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资助创新小项目

世界银行资助创新小项目

一、世界银行赠款创新小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丁辉[1](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李南希[2](2021)在《卡特政府时期驻韩美军撤军问题与韩美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峰[3](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赵东雪[4](2021)在《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带来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影响。世界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并在2020年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新的目标需要低碳技术、资金、政策等的支持,而技术与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目前面临资金缺口大、资金投资盲目等问题,缺乏吸引和引导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工具,同时无法评估资金投入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减弱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的吸引力。国内局限于以碳排放量这一结果指标作为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低估了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本文基于相关的文献指南,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建立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可对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引导作用。首先,论文从温室气体量化的角度,从项目这一落实资金、实现目标的基本单元出发,明确了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辨析了与评估体系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等重要概念,界定了评估体系研究范围。对比国内外各相关原则标准的侧重点并分析了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评估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评估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基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原则标准,以关联性、路径、效应三个准则开展设计项目应对气候变化体系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应评估体系各指标权重,关联性、路径、效应三准则的权重分别为:10.01%、38.94%和51.05%;建立了各指标评估标准和体系综合评估模型,最终评估结果以百分制的形式呈现;并利用百分制赋分的方法量化确定评估等级,直观清晰地识别项目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理想程度,从而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最后,利用317个实际项目验证体系的合理性。利用SPSS软件对评估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类型的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较明显,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占有优势。将项目评估后的结果与仅用碳减排量结果指标衡量对比,情况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主要是因为评估体系考虑了更多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关键指标。

贾韶琦[5](2020)在《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法律通常即指PPP制定法,包括名称中含有“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或“Public Private”,以及内容规定PPP的制定法。美国PPP法律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美国PPP法制生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孕育不同的法律,PPP法律的生长同样有其所需的社会土壤,包括现实需求、法律环境、理论基础等。社会对PPP法律的需要,首先应当是对PPP的需要,然后是对以法律形式规范PPP运作的需要。就PPP的社会现实需求而言,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改善、财政紧张亟需缓释压力、公用事业进一步市场化、从大政府回归有限政府、私人部门追求商业利益、美国平民主义蓬勃发展等,或为压力,或为动力,都是客观存在的PPP驱动力量。就PPP立法的必要性而言,在PPP出现后,无论是促进其优势实现,还是防范异化风险,都需要长期、专门的PPP运作规范;而且由于传统联邦法律、州宪法、州其他法律存在PPP使用的法律障碍,需要通过法律授权来突破这些限制。无论是PPP应用还是PPP立法,既是出于实践之需要,也是一次次理论选择的结果,而在这里提供理论支持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迄今为止,美国的PPP法律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以联邦PPP法律发展为主线,根据联邦PPP立法权行使的阶段性特征及对州PPP法律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89—1997年)发轫于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部PPP法律的颁布,彼时PPP兴起,有的州已经通过授权立法尝试推行PPP,美国PPP法律正式出现。这一时期的联邦PPP法律尽管很少,但转变了此前联邦法律的态度,从设置障碍转为放任自由,已经对州PPP法律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1998—2013年)以联邦于1998年陆续颁布的一系列PPP支持法为开始标志,联邦PPP法律开始从消极的不反对转为明确支持PPP,包括放开市场准入、提供金融支持等,对州PPP法律的影响越发明显。至于州一级的PPP法律不断增加、渐成规模。不过期间由于遭遇金融危机,PPP市场受到牵连,由盛转衰。第三个时期(2014年至今)出现在金融危机结束后,PPP开始复兴,带动州法律继续发展,越发完善。联邦PPP法律开始由支持转为引导,对州PPP法律的影响越发深刻。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在这一时期成型。在美国,联邦法律与州法律之间不存在主次之分,也没有完全独立。联邦PPP法律更多地是在州PPP法律和联邦其他法律之间、州PPP法律之间发挥衔接作用,为美国PPP的推行尽可能地消除联邦法律障碍和州法律隔阂。至于是否开展PPP项目以及具体如何开展,属于州内事务,由州自行决定,联邦无权取而代之,但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加以牵引。因而说,美国联邦PPP法律和州PPP法律构成的既非单一制国家的一元治理金字塔体系,也不是邦联制国家的多元分治架构,而是二元共治格局。美国PPP法律发展的趋势是制定一部综合性、促进性、框架性的联邦PPP基本法,旨在实现联邦PPP法律之间、联邦PPP法律与州PPP法律之间、州PPP法律之间的安定和谐。以上是对美国PPP法律演变的宏观考察,继续深入,穿透不同层级、形式不一、数量众多的PPP法律,进一步探微美国PPP法律制度可知,PPP的授权法律制度是根本制度,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是基本制度,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是核心制度。这三项主要的PPP法律制度依次下来,在规范事项上由粗及细,在规定内容上由浅入深。美国PPP的授权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包括两步,一是联邦放开法律限制,二是州法律明确授权,缺一不可。联邦层面,一方面通过制定新的法律突破传统联邦法律在PPP项目融资等方面设置的障碍。由于既有法律障碍集中在交通行业,因此颁布的新法也多是针对交通运输项目,如《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21世纪交通公平法》(TEA-21)、《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交通公平法律:留给使用者的财产》(SAFETEA-LU)等。另一方面,联邦以“创新承包技术”的名义赋予FHWA对公路项目创新交付方式的审批权,又通过SEP-14、SEP-15等创新计划将地方成功的创新采购作法固定下来,实际上是通过扩大解释在事实上突破了联邦公共采购法对PPP采购的限制。州层面,PPP法律授权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以严格授权为特点,包括项目内容、项目数量、项目类型、公共部门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同时还会明确问责标准与采购标准,在整部授权性法律中平衡效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保护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美国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运作和监管框架。由于PPP项目具体如何开展属于州内事务,因此PPP项目实施法律制度由州PPP法律规定,包括政府PPP机构的设立、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PPP合同框架与基本要求、PPP项目实施配套制度等内容。政府PPP机构一般包括PPP办公室和PPP委员会,是PPP项目实施的促进机构。美国PPP项目的实施流程一般分为筛选、识别、准备、采购、执行。每一个阶段的操作程序及监管要求连贯一起便是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而贯穿整个项目实施流程的是PPP合同,通常包括临时协议、全面协议和服务协议,其中又以全面协议最为重要,是一项由公私部门双方缔结、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协议。为了贯彻落实PPP项目实施法律规定,各地政府普遍重视配套制度建设,如发布实施细则等。美国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融资提供资金补助、信贷计划、融资工具等金融支持。PPP融资的本质是项目融资。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下,PPP项目融资法律制度主要由联邦法律规定,州法律一般就项目融资方式作出笼统规定或直接留白,交由项目方按需灵活选择。为了给PPP项目融资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联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交通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TIFIA)和《水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WIFIA)最具代表性:第一个是拉开联邦信贷资助PPP项目帷幕的“起点”,第二个是标志交通PPP项目联邦信贷计划成熟的“顶点”,第三个是联邦信贷计划从交通运输行业延伸到其他行业的“拐点”。总之,美国PPP法律基于联邦制下的立法权划分形成了二元共治格局。在授权法律制度中,联邦PPP法律只是不禁止,作出明确规定的是州PPP授权性法律;而在项目实施法律制度中,由于具体如何开展PPP项目属于州内事务,因此规范调整的是州法律;到了项目融资法律制度,联邦PPP法律为全美符合条件的PPP项目提供各种金融支持,而州PPP法律一般不予限制。美国的PPP法律制度自成一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PPP法律存在国别之分,但理念是共通的,问题是类同的,只是表现形态和应对方式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尽管我国与美国的体制、国情、社情、PPP发展等情况不尽相同,但美国PPP法制状况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PPP立法,乃至整个PPP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一[6](2020)在《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发展起来,国际上的对外援助体制机制也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是在世界快速发展的同时,非洲地区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999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布了《减贫战略文书》(PRSP)。与之前的开发计划不同的是,《减贫战略文书》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要直接的解决受援国贫困层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减贫战略的分析,能够更好地为援助国提出更多的对外援助建议,同时为受援国的贫困改善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法。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接受对外援助和进行对外援助的国家,在对外援助的经验方面非常丰富,对外援助体制机制也相当成熟。90年代以后,日本也开始响应国际上的号召,开始以减贫战略为对外援助的核心战略,同时将对外援助的重心从亚洲转向非洲。日本加大对非洲的对外援助,一是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二是能够提高日本的政治影响力。在减贫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步骤。首先充分了解受援国的情况,其次选择合适的援助项目,并设定合理的指标,最后针对援助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日本对非洲的援助以经济援助为主,政治、自然环境等的援助为辅助。在减贫战略框架下,全方位的对非洲进行援助。通过对日本在减贫战略下对非援助的分析,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建立更有效的援助战略、积极协调国内各方共同援助等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与安排。所以,我国在今后的对外援助中还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加强,让我国的对外援助更加高效。

刘亮亮[7](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赵美艳[8](2020)在《中国对外援助制度及其完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将对外援助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努力促进本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一直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的能力,丰富和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对外援助,巩固发展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外,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援助理念的对外援助实践,丰富了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推动南南合作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过去近70年的历程里,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容、形式、规模和制度几经变化,配合了不同时期的外交工作,为维护国家利益、拓展外交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援助国,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乃至整个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也登上了国际发展合作的舞台,提供的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国际发展援助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然而对外援助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和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切入点,还有一些亟需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对外援助目前尚没有一套专门的法律,仅有零散的部门规章。作为政府的一种对外交往行为,对外援助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外援助机关在行使国家权力时要有法律依据。有了对外援助基本法的相关规定,对外援助行为才会更加透明,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才能对中国的对外援助有更多的了解,避免不符合实际的批评和指责。二是对外援助决策、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碎片化,援外部际协调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对外援助的现实需要差距还较大。三是监督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对援外项目的监管只有对外援助管理机构自身(2018年3月之前为商务部,2018年3月之后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组织的监督和评估以及财政部对援外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缺乏外部监督评价机制。从国际法的视角来看,对外援助有可以适用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条约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1)在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中有半数以上的国家都制定了对外援助的基本法。(2)这些为中国的对外援助立法提供了借鉴。此外,传统援助国较为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也可以充分借鉴,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对外援助制度。随着中国对外援助各领域制度的完善,中国的对外援助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主动设置国际发展议程,引领国际发展援助规范,在国际发展援助机制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制度的视角对对外援助做出不同阶段的划分,结合具体的对外援助案例分析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欠缺之处以及其他国家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做法,为中国完善对外援助制度提供建议。同时,将对外援助制度的完善提升至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高度。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学术界在对外援助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一章对对外援助、制度、机制、治理结构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引入了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并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对外援助制度演变的分析框架。第二章从对外援助阶段划分、规制的演变和管理机制演变的维度介绍对外援助制度的演变,并根据提出的对外援助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其背后的演变逻辑。第三章分析对外援助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欠缺,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组织管理。为对外援助立法提供国际规制依据,并对比发达国家在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做法为中国完善对外援助制度提供借鉴。第四章提出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原则,分析中国对外援助制度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外援助制度在法律体系、机制建设和保障制度方面的完善建议。制度完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治理能力,参与全球治理。这也是当前中国一系列改革推进的目标。对外援助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是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突破口。因此,本章还在分析全球发展治理新格局的基础上,论述中国如何以对外援助为抓手更好地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发展治理中。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完善对外援助制度势在必行。中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外援助改革,完善对外援助的法律体系,完善对外援助的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发展援助格局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参与全球发展治理。

王欢[9](2020)在《印度对南亚五国援助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中,大部分国家都与对外援助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或以援助国的身份或以受援国的身份出现在对外援助舞台上。对外援助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随着对外援助的不断发展,如今对外援助领域中又出现了许多新兴援助国,并在国际援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国际援助体系更加多元化,而印度就是新兴援助国的一员。独立后,印度一直作为援助接受国,对西方的工业化国家和前苏联处于依赖状态,但是,如今的印度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援助计划,并积极的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发展援助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接受国之一;但印度的地位现如今已被重新定义为新兴援助国。在1951年到1992年之间,印度获得了550亿美元的外国援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援助接受国。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印度的这一身份发生了转变。此前,学者们对于印度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其作为受援国的地位,而近年来,其作为援助提供者的身份变化并未得到过多的重视,所以本文选择印度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对外援助的相关研究添砖加瓦。虽然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速不断加快,但是,其本国的贫困人口仍有很多,但印度同时也属于新兴援助国,所以本文选择印度来进行研究,来观测其在提供对外援助以帮助受援国的同时是否会促进印度对受援国的出口。本文选取了2003-2018年印度对外援助的数据,利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印度对南亚五国的援助的贸易效应。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援助和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印度对南亚五国的援助、印度和南亚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以及双边距离作为自变量,选取印度对南亚五国的出口作为因变量来构建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印度对南亚五国提供的援助对印度对该五国的出口有积极正向的影响。印度对南亚五国提供的援助每增加1个单位,印度对该五国的出口就会增加0.07个单位。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印度在提供对外援助的同时,也能对其自身的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出口增加),也就是会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在提供对外援助过程中所获得的双赢效果,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最后,在对印度与南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和援助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印度对外援助中存在的问题。鉴于印度与中国同属于新兴援助国,印度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新兴援助国共性的问题,所以本文也提出了改进对外援助中的几点政策建议。

苏月[10](2018)在《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多边开发银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旨在重建战后全球经济、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并消除贫困。半个多世纪以来,多边开发银行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多边开发银行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发展资金和专业咨询,也是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私营金融部门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有效性面临着多重挑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研究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有效性问题。宏观层面,本文分析了多边开发银行的成立背景、治理结构和援助实践。本文发现,多边开发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边援助体系不平衡问题,但是中等偏下收入水平的国家很难从现有的援助体系中获益。本文还对照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规模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收入公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受援国经济结构方面的工作仍有很多不足。微观层面,本文分析了影响多边开发银行微观援助项目有效性的因素和机制。本文通过整理世界银行1996年以来的340个项目完成报告,构建了新的数据资料库。这个数据库与世界银行本身的项目数据库相比,增加了如下指标:项目批复时预计的建设工期和实际的建设工期、预计和实际的项目成本、借款国的出资金额、共同融资出资方以及共同融资方的计划出资金额和实际出资金额等。本文利用新构建的数据库,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多边开发银行微观援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资金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边发展援助的国别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是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分配依然受到发达国家的政治干预,影响了援助决策。因此,多边开发金融体系需要弥补现有的援助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第二,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规模相比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来讲依然不足,需要通过扩大银行资本金的方式来提高援助规模。共同融资模式是提高援助规模的途径之一,但是需要重点开发的融资伙伴是官方发展援助委员会以外的机构,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援助规模。第三,援助项目的微观有效性是宏观有效性的基础,多边开发银行需要充分了解影响微观有效性的因素和机制以更好地管理援助项目,使多边开发银行能以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四,多边开发银行需要重视援助的宏观和微观有效性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需要捋顺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从而全面提高发展援助的有效性。

二、世界银行赠款创新小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银行赠款创新小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气候投融资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3.3.5 研究结论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3.4.3 假设检验
        3.4.4 模型结果分析
        3.4.5 稳健性检验
        3.4.6 实证结论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5.1 总体政策需求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5.3 监督评价体系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二: 调研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启示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峻
        1.1.2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1.3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缺口严重
        1.1.4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缺乏引导
        1.1.5 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识别评估能力不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
第2章 体系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界定
    2.2 气候变化基本内涵
    2.3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概念
        2.3.1 减缓气候变化
        2.3.2 适应气候变化
    2.4 气候投资项目相关概念
        2.4.1 绿色与低碳
        2.4.2 绿色金融
        2.4.3 气候金融
        2.4.4 气候资金
    2.5 评估体系及方法
        2.5.1 相关原则标准
        2.5.2 权重确定方法
        2.5.3 综合评估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评估体系构建
    3.1 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估体系框架设计
    3.3 评估指标确定
        3.3.1 指标选取原则
        3.3.2 评估指标确定
    3.4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4.1 层次分析法
        3.4.2 指标权重确定
    3.5 综合评估
        3.5.1 评估标准确定
        3.5.2 综合评估模型
        3.5.3 确定评估等级
    3.6 评估体系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估体系实证研究
    4.1 项目概况
    4.2 体系评估实施及结果
        4.2.1 评估体系实施
        4.2.2 项目评估结果
    4.3 评估体系分析
        4.3.1 评估结果总体分析
        4.3.2 项目类型因素分析
        4.3.3 行业领域因素分析
        4.3.4 资金与减缓效应分析
        4.3.5 评估前后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5)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动因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动因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视角
        0.3.2 研究方法
    0.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0.5 主要创新点
第1章 美国PPP法律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社会现实需要
        1.1.1 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改善
        1.1.2 财政紧张亟需缓释压力
        1.1.3 公用事业进一步市场化
        1.1.4 从大政府回归有限政府
        1.1.5 私人部门追求商业利益
        1.1.6 美国平民主义蓬勃发展
    1.2 PPP运作规范要求
        1.2.1 促进优势实现
        1.2.2 防范异化风险
    1.3 传统法律障碍
        1.3.1 联邦法律对PPP的限制
        1.3.2 州宪法对PPP的限制
        1.3.3 州其他法律对PPP的限制
    1.4 新公共管理理论盛行
        1.4.1 管理没有公私之分
        1.4.2 政府应当掌舵,而不是划桨
        1.4.3 公共服务是根本目的
    1.5 小结
第2章 美国PPP法律的形成与发展
    2.1 美国PPP的立法环境与条件
    2.2 美国PPP法律发展的基本阶段
        2.2.1 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部PPP法律颁布
        2.2.2 联邦颁布FAIR等一系列PPP支持法
        2.2.3 金融危机结束与法律二元格局的形成
    2.3 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
        2.3.1 联邦PPP法律
        2.3.2 州PPP法律
    2.4 美国PPP法律发展趋势和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美国PPP的授权法律制度
    3.1 联邦法律放开公私合作限制
        3.1.1 在PPP融资方面的创新
        3.1.2 在PPP采购方面的突破
    3.2 州法律明确授权公私合作
        3.2.1 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
        3.2.2 以严格授权为特点
        3.2.3 明确问责与采购标准
        3.2.4 平衡不同的价值取向
    3.3 小结
第4章 美国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
    4.1 政府PPP机构的设立
    4.2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4.2.1 PPP项目的筛选与识别
        4.2.2 PPP项目的准备
        4.2.3 PPP项目的采购
        4.2.4 PPP项目的执行
    4.3 PPP合同的框架与基本要求
    4.4 PPP项目实施配套制度
        4.4.1 法律实施细则
        4.4.2 利益冲突及其处理
        4.4.3 信息公开
        4.4.4 保密承诺
    4.5 小结
第5章 美国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
    5.1 PPP项目融资领域联邦与州的分权与制衡
    5.2 《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及其影响
        5.2.1 开启后州际时代的ISTEA
        5.2.2 首次聚焦建设外的预防性维护
        5.2.3 首次开放州交通融资决策自由
        5.2.4 首次为交通支出设置资金担保
        5.2.5 首次确立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5.2.6 首次将加强合作作为改革方向
    5.3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TIFIA)及其实施
        5.3.1 TIFIA发展情况
        5.3.2 TIFIA计划概要
        5.3.3 TIFIA信贷援助过程
        5.3.4 TIFIA补贴成本
        5.3.5 TIFIA计划资金
        5.3.6 TIFIA项目融资
    5.4 《水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WIFIA)及其实施
        5.4.1 WIFIA发展情况
        5.4.2 WIFIA计划概要
        5.4.3 WIFIA计划执行情况
    5.5 小结
第6章 美国PPP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政策的衔接
    6.1 与宪法上行政赔偿制度的衔接
    6.2 与政府合同法上违约责任制度的衔接
    6.3 与公共采购法上竞争性招标程序的衔接
    6.4 与环境保护法上环境审查制度的衔接
    6.5 与担保法上自助制度的衔接
    6.6 与工资法的衔接
    6.7 与税法上公司所得税规定的衔接
    6.8 与国家安全法的衔接
    6.9 与劳工、美观等政策的衔接
    6.10 小结
余论:美国 PPP 法制状况对中国 PPP 法律治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减贫战略与国际援助
    第一节 减贫战略产生的背景
        一、减贫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减贫战略产生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减贫战略的发展过程
        一、减贫战略的产生
        二、减贫战略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减贫战略的内容
第二章 日本的减贫战略
    第一节 日本对外援助体制的确立与援非历史
        一、日本对外援助的四大阶段
        二、日本对非援助的历史和对非援助外交
    第二节 日本减贫战略的分析
        一、日本减贫战略的理念
        二、日本减贫战略的实践
        三、日本减贫战略的作用
    第三节 减贫战略下日本对外援助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减贫战略下日本对埃塞俄比亚援助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制定
        一、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制定框架
        二、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制定阶段方针
    第二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实施
        一、日本减贫战略中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
        二、日本减贫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三、日本减贫战略中教育与卫生项目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评估
        一、关于援助政策目标的评估
        二、关于援助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四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反思
第四章 日本援非的减贫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对外援助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援助的现状
    第二节 关于我国今后援非的思考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中国对外援助制度及其完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从制度完善的角度研究对外援助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对外援助的相关概念辨析
        二、制度与机制
        三、对外援助制度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一、制度变迁的原因
        二、制度变迁的过程
        三、制度变迁的阻力
        四、对外援助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一、对外援助阶段的划分
        二、不同援助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框架下对外援助规制体系的变迁
        一、对外援助第一阶段——以领导人主张和政策方针为主的制度体系
        二、对外援助第二阶段——战略方针继承、调整与执行规范的制定
        三、对外援助第三阶段——以部门规章为主的制度体系
        四、对外援助第四阶段——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第三节 对外援助管理机制模式发展
        一、总交货人制度
        二、承建部负责制
        三、投资包干制和承包责任制
        四、21世纪初期的援外管理机制
        五、援外管理部门重归专门部委
    第四节 对外援助管理制度变迁的演变逻辑
        一、制度变迁的宏观与外部背景因素
        二、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三章 当前对外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节 对外援助法律制度缺失
        一、现有规章制度的评析
        二、对外援助立法的必要性
        三、对外援助的国际规制依据
        四、其他国家对外援助法律借鉴
    第二节 对外援助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现有管理机制评析
        二、其他国家援助管理机制的借鉴
    第三节 对外援助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以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为例
        一、东亚减贫项目总体概况
        二、东亚减贫项目组织管理分析
        三、东亚减贫项目进展情况分析
        四、东亚减贫项目存在问题分析
        五、东亚减贫项目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中国对外援助制度的完善建议与战略展望
    第一节 制度设计思路
        一、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
        二、制度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对外援助制度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对外援助法律体系
        二、完善对外援助管理机制
        三、完善对外援助监督评估机制
    第三节 全球发展治理变革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展望
        一、治理结构
        二、全球发展治理新格局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战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印度对南亚五国援助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援助与贸易的关系
        二、文献评述
第二章 对外援助与贸易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援助与双边出口的传导渠道
        一、因果关系
        二、反向因果关系
    第二节 援助与贸易的其他理论
        一、荷兰病和援助依赖效应
        二、“捆绑”援助
        三、其他机制
第三章 印度与南亚五国贸易与援助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印度的援助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赠款和贷款援助
        三、技术援助和培训
        四、信贷额度
    第二节 印度对南亚五国的援助
        一、印度对孟加拉国援助
        二、印度对不丹援助
        三、印度对马尔代夫援助
        四、印度对尼泊尔援助
        五、印度对斯里兰卡援助
    第三节 印度与南亚五国的双边贸易
        一、近年来的贸易额及增长
        二、主要贸易产品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一、基础模型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面板协整检验
    第三节 模型回归
        一、回归结果
        二、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第二节 印度对外援助的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
        一、存在问题
        二、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多边开发银行概述
        二、多边开发银行发展援助面临的有效性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发展援助工作中的角色转换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多边开发银行援助的规模和分布
        二、发展援助宏观有效性研究
        三、多边开发银行援助项目微观有效性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多边开发银行
        二、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
        三、援助有效性
    第二节 援助有效性相关理论
        一、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经济的影响机制
        二、国际公共产品以及供给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机构和委托代理理论
    小结
第三章 多边开发银行的运营模式
    第一节 成立背景和治理结构分析
        一、世界银行集团
        二、美洲开发银行
        三、非洲开发银行集团
        四、亚洲开发银行
        五、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六、多边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分析
    第二节 援助工具和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一、多边开发银行的援助工具
        二、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
        三、援助项目的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多边开发银行援助的宏观目标
        一、“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千年发展目标”的比较
    第二节 援助资金规模与援助有效性
        一、发展援助的需求日益增长
        二、援助资金规模不足
        三、援助资金规模不足对援助有效性的影响
    第三节 援助资金的区域分布与援助有效性
        一、援助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情况
        二、援助资金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
        三、援助资金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对援助有效性的影响
    第四节 援助资金的部门分布与援助有效性
        一、援助资金的部门分布
        二、援助资金的部门分布错配问题
        三、援助资金的部门分布错配对援助有效性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发展援助项目微观有效性现状
        一、多边开发银行发展援助的微观有效性
        二、提升微观有效性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多边开发银行微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项目周期
        二、案例研究
        三、微观有效性影响因素
    第三节 发展援助项目微观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指标解释
        三、回归模型的设定
        四、回归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对策
    第一节 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发达国家对银行的操控
        二、援助资金规模增长缓慢
        三、援助方式不当
        四、银行行政效率低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
        二、加强对共同融资援助项目的管理
        三、重视受援国的吸收能力
        四、完善援助战略的制定
        五、提高行政效率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世界银行赠款创新小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2]卡特政府时期驻韩美军撤军问题与韩美关系[D]. 李南希. 山东大学, 2021
  • [3]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D]. 姚峰. 外交学院, 2021(11)
  • [4]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研究[D]. 赵东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D]. 贾韶琦. 湘潭大学, 2020(12)
  • [6]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D]. 孙一. 外交学院, 2020(08)
  • [7]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8]中国对外援助制度及其完善问题研究[D]. 赵美艳. 外交学院, 2020(08)
  • [9]印度对南亚五国援助的贸易效应研究[D]. 王欢.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10]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有效性研究[D]. 苏月.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世界银行资助创新小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