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

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

一、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伟[1](2021)在《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王玉林,徐宁,卢东[2](2022)在《提升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措施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水损害是道路工程领域持续关注的问题。为了提升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缓解沥青路面水损害,该文综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分析水损害机理的基础上,对提升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措施进行了总结与评价。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原材料,添加抗剥落剂,优化路面结构、控制施工质量等措施均可以提高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但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加以选择,才能相得益彰。

何伟[3](2021)在《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Top-Down裂缝对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产生破坏,使降水等其它外来杂质沿Top-Down裂缝进入沥青路面结构,进而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通过统计整理得到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沥青路面病害类型与Top-Down裂缝分布特征。根据断裂力学对裂缝尖端场及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进行分析,并基于温度场作用进行Top-Down裂缝开裂理论分析。通过沥青混合料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原材料性质、荷载以及温度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病害影响。依托工程实际,进行抗Top-Down裂缝开裂的试验路路用性能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调研分析河北省半干旱地区典型路段沿线地理地貌、工程地质与气象水文资料;收集整理交通量及荷载工况等数据;通过资料分析,数据提炼得出河北省高速公路Top-Down裂缝病害分布特征与初步成因。(2)通过三轴重复荷载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劈裂试验以及小梁弯曲试验,试验结果发现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较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达到5%永久变形的荷载循环次数增加17.5%、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5.8%、劈裂抗拉强度增加10.6%、抗弯拉强度增加25.4%。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能、抗拉性能与低温抗裂性能更优。(3)由标准轴载胎压0.7MPa增至超载胎压1.6MPa,裂缝尖端处应力强度因子由77.4k Pa·m1/2增至143.8k Pa·m1/2增长近一倍之多。轴载控制的面层剪应力是路面Top-Down裂缝开裂与扩展的主要因素,超载是Top-Down裂缝扩展的重要原因。(4)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温度由0℃降至-20℃时产生的面层最大拉应力是最大剪应力的6.5倍,初始温度越低,温度骤降产生的面层拉应力越大,路面易产生Top-Down裂缝。(5)设计生产配合比并据此拌制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水稳定性及高温性能检测。对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段的碾压工艺进行了调节,并进行了压实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以及平整度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路用性能优秀。

唐建华[4](2021)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段,通过对路面三个标段分别从原材料(沥青、集料、矿粉)、混合料配合比、路用性能及现场检测等方面,结合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质量控制手段(质量动态控制图的应用)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灰关联度的应用),对其路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甘肃省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筑质量积累相关经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原材料(沥青、集料和矿粉)质量的稳定状态和变异性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一标和路面二标的A级70号石油的针入度质量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相较于路面三标分布较为稳定,其老化后的性能指标也要优于路面三标;各标段六种沥青的三大指标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软化点,短期老化后的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比,因此各标段需要把沥青的延度和针入度作为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通过油石比质量动态控制图可以看出,路面二标和路面三标的质量控制较为稳定;由灰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SBS改性沥青的粘度、混合料中2.36mm的通过率、油石比和空隙率;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料针片状含量、油石比和软化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油石比、粘度和沥青饱和度。3.对铺筑成型后的路面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压实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面层厚度、碾压温度和油石比;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渗水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空隙率和油石比。

马宝君[5](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桥梁等项目日渐增多、建设进程快、发展迅猛成为目前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桥梁持续进行大力的开发建设,并不断地投入生产运营,导致前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桥梁势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高速公路的桥梁是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桥面作为病害集中暴发区,总是会成为问题的焦点。高速公路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更是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故需从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控制,研究高速公路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等的服役时间,降低其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造价,并且减少工程养护成本支出,从整体上提升高速公路桥梁等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渭武高速公路陇南段的建设为研究背景,研究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混合料配合比和组合结构的物理性能指标。首先针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早期损伤及病害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路面在施工和使用初期,主要有材料原因相关的病害有路面的表层裂缝、面层变形、铺装层表面损坏、层间的粘结防水损坏等。其次分析病害原因,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入手探讨路面铺装层结构,发现初期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桥面铺装层受力工况和材料的力学性能不相适应、荷载的计算不完全、铺装层间粘结的粘结度不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足等。结果表明:防水层的粘结强度对路面主体结构的整体受力变形影响显着,防水粘结层的质量直接决定公路桥面铺装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能;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层上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及玄武岩等碱性有机制砂,下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碎石;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灰岩机制砂;上面层沥青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70#石油沥青,改性剂掺量为4%;下面层沥青宜采用70#石油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矿粉宜采用洁净的优质石灰岩粉为原材料等。最后研究了铺装施工原材料性能的技术性能要求,研究了铺装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总结了沥青施工各环节的控制要点。结果表明:上面层为满足良好的抗车辙、抗滑和抗渗性能,宜采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和低温缩裂性能的SMA-13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3-4.5%之间;下面层采用高温稳定性较好的SUP-20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4%;为提高路面防水粘结材料的抗剪和抗拉的性能,采用抗渗性能为承受0.05MPa的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桥梁铺装层的主要粘结材料;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应从混合料的拌和控制、运输控制以及施工控制等各方面进行。

范钊[6](2020)在《外掺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MA沥青混合料以其优异的抗车辙性能、抗滑能力、耐磨损能力在现代高等级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人们不断在其中掺入各类外掺剂增强其路用性能以适应我国不断增长的交通荷载需求。对于新拌SMA沥青混合料,各类外掺剂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其路用性能,但对于服役期为数年乃至十数年的SMA沥青混合料而言,人们更应该对其长期性能进行综合研究。因此,选择合适的外掺剂掺入SMA-13沥青混合料中,深入分析外掺剂对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的影响,有利于确定养护周期,为道路建设和养护阶段外掺剂的选用提供技术参考。采用马歇尔设计法对玄武岩纤维SMA-13、木质素纤维SMA-13和复掺抗车辙剂与木质素纤维的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三种级配的矿料组成和最佳油石比,确定的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抗车辙剂掺量分别为0.4%、0.3%、0.5%,三种级配油石比分别为 5.8%、6.0%、6.0%。采用车辙试验、单轴贯入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对三种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木质素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剂的掺入可以有效提高SMA-1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但是对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提高幅度不大;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够显着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水稳定性能改善较小。选取老化试验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处理,模拟服役一定年限后的沥青路面实际状态。采用车辙试验、单轴贯入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采用低温小梁弯曲试验、IDEAL-CT开裂试验、半圆弯拉试验对混合料的抗开裂能力以及裂缝的延伸、发展速率进行研究,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分析外掺剂对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掺抗车辙剂和木质素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长期耐高温性能较差,高温稳定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迅速衰减,低温性能、水稳性能、抗开裂性能也在老化阶段有着不同程度的衰弱;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可以大幅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长期耐高温性能,对于裂缝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长期水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不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SMA-13沥青路面外掺剂的选用提供技术参考,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孙学楷[7](2020)在《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每年因养护及改扩建产生的SBS改性RAP总量超过3200万吨,且以一定的速率持续增长。应用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回收利用SBS改性RAP,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显着。现行再生技术规范中虽明确了SBS改性RAP可以再生利用,但对如何更好地利用SBS改性RAP并筑成高品质的沥青路面未提出针对性的条款。为更好、更高效地循环利用大体量的SBS改性RAP,研究依托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改性沥青混合料绿色循环热再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针对厂拌热再生SBS改性RAP时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展开研究。RAP预处理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具有代表性的RAP预处理工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击-转子离心多级联合筛分工艺的RAP分离效率达70%以上,为提高回收料掺量及加强再生混合料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推荐在破碎设备组合中添加转子离心式破碎机,应用多级联合筛分作业以改进SBS改性RAP的预处理效果。应用性能指标预估方程,以针入度、粘度、软化点、延度为新沥青筛选与定制的关键指标,可以精准再生旧SBS改性沥青。定制沥青再生旧沥青的关键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推荐将粘韧性作为评价再生改性沥青粘弹特性的关键指标。室内路用性能研究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相比,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压缩模量提高,承载能力与高温抗变形能力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抗疲劳性能有所减弱。推荐使用冲击韧性评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作为混合料设计阶段材料优选、级配优化的评价指标。应用施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推荐使用无核密度仪等无损检测技术评估再生沥青路面的施工均匀性,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现场评估结果表明首件工程的六种路面组合结构的路面平整性、水稳定性、抗滑性及结构强度合格。使用现场生产混合料成型的马歇尔试件与抽取的路面试件进行室内评估,结果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层相比,再生沥青混合料层的高温稳定性显着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张乐[8](2020)在《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隧道路面结构主要采用以沥青混合料为上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与水泥混凝土相比,黑色的沥青混合料用于隧道路面铺装存在不利于行车安全性与增加能耗的问题,而明色化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本文从隧道铺面材料与隧道照明交叉领域入手,遴选废钢化玻璃砂、浅色石料两种明色集料,系统开展隧道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与节能效果评价,提出了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首先,以AC-13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为载体,选择不同掺量和不同粒径的废钢化玻璃砂及浅色石料等质量替换对应粒径部分集料,以水泥作为掺加玻璃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抗剥落剂,设计多种掺配方案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并通过试验研究其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整体性能优于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路用性能总体上有一定程度降低,尤其是水稳定性能和高温性能显着降低;综合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得出废钢化玻璃砂的掺量可达到15%。然后,利用隧道照明模型对不同铺面材料在相同照明条件下的照度、亮度进行测量并计算路面平均照度、路面平均亮度、反射系数和照度亮度换算系数,研究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相同照明条件下,明色化铺装材料对路面平均亮度和路面反射系数的提升效果显着,对路面平均照度提升幅度较小;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较好,且优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本文的依托工程为太凤高速公路工程。综合各掺配方案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和照明试验结果,采用15%掺量、2.36mm~9.5mm废钢化玻璃砂替代对应粒径部分集料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其各项路用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着、经济性较好,可作为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

刘刚[9](2020)在《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施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废旧橡胶和废旧塑料大量堆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开展详细的试验,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路面结构中上、中面层不同的力学响应特征开展橡塑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不同结构层位的橡塑复合改性胶沥青路面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首先,采用增韧和高强两种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进行试验,与SBS沥青进行对比,测试沥青的常规性能指标和SHRP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型橡塑沥青的针入度均在35(0.1mm)以内,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沥青,软化点小于SBS改性沥青,但能够满足I-D型改性沥青要求;动力粘度达到SBS改性沥青的2倍以上,G*/sinδ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沥青。增韧型橡塑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接近,低温性能优于SBS改性沥青。老化试验结果显示,高强型的针入度比为77.2%,高于其他两种沥青;增韧型的延度比为94.1%,高于其他两种沥青,在沥青中掺入橡胶粉和塑料能够有效提高沥青的抗老化能力。由于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的粘度较高,有利于提高集料表面的油膜厚度,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但过高的粘度对施工不利,在选择橡塑改性沥青时需均衡考虑路用性能与施工和易性。考虑我国沥青路面上面层层底拉应力大的特点,使用增韧型橡塑沥青设计SMA-13型沥青混合料,对路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橡塑沥青的析漏现象明显弱于SBS改性沥青,在进行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可少掺或不掺纤维。对比增韧橡塑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可知,增韧橡塑沥青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低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抗裂性能和疲劳性较好。此外,橡塑沥青混合料初始动态摩擦系数大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适合用于沥青路面上面层。对比高强型橡塑沥青与SBS改性沥青制备的AC-20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高强橡塑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相当,掺入橡塑沥青的混合料水稳定性和高温性能显着提高。此外,高强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是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1.18倍,高温性能明显更优,更适用于中面层抗车辙使用。铺筑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路,总结施工工艺,并对试验路性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减少混合料离析;试验路的平整度、抗滑性能及渗水系数与普通改性沥青路面处于同一水平,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李旭生[10](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沥青路面的特点
        1.1.2 多孔沥青路面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1.2.2 多孔沥青路面中沥青结合料的应用现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和耐久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
        2.1.1 基质沥青的选择
        2.1.2 热塑性弹性体与性质
        2.1.3 增黏剂的选择与机理
        2.1.4 增塑剂的选择与机理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性能要求
    2.3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
        2.3.1 方案设计
        2.3.2 制备工艺
    2.4 高黏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质
        2.4.1 弹性体的确定
        2.4.2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2.5 多目标正交极差因素分析
    2.6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2.7 流变性能及老化机理
        2.7.1 高温流变性及老化作用的影响
        2.7.2 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高黏改性沥青-集料的纳观与宏观黏附性
    3.1 微观与宏观黏附试验设计
        3.1.1 基于AFM的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1.2 基于Posi Test AT-A的宏观黏附性能测试
    3.2 基于AFM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能
        3.2.1 不同条件下的形貌特征与粗糙度
        3.2.2 纳观黏附力计算
        3.2.3 杨氏模量的计算
        3.2.4 黏附力与黏附功的转化
    3.3 基于Posi Test AT-A试验的宏观黏附性能
        3.3.1 方法改进后黏附破坏的判断
        3.3.2 老化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3 老化-浸水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3.4 老化-浸水-低温条件下的黏附破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与针片状对PA混合料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1 级配理论及骨架嵌挤混合料设计方法
        4.1.1 级配设计的基础理论
        4.1.2 骨架嵌挤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4.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4.2.1 粗集料级配设计
        4.2.2 细集料级配设计
        4.2.3 合成级配曲线
        4.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 级配类型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3.1 级配类型的选择及性质
        4.3.2 不同级配类型的贯入强度试验
        4.3.3 不同级配类型的空隙分布特征
    4.4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和空隙特征的影响
        4.4.1 离散元模拟针片状含量对体积特征的影响
        4.4.2 级配选择及混合料性质
        4.4.3 针片状含量对贯入强度的影响
        4.4.4 针片状含量对空隙特征与接触状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
    5.1 温度稳定性与耐久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温度稳定性评价方法
        5.1.2 耐久性评价方法
    5.2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3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5.3.1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处理
        5.3.2 老化-冻融循环对劈裂强度的影响
        5.3.3 老化-冻融循环对磨耗损失的影响
        5.3.4 老化作用对耐疲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升技术及适用性
    6.1 改性沥青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1.1 改性沥青的选择
        6.1.2 改性沥青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1.3 改性沥青对耐久性的作用
    6.2 工程纤维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2.1 工程纤维的选择
        6.2.2 工程纤维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2.3 工程纤维对耐久性的作用
    6.3 工程填料对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作用
        6.3.1 工程填料的选择
        6.3.2 工程填料对温度稳定性的作用
        6.3.3 工程填料对耐久性的作用
    6.4 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提升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措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
    (1) 置换:
    (2) 撕裂:
    (3) 乳化:
    (4) 冻胀:
    (5) 空隙水压:
    (6) 水力冲刷:
    (7) pH失衡:
2 提升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措施
    2.1 采用良好的路面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改性沥青
        (1) 聚合物改性剂
        (2) 填充类改性剂
        (3) 纤维类改性剂
        (4) 纳米粒子类改性剂
        2.1.3 集料
        (1) 集料的酸碱性
        (2) 集料表面改性
        (3) 集料表面电荷
        (4) 集料表面特征
    2.2 添加抗剥落剂
        (1) 水泥、消石灰
        (2) 胺类抗剥落剂
        (3) 非胺类抗剥落剂
        (4) 新型抗剥落剂
    2.3 优化路面结构
        (1) 设置防水层
        (2) 完善路面排水设计
    2.4 施工控制措施
        (1) 提高压实度标准,减小现场空隙率
        (2) 减少离析和压实不均匀的影响
3 结语

(3)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干旱地区路面病害类型与Top-Down裂缝分布特征
    2.1 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半干旱地区典型高速公路交通量及轴载分析
        2.2.1 交通量分析
        2.2.2 轴载分析
    2.3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特征及病害类型
        2.3.1 路面结构特征
        2.3.2 路面病害类型
    2.4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病害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开裂诱发机理分析
    3.1 基于断裂力学Top-Down裂缝在荷载作用下的扩展分析
        3.1.1 裂缝尖端场理论
        3.1.2 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中的表面裂缝分析
    3.2 温度场作用下Top-Down裂缝开裂理论研究
        3.2.1 周期性变温条件下的路面温度场边界形式
        3.2.2 温度应力随路面深度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4.1 原材料性质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
        4.1.1 原材料试验
        4.1.2 级配设计
        4.1.3 沥青混合料试验
    4.2 荷载工况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分析
        4.2.1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2.2 不同轮压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3 温度工况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分析
        4.3.1 车辙试验
        4.3.2 温度骤降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Top-Down裂缝开裂的试验路路用性能分析
    5.1 工程背景
    5.2 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
        5.2.1 生产配合比设计
        5.2.2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5.3 试验路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
        5.3.1 混合料拌合温度控制
        5.3.2 摊铺与碾压工艺
        5.3.3 路用性能检测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理统计与灰关联分析方法
    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1.1 数学期望值
        2.1.2 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2.1.3 其他数据分布特征数
        2.1.4 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2.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6 质量控制图及基本原理
    2.2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1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2 灰关联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质量对比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工程特点
    3.2 沥青质量分析
        3.2.1 沥青质量对比分析
        3.2.2 沥青质量变异性分析
        3.2.3 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3.3 集料与矿粉质量分析
        3.3.1 集料质量分析
        3.3.2 矿粉质量分析
        3.3.3 集料质量控制措施
        3.3.4 矿粉质量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分析
    4.1 LM2 标SMA-13 上面层配合比设计
        4.1.1 SMA-13 目标配合比设计
        4.1.2 SMA-1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1.3 SMA-13 配合比验证
    4.2 LM2 标SUP-20 中面层配合比设计
        4.2.1 SUP-20 目标配合比设计
        4.2.2 SUP-20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3 SUP-20 配合比验证
    4.3 LM2 标ATB-25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4.3.1 ATB-25 目标配合比设计
        4.3.2 ATB-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4.3.3 ATB-25 配合比验证
    4.4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指标质量控制
        4.4.1 各标段混合料油石比质量控制
        4.4.2 各标段混合料级配质量控制
        4.4.3 各标段混合料体积指标质量控制对比
    4.5 各标段沥青混合料性路用性能指标对比
        4.5.1 高温稳定性指标对比
        4.5.2 低温抗裂性指标对比
        4.5.3 水稳定性指标对比
    4.6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7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灰关联分析
    4.8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成型质量对比分析与评价
    5.1 各标段压实度对比分析
        5.1.1 影响路面压实度的灰关联分析
        5.1.2 各标段压实度变异性对比
    5.2 各标段渗水系数对比
        5.2.1 影响路面渗水系数的灰关联分析
        5.2.2 渗水系数变异性对比
    5.3 各标段面层厚度对比分析
        5.3.1 面层厚度变异性对比
    5.4 各标段平整度对比分析
        5.4.1 平整度变异性对比
    5.5 路面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1 压实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2 渗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3 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概况
        1.2.2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概况
        1.2.3 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选题目的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面铺装层病害分析及质量控制
    2.1 工程实例介绍
    2.2 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2.3 桥面铺装层病害原因分析
        2.3.1 结构理论与设计的影响
        2.3.2 水的影响
        2.3.3 温度的影响
        2.3.4 施工工艺的影响
        2.3.5 桥面防水粘结层的影响
        2.3.6 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的影响
    2.4 桥面铺装受力情况分析
        2.4.1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受力特点
        2.4.2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分析
        2.4.3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结论
    2.5 材料质量控制
        2.5.1 集料的质量控制
        2.5.2 沥青质量控制
        2.5.3 填料质量控制
        2.5.4 纤维的质量控制
        2.5.5 混合料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粘层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桥面铺装防水粘层材料应具备的功能
    3.2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和铺装层结构型式
        3.2.1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
        3.2.2 研究的桥面结构型式
    3.3 不同防水粘层材料的层间抗剪性能
    3.4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拉性能
    3.5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渗性能
        3.5.1 加压渗水试件的制备
        3.5.2 加压渗水装置的开发与加压渗水试验
        3.5.3 加压渗水试验结果分析
    3.6官亭1#特大桥公路桥面铺装工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4.1 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确定
        4.1.1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1.2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2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4.3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3.1 谢伦堡析漏试验检验(烧杯法)
        4.3.2 肯塔堡飞散试验检验
        4.3.3 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试验检验
        4.3.4 动稳定度试验检验
        4.3.5 低温抗裂性检验
    4.4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4.1 初选级配
        4.4.2 沥青用量的估计
        4.4.3 试验级配的评价
        4.4.4 选择设计级配的沥青用量
        4.4.5 最大次数验证
        4.4.6 设计结论
    4.5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5.1 水稳定性检验
        4.5.2 高温稳定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
    5.1 沥青混合料拌合质量控制
        5.1.1 矿料级配的控制
        5.1.2 拌合温度的控制
        5.1.3 油石比的控制
    5.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控制
        5.2.1 桥面板的准备工作
        5.2.2 机械设备要求
        5.2.3 防水粘层材料施工质量控制
    5.3 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控制
    5.4 桥面铺装压实质量控制
        5.4.1 合理的碾压温度
        5.4.2 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
        5.4.3 压实中的其他问题
        5.4.4 沥青混合料碾压工程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渭武高速公路官亭1#特大桥桥面铺装工程性能检测
    6.1 检测指标要求
    6.2 检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外掺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MA-13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2 外掺剂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能检测与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1 原材料性能检测
        2.1.1 集料和填料
        2.1.2 沥青
        2.1.3 纤维稳定剂
        2.1.4 抗车辙剂
    2.2 不同外掺剂SMA-13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2.1 掺玄武岩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2.2 掺木质素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2.3 复掺抗车辙剂和木质素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外掺剂SMA-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3.1 高温稳定性能
    3.2 低温抗裂性能
    3.3 水稳定性能
    3.4 不同外掺剂SMA-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掺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4.1 长期性能的试验方法
    4.2 高温稳定性能
        4.2.1 车辙试验
        4.2.2 单轴贯入试验
    4.3 抗开裂性能
        4.3.1 抗低温开裂试验
        4.3.2 IDEAL-CT开裂试验
        4.3.3 SCB半圆弯拉试验
    4.4 水稳定性能
    4.5 外掺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RAP变异性及预处理研究现状
        1.2.3 SBS改性沥青再生规律研究现状
        1.2.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5 沥青路面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
    1.3 研究内容、技术难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BS改性RAP预处理工艺改进
    2.1 破碎设备与筛分方法
        2.1.1 破碎设备
        2.1.2 筛分方法
    2.2 预处理工艺对比
        2.2.1 预处理工艺调查
        2.2.2 预处理效果评价
    2.3 预处理工艺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新沥青材料筛选
        3.1.1 筛选流程
        3.1.2 旧沥青性能
        3.1.3 性能预估方程
        3.1.4 新沥青性能
        3.1.5 再生沥青性能
    3.2 配合比设计
        3.2.1 原材料
        3.2.2 配合比与最佳新沥青用量
    3.3 混合料路用性能
        3.3.1 高温性能
        3.3.2 水稳定性
        3.3.3 低温性能
        3.3.4 疲劳性能
        3.3.5 动态模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首件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4.1 RAP预处理
    4.2 新沥青筛选与定制
    4.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4 首件工程路面结构
    4.5 混合料级配与沥青用量控制
        4.5.1 下面层混合料
        4.5.2 上面层混合料
    4.6 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
        4.6.1 出料温度
        4.6.2 摊铺温度
        4.6.3 碾压温度
    4.7 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首件工程后评估
    5.1 现场评估
        5.1.1 施工均匀性
        5.1.2 路面平整性
        5.1.3 路面抗水损性
        5.1.4 路面抗滑性
        5.1.5 路面承载能力
    5.2 室内评估
        5.2.1 试件制备
        5.2.2 路面高温稳定性
        5.2.3 路面低温抗裂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质量改进
    6.1 RAP预处理
    6.2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3 施工质量控制
    6.4 质量后评估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色化铺装材料发展概述
        1.2.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研究
        1.2.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1.2.4 明色化铺装材料明色性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环境调研
    2.1 隧道环境调研范围
        2.1.1 隧道调研对象
        2.1.2 隧道调研内容
    2.2 隧道环境调研分析
        2.2.1 隧道断面几何尺寸调研分析
        2.2.2 隧道内表面材料调研分析
        2.2.3 隧道照明光源及灯具布置调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评价
    3.1 原材料选择与性质分析
        3.1.1 明色集料
        3.1.2 矿料
        3.1.3 沥青
        3.1.4 抗剥落剂
    3.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
        3.2.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2.2 明色集料的掺配方案
        3.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测试与评价
        3.3.1 水稳性能
        3.3.2 高温性能
        3.3.3 抗滑性能
        3.3.4 抗渗性能
        3.3.5 粘结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评价
    4.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方法
        4.1.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
        4.1.2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分析
    4.2 明色化铺装材料隧道照明试验系统设计
        4.2.1 隧道照明模型
        4.2.2 试验原理
        4.2.3 试验方法、步骤及测量仪器
        4.2.4 试验测量区域及测点布置
    4.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3.1 明色化铺装材料照明指标的测定
        4.3.2 明色化铺装材料反射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4.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施工工艺与经济性分析
    5.1 施工工艺分析
        5.1.1 原材料选用
        5.1.2 施工工艺
    5.2 经济性分析
        5.2.1 成本变化
        5.2.2 经济效益
        5.2.3 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橡胶沥青国外研究概况
        1.3.2 橡胶沥青国内研究概况
        1.3.3 塑料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
    2.1 粘滞性
        2.1.1 针入度
        2.1.2 软化点
        2.1.3 动力粘度
    2.2 高温性能
    2.3 低温性能
        2.3.1 5℃延度
        2.3.2 脆点T 1.2
    2.4 弹性性能
    2.5 温度敏感性
    2.6 抗老化性能
    2.7 施工和易性
    2.8 存储稳定性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韧型橡塑复合改性沥青SMA13 技术研究
    3.1 原材料性能
        3.1.1 沥青性能
        3.1.2 粗集料性能
        3.1.3 细集料性能
        3.1.4 矿粉
    3.2 增韧型橡塑改性沥青S M A13 配合比研究
        3.2.1 纤维对增韧型橡塑改性沥青S M A 13 析漏性能的影响
        3.2.2 级配及油石比的确定
    3.3 增韧型橡塑改性沥青S M A1 3 路用性能研究
        3.3.1 高温稳定性
        3.3.2 低温性能
        3.3.3 水稳定性
        3.3.4 抗滑性能
        3.3.5 抗裂性能
        3.3.6 疲劳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型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在抗车辙 AC-20C混合料中的研究
    4.1 原材料性能
        4.1.1 沥青性能
        4.1.2 粗集料性能
        4.1.3 细集料性能
        4.1.4 矿粉性能
    4.2 高强型橡塑改性沥青A C- 20 C配合比研究
        4.2.1 级配
        4.2.2 油石比的确定
    4.3 高强型橡塑复合改性A C-20 C路用性能
        4.3.1 低温性能
        4.3.2 水稳定性能
        4.3.3 高温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塑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
    5.1 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5.1.1 配合比设计
        5.1.2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5.1.3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5.1.4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5.1.5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5.1.6 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接缝处理
    5.2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5.2.1 原材料质量检查
        5.2.2 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查标准
    5.3 示范工程检测与评价
        5.3.1 基本情况
        5.3.2 外观检测
        5.3.3 平整度检测
        5.3.4 构造深度检测
        5.3.5 摆值检测
        5.3.6 渗水系数检测
        5.3.7 车辙检测
    5.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4.1 社会效益分析
        5.4.2 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3.1.1 试槽土基
        3.1.2 级配碎石基层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3.1.5 沥青面层
    3.2 试槽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4.1 试验路概况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4.3.1 制作硬路肩
        4.3.2 拌和
        4.3.3 铺筑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4.3.5 碾压
        4.3.6 接缝处理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4.5.1 路面弯沉检测
        4.5.2 平整度测定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5.1 推荐结构组合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5.1.2 适应公路级别
        5.1.3 推荐路面结构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技术控制
        5.2.3 质量控制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5.4 经济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正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2]提升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措施综述[J]. 王玉林,徐宁,卢东. 中外公路, 2022(01)
  • [3]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何伟. 河北大学, 2021(09)
  •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D]. 唐建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D]. 马宝君. 长安大学, 2020(06)
  • [6]外掺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长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 范钊. 扬州大学, 2020(04)
  • [7]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D]. 孙学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橡塑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施工工艺研究[D]. 刘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