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电控新思路

挖掘机电控新思路

一、挖掘机电子控制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詹建文[1](2021)在《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5G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光缆线路数量不断增加,保证光缆线路畅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光缆线路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在巡检时才能发现光缆线路隐患,这样不仅会极大地消耗人力资源,而且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异常情况。如今视频监控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监控更加智能化。若将智能视频监控应用到光缆线路上,通过技术手段辅助人工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的效率。本论文选题来源于电信运营商企业合作项目,设计并实现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对光缆线路监控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当发现光缆线路隐患时及时产生告警,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以及系统各层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延展性,系统按照层次结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智能分析层、系统服务层、系统管理层以及系统可视化层。为了防止光缆受到外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智能分析层主要检测工程车辆与行人,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YOLOv3-tiny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基于可变形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检测算法YOLOv3-monitor,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在检测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检测准确率,为系统提供算法支持。(2)完成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本文采用微服务、流媒体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系统各层功能,系统可采集实时视频流和离线文件,通过调用算法服务接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实时告警、视频转发和GIS地图展示等服务,支持对用户、设备以及数据的管理,实现了告警数据的图表化展示和流媒体播放。最后,分别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王雅坤[2](2021)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文中认为矿用挖掘机通常在露天矿场运作,是庞大且较特殊的矿山用大型工程机械。在我国,虽然大型矿用挖掘机制造行业实力雄厚,生产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他们对大型矿用挖掘机的设计更重视性能和功能的实现,缺乏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导致矿用挖掘机操作员的工作环境简陋,舒适度降低,易于疲劳,安全隐患增加。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是操作员工作、休息和饮食的集成体,操作界面上的控制装置类型较多、布局复杂,控制面板上的控制元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排布也不尽合理,给操作员的安全和有效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隐患。除此之外,驾驶室的内部设施的造型简单,难以缓解操作员在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因此,为了改善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现状,将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和空间布局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现状为背景,以提高操作员操纵的舒适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的,以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WK-55大型矿用挖掘机的驾驶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对其操作界面及驾驶室空间布局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操作界面和驾驶室布局的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人机工程学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中操作员的需求进行分析。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的方式对操作员行为和装备任务执行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得到了操作员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内工作和生活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为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和驾驶室布局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设计方向和必要的设计准备。(2)提出了一种GEM-AHP模块重要程度优化的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的设计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案。采用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各个控制元件的操作频率和重要程度,采用模块重要程度分析控制面板的视觉注意程度和易操作程度,将通过分析处理的控制元件同控制面板一一匹配,得到较为客观和科学的操作界面布局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重新改进控制台和控制元件的造型,建立了操作界面设计方案的三维模型,并提供了基本尺寸参数作为参考。(3)提出了一种采用空间利用率和动线分析的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案。采用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对驾驶室的功能重新设定、对驾驶室的空间利用率和空间动线进行分析,得到驾驶室空间布局的初步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驾驶室内部设施的造型再设计,建立了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方案的三维模型,并提供了基本尺寸参数作为参考。(4)对操作界面和驾驶室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一方面,采用人机工程学软件Jack对原方案和本文的设计方案在视野、可操作性和舒适度共3个角度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采用专家多指标对比打分法对原方案和本文的设计方案进行主观评估,验证了本文的设计方案的优越性。改进设计后,操作界面和驾驶室空间布局的操作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操作员的行为特性和认知特性得到了重视,整体方案更人性化。研究成果得到了企业设计部门的认可,为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和驾驶室空间布局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便捷的设计思路。

苏可心[3](2020)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矿用挖掘机的设计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只考虑产品的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人们希望增加产品的感性诉求。而挖掘机驾驶室是操纵控制设备的人机交互节点,人机界面由各种操控部件组成,构造非常复杂,会对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进行布局优化设计研究迫在眉睫,旨在为作业人员提供广阔的视野范围、轻松的工作氛围和愉悦的空间感受。现有的布局问题研究基本上单纯从工程实践的视角来解决,很少有研究把人的情感需求考虑在其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和感性诉求。同时对于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评价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或者以单一因素为研究对象,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以及人机工程学仿真。另外,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色彩的设计与评价也比较浅显和片面。感性工学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工学技术为基础的,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兴学科,但与人机工程学区别的是感性工学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因此,本文针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布局设计与评估的现实问题,提出整合感性工学与人机工程学综合理论。将二者整合理论作为综合理论模型指导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是本文的重要尝试,再利用相关数学模型与模糊评价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由此便可兼顾用户的感性诉求和生理指标,且能够对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本文涉及到插图61幅,表格19个,参考文献65篇,在构建感性工学与人机工程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内人机布局和色彩设计展开研究,探求一种可以同时符合作业人员心理感知和生理需求的设计与评价方法体系。

黄豪杰[4](2020)在《变转速泵控系统及其在电驱动挖掘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工程机械存在能耗高、噪音大和油液污染严重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新能源化、节能化、绿色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工程机械中广泛应用的内燃机和阀控系统存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缺点,而液压直驱泵控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带载能力强、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且已成功应用于工业领域。因此,开展直驱泵控液压系统在电驱动液压挖掘机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意义。论文以实验室1吨微型挖掘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三维坐标扫描仪对液压挖掘机进行三维扫描,使用Geomagic Design X和Pro/Engineer进行正逆向混合建模获得整机三维模型,基于Adams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模型准确性。(2)基于泵控液压系统原理分析,提出了变转速伺服电机驱动双向定量泵的挖掘机液压系统方案,对该系统主要元件伺服电机和定量泵等进行参数匹配,建立了液压系统数学模型。(3)运用MATLAB搭建挖掘机工作装置泵控和阀控系统的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包括液压系统、工作装置、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为了改善泵控差动缸系统动态特性,在PID速度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了速度前馈控制。在典型循环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比较挖掘机泵控系统和阀控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能耗特性。(4)针对液压系统的非线性、时滞性等特点,以动臂的变转速泵控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状态空间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分析表明了应用该控制器的变转速泵控液压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挖掘循环工况下,泵控和阀控系统的控制性能基本相当,但变转速泵控系统比阀控系统节省能量14.3k J,效率提高46.2%,节能效果显着。在控制性能满足挖掘机使用场景要求下,变转速泵控系统应用于电驱动液压挖掘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吴萌[5](2020)在《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创客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来,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创客教育作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教育风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基础教育体制下工程创新素养的缺乏。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中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要素,以及实践创新素养中包含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要素,为培养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力量。笔者查阅梳理了大量国内外创客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让创客教育受惠于更多学生,本研究开发出一门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培养分层次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客教育通识课程,将创新创造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也有针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学习社团,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采取项目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成立创客项目小组,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学习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制作实物作品解决问题。并通过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创客项目进展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树立创造创新的信心。笔者在在河南省N中学进行了四年的创客教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本论文选取了图形化编程、开源电子、结构搭建等三个教学模块的真实案例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创客课堂上的实践运用。为了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笔者对河南省N中学的七年级在校学生(14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项目学习、小组合作、课程设置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等四个方面,横向分析了创客校本课程开展对于学生的影响。又选取了三位典型学生的成长案例进行了跟踪研究,纵向说明了创客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最后,结合河南省N中学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笔者认为本研究所开发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在中小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素养的培育。希望本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学校创客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

赵静[6](2019)在《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驾驶室工效设计是大型矿用挖掘机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驾驶室工效是顺利完成挖掘任务,发挥大型矿用挖掘机产品性能的关键。研究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问题,对提升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工效,降低驾驶员肌肉骨骼疾患,提高我国大型矿用设备自主设计研发水平以及改善恶劣环境中劳动者健康状况,创建舒适工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依托国家863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12AA062001)和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攻关项目(MJH2014-08),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对其工效设计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人-机-环境的复杂关系出发,构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研究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和与研制各阶段相对应的工效设计研究任务,为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依据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视野要求,提出了基于视野的驾驶室布局方法。构建了驾驶员工作姿势模型,以挖掘机铲斗最高点和最低点为视野极限尺寸确定眼点分布区域,获得满足视野要求的H点布局区域,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搭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模拟操作试验台,设计了基于上肢姿势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得到了操作手柄舒适区域;通过动作捕捉系统确定了以上肢关节角度为指标的操作姿势舒适梯度,该指标适用于挖掘机操作姿势的预测分析。(3)对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显控台布局三因素数学模型,以序列最优为目标函数;将退火思想引入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显控台布局的优化设计方法。对操作手柄开展了人机界面分析,提出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来获得舒适的手柄造型。通过具体试验和分析,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显控台布局方法和手柄设计方法均能满足对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的需求,为人机界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4)应用表面肌电描记术,通过对不同操作姿势上肢肌电信号实时测量,得到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旋前圆肌的RMS值与舒适性呈高度正相关。设计了挖掘机操作中有无扶手支撑的对照试验,探讨了扶手对上肢肌肉疲劳的影响:驾驶员在长时间反复操作过程中,扶手对上肢的支撑可以使操作更轻松,有效降低疲劳,其中扶手对三角肌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尺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对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的影响较小。(5)以实际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例,基于JACK对当前驾驶室工效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优化方案设计。

冯笑雨[7](2019)在《基于塔基监控图像的建设施工用地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现今国土空间监管人工值守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在现有塔基监控设备监管的基础上,以建设施工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智能化的建设施工用地目标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该方法交叉运用了深度学习领域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模型、数字摄影测量领域的立体匹配和三维空间定位模型,主要围绕监控图像中建设施工用地目标的一体化识别和空间定位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在建筑工地进行了高塔场景下的模拟实验,不仅验证了地理目标识别模型与空间定位模型集成的有效性,而且明确了模型集成的硬件设计框架,最终取得了有价值的实验成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建设施工用地目标的界定及其准确识别。本文对规模塔基监控图像中的工地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建设施工用地对象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界定。以YOLO(You Only Look Once)模型为基础总结出建设施工用地目标识别模型的训练方法。通过多轮训练迭代,不断的超参数调整获得了有效的识别模型,该模型能够在GPU支持的环境下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建设施工用地目标区域。(2)地理目标区域的准确空间定位。本文研究了高塔监控下地理目标区域的空间定位方法,以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理论为基础,对经过标定的双目摄像机及目标地物构建 了三维空间定位模型 SITCOL(Space Intersection of Two Cameras and One Location),通过获取双目摄像机的立体像对及对应的内外方位参数,运用立体几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目标区域的准确空间定位。(3)地理目标识别与空间定位组合模型(YOLO-SITCOL)的构建与实现。本文借助双目摄像机的双目优势:左目用于地理目标的识别,右目用于与左目中同一目标的立体匹配,双目用于地理目标的空间定位,研究并实现了地理目标识别模型YOLO与空间定位模型SITCOL的集成,实现了地理目标的识别与空间定位过程的一体化。(4)针对地理目标识别与空间定位组合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本文以挖掘机为目标进行组合模型识别与空间定位的模拟实验,通过预先标定好的双目摄像机模拟高塔拍摄场景,对挖掘机目标进行一体化识别与空间定位。最终在自定义坐标系下通过本文集成的组合模型获得挖掘机目标的计算坐标值,并与测量真实值进行比较,通过误差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卢宇奇[8](2019)在《基于液冷的电动挖掘机动力电池组散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化石能源枯竭以及克服在低氧高湿环境下燃油机燃烧效率低下等问题,研发新能源电动工程车辆是目前工程车辆的一个发展方向。挖掘机作为使用量巨大的工程的车辆,也在积极快速朝着电动化方向发展,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挖掘机的动力来源,是制约挖掘机电动化发展的关键设备,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电动车辆领域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动力电池之一。然而动力电池成组使用时产生的热量累积将使电池组温度明显上升、车辆性能衰退,严重时甚至导致动力电池组热失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采取合理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保持动力电池电化学性能及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电动车辆的动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某公司生产的电动挖掘机的性能要求为基础,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的热分布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一种液冷式动力电池热交换器结构并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挖掘机的额定工作电压、功率及容量等参数,选定单体电池,构建针对移动供电式挖掘机使用的动力电池组,并着重设计了一款与之匹配的液冷式热交换器。2.基于液冷式动力电池组热交换器散热结构,建立CFD流固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分析初始结构方案对动力电池组热分布的影响,通过Fluent仿真结合理论分析,阐述了结构优化对于液冷式热交换器散热效果的优化作用,证明了在流道总长相近的前提下,增加液冷板进水口数量,缩短流体流程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和单体电池间最大温差。3.通过单一变量控制法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液冷板截面流道形状、矩形流道长宽比例值、液冷介质、冷却液的入口流量和入口温度对动力电池组的最高温度、电池组单体电池间温度的一致性、均匀性和流阻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直径下,圆形截面流道与正方形截面流道在控制电池组温度分布方面差异不大,但圆形截面流道下流阻特性较差;在矩形流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流道宽度可以降低流体进出口压力损失;以水作为液冷介质的热交换器具有更好的换热性能和流阻特性,但在控制电池组温度均匀性方面不如质量分数为50%的乙二醇水溶液;增加冷却液入口流量和降低冷却液入口温度,有利于降低动力电池组最高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电池所处环境温度越低,电池组温升状况及温均性越好。4.从提高动力电池组温度均匀性的角度,提出基于液冷板截面流道形状为正方形时的导热强化方案,并对导热片的位置布置、材料选择和厚度对动力电池组热分布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将导热片布置在X方向的方案在降低动力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改页善电池组温度均匀性方面均优于Z方向,并且在保持同等重量的情况下采用石墨片或者采用相同导热材料时增加导热片厚度,均可以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5.利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以及响应面分析,研究液冷热交换器的主要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得到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分别得到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最优及流体进出口压力损失最小时的条件。

沈叶新[9](2019)在《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特征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城市噪声。城市噪声识别在噪声监控、城市声景理解和噪声源识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人工设计的声学特征在城市噪声识别中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高精度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方法,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迁移特征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特征提取器,提取出语谱图图像的深层特征;然后通过全连接层和Softmax分类器对提取出的迁移特征进行分类。本文采用 Inception-v3,ResNet152,Inception-ResNet-v2 3 种网络进行实验对比与验证。并采用特征融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环境噪声的识别精度;2、提出了采用深度信念网络(DBN)对迁移学习融合特征的识别方法。首先,比较了不同的DBN参数对于识别结果的影响,包括隐藏层节点个数、受限玻尔兹曼机(RBM)迭代次数、DBN隐藏层层数。然后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获得了基于迁移学习融合特征识别率最高的DBN模型。最后,与传统声音识别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深度CNN迁移学习融合特征利用DBN分类的方法能达到98.55%的平均识别率,优于传统声音识别方法。

沈静远[10](2017)在《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系统功能要求的变化、运行环境的变化、任务的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给静态情形下的系统可靠性建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动态环境下退化系统的普遍性、广泛性与现实性及其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得动态环境下退化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特别是系统可靠性建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聚焦于几类典型的动态环境下的退化可修系统,采用机制转换模型和随机过程理论建立了相应的退化模型和维修性模型,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为寻找最优的维修策略提供了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了周期环境下单部件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模型,推导了系统首次故障时间的分布函数并将结论进一步扩展到马氏环境下状态是连续的退化可修系统上。构建了系统在连续检测条件下的维修性模型,并针对环境变化与系统状态相关和独立两种不同的情形,给出了系统瞬时可用度的计算公式。第二,构建了马氏环境下离散多状态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模型,推导了系统首次故障时间的分布函数,提出了系统故障时间的数值模拟算法,通过与理论推导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得公式的正确性。建立了连续检测和周期检测条件下的维修性模型,给出了系统在这两种条件下瞬时可用度和极限平均可用度的计算公式。在建模和分析的过程中,根据聚合随机理论对具有相同退化率的系统状态进行了聚合,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第三,构建了不同冲击环境下退化相依的多部件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引入了相依矩阵描述部件间的相依关系,定义了随机冲击对部件的三类影响,即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无影响,推导了具有相依部件的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可靠度的递归公式,并给出了每个递归公式终止点的搜索算法。为了验证推导结果的正确性并提高计算效率,给出了并联系统失效时间的数值模拟算法。第四,构建了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在不完全维修存在的情形下的维修性模型,推导了一系列用于描述系统性能的可靠性指标,包括系统经历一个不完全维修周期和一个更新周期所需时间的分布函数、系统在连续检测条件下的瞬时可用度和极限平均可用度等。构建了以平均工作时间和可用度为约束的维修策略优化问题,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性并给出了最优解的搜索算法。第五,开展了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以某提供挖掘机租赁和维修服务的公司为例,用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方法对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挖掘机斗齿系统的磨损退化过程进行建模,得到了一系列用于描述斗齿性能的可靠性指标。另外,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平均工作时间和可用度的条件下提出了维修策略优化问题,并根据相关的算法得到了优化问题的最优解,实现了长期单位时间平均维修成本的最小化。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相关结论可用于解决周期环境下和马氏环境下单部件退化可修系统以及不同冲击环境下退化相依多部件系统等相关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的建模难题,完善了动态环境下系统退化过程模型体系,为可靠性分析、维修策略优化和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二、挖掘机电子控制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挖掘机电子控制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视频监控发展与应用
        2.1.1 视频监控研究现状
        2.1.2 视频监控应用概况
    2.2 智能视频分析关键技术
        2.2.1 目标检测
        2.2.2 目标跟踪
        2.2.3 行为识别
        2.2.4 异常行为检测
    2.3 光缆线路巡检技术分析
        2.3.1 光缆线路巡检概况
        2.3.2 视频监控在光缆线路巡检中的应用
    2.4 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2.4.1 流媒体技术
        2.4.2 可视化技术
        2.4.3 框架与设计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3.1.3 系统架构设计
    3.2 数据采集层设计
        3.2.1 实时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3.2.2 离线文件采集模块的设计
    3.3 数据存储层设计
    3.4 智能分析层设计
        3.4.1 工程车辆与行人检测算法设计
        3.4.2 光缆区域入侵算法设计
        3.4.3 算法服务调用设计
    3.5 系统服务层设计
        3.5.1 实时告警模块的设计
        3.5.2 处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3.5.3 视频分发模块的设计
        3.5.4 GIS地图展示模块的设计
    3.6 系统管理层设计
        3.6.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3.6.2 设备管理模块的设计
        3.6.3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3.7 系统可视化层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整体实现
    4.2 系统分层实现
        4.2.1 数据采集层的实现
        4.2.2 数据存储层的实现
        4.2.3 智能分析层的实现
        4.2.4 系统服务层的实现
        4.2.5 系统管理层的实现
        4.2.6 系统可视化层的实现
    4.3 系统测试
        4.3.1 系统功能测试
        4.3.2 系统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2)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课题项目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成果
        1.3.1 大型矿用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1.3.2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的研究现状
        1.3.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的研究现状
        1.3.4 其他领域操作室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现状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结构及空间分析
    2.1 引言
    2.2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特殊性
    2.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组成及分析
    2.4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人机工程学及其设计流程
        3.2.1 人机工程学
        3.2.2 人机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3.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需求分析方法
        3.3.1 设计调研方法
        3.3.2 操作员行为分析
        3.3.3 需求分析步骤
    3.4 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的设计方法
        3.4.1 控制元件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
        3.4.2 基于控制面板的模块重要程度分析法
    3.5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方法
    3.6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评估方法
        3.6.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法
        3.6.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设计
    4.1 引言
    4.2 驾驶室内操作员的需求分析
    4.3 矿用挖掘机操作界面设计
        4.3.1 操作界面控制元件GEM-AHP优化法权重分析
        4.3.2 操作界面控制面板的模块重要程度分析
        4.3.3 操作界面平面布局设计初步方案
        4.3.4 操作界面的控制台造型设计
        4.3.5 操作界面的控制元件设计
        4.3.6 操作界面最终设计方案
    4.4 操作界面设计方案评估
        4.4.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
        4.4.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
    5.1 引言
    5.2 驾驶室内操作员的需求分析
    5.3 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
        5.3.1 驾驶室功能设定
        5.3.2 驾驶室空间利用率分析
        5.3.3 驾驶室空间动线分析
        5.3.4 驾驶室布局设计初步方案
        5.3.5 驾驶室内部设施造型设计
        5.3.6 驾驶室空间布局最终设计方案
    5.4 驾驶室设计方案评估
        5.4.1 Jack人机工程学软件评估
        5.4.2 专家多指标对比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2 基本理论与研究对象概述
    2.1 感性工学理论概述
    2.2 人机工程学理论概述
    2.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特征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驾驶室布局设计与评价方法体系
    3.1 布局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3.2 布局设计理论模型
    3.3 评价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3.4 综合评价理论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仿真
    4.1 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4.2 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仿真
    4.3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意向定位
    4.4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设计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仿真评价
    5.1 挖掘机驾驶室人机仿真分析
    5.2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方案对比分析
    5.3 模糊数学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变转速泵控系统及其在电驱动挖掘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动挖掘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泵控差动缸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液压挖掘机机械结构建模与仿真
    2.1 液压挖掘机的介绍
    2.2 液压挖掘机正逆向结合建模
        2.2.1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逆向建模
        2.2.2 液压挖掘机其余零部件的正向建模
        2.2.3 液压挖掘机模型的装配
    2.3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2.3.1 多体动力学仿真预处理
        2.3.2 多体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挖掘机变转速泵控系统方案与数学建模
    3.1 液压系统结构分析
    3.2 泵控液压系统方案设计与参数匹配
    3.3 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液压缸模型
        3.3.2 泵/马达模型
        3.3.3 液压蓄能器模型
        3.3.4 管路模型
        3.3.5 能耗与效率模型
        3.3.6 电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转速泵控系统在液压挖掘机上的应用
    4.1 液压挖掘机机电液模型的建立
        4.1.1 机械系统的建立
        4.1.2 液压系统的建立
    4.2 变转速泵控系统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2.1 系统控制方法分析
        4.2.2 前馈控制器的设计
        4.2.3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仿真分析
    4.3 液压挖掘机变转速泵控系统与阀控系统仿真分析
        4.3.1 液压挖掘机变转速泵控系统仿真
        4.3.2 液压挖掘机阀控系统仿真
        4.3.3 控制性能与能耗特性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和仿真
    5.1 动臂泵控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5.1.1 状态空间模型概述
        5.1.2 挖掘机动臂泵控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5.1.3 挖掘机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5.1.4 挖掘机动臂泵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理论概述
    5.3 动臂泵控系统的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5.4 BP神经网络PID控制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2. 创客教育概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项目学习
        2.1.2 创客教育
        2.1.3 校本课程
    2.2 创客教育的内涵
        2.1.1 创客教育的要素分析
        2.1.2 创客教育的价值讨论
3. 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3.1 课程培养目标
        3.1.1 创新意识
        3.1.2 跨学科知识体系
        3.1.3 创造能力
        3.1.4 创客品格
    3.2 课程设置
        3.2.1 必修通识课程
        3.2.2 选修社团课程
    3.3 课程实施模式
        3.3.1 创新课堂模式
        3.3.2 项目学习任务
        3.3.3 小组合作探究
    3.4 课程评价体系
        3.4.1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4.2 学生创新素养评价
        3.4.3 小组合作过程评价
        3.4.4 项目作品成果评价
4. 教学实践案例
    4.1 教学案例一——图形化编程
    4.2 教学案例二——开源电子
    4.3 教学案例三——结构搭建
5.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问卷设计
        5.1.1 问卷调查目的
        5.1.2 问卷题目设计
        5.1.3 问卷调查过程
    5.2 问卷统计分析
        5.2.1 项目学习情况反馈
        5.2.2 小组合作情况反馈
        5.2.3 课程设置情况反馈
        5.2.4 核心素养培育
    5.3 问卷调查结果
    5.4 学生成长案例分析
        5.2.1 成长案例一——创新发明,助我升入理想学府
        5.2.2 成长案例二——以赛带练,走向全国展示舞台
        5.2.3 成长案例三——初生牛犊,创造实践正在路上
        5.2.4 访谈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驾驶室布局和校核的研究
        1.4.2 人机界面布局的研究
        1.4.3 人体工作姿势的舒适性研究
        1.4.4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体系
    2.1 驾驶室工效研究内容和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驾驶室工效设计原则
        2.2.1 操作可视性原则
        2.2.2 上肢可及性原则
        2.2.3 姿势舒适性原则
    2.3 大型矿用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
    2.4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设计
    3.1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概述
    3.2 基于视野的驾驶室H点布局方法
        3.2.1 人体尺寸选择
        3.2.2 工作姿势定义
        3.2.3 眼点区域确定
        3.2.4 H点布局范围求解
    3.3 基于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
        3.3.1 试验设备
        3.3.2 被试和试验准备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和分析
    3.4 操作手柄布局的舒适区域
        3.4.1 操作手柄舒适区对比
        3.4.2 操作姿势舒适梯度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优化
    4.1 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概述
    4.2 显控台布局优化模型
        4.2.1 布局原则
        4.2.2 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2.3 目标函数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显控台布局优化
        4.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4.3.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4.3.3 显控台待布元素
        4.3.4 显控台按键和旋钮排序求解
        4.3.5 显控台布局优化结果
    4.4 操作手柄造型的优化设计
        4.4.1 操作手柄的人机分析
        4.4.2 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
        4.4.3 操作手柄逆向设计试验
        4.4.4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姿势舒适性研究
    5.1 表面肌电描记术
    5.2 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的关系
        5.2.1 操作姿势舒适性试验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表面肌电信号和舒适性的相关分析
    5.3 扶手对挖掘机操作上肢疲劳的影响
        5.3.1 试验设备
        5.3.2 被试信息
        5.3.3 试验过程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5 试验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评价
    6.1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和评价系统
    6.2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场景构建
        6.2.1 虚拟人体建模
        6.2.2 产品和作业环境建模
    6.3 驾驶室布局的校核
        6.3.1 可视性校核
        6.3.2 可及性校核
        6.3.3 姿势舒适性校核
    6.4 驾驶室布局的优化
        6.4.1 优化依据
        6.4.2 优化方案
        6.4.3 方案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塔基监控图像的建设施工用地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标检测与识别研究现状
        1.2.2 地理目标空间定位研究现状
        1.2.3 塔基监控下国土监管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方法与应用
    2.1 目标检测与识别
        2.1.1 卷积神经网络
        2.1.2 深度学习计算框架
        2.1.3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
    2.2 地理目标空间定位
        2.2.1 坐标几何及其转换关系
        2.2.2 摄像机内外方位元素
        2.2.3 双像解析摄影测量
        2.2.4 基于特征的图像立体匹配
    2.3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2.3.1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3.2 违法建设施工用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施工用地及识别模型训练
    3.1 建设施工用地识别规则
        3.1.1 正负样本定义
        3.1.2 建设施工用地特征及类型
    3.2 训练样本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2.1 规模监控图像训练样本
        3.2.2 训练样本预处理
    3.3 建设施工用地识别模型训练
        3.3.1 模型训练输出参数
        3.3.2 模型训练过程参数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目标识别与空间定位组合模型(YOLO-SITCOL)的构建与实现
    4.1 模型集成框架设计
        4.1.1 模型集成思路设计
        4.1.2 模型集成整体设计
        4.1.3 模型集成硬件设计
    4.2 基于YOLO的地理目标识别模型
        4.2.1 YOLO模型构建与实现
        4.2.2 模型能力分析
    4.3 基于SIFT的地理目标识别框双目匹配
        4.3.1 SIFT的数学模型构建
        4.3.2 双目目标位置匹配与算法实现
    4.4 SITCOL地理目标三维空间定位模型
        4.4.1 双目摄像机标定
        4.4.2 空间前方交会模型构建与算法实现
        4.4.3 空间坐标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模型实验验证
    5.1 实验区选择
    5.2 软硬件环境构建
        5.2.1 硬件环境
        5.2.2 软件环境
    5.3 组合模型实验数据
    5.4 组合模型识别与空间定位结果
        5.4.1 建设施工用地目标识别
        5.4.2 挖掘机目标识别
        5.4.3 挖掘机目标识别框双目匹配
        5.4.4 挖掘机目标坐标定位
    5.5 组合模型识别与空间定位误差分析
        5.5.1 双目摄像机定位误差
        5.5.2 组合模型定位误差
        5.5.3 误差因素分析
    5.6 违法建设地块的智能发现探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液冷的电动挖掘机动力电池组散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挖掘机研究现状
        1.2.2 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热管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及数值理论基础
    2.1 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特性
    2.3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特性分析
    2.4 计算流体力学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机参数要求及液冷方案设计
    3.1 电动化方案的确定
    3.2 动力电源参数要求
    3.3 工作环境及工况
    3.4 动力电池组构建
    3.5 动力电池组液冷换热结构设计
    3.6 热管理设计目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始方案仿真分析
    4.1 模型创建
    4.2 动力电池组液冷模型网格划分
    4.3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方程
    4.4 仿真边界条件设置
    4.5 动力电池组液冷模型散热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冷散热模型优化设计
    5.1 液冷散热模型结构优化
        5.1.1 优化机构仿真结果分析
    5.2 液冷热交换器主要参数对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影响
        5.2.1 流道截面形状及冷却液进口流量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
        5.2.2 矩形流道的不同长宽比例值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
        5.2.3 冷却介质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
        5.2.4 冷却液进口温度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
    5.3 环境温度对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影响
    5.4 导热强化方案
        5.4.1 导热强化分析
        5.4.2 导热强化方案对动力电池热分布的影响
        5.4.3 导热片材料及厚度对动力电池组热分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冷散热模型参数优化
    6.1 响应面法参数优化设计
        6.1.1 Box-Behnken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6.1.2 响应曲面与结果分析
    6.2 Fluent仿真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特征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环境噪声识别的背景及意义
    1.2 城市环境噪声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声音识别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结构的安排
第2章 声音识别与深度学习相关知识
    2.1 城市环境噪声的识别流程
    2.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2.2.1 卷积神经网络的概述
        2.2.2 流行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2.3 常见的声音识别方法
        2.3.1 常见的特征提取算法
        2.3.2 常见的分类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CNN迁移特征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方法
    3.1 语谱图
        3.1.1 语谱图的简介
        3.1.2 语谱图的生成
    3.2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迁移特征提取
        3.2.1 迁移学习与迁移特征
        3.2.2 Softmax分类器
    3.3 深度卷积网络选取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1 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3.4.2 基于深度CNN迁移特征的城市噪声识别
        3.4.3 基于深度CNN融合迁移特征的城市噪声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城市噪声融合特征的识别算法
    4.1 深度信念网络
        4.1.1 受限玻尔兹曼机
        4.1.2 深度信念网络的概念和结构
        4.1.3 深度信念网络的训练过程
    4.2 算法流程
    4.3 实验设置与结果
        4.3.1 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4.3.2 DBN隐藏层节点数对识别率的影响
        4.3.3 RBM迭代次数对识别率的影响
        4.3.4 DBN隐藏层数对识别率的影响
        4.3.5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与方法简述
        2.1.1 退化建模中常用的随机过程
        2.1.2 系统可靠性指标
        2.1.3 Laplace变换和Laplace-Stieltjes变换
    2.2 可靠性与基于退化的可靠性建模
        2.2.1 可靠性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2.2 基于退化的可靠性建模方法
        2.2.3 基于三类典型随机过程的退化模型
    2.3 动态环境下退化系统建模与机制转换模型
        2.3.1 基于随机理论的动态环境下退化系统建模方法
        2.3.2 机制转换模型
    2.4 维修建模与相关理论研究
        2.4.1 维修的定义与分类
        2.4.2 基于视情维修的检测维修策略和优化
第3章 周期环境下单部件退化可修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描述及模型假设
    3.3 系统可靠性度量
        3.3.1 首次故障时间的分布函数
        3.3.2 模型的扩展与分析
    3.4 连续检测条件下的系统可用度
        3.4.1 情形一:环境变化与系统状态相关
        3.4.2 情形二:环境变化与系统状态独立
    3.5 数值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氏环境下多态退化可修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描述及模型假设
    4.3 系统可靠性度量
        4.3.1 半马尔科夫核
        4.3.2 首次故障时间的分布函数
        4.3.3 模型的适用范围分析
    4.4 不同检测条件下的系统可用度
        4.4.1 连续检测条件下的瞬时可用度
        4.4.2 周期检测条件下的极限平均可用度
    4.5 数值算例
        4.5.1 基本结论的数值算例
        4.5.2 计算和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冲击环境下退化相依的多部件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描述、基本定义及模型假设
        5.2.1 模型的描述与基本定义
        5.2.2 模型的基本假设
    5.3 串联系统可靠性度量
        5.3.1 系统可靠度的递归公式
        5.3.2 递归终止点搜索算法
    5.4 并联系统可靠性度量
        5.4.1 并联系统可靠度的递归公式与终止点搜索算法
        5.4.2 并联系统失效时间的数值模拟算法
    5.5 数值算例
        5.5.1 例一:串联系统可靠度计算
        5.5.2 例二:简单并联系统可靠度两种解法对比
        5.5.3 例三:多部件并联系统可靠度的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的维修建模与优化
    6.1 引言
    6.2 维修策略描述及模型假设
    6.3 系统可用度度量
        6.3.1 两个时间分布
        6.3.2 系统可用度
    6.4 维修策略优化问题
        6.4.1 含约束的单位时间平均成本最优化问题
        6.4.2 最优解的存在性研究与搜索算法
    6.5 数值算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应用案例
    7.1 引言
    7.2 实例问题描述
        7.2.1 不同工况下斗齿磨损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7.2.2 斗齿的修复与更换
    7.3 系统建模和可靠性分析
    7.4 维修策略与优化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挖掘机电子控制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詹建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矿用挖掘机驾驶室操作界面及空间布局设计[D]. 王雅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 苏可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变转速泵控系统及其在电驱动挖掘机上的应用研究[D]. 黄豪杰.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5]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D]. 吴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D]. 赵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
  • [7]基于塔基监控图像的建设施工用地识别与空间定位方法研究[D]. 冯笑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基于液冷的电动挖掘机动力电池组散热研究[D]. 卢宇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特征的城市环境噪声识别[D]. 沈叶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动态环境下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D]. 沈静远.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挖掘机电控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