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

一、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焕[1](2021)在《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探讨益肾祛瘀泄浊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DKD-G4A3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治疗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DKD-G4A3期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加服益肾祛瘀泄浊方,疗程均为12周。观察、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UAER、e GFR、Scr、BUN、2h PG、FPG、Hb Alc、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对照组治疗后对形寒肢冷、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不实四项中医症候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主要症候和次要症候积分均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e GFR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在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益肾祛瘀泄浊汤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能提高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从而延缓DKD的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王佳莹[2](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呈现慢性、渐进性的发病过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学说包括脑缺血低灌注、血脑屏障破坏、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其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于头颅MRI及基于影像学的视觉评估量表,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近期的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可能是脑血管性疾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RDW和血清Hcy水平与WM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03人。按照有无WML分为对照组和WML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RDW-CV、RDW-SD、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参数;血脂四项;Hcy、叶酸、维生素B12;糖化血红蛋白等。采用头部MRI进行WML的诊断,同时依据WML影像学表现进行Fazekas评分,并根据WML严重程度不同、部位不同再进行分组。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探讨RDW及血清Hcy水平与患者WML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03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Fezakas量表评分分成对照组(n=92)、轻度者(n=151)和中重度者(n=160)。WML组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既往卒中史、高水平RDW-SD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示RDW-SD(r=0.464,P<0.001)及Hcy(r=0.224,P<0.001)水平与Fazeka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且RDW-SD与Hcy存在正相关性(r=0.133,P=0.008)。(2)不同部位中重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无/轻度者与中重度者两组间比较年龄、高血压、卒中史、RBC、Hb、HCT、MCH、MCHC、RDW-SD、RDW-CV、TG、Hcy、VBc、Vit B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轻度与中重度PVWML组及无/轻度与中重度DWML组比较与总WML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无/轻度与中重度DWML组两组间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校正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史后,Hcy(OR=1.037,95%CI 1.007-1.068,P=0.015)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再纳入血常规相关因素后,发现卒中史(P=0.103)和Hcy(P=0.165)不再是中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高龄(OR=1.098,95%CI 1.061-1.136,P<0.001)、高血压(OR=2.276,95%CI1.273-4.069,P=0.006)、高水平RDW-SD(OR=1.893,95%CI 1.214-2.951,P=0.005)、低水平MCH(OR=0.341,95%CI 0.128-0.909,P=0.032)是中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中重度PVWML与中重度总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同;而中重度DWML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72,95%CI 1.037-1.109,P<0.001)、高血压(OR=2.049,95%CI 1.091-3.845,P=0.026)、既往卒中史(OR=2.552,95%CI 1.355-4.806,P=0.004)、高水平RDW-SD(OR=1.746,95%CI1.097-2.779,P=0.019)。(4)RDW-SD与中重度WML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 0.721-0.814,P<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RDW-SD最佳截断值为41.80f L,其对中重度脑白质病变预测敏感度为71.3%,特异度为70.4%。结论:中老年人,RDW与Hcy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龄、高血压、RDW-SD水平升高是脑白质病变及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无论总WML、PVWML还是D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RDW-SD对脑白质病变及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赵颖[4](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袁术鹏[5](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医院感染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位居美国居民死亡原因第八位。其中,泌尿系感染是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感染的36%~40%,一旦发生感染往往影响到患者的病情恢复及增加治疗成本。老年患者作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需引起医疗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所以,老年骨科患者的早期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可以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预后有所了解,并助于医生的临床决策。研究目的通过对真实世界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文本型数据和实验室检验的数字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9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望京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611份临床电子病历。研究因素为确保研究的多角度和多维度,应尽可能多的提取病历信息中可以用于观察的特征,数据主要包含273个电子病历中包含的相关特征,其中连续型特征189个,离散型特征84个。统计方法使用EXCE1对数据进行储存,然后对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和降维,最后进行质量控制,最终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对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统计,剔除缺失比例大于30%的特征,并对缺失比例小于30%的特征进行多重插补。离散特征使用卡方检验;连续特征满足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使用Wilcoxon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带入python中的5种机器学习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Balanced Bagging Classifier、Easy Ensemble Classifier、Balanced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XG Boost)中,通过对模型参数(AUC 等)的比较,确定最佳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进行降维,剔除部分模型特征,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出最终模型。研究结果通过logistic模型共得到危险特征10项,分别为是否导尿、恶性肿瘤史、大型血小板比率、β 2微球蛋白术前最小值、尿液PH术前最小值、腰椎和骨盆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凝血酶凝结时间、其他心率失常、泌尿系其他疾患。保护特征7项,椎管内麻醉、局麻、手指和脚趾的后天性变形、神经阻滞、肩损害、尿比重术前最大值、尿常规二分类变量阳性。模型参数AUC=0.8163、准确率0.6241、特异度0.8333、灵敏度0.6170、阳性预测值0.9910、阴性预测值0.0681、阳性释然比3.7020、阴性释然比0.4590。模型公式logistic(C=1.0,classweight=’balanced’,dual=False,fitintercept=True,interceptsca ling=1,maxiter=100,multiclass=’warn’,njobs=None,penalty=’12’,random state=None,solver=’warn’,tol=0.0001,verbose=0,warmstart=False)研究结论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老年骨科患者术后UTI 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内部验证发现对老年骨科术后患者UTI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模型特征发现,术后UTI相关特征共计17项。其中导尿、恶性肿瘤史、大型血小板比率、β 2微球蛋白术前最小值、肩损害、尿液PH术前最小值、腰椎和骨盆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其他心率失常、泌尿系其他疾患,呈正相关关系。椎管内麻醉、局麻、手指和脚趾的后天性变形、神经阻滞、肩损害、尿比重术前最大值、尿常规二分类变量阳性成负相关关系。创新点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纳入样本量大,为骨科手术患者。观察特征全面,不预先设定模型特征,完全通过统计分析在高纬度临床特征中寻找。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选择种类多,此外与传统SPSS中logistic回归相比,可对样本不平衡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模型更加稳定可靠,对阳性或阴性结局均有较好预测能力。利用ICD-10编码对文本类型诊断信息进行标准化和降维,提高了文本类临床信息的利用率。

林姿豫[6](2020)在《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差异,分析血栓弹力图是否能对糖尿病足辨证分型起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及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糖尿病足患者各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及入院后第一次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Angle值、MA值、CI值、G值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Y30、EPL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型对比,气血两虚、络脉瘀阻组R值、K值较湿热毒蕴、筋腐肉烂组升高,Angle值、MA值、CI值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30、EPL、G值两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血栓弹力图在糖尿病足证型中表现出的灵敏指标,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更加亢进,R值、Angle值、K值、MA值、CI值均可作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姜敏[7](2020)在《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对比五虫散和脉管复康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血凝四项以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五虫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广泛应用及开发新药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二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脉管复康片口服,治疗组给予五虫散口服,均14天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的变化,采用SPSS20.0对治疗前后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踝肱指数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粘度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4)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两组药物均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踝肱指数,五虫散在改善踝肱指数方面优于脉管复康片;(2)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五虫散治疗效果优于脉管复康片;(3)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五虫散治疗效果优于脉管复康片;(4)两组药物受试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四项均无异常,表明五虫散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安全性。

程梦蝶[8](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结构功能紊乱、血管壁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泡沫细胞的形成和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合成增加为特征的渐进性病理过程。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往往因为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而被忽视,一旦发展至严重阶段,可能会危及生命,故识别危险因素和尽早干预是预防冠心病不良事件的重要措施。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个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程度的参数,传统上常与实验室其他血液学指标一起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人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水溶性蛋白质,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机体营养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RDW水平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是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和不良结局的预测因子。另有报告称,RDW 与 ALB 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lbumin ratio,RAR)作为一项联合的新型指标,可预测乙肝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而且比RDW和白蛋白更准确。然而RAR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尚未得到评价。目的本研究将探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RAR)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长期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患者333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547例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91例),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根据RAR值将患者分为两组:低值组RAR<0.33(n=1782)和高值组RAR≥0.33(n=1556)。本研究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ACM)和心源性死亡(Cardiac mortality,CM),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截止随访日期为 2019 年 6 月。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7.59±22.24个月。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 ACM(HR=3.021,95%CI:2.047-4.459,P<0.001)、CM(HR=3.392,95%CI:2.042-5.632,P<0.001)及 MACE(HR=1.238,95%CI:1.011-1.515,P=0.039)等长期结局显着不同。采用多因素分析的Cox模型,对性别、年龄、尿素氮、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结果显示:在全部患者中,入院时RAR值与ACM(HR=2.111,95%CI:1.397-3.190,P<0.001)、CM(HR=2.317,95%CI:1.360-3.950,P=0.002)及 MACE(HR=1.257,95%CI:1.012-1.562,P=0.039)等长期不良结局相关,与调整之前变化不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ACM(HR=2.005,95%CI:1.251-3.214,P=0.004)和 CM(HR=1.993,95%CI:1.097-3.622,P=0.024)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仍具有显着差异。而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调整混杂因素后RAR与PCI术后长期不良结局无相关性。结论入院时RAR水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长期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长期预后无相关性。RAR很可能成为一种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风险的有用的方法,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以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苏小华[9](2020)在《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还不能完全适应日趋丰富的饮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小型猪的胰岛素肽链氨基酸组成和人类最为相近,自身的糖代谢、脂代谢的特点也与人类接近,小型猪是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理想模型动物。N-乙基-N-亚硝基脲(ENU)是一种较强的基因诱变剂,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诱导产生大量随机突变表型,进一步通过表型筛选及遗传试验可能获得具有特殊表型的突变系动物,可用于建立人类遗传性疾病研究新模型。本研究采用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对象,通过ENU诱变剂筛选建立大型哺乳动物基因突变模型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筛选过程中通过对猪只空腹血糖的定时监测,获得一头血糖偏高的种公猪。通过近亲繁殖的方式,经过数代净化,建立高血糖家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以85mg/lkg剂量直接在巴马猪公猪阴囊部位注射ENU诱变剂,获得可提供诱变精液的种公猪。目前已建立一个可遗传的血糖持续偏高家系2907家系,其G1代2907种公猪24个月空腹血糖持续6.3mmol/L水平以上。G3、G4代连续6个月的餐前血糖平均值分别为5.56 mmol/L和6.59 mmol/L。G5代3-6月龄餐前血糖平均值为7.48 mmol/L。静脉给糖实验显示2907和1只G5代达到糖尿病检测标准,2只G5代达到糖尿病前期检测水平。(2)生理生化和血糖相关指标检测结果:12月龄G3代所测指标对正常对照比较PLT、TG、HDL-CH和INS高血糖组平均值高于正常组(p<0.05)。3月龄G4代猪只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BC、PLT、ALT、LDL-CH和ALB高血糖组平均值低于正常组(p<0.05)。6月龄G4代猪只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所测指标中PLT、TG和TP值高血糖组平均值低于正常组,TBIL值高血糖组高于正常组(p<0.05)。G5代3月龄于正常对照组相比生理生化指标中CHOL、HDL-CH、LDL-CH和体重高血糖组高于正常组(p<0.05),血糖相关指标INS、FMN和C肽均无明显差异。凝血功能的四项指标中G3代APTT,G5代APTT和PT高血糖组大于正常组(p<0.05)。(3)对猪的肝脏、胰脏和皮肤组织切片进行了 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选育组胰岛组织中胰岛团个数减少,且团内细胞数量减少,分泌管病变程度介于对照组和STZ组,符合近1年的血糖测试结果。(4)对猪的肝脏组织提取RNA进行RNA-seq测序。选育的高血糖的猪肝脏转录本中EGR1、TNF14和AFM在选育中出现明显下调(P<0.05)。在通路研究中,TNF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和PPAR信号通路在肝脏实验组转录组中具有最显着地改变。(5)5个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结果和测序结果的表达趋势一致。另外4个无显着性差异,其中正常对照组和血糖偏高组趋势一致基因有:ADH4、RHCG和E22200基因。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利用2907血糖偏高公猪初步建立了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2907家系具备血糖升高、血脂紊乱及胰岛损伤的特点。

张羽墨[10](2020)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五种推拿手法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研究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推拿五法作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推拿手法模拟仪分别模拟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推拿五法,对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推拿对血栓形成的影响: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运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对大鼠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观察变化并计算应变率比值。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表达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TXB2、6-Keto-PGF1α的表达变化。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DVT大鼠血液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的变化。从超声,血液凝血、纤溶功能,血液流变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1.1超声弹性成像: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1.2应变率比值: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P<0.05),拨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2.1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干预3天后,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拨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显着短缩(P<0.01),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3凝血酶时间(T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4纤维蛋白酶原(FIB):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5 D-二聚体:干预3天后,拨法组含量比模型组增高(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6血栓素B2(TXB2):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2.7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干预3天后,拨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P<0.01),点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1),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降低(P<0.05),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虽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3.1低切变率:干预3天后,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2中切变率:干预3天后,假手术、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3高切变率: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3.4血浆粘度:干预3天后,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切变率降低(P<0.05),点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1超声弹性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2凝血、纤溶功能表明:推拿五法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作用于DVT大鼠安全性高,但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存在一定风险;3天,10天两个时间点,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均存在风险。3血液流变学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推拿五法中点法、推法、牵拉法对于DVT大鼠的早期干预安全性高,但随着干预天数的增加点法、推法、牵拉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存在风险。建议推拿临床中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多用点法、推法等轻柔手法,拨法、揉法慎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时间选择、力量大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1.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DKD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DKD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论治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和评分标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次症候积分及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 GFR、Scr、BUN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值的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4 糖尿病肾脏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5 观察指标的选择
    6 对DKD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认识
    7 益肾祛瘀泄浊汤方药分析
    8 疗效总结与分析
        8.1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8.3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4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磁共振检查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受试者临床特征
    3.2 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2.1 WML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2 WML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2.3 RDW-SD与脑白质病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
    3.3 不同部位中重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3.1 中重度PVWML及 DWM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中重度PVWML及 DWML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3.3 RDW-SD预测不同部位中重度WML风险评估的ROC曲线
    3.4 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4.1 中重度总WM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中重度总WML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4.3 RDW-SD与中重度WML的 ROC曲线
    3.5 RDW及 Hcy与 Fazekas评分的相关性
    3.6 RDW-SD与 Hcy相关性
    3.7 RDW-SD与 Hcy联合诊断的价值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基础信息采集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6.2.1.1 体重的测量
        6.2.1.2 呼吸的测量
        6.2.1.3 心率的测量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6.2.1.5 肛温的测量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6.3.1 四诊信息采集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6.4.1 血液流变学
        6.4.2 血常规
        6.4.3 血糖
        6.4.4 凝血相关
        6.4.5 动脉血气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6.6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础指标
        7.2 证候积分量表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7.3.1 血常规
        7.3.2 血液流变学
        7.3.3 凝血与血糖
        7.3.4 动脉血气分析
    8.小结
第二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6.4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8.小结
第三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受试者来源
        3.2 受试者选择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3.2.8 脱落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信息采集内容
        4.1.1 基本信息
        4.1.2 中医证候量表
        4.1.3 生化指标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4.4 质量的控制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4.5 数据管理方案
        4.5.1 数据的填写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4.5.4 数据审核
        4.5.5 数据锁定
        4.6 统计分析方法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特征
        5.2 中医证候积分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5.3.1 血液流变学
        5.3.2 血脂血糖
        5.3.3 凝血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6.小结
讨论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进展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观察特征及提取位置
        1.4 数据提及储存
        1.5 数据转换及降维
        1.5.1 格式转换
        1.5.2 麻醉类型转换及降维
        1.5.3 诊断名称转换及降维
        1.5.4 异常值和缺失值处理
        1.6 术后泌尿系感染并发症判定规则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方法
        1.8.1 筛选自变量
        1.8.2 变量编码
        1.9 模型建立及寻优
        1.9.1 模型选择
        1.9.2 模型优化
        1.9.3 模型评估
    2. 结果
        2.1 数据提取结果
        2.1.1 患者人数及性别比例
        2.1.2 住院时间
        2.1.3 术中输液量及是否使用镇痛泵
        2.1.4 手术时间
        2.2 数据转换及降维结果
        2.2.1 伤后至入院时间统计
        2.2.2 中医辨病统计
        2.2.3 麻醉类型统计
        2.2.4 诊断名称统计
        2.2.5 数据缺失情况统计
        2.3 质控结果
        2.4 统计结果
        2.4.1 特征单因素统计结果
        2.4.2 初次模型降维
        2.5 初步模型对比
        2.5.1 初步模型在训练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5.2 初步各模型在测试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5.3 初步模型特征相关系数
        2.6 二次模型降维
        2.7 最终模型参数
        2.7.1 最终模型在训练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7.2 最终各模型在测试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7.3 最终模型特征参数
        2.7.4 模型公式
第三部分 讨论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临床预后模型
        3.2 模型危险特征分析
        3.2.1 年龄
        3.2.2 导尿
        3.2.3 既往史
        3.2.4 损伤部位
        3.2.5 使用镇痛泵
        3.2.6 实验室检查指标
        3.2.7 其他心律失常
        3.2.8 泌尿系其他疾患
        3.3 保护特征分析
        3.3.1 麻醉类型
        3.3.2 损伤部位
        3.4 模型预测能力
        3.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四) 研究方案
        (五) 观察指标
        (六) 检测方法
        (七) 统计方法
    三、统计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TEG参数比较
        (三) 证型间一般资料对比
        (四) 观察组TEG参数对比
讨论
    一、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一)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名的认识
        (二)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辨证分型论治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一) 代谢紊乱
        (二) 神经病变
        (三) 血管病变
        (四) 感染
        (五) 足部压力增高
    三、糖尿病足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四、基本资料分析
        (一) 观察组与对照组
        (二) 两证型间对比
    五、TEG在评价糖尿病足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
    六、TEG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七、研究意义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弹力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Rutherford和 Fontaine分期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临床资料搜集
        3.2 疗效性指标
        3.2.1 主要疗效指标
        3.2.2 次要疗效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3.1 肝功能和肾功能
        3.3.2 血凝四项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踝肱指数的判定标准
        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4.3 不良事件观察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ABI比较
    3 证候量化积分比较
    4 血流变比较
    5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 立题依据
    3 组方分析
        3.1 方药组成
        3.2 方药分析
        3.3 组方剂量
    4 剂型选择
    5 临床资料的分析
    6 疗效性分析
        6.1 从对ABI的影响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2 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3 从中医症候改善角度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4 五虫散的安全性
    7 选用脉管复康片作为对照药物的依据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附录

(8)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结局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临床结局
    3.3 共线性分析
    3.4 生存分析
4 讨论
5 研究局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白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1 红细胞分布宽度
        1.1 RDW与冠心病
        1.1.1 RDW与冠心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
        1.1.2 RDW与冠心病的预后
        1.1.3 RDW与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
        1.2 RDW与心力衰竭
        1.3 RDW与心房颤动
        1.4 RDW与高血压
        1.5 RDW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2 RDW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机制
        2.1 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
        2.2 炎症
        2.3 氧化应激
        2.4 贫血
        2.5 糖代谢紊乱
        2.6 维生素D缺乏
    3 白蛋白
        3.1 ALB与冠心病
        3.2 ALB与心力衰竭
        3.3 ALB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4 ALB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机制
        4.1 抗炎作用
        4.2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
        4.3 抗氧化作用
        4.4 其他可能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糖尿病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的简介
        1.1.2 现有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1.2 小型猪糖尿病模型的研究状况
        1.2.1 我国主要小型猪品种介绍
        1.2.2 小型猪在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应用优势
        1.2.3 小型猪在糖尿病研究中应用
    1.3 ENU诱变与育种
        1.3.1 表型驱动法建模
        1.3.2 ENU诱变法建模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1.4.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本研究的目的
        1.4.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种公猪的选育与建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5.1 2907家系种公猪的维持问题
        2.5.2 2907家系选育成功的可行性问题
        2.5.3 血糖偏高家系进一步培育的策略
        2.5.4 血糖偏高家系仔猪护理
    2.6 结论
    2.7 附图
第三章 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生理生化及血糖相关指标的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转录组测序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数据统计分析
        4.3.1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4.3.2 转录组装和新样本预测
        4.3.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4.3.4 SNP和INDEL的注释
        4.3.5 可变性剪切事件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模型
        4.4.2 肝脏、胰脏和皮肤组织的提取
        4.4.3 肝脏、胰腺和皮肤组织切片结果
        4.4.4 RNA抽提和纯化
        4.4.5 测序数据质量统计结果
        4.4.6 正常对照组和血糖偏高猪的差异
        4.4.7 肝脏差异基因相关通路分析
        4.4.8 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4.5 讨论
        4.5.1 小型猪糖尿病模型的建立问题
        4.5.2 巴马小型猪活体取肝脏和胰脏组织
        4.5.3 肝脏、胰脏和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
        4.5.4 肝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4.6 结论
    4.7 附表和图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深静脉血栓的现代研究进展
        1 DVT流行病学研究
        1.1 发病率
        1.2 好发部位
        1.3 年龄因素
        1.4 性别因素
        1.5 地域差异
        2 DVT病因学研究
        2.1 术后并发
        2.2 严重创伤
        2.3 恶性肿瘤
        2.4 内科疾病
        2.5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
        3 DVT诊断方法研究
        3.1 超声诊断
        3.2 实验室指标检测
        4 DVT治疗方法研究
        4.1 西医治疗方法
        4.2 中医治疗方法
        5 DVT机制研究
        5.1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2 抗凝机制障碍是血栓形成的前提条件
        5.3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5.4 血栓硬度变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推拿在血栓类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1 疗效
        1.1 总体概况
        1.2 脑血栓
        1.3 深静脉血栓
        1.4 其他血栓类疾病
        2 安全性
        2.1 临床报道
        2.2 实验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说明
    实验一 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
        实验一 整体实验流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凝血、溶功能的影响
        实验二 整体流程设计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
        实验三 整体流程设计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附录
    附录1 造模过程
    附录2 超声弹性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四、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熊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D]. 王佳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D]. 袁术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血栓弹力图与糖尿病足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姿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姜敏.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D]. 程梦蝶. 郑州大学, 2020(02)
  • [9]巴马小型猪高血糖家系的选育[D]. 苏小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D]. 张羽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