfr2基因shRNA干扰可显着抑制Rox对基质胶塞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对Rox引起的mTOR信号上调也有显着抑制作用。在小鼠B16F10黑色素移植瘤模型中,不同处理分组如下:PBS组、25 mg/kg Rox组、shRNA干扰与Rox共处理组(Rox+RNAi组)、shRNA干扰组(RNAi组)、阴性shRNA感染对照组(NC组)。重组慢病毒与B16F10细胞注射于小鼠腋下,于注射第二天连续7天灌胃给予Rox或PBS,每天1次。测量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及重量;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分析,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2、mTOR和p-mTOR的表达。结果表明Rox处理组小鼠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显着增加,瘤重约为PBS组的1.53倍;Rox+RNAi组瘤重极显着减小,约是Rox组的0.65倍。Rox组肿瘤组织中VEGF、VEGFR2、mTOR和p-mTOR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与Rox组比较,Rox+RNAi组肿瘤组织中VEGF、VEGFR2、mTOR和p-mTOR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靶向Vegfr2基因shRNA干扰可显着抑制Rox对B16F10移植瘤及其血管生长的促进作用,对Rox引起的mTOR信号上调也有显着抑制。在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试验中,不同处理分为PBS组、1.0μM Rox处理组、靶向Vegfr2基因shRNA干扰与Rox共处理组(Rox+RNAi组)、shRNA干扰组(RNAi组)、Rox与雷帕霉素共处理组(Rox+RAPA组)、雷帕霉素处理组(RAPA组)和shRNA阴性对照组(NC组)。MT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2、mTOR和p-mTOR的表达。结果表明Rox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显着上调VEGF、VEGFR2、mTOR和p-mTOR蛋白的表达(P<0.01)。与Rox组比较,Rox+RNAi组细胞活力、VEGF、VEGFR2、mTOR和p-mTOR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Rox+RAPA组VEGFR2及mTOR表达无显着差异,但VEGF和p-mTOR的表达极显着降低(P<0.001)。靶向Vegfr2基因的RNA干扰可显着抑制Rox对内皮细胞生长,及VEGF/VEGFR2-mTOR信号的促进作用;RAPA可抑制Rox对内皮细胞的促进作用,并下调VEGF、p-mTOR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洛克沙胂在体内可显着促进基质胶塞和小鼠黑色素移植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靶向Vegfr2基因RNAi可有效抑制洛克沙胂对基质胶塞和黑色素移植瘤的生长及血管生成。VEGF/VEGFR2-mTOR信号在Rox体内促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赵良中[2](2020)在《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病毒感染、肝毒素、酒精摄入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除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和终末期慢性肝损伤外,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供体组织的来源有限且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通过肝移植进行的治疗。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4’羟基乙酰苯胺,扑热息痛,APAP)已成为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APAP-induced liver injury,AILI)的研究显示,血管生成和氧化还原稳态在肝保护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转录因子,在调节血管生成、氧化还原稳态和能量平衡相关基因的表达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在包括急性肝损伤在内的急性组织损伤过程中,HIF-1作为急性低氧应激最敏感的因子,它的上调是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损伤修复的关键。HIF-α上的脯氨酸残基可以被细胞内的脯氨酰羟化酶(PHDs)羟化,羟化后的HIF-α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因此,PHD是调节细胞中HIF-α稳定性的限速酶。其中PHD2是催化HIF-1α脯氨酸羟化的关键限速酶。研究表明,抑制PHD2的活性导致HIF-1α的稳定,从而增强了HIF-1下游大量靶基因的诱导,这些基因调节广泛的低氧反应,如血管生成,能量补偿,氧化还原,pH稳态以及许多其他过程,最终改善急慢性低氧时组织损伤。因此,PHD2已成为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损伤修复的一个潜在靶点。鉴于目前PHDs抑制剂缺乏特异性和靶向性,会产生大量的毒副作用,因此如何获得高效特异抑制PHD2活性的抑制剂备受关注。由于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作用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派生出来的胞内抗体技术,通过对抗体分子的适当修饰,实现细胞内重要靶分子的表型敲除。为此,本研究利用胞内抗体技术制备了一种在细胞内靶向失活PHD2的胞内单链抗体,并对其生物学活性和在APAP肝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中纯化了人源PHD2蛋白,以此蛋白为抗原,通过噬菌体库筛选的方法获得了抗PHD2单链抗体(scFv),并且通过可溶性表达、纯化及ELISA分析,发现此scFv能够特异性结合重组PHD2。本研究为了靶向失活细胞内的PHD2,以抗PHD2的scFv基因为模板,用内质网(ER)滞留信号序列修饰,从而制备了内质网滞留型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检测此胞内抗体是否会在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对其活性进行表征,然后探讨了ER-INP在小鼠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取得如下结果:一、成功构建了内质网滞留型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以抗PHD2人源单链抗体scFv基因为模板,通过PCR引入滞留于内质网的细胞内定位信号和E-tag序列,成功制备内质网滞留型抗PHD2胞内抗体基因ER-INP,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人ER-INP真核表达载体pER-INP。将pER-INP转染进细胞中,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内质网定位信号和E-tag序列的抗PHD2胞内抗体基因能够在细胞中有效表达和实现目标蛋白的内质网定位。二、抗PHD2胞内抗体特异性结合细胞内PHD2并抑制其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将pER-INP转染进细胞中,免疫共沉淀实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抗PHD2胞内抗体的作用效能。结果表明,细胞内表达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内的PHD2蛋白,抑制PHD2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即抑制其羟化HIF-1α的Pro564和Pro402的活性,明显上调HIF-1α的蛋白水平。三、抗PHD2胞内抗体在体外和体内均显示出明显的促血管生成活性。为了检测ER-INP在体外和体内是否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分别采用划痕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能力,3D培养模型来检测HUVEC的成管能力,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s)模型来检测其体内血管生成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和ELISA等实验方法分析HIF-1下游促血管生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ER-INP的表达显着促进了HUVEC的迁移和管状形成能力,并增强了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能力。此外,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ER-INP促进了HIF-1下游促血管生成相关靶基因VEGF、ANGPTL-2、MMP-2和MMP-13等的表达,而且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表明ER-INP显着提高VEGF、MMP-2和MMP-13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蛋白水平。四、抗PHD2胞内抗体保护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将带有GFP的对照质粒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发现从注射后的第1天到第3天可以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第3天在肝脏中的表达达到最高水平,由此推测该表达载体携带的ER-INP基因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可能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并在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表达ER-INP的质粒不影响肝脏的组织形态学以及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总之ER-INP不损害小鼠肝脏,并且ER-INP可以在小鼠肝脏中成功表达;小鼠腹腔注射250 mg/kg剂量的APAP溶液,于注射后24 h,48 h和72 h处死小鼠,发现24 h达到肝损伤的高峰期,表现为ALT和AST水平显着升高以及肝脏小叶中央区出现明显的坏死,而尾静脉注射表达靶向PHD2胞内抗体ER-INP质粒预处理48 h后再给予APAP,可显着抑制APAP引起的血清ALT和AST的升高以及肝小叶中央区的坏死也明显改善。五、ER-INP对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一方面,ER-INP预处理的APAP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出现了明显促血管生成效应,表现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脏中血管新生标志分子CD31表达明显上调,同时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HIF-1α水平显着上调,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HIF-1下游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HIF-1下游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ANGPTL-2和MMP-2的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调;另一方面,ER-INP预处理有利于维持APAP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氧化还原稳态,表现为ER-INP预处理显着抑制肝脏氧化应激标志分子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R-INP预处理显着抑制了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水平的升高,然而显着增强抗氧化酶即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4(peroxiredoxin 4,PRDX4)的活性和显着抑制抗氧化分子即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的消耗。总之,ER-INP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保护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综上所述,成功制备在细胞内特异性结合PHD2的胞内抗体ER-INP,靶向PHD2的胞内抗体能够在体内外抑制PHD2活性,提高HIF-1α的稳定性,促进HIF-1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激活,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保护APAP诱导的肝损伤,这为组织损伤和局部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依据。

李园媛[3](2020)在《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水提法制备水蛭提取液,分别采用凝血酶间接检测提取液中水蛭素含量(根据2015版药典)和高分辨液质联用QE技术检测提取液成分,以确定水蛭提取液的主要成分。通过观察水蛭提取液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验证水蛭提取液抑制WERI-RB-1细胞生长和侵袭的作用。通过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 HIF-1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影响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e B PI3K/AKT)通路的影响,阐明水蛭提取液抑制WERI-RB-1细胞可能的分子机制。通过观察水蛭提取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UVEC)的活性影响及表达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的影响,以此来研究水蛭提取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潜能。方法:1.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水提法制备水蛭提取液,并利用凝血酶间接测定水蛭素的含量;高分辨液质联用-QE技术分析水蛭的主要成分。2.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 将WERI-RB-1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0.02U/ml、0.04U/ml、0.08U/ml、0.16U/ml)共培养0、24、48、72h,经CCK-8筛选最佳药物干预浓度和时间点; 以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48h为药物干预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2个实验浓度、48h为药物干预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个实验浓度对WERI-RB-1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对照组细胞仅在培养基中培养,无添加药物。3.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Elisa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RT-PCR检测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HIF-1a和MMP-9 m RNA水平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HIF-1a、MMP-9、PI3K、人磷酸化AKT蛋白(Human phosphorylated AKT protein p-AKT)蛋白含量的影响。对照组细胞仅在培养基中培养,无添加药物。4.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将HUVEC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0.02U/ml、0.04U/ml、0.08U/ml、0.16U/ml)共培养0、24、48、72h,经CCK-8筛选最佳药物干预浓度和时间点; 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HUVEC细胞48h后,RT-PCR检测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VEGFR2 m RNA水平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HUVEC细胞48h后,Western Blot检测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VEGFR2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1.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根据2015版《中华药典》中使用凝血酶测定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的浓度,经过多次反复提取及测定,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浓度保持相对稳定。高分辨液质联用分析仪-QE分析结果表明:水蛭提取液中包含有核苷类、氨基酸类、肌苷类、嘌呤类、维生素类等多种成分。2.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 0.04U/ml、0.08U/ml的水蛭提取液组在48h对RB细胞的抑制率分别是9.70%、9.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D值P<0.05)。 实验组药物浓度干预的RB细胞主要阻滞在G2/M期。对照组、0.04U/ml水蛭提取液组、0.08U/ml水蛭提取液组处于G2/M期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00±2.32、12.59±5.36、14.79±4.12(对照组与水蛭提取液组比较,P<0.01)。 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均可诱导RB细胞凋亡率上调,以上3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分别为4.64±2.56、37.91±3.44、33.05±2.25(与对照组比较,P<0.01)。 实验组Transwell下室中移行的、每高倍视野细胞数目均较对照组显着减少,3组检测结果(OD值)依次分别为1.21±4.36、0.44±2.08、0.53±3.42(与对照组比较,P<0.01)。3.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04U/ml和0.08U/ml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培养基上清中VEGF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IF-1a和MMP-9 m 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IF-1a、MMP-9、PI3K、p-AKT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0.04U/ml和0.08U/ml水蛭提取液干预WERI-RB-1细胞48h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2.96±1.59、14.81±2.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D值P<0.05)。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EGF、VEGFR2的m 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EGF、VEGFR2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水提法提取的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含量相对稳定。水蛭提取液中包含有核苷类、氨基酸类、肌苷类、嘌呤类、维生素类等多种成分。2.水蛭提取液通过抑制WERI-RB-1活性、引起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等作用对视网膜母细胞瘤WERI-RB-1细胞发挥抑制作用。3.水蛭提取液通过VEGF/PI3K/AKT通路抑制WERI-RB-1细胞,同时抑制WERI-RB-1细胞中HIF-1a、MMP-9活性。4.水蛭提取液可抑制HUVEC细胞活性,抑制HUVEC细胞表达VEGF、VEGFR2蛋白活性。综上所述,在体外实验中,水蛭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通过VEGF/PI3K/AKT通路和HIF-1a、MMP-9因子影响WERI-RB-1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侵袭作用,从而发挥抑制RB的作用。同时发现水蛭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VEGF、VEGFR2表达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蛭提取液对RB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能对RB血管也有抑制作用。从中医理论上进一步验证了其活血化瘀、其破血消瘕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制剂水蛭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前研究资料。

何剑波[4](2020)在《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在原发损伤的基础上会出现严重的继发性损伤,造成二次伤害,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二次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既往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使损伤局部出现微循环血管网的破坏,目前对于脊髓损伤后血管破坏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血管网破损及其血管新生和修复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本研究目的之一即观察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变化情况,并且基于Notch通路、VEGF、Ang-1/Tie-2等血管新生因子探讨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同时观察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为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治疗SCI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2)研究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Schwann神经细胞增殖、划痕和迁移等的影响,探讨它们对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3)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下,急性脊髓损伤属于肾虚血瘀证,治当补肾活血。本实验拟通过运用补肾活血方(BSHXF)进行相关研究,体外实验中观察BSHXF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观察其对SD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组织区域血管网修复的影响和相关机制,及其对SCI后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1)脊髓损伤后微循环血管网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研究。将正常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SCI组),观察SCI后不同时间点BBB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损伤区域的病理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相关血管二维情况;microfil血管灌注造影后行micro-CT扫描,观察血管的三维结构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otch-1、VEGF、Ang-1/Tie-2和EGFL-8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实验观察损伤区域GFAP和MAP-2蛋白的表达情况。(2)运用细胞增殖、划痕、tube formation和Western blot相关实验观察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划痕愈合、迁移及血管形成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和在transwell小室中迁移的影响。(3)BSHXF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血管新生和相关机制的研究。体外实验观察BSHXF对HUVEC细胞的增殖、划痕、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对鸡胚血管新生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观察BSHXF对SCI大鼠BBB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检测BSHXF对损伤局部血管网的修复情况,Western blot和PCR实验检测BSHXF对损伤脊髓中Notch通路、Ang-1/Tie-2和EGFL-8等相关通路的影响;检测BSHXF对SCI动物模型氧化应激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影响。结果:(1)BBB行为学评分提示脊髓损伤造模后会即刻出现双下肢完全瘫痪,在损伤后第1周和第2周会有一定程度的康复,BBB评分恢复程度较多;第3周和第4周进入较为缓慢的康复期,其BBB评分改善程度较小。microfil血管造影和CD3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提示脊髓损伤后出现血管密度下降;尽管在损伤后会有一定的自我修复,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到第28天时仍然存在血管网的缺损。WB实验探讨相关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Notch-1首先会出现应激性上调,在损伤第3天时其表达量达到高峰,在第7天时虽然较第3天有所下降,但仍然比正常组要明显上调;到第14天时,其表达量出现下降;到第28天时,会进一步地出现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组的表达量。相应地,N otch下游通路Jag-1,Hes-1,以及VEGF和Ang-1/Tie-2的表达量也出现与Notch-1大致类似的先升后降的表达趋势,说明Notch-1调控VEGF和Ang-1/Tie-2等相关血管新生因子参与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同时,EGFL-8蛋白在脊髓损伤后,在损伤第7天时,出现升高的趋势,达到高峰;在第14天开始逐渐下降,但仍然较正常组的表达量要高;到第28天时持续下降,提示EGFL-8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但其参与血管新生的时间点与Notch不一致。伴随着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破坏,损伤区域神经元细胞数量出现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活化,尤其是后期由于过度活化形成的胶质瘢痕可能对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修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体外实验结果提示,Notch-1蛋白在200ng/ml浓度时能够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迁移以及血管形成的能力,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和迁移有促进作用,其抑制剂DAPT会减弱其效果。EGFL-8与Notch-1蛋白具有类似的效果,在100ng/ml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划痕和血管的形成,同时,也能促进Schwann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的作用。(3)在BSHXF的相关实验中,当浓度为7.5mg/ml时,可以促进HUVEC的增殖、细胞划痕愈合、迁移和血管形成,同时对鸡胚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动物实验中,SCI大鼠进行BSHXF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BSHXF治疗组中BBB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microfil血管造影及荧光染色提示BSHXF对局部血管网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Western blot和PCR实验结果表明,经过BSHXF的干预治疗,Notch-1、Ang-1/Tie-2和EGFL-8的蛋白表达量出现升高,提示BSHXF通过Notch-1调控血管新生参与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修复。伴随着损伤区域血管的修复,脊髓损伤组织中SOD、MDA活力情况得到平衡,Nox-1和H0-1等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得到改善;GFAP蛋白的表达量出现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减小,同时,MAP-2的表达量升高,说明神经元细胞得到一定的保护,因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结论:(1)Notch-1调控VEGF、Ang-1/Tie-2和EGFL-8参与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的机制中。(2)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可促进HUVEC细胞增殖、划痕愈合、迁移和血管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和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3)体外实验中,补肾活血方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Notch-1调控VEGF、Ang-1/Tie-2和EGFL-8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可改善局部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从而起到改善SCI后神经功能的作用。

林少兵[5](2019)在《太子参环肽B促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太子参水溶性活性成分环肽B(Heterophyllin B,HB)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太子参益脾气、补气血亏虚等功效提供实验资料。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实验观察HB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CCK8检测法测定H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HB对HUVEC迁移的影响;ELISA方法检测HB对HUVEC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VEGF165)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2,FGF2)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HB促进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结果:CAM实验结果表明,HB有明显促血管新生作用。CCK8检测结果显示HB在40μM到120μM浓度区间内能促进HUVEC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HB组划痕愈合的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HB浓度的升高,HUVEC迁移强度有所增强,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ELISA检测显示VEGF165表达的上调程度与HB浓度呈正相关(P<0.05),阴性、阳性对照组与HB组比较,细胞中VEGF165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KRAS、RAF-1、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与HB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HB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165的表达,激活MAPK下游的ER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关。

钱昕[6](2014)在《壁虎多肽混合物A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壁虎多肽混合物A(GPMA)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建立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模型(CAM模型),采用一日龄受精种蛋50只温箱孵育到九日龄,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实验组(高、中、低壁虎多肽混合物)、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蛋壳上开窗暴露鸡胚尿囊膜,将提前制备好的甲基纤维素薄片放置于尿囊膜新生毛细血管区域,作为药物载体。然后给予实验组鸡胚不同浓度壁虎多肽。观察壁虎多肽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用5-氟尿嘧啶,48h后观察甲基纤维素薄片覆盖区及周围血管生成情况;(2)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HUVEC的形态变化,并用MTT比色法测定含不同浓度(0.4mg/mL、0.2mg/mL、0.1mg/mL、0.05mg/mL、0.025mg/mL)的壁虎多肽混合物A对HUVEC增殖的影响;(3)培养人EC109肿瘤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0.2mg/mL和0.1mg/mL壁虎多肽混合物A作用24h后对EC109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4)建立小鼠H22移植肿瘤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H22移植肿瘤组织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阴性对照组的大血管数量、血管密度、血管分支明显多于壁虎多肽组,管径也较壁虎多肽组粗,加入壁虎多肽高剂量组的CAM上只见极少数管径极细的大血管,血管分支明显减少,细小血管几乎不见,甚至出现溶血现象。壁虎多肽在40μg/egg时抑制率为90%,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着性。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全视野内的大小血管,用药组血管总数明显减少。(2)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贴壁单层生长,铺路石状单层梭形细胞排列,细胞为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胞核清晰可见,为圆形或椭圆形。加药24小时后,各药物组细胞排列紊乱,尤其5-FU阳性药物及大剂量药物组作用明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MTT结果显示药物对其抑制作用随浓度、时间的增加而加强。(3)在体外EC109肿瘤细胞培养实验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壁虎多肽混合物A在0.2mg/mL、0.1mg/mL剂量下均能明显降低EC109肿瘤细胞的VEGF的表达。(4)在小鼠H22移植肿瘤模型,腹腔注射高(80mg/kg)、中(40mg/kg)、低(20mg/kg)剂量壁虎多肽混合物A,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壁虎多肽混合物A能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产生。结论:壁虎多肽混合物A可以抑制正常及肿瘤组织的血管增生,其抑制血管增生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或者肿瘤细胞VEGF的产生的结果。

曾丽娜[7](2014)在《熊果酸滴眼液抑制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正常角膜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处于稳定的“免疫赦免”状态,以保持角膜的透明性,使角膜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配戴角膜接触镜、感染、眼外伤、热烧伤或化学伤、既往手术史、免疫性眼病等可使角膜的“免疫赦免”平衡被打破导致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产生。虽然角膜新生血管对清除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抑制角膜溶解等有一定作用,但角膜新生血管可破坏角膜正常微环境,使眼前节相关免疫赦免偏离消失,使角膜失去透明性,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发现新生血管的发生与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的失衡、角膜缘血管屏障破坏、缺氧、炎症反应、角膜水肿等多种因素的参与有关。目前对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抑制血管生成和促进血管退化,具体有:药物治疗如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如眼表重建术、电解针烧灼法等;基因治疗如内皮抑素(ES)、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生成抑素(AS)等;其他治疗如激光治疗,光动力学疗法等。随着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方法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理想药物。因此,寻找作用强、副作用少、价格经济、更为有效的新生血管抑制剂仍然是角膜新生血管研究的热点。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又名乌苏酸、乌索酸,是一种存在于多种天然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糖尿病、降低血糖、抗癌、抗促癌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年来对熊果酸的研究发现,它具有抗多种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不但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且还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熊果酸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主要有: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②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环氧化酶Ⅱ(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③降低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移行;④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尿激酶,达到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腔形成的目的。VEGF是一种具有生物学效应的血管源性肽,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是一个强有力的内源性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它能够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发育、细胞外基质的转型和炎性因子的产生,是一个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能够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并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研究证明VEGF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多个步骤,是影响新生血管生成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活性依赖金属离子锌并以细胞外基质成分为水解底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的蛋白酶家族,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水解和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又叫明胶酶A,是目前研究最多的MMPs之一,在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实验表明,VEGF能够通过多种细胞因子途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刺激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诱导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分化和官腔形成作用。体外实验也表明,熊果酸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上调尿激酶和MMP-2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目前熊果酸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尚无相关的报道,因此,我们的实验通过观察熊果酸的角膜毒性作用,筛选安全浓度范围内的熊果酸滴眼液,观察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VEGF、MMP-2在角膜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的毒性,寻找熊果酸滴眼液局部使用的安全浓度。[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熊果酸溶于含有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助溶剂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中,分别制成2mg/ml、4mg/ml、6mg/ml、8mg/ml的熊果酸滴眼液。SPF级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PBS滴眼液组、含DMSO助溶剂的PBS滴眼液组、2mg/mlUA组、4mg/mlUA组、6mg/mlUA组、8mg/mlUA组,共6组。各组大鼠均左眼用药,4/日,共7d。每日对大鼠角膜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临床分级,7d后摘取角膜行组织学检查。[结果]PBS组、含DMSO的PBS组、2mg/ml、4mg/ml、6mg/mlUA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均未见异常,临床分级为0级,组织学光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8mg/mlUA组第5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见角膜轻度水肿,临床分级为1级,继续用药未见损害加重,组织学检查见角膜上皮层未见表层细胞缺失,上皮层增厚,排列较紊乱,基底层细胞排列紊乱,其余各层未见明显异常。[结论]2mg/ml、4mg/ml、6mg/ml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无明显毒性作用。第二部分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VEGF、MMP-2在角膜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初步的机制。[方法]随机抽取SD大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建立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左眼),随机分为A组:含DMSO的PBS滴眼液(PBS-D组),B组:2mg/mlUA滴眼液,C组:4mg/mlUA滴眼液,D组:6mg/mlUA滴眼液,E组:0.1%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每组10只,术后第1天开始用药,4/日。第一周每日对大鼠角膜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第二周每两天观察一次。术后第4、7、14天,在裂隙灯下测量角膜新生血管长度,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术后4、7、14天切取角膜行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以及MMP-2的表达。[结果]大鼠角膜术后4天,A组CNV面积为(8.11±0.89)mm2、B组为(4.98±1.20)mm2、C组为(2.18±1.08)mm2、D组为(0±0)mm2、E组为(0±0)mm2;术后7天,A组CNV面积为(25.00±1.75)mm2、B组为(19.97±1.47)mm2、C组为(15.63±1.57)mm2、D组为(11.35±1.39)mm2、E组为(11.97±1.13)mm2;术后14天,A组CNV面积为(38.00±0.36)mm2、B组为(36.74±0.73)mm2、C组为(27.15±1.14)mm2、D组为(20.83±0.60)mm2、E组为(21.40±0.68)mm2。角膜CNV面积的统计学分析:①从各个时间点看,A组CNV面积显着高于其余四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C、D组CNV面积的两两比较:在第4、7、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三种不同浓度的UA滴眼液能够显着抑制大鼠CNV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能力增强,呈浓度依赖性;③B、C组与E组相比,在第4、7、14天,CNV面积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相比,在4、7、14天,CNV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组织切片检查结果:A组第4天角膜上皮层局部增生,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7、14天,角膜增厚,上皮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层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官腔较大,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内皮未见新生血管。B组第4天角膜上皮层有炎性细胞浸润,靠近上皮层的基质层有新生血管形成,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7、14天,角膜增厚,上皮层紊乱,有炎症细胞浸润,基质层有大量新生血管,主要在中上部居多,新生血管周围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内皮未见新生血管。C组第4天角膜上皮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基质层偶见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周围伴有炎性细胞浸润;7、14天,角膜稍增厚,上皮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内皮层未见新生血管。D、E组第4天角膜上皮完整,未见新生血管结构;7、14天,角膜上皮完整,基质层可见少许的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周边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内皮层未见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角膜上皮和基底膜少量表达VEGF和MMP-2;A、B、C组-在第4d,角膜全层表达VEGF,第7d表达增强,第14d表达明显减弱;D、E组-第4d角膜的缝线处、上皮层、基质层出现VEGF、MMP-2的表达,第7天表达增强,角膜全层均有表达,主要在上皮层和新生血管附近,第14天表达减弱。VEGF、MMP-2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个时间点看,A组VEGF、MMP-2的COD值显着高于B、C、D、E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C、D组的COD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COD值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上的CO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果酸滴眼液可以有效的抑制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新生血管作用增强,并呈浓度依赖性。熊果酸通过降低VEGF、MMP-2的表达起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

代付军[8](2014)在《小分子化合物在血管新生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肿瘤和糖尿病是威胁人类生存健康的两大疾病,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管新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之上生成新的血管,它发生在正常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同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正常的血管新生受到血管新生促进因子和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平衡调控,如果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血管新生过度或血管新生不足等异常现象。血管新生过度发生参与的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血管新生不足则造成伤口愈合缓慢、侧血管形成受损、中风和心脑血管等疾病。近年来,血管新生成为治疗包括癌症和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靶点或潜在靶点。因此,鉴定新的影响血管新生的药物可以为治疗包括肿瘤和糖尿病等在内的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天然存在的和新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是这些药物的主要来源。为此,首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寻觅了一批具有潜在抗血管新生功能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利用体外、半离体和体内血管新生模型检测这些化合物的抗血管新生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是一种潜在的血管新生抑制剂。体外实验显示,去氢骆驼蓬碱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的增殖、迁移、管腔结构的形成以及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大鼠动脉环实验和小鼠角膜微囊袋实验也证明去氢骆驼蓬碱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肿瘤异位移植实验表明去氢骆驼蓬碱能够抑制肺癌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实现的。在作用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去氢骆驼蓬碱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内p53和MDM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高蛋白p53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去氢骆驼蓬碱能够激活p53的蛋白活性,并促进p53在核内的聚集和其转录活性以及上调p53下游靶基因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TSP1和Bai1的表达。其次,为了研究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我们利用实验室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平台合成了一系列潜在性的促进血管新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外各种特定条件下的血管新生实验中,我们发现小分子化合物361B具有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出芽、形成管腔结构和发生迁移的作用以及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功能。在SD大鼠动脉环实验和小鼠角膜微囊袋实验中,361B促进新生微血管的形成。在糖尿病小鼠缺血性后肢实验中,我们亦发现361B促进缺血后肢的血流灌注和改善缺血性后肢的坏死程度。进一步的实验表明361B促进缺血性后肢中血管的生成。Microarray实验结果显示,内皮细胞在经过小分子化合物361B处理后,多个与血管新生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为了进一步确认小分子化合物361B的靶向结合蛋白,我们对化合物361B进行了生物素链接。pull down实验和蛋白质谱实验显示生物素化361B可以结合内皮细胞中的特定蛋白vimentin。总而言之,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方面,我们发现去氢骆驼蓬碱能过通过激活内皮细胞中p53信号通路抑制血管新生的发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在糖尿病血管新生方面,我们发现小分子化合物361B通过结合血管新生相关蛋白vimentin调控血管新生的发生,进而通过血管新生改善糖尿病小鼠缺血性后肢的恢复。本研究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璐,付毅,孔炜[9](2013)在《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系统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稳态的基础。血管新生是在已有血管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血管的过程,是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维持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的重要手段。体内血管新生的稳态平衡是血管新生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研究对于防治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及异常血管增生相关疾病有潜在的临床转化意义。本文就迄今已知的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马丽娜[10](2012)在《基因重组可溶型血管生成抑制剂Kringle5的色谱分离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生成提供肿瘤生长、转移所需的营养以及代谢废物,所以阻断或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是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常规的肿瘤治疗药物相比,具有高效、低毒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在目前发现的血管抑制剂中,Kringle5(K5)生物抑制活性最高,分子量小、穿透力强,是一种更有前途的血管抑制剂。同时,K5对于其它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镰状细胞视网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重要的应用值价。因此,将K5开发成为治疗肿瘤、视网膜充血等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药品,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实验在前期成功克隆和表达可溶型非融合血管生成抑制剂K5的基础上,诱导表达含有目标蛋白的菌体,确定目标蛋白存在于菌体破碎上清中,然后建立两步色谱法分离纯化K5。在对K5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时,首先用SP Sepharose Fast Flow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对含有目标蛋白质的菌体破碎上清进行初步分离,再用Sephacryl S-100HR凝胶排阻色谱柱对其进一步纯化。SP Sepharose Fast Flow色谱柱的分离条件为:洗脱液A液为50mmol/L醋酸-醋酸钠缓冲液,洗脱液B液为0.5mol/L NaCl的A液,缓冲液pH为5.2,洗脱速度为1.0mL/min,梯度程度长度为20min。Sephacryl S-100HR色谱柱的分离条件为:洗脱液为5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洗脱速度为1.0mL/min。分离纯化得到的K5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Shim-pack Diol300)检测到其纯度大于98%,达到了分离的效果。通过鸡胚尿囊膜法确定纯化的K5蛋白质具有抑制内皮毛细血管生长的活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将纯化的K5溶液冻干时分别加入等量的保护剂:海藻糖、右旋糖苷40、海藻糖与右旋糖苷40的质量比为1:1、海藻糖与右旋糖苷40的质量比为2:1以及海藻糖与右旋糖苷40的质量比为1:2,实验结果表明K5的变性温度介于70~80℃之间,加保护剂海藻糖与右旋糖苷40的质量比为1:2时,K5的变性温度最高(即78.974℃),蛋白质最稳定。用F410试剂盒检测到大肠杆菌宿主蛋白质的含量占纯化后蛋白质含量的0.0359%,残余宿主菌菌体蛋白含量符合国家蛋白制品的相关规定。本研究为K5进一步的医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及兔角膜新生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及兔角膜新生血管(论文提纲范文)

(1)shRNA干扰Vegfr2研究洛克沙胂体内促血管作用及对VEGFR2-mTO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靶向VEGF/VEGFR2治疗的研究进展
    1 VEGF与VEGFR
        1.1 VEGF家族
        1.2 VEGF的受体VEGFR
        1.3 VEGFVEGFR与临床相关疾病
    2 以VEGF/VEGFR2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2.1 以VEGF/VEGFR2为靶点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
        2.2 以VEGF/VEGFR2为靶点的抗肿瘤合成药物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正文
    第一章 靶向Vegfr2基因RNA干扰研究洛克沙胂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shRNA对血管内皮细胞VEGFR2的干扰作用
        2.2 靶向Vegfr2基因的shRNA在Rox促小鼠基质胶塞生长中的作用
        2.3 靶向Vegfr2基因的shRNA在Rox促小鼠黑色素移植瘤生长中的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砷化合物与血管生成
        3.3 关于体内血管生成试验的模型
        3.4 关于靶向Vegfr2基因的RNA干扰
    第二章 洛克沙胂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中VEGF/VEGFR2-mTOR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对基质胶塞中VEGF、VEGFR2、mTOR、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对B16F10移植瘤中VEGF、VEGFR2、mTOR、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洛克沙胂体外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中VEGF/VEGFR2-mTOR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对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对内皮细胞中VEGF、VEGFR2、mTOR、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1.1.1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现状
        1.1.2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机制
    1.2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通路
        1.2.1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通路的发现
        1.2.2 氧平衡与低氧
        1.2.3 低氧诱导因子
        1.2.4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
        1.2.5 靶向PHD抑制剂的应用
    1.3 胞内抗体
        1.3.1 胞内抗体的概述
        1.3.2 胞内抗体的分类
        1.3.3 胞内抗体的优势和应用
    1.4 本研究的立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的构建和活性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成功制备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
        2.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2.3.3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的生物学活性
        2.3.4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不影响细胞形态和生存率
    2.4 小结
第3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体内和体外的促血管生成效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在体内外有效促进血管生成
        3.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显着上调HIF-1 下游靶基因
    3.4 小结
第4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保护APAP诱导的肝损伤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建立了APAP诱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
        4.3.2 小鼠尾静脉注射GFP质粒靶向富集肝脏
        4.3.3 ER-INP能在小鼠肝脏表达,但不影响正常肝脏组织形态和酶学特征
        4.3.4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靶向PHD2胞内抗体有效促进APAP诱导肝损伤小鼠肝脏血管生成
        5.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肝损伤小鼠体内细胞应激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靶向PHD2 胞内抗体的制备及其促血管生成效应
    6.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的初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实验仪器
        1.1.4 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2.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含量检测
        1.2.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成分
    1.3 结果
        1.3.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水蛭素含量测定
        1.3.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主要成
    1.4 讨论
        1.4.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的初步研究
        1.4.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成分
第二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 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的影响
    2.1 实验细胞、试剂及配制、仪器设备和耗材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2.1.4 试剂配制
    2.2 细胞培养、传代和冻存
        2.2.1 细胞培养和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CCK-8法检测水蛭提取液对细胞的活性影响
        2.3.2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周期的影响
        2.3.3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凋亡的影响
        2.3.4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侵袭能力的影响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2.5.1 不同浓度药物对WER-Rb-1细胞活性的影响
        2.5.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5.3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凋亡的影响
        2.5.4 transwell 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 WER-Rb-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6 讨论
        2.6.1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活性的影响
        2.6.2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周期的影响
        2.6.3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凋亡影响
        2.6.4 细胞凋亡与增殖
        2.6.5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 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3.1 实验细胞、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3.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Elisa 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表达 VEGF 的影响
        3.2.2 HIF-1a、MMP-9、VEGFR2 的实时定量RT-PCR检测
        3.2.3 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a、MMP-9、PI3K、p-AKT蛋白表达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lisa 检测培养基上清中 VEGF 蛋白的表达
        3.4.2 HIF-1a基因表达
        3.4.3 MMP-9基因表达
        3.4.4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 PI3K 和 p-AKT 蛋白的表达
        3.4.5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 HIF-1a 和 MMP-9 蛋白的表达
    3.5 讨论
        3.5.1 VEGF、HIF-1a和 MMP-9 在肿瘤生成中的作用
        3.5.2 PI3K/AKT信号通路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
        3.5.3 水蛭素通过VEGF/PI3K/AKT通路及HIF-1a、MMP-9 因子抑制RB细胞
第四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4.1 实验细胞、试剂和仪器设备
        4.1.1 实验细胞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CCK-8法检水蛭提取液对测细胞活性的影响
        4.2.2 RT- PCR 检测 VEGF 和 VEGFR2 基因表达
        4.2.3 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VEGFR2 的蛋白表达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CCK-8法检水蛭提取液对测细胞活性及抑制率的影响
        4.4.2 VEGFR2基因表达
        4.4.3 VEGF基因表达
        4.4.4 水蛭提取液对 HUVEC 细胞表达 VEGF 和 VEGFR2 蛋白的影响
    4.5 讨论
        4.5.1 VEGF和 VEGFR2对血管生成的调控
        4.5.2 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 VEGFR2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 文献综述 水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文献综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4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

(4)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脊髓损伤概况
        1.1.1 脊髓的基本结构与解剖
        1.1.2 脊髓损伤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3 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
        1.1.4 脊髓损伤的发病因素
        1.1.5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1.2 急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
        1.2.0 脊髓组织中微循环血管的破坏与血管新生
        1.2.1 炎症反应
        1.2.2 氧化应激反应
        1.2.3 神经细胞的自噬、凋亡
        1.2.4 血-脊髓屏障损害
        1.2.5 胶质瘢痕的形成
    1.3 脊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研究
        1.3.1 micro-CT在脊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1.3.2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
    1.4 中医对急性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
    1.5 中医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
第二章 NOTCH调控VEGF、ANG-1/TIE-2等信号通路参与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设计
        2.2.2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护理
        2.2.3 BBB评分
        2.2.4 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
        2.2.5 microfil血管灌注实验
        2.2.6 Western blot
        2.2.7 micro-CT扫描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脊髓损伤后行为学评分BBB评分
        2.3.2 HE病理染色
        2.3.3 CD31荧光染色评价大鼠SCI后脊髓血管面积
        2.3.4 microfil血管造影评价SCI后脊髓血管密度
        2.3.5 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及Notch-1等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2.3.6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活化情况
        2.3.7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出现损伤
    2.4 讨论
        2.4.1 SCI模型中,前期BBB评分恢复较快,后期神经功能的康复成为难点
        2.4.2 脊髓损伤后机体出现代偿性血管新生
        2.4.3 Notch调控VEGF、Ang-1/Tie-2信号通路参与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
        2.4.4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活化
        2.4.5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出现凋亡
    2.5 小结
第三章 NOTCH-1和EGFL-8蛋白对血管形成及神经保护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MTS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3.2.2 细胞划痕和tranwell实验
        3.2.3 HUVEC细胞管腔形成(tube formation)实验
        3.2.4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3.2.5 蛋白印迹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Notch-1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3.3.2 Notch-1蛋白对Schwann细胞的影响
        3.3.3 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3.3.4 EGFL-8蛋白对Schwann cell的影响
    3.4 讨论
        3.4.1 Notch信号通路与血管新生及神经保护功能
        3.4.2 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Schwann细胞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促进血管新生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补肾活血方的制备
        4.2.2 HUVEC的培养
        4.2.3 MTS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4.2.4 BSHXF干预细胞后对HUVEC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的影响
        4.2.5 BSHXF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
        4.2.6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
        4.2.7 BSHXF对胚体外置明胶海绵血管新生的影响
        4.2.8 动物实验分组
        4.2.9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护理(同前)
        4.2.10 BBB行为学评分
        4.2.11 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同前)
        4.2.12 microfil血管灌注(同前)
        4.2.1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
        4.2.14 脊髓组织中ROS活性的检测
        4.2.15 RT-PCR
        4.2.16 micro-CT扫描(同前)
        4.2.17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BSHXF对HUVEC细胞的毒性实验
        4.3.2 BSHXF促进HUVECs划痕愈合
        4.3.3 BSHXF对HUVEC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迁移的影响
        4.3.4 BSHXF促进HUVEC管腔形成
        4.3.5 BSHXF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4.3.6 BSHXF促进尿囊膜血管新生和诱导血管向明胶海绵长入
        4.3.7 BSHXF可改善脊髓损伤后BBB评分
        4.3.8 脊髓取材外观图
        4.3.9 BSHXF可改善SCI后的病理改变
        4.3.10 CD31免疫荧光染色
        4.3.11 microfil血管造影结果
        4.3.12 BSHXF对Notch-1、VEGF、Ang-1/Tie2和EGFL-8蛋白的影响
        4.3.13 BSHXF对Notch通路、VEGF、Ang-1/Tie2等基因的影响
        4.3.14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ROS的影响
        4.3.15 补肾活血方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4.3.16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补肾活血方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4.4.2 补肾活血方通过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4.4.3 补肾活血方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的机制
        4.4.4 补肾活血方减轻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
        4.4.5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影响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土大黄苷通过NFATcl和R0S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5)太子参环肽B促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B促血管生成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HB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HB促进血管生成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壁虎多肽混合物A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研究
        1.1.1 肿瘤与血管生成
        1.1.2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中药研究
        1.1.3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化疗药物
        1.1.4 其他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
    1.2 壁虎的实验研究
        1.2.1 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1.2.2 其它实验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3.1.4 药物
        3.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壁虎粗多肽的制备
        3.2.2 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
        3.2.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3.2.4 MTT 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
        3.2.5 EC109 细胞培养及其 VEGF 蛋白表达的监测
        3.2.6 免疫组化法和 Western-blot 测定腋下移植瘤组织 VEGF 蛋白表达
        3.2.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GEE 层析结果
    4.2 GPMA 影响 CAM 血管生成的结果
    4.3 GPMA 对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的结果
    4.4 药物对 EC109 细胞 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对小鼠 H22 组织 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壁虎多肽混合物 A 制备与选用
    5.2 鸡胚与血管增生
    5.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5.4 肿瘤与血管增生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熊果酸滴眼液抑制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毒性的实验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 熊果酸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8)小分子化合物在血管新生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血管新生
        1.1.1 出芽式血管新生(sprouting angiogenensis)
        1.1.2 嵌入式血管新生(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
        1.1.3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1.1.4 其它方式的血管新生
    1.2 血管新生的调控
        1.2.1 血管新生促进因子
        1.2.2 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1.3 相关信号通路
        1.3.1 PI3K/AKT信号通路
        1.3.2 FAK信号通路
        1.3.3 Notch信号通路
        1.3.4 Wnt信号通路
        1.3.5 MAPK信号通路
    1.4 血管新生模型
        1.4.1 血管新生体外研究模型
        1.4.2 血管新生半离体研究模型-动脉环模型(aortic ring assays)
        1.4.3 血管新生体内研究模型
    1.5 肿瘤与血管新生
        1.5.1 肿瘤的影响
        1.5.2 肿瘤生长与血管新生
        1.5.3 肿瘤转移与血管新生
    1.6 糖尿病与血管新生
        1.6.1 糖尿病的威胁
        1.6.2 糖尿病并发症与血管
        1.6.3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
        1.6.4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治疗
    1.7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小分子化合物Harmine抑制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armine诱导p53的磷酸化和结合MDM2,影响p53与MDM2之间的相互作用
        2.3.2 Harmine不影响DNA的损伤
        2.3.3 Harmine诱导p53的稳定和促进p53核内积聚
        2.3.4 Harmine诱导p53的转录活性
        2.3.5 Harmine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止细胞周期在G2/M期
        2.3.6 Harmine依赖p53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2.3.7 Harmine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2.3.8 Harmine抑制动脉环微血管形成和角膜血管新生
        2.3.9 Harmine抑制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新生
        2.3.10 Harmine作用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的机制模型
    2.4 结语
    2.5 问题和展望
第三章 小分子化合物361B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糖尿病小鼠缺血性后肢恢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分子化合物361B促进内皮细胞的出芽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3.3.2 小分子化合物361B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
        3.3.3 小分子化合物361B抑制饥饿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3.3.4 小分子化合物361B促进动脉环微血管的形成和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3.3.5 小分子化合物361B促进糖尿病小鼠缺血性后肢的血流灌注和恢复
        3.3.6 小分子化合物361B增加小鼠缺血性后肢的血管密度
        3.3.7 小分子化合物361B影响内皮细胞中基因的表达
        3.3.8 生物素化小分子化合物361B增强内皮细胞活性和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
        3.3.9 生物素化小分子化合物361B结合内皮细胞中血管新生相关蛋白
    3.4 结语
    3.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分子化合物YH-306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和转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专利和科研基金
致谢

(9)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凝血酶敏感蛋白
2 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
3 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
4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5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6血小板第四因子
7其他
8结语
1 Thrombospodin-1, -2
2 Angiostatin and Endostatin
3 ADAMTSs
4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
5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
6 Platelet factor 4 (PF4)
7 Others
8 Conclusion

(10)基因重组可溶型血管生成抑制剂Kringle5的色谱分离和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与血管生成
        1.1.1 肿瘤的生长
        1.1.2 肿瘤的转移
        1.1.3 血管生成
    1.2 肿瘤血管生长的调节
        1.2.1 肿瘤血管生长调节因子
        1.2.2 血管抑制因子
        1.2.3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
    1.3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K5
        1.3.1 人纤溶酶原
        1.3.2 K5的结构特点
        1.3.3 K5的来源和制备
        1.3.4 K5的优点
    1.4 血管生长抑制剂K5的初步药效
        1.4.1 防治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1.4.2 防治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1.4.3 防治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1.4.4 抑制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
        1.4.5 血管生长抑制剂K5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1.5 研究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 K5的诱导表达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种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方
        2.1.5 培养基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K5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溶液配方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离子交换色谱
        3.2.2 凝胶排阻色谱
        3.2.3 K5的纯度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离子交换色谱
        3.3.2 凝胶排阻色谱分离
        3.3.3 K5的纯度检测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K5的质量标准
    4.1 K5的活性测定
        4.1.1 材料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实验小结
    4.2 K5的DSC曲线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实验小结
    4.3 F410检测大肠杆菌宿主蛋白残留物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
        4.3.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完成情况
致谢

四、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及兔角膜新生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 [1]shRNA干扰Vegfr2研究洛克沙胂体内促血管作用及对VEGFR2-mTOR的影响[D]. 韦芊含. 扬州大学, 2020(01)
  • [2]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良中. 吉林大学, 2020(08)
  • [3]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李园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何剑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太子参环肽B促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D]. 林少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壁虎多肽混合物A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D]. 钱昕.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7]熊果酸滴眼液抑制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曾丽娜.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8]小分子化合物在血管新生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与机理研究[D]. 代付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7)
  • [9]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研究进展[J]. 张璐,付毅,孔炜.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3(03)
  • [10]基因重组可溶型血管生成抑制剂Kringle5的色谱分离和质量标准研究[D]. 马丽娜. 西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重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和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