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数字X线摄影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直接数字X线摄影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一、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萌萌[1](2020)在《中低收入地区乳腺癌诊断及筛查适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为我国女性,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女性,乳腺癌诊断及筛查流程优化提供可靠及适用性强的科学证据。具体包括两个目的:1.在全国多中心临床诊断研究中,评估和比较自动超声(ABUS)和手持超声(HHUS)在乳腺X线摄影(MG)阴性的女性中的临床表现及一致性,以及使用ABUS或HHUS辅助MG进行乳腺癌诊断时的诊断效能。2.建立全国多中心乳腺癌筛查随访研究,并描述不同技术进行乳腺癌筛查的初步结果。研究方法1.全国多中心诊断研究招募了来自5家三级甲等医院年龄为40-69岁的乳腺外科门诊病人。所有受试者同时完成了 ABUS、HHUS和MG检查,并分别进行影像学诊断。任一检查结果为乳腺影像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5类的受试者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是否为乳腺癌,三种检查中最高结果为BI-RADS 3类的受试者及10%最高分类为BI-RADS 1-2类的受试者需完成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或病理学检查以减少假阴性结果。所有检查结果均为BI-RADS 1-3类视为诊断阴性,任一结果为BI-RADS 4-5类视为诊断阳性。2.全国多中心乳腺癌筛查随访研究招募年龄为35-64岁女性进行乳腺癌筛查。所有受试者均需完成ABUS和HHUS筛查,其中45岁及以上女性还需接受MG筛查。任一筛查结果为BI-RADS 4-5类的受试者视为筛查阳性,转诊至病理学检查。对最高结果为BI-RADS 3类的受试者于6-12个月内进行随访。对所有检查结果均为BI-RADS 1-2 类的受试者3 年后进行下一轮筛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 BI-RADS 0 类时加做其他检查。研究结果1.在诊断研究招募的1245位适龄女性中,共检出乳腺癌321例,MG可单独检出其中的282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5%和91.56%。在MG阴性的女性中,ABUS额外检出35例乳腺癌,并引起33例假阳性结果,此时ABUS辅助MG进行乳腺癌诊断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75%和87.99%。若在MG阴性女性中加做HHUS,同样可额外检出35例乳腺癌,并引起49例假阳性结果,此时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75%和86.26%。两种超声在MG阴性的女性中具有高度一致性(符合率:95.93%,Kappa值:0.74)。在MG阴性且有致密型乳腺女性中加做超声可得到相似的结果,此时ABUS辅助MG进行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8%和88.85%,HHUS辅助MG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8%和87.34%。由超声额外检出的病例多分布于MG结果为BI-RADS 1类或3类且具有致密型乳腺的受试者中。2.多中心筛查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13606位35-64岁女性筛查。其中,7.50%的女性临床乳腺检查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以可触及的肿块为主。36.84%的受试者ABUS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3.30%的受试者ABUS筛查阳性。35.15%的受试者HHUS结果存在异常,2.96%的受试者HHUS乳腺癌筛查阳性。在完成MG筛查的7208位45-64岁女性中,约有57.70%的受试者具有致密型乳腺,且该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P趋势<0.01)。30.52%的受试者MG检查结果异常,2.14%的受试者MG筛查阳性。针对BI-RADS分类结果,ABUS与HHUS间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值:0.61),ABUS与MG及HHUS与MG之间一致性均较弱(Kappa值分别为0.25和0.20)。结论1.针对乳腺门诊患者,在MG阴性的女性中加做超声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检出情况,ABUS与HHUS具有高度一致性,且ABUS引起的假阳性病例少于HHUS。为将其应用于人群乳腺癌早期发现提供理论基础。2.在筛查人群中,我国女性以致密型乳腺为主,且随年龄增加致密型乳腺女性所占比例逐渐降低。ABUS与HHUS对乳腺异常检出率相似,且两种超声检查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但超声与MG一致性较差。考虑到我国女性致密型乳腺高发的现状,以及ABUS对操作者依赖性小、采图流程标准化、可存储图像并实现远程读图等优势,ABUS具有代替HHUS进行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潜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和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

陈淑君[2](2019)在《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影像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纹理特征研究目的: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纹理特征鉴别诊断经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BI-RADS 3~5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良恶性。方法:本研究为经浙江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经乳腺X线诊断为BI-RADS 3~5级的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患者61例(经乳腺X线三维金属丝定位术后病理证实,其中38例为恶性,23例为良性),对其DWI影像进行分析。两名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拥有2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选取在MRI横断位增强序列病灶强化的最大层面,在DWI上对病灶进行对齐、识别,使用ITK-SNAP软件(http:/www.itksnap.org/pmwiki/pmwiki.php)勾画确定感兴趣区。我们对每个感兴趣区提取了 6个直方图特征和16个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以术后病理报告的良恶性为分类精标准训练分类器,首先,通过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法对特征进行降维,获得分类性能最佳的特征组合,再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分类器,并使用留一法(leave-one-out-cross-validation,LOOCV)进行交叉验证。以 AUC 评价分类器的性能。结果:DWI上分类性能最佳的纹理特征组合共包含6个特征,分别为直方图中的均值、方差、偏度、熵,以及灰度共生矩阵的0°方向对比度、45°方向相关性。分类器鉴别诊断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良恶性的AUC值达到0.76,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7.05%、84.21%和65.21%。均值、方差、偏度和熵在良性和恶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的纹理特征分析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良恶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诊断正确率。方差、偏度和熵是新发现的极具潜力的影像学标志物。第二部分 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多模态影像组学研究目的:联合数字乳腺X线摄影与磁共振动态增强MRI的影像,使用多模态影像组学鉴别经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BI-RADS 3~5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良恶性。方法:本研究为经浙江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0月至2016年1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经乳腺X线诊断为BI-RADS 3~5级的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患者81例(经乳腺X线三维金属丝定位术后病理证实,其中40例为恶性,41例为良性)。两名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拥有2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别对乳腺X线摄影中的可疑恶性钙化灶和在DCE-MRI横断位增强图像的最大强化层面中的强化病灶使用ITK-SNAP软件(http:/www.itksnap.org/pmwiki/pmwiki.php)勾画确定感兴趣区。对每一个感兴趣区域,我们分别在两种模态上提取了形态学特征、直方图特征和纹理特征三种共同的特征。此外,我们在每种模态上额外提取了具有自身特异性诊断价值的特征,分别是在乳腺X线摄影上提取的钙化簇中钙化灶的分布特征,和在DCE-MRI上提取的时间信号强化曲线的动力学特征和双乳不对称性特征。获得上述特征后,以术后病理报告的良恶性为分类精标准训练分类器。首先,我们通过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法在各单一模态上对特征进行降维,获得分类性能最佳的特征组合,再进行两模态特征联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训练多模态分类器,并使用留一法(leave-one-out-cross-validation,LOOCV)进行交叉验证。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分类器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我们从两个模态图像中共提取了 106个候选影像学特征,最终选择了 14个具有诊断潜力的多模态特征组合。多模态分类器的鉴别诊断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良恶性的AUC值为0.903,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0.48%,优于任何单一模态。结论:多模态影像组学预测乳腺X线摄影检查发现的BI-RADS 3~5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良恶性的能力优于任何单一模态。这项研究结果将为在有创的临床操作决策前提供更准确而客观的无创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覃朝锋,彭华荣,程正健,罗帝林,罗运飞,丘绪科[3](2014)在《DR+PACS在社区结核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DR+PACS在社区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4年4月,利用DR数字化X机及其医学影像管理与传输系统(PACS)进行结核病诊断的调查和对比。结果:2011年5月-2012年4月未应用DR+PACS之前报告及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分别为14例和10例;2012年5月-2013年4月应用DR报告及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分别为21例和18例;2013年5月-2014年4月应用DR+PACS报告及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分别为37例和25例。结论:DR+PACS彻底解决了社区医疗设备差,结核病例数发现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放射医师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

覃朝锋,彭国强,赵志清,彭华荣,吴倩红,罗帝林,叶定村[4](2013)在《数字化X光机在社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成像(DR)在社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我院和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新购置的深圳市安健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DR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对社区附近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约10万人口进行疾病普查,并与我院旧式的电视透视系统对比。结果:总数病例中DR机发现胸部异常有2 651例,腹部异常有183例,四肢异常有176例,其他异常有56例,而电视透视发现相应部位异常病例数分别为1 531例、86例、68例、27例。结论:数字化X光机(DR)在基层社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①减少了X线量,保护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健康。②缩短了检查时间,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③原始影像资料可永久保存,便于复查及用于法律证据。④更清晰细腻的影像提高了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减少了误诊漏诊。⑤在疾病普查中更准确更快捷,赢得了群众的赞声,提高了我社康中心的声誉。⑥能够网络化管理,利于远程会诊。⑦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数字化X光机在基层社区疾病普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王焕强[5](2014)在《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 DR)胸片的硬片(胶片打印)与传统胶片-增感屏X线摄影(film-screen radiography, FSR)胸片诊断尘肺病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研究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和预试验,设计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案。以四个职业病体检诊断机构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和不同期别的各类尘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知情同意。对每个研究对象同期拍摄后前位高千伏FSR胸片和DR胸片。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各体检机构对研究对象的FSR胸片进行尘肺病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共372名研究对象的DR胸片和FSR胸片质量符合课题要求,被纳入研究,其中矽肺87例、煤工尘肺145例、石棉肺41例、铸工尘肺1例,正常对照98例。由6名具有丰富尘肺病诊断经验且具有诊断资质的医师,分A、B两组,每组各3人,采取随机、双盲的原则,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在观片灯上分别对DR硬片和FSR胸片读片诊断。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加权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以参考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R胸片和FSR胸片筛查诊断尘肺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似然比等评价指标数值相近,ROC曲线下的面积Az分别为0.816(95%CI,0.781-0.852)和0.866(95%Cl,0.834-0.897),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z=-1.82,P>0.05)。DR硬片诊断尘肺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诊断医师组、体检中心(DR的参数和胸片打印效果)、胸片质量、DR硬片膈下光密度是否<0.4、摄制电压、胸片打印大小、是否为石棉肺、是否以p小阴影或s小阴影为主、总体密集度以及金标准等。以质量一级的FSR胸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时,DR诊断尘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5.0%、84.6%和6.18,Az为0.935(95%Cl,0.896-0.973)。当DR胸片质量一级或二级,FSR胸片质量一级时,DR和FSR诊断尘肺五分类(正常、观察对象、壹期尘肺、贰期尘肺、叁期尘肺)的线性加权Kappa值kw=0.759(95%CI,0.671~0.847),两种胸片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5,P>0.05)。结论:DR胸片诊断尘肺与FSR胸片诊断尘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用DR诊断尘肺时,若以FSR胸片为标准片,用DR硬片在观片灯上读片,应在拍摄前对DR设备的参数进行调整,采用120kV以上高千伏摄片,DR胸片膈下光密度<0.4,使DR胸片影像表现与FSR胸片影像表现尽量趋于一致;建议研制DR胸片标准片,开展DR摄片技术和DR读片诊断培训。第二部分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目的: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读记录系统,提高职业病医生诊断结核病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结核病的分类和《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中半定量记录诊断尘肺病的方法,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先用51例典型结核病病例和27例对照者的胸片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8名职业病诊断医师和2名结核病医师平衡分两组,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先后两次阅片诊断。第一次用常规诊断方法,第二次用X线阅读记录表辅助诊断,两次间隔1个月,评估后修改记录表。在多个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先后以2278例既往职业健康体检中胸片异常者、10524例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研究对象用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进行辅助诊断验证。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使用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后,两组医师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从47.1%和29.6%提高到90.2%和85.2%,Kappa值从0.452(95%Cl,0.295-0.609)提高到0.567(95%Cl,0.459-0.575)。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的验证结果表明,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能辅助医师有效鉴别结核病与尘肺病及尘肺合并结核,辅助医师对结核病分类,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51(95%Cl,0.938-0.964)和0.955(95%Cl,0.916-0.994)。结论: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职业病诊断医师诊断结核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规范化记录医师对结核病患者胸片影像特征的分析、诊断过程,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廖文林,马彦云,郑玄中[6](2012)在《计算机X线摄影与直接数字化摄影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直接数字化摄影(DR)、计算机X线摄影(CR)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行胸部CR与DR的体检病例各1000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R在摄片质量、图像质量、显示病灶细微结构的能力、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工作效率及经济社会效益方面明显优于CR,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CR投资价格低,不仅可与普通X线设备兼容,还可进行床旁操作。结论 DR较CR在临床工作中更具优势,但二者将并行发展,长期共存,功能互补。

谌家喜[7](2008)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图像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医疗保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进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是一种常规的医疗检查方式,在疾病诊治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体检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又尤以X射线成像的检查居多。在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带动下,X射线成像已经从原来的胶片成像走进了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Direct DigitalRadiography,DR)时代。在更快更好成像的同时,数字化X射线成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曝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X射线到电子信号的转化,成像系统的校正,以及X射线数字图像的处理。对DR系统成像方法进行研究,不仅能改善数字化X射线图像质量,提高医院影像科的疾病诊治水平,还可为其它医学成像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鉴,更可为进一步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打下基础。由此可见,DR系统成像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从DR系统的图像形成过程出发,研究了相关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即高压发生器控制、图像采集和校正、图像后处理,目标是实现DR系统的优化控制,并获取更好的X射线数字图像。高压发生器是X射线球管的电力供给装置,在成像过程中需要和计算机系统有良好的配合,以控制曝光流程并配合曝光参数交换;X射线透射过人体后到达接收装置,根据成像原理和材料特性,图像采集和图像校正主要解决从X射线到计算机数字存储中的能量转换问题;图像后处理是在X射线数字图像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图像处理算法,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对DR系统成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对原有DR系统控制台接口电路的改造,用PC机串口和相应的软件实现了计算机与高压发生器之间的通信,操作者只需坐在PC机前就可以方便地控制高压发生器,不需要在多个控制台之间进行较为繁复的操作,既加快了摄片的流程,还节省了DR系统的硬件成本,并且为实现DR系统的参数自动化控制打开了新思路。(2)在研究了DR系统图像采集中的信号控制问题后,设计了平板探测器状态控制和数据处理流程;提出了原始图像的隔行扫描及其区域交换算法,解决了如何将原始图像调整为正常的X射线图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DR图像的采集、显示和存储程序。分别对水模和人体部位进行了X射线成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解决了DR图像采集过程中的信号控制和图像处理的问题。获取的X射线数字图像真实有效,并已经被应用于医院的DR系统。(3)结合DR系统成像原理及图像采集过程,从X射线到计算机数字图像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角度,详细研究了由X射线光场不均匀性和平板探测器的像元响应不一致性带来的图像噪声,并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校正方法。最后,针对现场系统的X射线场不可测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整体校正理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操作算法。(4)研究了多幅DR图像的拼接问题,提出了基于特征点的图像配准算法,并使用加权平均法对图像进行了融合,解决了DR图像拼接中亮度相差较大、相似特征点较多和位移较大以及处理时间较长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DR图像的拼接算法程序。分别对物体和动物鱼以及人体进行了X射线摄影,做了图像拼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拼接效果。(5)研究了X射线图像中的曝光区域特性,提出了X射线图像曝光区域自动检测出算法,并进一步对图像进行自动裁剪,减少了图像的存储空间,方便于医生的操作和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伸缩性图像增强算法,使得图像整体和细节都有较好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最后,采用优化的窗宽窗位算法来显示图像。

李清水,熊诗俊,杨朝林,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赖美莲[8](2004)在《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 (directdigitizedradiography ,DR)和影像存挡与通讯系统 (picturearchivingandcom municationsystems ,PACS)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应用DR和PACS设备前、后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 ,以胸部为例的病灶检出率 ,图像检索时间 ,节约胶片率 ,并进行对照。结果应用DR机和PACS系统后 ,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 60 % ;胸部病灶检出率提高了 2 5 % ;图像检索时间效率提高 98% ;节约胶片约 95 %。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 DR机和PACS系统的利用改变了传统X线投照和诊断模式 ,有助于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提高诊断正确率 ,减少患者候诊时间 ,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李清水,熊诗俊,杨朝林,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赖美莲[9](2004)在《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directdigitizedradiography ,DR)和影像存挡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 municationsystems ,PACS)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应用DR和PACS设备前、后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以胸部为例的病灶检出率,图像检索时间,节约胶片率,并进行对照。结果 应用DR机和PACS系统后,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60 % ;胸部病灶检出率提高了2 5 % ;图像检索时间效率提高98% ;节约胶片约95 %。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 DR机和PACS系统的利用改变了传统X线投照和诊断模式,有助于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徐卫清[10](2003)在《小型PACS系统的建立及其远程应用》文中指出图象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实现了临床放射图象的有效管理和共享,目前已在临床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建立医院和医院之间PACS系统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为基层医院服务。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院间PACS系统的建立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对高速和廉价的宽带网技术使医学图象海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成为可能。论文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而展开的,其研究结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论文首先综述了建立医院和医院之间PACS系统的意义及国内外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现状,回顾了几种放射成象设备(CR, CT, MR等)的基础知识、常用术语和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COM)的发展历史。接着根据目前临床的实际需求,详细介绍了我们自行研制的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ACS),包括其功能模块和使用方法。最终提出了采用固定IP地址中间存储空间和恰当无损压缩以建立院间PACS系统的工作思路,进行利用FTP和公众网(ADSL)技术实现了远程图片读片系统。结合论文工作所开发的系统已经在数家医院得到了成功应用。

二、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收入地区乳腺癌诊断及筛查适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阶段目标
第一部分 超声辅助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诊断的效能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纳入排除标准
        4 受试者招募及研究流程
        5 图像解读
        6 样本量
        7 本研究模拟的诊断程序
        8 评价指标
        9 统计学方法
        10 伦理批准
    结果
        1 受试者基本特征
        2 所有受试者的乳腺X线检查结果
        3 乳腺X线检查结果阴性的女性中自动超声和手动超声的表现
    讨论
        1 乳腺密度与乳腺癌
        2 乳腺X线检查阴性时加做超声时的权衡
        3 在致密型乳腺中加做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的改善情况
        4 两种超声的比较
        5 本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以超声为基础的全国多中心乳腺癌筛查随访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纳入排除标准
        4 可行性研究
        5 受试者招募及研究流程
        6 样本量
        7 图像解读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方法
        10 伦理批准
    结果
        1 可行性研究结果
        2 受试者基本特征
        3 45-64岁女性乳腺密度的分布
        4 临床乳腺检查结果
        5 自动超声检查结果
        6 手持超声检查结果
        7 乳腺X线摄影检查结果
        8 自动超声和手持超声检出肿块特征的比较
        9 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结果一致性
    讨论
        1 适龄人群乳腺密度的分布情况
        2 不同技术检查结果异常情况
        3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4 超声应用于乳腺癌筛查的证据
        5 我国乳腺癌筛查现状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影像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纹理特征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最佳分类性能的特征组合筛选结果
        3.2 分类器诊断效果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多模态影像组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特征的定义
        2.3 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多模态分类器的性能
        3.3 多模态特征提取
        3.4 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多模态分类特征及统计意义
        3.5 观察者内重复性和观察者间变异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DR+PACS在社区结核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4)数字化X光机在社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DR机对疾病普查中的优点分析:
    3.2 DR机与普通电视透视机所得数据分析:
    3.3 不足之处:

(5)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一、研究背景
        (一) FSR和DR的介绍和比较
        (二) DR和CR诊断尘肺病的研究
        (三) DR用于尘肺病诊断的法规和标准
        (四) 流行病学诊断试验准确性的评价技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式
        (二) 合作中心
        (三)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四) 仪器设备及测量
        (五) 医师读片诊断
        (六)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七) 评价指标和方法
        (八) 伦理学审查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 验证试行
        (二) 技术路线
    六、质量控制措施
    七、结果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尘肺参考诊断
        (二) DR胸片诊断尘肺的评价
        (三) DR胸片和FSR胸片诊断尘肺一致性评价
        (四) 诊断一致性的单因素分析
        (五) 诊断一致性Logistic回归分析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DR和FSR胸片光密度值比较
    附录二 医师对胸片质量的评价比较
    附录三 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详细结果
    附录四
        记录表1 胶片密度测量记录表
        记录表2 DR课题研究胸片读片记录表
    附录五 系统综述--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用于尘肺病筛查和诊断研究的系统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
    一、研究背景
        (一)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性和误诊情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式
        (二) 研究对象
        (三) 样本量估计
        (四)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流程
        (五)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六) 评价指标和方法
        (七) 伦理学审查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 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二) 技术路线
    六、质量控制措施
    七、结果
        (一)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的研制和初步评价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既往结核病诊断的质量控制
        (三)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接尘工人职业健康体检中结核病筛检
        (四) X线胸片阅读记录指南的研制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尘工人回顾性调查基本信息登记表
    附录二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
    附录三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填写说明
致谢
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编书籍和重要报告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交流
在读期间进修

(7)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图像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X线摄影技术的发展
    1.2 DR图像处理方法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DR图像处理中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X线摄影原理
    2.1 传统摄影方式
    2.2 数字化摄影方式
        2.2.1 CR成像系统
        2.2.2 DR成像系统
    2.3 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发生器控制
    3.1 高压发生器
        3.1.1 照射计时
        3.1.2 质量保证措施
    3.2 DR系统曝光控制
    3.3 系统结构和控制
        3.3.1 直接数字化X线系统
        3.3.2 高压发生器控制
    3.4 硬件接口设计
    3.5 软件设计
    3.6 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采集
    4.1 DR成像简介
    4.2 DR成像系统信号控制
        4.2.1 DR系统组成
        4.2.2 Matrox图像采集卡
        4.2.3 信号控制
    4.3 图像采集算法
        4.3.1 软件系统设计
        4.3.2 图像规整算法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像校正
    5.1 DR系统成像过程分析
        5.1.1 X射线能量转换
        5.1.2 影响DR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5.1.3 X射线场分布的不均匀性
        5.1.4 平板探测器像元响应的不一致性
    5.2 DR系统图像校正
        5.2.1 静态误差校正
        5.2.2 动态误差校正
        5.2.3 现场校正算法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图像拼接
    6.1 医学图像拼接
        6.1.1 图像配准
        6.1.2 图像融合
    6.2 DR图像摄影建模
    6.3 基于特征点的图像配准
        6.3.1 特征点的提取
        6.3.2 两幅图中的特征点配对
        6.3.3 消除误匹配对
        6.3.4 求解模型变换参数
        6.3.5 变换模型的初始化
        6.3.6 特征匹配
    6.4 DR图像融合
        6.4.1 逆向warping操作
        6.4.2 重叠区域的无缝处理
    6.5 实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像增强
    7.1 曝光区域的自动识别
        7.1.1 图像的二值化
        7.1.2 前景区域的提取
    7.2 非线性变换图像增强
        7.2.1 图像目标提取
        7.2.2 非线性变换曲线
    7.3 自适应钝化蒙片法增强
        7.3.1 边缘增强滤波器
        7.3.2 增强后的期望图像
        7.3.3 自适应算法
    7.4 可伸缩性图像自动增强
        7.4.1 算法原理
        7.4.2 算法流程
    7.5 实验结果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小型PACS系统的建立及其远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
        2.1.1 X线成像
        2.1.2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2.1.3 磁共振成像
        2.1.4 其它放射成像
    2.2 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COM)
        2.2.1 DICOM3.0简介
        2.2.2 DICOM3.0标准文件内容概要
        2.2.3 DICOM3.0的主要概念
第三章 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3.1 系统可行性与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
        3.2.1 系统描述
        3.2.2 系统示意图
        3.2.3 系统属性
    3.3 系统实现
        3.3.1 图像传输
        3.3.2 图像分析
        3.3.3 窗宽窗位设定
        3.3.4 病人的比较
        3.3.5 图像放大功能
        3.3.6 测量功能
        3.3.7 其它功能
        3.3.8 数据查询
        3.3.9 光盘刻录
        3.3.10 书写报告
        3.3.11 系统功能
第四章 医学图像远程传输、处理及会诊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4.1 FTP和ADSL
        4.1.1 FTP协议
        4.1.2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技术
    4.2 与西门子CT的连接
        4.2.1 西门子CT机文件目录结构
        4.2.2 与西门子CT机连接
        4.2.3 西门子CT机的图像格式
        4.2.4 西门子CT机的图像下传程序
    4.3 与日立公司CT的连接
        4.3.1 日立公司CT机文件目录结构
        4.3.2 与日立公司CT机的连接
        4.3.3 日立CT机的图像格式
        4.3.4 日立CT机的图像下传程序
    4.4 利用DICOM协议传输图像
        4.4.1 TCP/IP协议介绍
        4.4.2 与日立公司PRATICO CT机的DICOM传输实例
    4.5 上传和下传软件
        4.5.1 上传软件
        4.5.2 下传软件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收入地区乳腺癌诊断及筛查适宜技术研究[D]. 贾萌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2]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影像组学研究[D]. 陈淑君. 浙江大学, 2019(03)
  • [3]DR+PACS在社区结核病中的应用[J]. 覃朝锋,彭华荣,程正健,罗帝林,罗运飞,丘绪科. 中国社区医师, 2014(14)
  • [4]数字化X光机在社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J]. 覃朝锋,彭国强,赵志清,彭华荣,吴倩红,罗帝林,叶定村. 吉林医学, 2013(36)
  • [5]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焕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6]计算机X线摄影与直接数字化摄影的临床比较研究[J]. 廖文林,马彦云,郑玄中.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2(02)
  • [7]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图像处理方法研究[D]. 谌家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8]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J]. 李清水,熊诗俊,杨朝林,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赖美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S1)
  • [9]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A]. 李清水,熊诗俊,杨朝林,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赖美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4
  • [10]小型PACS系统的建立及其远程应用[D]. 徐卫清. 浙江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直接数字X线摄影传输系统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