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

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

一、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21)在《赤泥协同多源固废制备注浆材料组成设计、水化机理与性能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城市地下空间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投入建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及难度最大的国家。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断层、破碎岩体、软弱地层、岩溶等不良地质,极易诱发围岩塌方、突水突泥、涌水溃砂等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机具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着隧址区水文、生态环境。注浆材料作为对不良地质体进行治理的主体,在注浆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硅酸盐水泥基注浆材料应用最为广泛,但随着地下工程灾害治理难度的提升,水泥基注浆材料凝结时间长、早期强度增长率低等工程性能缺陷日益突出,并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加,水泥制备原料不可再生,制备过程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研发一种高性低价的新型注浆材料,成为保证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将产生高达数十亿吨的工业及城市固体废弃物,目前这些固废大多以堆存为主,综合利用没有根本突破,堆积日增,环境社会压力巨大。然而固废化学组成虽各不相同,但其主要成分均为SiO2、CaO、Al2O3、Fe2O3等,具有潜在胶凝活性,利用固废制备注浆材料,不但能够实现隧道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控,推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发展;同时也符合环保行业和绿色建筑业的发展需求,是“生态文明”和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固废制备注浆材料时存在组成波动性大、胶凝活性差、污染环境等问题,如何利用固废制备绿色高性低价的注浆材料已成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注浆工程性能需求为导向,以典型难利用工业固废赤泥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固废制备注浆材料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建立了多类型固废协同利用的赤泥基注浆材料的制备理论,分析了赤泥基注浆材料水化机理,探究了其水化动力学模型,形成了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调控方法,确保了新型注浆材料的服役安全特性及环保特性,并实现了赤泥基注浆材料节能减排降耗容量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针对赤泥胶凝活性低,组成复杂多变的利用难题,揭示了赤泥胶凝活性提升机制,确定了赤泥协同多类型固废胶凝体系不同类型水化产物的形成规律,提出了赤泥基注浆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配比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多类型固废协同利用的赤泥基注浆材料制备理论;(2)探究了赤泥基注浆材料水化硬化过程中浆体流变动力学特征、自由水赋存状态变化规律、微观形貌变化特征以及水化放热量变化规律。确定了赤泥基注浆材料的水化动力学特征,揭示了赤泥基注浆材料的水化机理,依托Krstulovic-Dabic模型分析了赤泥基注浆材料的水化动力学特征;(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岩土工程对注浆材料提出了不同的性能要求,揭示了赤泥原料粒径、水灰比、外加剂等制备参数对赤泥基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作用机制,提出了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动态调控方法,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建立了赤泥基注浆材料凝结时间和力学强度的动态预测方法;(4)分析了赤泥基注浆材料在离子侵蚀、应力荷载等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根据Weibull函数分布和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提出了赤泥基注浆材料结石体失稳破坏的数学关系;(5)针对赤泥碱性组分、重金属等污染因子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阐明了赤泥基注浆材料结石体中碱性组分和重金属元素的浸出规律,揭示了污染因子的固化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固化方法,实现了赤泥基注浆材料在岩土工程应用过程中的绿色环保特性,并基于eBalance全寿命周期方法实现了赤泥基注浆材料在岩土工程中应用的节能减排降耗容量分析。

付闪闪[2](2021)在《纳米团簇@卟啉MOF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构建并用于有机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光催化体系将太阳能转换为可利用的化学能,进而得到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能源燃料,有望同时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的人工光合成药物活性有机物的光催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因具有分子结构明确、结构易于修饰、多孔、稳定等特点,使其在光催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卟啉基MOF(PCN-221和PCN-222)限域金属团簇和单点催化活性中心,利用其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光合成,具体内容如下:(1)(异)喹啉酮类化合物因自身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制药工业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我们通过原位光还原策略,将超小的Pt NCs限域于具有强可见光吸收能力的卟啉基MOFs(PCN-221)中,制备得到一系列Ptx@PCN-221复合光催化剂(x=0.9、1.6、2.2和3.0 nm)。其中,在不使用任何电子牺牲剂的情况下,Pt0.9@PCN-221展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光照2 h喹啉酮的产率可达到90.0%以上,并且循环催化10次其催化活性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克级氧化1-甲基-5-硝基异喹啉碘6 h内的产率可达到175.8 g·g-1cat,活性比PCN-221提升了22倍。此实验结果表明亚纳米级复合材料能显着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以及1O2的生成,在光催化体系中实现三重协同效应,进而使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得以提高。此项工作为实现MOFs材料光催化合成生物活性杂环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2)目前,羰基化反应普遍以CO为C1源,同时需要高温高压等严苛的反应条件。然而以CO2为C1源实现光催化羰基化反应现在仍极具挑战性。基于此,首先在卟啉配体中心引入单点催化剂Co合成PCN-222(Co),再利用双溶剂法将金属纳米簇(CuPd NCs)封装到MOFs孔道中,成功构建了CuPdx@PCN-222(Co)(x=1.3、2.0和3.0 nm)复合光催化剂。然后将其用于光催化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并以CO2为C1源,且在温和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以CuPd1.3@PCN-222(Co)为催化剂,反应5 h二苯甲酮的产率达到了90.0%以上。此外,还通过了13CO2标记实验证明了羰基化中的碳是来源于光催化CO2还原。(3)进一步以CuPd1.3@PCN-222(Co)为催化剂,首次在CO2的氛围下实现一锅法可见光驱动的羰基化Suzuki/Sonogashira反应。对MOF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底物兼容性,对大多数底物的产率均可达到80%以上。并且循环5次后,其催化活性仍可达到90.0%。另外,我们对该复合材料参与光催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因MOFs复合材料中的卟啉配体受光激发导致其电子-空穴分离。LUMO上的电子可以同时转移至Co中心和CuPd NCs表面,而HOMO上的空穴被TEA补偿。在CO2氛围中,卟啉Co(II)可以促使CO2光还原为CO,进而扩散到CuPd NCs表面插入到苯基-Pd-I中间体中,从而得到苯基(CO)-Pd-I中间体。最后通过渡金属化和还原消除得到对应的羰基化合物。因此MOFs复合材料中的单活性位点(Co),CuPd NCs和卟啉配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其在光催化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及循环稳定性。该工作指出了单催化剂位点、金属纳米簇和吸光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为光催化CO2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品提供了新方向。

关豪[3](2021)在《(ABn)m型多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嵌段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而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多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比较的单一,且这些方法都存在相应的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多嵌段聚合物的新型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预缩聚的方式制备含有多个三硫酯单元的大分子链转移剂macroCTA,进一步采用RAFT聚合得到(ABn)m型多嵌段聚合物,为多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详细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于多嵌段聚合物序列结构的调控作用,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序列结构的多嵌段聚合物。此外,利用三硫酯单元与铜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具有温度响应行为的铜纳米团簇。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多嵌段聚合物的定义、应用、合成方法以及RAFT聚合在嵌段聚合物合成中的重要意义;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发展现状及点击反应的优势;铜纳米团簇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利用点击反应得到大分子链转移剂macroCTA-S系列,通过微波辅助法改善反应条件,缩短反应时间,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谱图等方法确认macroCTA-S系列的组成及结构,并将其作为链转移剂,以苯乙烯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在不同反应条件下,通过RAFT聚合得到不同序列结构的(ABn)m型多嵌段聚合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谱图详细探讨序列结构同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序列结构的可控性,并进一步研究了部分多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第三章:利用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链转移剂macroCTA-OH,其组成、结构和分子量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谱图等方法进行了表征,以macroCTA-OH为链转移剂,通过RAFT聚合制备得到(ABn)m型多嵌段聚苯乙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谱图和热降解等表征手段对多嵌段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及组成分析。第四章:以(ABn)m型多嵌段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载体得到铜纳米团簇PNIPAM-CuNCs,利用X射线衍射仪确定了其中的铜离子价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PNIPAM-CuNCs的温度响应行为和离子响应行为,为多嵌段聚合物的研究提供新方向。第五章:结论。

史肖[4](2021)在《纳米CeO2的制备及其一步法低温氧化制甲醇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其中天然气占比仅为8.1%。随着天然气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节能优先、多元发展、低碳转型的发展理念,利用天然气有效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在高效、低碳、环保基础上实现能源多元化,合理化利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将甲烷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不仅保留了甲烷绝大部分能量,而且便于储存运输,可以有效增加天然气的化学利用。因此,大力发展甲醇绿色生产工艺意义重大。氧气,由于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是甲烷制甲醇过程中常用到的氧化剂。以氧气为氧化剂,研究热点是Cu基分子筛活化甲烷制甲醇的三步法工艺:氧气高温(>350℃)活化Cu基分子筛,较低温度(≤200℃)甲烷反应和甲醇萃取。此工艺操作过程繁琐且易造成热量损失。为了简化反应工艺,我们提出了CeO2/Cu2O催化甲烷直接制甲醇。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催化剂失活。表征结果显示,CeO2是反应的活性中心。在前期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了工艺条件及不同粒径/形貌的CeO2对CH4-O2-H2O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180℃,气体流量比为CH4/O2/H2O=24/3/8;其中液相产物只有甲醇,气相产物为CO2。以CeO2-300为催化剂,甲醇产率为0.180μmol/gcat/h,选择性为71.4%,且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不同粒径(5.5,7.3,8.4,12.2,15.4,42.0和108.4 nm)和不同形貌(棒状,立方体和八面体)CeO2活性评价及表征结果显示,甲醇产率随CeO2粒径减小而增加,与CeO2主要暴露面无明显关系。CeO2-5.5催化活性最佳,甲醇产率为0.260μmol/gcat/h。(3)计算了不同粒径/形貌的CeO2表面边角Ce原子占比,与甲醇产率呈线性关系(R2=0.91)。表明低配位的边角Ce原子是CeO2催化甲烷一步法低温氧化制甲醇的活性位点。

魏振华[5](2020)在《环金属铱/铂的液晶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液晶发光材料由于其同时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能和液晶的流动性,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所报道的液晶发光材料多为液晶荧光材料,其效率较低,理论内量子效率仅为25%。与荧光材料相比,基于环金属铱和环金属铂配合物磷光材料的理论内量子效率高达100%,因此设计合成基于环金属配合物的液晶磷光材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工作从分子构筑入手,围绕含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液晶材料进行研究,设计合成系列新型环金属铱/铂配合物,探讨分子的结构-性能关系。论文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设计合成了一类以没食子酸衍生物为液晶基元、酰胺和酯基为连接单元、环金属铱/铂配合物为发光内核的金属液晶发光材料Ir1、Ir2、Pt1和Pt2,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时间飞行质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确认;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对该类环金属铱/铂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和液晶性能进行研究;以这类环金属配合物为发光层掺杂剂,制备溶液加工型器件,初步探讨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连接基团为酰胺的配合物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相转变温度,且其紫外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都呈现出一定的红移;配合物Ir1、Ir2、Pt1和Pt2在溶液中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13、544、521和541 nm;其电致发光器件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08、521、516和539 nm,色坐标分别为(0.26,0.62)、(0.30,0.64)、(0.26,0.50)和(0.32,0.58),归属于绿光发射。2、在主配体2-苯基吡啶中分别引入四苯乙烯单元和烷基链,在辅助配体乙酰丙酮中引入带烷基链的联苯液晶基团,构筑系列基于环金属铂配合物的新型液晶发光材料Pt1、Pt2和Pt3,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时间飞行质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确认;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对该类环金属铂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和液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烷基链长度主要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相转变温度影响较大,对于其光物理性能影响较小;配合物Pt1、Pt2和Pt3在溶液中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536、534和536 nm;基于Pt2和Pt3的溶液加工型器件电致发光器件最大发射波长均为530nm,其色坐标分别为(0.30,0.41)和(0.33,0.50),归属于绿光发射。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0.15%和0.50%。

王龙君[6](2020)在《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钕铁硼废料富含稀土,其综合回收价值高。现存的回收工艺多存在稀土回收率低、流程长、酸碱用量大、铁渣难以利用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在明晰钕铁硼废料各金属赋存状态基础上,开展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杂质的赋存状态,表明钕铁硼废料主要物相为氧化稀土与氧化铁,其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71%,这为稀土的选择性提取与分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基于稀土硫酸盐与杂质金属硫酸盐分解温度差异,开展了两段硫酸铵焙烧钕铁硼废料选择性提取和分离稀土试验研究。研究硫酸铵用量、一段焙烧时间、一段焙烧温度、二段焙烧时间、二段焙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钕铁硼废料稀土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XRD等分析检测手段确定各个焙烧阶段物相转化机制,构建钕铁硼氧化物选择性转型理论体系。结果表明,在钕铁硼废料与硫酸铵混料质量比1:2.5;一段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 h;二段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2 h的工艺条件下,稀土的浸出率可达95.80%,其它杂质金属Fe、Al、Cu、Co的浸出率分别仅为0.008%、0.27%、1.64%、3.48%。采用XRD、ICP等检测手段确定两段焙烧过程中稀土硫酸盐两种转化路径:(1)(NH4)2SO4-NH4RE(SO4)2-RE2(SO4)3;(2)(NH4)2SO4-NH4Fe(SO4)2-Fe2(SO4)3-RE2(SO4)3,这两条转化路径实现了稀土的高效提取。(3)确定了Fe2(SO4)3亦可使稀土氧化物发生硫酸盐转型,利用这一特性,开展了基于硫酸减量化钕铁硼废料硫酸化焙烧的试验研究。研究硫酸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选择性分离稀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0倍、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1.5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焙烧水浸,98.35%的稀土氧化物在H2SO4、Fe2(SO4)3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易分离的硫酸稀土,其余杂质金属Fe、Al、Co、Cu浸出率分别仅有0.0085%、0.43%、2.70%、2.07%,实现了稀土的高效选择性转型与分离。硫酸用量与现阶段报道的钕铁硼硫酸化焙烧所需硫酸量相比减少了90%,实现了硫酸减量化,节能环保效果显着。(4)开展了草酸沉淀-煅烧法、碳酸钠沉淀-煅烧法、硫酸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从富含稀土的溶液中回收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重点考察了碳酸钠沉淀法加料方式、碳酸钠用量、反应温度、碳酸钠浓度、料液流速、陈化时间、晶种加入对稀土沉淀、晶粒大小、过滤性能的影响,综合比较了三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草酸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44%,产品纯度99.83%,但成本也较高;硫酸钠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7.95%,产品纯度98.04%,成本较高;碳酸钠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12%、产品纯度98.33%,制备成本较低,值得推广采用。研究成果对促进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利用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闫业浩[7](2020)在《新型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文中研究指明有机荧光多孔聚合物因兼具多孔和发光双重优势,有潜力作为多功能材料实现在检测、吸附、药物传输、生物成像、异相催化、能源转换等多领域的应用。尽管目前关于有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仍面临着设计性差、合成复杂、稳定性低、且孔性能和荧光性能难兼具的挑战。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作为常见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质轻、骨架密度低、热稳定性高、耐酸、耐氧化、介电性能低、机械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是构筑多孔聚合物的良好单体。在聚合物的交联网络内,POSS能够有效地阻止荧光单体间的聚集引起的荧光淬灭,提高多孔聚合物的荧光性能;另一方面,三维刚性结构有助于交联网络内形成稳定的孔道结构,提高聚合物的多孔性能。然而,关于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面临着发射波长短、Stokes位移小、量子产率低等问题。此外,已报道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主要基于传统的荧光分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聚合物的性能与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具有长发射波长、Stokes位移大、量子产率高、稳定性好、且具有一定刚性结构的新型三苯胺衍生物。然后,将其作为荧光单体与POSS进行交联反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期得到荧光性能好、孔性能优异的新型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上述过程不仅为功能聚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方法,而且为新型荧光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有机荧光多孔聚合物设计与合成的基础,简述了 POSS和三苯胺衍生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荧光多孔聚合物构筑中的优势,最后阐述了本部分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第二章,通过分子内基团置换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征的三苯胺衍生物TPA-TCMP。该分子的Stokes位移大、量子产率高、荧光信号稳定,具有大的π-共轭体系和刚性结构。以TPA-TCMP和OVS为构筑单元,通过Fridel-Crafts反应制备出超交联荧光多孔聚合物HPP-M。该聚合物具有稳定性高、荧光性能好、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等优势,并应用于金属离子Ru3+的检测与吸附。第三章,设计并合成了两例具有AIE特征的深红荧光三苯胺衍生物TPA-B-DCM和TPA-N-DCM。上述分子的Stokes位移为200 nm、固体量子产率高达19%。此外,基于单晶数据解析确定了其AIE发光机制为分子内空间效应引起的分子内旋转受阻和分子平面扭曲。分别以上述两列分子和OVS为构筑单元,通过Fridel-Crafts反应合成出两种荧光多孔聚合物HPP-B和HPP-N。聚合物为非晶、无序的超交联网络,具有比表面积高、孔体积大和荧光性能好等优点。依据交联网络内的大π-共轭体系和优异的孔性能,HPP-B和THPP-N可有效地吸附和贮存二氧化碳。第四章,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聚集诱导淬灭(ACQ)特征的近红外三苯胺衍生物TPA-O-DCM和TPA-S-DCM。分别以上述分子和OVS为构筑单体,通过Fridel-Crafts反应合成出两种荧光多孔聚合物HPP-O和HPP-S。该聚合物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光谱、Stokes位移大、比表面积和微孔含量高的等优点。交联网络内的杂原子和微孔含量高,可高效地吸附与储存二氧化碳。吸附Au3+的同时伴随着荧光信号的淬灭,实现了对Au3+的同时检测与吸附。另外,为解决超交联聚合物不易加工的难题,发挥HPP-O的可分散性以及与聚丙烯腈的良好相容性,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出发射红色荧光的纳米纤维膜。第五章,以三苯胺衍生物TPA-DCM和OVS为构筑单元,通过Fridel-Crafts反应制备出近红外荧光多孔聚合物HPP-E。该聚合物为无序、非晶的超交联网络,具有Stokes位移大、热稳定性高、孔性能好等优点。为探索HPP-E交联网络内荧光片段的发光特点,设计合成了荧光片段M-TPA-DCM。M-TPA-DCM的固体荧光信号明显强于荧光单体TPA-DCM,且具有明显的AIE特征,表明交联网络的形成伴随着原位荧光增强和原位AIE片段产生。

徐建兴[8](2020)在《含N、O配位点的四苯乙烯类探针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发色团在聚集态下表现出聚集荧光猝灭现象(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使发光材料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所以,高效固态发光材料的发展与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直至聚集诱导发光现象(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的发现,克服了传统材料光学性能的缺陷,也推动了高效率发光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因此AIE材料的发展受到了专家的高度关注。其中典型AIE性质的四苯乙烯(TPE)分子在聚集态下有较好的发光性能,且易于合成并易实现功能修饰,方便与其他发色团结合得到性能优异的发光材料。本文主要基于TPE基团设计合成了两类具有AIE性质的分子,并深入研究了光物理性能以及在化学传感中的应用及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以二苯甲酮衍生物为核心,构建四苯乙烯/三苯乙烯衍生物后进一步和2-甲基-8羟基喹啉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的金属探针TPE(OH)-8HQ、Tri PE(OH)-8HQ和TPE(OCH3)-8HQ,探究了它们在不同含水量下的AIE性质,表明了分子具有聚集发光增强(AIEE)的性质。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TPE(OH)-8HQ、Tri PE(OH)-8HQ能特异性识别出Zn2+,可作为出色的比率性红光传感器,并且检测中发现探针具有大的斯托克斯位移(289 nm),能够有效地避免测试过程中激发光的干扰,其中TPE(OH)-8HQ相比于Tri PE(OH)-8HQ具有更好的AIE性质,荧光增强效果更加出色,对Zn2+具有更低的检测限1.64×10-7M。TPE(OH)-8HQ的离子干扰测试过程中发现除了Co2+,Cu2+离子之外受其他离子的干扰较小(对生命体中的Zn2+识别无影响),并且能在p H范围6~13中稳定工作;之后通过荧光/紫外滴定检测了与金属离子的结合过程,发现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强度随着Zn2+浓度的增加而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Job’s作图法以及1H NMR滴定确定了探针分子与Zn2+的结合方式且结合比为2:1;从探针TPE(OH)-8HQ细胞成像结果来看,随着Zn2+浓度的增高表现出细胞内红色荧光明显逐渐增强,说明了探针作为红光化学传感器能够很好的检测细胞内的Zn2+。2.利用不同的二胺分子(1,3-丙二胺,1,2-环己二胺,邻苯二胺)为桥联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三个具有[O,N,N,O]结合位点的四苯乙烯类席夫碱配体1a,2a,3a,探究不同扭曲程度的桥联基团的对分子整体结构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配体在不同含水量下的荧光强度,表明了分子具有AIEE性质。发现桥联基团对配体整体扭曲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小从而减弱了AIE效应。其中,3a中的苯环基限制了分子内运动,使得AIE效应最不明显。通过溶剂挥发法得到3a单晶结构,研究了晶体的排列方式和分子间作用力,特别的是3a的[O,N,N,O]结合位点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的配位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与Pt2+络合,进一步研究表明,3a可作为Pt2+专一识别的荧光/磷光传感器,实现由黄绿色荧光向红色磷光的转变且发光具有出色的抗干扰性,裸眼能够很好地观察到溶液由浅黄色转变为桃红色。通过配体与阴离子结合实验,配体能够有效的从其他阴离子中区分出OH-,产生强烈的黄绿色发光,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证明了荧光增强的原因不同于AIE现象的是配体与OH-之间形成了新的氢键。最后将金属铂配合物进行了光物理性能的初步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聚集诱导磷光性质。

王静[9](2020)在《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高分散Pt-Sn/Al2O3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催化重整工艺是石油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生产芳烃、高辛烷值汽油以及氢气。该工艺的核心是以Pt为活性中心负载在氧化铝上的重整催化剂,单金属Pt/Al2O3催化剂的Pt分散度较低、金属颗粒粒径较大,在重整反应过程中容易积炭和烧结失活,工业常添加金属助剂Sn对重整催化剂的金属和酸性中心进行修饰。高分散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金属原子利用率高,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近些年已经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超临界流体沉积法(Supercritical Fluid Deposition,SFD)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绿色的微粒化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高扩散、低粘度、零表面张力的特殊性能,可制备出小粒径、高分散的负载型催化剂。本论文以金属Sn作为助剂采用SFD法制备高分散Pt-Sn/Al2O3催化剂并用于催化重整反应中,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系统研究了超临界流体沉积过程中不同金属Sn前驱盐以及不同Sn/Pt比对Pt-Sn/Al2O3催化剂物化性质和催化重整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以Na2Pt Cl6和Sn Cl2作为金属前驱盐、乙醇作为共溶剂时,Pt-Sn/Al2O3催化剂的金属颗粒粒径最小、金属Pt分散度最高、双金属以Pt Sn合金形式存在并且催化重整活性最好;对比单金属Pt/Al2O3催化剂发现,添加金属助剂Sn后,Pt-Sn双金属之间会产生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有利于金属Pt分散度的提高、金属颗粒尺寸的减小以及重整催化剂活性的提高。论文以甲基环戊烷脱氢异构反应作为催化重整的模型反应,探究了催化剂的金属颗粒尺寸以及反应工艺条件对甲基环戊烷脱氢异构反应过程的影响。催化剂的金属颗粒尺寸对甲基环戊烷脱氢过程影响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即催化剂的金属颗粒尺寸越小,甲基环戊烷脱氢产物的选择性越高。SFD法制备的Pt-Sn/Al2O3催化剂,其金属颗粒尺寸更小、分散性更好,因此它的脱氢性能明显高于普通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甲基环戊烷开环副反应的发生,促进甲基环戊烷脱氢以及进一步扩环异构生成苯。在实验压力范围内,增大压力有利于甲基环戊烷的转化以及脱氢产物进一步发生扩环异构化反应生成苯。

武剑[10](2020)在《碳基合金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氢能被认为是未来社会中理想的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制氢方法,在大规模制氢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应用潜力。目前,电解水析氢效率最高的催化剂为铂基催化剂。然而,由于贵金属铂成本高昂和资源稀缺,使其大规模使用受限,因此发展低铂含量或者非贵金属的高效析氢催化剂成为催化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引入过渡金属与铂形成合金在降低铂含量和提高催化剂的析氢性能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研究价值,因而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以异核双金属聚合物为前驱体,利用热解法制备合金纳米复合催化剂,并通过将其和碳气凝胶复合形成多孔碳基负载型合金催化剂,研究其电解水析氢反应催化性能,为研发一类新型高性能析氢催化剂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异核双金属聚合物P-Co Pt和P-NiPt,然后以P-Co Pt和P-NiPt为前驱体通过热解法制备CoxPt1-x@NC和NixPt1-x@NC合金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电解水析氢反应。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发现,所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具有较高的HER催化性能以及较低的铂含量(ca.8 wt%)。XPS测试结果表明CoxPt1-x@NC和NixPt1-x@NC催化剂中具有吡啶氮和吡咯氮两种类型的掺杂氮原子。其中,NixPt1-x@NC复合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周转频率分别为0.232 A/mgPt和0.272 s-1,是商业Pt/C(20 wt%)催化剂同等条件下催化性能的三倍,且稳定性远高于商业Pt/C催化剂。经过对复合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复合催化剂铂含量的降低及其析氢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过渡金属的引入和氮原子的掺杂,以及两者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的结果。2.通过结合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静态自组装法,成功地合成了以2,4,6-三(4-溴苯)-1,3,5-三嗪为核心结构单元的一系列共价有机框架化合物气凝胶材料(COFA)。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OFA气凝胶具有很高的孔隙率和较低的密度,分别达到了97%和0.078 g/cm3。同时,COFA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成型和结构稳定性。通过对所合成的COFA气凝胶进行热解,可得到氮掺杂多孔碳气凝胶材料作为一类新型催化剂碳载体。3.利用合成的P-Co Pt、P-NiPt金属聚合物及COFA-2气凝胶作为前驱体,结合浸渍法和热解法制备了氮掺杂碳气凝胶基CoxPt1-x@COFCA-2和NixPt1-x@COFCA-2复合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电解水析氢反应。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具有扁舟状的碳气凝胶载体,并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和长期析氢稳定性,其起始电位均比商业Pt/C催化剂低4 m V,CoxPt1-x@COFCA-2复合催化剂在电流密度为10 m A cm-2时的过电势更比商业Pt/C催化剂低6 m V;同时,在持续析氢20个小时后,其电流密度仍保留了初始值的80%左右。经过对复合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复合催化剂中的碳气凝胶载体不仅可以有效分散合金纳米粒子,促进传质/传荷过程,还能够阻碍酸性电解液对合金纳米粒子的腐蚀,增强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其析氢催化活性及析氢稳定性的双重提高。

二、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赤泥协同多源固废制备注浆材料组成设计、水化机理与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1 颗粒型注浆材料
        1.2.2 无颗粒型注浆材料
    1.3 赤泥概况
        1.3.1 赤泥产生及分类
        1.3.2 赤泥应用领域
    1.4 赤泥制备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1.4.1 赤泥制备水泥基胶凝材料
        1.4.2 赤泥制备地聚物类胶凝材料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多源固废协同的赤泥基胶凝材料制备理论
    2.1 典型工业固废物化特性
        2.1.1 物理特性
        2.1.2 化学组成
        2.1.3 矿相组成
    2.2 典型工业固废基础胶凝活性
        2.2.1 单一固废胶凝活性
        2.2.2 多源固废复合体系胶凝活性
    2.3 赤泥胶凝活性提升方法
        2.3.1 物理活化
        2.3.2 热处置
    2.4 赤泥基胶凝材料协同机制
        2.4.1 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基本原则
        2.4.2 低钙型赤泥基胶凝材料
        2.4.3 高钙型赤泥基胶凝材料
        2.4.4 赤泥基胶凝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机理
    3.1 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历程
        3.1.1 水化过程中水赋存状态
        3.1.2 浆体粘度经时变化规律
        3.1.3 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历程微观结构
    3.2 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
        3.2.1 水泥类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模型简介
        3.2.2 高钙型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
        3.2.3 低钙型赤泥基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调控方法
    4.1 水灰比对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作用机制
        4.1.1 浆体流动特性
        4.1.2 水化历程
        4.1.3 抗压强度
    4.2 粒径特征对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4.2.1 浆体流动特性
        4.2.2 水化历程
        4.2.3 浆体稳定性
        4.2.4 抗压强度
        4.2.5 微观结构
    4.3 超细掺合料对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浆体流动特性
        4.3.3 水化历程
        4.3.4 基于孔隙结构的宏观工作性能作用机制
    4.4 外加剂对赤泥基注浆材料性能调控机制
        4.4.1 高效减水剂的吸附能力
        4.4.2 高效减水剂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
        4.4.3 减水剂对赤泥基注浆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
        4.4.4 抗压强度
        4.4.5 微观结构
    4.5 保水剂对赤泥基浆体性能的影响
        4.5.1 浆体稳定性
        4.5.2 浆体流动特性
        4.5.3 抗压强度
        4.5.4 微观结构
    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能动态调控方法
        4.6.1 初凝时间
        4.6.2 抗压强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基注浆材料耐久性与环境相容性研究
    5.1 赤泥基注浆材料抗离子侵蚀性能
        5.1.1 化学侵蚀机理分析
        5.1.2 SO_4~(2-)、Cl~-对赤泥基注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3 膨润土对抗侵蚀作用的影响
        5.1.4 超细集料对抗侵蚀作用的影响
    5.2 赤泥基注浆材料失稳破坏本构关系
        5.2.1 超细集料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
        5.2.2 离子侵蚀对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
    5.3 赤泥基注浆材料碱性组分固化机制
        5.3.1 赤泥基注浆材料碱浸出特性
        5.3.2 碱性组分固化方法
    5.4 赤泥基注浆材料重金属固化机制
        5.4.1 赤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5.4.2 赤泥基注浆材料对重金属的固化机制
        5.4.3 离子侵蚀作用对重金属固化效率的影响
    5.5 赤泥基注浆材料节能降耗容量
        5.5.1 模型介绍
        5.5.2 赤泥基注浆材料环境影响计算模型
        5.5.3 节能降耗容量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塑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傅士期间授权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纳米团簇@卟啉MOF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构建并用于有机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的简介
    1.3 常见的MOFs的类型
        1.3.1 IRMOFs系列材料
        1.3.2 ZIFs系列材料
        1.3.3 MIL系列材料
        1.3.4 UiO系列材料
        1.3.5 PCN系列材料
    1.4 MOFs复合材料的概述
        1.4.1 金属纳米粒子/簇-MOF复合材料
        1.4.2 金属化合物-MOF复合材料
        1.4.3 多金属氧酸盐-MOF复合材料
        1.4.4 量子点(QDs)-MOF复合材料
        1.4.5 有机分子-MOF复合材料
        1.4.6 生物大分子(酶)-MOF复合材料
    1.5 MOFs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5.1 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5.2 在吸附与分离中的应用
        1.5.3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4 在传感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思路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亚纳米Pt NCs@MOFs协同催化光氧化N-烷基(异)喹啉类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3 结果与表征
        2.3.1 结构表征
        2.3.2 光谱表征
        2.3.3 光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2.3.4 光催化机理研究
        2.3.5 底物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Pd NCs@卟啉MOFs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电化学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光电性能表征
        3.3.3 光催化性能的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Pd NCs@PCN-222(Co)中多组分协同促进光催化羰基化反应及机理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有机底物的合成
        4.2.4 光催化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的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羰基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4.3.2 羰基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4.3.3 底物扩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ABn)m型多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嵌段聚合物概述
        1.1.1 多嵌段聚合物的定义及应用
        1.1.2 多嵌段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1.3 RAFT聚合在多嵌段聚合物合成中的重要意义
    1.2 大分子链转移剂的设计及应用
        1.2.1 发展现状及设计思路
        1.2.2 点击反应的优势
        1.2.3 点击反应用于聚合反应
    1.3 铜纳米团簇概述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点击反应制备大分子链转移剂以及多嵌段聚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测试方法
        2.2.3 合成路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TA-N_3的结构表征及聚合能力测试
        2.3.2 macroCTA-S系列的路线优化及结构表征
        2.3.3 macroCTA-S系列的聚合活性研究
        2.3.4 反应条件对于序列结构的调控效果
        2.3.5 多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酯化反应制备大分子链转移剂以及多嵌段聚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测试方法
        3.2.3 合成路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A-COOH的结构表征
        3.3.2 大分子链转移剂macroCTA-OH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3.3 多嵌段聚合物Polymer-O系列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3.4 反应条件对于多嵌段聚合物序列结构的影响研究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铜纳米铜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测试方法
        4.2.3 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acroCTA-CU的结构表征及聚合能力测试
        4.3.2 功能化铜纳米团簇(PNIPAM-CuNCs)的荧光性质及元素组成分析
        4.3.3 PNIPAM-CuNCs的温度响应性研究
        4.3.4 PNIPAM-CuNCs的离子响应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纳米CeO2的制备及其一步法低温氧化制甲醇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甲烷低温氧化直接制甲醇
        1.2.1 生物酶催化氧化
        1.2.2 光催化氧化
        1.2.3 电催化氧化
        1.2.4 热催化氧化
    1.3 二氧化铈催化剂
        1.3.1 二氧化铈结构和性质
        1.3.2 不同形貌/粒径二氧化铈制备
        1.3.3 不同形貌/粒径二氧化铈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2.2.1 评价步骤
        2.2.2 产物分析
        2.2.3 数据分析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N_2物理吸附表征
        2.3.3 扫描电镜(SEM)
        2.3.4 透射电镜(TEM)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3章 反应条件对Ce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
        3.3.2 气体流量比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粒径CeO_2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评价结果
        4.3.2 TEM表征
        4.3.3 XRD表征
        4.3.4 XPS表征
        4.3.5 N_2物理吸附表征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形貌CeO_2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活性评价结果
        5.3.2 SEM表征
        5.3.3 TEM表征
        5.3.4 XRD表征
        5.3.5 XPS表征
        5.3.6 N_2物理吸附表征
    5.4 小结
第6章 CeO_2表面边角Ce原子占比与甲醇产率的关系
    6.1 引言
    6.2 CeO_2表面边角Ce原子计算
    6.3 边角Ce原子占比与甲醇产率关系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环金属铱/铂的液晶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
        1.1.1 液晶材料的简介与分类
        1.1.2 液晶的光学特性及应用
    1.2 液晶发光材料
        1.2.1 荧光液晶发光材料
        1.2.2 聚合物液晶发光材料
        1.2.3 金属液晶发光材料
        1.2.4 聚集诱导液晶发光材料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基于2-苯基吡啶乙酰丙酮的环金属铱/铂配合液晶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2.3 实验合成路线
        2.2.4 实验合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Ir1、Ir2、Pt1和Pt2 的合成
        2.3.2 液晶性能
        2.3.3 光物理性能
        2.3.4 电化学性能
        2.3.5 电致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四苯乙烯的环金属铂液晶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3.2.3 实验合成路线
        3.2.4 实验合成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Pt1、Pt2和Pt3 的合成
        3.3.2 液晶性能
        3.3.3 光物理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电致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图图谱

(6)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及其废料来源
        1.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
        1.1.2 钕铁硼永磁体废料来源
    1.2 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现状
        1.2.1 火法回收工艺
        1.2.2 湿法回收工艺
        1.2.3 其它回收工艺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实验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硫酸铵焙烧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2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3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试验方法
    2.5 分析及检测
        2.5.1 元素分析
        2.5.2 样品表征与检测
第三章 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1 引言
    3.2 钕铁硼废料硫酸铵焙烧试验研究
        3.2.1 一段转型焙烧
        3.2.2 二段选择性焙烧
        3.2.3 结果表征
        3.2.4 硫酸铵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机理研究
    3.3 硫酸铁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可行性试验
    3.4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中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4.1 热力学分析
        3.4.2 试验条件研究
        3.4.3 稀土的选择性分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
    4.1 引言
    4.2 草酸沉淀法
        4.2.1 草酸沉稀土条件试验
        4.2.2 稀土草酸盐表征
    4.3 碳酸钠沉淀法
        4.3.1 碳酸钠沉淀法条件实验
        4.3.2 稀土碳酸盐表征
    4.4 硫酸复盐沉淀-碱转法
        4.4.1 稀土硫酸复盐沉淀工艺研究
        4.4.2 稀土硫酸复盐表征
        4.4.3 硫酸复盐碱转
        4.4.4 氢氧化稀土表征
    4.5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4.5.1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4.5.2 稀土氧化物表征分析
    4.6 三种制备稀土氧化物方法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新型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多孔聚合物
        1.2.1 有机多孔聚合物概述
        1.2.2 有机多孔聚合物的类型及研究进展
        1.2.3 有机荧光多孔聚合物
    1.3 POSS基多孔聚合物
        1.3.1 POSS的概述
        1.3.2 POSS基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1.3.3 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
    1.4 三苯胺衍生物及其在荧光多孔聚合物构筑中的应用
        1.4.1 三苯胺的基本性质
        1.4.2 三苯胺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1.4.3 三苯胺及其衍生物在多孔聚合物制备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文设计思路
        1.5.3 本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具有AIE特征的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2.2.3 单体的合成
        2.2.4 聚合物HPP-M的设计与合成
        2.2.5 测试溶液的配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TPA-TCMP的光谱性质
        2.3.2 单体TPA-TCMP的AIE性能
        2.3.3 单体TPA-TCMP的温度-荧光变化
        2.3.4 聚合物HPP-M的结构表征
        2.3.5 聚合物HPP-M的形貌
        2.3.6 聚合物HPP-M的孔性能
        2.3.7 聚合物HPP-M的荧光性能
        2.3.8 聚合物HPP-M对金属离子的检测与吸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近红外和AIE特征的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3.2.3 单体的合成
        3.2.4 聚合物HPP-B和HPP-N的合成
        3.2.5 测试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TPA-B-DCM和TPA-N-DCM荧光性能
        3.3.2 单体TPA-B-DCM和TPA-N-DCM的AIE性质
        3.3.3 单体TPA-B-DCM和TPA-N-DCM的分子理论模拟
        3.3.4 单体TPA-B-DCM和TPA-N-DCM的单晶解析
        3.3.5 聚合物HPP-B和HPP-N的结构表征
        3.3.6 聚合物HPP-B和HPP-N的形貌表征
        3.3.7 聚合物HPP-B和HPP-N的孔性能
        3.3.8 聚合物HPP-B和HPP-N的CO_2吸附
        3.3.9 聚合物HPP-B和HPP-N的荧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ACQ特征的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4.2.3 单体的合成
        4.2.4 聚合物HPP-O和HPP-S的合成
        4.2.5 测试溶液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体TPA-O-DCM和TPA-S-DCM的荧光性质
        4.3.2 单体TPA-O-DCM和TPA-S-DCM的ACQ性质
        4.3.3 聚合物HPP-O和HPP-S的结构表征
        4.3.4 聚合物HPP-O和HPP-S的形貌表征
        4.3.5 聚合物HPP-O和HPP-S的孔性能
        4.3.6 聚合物HPP-O和HPP-S的CO_2吸附性能
        4.3.7 聚合物HPP-O和HPP-S的荧光性能
        4.3.8 聚合物HPP-O和HPP-S对贵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4.3.9 聚合物HPP-O和HPP-S对贵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4.4 加工聚合物HPP-O制备荧光纳米纤维膜
        4.4.1 聚合物HPP-O掺杂的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4.2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及荧光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原位荧光增强的POSS基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5.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5.2.3 单体的合成
        5.2.4 荧光片段M-TPA-DCM的合成
        5.2.5 聚合物HPP-E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HPP-E的结构表征
        5.3.2 聚合物HPP-E的孔性能
        5.3.3 聚合物HPP-E的形貌表征
        5.3.4 聚合物HPP-E的热稳定性表征
        5.3.5 聚合物HPP-E的荧光性能
        5.3.6 荧光片段M-TPA-DCM的荧光性能
        5.3.7 TPA-DCM和M-TPA-DCM的单晶解析
        5.3.8 聚合物的原位荧光增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创新与不足
附录
    附录一 基于苯并吲哚盐受体的FRET型SO_2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附录二 基于香豆素-吡啶盐的FRET型HOCl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含N、O配位点的四苯乙烯类探针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以及依据
    1.3 具有聚集诱导性质材料的分类
        1.3.1 杂环体系
        1.3.2 纯碳氢化合物
        1.3.3 乙烯基衍生物
        1.3.4 金属配合物
    1.4 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机理
        1.4.1 分子内旋转受限
        1.4.2 J-聚集体的形成
        1.4.3 分子内共平面
    1.5 四苯乙烯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有机发光二极管
        1.5.2 金属探针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四苯乙烯-喹啉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以及用于Zn~(2+)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以及试剂
        2.2.2 主要测试仪器
    2.3 探针的合成
        2.3.1 中间体1的合成
        2.3.2 中间体2的合成
        2.3.3 中间体3的合成
        2.3.4 中间体5的合成
        2.3.5 Tri PE(OH)-8HQ的合成
    2.4 测试方法
        2.4.1 溶液的制备
        2.4.2 金属离子选择性以及荧光干扰性测试
        2.4.3 金属离子的紫外/荧光滴定测试
        2.4.4 不同酸碱度下荧光稳定性测试
        2.4.5 细胞成像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分析
        2.5.2 金属离子选择性分析
        2.5.3 荧光滴定分析
        2.5.4 紫外滴定分析
        2.5.5 金属离子以及阴离子的竞争性测试
        2.5.6 Job’s Plot测定探针与Zn~(2+)结合比
        2.5.7 探针TPE(OH)-8HQ的核磁滴定测试
        2.5.8 探针在不同pH环境下对Zn~(2+)响应实验
        2.5.9 TPE(OH)-8HQ在检测试纸方面的应用
        2.5.10 TPE(OH)-8HQ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四苯乙烯类席夫碱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以及试剂
        3.2.2 主要测试仪器
        3.2.3 配体的合成
        3.2.4 配合物的合成
    3.3 测试方法
        3.3.1 配体阴离子响应
        3.3.2 配体阳离子感应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配体的阴离子感应
        3.4.2 与阴离子作用的机理
        3.4.3 配体的聚集诱导性质分析
        3.4.4 3a单晶结构分析
        3.4.5 配体与不同金属离子感应分析
        3.4.6 吸收光谱分析
        3.4.7 配体3a的金属干扰测试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附录

(9)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高分散Pt-Sn/Al2O3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重整概述
        1.1.1 催化重整简介
        1.1.2 催化重整工艺
        1.1.3 催化重整催化剂
    1.2 高分散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2.1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2.2 纳米-亚纳米-单原子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2.3 高分散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主要制备方法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
        1.3.1 超临界流体
        1.3.2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
        1.3.3 超临界流体沉积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化学药品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载体处理
        2.2.2 催化剂前驱体制备
        2.2.3 催化剂前驱体还原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STEM)表征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XPS)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法(ICP-OES)
        2.3.5 氢-氧滴定分析法
    2.4 活性评价实验
第3章 高分散Pt-Sn/Al_2O_3重整催化剂SFD制备过程
    3.1 不同Sn前驱盐Pt-Sn/Al_2O_3催化剂的SFD制备
        3.1.1 Pt、Sn金属含量的测定
        3.1.2 晶体结构分析
        3.1.3 金属晶体颗粒尺寸
        3.1.4 Pt金属分散度测定
        3.1.5 不同Sn前驱盐制备的Pt-Sn/Al_2O_3催化剂的重整性能
    3.2 不同Sn/Pt比 Pt-Sn/Al_2O_3催化剂的SFD制备
        3.2.1 Pt、Sn金属含量的测定
        3.2.2 金属助剂Sn价态的测定
        3.2.3 晶体结构分析
        3.2.4 金属晶体颗粒尺寸
        3.2.5 Pt金属分散度测定
        3.2.6 不同Sn/Pt比制备的Pt-Sn/Al_2O_3催化剂的重整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t-Sn/Al_2O_3催化剂重整过程的研究
    4.1 金属颗粒尺寸对甲基环戊烷脱氢异构反应过程的影响
    4.2 工艺条件对甲基环戊烷脱氢异构反应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压力的影响
        4.2.3 空速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碳基合金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解水析氢反应
        1.2.1 电解水析氢反应简介
        1.2.2 电解水析氢反应的机理
        1.2.3 电解水析氢催化剂的评价
    1.3 金属纳米催化剂
        1.3.1 金属纳米催化剂简介
        1.3.2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分类
        1.3.3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1.3.4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表征方法
    1.4 催化剂载体
        1.4.1 催化剂载体简介
        1.4.2 催化剂载体的分类
        1.4.3 碳材料在催化剂载体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Co_xPt_(1-x)@NC和Ni_xPt_(1-x)@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2.2.4 金属聚合物前驱体P-CoPt和P-NiPt的合成及表征
        2.2.4.1 金属聚合物前驱体P-CoPt和P-NiPt的合成
        2.2.4.2 金属聚合物前驱体P-CoPt和P-NiPt的表征
        2.2.5 Co_xPt_(1-x)@NC和Ni_xPt_(1-x)@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2.2.5.1 Co_xPt_(1-x)@NC和Ni_xPt_(1-x)@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2.2.5.2 Co_xPt_(1-x)@NC和Ni_xPt_(1-x)@NC复合催化剂的表征
    2.3 电解水析氢催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价有机框架化合物气凝胶(COFA)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3.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3.2.3 COFA气凝胶的结构设计
        3.2.4 COFA气凝胶的合成
        3.2.5 COFA气凝胶的理论计算
    3.3 COFA气凝胶的结构与性质表征
        3.3.1 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表征
        3.3.2 COFA气凝胶的光学照片
        3.3.3 红外光谱表征
        3.3.4 孔隙率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xPt_(1-x)@COFCA-2和Ni_xPt_(1-x)@COFCA-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4.2.3 Co_xPt_(1-x)@COFCA-2和Ni_xPt_(1-x)@COFCA-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4.2.4 Co_xPt_(1-x)@COFCA-2和Ni_xPt_(1-x)@COFCA-2复合催化剂的表征
    4.3 电解水析氢催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赤泥协同多源固废制备注浆材料组成设计、水化机理与性能调控[D]. 张健. 山东大学, 2021
  • [2]纳米团簇@卟啉MOFs复合光催化体系的构建并用于有机合成[D]. 付闪闪.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2)
  • [3](ABn)m型多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D]. 关豪. 河北大学, 2021(09)
  • [4]纳米CeO2的制备及其一步法低温氧化制甲醇的性能研究[D]. 史肖.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环金属铱/铂的液晶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魏振华. 湘潭大学, 2020(02)
  • [6]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D]. 王龙君.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新型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化的POSS基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 闫业浩. 山东大学, 2020(08)
  • [8]含N、O配位点的四苯乙烯类探针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 徐建兴.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9]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高分散Pt-Sn/Al2O3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王静. 天津大学, 2020(02)
  • [10]碳基合金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 武剑.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PT-2萃取Fe(Ⅲ)的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