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一、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安全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莲[1](2021)在《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背景:缺血性卒中在发病超早期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脑组织血流的重要措施,但溶栓后24h内不宜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得“溶栓后24小时内”形成了溶栓后抗栓治疗盲区。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此期间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探索盲区内用药,避免患者病情进展加重是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基于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方面成熟且应用广泛和国内专家共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治疗相关推荐,我们假设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评估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入组2019-01至2020-09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4.5h之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维持治疗;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后常规补液扩容治疗;24h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其中试验组患者替罗非班需要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重叠4h治疗。溶栓后24h NIHSS评分下降>18%及以上表示有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90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了解是否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内脑梗死复发及死亡的百分比,进一步评估其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数据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溶栓后24小时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83±1.34)、溶栓后1h NIHSS评分(2.48±1.73)、溶栓后24h NIHSS评分(1.67±1.37);对照组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3.27±1.40)、溶栓后1h NIHSS评分(2.38±2.46)、溶栓后24h NIHSS评分(2.38±3.67);试验组与对照组溶栓前基线、溶栓后1h NIHSS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1.55±1.11)、90d mRS评分(0.63±0.83);对照组溶栓后24h mRS评分(2.30±1.41)、90d mRS评分(1.12±1.27);试验组溶栓后24h、90d 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0)、不良事件发生率(8.3%)、90d内脑梗死再发率(5.0%)、死亡率(1.7%);对照组患者脑出血转化率(3.3%)、不良事件发生率(10,0%)、90d内脑梗死再发率(8.3%)、死亡率(3.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脑出血转化、不良事件、90d脑梗死再发及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可以取得更明显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改善近期预后。本研究结论在临床上对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背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脑动脉管壁和管腔内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相关。目前静脉溶栓是超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不同的轻型缺血性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溶栓病情预后存在差异;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和评估MIS患者从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目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IS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本研究第一部分对照组(纯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基础上继续收集2019-01至2020-09期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在溶栓时间窗(<4.5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化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进行90天的随访;进一步分析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处理方法: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受试者经随访确认预后不良(m RS:3-5分)者共29例(18.12%)。2.通过对研究对象影响预后的多种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前未服用抗栓药物,溶栓时间窗3-4.5小时,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 mmol/L对MIS患者溶栓后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此类指标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服用抗栓药物史、溶栓时间窗3-4.5h、基线NIHSS评分≥3分、Glu>6.1mmol/L、HCY>20umol/L是影响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项研究可能提示临床医师可以从独立的危险因素出发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及健康宣教内容,尽最大限度的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吴静[2](2020)在《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评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由大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发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磁共振(MRI)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并确定后循环梗死的部位及大动脉狭窄的位置,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实验组80例(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14d后改为双抗。两组治疗90d。在治疗前、入院第7 d、入院第14 d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来确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凝血功能变化,并记录在用药期间是否有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全身脏器出血等相关并发症,90d随访,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以及任何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共160例,对照组男52例,女28例,共80例,年龄为61.5±10.7;实验组男48例,女32例,共80例,年龄为60.2±11.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在两组中占比最多,相关因素两组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中头晕/眩晕和肢体无力占比较高;临床体征中病理征阳性以及构音障碍占比较高;但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显着性意义(P>0.05);病变血管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为主,包括椎动脉开口以及入颅段;多发狭窄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受累为主,两组患者后循环血管狭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的部位主要是小脑和脑干,这和血管的病变部位相关。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7d后低于治疗前,但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而实验组患者治疗7d后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4d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实验组的NIHSS评分在第7d和第14d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改良mRS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ADL评分均上升,且差异均显着(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RS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90d,实验组患者mRS评分在0-2分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4分和4-6分的占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7)。说明实验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没有增加预后不良的比例。对照组有2例出血事件,实验组有3例出血事件,但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B、APTT、PT(P>0.05),治疗14d后,FIB、APTT、PT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从实验室相关指标看,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抗血小板降低FIB,延长APTT和PT,但这种作用和使用时间相关,时间越长,越明显。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由大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其14d神经功能改善以及90d神经功能预后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尽管凝血指标有延长,但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或者预后不良的出血事件。

焦慧鸽[3](2020)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某院神经内科诊治的89例急性脑梗死病患,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44例给予阿司匹林药物作为参照组,4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作为观察组,观察并对比分析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率64.44%、总好转率95.56%显着高于参照组45.45%、79.55%(χ2=5.26,P<0.05);治疗后,两组病患的NIHSS得分显着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参照组(t=3.51,P<0.05)。结论:相比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其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价格低廉且使用方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周晅[4](2019)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进展性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4 000 I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3. 02%,对照组为76. 7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治疗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显着改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能力,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姜婧,刘红权,房铭铭[5](2019)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加曲班组(n=67)和低分子肝素钠组(n=52)。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阿加曲班组予以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低分子肝素钠组予以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及不同梗死部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生活能力(mR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第3天,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但低分子肝素钠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阿加曲班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天,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均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阿加曲班组mRS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P<0.05)。阿加曲班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钠组(P<0.05)。两组分别治疗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治疗第7、14天,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均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阿加曲班组mRS评分均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的3.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低分子肝素钠更好,且对前、后循环梗死的治疗效果均较好。

杜忠剑[6](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张宏杰[7](2019)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医院神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出现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缺铁性贫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效果显着,治疗具有安全性。

于丹丹,谢雁鸣,张允岭,廖星,支英杰,赵晖[8](2019)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为系统评价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系统全面地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VIP,Wan Fang,Sino Med),3大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和Clinical Trail.gov,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1月,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描述分析或应用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932篇文献,最终纳入14个研究,除2个多臂试验外,总样本量为1 244例,试验组638例,对照组606例,所纳入研究总体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碟子+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总有效率上优于常规治疗(RR=0. 86,95%CI[0. 77,0. 96],P=0. 006);苦碟子+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在血清炎性因子方面优于常规治疗(MDhs-CRP=-3. 77,95%CI[-4. 17,-3. 37],P<0. 000 01; MDIL-18=-16. 18,95%CI[-19. 26,-13. 11],P<0. 000 01);苦碟子+常规治疗在Barthel指数方面优于常规治疗(MD=12. 52,95%CI[8. 93,16. 10],P<0. 000 01)。纳入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不良反应。基于此研究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或其他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但鉴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故建议使用该研究的结论时需谨慎。此外,为产生高质量证据来为指导苦碟子注射液运用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需要更多大样本、经科学设计、严格实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研究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付志新[9](2006)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的26%—43%(颈内动脉系约占28%,椎基底动脉系约占54%)。致残率、死亡率比一般卒中高。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指南,更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来提供治疗依据。本研究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奥扎格雷钠的疗效比较。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214例,男132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61.84±11.76岁,女64.77±11.05岁。病程:发病在6~72小时内病情均呈进行性发展。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合并高血压147例、冠心病34例,Ⅱ型糖尿病38例。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A组)50例、低分子肝素组(B组)52例、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C组)56例和对照组(D组)56例。各组间男女、年龄分布均衡,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分布均衡; (2)用药方法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14天。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7天。C组按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D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同时监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栓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聚聚集功能(PA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刘文荣,许春彦,蒋光瑞,徐建国,唐德磊[10](2018)在《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梗死灶的体积、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的水平及其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NIHSS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梗死灶的体积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

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安全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安全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出现再闭塞的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入组患者一般基准资料
    2 入组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实验仪器和实验药物
    5 治疗方法和实验分组
    6 临床观察指标
        6.1 治疗有效性的评估
        6.2 安全性评估
        6.3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一般基准资料比较结果
    2 两组临床表现和体征的比较结果
    3 两组患者的狭窄血管和脑梗死部位比较结果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结果
    5 90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结果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比较结果
    7 两组患者血清中FIB、APTT、PT比较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分析
3 讨论

(4)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5)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NIHSS、mR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不同梗死部位NIHSS、mRS评分比较
    2.5 两组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6)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概述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3 选穴上的创新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结论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2.2 电针治疗
        2.3 温针灸法
        2.4 多种针法结合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8)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制定筛选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提取
    1.4 多臂试验的处理
    1.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
        2.4.2 NIHSS评分
        2.4.3 Barthel指数
        2.4.4 血清炎性因子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6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9)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曾经发表的论文

(10)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NIHSS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脑部梗死灶体积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血清s ICAM-1及s VCAM-1水平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四、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安全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桥接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D]. 张俊莲.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的初步研究[D]. 吴静. 青岛大学, 2020(01)
  • [3]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焦慧鸽.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06)
  • [4]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 周晅. 天津药学, 2019(06)
  • [5]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姜婧,刘红权,房铭铭. 中国医学创新, 2019(36)
  • [6]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J]. 张宏杰. 医疗装备, 2019(08)
  • [8]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于丹丹,谢雁鸣,张允岭,廖星,支英杰,赵晖.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2)
  • [9]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付志新. 郑州大学, 2006(11)
  • [10]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J]. 刘文荣,许春彦,蒋光瑞,徐建国,唐德磊.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5)

标签:;  ;  ;  ;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