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学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

用光学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

一、用光学的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论文文献综述)

唐小欣[1](2021)在《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珊瑚砂是南海区域常见的天然工程材料,研究珊瑚砂工程特性对南海岛礁吹填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针对珊瑚砂研究多集中于常规力学试验,对其体波特性的研究较少,而体波的纵(P)波与剪切(S)波在液化判别、各向异性评价、地震反应分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泊松比是土体数值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常规试验无法直接获取,珊瑚砂与陆源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很大,珊瑚砂的泊松比选取经验值难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通过P、S波特性可得到珊瑚砂的泊松比。因此,研究珊瑚砂的体波特性具有很大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南海地区的珊瑚砂为试验对象,依据珊瑚砂吹填工程现场实际级配范围,配置了最大粒径为10mm的4组不同级配珊瑚砂,采用弯曲元波速测试系统,探索了弯曲元激发信号、接收信号的处理、提升测试精度的方法等,研究了围压、相对密实度、含水率等不同试验工况下的珊瑚砂体波特性。主要工作和成果:(1)探索珊瑚砂弯曲元激发、接收信号质量优化方法,分析不同围压、不同频率下的激发信号、接收信号的变化趋势。试验发现弯曲元P波接收信号始终保持高质量,且波速结果不受激发频率的影响;而剪切波信号受近场效应干扰明显,增加激发频率可减弱这一干扰、但不会消失,激发频率过高或者围压过高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2)探索弯曲元接收信号的初至识别方法,采用反转法、互相关法、零交法、峰值点法等对珊瑚砂剪切波弯曲元接收波信号进行识别、处理、对比,结果表明,第一反转法适用性最高,激发频率的增加会使剪切波速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频率超过10000Hz后这一效果不再明显。(3)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对珊瑚砂在围压、相对密实度、含水率等不同试验工况下进行了测试,试验表明,珊瑚砂体波波速总是随着围压、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体波波速一开始随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但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减小;饱和珊瑚砂的弯曲元纵波测试中可以观察到两种纵波。(4)参考Hardin经验公式的形式对体波波速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给出了依据孔隙比、围压等计算体波波速的经验公式;另外,结果表明珊瑚砂的体波波速与粗粒含量有关。(5)使用获得的体波波速对珊瑚砂的泊松比进行了计算,由于波速测量误差的存在,无法十分精确的获得泊松比值,但可以确定取值范围,并且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珊瑚砂的泊松比随围压增大而减小,泊松比受含水率的影响也与体波相同。

邹博[2](2020)在《基于后向声散射模型的海底沉积物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海洋开发和应用中,针对海底沉积物特性的调查不仅可以满足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的需要,同时海底也是海洋波导声传播的重要边界,对声呐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海底沉积物调查相关的理论基础,提高沉积物反演方法水平,本文面向高频海底声学应用需求,在贝叶斯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高效准确的后验概率密度(Posterior Probability Density,PPD)采样方法,利用海底沉积物后向散射强度来反演海底表层沉积物地声参数和地声模型对应的物理参数,并给出量化的不确定性,具体工作如下:(1)高频海底散射一般分为粗糙散射和体积散射两个部分,而二者对总散射贡献大小差异和沉积物特性息息相关。本文在地声反演中引入差分进化自适应Metropolis(Diffe Rential Evolution Adaptive Metropolis,DREAM)算法用以对参数后验空间进行高效准确地采样,并提出利用贝叶斯反演中先验到后验的相对熵来估计主要后向散射机制:来自沉积物界面的粗糙散射、来自沉积物内部的体积散射和二者混合散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正确实现对散射机制的评估。(2)对海底沉积物采用不同的介质假设(流体、弹性或者多孔弹性介质)对应不同的地声模型和声散射模型,而单一的假设或模型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沉积物,尤其是在先验信息缺乏时难以确定用于反演的最佳模型。本文在地声反演中提出多模型联合使用并引入模型选择方法,用以提高反演适用性并给出与当前观测数据匹配最佳的模型和反演结果。量化的模型选择标准给出的模型间贝叶斯因子表明:对于当前砂质沉积物后向散射强度的反演而言,基于多孔弹性介质的地声模型与散射模型相结合被认为是最佳的模型。(3)为了降低多模型联合反演带来的较大计算代价,提出采用替代模型来进一步提升反演效率。本文借鉴了在参数后验空间上迭代构造精确替代模型的思路,将多重尝试DREAM(ZS)(Multiple-Try DREAM(ZS),MT-DREAM(ZS))应用到地声反演中,并提出基于MT-DREAM(ZS)的自适应高斯过程模型贝叶斯地声反演(Adaptive Gaussian process Modeling-based Bayesian Geoacoustic Inversion,AGMB-GI),同时还引入自适应重采样(Adaptive Resampling,AR)并提出AGMB-GI-AR来提升替代模型的更新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获得与原始模型反演相近的结果,替代模型和原始模型间的贝叶斯因子表明AGMB-GI-AR能够更快地获得和AGMB-GI相当的结果,且最终能达到与原始模型反演结果非常接近的程度。(4)基于本文所提方法,分别采用Quinault站位和威海褚岛的实验数据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参数PPD与有限的模型参数实测值基本吻合。模型选择结果表明:两个地点的数据对应的最佳模型均为等效密度流体模型(Effective Density Fluid Model,EDFM)和流体散射模型,但褚岛数据反演结果相比Quinault站位数据而言,不同模型间差异变小。相对熵估计结果表明:Quinault站位的砂质沉积物的主要散射机制为粗糙散射,而褚岛黏土质沉积物的粗糙散射和体积散射能量相当。此外,测量更多频率和掠射角的后向散射强度数据进行反演能进一步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以PPD形式给出的反演结果,其本质就是基于先验信息、有限的数据和选用的模型给出反问题最合理、完备的解。

柳鸿博[3](2020)在《非饱和土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岩土材料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多孔介质,其中弹性波的传播问题一直都是数学物理、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石油化工、岩土工程抗震和垃圾填埋场建设以及核废料管理等工程的快速发展,温度变化等热效应和热扩散现象对土体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单相固体介质材料以及两相饱和多孔介质材料中热弹性波的传播问题。然而,由固-液-气三相构成的非饱和土等多孔介质材料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大量存在。因此,在考虑温度变化等热效应的影响下研究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将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本文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广义热弹性模型,通过质量平衡方程、渗流连续方程、动量平衡方程和广义非Fourier热传导定律等基本方程,经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的波动方程。运用Helmholtz势函数分解定理对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弥散特征方程。利用数值计算和参数分析讨论了各类热弹性体波的波速随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和介质温度等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对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理论进行退化,得到了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弥散特征方程,亦对其热弹性体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相关计算和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与前人等温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不仅存在三中压缩P波(P1波、P2波和P3波)和一种剪切S波,而且还存在一种与P2波和P3波相类似的热波(T波);热膨胀系数仅对P1波和T波的波速有较大影响;热传导系数仅对T波的波速产生影响;介质温度的升高将引起各类热弹性体波波速的同时增大;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特性与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传播特性相类似。其次文章基于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特性,分析讨论了Rayleigh波在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传播问题。通过引入势函数并结合自由、透水、透气和绝热的边界条件,经过理论推导给出了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Rayleigh波的弥散特征方程。运用数值算例,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Rayleigh波的波速随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和介质温度等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热膨胀系数的增大将引起Rayleigh波波速的增大;热传导系数对Rayleigh波的波速几乎无影响;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内部温度的升高将引起Rayleigh波波速的增大。最后文章在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和Rayleigh波的传播特性的研究基础上,分析讨论了热弹性体波在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问题及其在均质热弹性介质与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分界面上的透射问题。在各类热弹性体波中,以P1波和S波的传播较快而衰减最慢,故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体波,经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其分别入射时各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反射率/透射率的理论表达式。运用数值计算讨论了不同的热物性参数对各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反射率/透射率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各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反射率/透射率不仅与入射角有很大关系,而且受到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和介质温度等热物性参数变化的影响。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考虑热效应影响下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和Rayleigh波的传播特性。结果表明,在土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应重视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和介质温度等热物性参数对弹性波的波动特性的影响,这对于工程地震勘测等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仇浩淼[4](2019)在《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土介质作为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工程材料,是典型的多相多孔隙介质,其波动问题涉及到数学、力学等诸多学科,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勘探工程、地震工程和地球物理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自从Biot理论建立以来,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努力,双相多孔介质波动问题的研究已经日益成熟,非饱和三相多孔介质和双重孔隙多孔介质波动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实际上部分多孔介质,如冻土、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土、泥质砂岩等,其孔隙空间中除了有孔隙水和孔隙气体外,还可能有孔隙固体的存在。由于赋存方式不同,孔隙固体和多孔骨架常具有不同的力学行为,因此将其视为相互作用而又互不相同的两相,更为合理。本文考虑由沉积土颗粒组成具有连通孔隙,孔隙空间被1种孔隙流体和1种孔隙固体占据的三相多孔介质。基于前人的工作,采用哈密顿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等唯象方法,引入接触参数表征多孔骨架和孔隙固体之间的弹性作用和粘性作用,修正了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波动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Helmholtz分解对波动方程进行分解,建立了体波的特征方程。通过数值计算,比较了多孔骨架单相系统、多孔骨架和孔隙流体视为整体的单相系统、多孔骨架-孔隙流体双相系统、多孔骨架-孔隙流体-孔隙固体三相系统中体波的种类、相速度和衰减系数的频散特性,分析了孔隙率、固结系数等多孔骨架性质;孔隙固体含量、孔隙固体与多孔骨架相互作用强弱等孔隙固体性质对体波相速度和衰减系数的影响。接着本文在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了 P1波和SI波入射时,多孔骨架-孔隙流体-孔隙固体三相系统自由表面处的动力响应,分析了入射角;孔隙固体含量、孔隙固体与多孔骨架相互作用强弱等孔隙固体性质;入射波频率、透水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动力响应的影响。比较了孔隙固体处于悬浮模式和与多孔骨架紧密接触共同变形时,基于三相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的动力响应与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动力响应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分别建立了理想流体中压缩波、三相介质中P1波和三相介质中S1波入射时,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问题模型。讨论了反射波和透射波传播矢量和衰减矢量的方向。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界面透水和界面不透水时,入射角;孔隙固体含量、孔隙固体与多孔骨架相互作用强弱等孔隙固体性质;入射波频率、透水条件等环境因素对振幅率、相变、能流率以及界面处位移的影响。基于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理想流体波动理论和线性化的粘性流体波动理论,建立了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在自由透水/不透水界面处的类Rayleigh波传播模型;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在透水和不透水界面处的类Scholte波的传播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频率、透水条件等环境因素;孔隙固体含量、孔隙固体与多孔骨架相互作用强弱等孔隙固体性质对界面波相速度、相速度比、衰减系数和界面波引起的广义位移场的影响。最后,建立了粘性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在透水和不透水界面处的类Scholte波的传播模型,研究了将水视为理想流体的合理性以及何时需要考虑流体粘性两个问题。

涂喜[5](2019)在《孔隙弹性介质AVO正演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勘探目标的不断复杂,勘探技术的不断深入,基于单项介质建立的模型越来越不符合当前勘探的需要,如何建立更加符合实际地层的模型是当前勘探的重点。在当前的油气预测中,AVO正演技术还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利用AVO技术分析地震波反射系数随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关系,不仅可以得到地层的岩性参数和储层参数,还将有可能用于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因此,研究AVO技术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孔隙介质理论和AVO理论为基础,以AVO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首先研究了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下Zoeppritz方程的精确解以及部分近似方程,明确了各种近似式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然后分析了纵波反射系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孔隙介质理论,考虑到孔隙流体对岩石的影响,推导出孔隙弹性介质下的Zoeppritz方程,得到了两种表示形式(扰动系数形式和反射率项形式)精确解和近似方程,最后通过AVO正演分析,对比了两种表示形式下参数值的差异对纵波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影响,对预测地下储层岩性,流体性质和AVO反演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以扰动系数(αf、αμ和αρ)表示的四个方程,在扰动系数值较小时,线性(一阶)近似式和非线性(二阶和三阶)近似式都能很准确的预测精确的表达式,随着扰动系数值的增大,近似式的预测精度会降低,与非线性近似式相比,线性近似式的预测精度会显着降低。(2)以反射率项(Δf/f、Δμ/μ和Δρ/ρ)表示的四个方程,在反射率项值较小时,线性近似式和非线性近似式都能很准确的预测精确的表达式,随着反射率项值的增大,线性近似式的预测精度会显着降低,而非线性近似式仍能很好的预测精确的表达式。(3)对比分析这两种表示形式方程的AVO正演结果,以反射率项表示的AVO近似式比以扰动系数表示的AVO近似式的预测精度要高,因此可以选择以反射率项表示的AVO近似式来进行之后的AVO反演。

程时俊[6](2018)在《粘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和衰减特性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家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持续上升,地震油气勘探目标逐渐转向薄互层,裂缝型等复杂的油气藏,而先前的弹性介质理论已不能对实际地层介质对地震波传播地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实际的地球储层介质往往十分复杂,其介质成分中不仅包含有固体的骨架,同时介质普遍发育有孔隙,由于孔隙中填充着各种流体,其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进行对符合实际储层介质性质的复杂多孔介质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后续的地震勘探和地震资料解释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本文在前人的孔隙介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粘弹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模型,深入研究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传统的Biot理论是建立在Gassman方程基础上,深入考虑了孔隙中流体和固体岩石骨架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地相对流动所引起的摩擦损耗,其描述的是宏观现象,奠定了地震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的理论基础。随后大量研究表明,Biot理论并不能对地震波在岩石介质中的强衰减和高频散做出合理的解释,伴随着对Biot理论和众多实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孔隙介质的微观Squirt喷射流作用是导致地震波强衰减和高频散的主要因素,于是将Biot理论和Squirt喷射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BISQ模型。虽然BISQ理论较好的刻画了地震波在孔隙介质中的强衰减和高频散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较高频段,而地震勘探的有效频段主要集中在低频带,所以这与实际工作仍存在较大偏差。本文通过对BISQ理论的深入研究,将广义Zener线性体的岩石固体骨架粘弹机制引入BISQ模型,并充分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的影响,以符合实际地层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为例,推导出基于BISQ模型粘弹性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动方程。通过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技术,对介质中的地震波场在二维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就固体骨架的粘弹机制,裂隙参数以及薄互层对波场传播的影响进行讨论,得到相应的波场快照和地震合成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各介质参数对波场传播的影响。同时通过求解模型的平面波解,推导出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的方程,分析在地震频段范围内各模型参数的不同对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影响。

翟睿智[7](2018)在《非饱和土的弹性波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岩土工程、海洋工程、材料科学及声学等众多领域,弹性多孔材料中的波动问题都有其重要意义,它涉及到物理、土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诸多内容。自Biot理论开展以来,对多孔材料的研究大多只涉及到两相介质,即多孔介质的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的饱和状态。但是实际的工程材料,特别是天然材料,大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即多孔介质中的孔隙大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填充,例如,建筑地基的回填土、含有天然气的石油层等。因此,对于非饱和土的波动特性研究十分紧要。针对此类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例如,扩充的Biot理论、多孔介质理论和混合物理论。本文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了一类以骨架位移、孔隙水压、孔隙气压为未知量的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上对非饱和土的波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多孔介质理论基础上,考虑固体骨架的压缩性、流体的黏滞性等因素,使用固体及流体的质量和动量平衡方程,利用V-G模型和以吸应力表示的有效应力,得到了一类新的非饱和土控制方程。在Laplace域内,通过旋度及散度运算,得到了不饱和多孔介质中3种P波和1种S波的波速与衰减表达式。使用Massilon砂岩物理参数,结合数值算例,与已知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并分析了饱和度、频率、吸应力对波速及衰减的影响。此后本文在已建立的控制方程基础上,在一维情形下,运用Laplace变换和无量纲化得到了一组常微分方程。通过将自变量骨架位移、孔隙水压、孔隙气压以指数函数表示,并结合非齐次边界条件,得到了在Laplace域中柱顶受到荷载作用时的动力响应解答,利用数值逆Laplace运算得到了无量纲化下时域中的解,并与已有解答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改变相对渗透系数,证明了非饱和土中P2波、P3波的存在;最后分析了土体剪切模量、孔隙率及固体骨架压缩性常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宋佳,许成顺,杜修力,金浏[8](2017)在《不同渗透性饱和土中三类体波的传播性质研究与参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饱和土动力问题中,渗透系数决定了流-固耦合作用的强弱,是影响饱和土中体波传播特性的重要参数.针对渗透系数为有限值、零及无穷大3种情况,基于Zienkiewicz提出的u-w-p模型,推导获得了P1,P2和S波的波动方程及相应的名义波速.在此基础上,得到势函数表示的三类体波的波动方程的解,并结合解中各项的物理意义,给出了饱和土中波的实际传播波速及衰减系数.最后,逐一讨论了渗透系数、荷载频率、孔隙率和固相可压缩性系数对波速及其衰减特性的影响.

宋佳[9](2017)在《饱和土场地波动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土可看作由固体颗粒骨架及孔隙流体构成的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即饱和土。本文开展了饱和土的波动性质及饱和场地土-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数值方法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P1,P2和S波的传播特性。基于饱和两相多孔介质u-w-p模型,在渗透系数取有限值、零及无穷大三种情况,给出了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P1,P2和S波的波动方程和理论波速,系统地分析了渗透系数及荷载频率对P1,P2和S波的波速和衰减特性的影响规律。2.基于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建立了时、空解耦的双显式有限元法。(1)利用矩阵对角化方法,将饱和土u-p方程中质量和流体压缩矩阵均进行对角化简化,在空间上实现了结点间惯性及流体常变形压缩量的解耦。(2)在对角化的质量和流体压缩矩阵基础上,构建了三种适用于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有限元方程的双显式时域积分法,实现了时域内的解耦;并从理论和数值两方面,分析了提出方法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重点解决了大规模,强非线性饱和土动力问题计算效率极低的难题。3.基于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提出了一种不进行边界不透水假定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对于饱和场地土无限模型有限化处理带来的能量辐射问题,基于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结合合理的外形波假定,建立了一种不需进行边界不透水假定的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提出边界物理意义明确,容易实现,简化后的整体系统方程只需要改变边界结点系数矩阵对角线上的值,不存在时域积分时可能出现的人工边界高频数值失稳的问题,同时弥补了现有人工边界假定零渗透系数引起的准确性低,及忽略第二类压缩波等不足。4.双显式有限元法在饱和场地土-桩基-地上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提出的饱和两相介质双显式有限元法,借助OpenSees有限元开源平台,开发了求解饱和场地土-桩基-地上结构体系动力问题的计算程序。通过模拟课题组已开展的液化场地土-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说明了计算程序分析土-结相互作用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提出方法在分析饱和场地土-桩基-地上结构体系动力响应问题中的应用。

胡叶尘[10](2017)在《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解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程中遇到的土体绝大多数都是广义的非饱和土体。随着对场地地震波动响应问题研究的深入,针对非饱和土场地的抗震问题的研究理所当然的成为重点。目前,对于非饱和土体复杂场地波动的研究多是针对准饱和土状态,与天然状态下非饱和土体饱和度随深度大范围连续变化的真实状况相去甚远。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基于混合物理论本构模型,推导了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解析解,并利用该解答分析研究了地下水水位上升对地面运动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现有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非饱和土层中刚度传递矩阵;建立了基岩-饱和土层-成层非饱和土层复杂场地模型,利用传递矩阵法,求解了平面波P、SV入射下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的解析解。并且与已有的解进行了退化验证。(2)建立合理的考虑地下水位变化的地层分析模型,利用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解析解,从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土骨架刚度、地下水水位以上土体饱和度等多个角度,计算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地表位移放大系数的峰值减小,频率响应周期变长,对土骨架刚度较低的土体来说,上述效应更加显着。地上水位以上土体饱和度梯度变化时位移放大系数共振峰值较饱和度不变时减小。

二、用光学的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光学的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纵波与剪切波测试与应用
        1.2.2 弯曲元波速测试新方法
    1.3 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珊瑚砂弯曲元试验准备与方案
    2.1 珊瑚砂基本物理特性
        2.1.1 基本情况
        2.1.2 颗分试验
        2.1.3 比重
        2.1.4 相对密实度
    2.2 试验设备与原理
        2.2.1 弯曲元工作原理
        2.2.2 弯曲元工作模块
    2.3 弯曲元波速试验实验方案
    2.4 弯曲元试验基本流程
        2.4.1 试样制备
        2.4.2 操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曲元接收信号初至波识别方法对比分析
    3.1 常见初至波识别方法
        (1)初至法
        (2)峰值法
        (3)互相关分析法
        (4)特征点组合法
    3.2 提高弯曲元波速测试精度方法
    3.3 初至波识别方法选取
        3.3.1 珊瑚砂的弯曲元接收信号形态特征
        3.3.2 识别方法对比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珊瑚砂纵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珊瑚砂纵波波速与围压、相对密实度、级配的关系
    4.3 纵波的经验公式
    4.4 珊瑚砂纵波波速与含水率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珊瑚砂剪切波特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珊瑚砂剪切波速与围压、相对密实度、级配的关系
    5.3 剪切波速经验公式的应用与对比
    5.4 珊瑚砂剪切波速与含水率关系
    5.5 饱和土中剪切波波速
    5.6 剪切波速与状态参数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珊瑚砂泊松比特性
    6.1 引言
    6.2 珊瑚砂泊松比随围压变化特性
    6.3 珊瑚砂泊松比随含水率变化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参与科研项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基于后向声散射模型的海底沉积物参数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底沉积物声传播及界面声散射模型研究进展
        1.2.1 地声模型
        1.2.2 散射模型
    1.3 海底沉积物参数反演进展
        1.3.1 反问题求解方法
        1.3.2 地声反演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相对熵的海底后向散射机制评估
    2.1 引言
    2.2 基于流体介质的散射模型
        2.2.1 粗糙散射和体积散射的几何结构
        2.2.2 沉积物界面粗糙散射
        2.2.3 沉积物不均匀体积散射
        2.2.4 粗糙散射和体积散射的关系
    2.3 基于贝叶斯反演的相对熵估计
        2.3.1 贝叶斯反演
        2.3.2 先验到后验的相对熵求解
    2.4 仿真结果分析
        2.4.1 仿真设置
        2.4.2 反演结果与相对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散射模型联合的高适用性地声反演
    3.1 引言
    3.2 地声模型和散射模型
        3.2.1 EDFM流体散射模型
        3.2.2 VGS(λ)弹性散射模型
        3.2.3 CREB多孔弹性散射模型
    3.3 基于贝叶斯反演的模型选择
        3.3.1 贝叶斯证据和因子
        3.3.2 贝叶斯证据估计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实验描述
        3.4.2 参数敏感度分析
        3.4.3 参数反演
        3.4.4 模型比较和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斯过程替代模型的高效地声反演
    4.1 引言
    4.2 高斯过程模型
    4.3 基于替代模型的贝叶斯地声反演方法
        4.3.1 多重尝试DREAM(zs)
        4.3.2 基于自适应高斯过程模型的贝叶斯地声反演
        4.3.3 自适应重采样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参数反演结果对比
        4.4.3 替代模型更新过程以及与原始模型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外场数据的反演结果分析与验证
    5.1 引言
    5.2 Quinault站位数据分析与验证
        5.2.1 Quinault站位测量数据
        5.2.2 模型比较与选择
        5.2.3 基于EDFM流体散射模型的地声反演
    5.3 威海市褚岛实验数据分析与验证
        5.3.1 威海市褚岛测量数据
        5.3.2 模型比较与选择
        5.3.3 基于EDFM流体散射模型的地声反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模型计算所需部分变量
附录B 后向散射强度测量换算方法
附录C 英文缩略词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非饱和土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研究
        1.2.2 热弹性介质中Rayleigh波的研究
        1.2.3 热弹性介质边界体波的反射与透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文的创新性
第2章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的体波
    2.1 概述
    2.2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控制方程
        2.2.1 质量平衡方程
        2.2.2 渗流连续方程
        2.2.3 动量平衡方程
        2.2.4 广义热传导方程
        2.2.5 波动方程
    2.3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问题
        2.3.1 热弹性体波的特征方程
        2.3.2 解的验证
        2.3.3 数值计算与分析
    2.4 解的退化: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的体波
        2.4.1 基本方程
        2.4.2 波动方程
        2.4.3 热弹性体波特征方程
        2.4.4 数值计算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波
    3.1 概述
    3.2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Rayleigh波的传播问题
        3.2.1 Rayleigh波的波场方程
        3.2.2 边界条件的建立
        3.2.3 Rayleigh波的特征方程
        3.2.4 解的验证
        3.2.5 数值计算与分析
    3.3 解的退化: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波
        3.3.1 Rayleigh波特征方程的建立
        3.3.2 数值计算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处体波的反射和透射
    4.1 概述
    4.2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波动方程
    4.3 体波在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
        4.3.1 反射系数的推导
        4.3.2 数值算例与分析
    4.4 体波在不同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4.4.1 单相热弹性介质波动理论
        4.4.2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推导
        4.4.3 数值算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介质骨架性质研究
        1.2.2 饱和多孔弹性介质波动理论研究方法
        1.2.3 孔隙气体和孔隙固体填充物的影响研究
        1.2.4 多孔弹性介质界面处界面波研究
        1.2.5 多孔弹性介质界面处反射与透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多孔介质的骨架模量
        2.2.1 Biot-willis有效应力系数法
        2.2.2 Nur临界孔隙度法和Pride固结系数法
        2.2.3 多孔骨架中的体波
    2.3 饱和多孔介质Biot理论
        2.3.1 基本假定
        2.3.2 本构方程
        2.3.3 运动方程
        2.3.4 频率的影响
    2.4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基本理论
        2.4.1 基本假定
        2.4.2 本构方程
        2.4.3 运动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限空间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的体波
    3.1 引言
    3.2 体波的特征方程
    3.3 模型比较
    3.4 数值计算与讨论
        3.4.1 孔隙率的影响
        3.4.2 固结系数的影响
        3.4.3 水饱和度和接触参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体波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
    4.1 引言
    4.2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控制方程
        4.2.1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波动及基本解
        4.2.2 边界条件
    4.3 体波在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半空间自由表面上的反射问题
        4.3.1 问题描述
        4.3.2 P1波入射问题
        4.3.3 S1波入射问题
        4.3.4 数值计算与讨论
    4.4 模型退化验证
        4.4.1 基于Biot理论(双相模型)的反射模型
        4.4.2 特殊情况
        4.4.3 模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
    5.1 引言
    5.2 理想流体中压缩波在界面处的反透射问题
        5.2.1 问题描述
        5.2.2 理想流体控制方程及基本解
        5.2.3 边界条件
        5.2.4 波函数
        5.2.5 数值计算与讨论
    5.3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体波在界面处的反透射问题
        5.3.1 问题描述
        5.3.2 P1波入射问题
        5.3.3 S1波入射问题
        5.3.4 数值计算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的界面波
    6.1 引言
    6.2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半空间中的类Rayleigh波
        6.2.1 问题描述
        6.2.2 特征方程的建立
        6.2.3 黎曼表的选取
        6.2.4 类Rayleigh波响应
        6.2.5 数值计算与讨论
    6.3 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界面处的类Scholte波
        6.3.1 问题描述
        6.3.2 特征方程的建立
        6.3.3 黎曼表的选取
        6.3.4 类Scholte波响应
        6.3.5 数值计算与讨论
    6.4 流体粘性对类Scholte波影响
        6.4.1 粘性流体控制方程及基本解
        6.4.2 边界条件
        6.4.3 特征方程的建立
        6.4.4 类Scholte波响应
        6.4.5 数值计算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7.1.1 无限空间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的体波的传播特性
        7.1.2 体波在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半空间表面上的反射特性
        7.1.3 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特性
        7.1.4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体波在界面处的反透射问题
        7.1.5 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半空间中的类Rayleigh波的传播特性
        7.1.6 理想流体/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界面处的类Scholte波的传播特性
        7.1.7 流体粘性对类Scholte波的传播特性的影响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5)孔隙弹性介质AVO正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AVO正演理论基础
    2.2 孔隙弹性介质理论
第3章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AVO正演模拟
    3.1 AVO正演的概念及方法
    3.2 纵波反射系数的影响因素
    3.3 单界面四类含气砂岩AVO响应及近似式误差分析
第4章 孔隙弹性介质Zoeppritz方程
    4.1 Zoeppritz方程的简易矩阵形式
    4.2 以(f,μ,ρ)形式的Zoeppritz方程表达式
    4.3 孔隙弹性介质反射系数的级数解
第5章 孔隙弹性介质AVO正演模拟
    5.1 一阶、二阶、三阶近似式具体的表达式
    5.2 精确表达式、线性近似式、非线性近似式的AVO正演
第6章 认识与建议
    6.1 结论与认识
    6.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粘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和衰减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BISQ模型粘弹性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波动方程
    2.1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
        2.1.1 各向异性介质分类体系
        2.1.2 各向异性介质及弹性系数矩阵
    2.2 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等效弹性系数及模型参数计算
    2.3 孔隙介质基本理论
        2.3.1 Gassman理论
        2.3.2 Biot理论
        2.3.3 BISQ理论
    2.4 粘弹BISQ模型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动方程
        2.4.1 基于广义Zener线性体的粘弹BISQ模型
        2.4.2 正交各向异性条件下的粘弹BISQ模型的波动方程
第三章 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3.1 空间2L阶差分格式
    3.2 时间2M阶差分格式
    3.3 频散分析及稳定性分析
    3.4 吸收边界条件和震源特征
第四章 粘弹BISQ模型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正演模拟和衰减分析
    4.1 粘弹正交各向异性孔隙介质一阶速度应力方程
    4.2 粘弹BISQ模型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波场正演
        4.2.1 固体粘弹骨架机制参数对波场传播的影响
        4.2.2 裂隙参数对波场传播的影响
        4.2.3 薄互层对波场传播的影响
    4.3 粘弹BISQ模型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
    4.4 粘弹BISQ模型正交各向异性介质衰减分析
        4.4.1 粘弹骨架参数与相速度、逆品质因子的关系
        4.4.2 裂隙参数与相速度、逆品质因子的关系
        4.4.3 薄储层厚度和孔隙度与相速度、逆品质因子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非饱和土的弹性波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饱和土波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非饱和土中波动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程
    2.1 引言
    2.2 非饱和土的基本理论
    2.3 基本方程
        2.3.1 质量平衡方程
        2.3.2 动量平衡方程
    2.4 Laplace变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饱和土中弹性体波的传播特性
    3.1 引言
    3.2 基本方程
        3.2.1 本构方程
        3.2.2 质量平衡方程
        3.2.3 动量平衡方程
    3.3 Laplace域中的控制方程
    3.4 问题的求解
        3.4.1 压缩波
        3.4.2 剪切波
    3.5 数值算例分析
        3.5.1 饱和度及频率对波速和衰减的影响
        3.5.2 波速与吸应力之间的关系
        3.5.3 衰减与吸应力的关系
    3.6 小结
第4章 非饱和土柱中弹性波动响应
    4.1 引言
    4.2 非饱和土体的一维波动方程
    4.3 边界条件
    4.4 方程求解
    4.5 数值算例
    4.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8)不同渗透性饱和土中三类体波的传播性质研究与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波动方程及名义波速
    2.1 渗透系数为有限值情况
    2.2 渗透系数为无穷大情况
    2.3 渗透系数为零情况
3 饱和土中波传播速度及其衰减特性
    3.1 实际波速
    3.2 衰减系数
4 饱和土中波传播特性分析与讨论
    4.1 渗透系数为极端值和有限值时的波速对比
    4.2 波速衰减特性分析
    4.3 其他影响参数分析
5 结论

(9)饱和土场地波动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多孔介质的理论模型
        1.2.2 饱和土的波动理论
        1.2.3 饱和土的有限元时域积分法
        1.2.4 饱和土的人工边界条件
        1.2.5 饱和土-结的动力相互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波动方程及波的传播性质
    2.1 饱和两相多孔介质波动方程的建立
    2.2 不同格式的饱和两相多孔介质波动方程
    2.3 饱和土中波的传播性质
        2.3.1 有限渗透系数情况
        2.3.2 渗透系数为无穷大情况
        2.3.3 渗透系数为零情况
    2.4 波动方程的解
    2.5 关于波速和频散特性的讨论
        2.5.1 波的实际波速
        2.5.2 波的频散特性
        2.5.3 不同渗透系数情况下的波速对比
    2.6 波的衰减
    2.7 不同饱和土中波的传播性质对比分析
        2.7.1 波速和频散性的对比分析
        2.7.2 衰减系数对比分析
    2.8 u-p方程的波动分析
    2.9 其他参数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有限元空间离散
    3.1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有限元空间离散
        3.1.1 变量定义
        3.1.2 基本假定
        3.1.3 u-p方程的有限元空间离散过程
    3.2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矩阵对角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显式有限元时域积分法
    4.1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显-隐式时域两步解法
        4.1.1 精细时程积分法
        4.1.2 显-隐式时域积分法
        4.1.3 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方法
        4.1.4 算例分析
    4.2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双显式时域两步解法
        4.2.1 基于中心差分-单边差分的双显式时域积分法
        4.2.2 基于中心差分-精细积分的双显式时域积分法
        4.2.3 方法的正确性验证
        4.2.4 算例分析
    4.3 u-p格式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方程的显式时域多步解法
        4.3.1 计算格式
        4.3.2 正确性验证
        4.3.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黏弹性人工边界
    5.1 问题描述
    5.2 黏弹性人工边界
        5.2.1 外形波假定
        5.2.2 实际波速
        5.2.3 应力边界条件
        5.2.4 流速边界条件
    5.3 有限元应用
        5.3.1 人工边界的有限元离散
        5.3.2 考虑边界条件的有限元方程
    5.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饱和两相介质显式有限元法在OpenSees中的实现
    6.1 OpenSees中常用的u-p方程计算格式及时域分析方法
    6.2 u-p方程的双显式算法在OpenSees中的实现
        6.2.1 采用的单元及矩阵的对角化
        6.2.2 添加的u-p方程双显式时域积分方法
    6.3 选用分析命令的一些限制和要求
    6.4 算法的正确性验证
    6.5 饱和土自由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6.5.1 模型及网格
        6.5.2 材料定义
        6.5.3 单元
        6.5.4 阻尼
        6.5.5 边界条件及海水的自重
        6.5.6 荷载定义
        6.5.7 数值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饱和场地土-桩基-地上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7.1 基于Client-Server技术的桩-土动力分析方法
    7.2 桩-土动力分析方法的场地土-桩基-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7.3 基于OpenSees桩-土整体系统的全显式动力分析方法
        7.3.1 饱和土-桩基-承台-地上结构体系的非线性动力方程
        7.3.2 桩基-承台-地上结构体系的全显式时域积分方法
        7.3.3 提出方法在OpenSees中的实现
        7.3.4 全显式时域积分方法的正确性验证
    7.4 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试验与数值结果对比
        7.4.1 试验介绍
        7.4.2 单元及材料定义
        7.4.3 边界、阻尼和上部结构配重定义
        7.4.4 数值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解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土介质中的波动问题的研究
        1.2.2 地下水位变化对于地面地震波动响应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本波动理论
    2.1 单相介质波动理论
    2.2 饱和土波动理论
    2.3 非饱和土波动理论
3 非饱和土刚度传递矩阵的建立与应用
    3.1 非饱和土层中的波场分析
    3.2 刚度矩阵的建立
    3.3 平面波入射下基岩-成层非饱和土场地地面运动的解析解
        3.3.1 成层非饱和场地模型
        3.3.2 基岩层波场分析
        3.3.3 边界条件的引入以及求解
    3.4 退化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平面波入射基岩-饱和土-成层非饱和土场地波动响应
    4.1 模型分析
    4.2 波场分析
    4.3 边界条件及求解
    4.4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位上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1 不考虑饱和度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1.1 土层模型
        5.1.2 计算参数
        5.1.3 不同入射角地下水位上升对于地表位移的影响
        5.1.4 不同饱和度情况下地下水上升对地表波动的响应分析
        5.1.5 地下水水位上升入射P波相对频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1.6 地下水水位上升入射SV波相对频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1.7 不同刚度土骨架条件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地面地震运动的影响
    5.2 饱和度梯度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2.1 模型介绍
        5.2.2 非饱和土饱和度随深度分布
        5.2.3 不同入射角地下水位上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2.4 地下水水位上升入射P波频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2.5 地下水水位上升入射SV波频率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光学的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D]. 唐小欣.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后向声散射模型的海底沉积物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 邹博. 天津大学, 2020(01)
  • [3]非饱和土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分析[D]. 柳鸿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4]含孔隙固体多孔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研究[D]. 仇浩淼. 浙江大学, 2019(01)
  • [5]孔隙弹性介质AVO正演模拟研究[D]. 涂喜. 长江大学, 2019(10)
  • [6]粘弹性正交各向异性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和衰减特性分析[D]. 程时俊. 吉林大学, 2018(01)
  • [7]非饱和土的弹性波动特性研究[D]. 翟睿智.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8]不同渗透性饱和土中三类体波的传播性质研究与参数分析[J]. 宋佳,许成顺,杜修力,金浏.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07)
  • [9]饱和土场地波动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 宋佳.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5)
  • [10]非饱和土成层场地波动问题解析分析[D]. 胡叶尘.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用光学方法验证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慢纵波的存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