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低坝高网青蟹养殖研究

滩涂低坝高网青蟹养殖研究

一、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治南[1](2020)在《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关键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下文简称“地埋管道系统”)实现了滩涂地下部养鱼(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地上部种植红树林,红树林得到快速恢复的目标,但在关键过程上需加强总结和理论探讨。管道内水体环境、元素收支、养殖容量及环境效应是表征地埋管道系统特征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通过现场监测与试验,定量研究了上述科学问题,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管道养殖内部水质变化规律从鱼苗投放到收获的5个月内,分别对幼鱼阶段和成鱼阶段水质共进行了6次测定。结果表明,每次清洗系统之后的15天内,15个水质指标中只有溶解氧趋于下降,其它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所有水质指标都无显着差异。养殖管道内部沉积物的总碳、总氮、总磷和硫化物较对照组分别高5.07%、30.97%、73.90%和204.31%,但每半个月一次的清洗有效清除了系统内部沉积物污染的胁迫。以上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总体上接近天然海水,且定期清洗有效避免了沉积物氮、磷污染,这是地埋管道系统取得成功的机理。2.养殖系统碳、氮、磷收支及物质利用率碳、氮、磷收支研究得到其百分率方程如下:碳:人工饵料(82.65%)+其他输入(17.35%)=收获鱼类(19.70%)+系统损耗(6.06%)+向外释放(74.24%);氮:人工饵料(82.33%)+其他输入(17.67%)=收获鱼类(18.61%)+系统损耗(5.92%)+向外释放(75.46%);磷:人工饵料(79.30%)+系统输入(20.70%)=收获鱼类(16.97%)+系统损耗(5.84%)+向外释放(77.19%);“其他输入”包括鱼苗+天然饵料,“系统损耗”包括死鱼+残饵,“向外释放”包括溶失饵料+沉积物+水体输出+其他输出。人工饵料和水体输出分别是元素输入、输出的主要通道。地埋管道系统中华乌塘鳢的饲料系数为5.76,约为其池塘养殖的50%,饵料利用率较高。碳、氮、磷利用率分别为14.76%、14.33%和6.64%。鲜杂鱼饵料的磷主要存在于骨骼和鳞片,非鱼类喜好部分,这是磷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3.养殖容量实验表明溶解氧是地埋管道系统养殖容量的首要限制因子,且中华乌塘鳢摄食正常摄食的溶解氧最低值为2.59 mg/L。当水体溶解氧等于中华乌塘鳢摄食正常摄食最低值时,单套地埋管道系统生物量(B,kg)与流量(V,m3/h)的关系:B=13.316V-11.395(B≤60 kg)纳潮混养塘可驱动地埋管道系统的数量:n=S×(H1-H2)/(4.24t)纳潮混养塘可支撑的养殖容量:Ca=10.61×S×(H1-H2)/t式中:S为纳潮混养塘的蓄水面积(m2);H1为无纳潮前最高潮水面高程(最低潮日的高潮时水面高程)(m);H2为纳潮混养塘塘底高程(m);t为无纳潮期时长(h)。以上研究为地埋管道系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4.养殖对环境、大型底栖动物和红树林生长的影响元素收支方程显示,地埋管道系统生产1 t的中华乌塘鳢,由水体、沉积物和溶失饵料向海区排放的碳、氮、磷量分别为338.02 kg、79.34 kg、2.39kg。养殖后(养殖结束一个月内),滩涂残留水和沉积物的总碳、总氮、总磷、硫化物含量分别是养殖前的72.86%、118.66%、89.50%、54.40%和100.01%、100.15%、114.49%、91.93%。养殖区内的水质指标、沉积物指标和红树林形态指标在养殖前后均差异不显着。养殖区和对照区的红树植物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种数、生物量、丰度、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着。模拟实验显示红树植物和沉积物的δ13C和δ15N在养殖前后差异也不显着。养殖物质通过常流水低浓度分散排放是地埋管道系统养殖对环境和动植物无显着影响的主要原因,此外,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等是可能的原因。5.应用与建议设计了表层富氧水自动输送装置,使管道养殖水体的平均溶解氧浓度提高了12.28%,增强了推广应用性。地埋管道系统适合于光滩红树林重建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滩涂治理的应用。

王莉波[2](2020)在《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浙江省提出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建设行动计划,杭州湾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更具突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研究表明,杭州湾海域由于受到陆源废物废水排放、水产养殖业、海洋渔业、围填海造地等影响导致水环境污染严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严重。人类活动和海洋开发强度过大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质量的恶化或者由于对海洋环境质量缺乏认识造成的经济和资源损失逐年增加,已成为区域环境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制因素。本研究从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阐述,对杭州湾海域污染成因、问题开展更深入分析,并通过借签和比较国内外海洋保护的经验做法,从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沿海城市环境综合管理、排污权交易应用、生态补偿等方面,在制度、技术、监管等层面探讨提出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防治对策。本研究可以为杭州湾污水治理的制度建设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推动杭州湾污水治理,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强化海洋管理创新和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海洋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美丽浙江、海洋强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钟小庆,麦良彬,符云[3](2018)在《2017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渔情分析报告》文中认为1综合态势根据广东省水产养殖渔情信息采集数据统计分析,2017年全省水产养殖总体态势:水产品市场总供给依然大于总需求,在该导向下,广东水产养殖行业虽然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在供过于求惯性作用下,水产品市场行情低迷,水产养殖生产者预期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苗种投放同比有所减少;出塘量、出塘收入、出塘综合价格同比略有减少;灾害依然严重,因遭到强台风自然灾害和病害的影响,渔业生产设施设备和水产品损失严重,经济损失同比增加;养殖生产投入下降,由于市场价格

刘泓泉[4](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表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鲍雪宁[5](2014)在《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1号”相关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亲本子代双重低盐筛选的方法,获得了具有一定耐低盐能力的三疣梭子蟹“宁象1号”,结合“单体筐养”生产模式,对“宁象1号”与野生蟹的生长指标以及低盐胁迫下免疫、代谢、HSP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生长特性研究按蜕壳周期测定了每次蜕壳后“宁象1号”的体重、体长、全甲宽、甲宽、体高、大螯长节长、不动指长、第一步足长节长8项形态指标。发现不同蜕壳期各个形态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个体越大,蜕壳间期越长,蜕壳周期随着期龄的增加逐渐拉长。并且“宁象1号”与野生蟹的各期生长性状指标无显着差异。通过比较低盐环境下野生蟹和“宁象1号”的存活率,发现“宁象1号”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野生蟹。(2)低盐胁迫下的免疫指标变化在盐度4的低盐胁迫下,比较了“宁象1号”与野生蟹72h内血淋巴中血细胞密度(THC)、血细胞吞噬能力(PP,PI)、水解酶(ACP,AKP)、抗氧化酶(CAT,POD,T-SOD)以及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4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野生蟹和“宁象1号”血淋巴中各项指标均产生了影响。PP、PI、ACP、CAT、POD等指标反映出“宁象1号”与野生蟹在面对低盐环境时的应激反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而THC、AKP、T-SOD、血蓝蛋白含量指标在野生蟹与“宁象1号”中并无较大差异。(3) Na+/K+-ATPase活性变化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分别比较了野生蟹和“宁象1号”鳃中Na+/K+-ATPase表达量变化,发现盐度骤然降低后,鳃Na+/K+-ATPase mRNA和蛋白的活性均提高了,这有助于调节机体渗透压来适应低盐环境。但长时间的低盐胁迫后鳃Na+/K+-ATPase活性及表达量又会降低。(4) HSPs的表达检测了“宁象1号”与野生蟹在盐度4低盐胁下血细胞和肝胰腺中HSP60、 HSP70、 HSP90-1、 HSP90-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低盐胁迫后, HSP60表达在野生蟹和“宁象1号”血细胞和肝胰腺中均明显下调,并始终保持低水平状态,但在两种蟹之间并无显着差异;HSP70基因在“宁象1号”血细胞中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在胁迫后期“宁象1号”肝胰腺中的表达明显比野生蟹的稳定;HSP90-1和HSP90-2基因在“宁象1号”血细胞中胁迫24h出现高表达现象,在肝胰腺中胁迫12h时出现高表达现象,在野生蟹中均没有此现象。综合比较,“宁象1号”生长性能良好,低盐环境存活率较高,免疫、代谢、HSP等部分指标也反映出其耐低盐能力优于未经筛选的野生蟹。

奉杰[6](2014)在《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研究者们在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的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找一条如何能够在各种养殖资源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降低污染的基础上做到养殖生物最大限度产出的养殖方式。具有生态学互利作用的养殖生物搭配养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通过对养殖池塘能量及有机碳收支及其中转化效率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各种养殖生物以什么样的比例搭配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综合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三疣梭子蟹是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养殖的生物品种,通过搭配对虾、贝类等养殖生物进行的虾蟹、虾蟹贝混合养殖已经为很多养殖户所采用,但是对虾和蟹或者对虾、蟹和贝之间到底以什么样的比例进行搭配混合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养殖效益这方面一直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二元不同搭配比例混养系统下的能量收支、有机碳收支、养殖效果及有机碳储量研究和三疣梭子、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比例搭配的三元混合养殖系统能量收支及养殖效果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三者之间的适宜搭配比例,希望研究结果对于确立具有环境友好,高效益的虾蟹、虾蟹贝混合养殖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不同搭配养殖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梭子蟹单养对照(C)、对虾单养对照(S)、虾蟹混养(C1S4, C2S3,C3S2, C4S1)6个实验组。光合作用合成初级生产力输入能量是本实验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C3S2实验组能量总产出量最高。实验期间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2241MJ/m2,光能利用率在0.470.71%之间,以S组最高,C2S3组最低,各实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性(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3S2组最高,蟹单养C组最低。C3S2组显着高于除C2S3除以外的其它各实验组(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以对虾单养S组最高,蟹单养C组最低。总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组为C3S2组,蟹单养C组最低组,C3S2组显着高于蟹单养C组和对虾单养S组(P<0.05)。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以C3S2组最低,蟹单养C组最高,C3S2组与蟹单养C组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单位净产量耗总能也是以C3S2组最低,蟹单养C组最高,C3S2组与蟹单养C组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各实验组沉积物能量在1.656.98MJ/m2之间,其中C2S3组最高最高,对虾单养S组最低,各实验组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9.8732.47%之间,S组显着低于实验组C2S3、C3S2、C(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6ind/m2,对虾45ind/m2时,具有最好的能量学转化效率和养殖效益,为该实验中选出的最优实验组。2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梭子蟹单养对照(C)、蟹贝混养(CB)、虾蟹混养(CS)和虾蟹贝混养(CSB1,CSB2,CSB3和CSB4)7个实验组。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和饵料投入是系统能量输入的最主要部分,生物净产出能则以CSB3和CSB4较高,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沉积能量在1.715.43MJ/m2之间,其中CSB3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25.5733.47%之间,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期间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550MJ/m2,光能利用率变动在0.160.38%之间,以蟹单养为最高,CB混养为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SB3处理最高,CSB4其次,CB处理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总能量转化效率以CBS3和CSB4处理为最高,显着高于CSB1,CS,CB以及单养对照(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和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均以单养对照C组最低,但与CBS4处理差异不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放养密度分别为6、45和3060ind/m2时,混养系统的能量学转化效率和能量总产出量最高,具有更好的生态学效应,为本研究优化的最佳混养结构。3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的收支、有机碳利用率及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对虾单养对照(S),梭子蟹单养对照(C),虾蟹混养(C1S4,C2S3,C3S2, C4S1)6个实验组。结果表明:适宜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搭配混养能有效提高养殖系统的有机碳利用率及养殖产量。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是围隔中有机碳输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输入量的30.0458.70%;其次是养殖饲料投喂输入的有机碳,占总输入量的23.95~52.67%。在有机碳支出部分,系统中水体浮游生物呼吸消耗是有机碳支出主要部分,占总支出量的24.9648.44%;其次为底泥积累,占总支出量的7.8533.42%。各处理比较,实验组C3S2有机碳的利用率显着提高(P<0.05),比其它处理提高了0.68%4.98%。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有机碳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最优比例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4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实验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结果表明:各处理颗粒有机碳(POC)为(1.43±0.20)6.55±1.21mgC/L,溶解有机碳(DOC)含量为(6.30±0.32)8±0.80mgC/L,DOC/POC比值平均为2.46。浮游植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38±0.073)4.20±0.59mgC/L,平均为1.33mgC/L;浮游动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025±0.0047)0.27±0.0096mgC/L,平均为0.12mgC/L;各处理DOC和POC分别占总有机碳(TOC)的50.9486.14%和14.2049.14%。POC中,细菌及腐质颗粒有机碳占TOC的7.1433.36%;其次为浮游植物碳,占TOC的4.2327.86%;浮游动物碳占TOC的0.192.59%。

严芳[7](2011)在《甲壳动物血蓝蛋白免疫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壳动物(虾蟹)集约化养殖生产国。然而,与国际虾蟹养殖业相比,我国商业化的虾蟹养殖整体效益较低,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与虾蟹病害和生物安全等有关。为此,学者们认为选育优质、抗逆优良虾蟹品种,建立安全、生态、环保的健康养殖模式,是解决目前虾蟹养殖疾病,提高虾蟹品质的有效途径。要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揭示虾蟹自身免疫防御机制,寻找虾蟹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存在于对虾等无脊椎动物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菌等多种免疫活性的多功能蛋白。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锯缘青蟹血蓝蛋白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所获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免疫学活性及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获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发现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抑菌活性与其糖基化修饰有关,且OmpC为其抑菌作用靶标之一首先,在本课题组已分离得到的2种糖含量和抑菌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的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LHt和LH75)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凝集素印迹、Tricine-SDS-PAGE和HPLC等技术,进一步发现LH75、LHt糖基化修饰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前者α-D-甘露糖、α-D-葡萄糖修饰程度比后者高;前者胰酶水解肽段分子量明显高于后者;前者胰酶酶解HPLC图谱表现为10个峰,而后者为24个峰。同时,2-DE显示,LHt主要蛋白点为7个,大小亚基分别为3和4个点,LH75主要蛋白点为6个,大小亚基分别为4和2个点。由此说明该2种血蓝蛋白不仅在蛋白质水平存在差异,其糖基化修饰也存在差异。继而,选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对虾,发现对虾刺激后虾血清中LHt、LH75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且LH75上升幅度明显高于LHt。结合前期研究发现LH75抑菌活性显着高于LHt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提示LH75可能是血蓝蛋白发挥抑菌作用的重要组分,其抑菌活性应该与糖基化修饰有关。最后,利用亲和孵育获得3种与LH75相结合的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Omp), p1、p2和p3,经质谱鉴定p2为OmpC,根据前期研究发现LH75对外膜蛋白敲除菌△OmpC的抑菌活性明显降低的结果,推测OmpC应为为LH75抑菌作用靶标之一,至于其是否还存在其他作用靶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2、发现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具有凝集活性,凝集作用靶标为OmpA和OmpX首先,采用亲和蛋白质组学策略,发现锯缘青蟹血蓝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70、72、75、76、80 kDa的5个亚基组成,其与岸蟹(Carcinus aestuarii)、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和黄道蟹(Cancer magister)血蓝蛋白亚基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且3个主要亚基(p75、p76和p80)与兔抗虾血蓝蛋白抗血清呈显着阳性,说明所获得的青蟹血蓝蛋白成分单一、可靠,适合于进一步研究。继而,采用凝集实验和凝集抑制实验,发现青蟹血蓝蛋白对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河弧菌、哈维氏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K1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具有凝集活性,且其凝集活性能被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N-乙酰神经氨酸部分或完全抑制。说明青蟹血蓝蛋白确实具有凝集活性。最后,运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凝集抑制实验、基因敲除凝集实验等发现青蟹血蓝蛋白凝集活性作用亚基为76 kDa亚基;大肠杆菌Omp能够抑制血蓝蛋白对7种细菌的凝集活性;与大肠杆菌K12野生菌株相比,血蓝蛋白对△OmpA和△OmpX凝集活性明显降低。由此推测,青蟹血蓝蛋白可能主要依赖其76 kDa亚基,通过与病原菌OmpA和OmpX相结合而发挥凝集活性。3、发现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具有溶血活性,溶血作用机制为胶体渗漏机制采用溶血实验发现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对鸡、鼠、兔、人等多种红细胞表现出依赖于钙离子的溶血活性。其溶血活性具有“剂量-效应”效应,同时对pH、温度敏感,在pH 5-8范围内,溶血活性随pH上升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血活性逐渐增强, 37℃时溶血活性达到100%。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采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渗透保护实验等,发现锯缘青蟹血蓝蛋白5个亚基均可与红细胞膜相结合,且青蟹溶血活性随着渗透保护剂分子的增大而降低。由此推测,青蟹血蓝蛋白可能依赖其全部亚基通过胶体渗漏机制而发挥溶血活性。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主要发现:甲壳动物(虾、蟹)血蓝蛋白具有凝集活性、抑菌活性和溶血活性,其中凝集、抑菌活性作用靶标为细菌外膜蛋白,溶血作用机制为胶体渗漏机制。所获研究结果为揭示血蓝蛋白的免疫学分子作用机制,阐明血蓝蛋白与病原菌的识别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研究血蓝蛋白在虾蟹中的免疫抗病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对丰富和发展甲壳类动物免疫系统的基础研究及指导免疫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顺顺[8](2011)在《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利用高湿挤压技术,以大豆分离蛋白,鱼粉,小麦面粉为原料,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试验生产了一种湿软型饲料。研究了这种饲料的性状和4℃保存、冷冻保存、烘干后复水处理、4℃保存后浸水120min处理对其性状的影响。并以这种饲料进行了投喂实验,研究这种饲料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鱼粉和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影响1.1添加鱼粉对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在双螺杆挤压机的各项参数为:Ⅰ-Ⅴ区各区挤压温度为,80-110-145-120-90(℃)喂料速度为37.19 g/min~64.96 g/min,螺杆转速为200r/min,条件下,设置8个鱼粉添加量处理组(10%,20%,30%,40%,50%,60%,70%,80%),测定不同鱼粉对大豆分离蛋白基料实现稳定挤出的影响。每个处理组混合配料1kg。以产品表观均匀一致,挤出稳定为指标,当稳定持续挤出30min视为稳定挤出。结果表明示,鱼粉的添加量在50%时开始发生喷爆,60%~80%的混合物挤出后产品组织化程度低,易碎。鱼粉不能组织化,持水性较差,随鱼粉添加量增多,可调节的物料含水量上限下降。产品的硬度增大,弹性降低。适宜的鱼粉添加量应控制在40%以下。1.2添加小麦面粉对湿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以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添加15%,20%,25%的小麦面粉,研究添加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试验指标为产品表观均匀一致,持续挤出30min视为稳定挤出。结果表明,在物料中添加小麦面粉会对组织化蛋白产品的性状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小麦面粉添加量的增加,组织化蛋白产品的组织化度、硬度、聚结性、弹性均有所下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小麦面粉,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物料体系同样存在相分离趋势,并且随着小麦面粉的添加,这种相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小麦面粉添加量超过25%时,可调节的物料含水量上限下降,产品变糟,无法形成稳定的挤出产物。2.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物理性状研究2.1不同保存条件下对湿法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性状的影响实验是以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为实验材料,进行4℃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烘干处理后保存(投喂前需复水)等不同方式对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性状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湿法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经过4℃保存或冷冻保存后对其含水量,组织化度,弹性,聚结性,硬度等指标的影响不显着(P>0.05),经过烘干处理组复水后,6种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组织化度下降,弹性,聚结性下降,结构有所松散,硬度显着下降(P<0.05)。建议采用冷冻保存的方法。2.2冷藏保存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组织化蛋白三疣梭子蟹饲料各项性状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实验是以冷藏保存的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为实验材料,经过浸水120分钟实验,观察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在120分钟内发生的连续变化。实验结果显示6种饲料经过浸水后组织化度随浸水时间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小麦面粉含量2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在浸水60min时间点处组织化度与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性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25%组组织化度在浸水105min处组织化度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性显着(P<0.05)。而弹性表现为小麦面粉含量20%组,小麦面粉含量25%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饲料经过浸水后与4℃下保存的弹性差异性显着(P<0.05),但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和大豆分离蛋白含量70%组饲料经过浸水后与4℃保存的弹性差异性不显着,在各个时间点弹性差异也不显着(P>0.05)。硬度表现为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在75min后硬度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20%饲料组,小麦面粉含量25%饲料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70%饲料组在60min后硬度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 120min后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聚结性表现为经过120min浸水后与4℃下保存下聚结性差异性显着(P<0.05)。在浸泡过程中,聚结性呈现下降趋势,但在15min至105min时间段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因此建议如果投喂之前进行浸泡处理则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20min。3.小麦面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影响3.1饲料中添加小麦面粉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制作了小麦面粉添加量分别为15%,20%,25%的三疣梭子蟹组织化蛋白配合饲料,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对为对照,测定其对三疣梭子蟹(11.18±1.33g)摄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菲律宾蛤仔肉组的日平均摄食率(6.08±1.77)、特定生长率(2.55±0.81)、饵料转化效率(28.31±11.83)均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蛤肉组与配合饲料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各个配合饲料之间日平均摄食率无显着差异,特定生长率小麦面粉25%饲料组(1.64±0.72)高于15%(1.45±0.54)、20%饲料组(1.43±0.11)。小麦面粉20%饲料组和小麦面粉25%饲料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性显着(P<0.05)。3.2饲料中大豆分离蛋白含量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制作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分别为40%,55%,70%的三疣梭子蟹组织化蛋白配合饲料,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为对照,测定其对三疣梭子蟹(17.59±2.66g)摄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菲律宾蛤仔肉组的日平均摄食率(7.14±0.44)、特定生长率(2.43±0.81)、饵料转化效率(27.29±7.28)均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蛤肉组与配合饲料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饲料组的日平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大约相当于蛤肉组的30%-50%之间。各个配合饲料之间日平均摄食率无显着差异。大豆蛋白添加量70%饲料组湿重特定生长率(0.78±0.55)低于大豆蛋白添加量40%饲料组(1.46±0.49)和大豆蛋白添加量55%饲料组(1.07±0.74)的湿重特定生长率,差异性显着(P<0.05)。大豆蛋白添加量70%饲料组湿重饵料转化效率(5.02±3.32)、干重饵料转化效率(8.29±5.17)均低于大豆蛋白添加量40%饲料组湿重饵料转化效率(12.98±2.48)、干重饵料转化效率(21.24±9.11)和大豆蛋白添加量55%饲料组料转化效率(11.18±3.29)、干重饵料转化效率(19.22±6.94),差异性显着(P<0.05)。

刘勇克[9](2009)在《沙底质和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行为习性、成活率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底质和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潜伏行为、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沙底质对三疣梭子蟹潜伏频率的影响研究了体重为(28.0±2.8)g的三疣梭子蟹在不同粒径的沙底质中潜伏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体重为(28.0±2.8)g的三疣梭子蟹在沙粒径范围0.250~0.500mm的底质中,潜沙频率最高,达到了77.92%,然后随沙粒径的增大或者减小潜沙频率逐渐降低;研究了体重为(4.20±0.85)g三疣梭子蟹在沙底质中的日潜伏节律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在6:00到16:00潜沙率最高;20:00到4:00潜沙率最低。根据日周期潜伏时间比例对比分析得出,表明三疣梭子蟹的日潜伏时间与其栖息的底质沙粒径有关,在沙粒径范围0.250~0.500mm的底质潜伏时间最长。2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及应用效益分析研究了玻璃钢瓦、聚乙烯网和以上二者组合的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应用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铺设玻璃钢瓦隐蔽物、聚乙烯网片隐蔽物以及上述2种隐蔽物的组合都对蟹的成活率有显着影响(p<0.05),分别为:13.00%、12.50%、12.50%,但对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其中铺设玻璃钢瓦隐蔽物能显着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效益。3隐蔽物结构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研究了隐蔽物之间构成30°、60°、90°、120°角,隐蔽物与池底构成30°、60°、90°夹角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应用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隐蔽物垂直于池底并且隐蔽物之间构成30°、60°、90°角能显着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的成活率(p<0.05),分别为:12.67%、12.83%、14、50%。但对生长规格的影响不显着,隐蔽物之间无夹角或夹角过大对三疣梭子蟹养殖的成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4隐蔽物在三疣梭子蟹土池养成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了在三疣梭子蟹土池养成生产中玻璃钢瓦、聚乙烯网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应用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土池养成生产中铺设玻璃钢瓦隐蔽物、聚乙烯网隐蔽物能提高三疣梭子蟹的养成成活率和养殖效益,成活率分别为21.6%、24.8%。

王建钢,乔振国,于忠利,陈凯[10](2007)在《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askl)室内养殖技术探讨》文中认为在室内水泥育苗池中以3种不同方式进行锯缘青蟹的养殖试验。挑选49~82g/只,附肢齐全、健康的锯缘青蟹,经过75d的养殖试验,在水温27.2~30.2℃、海水比重1.019~1.021;水位控制在50cm以上,养殖密度在9只/m2左右;结果是采取气提流水及遮光方式的3#池,成活率在96%、平均增长率在163.3~176.8%。

二、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关键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征及重要性
    1.2 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的起源
    1.3 红树林利用的主要模式
        1.3.1 不毁林养殖
        1.3.2 毁林养殖
    1.4 红树林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1.4.1 红树林生境丧失
        1.4.2 海区环境恶化
        1.4.3 互花米草入侵严重
    1.5 水产养殖系统机理研究进展
        1.5.1 养殖系统内部环境因子的作用
        1.5.2 水产养殖系统重要元素收支研究
        1.5.3 水产养殖系统容量研究
    1.6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概况
        1.6.1 水产养殖排放通量估算方法
        1.6.2 水产养殖的排放通量
        1.6.3 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
    1.7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概述
        1.7.1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发展
        1.7.2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原理
        1.7.3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可用范围
        1.7.4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技术优势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1.8.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内部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实验地点及养殖概况
        2.2.2 采样和分析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养殖管道内部水质变化规律
        2.3.2 管道清洗对养殖水体环境的维持作用
    2.4 讨论
        2.4.1 水体
        2.4.2 沉积物
    2.5 小结
第三章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的碳、氮、磷收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实验地点
        3.2.2 实验设计
        3.2.3 采样和分析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地埋管道系统水体的碳、氮、磷
        3.3.2 地埋管道系统养殖鱼类的碳、氮、磷
        3.3.3 地埋管道系统饵料的碳、氮、磷
        3.3.4 地埋管道系统沉积物的碳、氮、磷
        3.3.5 地埋管道系统其他的碳、氮、磷
        3.3.6 地埋管道系统的碳、氮、磷收支
        3.3.7 生长评价和碳、氮、磷利用率
    3.4 讨论
        3.4.1 水体环境因子对碳、氮、磷收支的影响
        3.4.2 投喂策略对碳、氮、磷收支的作用
        3.4.3 沉积物对碳、氮、磷收支的贡献
        3.4.4 其他碳、氮、磷收支分析
        3.4.5 不同养殖模式的碳、氮、磷收支比较
        3.4.6 不同养殖模式的碳、氮、磷利用率
    3.5 小结
第四章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容量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采样和分析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限制因子甄别
        4.3.2 中华乌塘鳢摄食的最低溶解氧值
        4.3.3 生物量、流量和溶解氧关系方程拟合
        4.3.4 单套地埋管道系统的养殖容量
        4.3.5 纳潮混养塘可驱动地埋管道系统的养殖容量
    4.4 讨论
        4.4.1 影响水体溶解氧输入与消耗的主要通道
        4.4.2 溶解氧是决定地埋管道系统养殖容量的首要因子
        4.4.3 水体更新是提高溶解氧供给,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
        4.4.4 通过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增加养殖容量的设想
    4.5 小结
第五章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实验地点
        5.2.2 采样和分析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养殖排放通量
        5.3.2 对周边水质的影响
        5.3.3 对周边沉积物的影响
        5.3.4 对周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
        5.3.5 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5.3.6 模拟实验的同位素分析
    5.4 讨论
        5.4.1 地埋管道系统向海区排放碳、氮、磷的源
        5.4.2 水质对养殖排放物的响应
        5.4.3 沉积物对养殖排放物的响应
        5.4.4 红树植物对养殖排放物的响应
        5.4.5 大型底栖动物对养殖排放物的响应
    5.5 小结
第六章 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升级优化
    6.1 引言
    6.2 富氧水自动输送装置研究背景
    6.3 装置设计方案及使用
        6.3.1 装置设计方案
        6.3.2 装置使用方案
    6.4 优化效果分析
        6.4.1 混养塘和地埋管道系统的溶解氧分布
        6.4.2 富氧水自动输送装置的优化效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海洋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3.1 国内海洋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3.2 国外海洋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杭州湾海域概况及生态环境状况
    2.1 杭州湾海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区域经济社会概况
    2.2 杭州湾生态环境污染状况
        2.2.1 杭州湾水污染状况
        2.2.2 杭州湾生物多样性
        2.2.3 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现状
        2.2.4 杭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3 杭州湾海域污染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3.1 自然因素引起的污染
        2.3.2 杭州湾陆源污染
        2.3.3 杭州湾沿岸海洋开发活动影响
        2.3.4 湿地资源减少,湿地生态功能破坏
        2.3.5 潮间带自然生境遭受破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借签
    3.1 胶州湾海事区域的治理经验
        3.1.1 胶州湾海事区域状况简介
        3.1.2 胶州湾海事区域的污染因素探究
        3.1.3 胶州湾海事区域的治理经验
    3.2 美国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3 日本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4 欧盟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5 东盟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6 国际经验对杭州湾海域生态污染防治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州湾海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4.1 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
        4.1.1 陆源污染概述
        4.1.2 工业污染源控制
        4.1.3 生活污染源控制
        4.1.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1.5 海洋污染防治
    4.2 沿海城市环境综合管理
    4.3 重点河口、海湾地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措施
    4.4 杭州湾流域排污权交易应用探讨
    4.5 杭州湾庵东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4.6 杭州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探讨
        4.6.1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4.6.2 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建议
    4.7 保障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2017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渔情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态势
    1.1 主要指标变动情况
        1.1.1 出塘量、收入同比下降, 各品种出塘、收入增减不一
    1.2 出塘综合价格总体同比下跌, 各品种涨跌幅度不一
    1.3 苗种投放同比有增有减, 投种量总体以增为主
    1.4 养殖生产投入同比略减, 苗种费用大幅增加
    1.5 生产损失同比增加
2 特点和特情分析
    2.1 特点分析
    2.2 特情分析
        2.2.1 罗非鱼
        2.2.2 南美白对虾
        2.2.3 草鱼
        2.2.4 青蟹
        2.2.5 牡蛎
3 2018年养殖渔情走势预测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5)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1号”相关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盐度与水生甲壳动物生长的关系
        1.1.1 甲壳动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
        1.1.2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2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1 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1.2.2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免疫防御的影响
    1.3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1.3.1 甲壳动物的渗透调节
        1.3.2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1.4 盐度对甲壳动物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1.4.1 热休克蛋白家族
        1.4.2 盐度胁迫对甲壳动物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1.5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的研究概况及意义
        1.5.1 三疣梭子蟹的研究现状
        1.5.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宁象 1 号”生长特性以及低盐胁迫下存活率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室验方法
        2.2.1 三疣梭子蟹蜕壳周期及数量性状的测定
        2.2.2 “宁象 1 号”与野生蟹低盐环境下存活率比较
        2.2.3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疣梭子蟹蜕壳周期
        2.3.2 三疣梭子蟹不同蜕壳期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2.3.3 低盐环境下存活率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胁迫实验
        3.1.2 样品的制备
        3.1.3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血细胞密度的影响
        3.2.2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血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3.2.3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4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5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6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2.7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血蓝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Na~+/K~+-ATPase 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Na~+/K~+-ATPase 酶活的影响
        4.2.2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Na~+/K~+-ATPase-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3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Na~+/K~+-ATPase-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宁象 1 号”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血细胞中 HSPs 的影响
        5.2.2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 1 号”肝胰腺中 HSPs 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和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及有机碳含量变动
    摘要
    Abstract
    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及养殖现状
        1.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1.1.2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
    1.2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2.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相关研究
    1.3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3.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
        1.3.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组成
        1.3.3 溶解有机碳
        1.3.4 颗粒有机碳
        1.3.5 浮游植物有机碳
        1.3.6 浮游动物有机碳
        1.3.7 细菌有机碳
        1.3.8 腐质颗粒有机碳
        1.3.9 底泥有机碳
2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养殖管理
        2.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2.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的收获状况
        2.2.2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2.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与输出
        2.2.4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能量
        2.2.5 各实验组的能量转化效率
    2.3 讨论
        2.3.1 各实验组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
        2.3.2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
        2.3.3 虾蟹混养的机制探讨及养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探究
        2.3.4 关于最佳养殖结构
3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中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3.0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管理
        3.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3.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方法
    3.2 结果
        3.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收获情况
        3.2.2 各处理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3.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及输出
        3.2.4 不同实验组底泥沉积
        3.2.5 不同实验组能量转化效率
    3.3 讨论
        3.3.1 各实验组的能量利用及转化效率
        3.3.2 放养滤食性贝类的生态学作用
        3.3.3 最优实验组
4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4.0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管理
        4.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各实验组中养殖动物的收获情况
        4.2.2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收入
        4.2.4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5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合成有机碳量
        4.2.6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出
        4.2.7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8 各实验组浮游呼吸消耗的有机碳量
        4.2.9 各实验处理组底泥有机碳积累
        4.2.10 不同养殖模式有机碳利用率比较
    4.3 讨论
        4.3.1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入
        4.3.2 各实验处理组有机碳的输出
        4.3.3 有机碳的利用率与虾蟹混养最佳搭配比例
5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的研究
    5.0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管理
        5.1.4 水体各有机碳组成部分含量的实验测定
    5.2 结果
        5.2.1 浮游植物有机碳及其组成
        5.2.2 浮游动物有机碳
        5.2.3 水体有机碳
        5.2.4 各处理组有机碳组成
        5.2.5 底泥有机碳
    5.3 讨论
        5.3.1 水体各部分有机碳与相关研究之间的比较
        5.3.2 水体有机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
        5.3.3 底泥有机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7)甲壳动物血蓝蛋白免疫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甲壳动物养殖概况
        1.1.1 对虾养殖及凡纳滨对虾概况
        1.1.2 青蟹养殖概况
    1.2 甲壳动物病害及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
        1.2.1 甲壳动物病害
        1.2.2 甲壳动物天然免疫概述
        1.2.3 甲壳动物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
    1.3 血蓝蛋白研究进展
        1.3.1 血蓝蛋白的结构及特性
        1.3.2 血蓝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抑菌作用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虾血清的获取
        2.2.2 硫酸铵分级沉淀纯化抗体
        2.2.3 亲和层析纯化血蓝蛋白
        2.2.4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2.2.5 双向电泳
        2.2.6 Westernblotting
        2.2.7 亲和凝集素点印记分析
        2.2.8 胰酶水解LHt和LH75
        2.2.9 Tricine-SDS-PAGE分析LHt和LH75 肽段差异
        2.2.10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LHt和LH75 胰酶水解肽段差异
        2.2.11 病原菌刺激后血清中LHt和LH75 量差异分析
        2.2.12 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提取
        2.2.13 与LH75 相结合的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2.2.14 质谱鉴定蛋白
    2.3 结果分析
        2.3.1 LHt和LH75 分子结构差异分析
        2.3.2 两种血蓝蛋白体内抑菌作用相关性分析
        2.3.3 血蓝蛋白抑菌作用靶点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凝集活性及其作用靶标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溶液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锯缘青蟹血清制备
        3.2.2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3.2.3 细菌悬液的制备
        3.2.4 细菌凝集实验
        3.2.5 糖抑制实验
        3.2.6 血蓝蛋白凝集作用活性亚基分析
        3.2.7 细菌不同成分凝集抑制实验
        3.2.8 大肠杆菌 K12 外膜蛋白敲除菌凝集实验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3.3.2 血蓝蛋白凝集活性分析
        3.3.3 血蓝蛋白凝集作用亚基分析
        3.3.4 血蓝蛋白凝集作用靶标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溶血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溶液配置
    4.2 实验方法
        4.2.1 红细胞悬液配制
        4.2.2 溶血活性测定
        4.2.3 溶血动态分析
        4.2.4 渗透保护实验
        4.2.5 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血蓝蛋白溶血活性分析
        4.3.2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溶血活性影响因素分析
        4.3.3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分析
        4.3.4 锯缘青蟹血蓝蛋白溶血作用机制研究
    4.4 讨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8)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国内外三疣梭子蟹研究概况
    2. 三疣梭子蟹生物学
        2.1 三疣梭子蟹的分布
        2.2 三疣梭子蟹形态特点
        2.3 三疣梭子蟹的习性
        2.4 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发育
        2.5 三疣梭子蟹的繁殖
        2.6 三疣梭子蟹生理
        2.7 三疣梭子蟹的营养成分
    3.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
        3.1 粗养
        3.2 半精养
        3.3 精养
        3.4 池塘养殖技术
        3.5 商品梭子蟹养殖模式
        3.6 吊笼养殖
        3.7 围栏养殖
    4. 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
        4.1 蛋白质
        4.2 脂类
        4.3 碳水化合物
        4.4 维生素和矿物质
    5. 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研究进展与意义
    6. 高湿挤压技术简介
        6.1 高湿挤压技术产品性状评价指标
第二章 添加鱼粉和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影响
    第一节 添加鱼粉对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设备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稳定挤出的挤压条件
        2.1 扭矩和压力
        2.2 喂料速度与喂料量的关系
        2.3 喂水速度与喂水量的关系
        2.4 挤压温度与螺杆转速
        3 实验方法
        3.1 高湿挤压技术产品性状指标测定
        4. 鱼粉添加量对产品物性的影响
        4.1 组织化度
        4.2 硬度
        4.3 弹性
        4.4 聚结性
        5 讨论
        5.1 鱼粉添加对高湿挤压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的影响
        5.2 鱼粉添加对高湿挤压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参数影响
    第二节 添加小麦面粉对湿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添加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稳定生产组织化蛋白性状的影响
        2.1 组织化度
        2.2 硬度
        2.3 聚结性
        2.4 弹性
        3. 讨论
第三章 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物理性状研究
    第一节 不同保存条件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性状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化度
        2.2 硬度
        2.3 聚结性
        2.4 弹性
        3. 讨论
    第二节 湿法挤压生产的组织化蛋白三疣梭子蟹饲料各项性状随浸水时间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化度
        2.2 弹性
        2.3 硬度
        2.4 聚结性
        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面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影响
    第一节 饲料中添加小麦面粉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饵料的准备
        1.2 实验用蟹来源及暂养
        1.3 实验设施及条件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饲料中大豆分离蛋白含量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饵料的准备
        1.2 实验用蟹来源及暂养
        1.3 实验设施及条件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沙底质和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行为习性、成活率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
    2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
    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底质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蜕壳间隔和潜伏频率的影响
    第一节 沙底质对三疣梭子蟹潜伏行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沙底质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影响及应用效益分析
    第一节 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的影响及应用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隐蔽物结构对三疣梭子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1 实验设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隐蔽物在三疣梭子蟹土池养成生产中的应用实验
        1 实验设计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askl)室内养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施
    1.2 蟹笼的设置
    1.3 蟹及饵料的来源与种类
    1.4 试验前的准备
    1.5 日常管理
    1.6 病害防治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2 讨论
        2.2.1 池底铺砂散养与笼养对锯缘青蟹成活率的影响
        2.2.2 光照及透明度对锯缘青蟹生长的影响
        2.2.3 气提式流水装置的作用

四、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树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关键过程研究[D]. 苏治南. 广西大学, 2020
  • [2]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王莉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3]2017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渔情分析报告[J]. 钟小庆,麦良彬,符云. 当代水产, 2018(03)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5]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宁象1号”相关特性的影响研究[D]. 鲍雪宁. 宁波大学, 2014(03)
  • [6]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D]. 奉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甲壳动物血蓝蛋白免疫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严芳. 汕头大学, 2011(12)
  • [8]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D]. 赵顺顺.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9]沙底质和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行为习性、成活率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D]. 刘勇克.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10]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askl)室内养殖技术探讨[J]. 王建钢,乔振国,于忠利,陈凯. 现代渔业信息, 2007(04)

标签:;  ;  ;  ;  ;  

滩涂低坝高网青蟹养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