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噢噢噢噢噢”不起作用

“噢噢噢噢噢噢”不起作用

一、“呜呼哀哉”用不得(论文文献综述)

高赟[1](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蔡雨彤[2](2019)在《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文中指出在自觉的文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前,仪式文学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所谓仪式文学,也就是产生於仪式的文学作品,是专门爲某一仪式而创作的文字。本文旨在辑录散见於先秦文献中的仪式文学作品,并详细考证它产生於何种仪式的何种仪节。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爲吉礼与文学。吉礼之一爲宗庙祭祖,祭祖仪式产生了行礼乐歌与祝嘏辞。周人的宗庙祭祖乐歌主要存於《周颂》,祝辞则多见於铜器铭文,以颂扬先祖之德、以己之成功告於神明爲主要内容。嘏辞内容以赐福於子孙爲主。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祭祖祝辞呈逐渐韵文化的趋势已初具一定文学性。吉礼之二爲祭天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祝辞。包括祭祀上帝的乐歌,以及以后稷、先王配祭上帝的乐歌。周王巡狩时祭祀山川,所用乐歌爲《时迈》《般》。此外,周王的农业典礼及民间的农神祭祀都有文学作品产生。第二章爲嘉礼与文学。嘉礼之一爲燕飨之礼,燕飨乐歌多存於《诗经》大小雅,除《仪礼·燕礼》所载的燕飨通用乐歌之外,本文论证了《湛露》《彤弓》等多首诗歌爲燕飨乐歌。礼射需以乐歌爲节,其中诸侯所用的《狸首》已佚,本文考证《狸首》即《周南·鹊巢》。嘉礼之二爲周王登基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策祝之文。周王登基典礼的乐歌以自儆爲主要内容,部分诗歌是大臣儆戒天子之辞。落成礼亦属嘉礼,《斯干》《无羊》都是落成礼所用乐歌。新钟落成则有颂祷之辞,这些文辞散见於钟铭,与诗体相近。封建册命也是嘉礼的重要内容。封建命书的数量庞大,现今所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周王册命大臣的命书多见於铜器铭文。第三章爲军礼与文学。军礼包括誓师、献俘、饮至等仪式。产生了大量誓师辞,献俘时的告献之辞、燎祭告庙之辞、史官读书之辞以及饮至乐歌。第四章爲朝觐会同仪式与文学。周王视朝听政时有臣子献诗,献诗是一种具有较强仪式性的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讽諌诗。周王和诸侯的外朝与内朝皆有文辞产生。聘觐之礼亦有礼辞,礼辞并不固定,但必须符合聘礼谦逊和悦的礼义。第五章爲祝盟仪式与文学。祝祷仪式包括祷疾、祷灾、祷旱、祷兵、祷梦以及祖道仪式。秦简中保留了大量的祝祷辞。盟誓则必有盟书,盟书散见於《左传》《国语》等文献,以及出土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法律仪式产生的文辞与盟书性质相似,都带有强制约束性。在双方诉讼的过程中,有被告者的盟誓之辞,有双方的陈述之辞。这些诉讼文辞多存於西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楚简《疋狱》、秦简《封诊式》。第六章爲占卜仪式与文学。占卜仪式产生了命龟、命筮之辞,以及卦辞、繇辞及解説词。第七章爲楚地祭祀与《九歌》,主要论证了《九歌》篇章具体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乐歌的表演形式。第八章爲丧礼与文学。在正式的丧礼之前,有顾命辞与招魂辞,在正式的丧礼仪程中则有挽歌、諌辞、讣辞、吊辞、虞祭祝辞等。

韩东梅[3](2019)在《《列女传》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全书运用较为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历代女性名人,表达了以刘向为代表的儒士们希望君主“亲贤臣,远小人”的政治愿望。汉语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列女传》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借助Access为《列女传》中的复音词建立一个封闭的语料库,通过横向的共时描写分析和纵向的比较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解释,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列女传》的词汇面貌。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列女传》的研究情况、版本流传及选题缘由,并确定《列女传》复音词的判定标准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是文章主体。从构词法的角度出发首先将《列女传》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从第二部分开始,正式对《列女传》中的词汇系统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语音造词法构造的复音词。第三部分主要对语法造词构造的复音词进行研究。这类复音词分为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述补式、附加式、重叠式及其它复音词八小类,我们主要从语义、词性和语序等角度进行静态描写分析。第四部分运用《汉语大词典》、《辞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和语料库对《列女传》中的新词、新义进行探析,展示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第五部分对《列女传》中部分复音组合的词汇化问题进行说明,词汇化具有渐变性,考察复音结构的词汇化有助于研究词汇的演变,把握其演变规律。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列女传》词汇的总体面貌,对其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本文尽可能地对《列女传》中的复音词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对《汉语大词典》中失收或书证晚于《列女传》的词举例说明,为《汉语大词典》的用例修订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词汇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尽可能地挖掘现象后的原因,展现《列女传》的词汇系统,证明其所具有的语料价值。

李晴晴[4](2018)在《《左传》引《诗》诗义研究》文中指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对后代影响深远。自古以来,历代学者研究甚多,并因此产生了大量赋诗、引诗的学术成果。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诗”之义难以厘清,加之诸多材料鱼目混珠,以至诗义穿凿附会,后人难辨真伪,于穿凿之上又加穿凿,诗义已然面目全非。基于此,本文择欧阳修《诗本义》为一底本,杂采他家学说,披沙拣金,以探《左传》引《诗》之义与本义之关系,从而初步了解《诗》于先秦时期的运用状态,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包括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选取欧阳修《诗本义》的原因。一、《左传》对所引《诗》之诗义采取的断章取义方式问题。通过统计、列表得知《左传》所引《国风》、《小雅》中大部分篇目诗义具有多变性,以此为基点,分类阐述运用所涉陈情、讽谏、感慨等相关情况,旨在进一步探究《左传》引《诗》断章取义方式的原因和特点。二、《左传》对所引《诗》之诗义采取的诗本义方式问题。基于表格、统计数字可知《大雅》、《颂》中大部分篇目诗义趋于稳定性,根据所引之《诗》诗义的内容倾向,分成伦理道德、个人修养、治国之道等三部分,据此探讨诗义趋于诗本义的原因及特点。三、《左传》重复引《诗》研究问题。第一,重复引用同一诗句,其诗义趋同状况;第二,对同一篇目的运用亦俯拾皆是,从《风》、《雅》、《颂》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附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汇总相关引《诗》情况,第一,《左传》引《诗》汇总及引用语境;第二,以表格形式对《左传》引用情况按照身份、国别等进行具体分类;第三,《左传》引《诗》之义与朱熹《诗集传》诗义进行对比;第四,《左传》引《诗》之义与欧阳修《诗本义》诗义进行对比。

邓雷[5](2017)在《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文中提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吁简本《水浒传》研究以来,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关于简本《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依然很少,不少简本《水浒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更不必说对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将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八卷本、三十卷本等十六种简本基本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对诸简本进行系统划分,诸如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属于嵌图本系统,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属于嵌图本后续本系统,基本以系统为单位,以系统底本的刊刻时间为轴,对诸种简本逐一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仅对单一的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比对,力求将其置于整个《水浒传》版本链条中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文字校勘、精确的数据分析以及详尽的文本比对等方法,对诸简本的版本系统进行判别,梳理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对之前不少未受关注的简本《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如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等。其二,对所有的《水浒传》简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三,使用传统文字比勘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汤淼[6](2017)在《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官话萃珍》字词使用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官话萃珍》是清末民初时期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富善编写的一部北京官话词汇工具书。《官话萃珍》语料是观照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其汇集的丰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官话词汇的整体面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学界目前对富善及其汉语文献鲜有关注。本研究以日本学者石山福治校订的《官话萃珍》为基础语料,运用语料库技术,使用对比研究方法对该书字词使用情况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官话萃珍》是一部帮助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提高词汇量的汉语词汇工具书:现代常用字、常用词的面貌在《官话萃珍》时期已经基本奠定;《官话萃珍》对熟语、文化词的高度重视对现代汉语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十个章节,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十章结语外,其他八章为论文主体,其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二章:通过对《官话萃珍》用字情况的考察分析,我们得到《官话萃珍》见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字有3161种,占《官话萃珍》字种数的71.73%。《官话萃珍》收字以常用性为主,从清末民初至今,常用汉字基本保持稳定。第三章:对《官话萃珍》词汇从词汇量、词长、词类、频次和频率等方面进行词汇面貌整体考察,将其与现代汉语词汇面貌进行对比,从中看出现代汉语词汇在《官话萃珍》所处的清末民初时期已经奠定了基本面貌。第四章:着重考察《官话萃珍》虚词系统。现代汉语虚词面貌在《官话萃珍》时期已经基本奠定,《官话萃珍》中保存着部分不见于现代汉语的虚词,如:作介词的“着”,作语气词的“了儿”、“纳”;另有一些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同用法的虚词,如作连词的“可是”,作语气词的“么”。这对于我们考察虚词的历时演变发展轨迹,有着重要的语料价值。第五章:将《官话萃珍》常用词与现代汉语常用词从意义、词种、频级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现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面貌在《官话萃珍》所处的清末民初时期已经大致确定下来,并将可以为《汉语大词典》补充词条和义项的常用词整理出来。第六章:对《官话萃珍》中的熟语进行考察,提取出了《官话萃珍》、《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三者共有成语表。该成语表包含792条成语,对当前成语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官话萃珍》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对熟语收录相当重视,显示出其词汇选择意识具有一定的先见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第七章:对《官话萃珍》文化词进行考察,总结出《官话萃珍》文化词数量大,比例高;在文化内容上能较为全面地涵盖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释用”方面,《官话萃珍》中丰富的含有文化词的词组或句子,从不同的途径增大了文化信息含量,这些都对当今的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教学有着宝贵的借鉴与启发意义。第八章:《官话萃珍》中的新词数量不多,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新词与《汉语大词典》、《近现代辞源》的收录情况进行对比。这些汉语词汇新成员对我们追溯某些新词产生的大致时间,补充新词新语辞典书证,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九章:从教学角度考察《官话萃珍》词汇“释用”方式,将《官话萃珍》词汇与现代词汇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总结其特色与不足,探讨其对当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及工具书编写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王媛[7](2017)在《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践,在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集聚社会正能量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基。依托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被群众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其涵养化育的社会功能。汉川善书这一湖北省当地的民间曲艺文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280多年的传承发展,因其宣讲内容积极向上、情节发展曲折离奇,在当地群众中具有深厚的和群众基础。汉川善书贯穿在各类故事中的劝善行孝的传统道德伦理内涵;通过理论宣传、道德感化提高人民的价值观念,最终达成价值共识的德性养成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生活化的语言和宣讲的传播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性养成方式、内涵和传播形式相契合,使汉川善书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结果进行分析,当地政府和善书宣讲团队通过建立汉川善书传习所、鼓励和支持善书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材的善本,使更多群众通过汉川善书的宣讲了解并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有效引领了社会风气。但是仍存在善书宣讲力量不足,传播形式单一化,受众中年少人较少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善书宣讲团队与善书爱好者的作用,形成合力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提升。

刘宗镐[8](2017)在《江门心学—从陈白沙到刘蕺山》文中提出心学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道学思潮,其构成除了宋代陆象山(1139~1193)开创的金溪心学和明代王阳明(1472~1529)开创的姚江心学之外,还有明代陈白沙(1428~1500)开创的江门心学,它们共同构成并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心学思潮的蓬勃发展。江门心学是指由明代陈白沙开创并被其后学继承和发展的心学流派,它属于道学思想,大而言之,属于儒学思想。就时间来看,该学派以陈白沙于公元1465年提出“自得之学”为开端,以刘蕺山于公元1645年绝食殉国为终点,先后延续了一百八十年之久。就空间而言,该学派发祥于明代的广东,而逐渐传播于当时中国的大多数省份。可见,江门心学是一个传播广泛和绵延悠久的学术流派。目前学界主要将“江门心学”视为陈白沙及其弟子的道学思想,甚至有学者认为江门心学是“陈(白沙)湛(甘泉)哲学”。本论文对“江门心学”的界定,可以视为是在《明史.儒林传》和《白沙子研究》对“江门心学”界定的基础上,所给出的一个比较崭新的界定。江门心学作为一个存在空间广泛和存在时间悠久的学术流派,必然拥有众多的道学者和道学着作。同时,也必然具有其发展的具体历程。就目前掌握的有关江门心学的文献资料来看,江门心学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过程:诞生——发展——鼎盛——衰落——解构——终结。这个发展历程就本论文所研究的江门心学学术形态来看,是白沙学——小白沙学——甘泉学——湛门诸子学——江门末学——蕺山学。学界以往对江门心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沙学和甘泉学的研究,虽也涉及小白沙学派和湛门诸子的研究,但几乎都是因仍《明儒学案》而仅仅提及其中一些学人的道学宗旨。本论文不但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小白沙学和湛门诸子学,而且对以往没有关注到的江门末学也有比较详细的研究,这可以视为本论文的一个创新。同时,将蕺山学视为江门心学并予以具体地分析和论证,这同样是本论文的一个创新。通过对以上诸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寻绎出江门心学的道学特色。就思想方法而言,有“怀疑—自得”和“浑沦—合一”两种基本思想方法。就思想内容而言,其宇宙论域主张理气合一,道无内外;其心性论域主张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天理与人欲合一,心无内外;其工夫论域主张从主静工夫入手,学无内外,强调工夫洒脱自然;其境界论域主张臻于物我一体之境,体验鸢飞鱼跃之趣,从而超越自然生命的死亡,成就与道合一的真我。就学者气质而言,江门学者大都具有艺术气质,他们主张用诗歌和书法来传达道学思想,其中不乏书法家和诗人。就道学统系而言,江门学者没有自觉的道统意识和门户阈限,他们倾向于承续周濂溪和程明道肇端的道南学派。江门心学的道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十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江门学者普遍主张通过怀疑来挺立自我,从而实现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这是江门心学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最富有价值的思想。以往学界有对于江门心学某些学者道学宗旨的概括,而缺失对江门心学学术宗旨的概括。本论文通过对二十位江门心学学者道学思想的研究,概括出了江门心学的道学特色,这是本论文的又一创新。江门心学不单是明代心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姚江心学诞生和发展的助推器,它对中国心学思潮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江门心学主张精神自由,反对思想束缚,主张在满足人欲的过程中彰显天理,这些思想对中国启蒙思潮的诞生发挥过启发作用。对江门心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心学思潮乃至道学思想,也有益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

马志林[9](2016)在《《诗经》“二雅”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诗经》"二雅"研究为选题,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五章。第一章"二雅"基本问题解要。综前人所述,雅就是夏,作为地域名也就是周。"二雅"在先秦典籍中有时泛称为《周诗》。以宗周之乐为正,因此雅又可训为正,即"中原正声"。雅正是"二雅"的共同特征之一。"二雅"当是周公、成王以后,至周平王东迁以前的诗。这是"二雅"共同的时代属性。"二雅"具有共同的创作主体,其作者有周之贤大夫、宗室成员,也有寺人、征夫之流,但以前二类为主。"二雅"以音乐为根本区别,既有诗体的外在区别,也有作者、内容等的区别。"二雅"的编次以和乐盛美者居先,讽刺哀怨者殿后,多以类相聚,或三五相类,或两两相贯。"二雅"中根本没有史诗。和公认的世界以及中国的史诗相比较,所谓"周民族的史诗"并非围绕某一英雄人物展开,无整一的行动,不具备史诗三要素,无神人之互动关系,作诗的目的亦不在创作一部史诗。第二章 "二雅"思想内容析要。"二雅"的思想内容与周王朝的政治密切相关。《小雅》中的讽刺诗或忧政事之失,或忧父母不得终养,或忧一己之独;或刺谗言之兴,或刺听信谗言,或刺礼仪之失,皆因时政之坏而发,主要体现了周之贤士大夫心系天下的忧世情怀。《大雅》中的讽刺诗虽然篇数不多,但格调独高,重在诫勉与劝谏。其简末二诗《瞻卬》《召旻》与《小雅》末二篇《苕之华》《何草不黄》相类,乃是周人"日蹙国百里"之时的哀音。"二雅"中的颂美诗与讽刺诗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周人敬天、尊祖、保民的思想。其或美先王,或美时王,或颂其德,或纪其事,皆出于真情实感,洋溢着思想之美。本论文将"二雅"中的战争诗、营建诗和田猎诗统称为武事诗。"二雅"中的战争诗,是周人在不同时期抵御侵略、扩张基业的诗化记述。其内容回避了战争血腥的杀伐气,重在通过极力渲染军容震慑敌方。营建诗是反映军事营建活动的诗,这类诗不多,但与武事密切相关。田猎诗亦是周人重武功的重要体现。燕飨诗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主要是周人在宗法制度下体现了王朝及家庭温情的文治之举,彰显了交通上下之情,密切宗族之谊的目的,也体现了周人对嘉德懿行的追求。燕飨诗包括燕群臣嘉宾之诗,燕兄弟朋友之诗,也包括燕飨通用之乐歌,以及因燕飨不行或燕飨失礼而作的讽刺诗。第二章 "二雅"结构艺术探要。"二雅"既具《国风》重复唱的艺术形式,又以其篇幅较长,重章形式丰富多样,多有突破。《大雅》中创始且多见的连章艺术,有同有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雅"的章法结构因句数多少而各不相同,异彩纷呈,本文对此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其章内用承转、省略之法,耐人寻味。同时"二雅"章法,也正是对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反映。"二雅"字法有变换实词以构成重章复唱的,有以实词、虚词构成排比句式的。就某一词在全诗中的作用而言,有以贯穿全篇者,有以突出情感者,有以点出情感意境者。其句法有以某一句为全诗主意所在而贯穿全篇者,有以一句提纲挈领,领唱全篇者,亦有以一句置于篇末,归结诗义者。第四章 论先秦两汉典籍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无论是外交赋诗,还是着述引《诗》,先秦典籍征引"二雅"的次数远远多于《国风》和《颂》。着述引《诗》,其目的在于引《诗》以证言。《墨子》引"二雅",称谓不尽一致。其称《诗》、称《书》、称《大夏》、称《书·大夏》等,是研究"二雅"之涵义以及"二雅"在先秦时期传播情况的重要资料。《孟子》将"二雅"作为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张、人生修养等的理论依据,围绕"二雅"提出了 "不以文害辞"的论《诗》主张。孟子也将"二雅"作为研究周代社会的史料。《荀子》是先秦典籍中引《诗》最多的。荀子关于"二雅"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韩非子》引《诗》不多,且全是《小雅》。如果说孟子、荀子征引"二雅",维护了《诗经》的崇高性,那么韩非子正是试图推倒这堵墙的。《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书以《诗》为常典,所引同样以"二雅"居多。汉代着作引《诗》表现出新的特征,其用"二雅"表现为压缩、省略、散化等。汉代注解之学大盛,以《诗》注经,以《诗》注子书,而用"二雅"者尤多。第五章 论"二雅"对后世相关文体的影响。"二雅"对唐前四言讽谏诗、劝诫诗、赠答诗、应制诗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集《诗》诗、补亡诗,乃是受"二雅"影响下的特殊用《诗》和诗歌创作行为。作为文体的赋,与"二雅"擅用的赋法,是有源流关系的。汉赋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形成的讽谏传统,其铺采摛文的艺术特点显受"二雅"影响。又"二雅"对汉赋的题材产生了重要影响。"二雅"对墓志铭的行文格式以及人物评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墓志铭对"二雅"的接受是自觉的。自唐以后,随着墓志铭形式的流变,"二雅"的影响也在淡化。"二雅"中的诫命之诗与诏令关系密切,唐宋诏令中广泛征引"二雅",特别是在关于联姻、册封、边防等的诏令中喜用"二雅"。从"二雅"中还可以找到罪己诏这一特殊诏令的文体和思想依据。

卓婷婷[10](2016)在《李观文集校注》文中认为李观,公元766—794年,字元宾。先爲陇西人,後家江东。中唐时期着名文学家。曾和韩愈有同年同道之谊。韩愈爲其做的墓志曾写到李观“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评价甚高。晚唐陆希声曾编订《李观文集》三卷,作《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认爲李观在文辞运用方面,甚至比韩愈略胜一筹,“退之虽穷老不休,终不能爲元宾之辞。”李观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游学求仕中度过,虽有经世之才,可惜始终未曾得到重用。不到三十岁便离世,声名逐渐被湮没。《全唐文》载李观文四卷五十一篇,包括:赋、颂、书信、序、记、论、赞、箴、说、铭、碑等体裁。目前学界只对李观的文集进行了许多个版本的简单校订,还没有人做过专门注释。本文以李观文集爲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角度,对《全唐文》收录的五十一篇李观文章进行校注。本论文分爲前言和校注两部分。前言部分对李观的立身处世以及他的文学思想,文集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校注部分,以《全唐文》收录的李观文集部分爲底本,参照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丛书集成本《李元宾文集》,对文章中的疑难字词、史实典故等进行注释。

二、“呜呼哀哉”用不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呜呼哀哉”用不得(论文提纲范文)

(1)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2)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吉礼与文学
    第一节 宗庙祭祖所用乐歌与文辞
        一、殷商族的祭祖乐歌
        二、周王朝的祭祖乐歌
        三、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
        四、烝祭所用乐歌
        五、祭祖仪式与祝嘏辞
        六、高禖祭祀与诗歌
    第二节 祭天典礼所用诗文
        一、南郊祭天所用诗文
        二、明堂祭文王以配上帝
    第三节 天子巡守祭山川所用乐歌
    第四节 农事典礼所用诗文
        一、周王祈、报社稷所用乐歌
        二、蜡祭所用乐歌
        三、先农祭祀及祝辞
第二章 嘉礼与文学
    第一节 燕飨仪式与诗歌
        一、燕礼、飨礼所用乐歌
        二、无算乐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
    第二节 天子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一、武王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二、周公摄政称王的仪式
        三、成王登基典礼所用乐歌
        四、康王登基典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昏冠之礼所用文辞
        一、冠礼所用文辞
        二、昏礼所用文辞
    第四节 射礼所用诗文
        一、射礼等级与所用乐歌
        二、投壶所用诗文
        三、逸诗《狸首》考证
    第五节 落成仪式及其所用诗文
        一、落成礼的仪式仪节
        二、落成礼所用诗文
    第六节 封建册命之礼与命书
        一、封建诸侯与命书
        二、册命大臣与命书
第三章 军礼与文学
    第一节 誓师仪式与散文
        一、西周前的誓师之辞及其真伪:
        二、西周誓师仪式与散文
        三、春秋时期的誓师之辞
        四、军令
    第二节 献俘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饮至礼与诗歌
        一、天子饮至礼与清华简《耆夜》
        二、诸侯饮至礼与《鲁颂·泮水》
        三、天子飨有军功将帅与所用诗歌
    第四节 田猎仪式与诗文
        一、大田礼所用乐歌
        二、马神祭祀与马禖祝辞
        三、田猎祝辞
第四章 朝觐会同仪式与诰誓
    第一节 聘觐之礼与礼辞
        一、聘礼礼辞
        二、觐礼礼辞
    第二节 西周前的诰誓号令
    第三节 周代朝觐会同之礼与文辞
        一、朝觐会同的仪式
        二、周王的诰誓号令
    第四节 三朝制度与文学
        一、周王的治朝与诗歌、诰令
        二、诸侯国的外朝与内朝
第五章 祝盟与文学
    第一节 祝祷仪式与文辞
        一、祷旱仪式与祝祷辞
        二、祷灾仪式与祝辞
        三、祷疾仪式与祝辞
        四、祷兵仪式与祝辞
        五、祷梦仪式与祝辞
        六、祖道仪式与诗文
    第二节 盟誓仪式与文辞
        一、盟誓仪式
        二、西周的盟誓之辞
        三、春秋时期的盟誓之辞
        四、战国时期的盟誓之辞
        五、私誓
    第三节 法律仪式与狱讼文辞
        一、诉讼仪式与誓辞
        二、听狱与诉讼辞
第六章 占卜仪式与文辞
    第一节 卜筮仪节
    第二节 命龟、命筮之辞
        一、甲骨卜辞中的命龟辞
        二、两周时期的命龟、命筮之辞
    第三节 占卜仪式中的繇辞、兆辞和解说辞
        一、《周易》中的繇辞及解说辞
        二、《周易》之外的繇辞与占辞
第七章 楚地祭祀仪式与《九歌》
    第一节 天神祭祀与乐歌
        一、祭祀上帝的乐歌《东皇太一》
        二、日神祭祀与《东君》
        三、雨神祭祀与《云中君》
        四、司命神的祭祀乐歌
    第二节 地只祭祀与乐歌
        一、湘水神的祭祀乐歌
        二、山神的祭祀乐歌
        三、河神的祭祀乐歌
    第三节 人鬼祭祀与送神曲
        一、祭兵死者与《国殇》
        二、送神曲《礼魂》
第八章 丧礼与诗文
    第一节 临终顾命之仪与文辞
    第二节 招魂仪式与诗歌
    第三节 丧礼所用诗文
        一、诗歌
        二、诔文
        三、讣辞、吊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先秦仪式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历

(3)《列女传》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版本
    二、《列女传》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复音词的划分标准
第一章 单纯复音词
    第一节 非重叠式单纯复音词
        一、双声联绵词
        二、叠韵联绵词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第二节 重叠式单纯复音词
第二章 合成复音词
    第一节 联合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三、语序构成
    第二节 偏正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三节 动宾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四节 主谓式复音词
    第五节 附加式复音词
        一、附加前缀
        二、附加后缀
    第六节 其它复音词
        一、述补式复音词
        二、重叠式复音词
        三、复音虚词及专名
第三章 《列女传》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列女传》中的新词
        一、《列女传》中复音词为《汉语大词典》唯一例证
        二、《汉语大词典》首例出自《列女传》的复音词
        三、《汉语大词典》书证首例出自与《列女传》同时期的词
        四、《汉语大词典》首例晚于《列女传》的词
        五、《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
    第二节 《列女传》中的新义
第四章 《列女传》复音词的词汇化
    第一节 词汇化的定义
    第二节 《列女传》复音词的词汇化
        一、短语的词汇化
        二、典故词的词汇化
        三、跨层结构的词汇化
    第三节 词汇化的动因
        一、韵律制约与使用频率
        二、认知机制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列女传》复音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左传》引《诗》诗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四、使用欧阳修《诗本义》为底本的原因
第一章 《左传》引《诗》之断章取义方式
    第一节 《左传》所引《国风》、《小雅》诗义整体之多变性
        一、委婉以陈情
        二、曲意以劝谏
        三、个人之感慨
    第二节 诗义多变原因探析
        一、个人引《诗》需求的增加
        二、《风》、《小雅》本身性质所致
        三、引者之志与《诗》之志不一致
    第三节 《左传》所引断章取义方式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二、灵活性
        三、功用性
第二章 《左传》所引《诗》之诗本义方式
    第一节 《左传》所引《大雅》、《颂》诗义整体之稳定性
        一、伦理道德
        二、个人修养
        三、治国之道
    第二节 引用义趋于诗本义原因探析
        一、引者之志与《诗》之志一致
        二、《大雅》、《颂》重“德”之性质
        三、《大雅》、《颂》自身之权威性
    第三节 《左传》所引诗本义方式的特点
        一、指向性
        二、单一性
        三、直接性
第三章 《左传》重复引《诗》研究
    第一节 引用同句诗义趋同
        一、礼乐文化的浸染
        二、国别差异的影响
    第二节 重复引用之篇目
        一、《风》之注重德教礼制
        二、《雅》之注重美德修身
        三、《颂》之注重治国理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
第一章 简本《水浒传》祖本探考
    前言 材料的择取
    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第二节 祖本分回的问题
    第三节 祖本回数的问题
    第四节 祖本分卷以及卷数的问题
    第五节 简本祖本与繁本关系的问题
    第六节 祖本第九回的问题
    第七节 从引首诗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的品质
第二章 《京本忠义传》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节 前人关于《京本忠义传》的研究
    第二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歧路与困惑
    第三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版本启示
第三章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种德书堂本与容与堂本比对研究
    第三节 种德书堂本中的田王故事
第四章 插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插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卷数、回数、回目比对
    第三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插图、插图标目比对
    第四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正文比对
第五章 评林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评林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轮王寺本与内阁文库本研究
    第三节 评林本中的余呈问题
    第四节 评林本的编辑问题
第六章 英雄谱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英雄谱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疑
    第二节 刘世德先生关于初刻、二刻英雄谱本的研究以及补遗
    第三节 钟伯敬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四节 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七章 嵌图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嵌图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嵌图本《水浒传》四种的研究
    第三节 嵌图本与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的研究
    第四节 嵌图本与其后续本的研究
第八章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陈枚与《水浒传》
    第三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第四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第九章 三十卷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图像与标目研究
    第三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结语
附录
    一、简本《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二、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辑录
主要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6)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官话萃珍》字词使用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价值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官话萃珍》用字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官话萃珍》用字情况对比研究
    第二节 《官话萃珍》中的错别字
第三章 《官话萃珍》词汇数量、分布和频率考察
    第一节 词汇量
    第二节 词长分布
    第三节 词类分布
    第四节 频次和频率
第四章 《官话萃珍》虚词系统
    第一节 《官话萃珍》助词系统
    第二节 《官话萃珍》介词系统
    第三节 《官话萃珍》连词系统
    第四节 《官话萃珍》语气词系统
第五章 《官话萃珍》常用词分布与演变
    第一节 《官话萃珍》3000常用词表提取
    第二节 3000常用词中的方言词和外来词
    第三节 3000常用词词长分布
    第四节 3000常用词意义演变研究
    第五节 从3000常用词看《汉语大词典》疏漏
    第六节 《官话萃珍》常用词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种对比
    第七节 《官话萃珍》常用词与现代汉语常用词频级对比
第六章 《官话萃珍》熟语研究
    第一节 《官话萃珍》熟语收录情况概观
    第二节 《官话萃珍》成语研究
    第三节 《官话萃珍》其他熟语
第七章 《官话萃珍》文化词研究
    第一节 《官话萃珍》文化词数量研究
    第二节 《官话萃珍》文化词类别研究
    第三节 《官话萃珍》文化词“释用”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官话萃珍》新词研究
第九章 《官话萃珍》词汇教学研究
    第一节 《官话萃珍》词汇教学“释用”
    第二节 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比较不同的词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官话萃珍》的编写特色
    第二节 《官话萃珍》的编写价值
    第三节 其他结论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附表
    附表1 《官话萃珍》3000常用词表
    附表2 《官话萃珍》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现代汉语词典》共有成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汉川善书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一、汉川善书的起源
        二、汉川善书的当代发展
        三、汉川善书的影响
    第二节 汉川善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一、汉川善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交融性
        二、汉川善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养成的一致性
        三、汉川善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式的互通性
    第三节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向作用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
        二、促进汉川善书的传承发展
第二章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反思
    第一节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概述
        一、建立汉川善书传习所
        二、鼓励和支持善书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
        三、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材的善本
    第三节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效
        一、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
        二、有效引领了社会风气
        三、提高了群众道德素养
    第三节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困境
        一、善书宣讲力量不足
        二、传播形式单一
        三、受众中青少年较少
第三章 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机制及启示34
    第一节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机制
        一、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创新..34
        二、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创新..35
        三、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
    第二节 提升依托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路径创新
        一、结合实际,创新内容
        二、利用现代传媒,创新传播形式
        三、开发文化产业,创新传统载体
结束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江门心学—从陈白沙到刘蕺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江门心学的研究对象
        1.1.1 江门心学的历史考证
        1.1.2 “江门心学”的概念界定
    1.2 江门心学的研究现状
        1.2.1 江门心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2.2 江门心学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1.3 江门心学的研究设计
        1.3.1 江门心学的研究内容规范
        1.3.2 江门心学的研究方法预设
诞生篇:白沙学
    第一章 “人生贵识真”
        1.1 “我以道眼观”
        1.1.1 “孟子未知人世事”
        1.1.2 “爱菊还他晋时人”
        1.2 “名教要人扶”
        1.2.1 “世缘可徇聊同俗”
        1.2.2 “未有凑泊吻合处”
    第二章 “吾坐养吾真”
        2.1 “大疑则大进”
        2.1.1 “怀疑”的方法意涵
        2.1.2 “怀疑”的现实意义
        2.2 “学贵乎自得”
        2.2.1 “自得”的丰富内涵
        2.2.2 “自得”的现实意义
        2.3 “求诸言语外”
        2.3.1 “以我而观书”
        2.3.2 “何事欲无言”
    第三章 “以自然为宗”
        3.1 “浑沦本无物”
        3.1.1 “天地间一气”
        3.1.2 “太极之浑沦”
        3.1.3 “心在无物处”
        3.2 “端居养静虚”
        3.2.1 “静坐中养出端倪”
        3.2.2 “致虚所以立本也”
        3.2.3 “行乎日用事物中”
        3.3 “勿忘勿助间”
        3.3.1 “勿忘勿助”的内涵
        3.3.2 “勿忘勿助”的渊源
    第四章 “俯仰宇宙间”
        4.1 “进到鸢飞鱼跃处”
        4.1.1 “万古周流本自然”
        4.1.2 “说到鸢飞鱼跃处”
        4.2 “生生化化各自然”
        4.2.1 “一场变化”
        4.2.2 ”宇宙在我”
        4.3 “百年真乐超人世”
        4.3.1 “曾点见趣”
        4.3.2 “孔颜之乐”
        4.4 “吾所以游于艺也”
        4.4.1 诗歌艺术和道学思想
        4.4.2 书法艺术和道学思想
    第五章 “创开眼孔人”
        5.1 “白沙倡道东南”
        5.1.1 白沙之学本是心学
        5.1.2 白沙肇创江门心学
        5.2 “渐启良知一宗”
        5.2.1 白沙学开启阳明心学
        5.2.2 白沙学滋养阳明后学
    本篇小结
发展篇:小白沙学
    第六章 “自家主人”
        6.1 “学贵知疑”
        6.1.1 “学贵知疑”
        6.1.2 “学贵能疑”
        6.2 “学贵自得”
        6.2.1 “闻道自得”
        6.2.2 “超悟自得”
        6.2.3 “真学自得”
        6.3 “无言之教”
        6.3.1 “无言之教”的内涵
        6.3.2 “无言之教”的方法
    第七章 “道在人心”
        7.1 “道之在人”
        7.1.1 “道在人事”
        7.1.2 “道在人心”
        7.1.3 “气常洗然”
        7.2 “枢纽在心”
        7.2.1 “心兮本虚”
        7.2.2 “心无内外”
    第八章 “观内得外”
        8.1 “修身治人”
        8.1.1 持敬修身
        8.1.2 政事治人
        8.2 “心得身体”
        8.2.1 “端本澄源”
        8.2.2 “四海皆春”
        8.3 “默观吾妙”
        8.3.1 “端默”工夫
        8.3.2 “闲心”工夫
    第九章 “造乎圣域”
        9.1 “鸢飞鱼跃”
        9.1.1 “鸢飞鱼跃”
        9.1.2 “吾任吾真”
        9.2 “心境俱寂”
        9.2.1 “心境俱寂”
        9.2.2 “浮游尘表”
        9.3 “至人心境”
        9.3.1 “至人心境”
        9.3.2 “大人心境”
        9.4 道寓诗书
        9.4.1 “诗教”的继承
        9.4.2 “书教”的继承
    本篇小结
鼎盛篇:甘泉学
    第十章 “由我不由人”
        10.1 “涵养”与“学问”
        10.1.1 “明睿之知”
        10.1.2 “贯珠”之知
        10.1.3 “神授”之知
        10.2 “贵疑”与“自得”
        10.2.1 “学贵疑”
        10.2.2 “求自得”
        10.3 “无言”与“读书”
        10.3.1 “无言之教”
        10.3.2 “以我观书”
    第十一章 “宇宙间一气”
        11.1 “天人一气”
        11.1.1 “虚无即气”
        11.1.2 “气为定品”
        11.1.3 “气即种也”
        11.1.4 “何空之云”
        11.2 “理气一也”
        11.2.1 “即气即道”
        11.2.2 “道生于心”
        11.2.3 “道合内外”
        11.3 “万物一体”
        11.3.1 “万物同体”
        11.3.2 “至感而通”
        11.3.3 “天人合一
    第十二章 “宇宙内一心”
        12.1 “心无内外”
        12.1.1 “心体高明”
        12.1.2 “心体广大”
        12.2 “性气一也”
        12.2.1 “性即气也”
        12.2.2 “性气一体”
        12.3 “心统性情”
        12.3.1 “性为心理”
        12.3.2 “心动为情”
    第十三章 “体认是工夫”
        13.1 “体认天理”
        13.1.1 “体认天理”的时空合一
        13.1.2 “体认天理”的心事合一
        13.1.3 “体认天理”的动静合一
        13.1.4 “体认天理”的知行合一
        13.2 “勿忘勿助”
        13.2.1 “勿忘勿助”即“中正”
        13.2.2 “勿忘勿助”即“自然”
        13.2.3 “勿忘勿助”即“主敬”
        13.3 “默坐澄心”
        13.3.1 “默坐澄心”的形式
        13.3.2 “默坐澄心”的内容
        13.3.3 “默坐澄心”的渊源
    第十四章 “见道与天游”
        14.1 “鸢飞鱼跃”
        14.1.1 “自然道理”
        14.1.2 “自然功夫”
        14.1.3 “自有之中”
        14.2 “自乐其乐”
        14.2.1 “自有其乐”
        14.2.2 “吾乐吾真”
        14.2.3 “何往非乐”
        14.3 “德艺一贯”
        14.3.1 “诗者心声”
        14.3.2 “字者心画”
    第十五章 “坐进复浑沦”
        15.1 “浑沦之学
        15.1.1 “浑沦”的理论表现
        15.1.2 “浑沦”的思想渊源
        15.2 “学以救弊”
        15.2.1 救阳明心学之弊
        15.2.2 救阳明后学之弊
        15.3 “中正之路”
        15.3.1 “救偏之极致”
        15.3.2 “心得其中正”
        15.4 “合一之学”
        15.4.1 “合一之道”
        15.4.2 “合一之功”
    本篇小结
衰落篇:湛门诸子学
    第十六章 “挺然自做人”
        16.1 “江门论学贵疑”
        16.1.1 “默则之疑”
        16.1.2 “摄疑明信”
        16.2 “学者当自得之”
        16.2.1 “自家知道”
        16.2.2 “求诸吾心”
        16.2.3 “自得境界”
        16.3 “不得求见于言”
        16.3.1 “别无可言”
        16.3.2 “不先道破”
        16.3.3 “须得大意”
        16.4 “挺然自做人”
        16.4.1 “傀儡在场上”
        16.4.2 “士以此成俗”
        16.4.3 “挺然自做人”
    第十七章 “天地间只一气”
        17.1 ”元气即太极也”
        17.1.1 “本体”之“气”
        17.1.2 “有蔽”之“气”
        17.2 “道亦即是气”
        17.2.1 “道与气一
        17.2.2 “道无内外”
        17.2.3 “道本自然”
        17.3 “说天是个影子”
        17.3.1 “必求端于天”
        17.3.2 “性外别无天”
    第十八章 “圣学只在心”
        18.1 “学以尽性”
        18.1.1 “性本善也”
        18.1.2 “性无善恶”
        18.2 “心统性情”
        18.2.1 “心即道也”
        18.2.2 “心无善恶”
        18.2.3 “心无内外”
        18.2.4 “心亦是气”
        18.3 “圣学研几”
        18.3.1 “天然自有之几”
        18.3.2 “即事而研其几”
    第十九章 “因病制药方”
        19.1 “默识仁体”
        19.1.1 “默识仁体”
        19.1.2 “默坐澄心”
        19.1.3 “动静皆默”
        19.1.4 “白沙玄论”
        19.2 “知止为先”
        19.2.1 “知止为先”
        19.2.2 “求止至善”
        19.3 “讨真心”
        19.3.1 “天命真心”
        19.3.2 “寻讨明白”
        19.3.3 “粗上得精”
        19.3.4 “自然之道”
        19.4 “变化气质”
        19.4.1 “心同形异”
        19.4.2 “变化气质”
    第二十章 “宇宙大汉子”
        20.1 “万物一体”
        20.1.1 “物我同体”
        20.1.2 “天下为公”
        20.2 “鸢飞鱼跃”
        20.2.1 “鸢飞鱼跃之机”
        20.2.2 “圣人尽性之乐”
        20.3 “游戏生死”
        20.3.1 “真生真死”
        20.3.2 “生死已断”
        20.4 “游艺一端”
        20.4.1 “白沙因诗写道”
        20.4.2 “愿学而未能大”
    第二十一章 “论学须救敝”
        21.1 湛门诸子与姚江心学
        21.1.1 湛门诸子与阳明心学
        21.1.2 湛门诸子与阳明后学
        21.1.3 调和“天理”与“良知”
        21.2 湛门诸子与佛道思想
        21.2.1 “三教真谛同归”
        21.2.2 “三教心性同一”
        21.2.3 “佛氏学无格物”
    本篇小结
解构篇:江门末学
    第二十二章 “矫枉过正”
        22.1 “诋及阳明”
        22.1.1 姚江末学之弊
        22.1.2 攻击阳明心学
        22.2 “争高门户”
        22.2.1 以白沙攻击阳明
        22.2.2 门户之争的原因
        22.3 “病乎心学”
        22.3.1 批评心学思想
        22.3.2 解构江门心学
    第二十三章 “异端学心”
        23.1 “外儒内禅”
        23.1.1 姚江染禅
        23.1.2 江门染禅
        23.2 “阴用佛老”
        23.2.1 “以儒师禅”
        23.2.2 “崇儒辟佛”
        23.3 “心溺世衰”
        23.3.1 走向否定心学
        23.3.2 解构江门心学
    第二十四章 “一本程朱”
        24.1 “公共之理”
        24.1.1 “理现即象”
        24.1.2 “外物无道”
        24.2 “性具于心”
        24.2.1 “言性以理”
        24.2.2 “气质之性”
        24.2.3 “以恶为性”
        24.3 江门印迹
        24.3.1 曙台道学的江门印迹
        24.3.2 止庵道学的江门印迹
    第二十五章 “白沙自得”
        25.1 “自得之学”
        25.1.1 “深造自得”
        25.1.2 “疑以得信”
        25.2 “圣贤心学”
        25.2.1 “一性圆融”
        25.2.2 “性即理也”
        25.3 “戒慎恐惧”
        25.3.1 “学问工夫”
        25.3.2 “鸢飞鱼跃”
    本篇小结
终结篇:蕺山学
    第二十六章 “道用江门千圣统”
        26.1 “今日乃见白沙面”
        26.1.1 “白沙知己”
        26.1.2 “江门崛起”
        26.2 “大疑而后能大信”
        26.2.1 “学求自得”
        26.2.2 “学贵知疑”
        26.2.3 “以吾观书”
        26.3 “自其合者而观之”
        26.3.1 “浑然一理”
        26.3.2 “合一之旨”
    第二十七章 “有是气方有是理”
        27.1 “无极而太极”
        27.1.1 太极理气合一
        27.1.2 “独便是太极”
        27.2 “道者气之道”
        27.2.1 “盈天地间一气”
        27.2.2 “盈天地间皆理”
        27.2.3 “理即是气之理”
        27.3 “形下即形上”
        27.3.1 “性即气,气即性”
        27.3.2 “道即器,器即道”
    第二十八章 “性体即在心体中”
        28.1 “心只是个浑然之体”
        28.1.1 “心只有人心”
        28.1.2 “心之体本虚”
        28.1.3 “觉者心之体”
        28.1.4 “心以物为体”
        28.2 “气质义理只是一性”
        28.2.1 “性只有气质之性”
        28.2.2 “天下无心外之性”
        28.3 “人心天理人欲之几”
        28.3.1 “人心之几”
        28.3.2 “自私自利”
        28.3.3 “妄根所中”
        28.3.4 “天理人欲”
        28.4 “求之天地万物之情”
        28.4.1 “喜怒哀乐”
        28.4.2 “性之情也”
    第二十九章 “圣门只是个慎独”
        29.1 “慎独”与“主敬”
        29.1.1 “学以克己为功”
        29.1.2 “君子得之敬也”
        29.2 “慎独”与“主静”
        29.2.1 “独体本无动静”
        29.2.2 “学固无间动静”
        29.3 “慎独”与“诚意”
        29.3.1 “意为心之所存”
        29.3.2 “意根上讨分晓”
        29.4 “慎独”与“自然”
        29.4.1 “勿忘勿助之间”
        29.4.2 “直是活泼泼地”
    第三十章 “生死一关究竟地”
        30.1 “宇宙皆吾本内事”
        30.1.1 “合天地万物”
        30.1.2 “宇宙归吾身”
        30.2 “生死只是寻常事”
        30.2.1 “知生死之说”
        30.2.2 “尽生死之道”
        30.2.3 “人心真乐地”
        30.3 “千秋闲气一代完人”
        30.3.1 “证其所以为人”
        30.3.2 “为天地间完人”
    本篇小结
结论
    31.1 江门心学的理论特色
        31.1.1 思想方法的特色
        31.1.2 思想内容的特色
    31.2 江门心学的思想价值
        31.2.1 “怀疑—自得”思想方法的价值
        31.2.2 “浑沦—合一”思想方法的价值
    31.3 江门心学的学术影响
        31.3.1 对中国心学思潮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1.3.2 有中国启蒙思潮诞生的启发性因素
    31.4 江门心学的研究价值
        31.4.1 有助于学人全面地认识心学
        31.4.2 有助于学人深刻地认识心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学术着作
致谢

(9)《诗经》“二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二雅"基本问题解要
    第一节 "二雅"的涵义、时世与作者
        一、"二雅"的涵义
        二、"二雅"的时世
        三、"二雅"的作者
    第二节 "二雅"的区别
        一、以政别"二雅"及其问题
        二、以音乐为根本区别
        三、诗体的外在区别
        四、其它区别
    第三节 "二雅"的编次——以类相聚,前后相贯
        一、《小雅》的编次
        二、《大雅》的编次
    第四节 "周民族史诗"辨
        一、无整一的行动
        二、不具备史诗三要素
        三、无神人互动之关系
        四、作诗目的不在史诗
第二章 "二雅"思想内容析要
    第一节 讽刺诗与周人的忧世精神
        一、《小雅》中的讽刺诗
        二、《大雅》中的讽刺诗
    第二节 典雅浑厚的颂美诗
        一、《小雅》之美时王
        二、《大雅》之颂先王
        三、《大雅》之美时王
    第三节 武事诗——周人武功的诗化记述
        一、"二雅"中的战争诗
        二、"二雅"中的营建诗
        三、"二雅"中的田猎诗
    第四节 礼乐文化背景下的燕飨诗
        一、燕群臣嘉宾之诗
        二、燕兄弟朋友之诗
        三、燕飨乐歌及其它
第三章 "二雅"结构艺术探要
    第一节 重章与连章——"二雅"的构篇艺术
        一、"二雅"之重章结构
        二、《大雅》之连章体
    第二节 "二雅"的章法结构
        一、丰富多样的结构方式
        二、省略、承接与照应
        三、二元对立思想的体现
    第三节 "二雅"的字法与句法
        一、"二雅"的字法
        二、"二雅"的句法
第四章 先秦两汉典籍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
    第一节 先秦典籍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
        一、《墨子》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
        二、《孟子》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
        三、《荀子》对"二雅"的引用与阐释
        四、《韩非子》等引"二雅"
    第二节 "二雅"与汉代着述及注解
        一、汉代着述与"二雅"
        二、着作引《诗》的新发展
        三、汉代注解引"二雅"
第五章 "二雅"对后世相关文体的影响
    第一节 "二雅"与唐前四言诗
        一、讽谏诗与劝诫诗
        一、"二雅"与赠答诗
        三、"二雅"与应制诗
        四、集《诗》诗与补亡诗及其它
    第二节 "二雅"与汉赋
        一、《诗经》与赋的源流关系
        二、讽谏传统与"二雅"和赋
        三、"二雅"与铺采摛文
        四、"二雅"对汉赋题材内容的影响
    第三节 "二雅"与墓志铭
        一、对行文格式的影响
        二、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三、对联姻记述的影响
        四、墓志铭的流变与"二雅"影响的淡化
    第四节 "二雅"与诏令
        一、论《书》中有《诗》
        二、唐宋诏令之引"二雅"
        三、"二雅"与罪己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0)李观文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李观一
    高宗梦得说赋
    钧天乐赋
    东还赋
    授衣赋
    苦雨赋
    郊天颂
    请修太学书
    上宰相安边书
    与处州李使君书
    贻睦州纠曹王仲连书
    与吏部奚员外书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 李观二
    与右司赵员外书
    与房武支使书
    上杭州房使君书
    与睦州独孤使君论朱利见书
    与张宇侍御书
    代彝上苏州韦使君书
    代李图南上苏州韦使君论戴察书
    贻先辈孟简书
    报弟兑书
    帖经日上侍郎书
    与膳部陈员外书
    上陆相公书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 李观三
    上贾仆射书
    上梁补阙荐孟郊崔宏礼书
    八骏图序
    浙西观察判官厅壁记
    常州军事判官厅壁记
    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邠寜庆三州节度飨军记
    晁错论
    辨曾参不爲孔门十哲论
    谒夫子庙文
    泾州王将军文
    斩白蛇劒赞
    妄动箴
钦定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 李观四
    交难说
    通儒道说
    说新雨
    述行
    汉受降城铭(幷序)
    东渭桥铭(幷序)
    大夫种铭
    项籍碑铭(幷序)
    周苛碑(幷序)
    赵壹碑(幷序)
    故人墓志(幷序)
    哀吾邱子文
    吊韩弇没胡中文
    吊汉武帝文(并序)
    祭伏波神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呜呼哀哉”用不得(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2]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D]. 蔡雨彤. 浙江大学, 2019(01)
  • [3]《列女传》复音词研究[D]. 韩东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左传》引《诗》诗义研究[D]. 李晴晴.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5]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D]. 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6]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官话萃珍》字词使用情况研究[D]. 汤淼. 厦门大学, 2017(08)
  • [7]依托汉川善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D]. 王媛.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8]江门心学—从陈白沙到刘蕺山[D]. 刘宗镐. 西北大学, 2017(10)
  • [9]《诗经》“二雅”研究[D]. 马志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10]李观文集校注[D]. 卓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噢噢噢噢噢噢”不起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