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果[1](2021)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道德时时刻刻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无意识中接受着道德教育,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当前现实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班级文化不能有效发挥其蕴含的德育价值。因此,本研究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为视角,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分析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本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交代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理论概述。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概述,并阐述了班级文化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学理论、隐性课程理论、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S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调查现状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对沈阳市S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概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该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现状调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班级物质环境缺少对道德价值的渗透、班级制度制定欠缺对价值合理的考虑、班级精神文化缺少对价值观念的引导、班级文化活动过程逐渐趋于程序化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作用式微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班级文化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作用式微,表现为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班级的精神理念不一致、学生的道德情感缺乏、学生的道德言行不一,其原因主要有班级文化建设所需时间及其他力量的支持不足、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和文化系统中其他子文化影响。第五部分是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路径。针对问题及其原因,从提供班级文化建设所需的条件与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文化系统中其他文化的补充作用、优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使班级文化建设得以有效实施,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王若晨[2](2021)在《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以其实践性特征为学生认知发展、品德培养、行为塑造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四育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应用、实践平台,因此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成为新时代小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途径。然当前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家庭中劳动意识涣散,学校中劳动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难发挥。因此,新时代在小学中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探求小学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结合点,分析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必不可少。研究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首先对已有相关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功能表现进行重点解读,并以此分析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可行性。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聚焦身体、整合身心、融合“四育”三个方面。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曲阜市两所小学的师生开展访谈与问卷调查,自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认识情况、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认识情况、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情况、小学生家庭劳动参与情况、小学劳动教育语境下的家校沟通情况以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情况几个方面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体现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些许的问题:第一,社会环境中社会观念对劳动一词存在成见;第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难以为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第三,学校对劳动概念价值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学校对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缺乏认识;第四,小学对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空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内容的不系统及开展受挫;第五,劳动教育考核方式浅显与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标准缺失导致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需将立德树人理念注入劳动教育全程,首要的便是将立德树人理念注入劳动教育目标,为劳动教育指引前进道路。在具体落实方面,学校要努力实现将“课程”与“劳动”相关联,在构建“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实施“课程劳动”的建构,打破实践应用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空间壁垒,打通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课程通道。在小学劳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保障层面,拓宽劳动教育资源,配备专业化劳动教材,培养专业化劳动师资,建立专业化劳动场所等皆能实现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广度的扩展,为劳动教育发挥育人功效保驾护航。在考核评价方面,完善劳动教育考评机制是为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增添动力的必然要求。此外,需引起重视的是:劳动育人并非学校一方之责,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涉及的各个主体都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协同育人,更好地拓展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实施空间,保障劳动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实现学生在真实环境与课堂教学的交互之中培养道德品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王伦[3](2021)在《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校园空间、校园人员、校园活动共同构成的文化形态集合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研究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划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四个维度;将学生品德发展划分为“热爱祖国,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讲究卫生,锻炼身体”、“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五个维度。并且依据这个维度编制问卷并发放,利用SPSS25.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意在证实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与学生品德发展的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出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建议,希望对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这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

金兰[4](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提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龙助国[6](2021)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国民道德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作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角,其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育作为对学生身体教育的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显着的教学特点使体育教学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与体质教育共同进行的良好途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者,更应该担负起品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体育课堂育德实效促进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使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体质与技能的提高,而是从学生体质和品德角度建立共生发展的并行局面。受我国传统的体质健康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过度注重育体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育德能力的提升,致使体育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缓慢,与育体能力呈现发展失衡、不协调的现象。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论为工具,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衡的现状,提出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协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表现为:(1)教师自身发展上,表现为育德目标认识不足、缺乏育德素养、育体和育德教法联系不足;(2)教师课堂育德层面上,表现为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设计不匹配、课堂实施中育德能力表现不足、育德效果评价能力薄弱;(3)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层面上,表现为体育德育相关政策不够细化、学校德育物质资源配置比失衡、校园育德氛围缺失;(4)教师育体、育德模式发展层面上,表现为育德模式发展缺乏理论基础、体育课堂德育理念表现不足、教师育德能力无法实现育德目标、课堂教学无德育过程体现。为促进我国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支撑,主要提出对策为:(1)共生单元之间增加促进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共生因子;(2)共生界面上,建立课堂目标与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共生通道;(3)共生环境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加大体育德育政策颁布和执行力度、保证德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4)共生模式方面,融合育体、育德指导思想、明确阶段性育德发展目标、构建课堂育德活动实施步骤。

陈阳阳[7](2020)在《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培养,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在论述立德树人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立德树人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而指明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保证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并且立德树人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特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西安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并总结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经验,分析了西安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并从“大学场”“大学人”“大学活动”“大学精神”“大学网络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使高校校园文化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大学人”,要重视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多元载体实现文化育人,彰显慈善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网络文化中,将网络平台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影视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樊洁[8](2020)在《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价值观导向多元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风云变幻的教育环境变化。目前,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德育功能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本文对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中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对于丰富德育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挖掘和建设能力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论述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说明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现状,指出中学校园文化在增强中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德育教育范围、创新教育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欠缺。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德育氛围薄弱、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和校园活动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研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国外多元文化冲击、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等。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针对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包括确立重要思想认识、把握德育教育主线、加强德育宣传管理;针对缺乏德育氛围的问题提出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针对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问题活动、丰富学术活动和鼓励社会实践活动等路径。

杨丽翠[9](2020)在《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格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中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统筹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8个民族自治州。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校德育最能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德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加强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学校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系统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路径的一体化为基本内涵的逻辑框架。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实际,深入分析当前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由此尝试提出优化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构建以中小学德育新理念为引领,加强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功能以及完善学校德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德育一体化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框架。

张婵娟[10](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以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与推动社会德性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亦是体现教育之道德本性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实效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委,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学校德育变革并未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与途径,尚未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视域寻绎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病症所在,也未能从社会价值观视域寻求有效的变革之道。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是制约并指导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自然是规约学校德育变革之方向、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拟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立足点,以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校与家庭进行现场访谈,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基于现场访谈的深度分析,旨在推究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状况,并循此构建学校德育变革主动获取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可行性路径及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予以简要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等层面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图景;第三部分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原因分析为基点,从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四个方面,具体阐论了学校德育变革主动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变革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
        2.1.2 班级文化
        2.1.3 道德发展
    2.2 班级文化建设概述
        2.2.1 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内涵
        2.2.2 班级文化的特征
    2.3 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2.3.1 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2.3.2 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3.3 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2.3.4 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2.4 理论基础
        2.4.1 文化学理论
        2.4.2 隐性课程理论
        2.4.3 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3章S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调查
    3.1 沈阳市S小学简介
        3.1.1 学校简介
        3.1.2 学校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建设
    3.2 S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3.2.1 物质文化建设
        3.2.2 制度文化建设
        3.2.3 精神文化建设
        3.2.4 行为文化建设
    3.3 S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班级物质环境缺少对道德价值的渗透
        3.3.2 班级制度制定欠缺对价值合理的考虑
        3.3.3 班级精神文化缺少对价值观念的引导
        3.3.4 班级文化活动过程逐渐趋于程序化
第4章 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作用式微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式微
        4.1.1 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班级的精神理念不一致
        4.1.2 学生的道德情感缺乏
        4.1.3 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薄弱
        4.1.4 学生的道德知行不一
    4.2 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作用式微的原因分析
        4.2.1 班级文化建设所需外力支持不足
        4.2.2 教师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引导
        4.2.3 班级文化周边文化丛的削弱
第5章 班级文化建设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提供班级文化建设所需的条件与支持
        5.1.1 给班主任“减负”,确保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
        5.1.2 加强班级外部的支持力量
    5.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主动参加学校的专项培训
        5.2.2 注重教师的自我修炼
    5.3 发挥文化系统中其他文化的补充作用
        5.3.1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5.3.2 整合班级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5.4 优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
        5.4.1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5.4.2 将理念落实到实际
        5.4.3 科学评价班级文化建设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班级文化建设观察提纲及观察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照片
致谢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立德树人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2.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3.小学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概念界定
        1.立德树人
        2.小学劳动教育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支撑
    (一)聚焦身体:增强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实践性
    (二)整合身心:加强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实效性
    (三)融合“四育”:提升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全面性
二、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问卷的设计
        2.访谈的设计
        3.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认识情况
        2.师生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认识状况
        3.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情况
        4.小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情况
        5.小学劳动教育语境下的家校沟通情况
        6.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情况
三、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偏见
        1.传统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成见
        2.现代观念中对劳动教育的压制
    (二)家庭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1.家庭劳动教育态度消极
        2.家庭中劳动机会的缺失
    (三)小学阶段学校对劳动教育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深入
        1.小学阶段学校对小学劳动教育内涵认识不到位
        2.小学阶段学校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清晰
    (四)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1.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活动资源单调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空间资源受限
        3.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人力资源缺乏
    (五)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
        1.小学劳动教育的考查方式浅显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评价体系欠缺
四、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改进建议
    (一)立德树人渗透劳动教育目标,引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方向
        1.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劳动育人施行
        2.把握育人目标,坚持劳动育人导向
    (二)“课程”、“劳动”互涉,打通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课程路径
        1.落实劳动课程,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主渠道
        2.建构“课程劳动”,整合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课程路径
    (三)拓宽劳育资源,扩展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广度
        1.甄选、利用现有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
        2.开拓、丰盈其他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资源
    (四)完善考评机制,增添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动力
        1.小学劳动教育考核着意拓宽范围
        2.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关切劳动过程
    (五)加强协同育人,净化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环境
        1.固本强基:加强“以劳育人”的宣传力度
        2.贯通时空:加强社会、家庭与学校的有机衔接
        3.文化熏染:实现劳动育人注入校园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二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三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3)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三、学生品德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环境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发展关系的数据分析
        二、不同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与学生品德发展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乡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乡村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乡村小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
    二、推进学校制度现代化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1.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1.3 共生理论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适切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述评
        2.1.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
        2.1.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
        2.1.3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情况
        2.1.4 小结
    2.2 共生理论概述
        2.2.1 共生理论起源
        2.2.2 共生理论构成
        2.2.3 共生理论国内应用情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及共生特征
        4.1.1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
        4.1.2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特征
    4.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协同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4.2.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自身层面发展现状
        4.2.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课堂发展现状
        4.2.3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现状
        4.2.4 中学体育课堂育体、育德模式发展现状
    4.3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思路探析
        4.3.1 平衡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调的共生单元
        4.3.2 营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多元融合的共生界面
        4.3.3 完善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正向诱导的共生环境
        4.3.4 打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稳定高效的共生模式
    4.4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对策
        4.4.1 共生单元:增加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因子
        4.4.2 共生界面:建立新层次、多元化的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通道
        4.4.3 共生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
        4.4.4 共生模式:构建一体化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现状调查问
附录B 专家访问问卷
附录C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环境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立德树人与高校校园文化相关概述
    2.1 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功能
        2.1.1 立德树人的内涵
        2.1.2 立德树人的功能
    2.2 文化、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2.2.1 文化的内涵
        2.2.2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2.2.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2.3 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2.3.1 立德树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3.2 校园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2.3.3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立德树人的价值准则高度契合
3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功能及原则
    3.1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特征
        3.1.1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
        3.1.2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3.1.3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性
        3.1.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3.2.1 保证功能
        3.2.2 导向功能
        3.2.3 育人功能
        3.2.4 凝聚功能
    3.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3.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3.3.2 先进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3.3.3 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结合原则
        3.3.4 高雅性与大众性相结合原则
4 立德树人视阈下西安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现状
    4.1 调查对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简介
        4.1.1 西安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与“西迁精神”完美融合
        4.1.2 陕西师范大学——立德树人注重红烛精神
        4.1.3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度营造德育氛围
    4.2 西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在“立德树人”方面调查现状分析
        4.2.1 调查研究思路
        4.2.2 调查内容现状分析
        4.2.3 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4.3 立德树人视阈下西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及存在问题
        4.3.1 取得的经验
        4.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5.1 “大学场”要突出立德树人育人功能
        5.1.1 注重“硬件”设施文化底蕴
        5.1.2 结合实际,加大软件投入力度
        5.1.3 借助校园雕塑实现育人目标
    5.2 “大学人”需要立德树人核心理念
        5.2.1 立足师德,加强师德建设
        5.2.2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建设
        5.2.3 大学管理者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5.3 “大学精神”需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5.3.1 依托红微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5.3.2 继承传统文化涵育核心价值
        5.3.3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
        5.3.4 兴建校史馆,传承大学精神
    5.4 “大学活动”打造文化育人氛围
        5.4.1 培育校园慈善文化
        5.4.2 社团活动推进文化精神实践
        5.4.3 推进“四风”培育建设
        5.4.4 立足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5.5 “大学网络文化”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5.5.1 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5.5.2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
        5.5.3 打造校园影视文化
        5.5.4 借力微信服务新平台,推进网络道德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学校园文化
        2.1.2 德育
        2.1.3 德育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2.2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
        2.2.3 习近平青少年教育观
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样本选择与方法
        3.1.3 问卷设计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问卷信度检验
        3.2.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调查
        3.2.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积极影响
        3.2.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欠缺
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学校园德育氛围薄弱
        4.1.2 中学校园文化环境缺乏
        4.1.3 中学校园活动流于形式
    4.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4.2.2 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
        4.2.3 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
        4.2.4 “垃圾”信息监管存在空缺
5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5.1.1 确立重要思想认识
        5.1.2 把握德育教育主线
        5.1.3 加强德育宣传管理
    5.2 创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5.2.1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5.2.2 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5.2.3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5.3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5.3.1 开展社团活动
        5.3.2 组织文体活动
        5.3.3 丰富学术活动
        5.3.4 鼓励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德育基础理论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二)关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解读
        (一)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基本意涵
        (二)“德育一体化”的概念
    二、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及其基本内涵
        (一)中小学德育思想的一体化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一体化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一体化
        (四)中小学德育路径的一体化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水平,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筑牢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系统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和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二)中小学生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四)各中小学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三、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理念方面:“知识本位”意识突出
        (二)德育目标方面:各学段衔接脱节
        (三)德育内容方面: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四)德育路径方面:缺失协同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和过分注重结果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一)生本德育理念
        (二)生活德育理念
        (三)“四全育人”理念
    二、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
        (一)加强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二)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文化育人功能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发掘和整合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注重实践育人功能
        (一)加强组织主题德育活动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五、注重管理育人功能
        (一)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二)注重家庭、社会的协同管理
    六、加强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一)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社会价值观状况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变量
        2.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性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3.有关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价值观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基本图景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主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余绪未绝
        1.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2.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活观: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
        3.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观:剔除人欲的人格修炼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影响广泛
        1.西方社会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2.西方社会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3.西方社会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
    (四)一元社会价值观主导与多元社会价值观并存
二、社会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方向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文化养料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1.优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促进
        2.不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阻碍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1.西方优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推动
        2.西方不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冲击
    (四)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三、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汲取社会价值观教育作用的自觉性不强
        1.学校发挥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观念需要加强
        2.学校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3.校园文化建设未深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二)教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够
        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欠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社会价值观案例的讨论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客观评价
    (三)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与途径不畅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尚显薄弱
        1.家长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理解
        2.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儿童价值观的熏染
        3.家长疏忽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四、学校德育变革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1.净化社会价值观氛围,加强优良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2.加强与学校的联动,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二)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构建
        2.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优化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增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嵌入
    (三)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1.强化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重视对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2.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3.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四)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
        1.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素养,履行优良价值观的导引职责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问题研究[D]. 张果. 沈阳大学, 2021(09)
  • [2]小学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若晨.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D]. 龙助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西安高校为例[D]. 陈阳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8]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D]. 樊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D]. 杨丽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D]. 张婵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