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

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

一、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宇[1](2021)在《单发脑转移调强放疗及立体定向放疗对海马的剂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单发脑转移调强放疗(IMRT)、立体定向放疗(SBRT)各剂量参数,探讨以上两种不同放疗技术对海马的剂量学差异,以预测和减少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选择不同放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至2021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接受脑部放射治疗的脑转移患者100例,本次研究将双侧海马作为研究对象。曾经于我科行CT模拟定位的病例,重新在医生工作站上进行靶区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GTV外放5 mm为临床靶区(CTV)、CTV外放3mm为计划靶区(PTV);危及器官勾画(海马、眼球、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脑干等),由同一名物理师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上对每一例病例完成两种计划,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立体定向放疗(SBRT)处方剂量均为50Gy/10f,通过两种计划海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计划DVH图上参数,包括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D30-D70(Dx代表x%体积所受照剂量),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hapiro-Wilk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变量用平均值±标准差((?)±ss)描述,偏态分布变量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描述,分别采用t检验和Mann-W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IMRT、SBRT两组计划中海马受照剂量的差异。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00例,两种不同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处方剂量,并限制危及器官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分析比较两种计划海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的参数,采用SPSS统计软件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1)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中海马受照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海马受照最小剂量(Dmin)、30%体积所受照剂量(D30)、40%体积所受照剂量(D40)、海马50%体积所受照剂量(D50)均小于调强放疗(IMRT),且两组计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马受照60%体积所受照剂量(D60)、70%体积所受照剂量(D70)中,立体定向放疗(SBRT)仍小于调强放疗(IMRT),但是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移瘤位于距离海马小于等于10mm时,两种治疗计划对海马的剂量学差异的比较,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中海马受照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海马受照最小剂量(Dmin)、30%体积所受照剂量(D30)、40%体积所受照剂量(D40)、海马50%体积所受照剂量(D50)、60%体积所受照剂量(D60)、70%体积所受照剂量(D70)均大于调强放疗(IMRT),且两组计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当转移瘤位于距离海马大于10mm且小于等于15mm或者大于15mm时,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中海马受照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海马受照最小剂量(Dmin)、30%体积所受照剂量(D30)、40%体积所受照剂量(D40)、海马50%体积所受照剂量(D50)、60%体积所受照剂量(D60)、70%体积所受照剂量(D70)均小于调强放疗(IMRT),且两组计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无论肿瘤小于等于30mm还是大于30mm,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对海马的照射剂量均低于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计划,但二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转移放疗中,相同处方剂量下,两种计划DVH图表现出: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各参数对海马的照射剂量均小于大分割IMRT转移瘤距离海马较近时,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各参数对海马的照射剂量均高于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当转移瘤距离海马较远时,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各参数对海马的照射剂量均低于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无论转移瘤多大,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对海马的照射剂量均低于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计划,但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

李丹[2](2020)在《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普遍认为,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常常标志着疾病进入终末期,预示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目前公认的针对脑转移瘤的局部治疗主要方法有手术、全脑放疗(whole-brain radiotherapy,W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tic radiotherapy,SRT)等。随着放射肿瘤学技术的飞速发展,SRT已经广泛应用于脑转移瘤的临床治疗,并逐渐成为脑转移瘤患者标准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总结SRT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SRT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脑转移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2月2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于放射治疗科接受SRT治疗的31例脑转移瘤患者。22例患者(共51枚病灶)接受单纯SRT治疗,其中9例(25枚病灶)接受单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ingle-fraction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F-SRT),13例(26枚病灶)接受多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multi-fraction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MF-SRT),SRT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BED)为51.3Gy(23.8-90Gy)。其余9例患者(共19枚病灶)接受SRT联合WBRT治疗,WBRT的处方剂量为25-40Gy/10-20f,SRT的中位BED为37.5Gy(23.8-60Gy)。根据WHO实体瘤疗效RECIST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Log-rank法进行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部3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1.3-2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7.2个月。CR率为58.06%,6个月的OS为90.32%(28/31),6个月的LCR为96.77%(30/31)。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和颅外肿瘤控制状态与患者的1年OS相关(p=0.03,p=0.02)。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SRT±WBRT放疗模式、SRT的放疗剂量与LCR具有相关性(p=0.02;p=0.04)。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联合WBRT的放疗模式与CNS的急性放疗副反应明显相关(p<0.05)。结论:1.SRT治疗脑转移瘤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脑转移瘤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2.治疗前的KPS评分和颅外肿瘤的状态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OS的重要因素,KPS评分≥70分、原发疾病控制有效,其OS更高。3.SRT放疗模式及放疗剂量与脑转移瘤患者LCR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脑转移瘤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4.联合WBRT的放疗模式可以增加LCR,对总体生存无明显获益,但是会增加CNS急性放疗副反应。

尹强[3](2020)在《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转移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预后不佳。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目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日益成为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驱动基因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kinase gene,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日益成为晚期、术后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的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是病人预后较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患者放疗治疗效果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靶向治疗对于放射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放射外科与靶向治疗最佳的组合方式如病人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还是先接受靶向治疗仍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数据,探讨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至2019年5月,共44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射波刀治疗。本研究的入组标准为: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或肺鳞癌;脑转移接受了射波刀治疗;基因监测证实的EGFR突变或ALK基因重排;MRI证实的1到3个可测量的脑转移病灶。为避免潜在的混淆因素,我们排除了接受了脑转移灶外科切除或全脑放疗的病人。最终包含了123例EGFR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和34例ALK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计算了病人的总生存时间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分组统计了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对于EGFR靶向治疗组,整体、EGFR突变组和EGFR野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个月(21.3到32.7个月)、31个月(15.9到46.1个月)和19个月(13.8到24.2个月),先接受射波刀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生存时间要长于先接受靶向治疗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病人(风险比2.32(1.1.6-5.78),P=0.03)。在多因素预后分析中,EGFR突变状态和颅外病变控制情况与预后独立相关。对于ALK靶向治疗组,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同时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预后较好。而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病人的预后要好于先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但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的最佳治疗策略仍需个体化、多学科联合的治疗策略。进一步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有助于解决目前仍存在的关键问题。

马春华[4](2020)在《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腺癌脑(膜)患者可以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中明显获益。因此,明确脑转移瘤的分子特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但目前有关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转移瘤和脑脊液的分子特征研究数据仍然非常有限。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对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行脑脊液基因检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脊液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1)明确肺腺癌脑转移脑脊液的分子特征;(2)明确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的分子特征及临床指导意义;(3)明确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变化的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对比分析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瘤组织、CSF循环肿瘤DNA、血浆ctDNA和CTCs 4份标本的二代测序(NGS)结果;对比分析1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与10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CSF循环肿瘤DNA、血浆ctDNA和CTCs 3份标本的二代测序结果。(2)收集20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NGS法对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脑脊液ctDNA和外周血ctDNA双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亚组分析初诊的肺腺癌脑膜转移和复诊的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和外周血ctDNA的分子特征,应用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疗效评价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验证。(3)收集8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在接受EGFR-TKIs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CSF标本,进行CSF常规、生化检查、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NGS法基因检测,对脑脊液检查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共2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进入本研究,10例为肺腺癌脑实质转移患者,11例为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1)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CSF和脑转移瘤组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EGFR、TP53基因突变状态一致,脑脊液ctDNA具有独特的基因谱。(2)2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ctDNA、血浆ctDNA和CTCs 3份标本的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95.24%、66.67%、39.09%,脑脊液标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ctDNA、CTCs(P<0.05)。(3)、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标本EGFR基因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脑实质转移患者(81.82%Vs 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2)共20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进入本研究,初诊的脑膜转移患者4例(20.0%),复诊的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16例(80.0%)。(1)20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EGFR基因经典突变检出率分别为45.0%、20.0%,非经典突变和复合突变的检测率分别为45.0%、10.0%。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的EGFR基因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16例复治的脑膜转移中,7例患者根据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结果调整靶向药物,客观缓解率(ORR):85.71%,疾病控制率(DCR):100%。(3)4例初诊脑膜转移患者中,3例EGFR阳性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ORR为75.0%,DCR为75.0%。(3)收集8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全组病例用药前后脑脊液细胞学、常规、生化、脑脊液CEA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用药前后脑脊液基因检测EGFR突变为相同位点,均未发现耐药突变,但检测丰度明显低于首次检测的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1)脑脊液ctDNA具有更高的检测敏感性和存在独特的驱动基因突变谱,脑脊液ctDNA可以更好地代表颅内病变的分子特征,尤其针对脑膜转移患者。(2)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标本较外周血标本具有更高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脑脊液标本检测出更高比例的EGFR基因非经典突变,可能提示了在接受EGFR-TKIs治疗过程中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脑膜转移患者的脑脊液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患者病情进展不能简单的用耐药基因来解释,可能与EGFR基因非经典突变导致了对药物不敏感有关,而有一些非经典突变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3)脑脊液CEA值和突变基因的丰度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降低,但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可能是患者病情缓慢进展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是因为耐药位点的出现。脑脊液基因检测可能被用于动态监测脑膜转移的肿瘤负荷情况,对接受EGFR-TKIs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余杰[5](2020)在《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SIB-IMRT)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放化疗中心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影像学检查(B超、CT平扫或增强CT)确诊为肺癌,且有颅脑增强MR或者增强CT诊断为脑转移癌,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指标(增强CT)测量脑转移病灶大小。2分组:观察组:选取30例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病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7.23±10.39岁,KPS评分77.67±4.30分;腺癌18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5例;脑转移灶长径总和>3cm 23例,≤3cm 7例;脑转移灶个数≤3个6例,>3个24例;合并恶性胸水9例;后续化疗30例: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6例、TP(紫杉醇+顺铂)方案16例、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5例,未化疗或因耐受问题化疗不足4周期的病例3例。对照组:选取30例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病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7.40±9.66岁;KPS评分78.00±4.07分;腺癌17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6例;脑转移灶长径总和>3cm 24例,≤3cm 6例;脑转移灶个数≤3个8例,>3个22例;合并恶性胸水8例;后续化疗30例: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6例、TP(紫杉醇+顺铂)方案15例、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6例,未化疗或因耐受问题化疗不足4周期的病例3例。3观察指标:(1)脑转移灶方面:以客观缓解率(ORR)作为近期疗效评价指标,以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作为生存观察指标。ORR定义为肿瘤病灶缩小达到一定量并且保持一定时间的患者的比例。根据RECIST1.1版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全部消失,并可维持4周;部分缓解(PR):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并可维持4周,ORR为完全缓解病例数及部分缓解病例数之和与总病例数之比的百分数。PFS定义为肿瘤疾病患者从开始接受治疗至观察到肿瘤疾病进展或者发生因为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之间的这段时间;OS定义为患者自接受治疗开始到因为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间隔。(2)不良事件方面: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包括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包括头痛、认知功能障碍情况。4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分析由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Kaplan-Meier描述生存过程及绘制生存曲线。统计学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客观缓解率(ORR):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组为11.0个月,对照组为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位总生存期(OS):观察组为13.8个月,对照组为1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上,其中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的比例为60.00%,主要是Ⅰ度和Ⅱ度,程度较轻,无需升白细胞治疗,发生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是23.33%,主要是Ⅰ度,无需升血小板治疗,发生Ⅰ度贫血的比例为33.33%;发生Ⅰ度和Ⅱ度恶心、呕吐的比例分别为76.67%、23.33%,发生Ⅰ度和Ⅱ度头痛的比例为63.33%,发生Ⅰ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6.67%。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的比例为56.67%,主要是Ⅰ度,程度较轻,无需升白细胞治疗,发生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是20.00%,主要是Ⅰ度,无需升血小板治疗,发生Ⅰ度贫血的比例为30.00%;发生Ⅰ度和Ⅱ度恶心、呕吐的比例为73.33%、20.00%,发生Ⅰ度和Ⅱ度头痛的比例为60.00%,发生Ⅰ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10.00%。两组均未出现Ⅲ度和Ⅳ度不良事件,经脱水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和头痛均能改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可耐受。

肖安琪[6](2019)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伽玛刀及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内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观察周期,比较两组的脑转移瘤实体瘤疗效、一般生活状况(采用KPS评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及放疗不良反应。结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脑转移瘤实体瘤临床受益率,治疗组为83%(25/30),对照组为77%(23/30),治疗组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改善11例,稳定15例,降低4例,对照组改善6例,稳定12例,降低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26/3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为6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轻放射性脑水肿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可有效提高患者一般生活状况,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放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倩[7](2018)在《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资料,分析肺癌脑转移瘤的疾病特征、治疗方案和疗效情况,为伽玛刀在肺癌脑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2月-2016年8月某三甲医院首次经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2)研究内容:伽玛刀治疗采用35%-85%等剂量线包绕90%以上的靶区病灶,累积剂量900-4000cGy,中位累积剂量3000cGy,治疗次数4-13次。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基本情况、疾病特征、转归、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变化、不良反应和血生化检查情况。(3)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21.0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转归、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生化检查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79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性196例,占70.3%;女性83例,占29.7%。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3岁,中位年龄58(51,66)岁。有明确原发灶病理类型的患者中腺癌占65.2%,小细胞癌占14.4%,鳞癌占13.8%,腺鳞癌和大细胞癌分别占3.3%。确诊肺癌后发生脑转移的时间为1(0,12)月。604个已知位置的脑内转移病灶中,大脑脑叶病灶450个,占74.5%;小脑病灶105个,占17.4%,其他部位49个,占8.1%。有脑外转移比例为38.7%,无脑外转移比例为占61.3%。(2)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原发灶是否控制对脑转移瘤发生时间有影响(Z=-10.665,P<0.001),肺癌原发灶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可推迟脑转移的发生。脑转移瘤病灶部位分布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同(χ2=19.685,P=0.001),病灶位于大脑脑叶的患者局灶性神经定位症状较病灶位于小脑的患者明显(χ2=7.397,P=0.007)。(3)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情况:治疗后好转率为76.7%。脑转移瘤病灶个数对患者转归有影响(χ2=15.315,P=0.002)。脑外转移情况对患者转归有影响(χ2=3.954,P=0.047),有脑外转移灶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较差。累积剂量对患者转归情况有影响(χ2=5.616,P=0.018),累积剂量≥3000cGy的患者转归较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个病灶患者好转率是1个病灶患者好转率的0.478倍(Wald-χ2=4.176,P=0.041,OR=0.487)。(4)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疗效:有随访资料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R)占16.2%;部分缓解(PR)占32.4%;无明显变化(SD)占29.8%;进展(PD)占21.6%。局部控制率为78.4%,有效率为48.6%。基本情况、肺原发灶情况、脑转移灶情况、脑外转移情况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近期疗效均无影响(P>0.05)。(5)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治疗后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Z=-2.053,P=0.040);影响CA125升高的因素有性别(P=0.031)和脑外转移情况(P=0.008)。男性患者和有脑外转移的患者CA125治疗后升高比例较高。患者治疗后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升高(Z=-2.461,P=0.014)。KPS评分较低的患者CYFRA21-1升高的比例较高。(6)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4.4%;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75.6%。高血压史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影响(P=0.040),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次数和累积剂量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均无影响(P>0.05)。(7)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血生化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7,P=0.015),治疗后血小板下降。结论:(1)肺癌脑转移瘤病灶位于大脑脑叶的患者局灶性神经定位症状较病灶位于小脑的表现明显;(2)控制肺癌原发灶可以推迟脑转移的发生;(3)脑转移瘤病灶个数是影响患者转归的独立因素;(4)性别和脑外转移情况是影响肿瘤标志物CA125变化的因素,KPS评分是影响肿瘤标志物CYFRA21-1变化的因素。

刘凯[8](2017)在《磁共振DWI在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早期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肺癌脑转移瘤在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分析病灶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早期ADC值变化规律,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种早期、无创、可重复的功能学成像方法,通过对治疗早期ADC值检测,来评价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或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瘤病人,分别对患者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前1周,治疗1周期,治疗2周期后进行T1WI平扫、T2WI平扫、T1WI增强MRI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在常规及T1WI增强MRI图像上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并测量其最大径,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期肿块体积变化,依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其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然后把DWI图像(b=0,1000s/mm2)传送到飞利浦工作站生成ADC图,测量出ADC值,对治疗前有效组与无效组ADC值进行对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治疗前病灶ADC值大小是否对于肺癌脑转移瘤治疗疗效有预测作用。通过公式计算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1周期的ADC变化率:△ADC%=(ADC后-ADC前)/ADC前×100%,对治疗后1周期有效组与无效组△ADC%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解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根据不同组别的△ADC%的数据,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治疗1周期△ADC%诊断效能,得到△ADC%最佳阈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计43个肺癌脑转移病灶,治疗前病灶最大直径为(2.78±0.15)cm,治疗1周期后病灶最大直径为(2.69±0.14)cm,病灶治疗前与治疗1周期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5,P=0.092),提示肺癌转移瘤病灶在综合治疗早期体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2周期后,病灶最大直径为(2.24±0.13)cm,与治疗前病灶最大直径为(2.78±0.1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P=0.000),有效22例(有效组),无效21例(无效组),提示病灶在治疗后2个周期后体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肺癌脑转移瘤治疗前一周内有效组的平均ADC值(0.97±0.05)×10-3mm2/s,而无效组平均ADC值为(1.17±0.06)×10-3mm2/s,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2.42,p=0.083),说明治疗前病灶ADC值不能有效预测治疗反应。有效组治疗前1周期平均ADC值(0.97±0.05)×10-3mm2/s,治疗1周期后平均ADC值(1.21±0.04)×10-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00)。说明有效组在治疗1周期后ADC值明显增高。而治疗无效组治疗前1周期平均ADC值(1.17±0.07)×10-3mm2/s,治疗后1周期后平均ADC值(1.20±0.0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33),说明无效组在治疗1周期后病灶ADC可能增大或者减小。根据公式计算出△ADC%=(ADC后-ADC前)/ADC前×100%,有效组ADC值变化率增加比较明显,△ADC(%)=(28.23±3.97)%,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有轻度的增加或部分病灶△ADC值减少,△ADC(%)=(2.5±2.27)%。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方法,所得治疗1周期后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ADC值变化率存在统计学差异(t=5.537,p=0.029),即治疗后1周期有效组ADC值变化率高于无效组。然后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治疗1周期ADC值变化率诊断效能,以治疗1周期ADC值升高以12.9%为阈值时,检测肺癌脑转移治疗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5.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95%的可信区间0.805~0.992,提示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结论:1.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MRI)可作为一种早期、无创、可重复的功能学成像方法,能够反映肿瘤治疗早期的微观病理改变,可以早期预测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2.肺癌脑转移瘤治疗前1周ADC值的大小,暂不能作为预测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3.肺癌脑转移瘤在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预测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以治疗1周期ADC值变化率升高12.9%为阈值时,预测其治疗有效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5.7%。

张安[9](2017)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转移瘤是原发于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运等途径侵犯入脑所形成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左右。近年来随影像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检出率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技术发展、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呈增加趋势。脑转移瘤大多恶性程度高,一旦确诊意味着疾病终末期,预后不良。既往治疗方式以手术、放射治疗等为主,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但同时因为其适应症有限及并发症等原因限制其应用。以伽玛刀为代表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技术的逐渐发展为脑转移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伽玛刀能够提高局部肿瘤组织的放射剂量,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有效率高,副反应少,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于瑞典医科达公司引进第六代伽玛刀(Leksell Gamma Knife Perfexion,PFX伽玛刀),自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共应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50例,效果良好。本研究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近期疗效,并对相关影响因素做初步探讨。研究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脑转移瘤行伽玛刀治疗的患者50例,分类汇总年龄、性别、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GPA评分、颅内转移瘤是否累及重要部位、是否合并其他颅外转移、原发灶与脑转移瘤是否同时发现等临床资料并列为影响因素。术后3月随访评价近期疗效,以卡方检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与近期疗效关系。研究结果脑转移瘤完全缓解15例(30%),部分缓解11例(22%),无变化16例(32%),进展8例(16%),判定26例患者(52%)疗效良好,24例患者(48%)判为疗效不良。卡方检验示脑转移瘤近期疗效与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GPA评分、是否累及重要部位、原发灶与脑转移瘤是否同期发现有关,与年龄、性别及是否存在其他颅外转移无关。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有效率高、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2.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与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GPA评分、是否累及重要部位、原发灶与脑转移瘤是否同期发现有关。

王嘉嘉[10](2013)在《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转移瘤(颅内转移瘤)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形成的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它与颅内原发性脑肿瘤的比例约为10:1。一项大宗病例统计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肾癌以及黑色素瘤患者中,约8.5-9.6%发生脑转移。就具体病种而言,肺癌脑转移发生的机率最高,约为16.3-19.9%;从诊断原发灶到发现脑转移灶的平均时间,肺癌最短,为6-9个月。脑转移瘤为4期肺癌,所有的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主要的治疗目的为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存治疗,因此,研究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其中,小细胞性肺癌已被证实对放射治疗敏感,肺癌脑转移瘤中,以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最为复杂。其一为解剖性因素:肺癌出现脑部转移的途径主要为肿瘤细胞经血流、淋巴系统侵入颅内,其发生部位与病灶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组织体积有关,一般为皮髓交界区,位于功能区、脑干等部位也较常见,因瘤栓经血流转移,病灶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因此,实施开颅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较多,其一,仅能切除或减少肿瘤体积,缓解颅内压增高;其二为生理性因素:转移瘤并非单一性及原发性疾病,为4期肺癌的并发症,对其治疗必须参考患者肺部原发病灶的治疗情况(原发肿瘤的手术情况、术后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及患者的全身状况(KPS评分、血液学指标),作出综合的治疗评价。基于治疗目的为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病灶部位、肿瘤体积及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拟行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病灶后行全脑放疗或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多见。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对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有肯定作用,2010年1月,,AANS(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公布了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指南,对脑转移瘤的不同治疗方式提出了规范性建议。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作为一种手术技术,就是应用单次、精确、大剂量的射线来治疗颅内疾病;放射外科作为单一治疗,或者全脑放疗前、后的辅助治疗措施来治疗脑转移瘤,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对于传统的分次放疗敏感的组织,运用立体定向放射原理可适形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放疗敏感性组织)从而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联合应用SRS和全脑放疗,与单独SRS相比,1年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分别为69%和28%),但总体生存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理论上来讲,脑肿瘤的化疗应非常有吸收力,因为在治疗原发肿瘤的同时,还可以治疗多发脑转移灶。但血脑屏障仍是化疗药应用的最大限制,而原发病灶为非小细胞肺癌时,化疗效果欠佳。替莫唑胺TMZ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咪唑四嗪类抗肿瘤药,其细胞毒性主要表现在它的DNA烷基化作用,烷基化主要作用于鸟嘌呤的06和N7位,鸟嘌呤的06和N7位烷基化可引发DNA复制过程中子链DNA缺口形成并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积累,最终阻碍复制启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促使细胞发生凋亡,具有抗全身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98%-100%,食物降低吸收率9%,分子量适中,具有脂溶性,能较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脑肿瘤组织,脑脊液药物浓度是血浆药物浓度的30%-40%,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成人胶质细胞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但其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转移瘤具有协同作用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联合放化疗不仅可以利用替莫唑胺代谢产物所具有的细胞毒性、及放疗本身对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以利用TMZ的放疗增敏性作用,因此两种方法结合存在协同效应,本实验在前期肯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瘤的基础上,结合替莫唑胺化疗,通过试验论证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目的1、基于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符合条件的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拟进行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比分析联合放化疗、单独伽玛刀治疗及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间的疗效。2、初步探讨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对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观察联合治疗的毒副作用,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化疗开拓新的思路。3、根据实验初步结果深化研究,观察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后续治疗效果,包括相关新发及并发疾病。方法肺癌脑转移瘤是肺癌的晚期表现,治疗都是姑息性的,治疗是需考虑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神经功能状态、原发肿瘤的情况、病理、有无颅外转移、脑转移瘤的数目及部位等。1、患者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48例脑转移瘤患者,术前肺部明确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型肺癌,其中鳞癌29例,腺癌19例,(本试验未选入大细胞未分化癌患者);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为59.4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a、影像学上有可测量的病灶:b、单个肿瘤最大径不超过4cm;c、明确的非小细胞肺癌病理;d、KPS评分≥70分,转移瘤数目≤5个,预期生存期≥3个月;e、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正常。48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16例患者,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实验分组A组:患者为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组,即患者在采用伽玛刀边缘剂量12~25Gy治疗的同时采用替莫唑胺治疗,具体用量为150mg/m2/d,d1-5,Q28d X6个周期;B组:为单独伽玛刀治疗组,即采用伽玛刀边缘剂量12~25Gy治疗;C组:为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组,即患者在采用伽玛刀边缘剂量12~25Gy治疗后继续接受全脑放疗30Gy(2GyX5d/w,3周)。4、实验处理1)围手术期治疗:三组患者均在围手术期常规予以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加口服地塞米松预防脑水肿治疗;出现Ⅲ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均以对症治疗(脱水及升红细胞、粒细胞治疗)。2)采用表格、返院、电话、互联网进行术后随访,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3)复查项目包括:行头部磁共振平扫、增强及FLAIR扫描,以观察病灶情况,及T2序列观察病灶水肿情况;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评价放疗及化疗药物毒副作用。5、疗效评定标准近期临床疗效评价采用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CT、MRI为评定标准(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变化总和):CR: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PR: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他病变无增大,超过1个月;SD:肿瘤两径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PD:一个或多个病变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CR+PR)/总病例数×100%=有效率;(CR+PR+SD)总病例数×100%=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接受脑部放疗及口服替莫唑胺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接受定期随访。6、毒副作用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通用药物毒性反应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NCI-CTC)对各种不良事件进行评价,毒副作用按NCI-CTC3.0分级标准评价。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显着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为A组有效率为81.3%,局部控制率为93.7%;B组有效率为43.8%,局部控制率为62.5%;C组有效率为81.3%,局部控制率为93.7%;认为三组间有效率存在差异(X2=6.98,P=0.031)。局部控制率存在差异(X2=7.50,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全部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且均无严重毒副作用发生,其中脱发(X2=19.81,P<0.001)、头痛/头晕(X2=9.88,P=0.09)、Ⅲ度以上恶心/呕吐(X2=8.67,P=0.018)、Ⅲ度及以下粒细胞减少症(X2=8.14,P=0.018)、Ⅲ度及以下血小板减少症(X2=7.38,P=0.027),三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均有脱发现象,术后头痛及头晕明显,A组患者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骨髓抑制症状,三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3、截止随访日期,比较三组患者生存期及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异,Log-rank检验显示,X2=2.29,P=0.318,其中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11个月、10个月,因病例数较少及患者临床用药干预,暂不能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结论1、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2、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后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头痛及脱发症状较对比组(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及单纯伽玛刀治疗组)减轻,其主要毒副作用表现为轻度骨髓抑制。3、术后随访表明三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对比没有意义,根据生存曲线观察术后2年试验组病人总生存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因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三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远期疗效未能确定。

二、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单发脑转移调强放疗及立体定向放疗对海马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转移放疗对海马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脑转移瘤的诊断
    2.5 脑转移瘤的治疗
        2.5.1 手术
        2.5.2 放射治疗
        2.5.2.1 WBRT
        2.5.2.2 SRT/SF-SRT
        2.5.3 全身治疗
    2.6 脑转移瘤的放疗的副反应
    2.7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入选及排除标准
    3.2 研究对象
    3.3 仪器及设备
    3.4 放射治疗方案
        3.4.1 SRT治疗前准备
        3.4.1.1 SRT模拟定位
        3.4.1.2 SRT靶区勾画
        3.4.1.3 SRT计划设计及处方剂量
        3.4.1.4 SRT治疗及质控
        3.4.2 WBRT治疗
    3.5 随访标准
    3.6 统计指标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分析
    4.2 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4.3 临床因素与OS的相关性分析
        4.3.1 临床因素与1年OS单因素分析
        4.3.2 多因素分析1年OS的独立影响因素
    4.4 临床因素与LC的相关性分析
        4.4.1 临床因素与1年LC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
        4.4.2 临床因素与1年LC的多因素分析
    4.5 放射治疗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4.5.1 CNS急性放疗副反应发生情况
        4.5.2 CNS急性放疗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SRT在脑转移瘤患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5.2 生存预后的因素分析
    5.3 局部控制的因素分析
    5.4 神经系统放射副反应相关研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EGFR突变对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设计
        1.1.2 射波刀治疗
        1.1.3 结局及随访
        1.1.4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1.1.5 观察指标
        1.1.6 分组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疗效评价
        1.2.3 预后分析
        1.2.4 EGFR野生型与EGFR突变型预后对比
        1.2.5 EGFR靶向治疗亚组分析
        1.2.6 不良反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NCS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治疗方法
        2.1.3 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估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随访情况
        2.2.2 治疗情况
        2.2.3 生存情况
        2.2.4 不良反应
        2.2.5 脑转移进展后的治疗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综述 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肺腺癌脑转移瘤脑脊液分子特征的临床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脑脊液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1.2.2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1.2.3 脑膜转移和脑实质转移脑脊液基因检测结果
    1.3 讨论
        1.3.1 肺腺癌脑转移的概述
        1.3.2 脑转移瘤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的关系
        1.3.3 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脑脊液基因检测的关系
    1.4 小结
二、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分子特征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疗效评价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2.2.2 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结果
    2.3 讨论
        2.3.1 肺腺癌脑膜转移的概述
        2.3.2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的关系
        2.3.3 脑脊液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2.4 小结
三、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变化的临床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肺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脑脊液检测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终止实验标准
    2.研究设计
        2.1 观察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比较
        1.4 脑转移瘤数目比较
    2.实体瘤疗效比较
    3.一般生活状况比较
    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放疗不良反应比较
    6.一般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NSCLC脑转移瘤的西医治疗进展
        1.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
        1.2 全脑放射治疗(WBRT)
        1.3 外科手术治疗
        1.4 化学药物治疗
        1.5 分子靶向治疗
    2.NSCLC脑转移瘤的中医治疗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2.2 中医治疗进展
    3.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立方依据
    4.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用药特点
        4.2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综述
    参考文献

(7)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脑转移瘤
        1.1.1 脑转移瘤概述
        1.1.2 脑转移瘤诊断
        1.1.3 脑转移瘤流行病学特征
    1.2 肺癌脑转移瘤
        1.2.1 肺癌脑转移瘤概述
        1.2.2 肺癌脑转移瘤流行病学特征
        1.2.3 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治疗
    1.3 伽玛刀放射治疗
        1.3.1 伽玛刀放射治疗的原理与特点
        1.3.2 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标准
    2.2 研究内容
        2.2.1 基本情况
        2.2.2 疾病特征分析
        2.2.3 治疗方案
        2.2.4 转归情况
        2.2.5 近期疗效
        2.2.6 肿瘤标志物
        2.2.7 不良反应
        2.2.8 血生化检查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基本情况
        3.1.1 一般情况
        3.1.2 既往史
        3.1.3 原发灶情况
        3.1.4 转移灶情况
    3.2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3.2.1 原发灶控制与转移的关系
        3.2.2 脑转移瘤病灶分布特征分析
    3.3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情况
        3.3.1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情况单因素分析
        3.3.2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转归情况多因素分析
    3.4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疗效
        3.4.1 一般情况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3.4.2 既往史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3.4.3 原发灶特征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3.4.4 转移灶特征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3.4.5 治疗方案对近期疗效的影响
    3.5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
        3.5.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3.5.2 基本情况对CA125的影响
        3.5.3 基本情况对CYFRA21-1的影响
    3.6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3.6.1 一般情况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6.2 既往史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6.3 原发灶特征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6.4 转移灶特征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6.5 治疗方案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3.7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血生化检查
第4章 讨论
    4.1 肺癌脑转移瘤的基本情况
    4.2 肺癌脑转移瘤的疾病特征分析
    4.3 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转归
    4.4 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
    4.5 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肿瘤标志物
    4.6 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瘤的不良反应及血生化检查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磁共振DWI在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早期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评价肿瘤疗效概述
        2 弥散成像及评价肿瘤疗效原理
        3 弥散成像在评价肿瘤疗效方面的应用
        4 展望与存在的问题
    综述二 浅析肺癌脑转移瘤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1 前沿
        2 中医药治疗
        3 综合治疗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例一
例二
例三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研究的可行性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临床资料及方法
    2.4 结果
    2.5 结论
    2.6 讨论
    附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发脑转移调强放疗及立体定向放疗对海马的剂量学研究[D]. 陈家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探讨[D]. 李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3]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D]. 尹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D]. 马春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余杰.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6]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D]. 肖安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调查研究[D]. 张倩. 吉林大学, 2018(01)
  • [8]磁共振DWI在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早期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D]. 刘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D]. 张安. 山东大学, 2017(09)
  • [10]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D]. 王嘉嘉.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X刀与传统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