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东源:股东纠纷什么时候发生?

重庆东源:股东纠纷什么时候发生?

一、重庆东源:股东纷争何时了(论文文献综述)

张宽[1](2012)在《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委托书征集是上市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其能激发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管理,保证股东大会机能的发挥,同时也是股东制衡公司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的主要渠道。美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以立法的形式对该行为进行规范。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完备的委托书规则,但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已经出现运用委托书征集的案例。而且随着我国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股权结构逐渐呈分散化趋势,我国已经具备了委托书征集运作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立足于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委托书征集的界定、委托书征集的主体资格、委托书征集的信息披露和委托书征集的费用补偿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实践案例,在总结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立法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除去引言和结论后,共分为三章,约四万二千字。第一章论述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概况,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起源与发展和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界定两大部分内容。在委托书征集的界定部分,本章首先将其与一般的投票权代理和民法上的一般代理关系相区别,然后介绍美国以及台湾地区关于委托书征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评价。第二章论述了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委托书征集的主体资格、委托书征集的信息披露的监管模式及标准、委托书征集的费用补偿三部分内容。美国和台湾地区在征集的主体资格、信息披露的标准上有较明显的不同。由于台湾地区未明确规定费用的补偿,所以费用补偿部分主要探讨了美国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此外,本章在上述每一部分最后对美国及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作了简要的评述。第三章是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立法思考。这一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委托书征集案例,总结案例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实践操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本章对我国目前关于委托书征集的立法现状进行梳理。在上述的基础上,笔者建议我国将来应制定专门的委托书规则,同时提出委托书规则中关于委托书征集界定、主体资格、信息披露和费用补偿的立法建议。

高达[2](2011)在《论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法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对表决权委托劝诱的正确界定为开端,比较分析了表决权委托劝诱与表决权代理、表决权信托三者的联系与区别,由此指出了表决权委托劝诱单独立法之法律制度上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关立法状况及其实践效果,总结了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的立法、实践现状并指出其缺陷,论证了在我国建立健全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主体制度、行为制度的构建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背景是表决权委托劝诱的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国外早已大量存在并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转型时期的证券市场)、股份公司做出巨大贡献,虽然很早便意识到其重要性,但我国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不仅少而且分歧较大,加之立法界保守倾向严重,相关立法几近空白,理论和立法的滞后使大量表决权委托劝诱的实践行动缺乏指导和依据而变得混乱,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对广大被劝诱土体的权益造成了损害。本文的选题价值及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和股份公司领域需求,能促进两者健康发展的中国式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模式,结束实际操作无法可依、无理可循的尴尬,克服种种混乱给被劝诱者带来的损害,保护社会投资者、中小股东的权益,提高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预防公司“内部人控制”。在理论观点和研究路径方面,本文采取比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大量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理论研究、立法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注意总结我国已有的市场自发的表决权劝诱行动案例的经验教训,从我国证券市场及股份公司的固有特点出发,在对表决权委托劝诱的基本内涵、国内外相关立法及其实践效果,我国建立健全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简要阐述后,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主体制度的构建,二是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行为制度的构建,三是我国建立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相关理论、立法和实践经验,总结我国已有的市场自发的实际操作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立法途径和规制方式;要克服的难点在于在我国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要么各持己见、要么无人问津的大环境下,对一系列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取舍或提出明确立场,尤其是关于劝诱主体资格限制、劝诱对价方面;创新之处在于对现行的无偿劝诱说进行了部分反驳,认为其并不完全正确,同时提出要完善我国劝诱行动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

韩梅[3](2010)在《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公司的运行当中,公司治理是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环节。目前,就我国公司而言,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决定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因素。公司治理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保证经营者本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立场去经营公司,如何克服由于两权分离而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表决权代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20世纪初期,该制度就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建立起来,并在这些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些国家大型公司的不断壮大与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制度的有效运作。我国目前虽尚未建立统一完备的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但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运用这一制度进行公司治理的真实案例。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致使实践中规则不统一,运作混乱。极大地减损了表决权代理制度的应有价值。如何结合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并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起我国的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方法,通过研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表决权代理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运行情况,结合分析我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建立完善该制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作了阐述。本文分四部分进行阐述,从发达国家表决权代理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表决权代理制度主体委托人、代理人的资格、权利、义务和责任,并结合我国实践进一步探讨了表决权代理制度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讨了该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最后,对我国表决权代理制度整体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

姚禄仕[4](2009)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文中认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证券市场得以稳步发展的基石,也是投资者、企业、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中外学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从长期绩效、成长能力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展开,而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现实情况的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系统分析与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较系统地研究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因此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并对中国上市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内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对近10年来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尽管经营能力有所加强,但整体盈利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偿债能力较差,成长性不高。此外,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两类上市公司的统计分析,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归纳为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产业结构和政府行为等外部因素,以及内部治理机制、资本结构、多元化经营、品牌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2、研究了内外部因素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完整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外部因素的定性分析认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下,政府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提高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不当的政府行为将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运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内部因素,认为上市公司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优化资本结构、避免盲目多元化,努力通过创新、品牌战略和企业文化打造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内部资源”、“能力水平”和“发展环境”为基本要素构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3、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本文运用AHP法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内部的相对权重,建立了基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SDI)”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比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此外,分别对随机选取的样本公司运用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样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该模型的实用性。通过构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能够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进而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助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识别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4、总结研究结论,提出中国上市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从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二个方面表述。上市公司的融资、运营、投资、分配均处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中,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状况紧密相连;上市公司内部因素中,公司治理缺陷、资本结构失衡、投资经营盲目多元化、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是制约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政府、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等各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任黄燕[5](2009)在《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方针的演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企业组织形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时有发生,管理者和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屡禁不止,这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事实上,盈余管理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基于此本文就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对盈余管理产生显着影响的公司治理指标,以期能够为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明了该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概括了文章的整体框架,使用的方法,最后特别说明了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由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从多个角度综述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并认为从信息观的角度定义盈余管理较为合理。随后作者又进步一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特征和动机,特别在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回顾了现今理论界所使用的三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分别是:特定应计模型(Specific Accrual Models)、频率分布方法(Frequency Distribution Approach)和总体应计模型(Aggregate Accruals Models)。其中对适用于本文研究的总体应计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别分析了(1)Jones(1991)模型;(2)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3)行业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4)截面Jones模型(DeFond和Jiambalvo,1994);(5)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DeFond和Jiambalvo,1994)。该部分的研究为以下的实证部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随后作者详细分析了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首先从公司治理的一般概念入手,然后分析了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随后重点论述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及产生原因,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仍是以家族治理模式为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必然存在着特殊性,所以最后本文分析了目前情况下,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下文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了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内外研究过两者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国内研究部分,首先从方法上看,仍是以规范研究居多。大多数学者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特征入手,着重于从内外治理结构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的思路基本相同,难以达到较深的理论水平。其次,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国内学者均以整个资本市场作为出发点,针对特定性质企业的更为深入的研究还未出现。第三,从数据的类型来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时间序列数据的运用较为困难,因此许多学者采用了截面数据来解决样本量较小的问题,而对于变量的考察通常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年度,选择较长时间跨度进行年度间比较的研究还很少。最后,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选择上看,现有研究的指标选取均是大同小异,并忽略了一些重要指标,例如高管的更换。而国外研究则很少将公司治理的全部变量纳入研究范围,仅就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正是对现有文献的综述,笔者找到了本文的研究角度。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本文采用了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同时采集了2003,2005,2006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笔者首先进行了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随后构建了研究的实证模型。该模型在传统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高管更换的变量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考察。对2004年数据进行回归时发现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笔者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发现以2006年与2004年应计可操控盈余的差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时方程的拟合优度最好。由此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在当期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而对期后第二期才会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同时还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高管更换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显着性影响。第五部分主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是完善股权结构,这可从两方面着手,分别是构建多元产权和大股东控股相结合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模式以及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第二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这一部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加强对独立董事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选拔。第三是完善公司内部高管任用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经理市场的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和改革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业绩考核指标,设计以EVA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全文概述了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研究两者关系的新模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以下四点:1、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把探索的目光从大型国有企业转向了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为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实证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2、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选取上,本文力求全面,并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三个维度选取了变量。同时在描述董事会特征的相关指标中加入了董事会的动态特征这一个变量,研究了高管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全面。3、本文选取样本的年度数据都是最新的,数据更新到了2006年12月31日(由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的财务表较以前出现较大变化,故本文未采用2007年的数据)。这使得实证分析更具有实效性,可以为有关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实证证据。4、在模型设计部分,除了对当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之外,本文还对相邻年度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并意外的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量对民营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提出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以后会着重加强这一部分的学习。

王珏[6](2008)在《XX电机厂改制方案制定及实施分析》文中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基本建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下,迫切要求对国有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以后,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基于GX公司对××电机厂兼并,然后对其成功改制的实际案例。通过该成功案例来阐述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如何兼顾国家、企业、职工的三方利益,平稳渡过国有企业改制时的“阵痛期”。首先,描述了国有企业改制将要面对以下多方面因素,如:1、来自政府、国家制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及地方为促使国有企业改制的限期优惠政策;2、来自国有企业内部,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资不抵债、管理体系老化、市场萎缩等等问题;3、来自改制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无法预见、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整个改制失败,将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其次,运用SWOT分析得出该XX电机厂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再次,通过运用企业重组、改制的理论和模式,结合该××电机厂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了“承债式兼并重组”作为本企业的改制方案。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推荐方案的具体组成和实施步骤。方案的特点和创新在于:把过去常用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的转换模式运用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使一个有着众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困难国有企业,有效地剥离其身上的巨额债务,“轻装”重返市场。

叶君[7](2008)在《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托书征集是股东行使表决权,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其作用就象一把双刃剑:它对保障股东大会机能发挥,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促使股东大会虚构化,沦为公司控制权恶意争夺的工具,损害公司与股东利益。长期以来,“一股独大”、股权分置、“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保护是困扰我国资本市场的难题,委托书征集制度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独特意义,但其运作又受资本市场现状制约。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我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显着增强,全流通契机显现,委托书征集的市场诱因增多,委托书征集行为必将随着市场并购热潮的来临而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现有立法相对空白,使得委托书征集几乎成为一项“没有规则的游戏”,存在诸多问题,损害了股东利益。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法律规制,不仅必要可行,而且已为迫切。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和综合研究等方法,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情实际,提出了我国当前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法律规制,具体法律规则设计应以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为价值取向的观点。全文论述除引言和结语外,分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围绕基础理论问题,对相关概念、历史演进、价值功效和深层法理进行阐释,为全文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选取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对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基本内容与运作背景进行介绍,为我国立法提供借鉴;第三部分从分析我国立法现状、委托书征集实践以及资本市场特点三方面入手,得出应当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法律规制的结论;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立法缺漏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征集行为界定、征集主体资格范围、股东提案制度嵌入、权利义务设置和瑕疵征集法律救济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则设计。

汪蚌午[8](2007)在《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是现有的会计理论水平与制度框架下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决策,它以一定的方式影响(形式上或实质地影响)会计系统产出的信息。这种决策既可以从战略角度考虑,作为一种长期的政策运用,也可以从战术角度出发,作为一种短期的策略而对收益产生影响,控制会计信息的生成。上市公司运用这种选择权在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同时,也会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对会计政策的界定,并从宏观和微观双重层面对会计政策进行分类。然后从企业契约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动机和内、外部影响因素。鉴于前人对无效应假说和机械性假说的理论纷争,本文对与会计政策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和投资者的非理性,导致无效应假说的不完全成立,而信息不对称则是产生这些理论冲突的起源。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事件史研究法、购买与持有法和横截面回归分析法对会计政策变更行为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市场反应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信息噪音进行了检验。运用事件史研究法研究会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短期市场反应,本文选取了三个时窗:(1)会计政策变更公布目前10天至公布日后10日;(2)会计政策变更公布前10日至会计政策变更公布当日;(3)会计政策变更公布日至公布后10日。利用购买和持有法对股票投资收益进行了纵向检验,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长期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横截面回归分析法对增加利润组和减少利润组的会计政策变更企业进行研究。由此得出结论: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股票的短期和长期均造成了影响;增加利润组的会计政策变更公司样本的横截面回归分析则证明了这些公司存在信息噪音,信息质量较低。

薛恺[9](2007)在《委托投票征集制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从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之后,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就一直没有停止。委托投票征集制,利用传统的投票代理原则,结合当代公司法证券法的披露制度,在各方对公司控制权的反复争夺中展露头脚。委托投票征集尽管产生于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但其效用却远不仅如此。近年来,无论是从公司的内部还是外部,委托投票征集制都体现出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作为保护股东权利,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制度,委托投票征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我国有关委托投票征集制度的法律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在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股东会召开前,董事会都会向股东发出征集投票的委托书,一些小股东也曾经试图通过委托投票征集的手段挑战已经无法胜任公司经营管理的董事会,但这些征集还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中,没有相关立法对其进行约束。因此,如何在深入分析委托投票征集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构建我国的委托投票征集制,就成为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了比较法学和法经济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和外国的结合,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打破国别限制,对委托投票征集制度中最重要也最受争议的法律问题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在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和实际案件的基础上,为委托投票征集引入我国法律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委托征集制的概念、历史、基础以及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主要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从对委托投票征集的概念和历史入手,提炼出对委托投票征集行为的描述,并追述了其从“自愿的委托”到“征集的委托”的发展历史。二是通过对投票权行使的经济和法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价值,并延伸至其对公司治理的多个角度的意义以及对其弊端的规制。第二部分旨在通过对委托投票征集中一些最富有争议的法律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构建起这一制度的主要框架。这一部分主要以分析美国相关法律为主,参考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期望通过比较研究找到适合我国的具体规定。第三部分对在我国建立委托投票征集制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立法建议。该部分从介绍我国目前最新的立法现状和现实中出现的经典案例入手,表明我国构建委托投票征集相关法律制度的迫切性;随后从宏观总体思路和微观具体法律问题两个方面,提出了以从严从细立法为总体思路的立法建议。第四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全面周详的定义委托投票征集制的概念;二、尝试从法律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委托投票征集制在完善表决权制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三、从多个角度阐述委托投票征集制对于公司治理的意义以及对其现存弊端的规制;四、提出委托投票征集制中最重要和在实践中争议最多的法律问题,尽量广泛地介绍世界各国和地区关于委托投票征集制的相关法律规定;五、分析我国关于委托投票征集的最新立法现状以及实践中经典案例暴露出的我国法律的不足;六、结合国外立法和实践,提出构建我国委托投票征集制的建议。

史志宏[10](2006)在《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并进入成熟运作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委托书征集已成为股东大会的重心所在。但是实践证明,委托书征集的价值功能是双向的,既可以强化公司监控,维护股东权益,完善公司治理;又可能被歪曲利用,或延续寡头统治,或扰乱公司经营,最终殃及股东利益。因此,委托书监管成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选择,而信息披露又成为监管重心之所在。本文结合委托书征集制度和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原理,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经济分析、法解释学和综合研究等方法,对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法理基础进行探讨,并对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结合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现状和案例,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设想和建议。全文除了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委托书征集及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首先概括阐述了委托书征集制度的起源、概念、分类和意义,之后介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价值观、基本原则和法律价值功效,针对委托书征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突出现象,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即委托书征集中的信息披露问题,指出信息披露不仅是委托书监管的重心,而且是委托书监管的基本要求和方式。第二部分,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这部分笔者从最初受民事法律调整的股东委托投票的法律性质嬗变入手,分析作为私法上权利的委托投票权走向公司法、证券法领域的原理,并从公司法、证券法的角度,分析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存在的法理基础,认为委托投票的法律性质的嬗变是公司法、证券法对这一制度强制适用的根本原因,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是公司法上落实股东相关权利和公司治理的需要,它对表决权工具主义的纠偏、发挥股东大会机能、保护股东知情权、实现公司社会责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也是证券法“公

二、重庆东源:股东纷争何时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东源:股东纷争何时了(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概述
    第一节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起源与发展简述
    第二节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之概念界定
        一、委托书征集与投票权代理、民法上的一般代理关系的区别
        二、美国关于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界定
        三、我国台湾地区关于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界定
        四、对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界定的评价
第二章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之主体资格问题
        一、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委托书主体资格的规定
        二、对于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主体资格规定之评价
    第二节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之信息披露问题
        一、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监管模式
        二、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标准
        三、关于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小结
    第三节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之费用补偿问题
        一、公司董事会的委托书征集之费用补偿
        二、外部股东的委托书征集之费用补偿
        三、对美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费用补偿之评析
第三章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立法思考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运作情况
        一、实践中的案例
        二、对实践中案例不足之处的总结
    第二节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现行立法
    第三节 我国的立法选择
        一、委托书征集行为的界定
        二、委托书征集者的资格
        三、委托书征集的信息披露
        四、委托书征集的费用补偿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2)论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法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表决权委托劝诱与表决权代理、表决权信托
    (一) 三者的联系
    (二) 表决权委托劝诱与一般表决权代理的区别
二、国内外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立法状况及其实践效果
    (二) 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实践现状及其缺陷
    (三) 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三、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建立健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我国建立健全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必要性
    (二) 我国建立健全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可行性
四、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主体制度的构建
    (一) 关于劝诱主体资格限制的现有学说
    (二) 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主体制度的构建
五、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行为制度的构建
    (一) 信息披露原则和制度
    (二) 劝诱费用问题
六、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构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 预防、解决问题的策略
致谢
参考文献

(3)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一) 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
    (二) 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实践
        1、德国的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
        2、日本的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
        3、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在我国的实践
二、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 表决权代理与表决权信托
    (二) 表决权代理与表决权拘束协议
三、股东表决权代理主体问题
    (一) 委托人的资格
    (二) 委托人的撤销权
    (三) 代理人的资格
    (四) 代理人的代理权限
四、股东表决权代理的运作机制
    (一) 代理权的征集问题
        1、表决代理权的有偿征集
        2、征集程序和征集方式
        3、征集费用的负担
        4、征集信息披露
    (二) 委托代理权的授予
        1、代理人的人数
        2、代理权授予期限
        3、代理人代理的表决权股份比例限制
        4、委托文件的形式与效力认定
五、我国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的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1.1.2 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3 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来源和研究方法
        1.3.1 选题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回顾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
    2.2 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2.3 对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的评论
    2.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2.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1 盈利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3.1.2 偿债能力整体较差
        3.1.3 成长能力不高
        3.1.4 营运能力有所加强
        3.1.5 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分析
        3.2.1 集中优质资源,做大做强主业
        3.2.2 注重品牌经营,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3.2.3 重视研发投入,创新能力较强
        3.2.4 善于资本运营,实现超常规发展
        3.2.5 强化企业管理,凝练企业文化
    3.3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上市公司的统计特征
        3.3.2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上市公司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部因素与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4.1 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1.1 宏观经济环境与证券市场运行一致性不高
        4.1.2 宏观经济环境与上市公司经营密切相关
    4.2 政策因素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1 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
        4.2.2 产业政策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
        4.2.3 环境政策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
    4.3 产业结构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4.3.1 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3.2 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4.3.3 中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4.4 政府行为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4.1 政府干预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
        4.4.2 政府干预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4.4.3 政府补贴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部因素与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内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1.1 董事会治理机制的影响
        5.1.2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绩效
        5.1.3 股权激励机制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5.2 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2.1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历史研究回顾
        5.2.2 实证分析
    5.3 多元化经营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3.1 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文献综述
        5.3.2 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5.4 创新能力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4.1 创新是实现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5.4.2 创新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
        5.4.3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选择
        5.4.4 对我国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
    5.5 品牌战略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5.1 品牌战略的概念
        5.5.2 品牌对上市公司发展的意义
        5.5.3 我国上市公司品牌战略评析
    5.6 企业文化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6.1 企业文化对上市公司发展的意义
        5.6.2 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现状和不足
        5.6.3 打造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6.1 构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6.1.1 充实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
        6.1.2 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需求
        6.1.3 正确评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6.2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2.1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6.2.2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6.3.2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6.4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1 建立评语集
        6.4.2 确定评价矩阵R
        6.4.3 进行各级模糊评判
    6.5 案例分析
        6.5.1 案例一
        6.5.2 案例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5)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文的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研究
    2.1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2.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1.3 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2.1.4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2.2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2.2.2 民营企业的含义
        2.2.3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2.4 民营企业不同阶段的公司治理模式
        2.2.5 我国民营企业现有的治理模式
        2.2.6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特征
        2.2.7 我国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3.1 国内相关研究
        3.1.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3.1.2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
        3.1.3 国内相关研究的特点
    3.2 国外相关研究
4. 实证研究
    4.1 样本的选取
    4.2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4.3 本文研究假设
    4.4 描述统计研究
    4.5 回归分析
    4.6 结论
5. 关于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的政策建议
    5.1 优化股权结构的建议
        5.1.1 构建多元产权和大股东控股相结合的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模式
        5.1.2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5.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5.2.1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机制
        5.2.2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机制
        5.2.3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
        5.2.4 加强对独立董事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选拔
    5.3 完善公司内部高管任用制度的建议
        5.3.1 加快经理市场的建设
        5.3.2 完善资本市场
        5.3.3 改革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业绩考核指标,设计以EVA 为核心的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XX电机厂改制方案制定及实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1.2.2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效
        1.2.3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具体做法的总结
        1.2.4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启示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宏观背景
        1.3.2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
        1.3.3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
    1.6 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2章 XX电机厂改制前的状况
    2.1 兼并方GX公司的情况:
    2.2 被兼并方XX电机厂的情况
        2.2.1 被兼并方XX电机厂的概况
        2.2.2 发展历史
        2.2.3 现状归结
    2.3 XX电机厂的出路何在
第3章 XX电机厂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1.5 小结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现状特征
        3.2.2 行业发展趋势
    3.3 外部环境评价
第4章 XX电机厂内部环境分析
    4.1 人员状况分析
    4.2 经营状况与产品结构分析
    4.3 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
    4.4 市场情况
    4.5 生产设备情况
    4.6 工厂的土地资源
    4.7 财务状况分析
    4.8 工厂改制的成本
    4.9 内部环境评价
第5章 XX电机厂改制的SWOT分析及结论
    5.1 工厂改制的SWOT分析
    5.2 结论
第6章 XX电机厂改制的总体思路及方案
    6.1 XX电机厂改制模式选择
        6.1.1 破产方案
        6.1.2 融资租赁方案
        6.1.3 承债式兼并重组方案
    6.2 XX电机厂改制的总体思路
    6.3 XX电机厂改制方案
        6.3.1 彻底解决职工身份问题
        6.3.2 解决困扰工厂发展的资产和债务问题
        6.3.3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6.3.4 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第7章 XX电机厂改制方案的实施
    7.1 职工安置
        7.1.1 职工身份的转变
        7.1.2 对职工工作的安置
    7.2 企业资产的处置
    7.3 企业负债的处置
    7.4 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第8章 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8.1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8.1.1 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8.1.2 股本的设置
        8.1.3 期权的设置
    8.2 发展思路、发展策略与落实举措
        8.2.1 发展思路:
        8.2.2 发展策略
        8.2.3 落实举措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制度基础理论
    1.1 委托书征集制度释义
        1.1.1 委托书征集与委托书征集制度
        1.1.2 委托书征集与相关制度的释别
    1.2 委托书征集制度的演进与价值评判
        1.2.1 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历史演进
        1.2.2 委托书征集制度的价值评判
    1.3 委托书征集制度的法理透视
        1.3.1 民法理论基础:代理理论
        1.3.2 公司法理论基础:股东表决权和公司治理理论
        1.3.3 证券法理论基础:投资者利益保护理念
第二章 境外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基本内容与运作
    2.1 美国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委托书征集制度
        2.1.1 美国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主要内容
        2.1.2 美国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评析
    2.2 德、日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委托书征集制度
        2.2.1 德国、日本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主要内容
        2.2.2 德国、日本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评析
    2.3 台湾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委托书征集制度
        2.3.1 我国台湾地区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主要内容
        2.3.2 我国台湾地区委托书征集制度立法评析
第三章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立法完善的自体要求
        3.1.1 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制度的立法现状
        3.1.2 我国立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3.2 满足实践的迫切需要
        3.2.1 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实践
        3.2.2 我国委托书征集实践的特点
        3.2.3 我国委托书征集实践中的问题
    3.3 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可行性增强
        3.3.1 委托书征集制度之于我国的特殊价值
        3.3.2 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与展望
第四章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法律规制的初步设想
    4.1 总体性设置
        4.1.1 立法价值取向
        4.1.2 立法原则
        4.1.3 立法模式
        4.1.4 立法层次安排
    4.2 具体制度内容设计的若干立法建议
        4.2.1 委托书的形式和内容
        4.2.2 委托书征集范围的界定
        4.2.3 委托书征集主体资格规定
        4.2.4 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
        4.2.5 公平竞争制度的引进
        4.2.6 禁止有偿征集委托书
        4.2.7 股东提案制度嵌入
        4.2.8 其他权利义务设置
        4.2.9 瑕疵征集的责任与法律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状况
        1.2.2 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1.4 本文创新
第二章 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2.1 会计政策选择概念的界定
        2.1.1 会计政策
        2.1.2 会计政策选择
        2.1.3 自愿性会计政策选择
    2.2 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
        2.2.1 内部原因
        2.2.2 外部原因
    2.3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2.3.1 内部因素
        2.3.2 外部因素
第三章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有效市场理论和无效应假说
        3.1.1 有效市场假设(EMH)
        3.1.2 无效应假说
    3.2 机械性假说和经济后果学说
        3.2.1 机械性假说
        3.2.2 经济后果理论(ECT)
    3.3 无效应假说与机械性假说的辨识与分析
    3.4 实证会计理论(PAT)
    3.5 行为科学理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的理论分析
    4.1 市场经济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4.2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4.2.1 会计政策选择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
        4.2.2 会计政策选择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五章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模型
        5.1.1 信息含量的理论模型
        5.1.2 本文模型
    5.2 研究假设和方法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方法
    5.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5 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分析
        5.5.1 会计政策变更的短期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分析
        5.5.2 会计政策变更的长期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分析
        5.5.3 横截面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会计政策变更企业样本统计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委托投票征集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委托投票征集制度概述
    (一) 委托投票征集制的概念
    (二) 委托投票征集制的历史发展
    (三) 委托投票征集的法经济学分析
        1. 股东投票必要性的经济分析
        2. 股东怠于投票的经济分析
        3. 委托投票征集对实现投票权的经济意义
    (四) 委托投票征集是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1. 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
        2. 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冲突
        3. 董事与董事之间的冲突
        4. 外部市场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五) 委托投票征集的现存弊端
        1. 成为管理层自我延续的工具
        2. 导致不完全的信息披露
        3. 干扰公司的正常经营
        4. 导致对委托投票权的购买
二、委托投票征集相关法律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 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
    (二) 对委托投票征集形式的严格要求
        1. 对“征集”形式的宽泛界定
        2. 美国法对委托投票征集形式要件的严格要求
        3. 英美关于委托书记载内容的规定
    (三) 对征集人资格的不同态度
        1. 完全开放征集人的范围
        2. 严格限制征集人的范围
    (四) 对征集数量的限制
    (五) 对授权时间的限制
    (六) 对委托可撤销性的规定
        1. 以可撤销作为原则
        2. 涉及代理人利益时不可撤销的例外规定
    (七) 关于委托投票征集费用的争议
    (八) 有偿征集(Vote buying)合法性的原则和例外
    (九) 对电子投票委托有效性的认可
    (十) 美国委托投票征集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及相关救济
        1. 联邦委托投票征集规则的两个基本假设
        2. 信息披露的核心条款:Rule14a-3
        3. 反欺诈条款:Rule14a-9
        4. 对受到损害的股东的广泛救济
    (十一) 小结
三、在我国构建委托投票征集制的现实基础和立法建议
    (一) 目前委托投票征集制度的现状
        1. 立法缺失的现状导致我国委托投票征集几乎“无法可依”
        2. 我国上市公司的自发性实践
    (二) 对在我国建立委托投票征集制的立法建议
        1.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我国建立委托投票征集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从严从细立法的总体思路
        3. 对立法方式和立法层次的选择
        4. 构建我国委托投票征集的法律问题
        5. 通过完善其它保护中小股东的制度支撑委托投票征集
四、结论
参考资料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案例列表
    四、网络资源
后记

(10)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委托书征集及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一) 委托书征集制度概述
        1、委托书征集的起源
        2、委托书征集的概念与分类
        3、委托书征集的价值评判
    (二) 信息披露基础理论
        1、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和价值观
        2、证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3、信息披露制度的功能
    (三) 委托书征集中的信息披露
        1、委托书征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委托书监管的出发点及理念
        3、委托书规则的核心要求:信息披露
二、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一) 民法范畴的突破:投票委托法律性质的嬗变
        1、股东投票委托法律性质的特殊性
        2、委托书征集与一般投票委托之比较
        3、合约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变
    (二) 公司法上股东权益和公司治理的落实
        1、表决权工具主义的纠偏
        2、股东大会机能的发挥
        3、股东知情权的保护
        4、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三) 证券法“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
        1、公开原则
        2、公平原则
        3、公正原则
三、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之比较研究
    (一) 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的选择
        1、美国模式
        2、日本模式
        3、我国台湾地区模式
        4、德国模式
        5、小结:模式取决于本土背景
    (二) 美国委托书征集的信息披露法制
        1、法定披露内容---规则14a-3
        2、披露形式和格式要求
        3、选举董事时的特别披露
        4、股东征集时的知情权
        5、股东建议的披露
        6、委托书竞争(Proxy Contest)的披露
        7、豁免披露的特定情形(safe-harbor rule)
        8、反欺诈条款及默示诉权
    (三) 我国台湾地区委托书征集的信息披露法制
        1. 信息披露项目
        2. 披露方式及时间
        3. 违反披露义务的效果
    (四) 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委托书信息披露法制比较与分析
        1、委托书信息披露的立法价值取向比较
        2、委托书信息披露规范本身特点比较
        3、信息披露义务平衡侧重点的比较
        4、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比较
四、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现状及立法建议
    (一) 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实践述评
        1、我国委托书征集的市场自发性实践
        2、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的特点
    (二) 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分析
        1、基本案情回放
        2、信息披露评析
    (三) 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立法现状
        1、相关立法回顾
        2、深圳“操作指引”的独创性
    (四) 我国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之构建
        1、监管方式的选择
        2、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的基本原则
        3、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构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感恩母校

四、重庆东源:股东纷争何时了(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相关问题研究[D]. 张宽. 复旦大学, 2012(03)
  • [2]论我国表决权委托劝诱制度的法律构建[D]. 高达.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4)
  • [3]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研究[D]. 韩梅. 山东大学, 2010(09)
  • [4]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D]. 姚禄仕.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5]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 任黄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6]XX电机厂改制方案制定及实施分析[D]. 王珏.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 [7]论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法律规制[D]. 叶君.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8]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分析研究[D]. 汪蚌午.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3)
  • [9]委托投票征集制的比较研究[D]. 薛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10]委托书征集信息披露法制研究[D]. 史志宏. 中国政法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重庆东源:股东纠纷什么时候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