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

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

一、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娜[1](2021)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然而“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理念让我们付出了生态环境资源被破坏的沉重代价。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土地塌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要彻底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需下大力气来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为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克服保证金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推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实施了从“保证金”向“基金”转换的重大改革。如何理解该项制度,如何做到从过去的“保证金”跃迁为“基金”,如何进一步构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上加以思考,更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当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立法结构以及制度内容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从环境法学和经济学交叉视角出发,以公共物品、外部性、环境损害社会化填补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相关基本概念;系统地梳理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的政策沿革;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存在的立法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备、基金形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监督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同时,选取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领域较为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为借鉴对象,考察了这四个国家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指出国外完善的基金立法结构、明确的基金使用范围和方式、丰富的基金来源和明确的提取标准、完善的基金监管机制对我国相关制度建设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后,论文从立法原则、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构建完善我国特色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制度的一些设想。

吴振华[2](2020)在《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有着数千年的煤炭开采与利用的文明史,在中国乃至世界,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不可撼动。中国东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为进一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提出,要加快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在中国西北部重点建设9个大型煤炭基地,并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关闭退出。中国西北部半干旱草原地区具有酷寒、干旱、土壤贫瘠且蒸发强度大、植物生长期短等特点,草原生态本底条件极为脆弱,是景观生态退化极其严重的地区。中国大多数露天煤矿都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煤炭开发导致其景观结构缺损与景观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景观生态干扰与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效的景观格局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包括以最小的人工干预实现最大限度的整体恢复、综合了解景观生态问题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影响的复杂性。然而,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不清,导致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景观生态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2、完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3、对研究区进行充分的景观生态调查;4、明确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5、深入研究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6、确定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案。最终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本研究遵循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在发生法土地分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属性,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与功能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的分解式分类法,借鉴生物学分类的阶层命名法,最终构建了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其中景观界4类,景观纲16类,景观科62类,景观种超过200类。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分类与调查的基础上,对2002-2017年间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人类的各种干扰导致了草原景观斑块数量逐渐增多、景观逐渐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逐渐下降、景观多样性逐渐升高、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不规则、景观斑块越来越离散、景观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景观稳定性逐渐下降;2)草原景观是本研究区的基质,矿业景观、城镇景观、工业仓储景观以及路网景观逐年扩张并占用了大量的草原景观,导致草原景观逐渐减少,不健康草原景观逐年增加。(2)本研究提出了基于Albedo-MSAVI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Desertification Index,SASDI)模型。结果表明,SASDI模型与土壤表层有机质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585),该模型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有利于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的定量分析与持续监测。与此同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SI-Brightness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盐渍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Salinization Index,SASSI)。结果表明,SASSI模型与土壤表层含盐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698),并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SASSI模型能够精确、有效而方便地获取半干旱草原的土壤盐渍化信息。(3)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模型——CVORE(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and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制定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标准。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不健康景观主要位于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周边,中度不健康景观主要是矿区工业广场景观,重度不健康景观基本都是采坑,各健康等级的占比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模式,不健康景观逐年增多,健康景观逐渐减少;2)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时空分布特征极其明显而单一,水含量高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极好,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较差;3)根据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开发方式、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扰动景观类型以及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演变过程,本研究将煤炭露天开采对健康草原的影响分为四种类型:扰动退化型、扰动退化恢复型、稳定健康型和波动型;4)影响研究区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驱动因素有水、露天矿、城市、农业、工业、路网以及高程,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生态健康有着显着的影响。(4)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影响的概念模型,厘清了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和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修正的景观干扰指数,并结合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缓冲区分析、景观生态功能贡献率,确立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影响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工程修复斑块、人工维护斑块和自然修复斑块三个景观生态修复区及相应的引导型自修复的建议,最终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整体景观功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景观格局优化”。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多规融合的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景观格局优化,在新构建的“源”景观、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以及人工湿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环、两纵、两横、八核心、十节点、多廊道”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本研究所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立足于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固有的修复能力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过程,通过构建潜在的景观格局“帮助”大型煤炭基地自修复,使受损景观生态通过自身的主动反馈,不断自发地走向良性循环和恢复,实现“引导型自修复”。与此同时,本研究将煤炭基地、矿群以及矿区三个尺度的一系列修复策略相结合,提出了多尺度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体系。在景观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生态学、露天采矿学、恢复生态学、矿山生态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以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这一典型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为例,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及“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调查与监测→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体系,旨在为世界各地矿业城市、大型煤炭基地等类似研究区的景观分类、景观生态评价、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规律、景观格局优化、景观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城市规划、景观生态修复等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52幅,表24个,参考文献390篇。

赵燚[3](2019)在《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矿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设的特大型露天煤矿。目前使用着国内最先进的联合开采工艺系统。尤其是该矿下部岩层所采用的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技术,为该矿减少了至少30%的剥离运输工程量。但随着首采区开采全面结束,二采区完成工作线布置并继续正常生产阶段,工作线抛掷爆破大高台阶内出现了大量厚度在04.32 m之间的5号煤层。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若将这部分煤炭不经开采直接倒推排弃,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更达不到国家对于煤层资源回收率的硬性要求。因此,应该结合露天矿实际生产状况研究抛掷爆破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不能浪费煤炭资源。依据煤矿勘探地质报告等地质信息,通过建立灰色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开采工艺优选,以决策薄煤层的最优开采方法;并建立三维地质采矿模型为评价过程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同时也为该矿生产过程提供技术指导。以3DMine矿业工程软件为载体,对勘探区域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结果精确显示了该区域内的地表、地层信息以及该区域内5号煤层的地质储量和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上,在已有的先进开采工艺中预选出若干种适用于该露天矿的开采工艺体系,借助灰色系统理论中灰靶决策和绝对关联度等手段,研究黑岱沟露天矿5号煤层选采的最佳工艺系统,结果发现,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露天采矿机—卡车—胶带输送机、单斗—卡车相结合的联合开采工艺在综合评价中属最优开采方法;最后,通过参照国内外对露天采矿机的应用情况,探讨出该机械设备在黑岱沟露天矿中应用方法。经理论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黑岱沟露天矿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对5号煤层进行开采,这有利于增加矿方经济收入,也符合矿山绿色开采生产要求。露天采矿机的投入应用也能补充我国在该机械设备应用方面的空白。

李欣娟[4](2019)在《以美学价值为视角的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以北京怀柔露天采矿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矿山被闲置、废弃成为城市景观的伤疤,矿山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逐渐受到关注。对于矿山废弃地的既有研究侧重于其生态修复、功能重建、再生设计政策法规完善等方面,注重从功能实用性方面更新矿山废弃地景观,但缺乏对于矿山废弃地自然、文化历史和艺术美学价值方面的综合考虑,矿山废弃地场地特有的地貌特征和历史文脉遭到破坏。美学价值为矿山废弃地再生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矿山废弃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形式,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充分发掘、利用或重新赋予矿山废弃地自然美学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历史学美价值和艺术学美价值,有利于技术手段获得美学价值理论支撑;有利于人文之美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美学与景观艺术思想融入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各个阶段。本文在梳理以美学为视角的矿山废弃地再生设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美学、美学价值的本质及废弃地美学的相关理论,对矿山废弃地美学价值进行初步研究,对其审美主体的内在机制和审美客体的典型景观类型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由此对矿山废弃地的再生策略提出以美学价值为视角的原则、再生设计模式包括自然美学价值为主的生态修复模式、文化和历史美学价值为主的文脉传承模式、艺术美学价值为主的休闲游憩模式,以及提出针对矿山废弃地典型景观类型包括露天采矿场、地下采矿场、采矿塌陷地、废弃物堆场、工业建筑及设施各自景观特征的再生设计手法,将再生设计模式和再生设计手法相结合作用于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最后以北京怀柔露天采矿场作为实践对象,根据对其现状美学价值的分析,提出休闲游憩模式为主,生态修复模式为辅的设计模式,在设计模式引导下利用景观再生设计手法对露天采矿场采矿坑和高差进行处理。通过将“再生设计模式—再生设计手法”设想运用于实际案例,对以美学价值为理论基础的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和验证。本文研究表明,在美学视角下矿山废弃地再生设计应充分考虑场地的客体特征和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挖掘场地美学价值,尊重和利用每一类型矿山废弃地景观特征,将废弃场地的特色自然肌理,文化历史精髓和艺术形态之美融于新景观中。保护和弘扬矿山废弃地的美学价值,重塑当地的景观形态,重建人类与土地之间被割裂的联系,同时也使该区域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取得较大的效益;承担更适宜的城市职能。

于磊[5](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潘浩伟[6](2019)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作层是耕地的精华,在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将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并将其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等工程,作为当前平衡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已经连续三年(2015年—2017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即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早在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时,就在法律层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制度作出规定,但是原则性规定难以应对这项工作在全国推进的具体要求,导致政策推行中出现了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积极性不足、由点及面推行困难的困境。耕地耕作层“剥离”作为“再利用”的前提,需要剥离的范围如何界定?谁来剥离?如何剥离?谁来监管剥离?“再利用”作为“剥离”的目的,如何再利用才能真正实现耕地耕作层土壤的资源价值?这些问题在法律层面都缺少回应。本文通过对目前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在明确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将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制度完善。其中在剥离阶段重点讨论怎么剥离,通过确定剥离范围,明确剥离主体、规范程序、完善监管,将耕地耕作层剥离阶段制度化、规范化;在再利用阶段将重点解决再利用困难这一问题,剥离后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范围广泛,同时也存在对耕地耕作层土壤资源的市场需求,本文将考虑通过流转制度将耕地耕作层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对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两个阶段的完善,力求使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落地,真正能够推广执行起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作为一项新制度,在厘清“耕作层”“表土”“耕地耕作层”的内涵、明确耕地耕作层的再利用范围、介绍工作基本程序的基础上,讨论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然后通过对我国立法与实践现状进行考察,明确国家与地方立法层面对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的规制及不足,并将实践样本依据剥离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了三种模式,在对比分析后,得出目前我国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在制度推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现状考察发现,我国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存在剥离范围模糊、剥离运行制度混乱、再利用流转制度缺失、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结合域外立法经验,立足于法律的普遍适应性,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通过编制耕地耕作层专项规划、进行耕地耕作层土壤质量测评以锁定剥离范围,明确剥离主体与监管主体之后规范耕作层剥离的运行程序,然后通过耕作层土壤流转制度以解决耕作层再利用困难,最后明确资金范围、引进市场机制等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并针对不同剥离实施主体严格其法律责任以保障制度的运行。

张茹,黄赳,董霁红[7](2017)在《全球主要矿业国家矿山生态法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全球矿山生态法律发展概况,选取美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矿业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矿山生态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全球矿山生态法律可划分为3个层次,已具备成熟完整的矿山生态法律体系及执行机构;具有专门的矿山生态法律条例或规定,但未形成完备的立法体系并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缺乏专门的矿山生态立法,主要通过相关法律条文的修改,在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矿山环境保护。

都运欢[8](2017)在《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是管理美国露天采矿问题的一部联邦层次的法律。自1977年颁布以来,后经修改也适用于地下矿产的开采,并为美国其他矿产和环境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颁布,在全美建立了统一的露天采矿管理和恢复标准。曾几何时,露天采矿为美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是对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二战后,美国社会渐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标准,公众更加关注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生活、工作环境。美国民众日渐认识到露天采矿造成的各种环境危害,社会各界开始呼吁对矿产资源开采,尤其是露天采煤,加强监管并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土地。本文以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出台背景、过程以及实施情况为脉络,重点分析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的矛盾焦点及其博弈,进而探究美国在权衡经济发展、露天采矿以及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关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力图为我国环境立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就中外学界对《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成果进行回顾与评析。第一部分追溯露天采矿在美国矿业史上的兴起与发展,考察露天采矿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矛盾,分析了美国各州治理露天采矿问题的局限性以及联邦统一露天采矿立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以《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出台过程为主线,主要探析了尼克松、福特总统先后对联邦露天采矿立法议案的否决以及卡特总统积极支持制定该法的原因,并重点考察法案制定过程中,环保势力、农牧业代表和煤炭经营商之间争辩的焦点。第三部分对《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以《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实施过程为主线,重点考察法律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和取得的成效。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归纳《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在权衡能源供应、露天采煤和矿区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章林[9](2016)在《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取得的进展,并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在露天矿陡帮开采、高台阶开采、穿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基本是跟随国际研究趋势,甚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在露天矿山运输系统、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数字矿山、开采监控手段现代化以及矿山现代管理等方面差距较大。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露天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采工艺连续化、集中化,装备水平大型化、智能化,开发极深露天矿开采、无废开采技术,建设数字化矿山等。

张广超[10](2014)在《黑岱沟露天煤矿5号煤开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岱沟露天煤矿5号煤为薄煤层属于局部可采煤层,处于主采煤层上部岩石抛掷爆破台阶之内,对5号煤进行开采会对下部6号主采煤层造成影响,为了保证6号煤顺利开采,需要对5号煤开采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可行性评价。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来完成研究目标。首先,对前人在薄煤层开采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从地质资源条件的角度对5号煤开采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不考虑对主采煤层的影响的前提下,对5号煤开采可行工艺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工艺评价数学模型,对可行工艺进行选择,最终推荐露天采矿机半连续工艺。再次,根据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地质资源条件及生产工艺现状,提出现开采条件下方案、5号煤下部岩石松动爆破-单斗-卡车剥离方案、5号煤下部岩石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方案和5号煤下部岩石松动爆破-拉斗铲倒堆方案四种5号煤开采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认为在现开采条件下不宜开采5号煤;5号煤下部岩石松动爆破-单斗-卡车剥离方案对黑岱沟现行工艺改动太大,不推荐采用;其余两种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通过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推荐采用松动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对5号煤和6号煤之间岩石进行剥离。最后,确定露天采矿机开采5号煤的方法,包括露天采矿机的作业方式、作业程序、工作面参数、煤垄的堆积过程、运输系统布置等。之后对露天采矿机切削转子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混入矸石与5号煤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角度确定了露天采矿机的选采线位置,对5号煤分层选采进行了设计。

二、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治理恢复
        2.1.2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2.1.3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2.2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与保证金
    2.3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承担
第3章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考察
    3.1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1990 年-2006 年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探索时期
        3.1.2 2006 年-2016 年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成形阶段
        3.1.3 2016 年至今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向基金转换阶段
    3.2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立法不完善
        3.2.2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规定不完备
        3.2.3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形式单一
        3.2.4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资金来源有限
        3.2.5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4章 国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经验借鉴
    4.1 国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4.1.1 美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4.1.2 加拿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4.1.3 澳大利亚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4.1.4 日本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4.2 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的启示
        4.2.1 完善的基金立法结构
        4.2.2 明确的基金使用范围和方式
        4.2.3 丰富的基金来源和明确的提取标准
        4.2.4 完善的基金监管机制
第5章 完善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制度
    5.1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立法原则
        5.1.1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
        5.1.2 市场化原则
        5.1.3 公平与效率原则
    5.2 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体系
    5.3 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规定
        5.3.1 统一基金名称表述
        5.3.2 多元化基金设立主体
        5.3.3 拓宽基金资金来源
        5.3.4 规范基金计提标准
        5.3.5 明确基金使用范围
        5.3.6 规范基金使用程序
        5.3.7 严格验收标准和程序
    5.4 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监督机制
        5.4.1 理顺监管体制
        5.4.2 强化内外监督
        5.4.3 加强信息公开
    5.5 明晰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责任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与制图分析
    3.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
    3.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
    3.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制图结果
    3.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
    4.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4.4 锡林浩特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5 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研究
    5.1 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与理论
    5.2 基于引导性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5.3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
    5.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
    5.5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修复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薄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2.2 国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现状
        1.2.3 复合煤层抛掷爆破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黑岱沟露天煤矿地质概况与生产现状
    2.1 地质概况
    2.2 采矿设计
        2.2.1 开采工艺
        2.2.2 开采设备及开采参数
    2.3 5号煤层开采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3Dmine的地质模型建立及储量计算
    3.1 地表模型建立
    3.2 地质数据库简介与建立
    3.3 煤层模型建立
    3.4 块体模型建立与储量计算
    3.5 露天采场的模拟
    3.6 本章小结
4 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工艺优选
    4.1 露天开采工艺分类
    4.2 露天采矿工艺适用条件
    4.3 黑岱沟露天煤矿开采方法研究
        4.3.1 黑岱沟露天煤矿表土层剥离方案研究
        4.3.2 黑岱沟露天矿5 号煤层开采方案研究
        4.3.3 黑岱沟露天煤矿岩土层剥离方案研究
    4.4 开采方案选择原则
    4.5 开采方案综合评价方法
    4.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开采工艺评价方法研究
        4.6.1 灰色决策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6.2 关于开采工艺的灰色系统理论决策
    4.7 本章小结
5 露天采矿机在薄煤层选采中应用研究
    5.1 黑岱沟露天矿开采程序布置探讨
    5.2 露天采矿机生产能力匹配研究
    5.3 露天采矿机工作方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以美学价值为视角的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以北京怀柔露天采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综合调研
        1.3.2 文献研究
        1.3.3 实践验证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景观相关概念
        2.1.1 景观
        2.1.2 景观的美学特点
        2.1.3 景观破碎化
    2.2 废弃地相关概念
        2.2.1 棕地
        2.2.2 工业废弃地
        2.2.3 矿山废弃地
        2.2.4 景观再生设计
    2.3 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发展研究
        2.3.1 二十世纪之前——美学价值“遮蔽期”
        2.3.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价值“停滞期”
        2.3.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学价值“萌芽期”
        2.3.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学价值“颠覆期”
        2.3.5 二十一世纪至今——美学价值“发展期”
        2.3.6 小结
    2.4 认识论美学与价值论美学
        2.4.1 认识论美学——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2.4.2 价值论美学——关于美意义的探讨
    2.5 废弃地相关的美学
        2.5.1 工业美学
        2.5.2 生态美学
        2.5.3 环境美学
        2.5.4 艺术
        2.5.5 文脉主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山废弃地美学价值研究
    3.1 矿山废弃地特征
        3.1.1 .生态特征
        3.1.2 景观特征
    3.2 典型景观类型
        3.2.1 露天采矿场
        3.2.2 地下采矿场
        3.2.3 采矿塌陷地
        3.2.4 废弃物堆场
        3.2.5 工业建筑及设施
    3.3 矿山废弃地美学作用
        3.3.1 审美主体的情感感知
        3.3.2 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
    3.4 我国矿山废弃地再生设计的美学误区
        3.4.1 未从自然美学价值实际出发
        3.4.2 多元化审美价值的丧失
第4章 基于美学价值的矿山再生设计模式
    4.1 基于美学价值的再生设计原则
        4.1.1 总体设计策略清晰明了
        4.1.2 尊重场地自然美学价值
        4.1.3 延续地域人文美学价值
        4.1.4 融入艺术美学价值于设计
    4.2 生态修复模式
        4.2.1 矿山废弃地美学价值
        4.2.2 审美主体情感感知
        4.2.3 设计手段
        4.2.4 案例实地调研—上海辰山植物园
    4.3 文脉传承模式
        4.3.1 矿山废弃地美学价值
        4.3.2 审美主体情感感知
        4.3.3 设计手段
        4.3.4 案例实地调研—南京六合地质公园
    4.4 休闲游憩模式
        4.4.1 矿山废弃地美学价值
        4.4.2 审美主体情感感知
        4.4.3 设计手段
        4.4.4 案例实地调研—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
    4.5 小结
第5章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手法
    5.1 露天采矿场
        5.1.1 形态特征
        5.1.2 露天矿坑设计手法
        5.1.3 矿坑高差设计手法
    5.2 采矿塌陷地
        5.2.1 形态特征
        5.2.2 塌陷地设计手法
    5.3 地下采矿场
        5.3.1 形态特征
        5.3.2 地下采矿场设计手法
    5.4 废弃物堆积场
        5.4.1 形态特征
        5.4.2 废弃物堆场设计手法
    5.5 工业建筑及设施
        5.5.1 形态特征
        5.5.2 建筑物及构筑物设计手法
        5.5.3 机械设备设计手法
    5.6 小结
第6章 实践项目—北京怀柔露天采矿场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区域现状
        6.1.2 怀柔露天采矿场现状
    6.2 矿区美学价值分析
        6.2.1 场地自然美学价值
        6.2.2 场地艺术美学价值
        6.2.4 场地文化和历史美学价值
    6.3 美学价值指导下的再生设计模式
        6.3.1 休闲游憩模式占主导地位
        6.3.2 以生态修复模式为辅助
    6.4 美学价值指导下的再生设计手法
        6.4.1 开采面处理
        6.4.2 高差处理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概述
    (一)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基本解读
    (二)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现实意义
二、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现实考量
    (一)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立法考察
    (二)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实践考证
三、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 耕地耕作层剥离范围界定模糊
    (二) 耕地耕作层剥离运行制度混乱
    (三) 耕地耕作层再利用流转制度缺失
    (四)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保障机制不健全
四、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厘清耕地耕作层剥离范围
    (二) 规范耕地耕作层剥离运行制度
    (三) 构建耕地耕作层再利用流转制度
    (四) 健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7)全球主要矿业国家矿山生态法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矿山生态法律演进
2 主要矿业国家矿山生态法律
    2.1 美国《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
    2.2 德国《联邦矿业法》
    2.3 加拿大《金属矿山环境规范》
    2.4 澳大利亚《清洁能源法案》
    2.5 日本《金属矿业等矿害对策特别措施法》
    2.6 俄罗斯生态鉴定制度
    2.7 中国《土地复垦条例》
    2.8 南非《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法》
3 主要矿业国家矿山生态法律比较及层次划分
    3.1 矿山生态法律比较
    3.2 层次划分
4 结语

(8)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的解释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选题的国外研究概况
        0.2.2 选题的国内研究概况
    0.3 论文创新之处
    0.4 选题意义
1 《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出台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1.1 露天采矿的兴起和发展
    1.2 露天采矿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社会矛盾
        1.2.1 露天采矿对土地的破坏
        1.2.2 露天采矿对水质的破坏
        1.2.3 露天采矿引发的社会矛盾
    1.3 各州露天采矿管理的局限
2 《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问世
    2.1 联邦“露天采矿管理法”的提出和尼克松、福特的否决
    2.2 卡特竞选总统时的允诺
    2.3 国会听证会上的争辩
        2.3.1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争
        2.3.2 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之争
        2.3.3 联邦管理和各州管理之争
    2.4 卡特总统签署议案成法
3 《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主要内容
    3.1 创新管理机构
    3.2 严格的露天采矿管控制度
        3.2.1 许可证制度
        3.2.2 保证金制度
        3.2.3 废矿恢复基金制度
    3.3 划定不适宜露天采矿区
4 《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的实施及取得的成效
    4.1 法律实施初见成效
    4.2 法律实施遭遇的困境
        4.2.1 煤炭业利益体的强烈抵制
        4.2.2 里根政府对露天采矿办公室的削弱
    4.3 法律实施取得的成就
    4.4 露天采矿新情况的出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天采矿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1.1 陡帮开采新工艺
    1.4 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系统
    1.6 采场无(微)公害爆破技术
    1.7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
    1.8 特大型露天安全高效开采技术
2 露天采矿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
3 露天采矿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4 主要存在问题

(10)黑岱沟露天煤矿5号煤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黑岱沟露天煤矿 5 号煤地质资源分析
    2.1 矿山概况
    2.2 地质构造
    2.3 5 号煤空间分布与储量
    2.4 5 号煤煤质
    2.5 5 号煤物理性质
    2.6 5 号煤开采可行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黑岱沟露天煤矿 5 号薄煤层开采方法优选
    3.1 5 号煤开采可行工艺方案
    3.2 5 号煤开采可行工艺分析及方案优选
    3.3 本章小结
4 黑岱沟露天煤矿 5 号煤开采可行性评价
    4.1 现开采条件下方案
    4.2 5 号煤下部岩石松动爆破-单斗-卡车剥离方案
    4.3 5 号煤下部岩石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方案
    4.4 5 号煤下部岩石松动爆破-拉斗铲倒堆方案
    4.5 5 号煤开采技术经济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黑岱沟露天煤矿 5 号煤开采方法
    5.1 设备选型
    5.2 开采程序与运输系统
    5.3 开采参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 李小娜.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 吴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无运输倒堆工艺下高台阶内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D]. 赵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4]以美学价值为视角的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以北京怀柔露天采矿场为例[D]. 李欣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6]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 潘浩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全球主要矿业国家矿山生态法律比较研究[J]. 张茹,黄赳,董霁红. 中国煤炭, 2017(06)
  • [8]美国《1977年露天采矿控制与恢复法》研究[D]. 都运欢. 辽宁大学, 2017(04)
  • [9]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 章林. 金属矿山, 2016(07)
  • [10]黑岱沟露天煤矿5号煤开采可行性研究[D]. 张广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加拿大露天采矿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