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一、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周利琴[1](2021)在《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分离是化工过程的重要研究方向。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官能团丰富且易于修饰。构筑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选择性功能基团的材料,为高效分离有机污染物提供可能。本论文基于β-环糊精(β-CD)和淀粉,采用不同单体和合成方法,分别设计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等方法研究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形貌及孔隙特征,掌握其制备工艺和孔径调控规律。探究聚合物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过程,明确吸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β-CD空腔分子识别作用和苯环对苯乙酮(AP)更强的π-π相互作用。以丁酮(MEK)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制备了两种异氰酸酯交联β-CD聚合物,分别为CTPM和CTPD,并吸附分离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联产工艺副产物中的AP和1-苯乙醇(PE)。结果表明,CTPM比CTPD对AP具有更优异的选择性吸附。CTPM对AP和PE的单组分饱和吸附量分别是3.55和2.16mmol·g-1,在等摩尔浓度(40 mmol·L-1)的AP/PE混合液中,对AP的分离因子达到7.01。通过量化计算模拟吸附过程,推断其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归因于CTPM的核壳结构协同作用。吸附过程中主要包括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CTPM对PO/SM副产物进行单次连续吸附-脱附后,AP的含量可从77.16%提高到93.80%。(2)β-CD分子识别的空腔和芳香环多异氰酸酯的苯环均可以成为吸附2,4-二氯苯酚(2,4-DCP)的位点。扩展β-CD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范围,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通过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交联β-CD制备亚微米级β-CD基聚合物颗粒(CSPs)。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可提高CSPs中TTI的含量。CSPs展现出对2,4-DCP较好的吸附性能,溶液为微酸性和中性以及无机离子共存有利于2,4-DCP在CSPs上的吸附。此外,当水溶液中存在2-氯酚和苯酚时,CSPs对2,4-DCP具有特异性吸附。吸附实验数据和量化计算分析表明,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共同驱动2,4-DCP的吸附。(3)针对淀粉基材料的比表面积较低的缺点,以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st-g-ps)为前体、三氯化铁(Fe Cl3)为催化剂,使用二甲氧基甲烷(FDA)、对二氯苄(DCX)和联苯二氯苄(BCMBP)为外交联剂,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了具有丰富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SSHCPs)。考察了交联剂类型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AP/PE的吸附分离。结果表明,三种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22、791、818 m2·g-1。随着外交联剂中芳香环的增加,SSHCPs的比表面积增加,对AP/PE的吸附性能越好。以BCMBP为外交联剂制备的SSHCP-3能够吸附PO/SM废水中93.6%的AP和74.4%的PE,显示出SSHCP-3对含有AP和PE的废水吸附处理的应用前景。SSHCP-3对AP和PE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4.50和3.21 mmol·g-1,高于CTPM。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表明,AP和PE通过和葡萄糖单元的范德华力、氢键,和芳香环的π-π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吸附过程。(4)结合SSHCPs对芳香类有机物的高吸附容量和CTPM的高选择性。将对甲苯异氰酸酯修饰的β-CD衍生物(CD-PTI-3)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负载到st-g-ps,得到β-CD修饰淀粉接枝苯乙烯多孔聚合物(CD-SSHCPs)。探究了交联剂的类型对CD-SSHCPs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芳香类有机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交联剂DCX和BCMBP比FDA更容易使CD-PTI-3负载到st-g-ps。以FDA、DCX和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9、280和538 m2·g-1。考察了以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3对酚类有机物的吸附,发现吸电子基团可以降低苯环上π电子密度,降低底物与吸附剂之间π-π斥力,加强π-π相互作用,提高吸附效果。(5)针对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必须添加交联剂才能将CD-PTI-3负载到聚合物中,提出更简易的无交联剂制备工艺。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聚合物(st-VBC),再通过氯甲基与CD-PTI-3苯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将CD-PTI-3负载到st-VBC,得到多孔聚合物stVBC-CD,并探究了CD-PTI-3的加入量对多孔聚合物吸附性能及形貌结构的影响。CD-PTI-3加入量越大(与st-VBC摩尔数之比),聚合物比表面积越小,stVBC-CD-0.5、stVBC-CD-1.0和stVBC-CD-1.5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33、574和462 m2·g-1。其中,stVBC-CD-1.0对2,4-DCP的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874 mg·g-1。

葛文霞[2](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张科蕾[3](2020)在《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竹子制浆可以缓解我国造纸产业中木材原料短缺的矛盾,发展高得率竹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得率竹浆不仅得率高、物理性能好,而且对环境污染小,但是高得率浆的可漂性和白度稳定性比较差,这一缺点严重制约了高得率浆的应用,特别是限制了高级纸张的发展。本论文以粉单竹为原料,主要研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预处理粉单竹SCMP浆中的非木素组分,探讨淀粉、脂类和蛋白质对SCMP竹浆漂白性能的影响,为提高高得率竹浆的白度和白度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预处理粉单竹SCMP浆发现纸浆的白度提高,返黄值下降,最优工艺条件分别为:淀粉酶预处理:淀粉酶用量10 IU/g,处理时间20 min,淀粉降解率达到31%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12.6%,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16.69%;蛋白酶预处理:蛋白酶用量5 IU/g,处理时间60 min,蛋白质降解率为82%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6%,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12.47%;脂肪酶预处理:脂肪酶用量10 IU/g,处理时间50 min,脂肪降解率为80%以上,纸浆白度最高提升5.8%,老化8 h返黄值降低了27.69%;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预处理后纸浆白度分别提高了11.8%,10.95%,12.9%,表明酶预处理可节约漂白药剂,提高纸浆的可漂性,改善纸浆漂白性能。(2)XPS结果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预处理后浆料的C1s百分含量都降低,O的百分含量增加,O/C值增加,SCMP浆O/C涨幅分别为41%、41%、20%,漂白浆涨幅分别为16.4%、20.4%、17.5%;其中,SCMP浆纤维表面木素降低了10.58%,12.8%,9.24%,表明三种酶预处理可以降低纤维表面的木素和抽出物,增加了SCMP浆的可漂性。(3)SEM-EDS分析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预处理前后SCMP浆和SCMP漂白浆N、S元素含量变化不大,C元素含量均有下降,O元素含量均增加,SCMP浆O/C由30.26%分别上升到33.37%,43.85%,36.65%,漂白浆O/C由27.97%分别上升到33.7%,42.61%,36.1%,说明酶预处理可以降低纤维表面的抽出物和木素含量,改善纸浆的漂白性能。(4)PY-GCMS结果发现,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处理后SCMP浆中的愈创木酚结构和一部分含有双键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如烯烃类,酮类,酯类,苯酚等化合物减少;另外,一些淀粉的热裂解产物如1,6-脱水-α-d-半乳呋喃糖,2(5H)-呋喃酮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减少。

袁洁[4](2020)在《花粉管导入苦瓜基因籼稻米的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花粉管通道法导入苦瓜基因的籼稻子代的营养品质特性,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米粒形态、米饭食味、基本营养成分、苦瓜皂苷含量以及淀粉理化特性等的研究。通过“花粉管导入苦瓜基因籼稻米的理化性质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Illumina Hi SeqTM平台对籼稻子代(D9)和受体(RT)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并对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突变(SNP)、小片段插入缺失变异(In Del)、结构变异(SV)以及拷贝数变异(CNV)进行检测和注释。经基因组比对,共发现2300062个SNP,435256个In Del,平均每个样本获得10153个CNV和39653个SV变异,共得到12839939条苦瓜特有的Reads,匹配率为100%。证明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苦瓜基因的籼稻子代中,部分苦瓜DNA片断被整合进了水稻DNA中,并稳定遗传给子代(D9),形成了新的水稻品种。2.对D9和RT精米的基本营养成分、皂苷类成分、膨胀势以及米饭的食味品质进行分析。与RT相比,D9精米样品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增加,膳食纤维、灰分含量显着下降。D9样品中的皂苷类成分含量显着增加,高达605.1 mg/100g,约为RT样品的5倍。D9食味评价的各指标值均低于RT。D9整体上营养品质得到改善,达成了预期的育种目标。3.对D9和RT淀粉的理化性质(淀粉颗粒形态与粒径分布、结晶结构、碘吸收光谱、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热性质、糊化特性、膨胀势、凝胶特性等)进行分析。D9籼稻子代因苦瓜DNA片断的整合,在淀粉的形态、粒径和结晶型上没有变化,但短程有序结构、相对结晶度、抗老化能力、糊化峰值粘度、凝胶的硬度和弹性等指标明显增加,最大吸收波长、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

孟妍[5](2019)在《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黄精和抗性淀粉(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人群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1.构建DN大鼠模型,观察RS,黄精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制作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3.单中心临床试验探讨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临床功效。结果:1.动物实验:实验4周后,除联合低剂量组外,其他各干预组空腹血糖(FBG)均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黄精组、RS组以及联合作用组也呈降低趋势。黄精联合RS组的糖化血清蛋白(G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2.高RS黄精饼干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为:以低筋粉100%作基准,其它添加量为RS28%,花生油40%,木糖醇18%,泡打粉3.5%,黄精24%,鸡蛋10%,水30%,烘烤温度面火170℃,底火150℃,烘焙时间20-25min。3.人群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腰围、臀围、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均有所下降,实验组高RS黄精饼干组的Hb A1c显着降低(P<0.05)。尿微量白蛋白(m ALB)、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丙二醛(MDA)均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组增加幅度小于低蛋白饼干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实验组呈下降趋势;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RP均下降,其中IL-6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诸多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黄精联合RS可显着降低早期DN大鼠的GSP、TNF-α、CRP水平,提示在控制血糖、降低炎症反应有明显功效。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未发现黄精和RS可以明显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细胞外基质(ECM)m 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2.通过配方及工艺优化,制作出一款具有低热量、低蛋白、低GI、高RS的营养饼干。3.高RS黄精饼干可显着降低早期DN患者Hb A1c、IL-6水平,提高血清T-SOD水平。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延缓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有关。

郭陈锋[6](2018)在《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对苯二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粘度淀粉对苯二甲酸酯;采用苯甲酰氯在水相中制备了疏水性淀粉苯甲酸酯,对两种淀粉酯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将苯甲酸酯与羧甲基淀粉进行复合改性,达到明显的增粘效果,改善了印花糊料的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对苯二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粘度的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研究结果表明,醇相法制备工艺得到的是淀粉对苯二甲酸单双混合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对苯二甲酰氯为淀粉的5%(w/w),氢氧化钠为淀粉的4%(w/w),反应温度为45°C,反应时间为7h,所得产物沉降积为1.4。Brabender粘度分析显示,产物并非单一的交联产物,而兼具酯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的特性,起糊温度最高降低11.3°C,达到61.0°C,峰值粘度最高提升90%,达到195BU;FTIR显示原淀粉分子上成功接入了改性基团;XRD显示对苯二甲酸酯化并没有改变原淀粉的晶体结构,但是随着交联度的增大,淀粉的结晶度会有所降低;SEM显示对苯二甲酸酯化对淀粉颗粒结构破坏比较有限,表面形貌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抗盐性实验结果显示加入NaCl后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粘度下降地比原淀粉快,抗盐性较差;透明度实验结果显示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透明度有较明显的提升,可达原淀粉的3.75.1倍,这也佐证了反应产物中单酯的生成。2、采用苯甲酰氯在水相中制备了疏水性的淀粉苯甲酸酯,并进一步制备了疏水性淀粉糊。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法工艺制备了一种疏水性良好的淀粉单酯。最佳工艺条件为:苯甲酰氯与葡萄糖分子摩尔比为3.0,氢氧化钠与苯甲酰氯摩尔比为1.95,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24°C,所得产物的DS可达到0.66。接触角实验结果证明淀粉苯甲酸酯比原淀粉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且疏水性随DS增大而增强;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证明淀粉苯甲酸酯比原淀粉具有更加优越的乳化性能,且在DS为0.30时乳化性能最佳;热重分析结果说明淀粉苯甲酸酯的持水力比原淀粉弱,耐温性也比原淀粉差;墙纸粘结实验证明苯甲酰疏水基团可以显着提升淀粉糊液的抗水性和湿强度;FTIR显示原淀粉分子上成功接入了改性基团,羟基吸收峰的强度随取代度增大而减弱;SEM显示淀粉苯甲酸酯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出现了裂纹与褶皱,同时颗粒呈塌陷状态;XRD显示淀粉苯甲酸酯结晶结构被破坏,微晶区完全消失,亚微晶区较完整。3、采用一氯乙酸和苯甲酰氯在醇相中制备了高取代度高粘度的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淀粉的粘度提升十分显着,取代度为0.14、0.23、0.59、0.74和0.94的羧甲基淀粉的最适苯甲酰氯用量(nBC:nAGU)分别为0.10、0.16、0.30、0.40和0.48,粘度可提升4.014.9倍,且羧甲基取代度与最适苯甲酰氯用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拟合得到经验公式为:Y=0.476X+0.0243。复合改性淀粉显微镜照片显示羧甲基取代度应与苯甲酰氯用量协调配合才可使淀粉颗粒达到最佳的粘度状态;透明度实验结果显示透明度提升明显,可达原淀粉的10.7倍;流变性结果显示羧甲基淀粉苯甲酸酯仍保留了假塑型流体规律。4、将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应用于印花糊料中可以明显改善糊料的性能和效果。研究发现糊料印花粘度指数(PVI)值低于0.55,适用于精细花纹的印制,且随着羧甲基取代度的提高,抱水性和化学相容性显着提高,得色有一定提升,可达34.26,而渗透率不断降低,达到15.37%。低、中、高取代度的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糊液均能达到4级以上的印花褪色牢度,而高取代度的糊液印制的花纹轮廓更加清晰。

刘鹏花[7](2017)在《速冻水饺煮后边缘发白现象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速冻水饺是我国人民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为探究速冻水饺皮煮后边缘发白的原因,提高其食用品质,本文以煮后速冻水饺皮边缘发白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仪、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SEM)、快速粘度计(RVA)等,研究了煮后发白部分水饺皮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对比分析速冻水饺皮煮后发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速冻水饺皮可能发白的原因,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对速冻水饺皮的吸水率、糊化温度、糊化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添加剂的最佳配方,期望能改善速冻水饺皮煮后发白的现象。主要结论如下:(1)将熟制后边缘发白的速冻水饺皮与熟制后不发白的速冻水饺皮比对,从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吸水率、淀粉结晶度和糊化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边缘发白与不发白水饺皮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淀粉结晶度的差异不显着,直链淀粉含量没有一致的规律。边缘发白的速冻水饺皮与边缘不发白速冻水饺皮的水分含量和糊化度的差异极显着(P<0.01),边缘发白的速冻水饺皮水分含量和糊化度明显低于边缘不发白的速冻水饺皮。当水饺皮的吸水率低于45.94%时,水饺皮煮后就会发白,当水饺皮的吸水率高于47.21%时,水饺皮煮后就不发白。(2)运用Matlab对SEM图像进行处理后得知,不发白水饺皮电镜图片的孔隙面积最大,淀粉糊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发白饺子皮,生水饺皮电镜图片的孔隙面积最小,淀粉处于未糊化状态。在相同的电镜倍数和照片分辨率下,边缘发白的熟制速冻水饺皮的微观结构中有明显的未完全糊化的淀粉颗粒。从质构特性和品质评价方面可以看出,煮后边缘发白部分的水饺皮的食用品质远远差于煮后边缘不发白部分水饺品质。因此熟制速冻水饺皮的发白现象可能是由于水饺皮边缘水分含量低,煮后淀粉未完全糊化造成。解决速冻水饺煮后发白现象可以从减少储存过程中水分的损失,提高水饺皮的含水量和持水率,增加水饺皮的糊化程度,降低水饺皮的糊化温度等方面出发。(3)为了改善速冻水饺皮煮后发白的现象,将不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饺子粉中,制成饺子皮。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定黄原胶、蔗糖酯、复合磷酸盐和乙酰化淀粉的添加量为自变量,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以水饺皮的吸水率、糊化温度、糊化度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当黄原胶、蔗糖酯、复合磷酸盐和乙酰化淀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3%、0.1%、0.5%、4%时,速冻水饺皮的吸水率为63.48%,糊化温度为65.73℃,糊化度为88.01%,感官评分为90.6分,结果与预测值基本相同。煮后不发白水饺皮吸水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47.21%和58.61%,此添加剂配方下,水饺皮的吸水率为63.48%,大于47.21%且大于58.61%,从理论数值上说明水饺皮煮后不会发白。(4)研究了添加复配添加剂后速冻水饺皮的微观结构和失水率与未添加的水饺皮的差别,同时对添加复配添加剂后发白水饺皮样品粉的糊化温度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复配添加剂的水饺皮的微观结构显示,生水饺皮中的淀粉嵌于添加剂与蛋白质形成的网络结构中,水饺皮的整体结构比较均匀坚实,煮熟后形成的孔洞也比较均匀,糊化程度也比较完全,而失水率也显着降低。加入复配添加剂后,发白水饺皮样品粉的糊化温度也有所下降。

郭旭[8](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刘匀昀[9](2015)在《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一类集营养、色泽和风味于一体的甘薯新品种,淀粉是其主要成分,且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本文以紫薯淀粉和黄原胶的混合物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制备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研究变性紫薯淀粉的制备工艺及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用于可食用膜的制备,并确定最佳成膜工艺;进行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的抑菌试验,将最佳抑菌条件下的膜液应用于鲜切榴莲的保鲜中。研究成果将为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及变性淀粉可食用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拓展了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黄原胶含量、混合物pH值、干热时间和干热温度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原胶含量为1.0%,混合物pH6,干热时间3h,干热温度130℃C时制备的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性能最优。此条件下制备的变性淀粉膜的抗拉强度为2.58MPa,断裂伸长率为43.46%,水蒸气透过率为1.96×10-12g·cm/(cm·s·Pa),对比紫薯原淀粉所制备膜的抗拉强度1.77MPa,断裂伸长率36.49%,水蒸气透过率3.53 ×10-12 g·cm/(cm2·s·Pa),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的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2.以紫薯原淀粉为对照,测定了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后紫薯淀粉颗粒结构与淀粉糊的理化指标,研究干热变性处理对紫薯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处理后的紫薯淀粉颗粒略微膨胀,大小不均一且发生粘连现象;糊化起始温度略有降低,峰值黏度与终值黏度均升高,热稳定性提高;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显着提高,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且透明度有所降低;淀粉糊的流变曲线表现为逆时针环状,屈服应力明显增大,其形成的凝胶呈现固体特征,储能模量G’增加,剪切结构恢复力显着提高;淀粉属C-型晶体,干热处理前后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无明显变化,但干热变性处理使淀粉结晶度增大。3.以干热变性紫薯淀粉为基质,探究变性淀粉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和海藻酸钠添加量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最佳成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变性淀粉添加量为3.99%,甘油添加量1.52%,海藻酸钠添加量0.60%时,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的性能最优。4.考察不同抑菌剂的浓度和pH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抑菌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抑菌条件,并将其应用于鲜切榴莲的保鲜。可知:当紫薯变性淀粉膜液中的尼辛0.025%和纳他霉素0.06%,pH值为7时,对供试的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细菌)以及黑曲霉菌、绿木霉菌、青霉菌、根霉菌(霉菌)都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而涂膜处理能够有效阻止鲜切榴莲在贮藏过程中内部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保持,且维持表面色泽,减缓软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确保较好口感的同时延长了鲜切榴莲的货架期。

叶剑秋[10](2014)在《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创新利用》文中提出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为大戟科木薯属植物,有“淀粉之王”的美称,与马铃薯和甘薯并称世界三大薯类作物。木薯基因组杂合程度高,遗传变异多样,虽给选育种提供众多选择机会,然也给选育种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耗时长,样本群体大,选育效率低等。目前我国许多木薯引进种质资源系谱不清,造成在杂交亲本选配时存在很大盲目性。本研究从植物学性状、淀粉特性、对病虫害抗性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对不同地理来源的200多份木薯种质材料进行全面鉴定与评价,并开展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以期明确木薯种质资源圃材料之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木薯杂交育种与定向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学性状鉴定与评价对228份材料的15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15个质量性状频率分布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较小,范围为0.435-1.889,平均为0.957。成熟主茎外皮颜色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889;成熟主茎外皮颜色、块根内外皮颜色等性状频率分布较为分散;株型、块根表皮等性状分布较为集中,株型为张开型,块根表皮粗糙的资源居多。对7个数量性状频率分布,变异系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研究表明: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较大,范围为1.895-2.073,平均2.013,块根干物率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73,表明228份木薯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概率分级法将7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分为5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级。筛选可作为木薯育种亲本材料,多样性指数为极高级品系40份,其中单株鲜薯重极高种质共22份(瑞士J17、ZM95111、华南5、ZM9713、ZM99229、海南细叶、CMR36-60-12, R90, ZM9244、八-1、ZM99200、宝岛9-1、COL523-7、文昌红心、者东镇街兴社坡角、SM2300-1、E25、ZM99250、 ZM9495、 MCR142、海南红心、4363),占总参试种质的9.95%;收获指数极高种质共18份(SM1747、CM92-56-1、 ZM9710、瑞士M14、 ZM9079、CMR35-70-1、OMR32-29-1、OMR36-34-6、ZM8625、CMR35-70-6、ZM9066、ZM9679、瑞士H19、ZM8316、CMR37-14-9、CMR36-60-12、KM98-1、SG424-19),占总参试种质的8.22%;干物率极高种质共17份(ZM98173、CM2399-4、瑞士NO12、KM98-7、ZM9066、 KU50、R5、花叶木薯变、R80、新选048、R72、SM2300-1、桂热5号、ZM9710、 CMR35-22-196、广西4号、泰引2号),占总参试种质的8.02%。三维主成分分析表明,国内外木薯资源群体间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为6类,国内和国外种质互有渗透。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木薯资源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小;单株鲜薯重、主茎高度、收获指数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44.60%、29.70%和20.19%。2.淀粉特性鉴定与评价对212份国内外栽培木薯种质块根淀粉率,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粘度峰值和糊化温度5个重要淀粉特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木薯种质各淀粉特性差异较大,不同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概率分级法将5个淀粉特性性状分为5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级。筛选可作为木薯育种亲本材料,淀粉品质特性为推荐极高级种质种质35份,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极高种质共17份(南植199、桂热5号、瑞士No.12、CM2399-4.云南8、 CM6740-7、OMR35-2-6、广西4号、花叶木薯(变)、R5、R90、者东镇街兴社坡角、泰引2号、ZM9710、贵州2号、CMR35-22-196、新选048);支链淀粉含量极高种质共18份(OMR36-40-1、R72、SM2323-6、瑞士NO12、 ZM9066、CMR26-07-15、南植188、R5、新选048、ZM9710、广西4号、CMR35-22-196、 CMR36-63-4、KU50、R80、桂热5号、SM2300-1、泰引2号)。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括淀粉率、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和第2主成分(粘度峰值、糊化温度)能反映木薯参试种质块根淀粉品质特性的83.79%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资源的木薯淀粉的理化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加工性能最好的12份木薯种质,分别为SM2300-1、海南红心、4363、者东镇街兴社坡角、MCR142、 E25、 ZM99250、COL523-7、八-1、R90、文昌红心、ZM99200。3.抗病虫害鉴定与评价于细菌性枯萎病及螨害多发期,在田间进行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及抗螨性鉴定。根据细菌性枯萎病情指数和螨害指数,将抗细菌性枯萎病和抗螨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5个等级。筛选出抗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资源6份(ZM9932、云南8、CM92-56-1、COL523-7、CM965-3、SM2300-1);高抗螨性资源2份,为ZMF701和缅甸种;双抗2种病虫害资源3份,为ZMF701、ZM9932和ZM8752。4.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从160对SSR引物中筛选44对多态性引物,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位点数4.23个,基因多样性为0.56,Shannon’s信息指数为1.01,多样性信息平均指数0.49。当以遗传相似系数0.71为阈值时,195份木薯参试种质材料划分为7个类群:A类群包括国内大部分的育成品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系;由华南11号等来自不同地区的15份材料组成为一类(Group B);以巴西种质和部分国内地方品种为代表材料组成类群C;以大部分瑞士材料为代表材料的组成了类群D;以材料CM483-2、CM769-2和瑞士J17组成类群E;以大部分来源哥伦比亚和泰国的材料组成了类群F; ECU81为单独一类(Group G)。5.种质创新本研究对华南5、华南6、华南7的品种进行了6个正反交组合试验,对其不同时间段的杂交稔实率、不同杂交组合的稔实率、出苗率和后代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下午12:30至6:00的时间段内进行杂交授粉均获得正常的稔实率;不同父母本正反交稔实率和出苗率差异明显,同时6个正反交组合共获得22个优良株系,在鲜薯产量、干物率和收获指数中综合评价均超过对照华南205的株系共11个M675、M699、M700、M714M724、M728、M748、M764、M812、M824和M830),全部优先直接进入下一年的中级系比试验,在鲜薯产量和干物率均超过对照华南205,但收获指数比华南205偏低的共11个(M682、M726、M766、M790、M791、M806、M809、M816、M842、M847和M848),可以进入下一年中级系比试验。推荐了华南5×华南6组合可作为今后育种的主要亲本组合。6.新品种选育木薯新品种华南12号(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cv.SC No.12)是利用母本为OMR36-34-1,父本为ZM99247杂交的杂种后代,父母本均来自本试验材料。华南12号经实生苗试验、初中高级系比、区域性和生产性试验等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良好丰产性和广泛适应性。鲜薯产量约39.37t/hm2,比现大面积种植的当家品种华南205增产28.65%,其干物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42.19%和31.11%,分别比华南205高2.51个百分点和1.86个百分点,氢氰酸含量低,为42.20mg/kg。华南12号是一个高产优质、食用型和工业应用型兼备的木薯新品种。

二、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苯乙酮和1-苯乙醇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1.2 氯酚类污染物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2 β-环糊精
        1.2.1 β-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1.2.2 β-环糊精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 淀粉
        1.3.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3.2 淀粉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3 广西木薯淀粉
    1.4 聚氨酯吸附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1.5 有机多孔聚合物
    1.6 计算化学在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研究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选择性回收PO/SM副产物苯乙酮和1-苯乙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2.2.4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表征
        2.2.5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PE的吸附
        2.2.6 吸附模拟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和PE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2,4-二氯苯酚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3.2.4 CSPs的表征
        3.2.5 CSPs对2,4-DCP的吸附性能研究
        3.2.6 理论模型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Ps聚合物的表征
        3.3.2 吸附剂的筛选
        3.3.3 CSPs对2,4-DCP的吸附动力学
        3.3.4 CSPs对2,4-DCP的吸附等温性能
        3.3.5 CSPs吸附2,4-DCP的热力学
        3.3.6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7 溶液共存有机物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8 CSPs竞争吸附2,4-DCP的机理
        3.3.9 CSPs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选择性吸附苯乙酮和1-苯乙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
        4.2.4 木薯淀粉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4.2.5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表征
        4.2.6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树脂对AP和PE吸附
        4.2.7 吸附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SHCPs的表征分析
        4.3.2 吸附剂的筛选
        4.3.3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动力学
        4.3.4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等温吸附性能
        4.3.5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热力学
        4.3.6 SSHCP-3对AP/PE混合液的竞争吸附
        4.3.7 pH值对SSHCP-3 吸附AP/PE双组分的影响
        4.3.8 SSHCP-3 与其他吸附剂对AP/PE吸附性能的比较
        4.3.9 SSHCP-3 的间歇重复使用性能
        4.3.10 SSHCP-3 吸附AP/PE机理
        4.3.11 SSHCP-3对PO/SM废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吸附芳香类有机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2.4 硅胶纯柱层析纯化环糊精衍生物
        5.2.5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5.2.6 β-环糊精衍生物的表征
        5.2.7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2.8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2.9 底物分子表面静电势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3.2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3.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2,4-二氯苯酚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的制备
        6.2.4 stVBC-CD的表征图
        6.2.5 stVBC-CD对2,4-DCP吸附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tVBC-CD的表征
        6.3.2 stVBC-CD对2,4-DCP的吸附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的采集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试验设计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测定的指标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1.4 试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饲养管理
        1.5 血样的采集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竹子在造纸中的应用现状
        1.2.1 竹材的特点
        1.2.2 竹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 高得率竹浆的研究和应用
        1.3.1 高得率竹浆的发展研究现状
        1.3.2 高得率竹浆漂白的研究现状
        1.3.3 高得率竹浆的返黄研究现状
    1.4 生物技术对高得率竹浆漂白和返黄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1 生物酶在高得率浆中的的应用
        1.4.2 生物酶在高得率浆漂白和返黄性能研究的现状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酶活测定
        2.2.2 淀粉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2.2.3 脂肪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2.2.4 碱性蛋白酶预处理工艺优化
        2.2.5 酶预处理后酸洗SCMP漂白浆光诱导返黄值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酶预处理前后非木素组分在SCMP制浆漂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酶预处理前后三种非木素组分在 SCMP 制浆漂白过程中分布变化
        3.2.2 酶预处理前后纤维表面XPS分析
        3.2.3 酶预处理前后纤维表面SEM-EDS分析
        3.2.4 酶预处理前后SCMP浆 PY-GCM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情况

(4)花粉管导入苦瓜基因籼稻米的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转基因技术简介
    1.3 花粉管通道法简介
    1.4 苦瓜简介
    1.5 苦瓜皂苷概述
        1.5.1 苦瓜皂苷功能
        1.5.2 苦瓜皂苷的分类
    1.6 功能稻简介
        1.6.1 功能性稻米的定义
        1.6.2 功能性稻米的分类
        1.6.3 功能性稻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苦瓜基因导入籼稻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总DNA提取
        2.3.2 重测序数据的获取
        2.3.3 苦瓜特有基因的获取
        2.3.4 基因组变异检测与注释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质检分析
        2.4.2 原始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2.4.3 重测序数据分析
        2.4.4 比对结果分析
        2.4.5 SNP的检测和注释
        2.4.6 InDeL的检测和注释
        2.4.7 SV的检测
        2.4.8 CNV的检测
        2.4.9 基因组序列变异在各染色体的分布及变异图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苦瓜基因导入籼稻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预处理
        3.3.2 基本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3.3.3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3.3.4 膨胀势的的测定
        3.3.5 米饭质构和食味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谷粒和糙米形态
        3.4.2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3.4.3 总皂苷含量的分析
        3.4.4 物理特性与食味品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苦瓜基因导入籼稻米淀粉的理化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淀粉的提取
        4.3.2 淀粉颗粒形貌观察
        4.3.3 淀粉颗粒粒度分析
        4.3.4 X-ray衍射分析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6 碘吸收光谱及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测定
        4.3.7 淀粉膨胀势的测定
        4.3.8 凝胶特性的测定
        4.3.9 糊化性能的测定
        4.3.10 热性能的测定
        4.3.11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淀粉颗粒的形貌分析
        4.4.2 淀粉颗粒的粒径分析
        4.4.3 淀粉的XRD分析
        4.4.4 FTIR分析
        4.4.5 淀粉的碘结合力分析
        4.4.6 淀粉的膨胀势
        4.4.7 凝胶质构分析
        4.4.8 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4.4.9 淀粉的糊化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精和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研究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收集
        2.4 实验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动物基本情况
        3.2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的影响
        3.4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5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3.6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血脂的影响
        3.7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3.8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
        3.9 大鼠肾脏切片病理组织学变化
        3.10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小结
第二章 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研究方法
        2.1 高RS黄精饼干制作流程
        2.2 高RS黄精饼干品质分析
        2.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试验
        2.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测定
        2.5 高RS黄精饼干RS含量检测
        2.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测定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实验结果
        3.1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3.2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3.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3.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
        3.5 高RS黄精饼干中RS含量
        3.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4.小结
第三章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预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纳入病例
    2.实验材料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研究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干预方案
        3.3 观测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质量控制
        3.6 统计学分析
    4.试验结果
        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2 高RS黄精饼干对人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4.3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糖的影响
        4.4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脂的影响
        4.5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4.6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蛋白指标的影响
        4.7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8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4.9 高RS黄精饼干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4.10 中医证候疗效
    5.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肾病病名
        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1.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疗法
    2.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分期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
        2.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3.黄精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3.1 黄精植物考证
        3.2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实验研究
        3.3 黄精的功效及应用
    4.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4.1 RS的起源及发展
        4.2 RS的分类
        4.3 RS的制备方法
        4.4 RS的检测方法
        4.5 RS的生理功能
        4.6 RS的应用
    5.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
        5.1 DN大鼠模型评价
        5.2 中药治疗DN的药理研究
        5.3 黄精、RS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6.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
        6.1 高RS黄精饼干加工工艺
        6.2 高RS黄精饼干营养成分
        6.3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7.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
        7.1 DN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7.2 高RS黄精饼干的组方依据及分析
        7.3 高RS黄精饼干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查新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文一
论文二
论文三

(6)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酯化淀粉
        1.1.1 酯化淀粉概念
        1.1.2 酯化淀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3 交联酯化淀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羧甲基淀粉及其复合改性
    1.3 印花糊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醇相法制备与性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
        2.3.2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粘度的测定
        2.3.3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沉降积的测定
        2.3.4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测试方法
        2.3.5 SEM分析测试方法
        2.3.6 XRD分析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单因素实验
        2.4.2 淀粉对苯二甲酸酯的制备工艺优化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SEM分析
        2.4.6 抗盐性分析
        2.4.7 Brabender粘度分析
        2.4.8 透明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苯甲酸酯的水相法制备与性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反应溶剂的确定
        3.3.2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方法
        3.3.3 淀粉苯甲酸酯的DS测定方法
        3.3.4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测试方法
        3.3.5 SEM分析测试方法
        3.3.6 XRD分析测试方法
        3.3.7 接触角分析测试方法
        3.3.8 乳化性能分析测试方法
        3.3.9 热重分析测试方法
        3.3.10 墙纸湿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单因素实验
        3.4.2 淀粉苯甲酸酯的制备工艺优化
        3.4.3 淀粉苯甲酸酯的FTIR分析
        3.4.4 淀粉苯甲酸酯的SEM分析
        3.4.5 淀粉苯甲酸酯的XRD分析
        3.4.6 淀粉苯甲酸酯的热重分析
        3.4.7 淀粉苯甲酸酯的接触角分析
        3.4.8 淀粉苯甲酸酯的乳化性能分析
        3.4.9 淀粉苯甲酸酯疏水糊液粘结墙纸强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化复合改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两步法及一步法制备工艺的选择
        4.3.2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制备
        4.3.3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羧甲基取代度的测定
        4.3.4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酯化取代度的测定
        4.3.5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粘度的测定
        4.3.6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显微镜观察
        4.3.7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透明度的测定
        4.3.8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流变性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羧甲基取代度淀粉最适苯甲酰氯用量的确定
        4.4.2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显微镜照片
        4.4.3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透明度
        4.4.4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的流变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羧甲基苯甲酸酯在印花糊料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印花工艺
        5.3.2 印花粘度指数(PVI)值的测定
        5.3.3 抱水性的测定
        5.3.4 淀粉糊的化学相容性
        5.3.5 得色和渗透率
        5.3.6 印花褪色牢度测试
        5.3.7 花纹清晰度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样品糊的PVI值
        5.4.2 样品糊的抱水性
        5.4.3 样品糊的化学相容性
        5.4.4 样品糊的得色和渗透率
        5.4.5 样品糊的印花褪色牢度
        5.4.6 花纹轮廓清晰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速冻水饺煮后边缘发白现象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1.1.1 速冻食品
        1.1.2 速冻水饺
    1.2 速冻水饺品质研究进展
        1.2.1 原料对速冻水饺品质的影响
        1.2.2 加工工艺对速冻水饺品质的影响
        1.2.3 添加剂对速冻水饺品质的影响
        1.2.3.1 食用胶
        1.2.3.2 乳化剂
        1.2.3.3 磷酸盐
        1.2.3.4 变性淀粉
        1.2.4 速冻水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速冻水饺品质的测定指标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速冻水饺皮发白部分基本组分的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3.1 样品的制备
        2.2.3.2 水饺皮样品(皮样)水分含量的测定
        2.2.3.3 水饺皮样品(皮样)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4 水饺皮样品(皮样)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2.3.5 水饺皮样品(皮样)吸水率的测定
        2.2.3.6 水饺皮样品粉(皮粉)色差的测定
        2.2.3.7 水饺皮样品(皮样)淀粉结晶度的测定
        2.2.3.8 水饺皮样品(皮样)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3.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水分含量
        2.3.2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蛋白质含量
        2.3.3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淀粉含量
        2.3.4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直链淀粉含量
        2.3.5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吸水率
        2.3.6 水饺皮样品粉(皮粉)的色差
        2.3.7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淀粉结晶度
        2.3.8 水饺皮样品(皮样)不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速冻水饺皮发白部分的质构特性与微观结构的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3.1 样品的制备
        3.2.3.2 水饺皮样品(皮样)质构的测定
        3.2.3.3 水饺皮样品(皮样)糊化度的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3.2.3.4 水饺皮样品(皮样)微观结构的测定
        3.2.3.5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孔隙分布图
        3.2.3.6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品质评价
        3.2.3.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质构特性
        3.3.2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糊化度
        3.3.3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糊化度与基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4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微观结构
        3.3.5 经Matlab处理的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微观结构分析
        3.3.6 水饺皮样品(皮样)的品质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冻水饺煮后边缘发白现象控制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3.1 水饺皮的制备
        4.2.3.2 水饺皮吸水率的测定
        4.2.3.3 饺子汤透光度的测定
        4.2.3.4 水饺皮色差的测定
        4.2.3.5 糊化温度的测定
        4.2.3.6 水饺皮糊化度的测定
        4.2.3.7 水饺皮质构的测定
        4.2.3.8 感官评定
        4.2.3.9 单因素试验
        4.2.3.10 响应面试验设计
        4.2.3.11 水饺皮的微观结构及分析
        4.2.3.12 冻融循环
        4.2.3.13 发白水饺皮样品的制备及糊化温度的测定
        4.2.3.1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食用胶对速冻水饺皮的影响
        4.3.2 乳化剂对速冻水饺皮的影响
        4.3.3 磷酸盐对速冻水饺皮的影响
        4.3.4 变性淀粉对速冻水饺皮的影响
        4.3.5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4.3.5.1 Box-Behnken方案设计与结果
        4.3.5.2 吸水率的优化分析
        4.3.5.3 糊化温度的优化分析
        4.3.5.4 糊化度的优化分析
        4.3.5.5 感官评价的优化分析
        4.3.6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及验证试验
        4.3.7 水饺皮微观结构的分析
        4.3.8 冻融循环对速冻水饺皮失水率的影响
        4.3.9 发白部分水饺皮样品的糊化温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1.1.1 选题意义
        1.1.2 论题说明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2.2.1 东北地区
        2.2.2 北方地区
        2.2.3 南方地区
        2.2.4 西南、西北地区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2.3.4 市酒酿造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5.1.3 绍兴酒店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图(表)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淀粉改性领域中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
        1.1 热处理技术
        1.2 物理场技术
        1.3 其他技术
    2 干热变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2.1 干热变性淀粉的特点
        2.2 干热变性淀粉的制备
        2.3 干热变性淀粉的应用现状
    3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保鲜的研究进展
        3.1 鲜切果蔬的特点
        3.2 可食性涂膜保鲜的机理
        3.3 不同种类可食性涂膜在果蔬中的应用
    4 立题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原胶含量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2.2 混合物pH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2.3 干热时间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2.4 干热温度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2.5 优化试验结果
        2.6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3 小结
第三章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2.2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2.4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2.5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2.6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2.7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的X-射线衍射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成膜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涂膜在鲜切榴莲保鲜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薯变性淀粉膜的抑菌作用
        2.2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涂膜对鲜切榴莲保鲜效果的影响
    3 小结
绪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创新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生物质能源与木薯
        1.2 木薯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现状
        1.3 种质资源评价
        1.4 DNA分子标记
        1.5 种质创新研究
    2 研究目的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薯植物学性状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田间试验设计
        1.4 性状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薯茎和块根质量性状类型、频率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2.2 木薯茎和块根数量性状变异、频率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2.3 不同国家地区木薯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3.2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3.3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第三章 木薯种质资源淀粉特性鉴定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特性变异
        2.2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特性概率分级的频率分布
        2.3 木薯块根淀粉特性间的相关分析
        2.4 木薯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2.5 木薯块根淀粉特性的隶属函数分析
    3 讨论
        3.1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变异
        3.2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相关分析
        3.3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综合评价
第四章 木薯抗病虫性鉴定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木薯种质的田间抗性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薯种质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2.2 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的田间抗性评价
        2.3 木薯种质田间抗细菌性枯萎病和朱砂叶螨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3.2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朱砂叶螨的田间抗性评价
        3.3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朱砂叶螨和细菌性枯萎病田间抗性综合评价
第五章 国内外木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样本的检测
        2.2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2.3 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木薯优异种质创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授粉后果实生长及发育
        2.2 不同种质作母本、父本的稔实率
        2.3 不同时间段杂交授粉对稔实率的影响
        2.4 父母本对杂交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2.5 正反交对杂交组合及后代的影响
    3 讨论
        3.1 杂交方法
        3.2 不同种质作母本、父本对稔实率的影响
        3.3 不同时间段杂交授粉对稔实率的影响
        3.4 正反交对杂交组合稔实率和出苗率的影响
        3.5 正反交杂种优势F1代实生苗产量及经济性状差异
        3.6 正反交杂种优势单排试验产量性状比较
    4 结论
第七章 新品种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实验和F1代优良单株选择
        2.2 初级系比试验和中级系比试验
        2.3 品种比较试验
        2.4 区域性试验
        2.5 生产性试验
        2.6 华南12号的产量潜力和生产性能评价
        2.7 华南12号淀粉含量分析
        2.8 华南12号的品质评价
        2.9 应用价值
        2.10 生态适应性
        2.11 华南12号新品种的指纹图谱鉴定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缩写词
致谢

四、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D]. 周利琴. 广西大学, 2021
  • [2]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3]酶处理非木素组分改善粉单竹SCMP漂白性能的研究[D]. 张科蕾. 广西大学, 2020(02)
  • [4]花粉管导入苦瓜基因籼稻米的理化性质研究[D]. 袁洁. 湖南大学, 2020
  • [5]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D]. 孟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淀粉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酯及羧甲基复合改性的研究[D]. 郭陈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速冻水饺煮后边缘发白现象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 刘鹏花.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9]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刘匀昀.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10]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创新利用[D]. 叶剑秋. 海南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广西林纸公司采用淀粉表面糊化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