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液中五种因素检测的研究

高血压患者血液中五种因素检测的研究

一、高血压患者血中5种因子的检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祝淡抹[1](2021)在《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比较正常孕妇及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中血细胞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相关性临床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01.01-2020.12.31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分娩,健康的孕妇(66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同期符合子痫前期诊断标准,排除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117例)为实验组B,B组中分为早发型子痫前期B1组(4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B2组(75例),同期符合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标准的孕妇为C组(141例),C组中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C1组(74例)及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C2组(67例),所有入组的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治疗前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收集血细胞分析中各项指标的结果,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等,采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项指标与子痫前期是否存在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是否可以作为子痫前期诊断的预测指标,分析各组中不同母儿结局与并发症,探究各项指标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五组孕妇在年龄、分娩孕周、孕次、首次建卡产检的孕周、是否规律规范产检及户籍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时间较B组长,在组内比较中,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治疗时间均长于晚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孕妇在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小板参数的比较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的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值高,且子痫前期病情越严重,值越高,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均值随子痫前期病情严重而下降,B、C两组中早发型子痫前期比晚发型子痫前期均值低;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比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炎性指标的比较分析: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平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且随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升高,而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则在A、B、C三组组间比较中呈下降趋势,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均值较低;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其他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且随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如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比容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绘制计算曲线下面积,平均血小板体积为0.630,血小板分布宽度为0.575,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为0.71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81,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为0.601,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AUC值高于0.6,对子痫前期有一定诊断价值。7.A、B、C三组孕妇中出现的并发症均以产后出血最为多见,且随病情加重,发生的概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孕妇经阴道分娩为主,B组及C组的孕妇以剖宫产分娩为主,且C组的剖宫产率高于B组。A、B、C三组的新生儿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发病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新生儿以低出生体重儿为主。8.在产妇并发症中,产后出血、胎盘粘连、HELLP综合征与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呈负相关,胎盘早剥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呈正相关。在新生儿并发症中,心肌损害与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在子痫前期孕妇和健康孕妇中有明显不同,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及晚发型子痫前期中也有明显不同,均有统计学差异,表示其与子痫前期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均相关,且与子痫前期的早发型及晚发型也相关。2.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对子痫前期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意义,可将其运用于子痫前期的筛查及预测,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数与子痫前期母儿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在孕期需重点关注。而血常规是常规产检项目,花费不高,采集手段方便,便于在临床上使用,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且易于推广至基层医院。

周潇翔[2](2021)在《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及其预测标志物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或其配体(PD-L1)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单药治疗在多个癌肿中取得成功,研究者们的兴趣开始转向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但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利用现有临床试验数据,总结抗PD-1/PD-L1联用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并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合并。此外,部分重症不良反应会导致治疗终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不良反应的预测标志物,这有利于鉴别出高危人群,从而加强监控管理以降低其危害。方法在第一部分,检索了 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21日已经发表的抗PD-1/PD-L1联用治疗的临床试验,主要终点为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谱和总体率,次要终点为致死性TRAE谱。在第二部分,收集了 FDA 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D 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中2014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报道的抗PD-1/PD-L1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报告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中24个癌肿的分子多组学数据。使用Pearson线性回归探究与免疫相关肺炎显着线性相关的预测标志物,并使用对数似然估计比较不同模型之间的拟合优度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161项临床试验,涉及1 7197例患者。在抗PD-1/PD-L1联合化疗中,全级别和高级别TRAE总体率分别为97.7%(95%CI,96.4%-98.5%)和68.3%(95%CI,60.7%-75.0%)。在抗PD-1/PD-L1联合靶向治疗中,全级别和高级别TRAE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 94.5%(90.7%-96.8%)和 47.3%(37.3%-57.5%);在抗 PD-1/PD-L1联合免疫治疗中,全级别和高级别TRAE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6.8%(80.9%-91.1%)和35.9%(29.5%-42.9%);在抗PD-1/PD-L1联合放疗中,全级别和高级别TRAE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9.4%(69.0%-96.9%)和12.4%(4.4%-30.6%)。肺炎是联用化疗、联用靶向治疗和联用免疫治疗中最常见的致死性TRAE。第二部分共纳入FAERS数据库中32772例接受抗PD-1/PD-L1治疗的肿瘤患者和TCGA数据库中9898例患者,发现肿瘤浸润B细胞比例、肿瘤PD-L1 mRNA表达量、肿瘤PD-1 mRNA表达量与免疫相关肺炎风险显着相关,提示这些指标可能是其预测标志物。结论抗PD-1/PD-L1联用治疗的TRAE率较高,尤其是联用放疗组,最常见的致死性TRAE为肺炎。肿瘤浸润B细胞比例、肿瘤PD-L1 mRNA表达量、肿瘤PD-1 mRNA表达量可能是免疫相关肺炎的预测标志物,该结论有待前瞻性队列验证。

刘一鸣[3](2021)在《β分泌酶与血管病理在认知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β分泌酶(Beta-site APP Cleavage Enzyme 1,BACE1)是切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产生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关键限速蛋白酶,而Aβ的沉积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重要病理之一。研究发现,AD患者的脑实质、脑脊液和血浆中BACE1蛋白水平以及酶活性均有提高,并与AD病理进程密切相关,提示了升高的BACE1蛋白浓度和活性是AD的重要风险因素。BACE1在AD中升高的可能与很多压力因素有关,如氧化应激、炎症水平提高以及缺氧环境、高糖环境等等。研究发现许多疾病都可以提高认知损伤的风险,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大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和小血管疾病,小血管疾病一般指直径200um以下的小血管病变,其又可分为两种:1、衰老和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s,CSVD),其主要影像学特征包括腔隙、微出血、脑白质高信号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等;2、Aβ相关的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其主要特征为Aβ在软脑膜、皮质下血管和小动脉的沉积,并与AD紧密相关。无论是CSVD还是CAA,都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出现严重损伤。除此之外,二型糖尿病(Type-ⅡDiabetes Mellitus,T2DM)也是导致认知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典型特征包括肥胖、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升高等。T2DM提高多种痴呆的发病率,如血管性痴呆和AD等,导致患者的认知损伤。我们注意到,以上几种促进认知损伤的疾病都伴随着炎症水平提高、局部缺氧或者高糖环境等压力因素,这都有可能引发BACE1的表达上调。因此我们提出,这些疾病是否通过引发BACE1的蛋白浓度或酶活性提高进而促进认知损伤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别招募了AD患者队列、CAA患者队列、T2DM及T2DM伴随认知损伤患者队列和老年人社区队列,对其血浆中BACE1的蛋白浓度和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结合患者的认知状况和病理特征,对BACE1的蛋白浓度和酶活性与患者病理及认知损伤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1、BACE1蛋白浓度和酶活性与认知水平相关:在AD患者队列中,AD患者相对于健康组对照有更高的血浆BACE1蛋白浓度,且在所有患者中BACE1蛋白浓度与认知评分相关,但酶活性无显着关联;在T2DM患者队列中,T2DM患者和T2DM伴随认知损伤患者血浆BACE1蛋白浓度和活性均提高,并且与认知评分相关;CAA患者队列中患者血浆BACE1酶活性提高,并与认知评分相关,另外在CAA转换痴呆的患者中BACE1酶活性和浓度均提高;最后在社区队列中我们发现校正年龄性别后的血浆BACE1蛋白浓度与患者认知评分负相关,而血浆Aβ42/40比例与认知评分也有关。以上结果提示我们,血浆BACE1的蛋白浓度与患者认知水平有关,这可能是通过影响Aβ病理来达到的;而在一些其他病理如T2DM和CAA中,BACE1的酶活性与认知也有相关。2、BACE1酶活性与生理及病理指标相关:①CAA患者队列中,血浆BACE1酶活性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提高;社区队列中,校正年龄性别后血浆BACE1酶活性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有关。②在T2DM患者队列中,血浆BACE1酶活性与炎症水平相关;CAA患者队列中,血浆BACE1酶活性与白质高信号体积正相关;在社区队列中,校正年龄性别后血浆BACE1酶活性与动脉硬化相关指标有关,并且与部分血管炎症因子正相关。这部分结果显示,环境压力如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提高了BACE1的酶活性,而BACE1酶活性与血管损伤和炎症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脑小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和高血糖等压力因素导致的BACE1的酶活性和蛋白浓度提高可能是促进其认知损伤的共同机制。本研究中我们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多中心的BACE1酶活性和蛋白浓度检测,并以病例对照研究作为发现组,以社区队列研究作为验证组,发现患者血浆BACE1蛋白浓度的升高与认知下降有关,而BACE1酶活性则对压力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血糖较为敏感,且与血管炎症的提高有关。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所有痴呆类型占据最主要的地位。AD的典型病理学特征包含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形成的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造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以及胆碱能突触丢失和神经元凋亡等。除此之外,血管病变也是AD患者脑内的重要病理,80%的AD患者都伴随着小血管病变、微梗死、微出血等症状。最新的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存在着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结构与功能损伤。鉴于血脑屏障承担保护大脑稳态,物质运输等多个重要功能,其损伤使得营养物质不能转运至脑内,脑内的代谢废物如Aβ不能运出至血液,且血浆中其它蛋白、病原体甚至免疫细胞的渗漏还会使得脑内炎症的发生,这些都对AD病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AD患者中BBB结构和功能损伤的机制目前还并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异常激活的炎症以及Aβ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会引发BBB损伤。同时,有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血管异常再生的现象,由于新生的血管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结构的不完整性,导致其BBB功能异常,因此提高了整体上的血管通透性。而之前有研究报道,AD患者脑内血管密度增加,提示其脑内也存在着异常的血管再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AD患者捐献的脑组织样本以及招募的临床认知障碍队列的脑脊液样本,研究AD患者脑内是否有异常血管再生及其在AD病人BBB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取得了如下结果:1、AD患者脑中存在血管过度生成的现象为了探究AD是否存在血管生成的病理现象,我们首先对AD患者脑组织样本的血管密度进行了检测,发现AD患者脑内的确有血管密度增加的现象。为了探究血管增加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又对脑实质内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种血管再生因子在AD患者脑内的表达增加。由于大部分血管再生因子释放到脑间质液中,于是我们检测了临床队列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情况,发现多数血管再生因子也在AD患者CSF中显着提高。以上结果提示我们,AD患者脑内确实存在血管过度生成的现象。2、患者血管生成与AD病理的关系为了探究血管生成与AD典型病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所有患者按照CSF pTau和Aβ的水平分成阴性和阳性两组,比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多数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p-Tau阳性组中增加,而在Aβ组中无明显变化。线性回归的结果也显示了p-Tau变化与更多的因子升高有关。这可能提示我们,Aβ可能不是刺激异常血管再生的主要机3、AD患者脑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了探究AD患者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我们首先检测了AD患者脑组织样本中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s,TJs)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AD患者脑中多种TJs表达降低,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TJs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减少。接下来,我们又通过检测临床队列患者血管通透性指标白蛋白商(Albumin Quotient,Qalb)的比较发现,AD患者Qalb值显着提高,与此结果相一致的是,血管损伤组患者Qalb值也显着提高。以上结果显示,AD患者BBB结构不完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损伤增加。4、AD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与血管生成有关为了探究血管生成与通透性的关系,我们首先检测了促血管再生转录因子Slug和Snail的表达,发现其在AD患者中表达升高。进一步的,我们将Slug和Snail的表达与TJs表达做相关性分析,发现Slug和Snail与多种TJs呈负相关,提示血管再生因子刺激下的血管再生抑制了TJs表达。接下来,我们将患者按照血管病理进行分组,结果发现,两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PAI-1和PlGF在血管损伤组显着提高。之后我们又对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通透性指标Qalb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Qalb的增加与三种血管生成因子PlGF、VEGFR2和IL-8有关,而在进一步的患者分类中,AD患者Qalb与血管生成因子的回归系数相对健康对照显着提高,认知状况更差的患者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该部分的结果说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与血管生成有关,且在AD患者和认知障碍中更为明显。结论:异常的血管再生存在于AD病理发生过程中。在AD脑内,异常的血管再生因子表达促进了血管再生发生,同时通过上调表达Slug与Snail,抑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这导致血管内皮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的丢失,促进了BBB的损伤。临床队列的结果也表明,血管再生因子与血管通透性正相关。因此,异常血管再生可能是导致AD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王文涛,王伽利[4](2021)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行TUPKP术前后血清PSA、VEGF、HS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后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热休克蛋白(HS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TUPKP的9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对比患者在TUPKP术前、术后14 d的血清PSA、VEGF、HSP水平变化,并根据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65例及预后不良组32例,对两组的血清PSA、VEGF、HSP水平与预后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并采用R OC曲线探究联合检测三种因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7例患者在术后14 d的血清PSA水平高于术前,术后14 d的血清VEGF水平、HSP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01);年龄、术前是否合并高血压、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后14 d血清PSA降低、术后14 d血清VEGF升高、术后14 d血清HSP升高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P术后14 d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是否合并高血压、术后14 d血清PSA降低、术后14 d血清VEGF升高、术后14 d血清HSP升高是TUPKP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14 d血清PSA、VEGF、血清HSP水平预测发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793、0.785,最佳临界点分别为7.23 ng/mL、115.54 pg/mL、8.51 pg/L,敏感度为0.846(55/65)、0.800(52/65)、0.769(50/65),特异度为0.625(20/32)、0.656(21/32)、0.719(23/32),三种因子联合预测发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敏感度为0.846(55/65),特异度为0.750(24/32)。结论术后14 d血清PSA水平、VEGF、HSP表达可以较好地预测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P术后预后情况,对TUPKP术后患者有计划地进行血清PSA、VEGF、HSP水平的检测有利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王叶平[5](2020)在《核心蛋白聚糖负性调节滋养细胞发育在子痫前期发病作用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定义为妊娠20周后新发的高血压和终末器官损害,包括蛋白尿,与相当大的母婴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关。PE发病原因多样,病理过程复杂,至今对其详细的发病机制仍不明晰。研究认为慢性子宫胎盘缺血,滋养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多等可能诱发或参与PE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PE时会出现滋养细胞的非正常分化、侵袭能力低下、凋亡过度等现象,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铸异常,使母胎之间发生血运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高血压、蛋白尿等,但是导致滋养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目前仍鲜少报道。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为一富含亮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聚糖,是由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链通过共价键与核心蛋白连接组成。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与生长因子等结合,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及组织重塑过程。最近研究发现DCN与滋养层侵袭不足、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和不同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KR)等结合,引起滋养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减弱,致血管生成障碍,进而参与调控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受体由α链和β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是一酪氨酸激酶型受体。通过激活β链上的酪氨酸激酶区域,使c-Met自动磷酸化,进一步招募并磷酸化下游信号分子,导致一系列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发生。β链是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结合c-Met受体后引起信号转导的触发区。HGF/c-Met在细胞存活、胚胎发生、细胞迁移和入侵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中,DCN是c-Met受体的拮抗配体,DCN可直接与c-Met受体结合,通过胞外域脱落和内化,下调c-Met表达,进而改变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自噬是在应激状态下维持细胞内平衡的一种机制,是一种自我降解过程,从细胞质内容物中产生能量,防止废弃物的积累。在自噬的相关研究中,Beclin-1(自噬执行蛋白)、LC3(自噬体形成蛋白标记分子)及p62是常用的检测指标。文献报道,PE时Beclin-1和LC3Ⅱ在胎盘中表达增加,提示PE滋养细胞中存在自噬异常现象。此外,前期研究结果显示,c-Met和DCN都参与调控细胞自噬的形成过程。鉴于绒毛外滋养细胞(extravilloustrophoblasts,EVT)与肿瘤细胞局域极其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我们推测DCN可能通过c-Met调控EVT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且借助对c-Met的抑制,增强细胞自噬,介入PE的发生发展的调控。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DCN和c-Met在调节滋养细胞功能中的作用,阐明DCN调控PE发病过程的具体分子机制具体,为发现PE新的预测手段和干预措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PE患者DCN、c-Met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目的:研究PE组及正常组受孕妇女孕晚期外周血DCN浓度,DCN、c-Met、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在胎盘中的表达量,明确DCN和c-Met在PE发病进程中的作用;研究PE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及正常组受孕妇女孕中期外周血中DCN浓度,明确DCN是否可以作为孕中期预测PE发生的标志性蛋白。研究方法:选取在温州市人民医院2018.1至2019.12住院分娩孕妇为研究对象,患PE孕妇42例为PE组,同期健康孕妇43例为正常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产妇孕晚期血清及胎盘组织中DCN水平,胎盘组织中c-Met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胎盘中c-Met、Beclin-1和LC3的蛋白表达。另借助该院生物样本库,共收集孕中期血清标本78例,PE病例31例(其中重度PE病例10例、早发型重度PE 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例5例,正常组42例,分别检测其DCN水平。研究结果:1.ELISA法实验结果表明,孕晚期PE组血清和胎盘组织中DCN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另外,孕中期PE组血清中DCN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组,且早发型重度PE组DCN含量升高更显着。2.分别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胎盘中的c-Met蛋白水平及表达,结果显示,PE组胎盘中c-Met蛋白的含量及表达水平均有明显降低。3.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E组Beclin-1和LC3蛋白在胎盘组织中较正常组增加。研究结论:1.PE组孕晚期孕妇的血清及胎盘中的DCN较正常组高,说明DCN可能参与PE的发生。2.孕中期血清中DCN水平可以作为一个预测PE发生的关键蛋白。3.c-Met蛋白在PE组胎盘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说明c-Met的低表达水平可能是PE胎盘滋养细胞病变的主要原因。4.PE组,Beclin-1和LC3表达明显上调,表明PE引起自噬活动增强。第二部分:DCN对滋养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对c-Met的影响研究目的:为研究DCN调控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我们将设定不同浓度的DCN处理HTR-8/SVneo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等功能,明确DCN对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另外,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CN处理后c-Met蛋白的表达,明确DCN对滋养细胞中c-Met的影响。研究方法:1.购置人类绒毛外滋养细胞株HTR-8/SVneo(HTR-8)并传代培养,对不同浓度DCN处理后的细胞,进行CCK8法、RTCA、细胞划痕迁移实验、Transwell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情况。2.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DCN处理后HTR-8细胞p-Met、c-Met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CCK8实验和RTCA实验显示,暴露于不同浓度的DCN后,HTR-8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存活率随着DC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细胞划痕迁移实验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显示,DCN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HTR-8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效果越明显。3.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DCN能显着增加HTR-8细胞的凋亡率。4.Western blot显示短时暴露于DCN 10分钟,激活c-Met的Tyr1234/5磷酸化,但是15分钟后c-Met的磷酸化水平急剧下降;DCN长时间孵育持续抑制c-Met的磷酸化,且以剂量依赖方式下调c-Met的表达。研究结论:1.DCN随着浓度的增加,对HTR-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且显着促进滋养细胞的凋亡。2.DCN短时间内作用,可激活c-Met磷酸化,长时间孵育抑制c-Met的磷酸化,同时以剂量依赖方式下调c-Met的表达。第三部分:DCN通过抑制c-Met对滋养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讨DCN通过抑制c-Met调控滋养细胞参与PE发生的具体机制,我们采用HTR-8细胞株做研究,通过构建敲降表达c-Met的sh RNA,并转染HTR-8细胞,干扰HTR-8细胞中c-Met的表达,同时应用c-Met抑制剂Crizotinib,检测 c-Met 下游效应因子(Akt、p-Akt、FAK、p-FAK、mTOR、p-mTOR)及相关自噬指标(p62、Beclin-1、LC3),检测下调c-Met后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探讨DCN是否通过c-Met路径影响滋养细胞自噬和凋亡,参与PE的发生发展。研究方法:1.构建与验证sh c-Met慢病毒稳转细胞株。包装质粒将c-Met小分子干扰RNA(si c-Met)转染HTR-8细胞,干扰HTR-8细胞中的c-Met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qRT-PCR检测并验证干扰效率。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处理分组后(空白组,加DCN组,滋养细胞干扰对照组对,c-Met干扰组,c-Met干扰+DCN组,c-Met抑制剂Crizotinib组,c-Met 抑制剂 Crizotinib+DCN 组)HTR-8 细胞 c-Met 下游蛋白(Akt、p-Akt、FAK、p-FAK、mTOR、p-mTOR)的表达。3.采用CCK8法、RTCA、细胞划痕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凋亡检测实验和 Seahorse 能量测量仪测定不同处理后(CK、DCN、Crizotinib、Crizotinib+DCN、sh-Met、sh-Met+DCN)对滋养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能量代谢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滋养细胞c-Met及p62、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c-Met干扰成功后,c-Met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均降低,sh-Met 1组构建成功并效果明显,后续采用sh-Met 1稳转株(sh-Met)做进一步实验。2.DCN通过抑制c-Met路径下调Akt、FAK和m-TOR的表达。3.下调c-Met活性后抑制HTR-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加快细胞凋亡的进程。4.DCN调控滋养细胞的有氧代谢和无氧糖酵解能力。5.下调c-Met活性后上调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p62则表现下降趋势。研究结论:1.DCN主要通过Akt/m-TOR通路,减弱c-Met活性发挥生物学效应。2.下调c-Met路径抑制HTR-8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加快HTR-8细的凋亡与自噬。3.DCN通过抑制c-Met/Akt/mTOR途径诱导HTR-8细胞自噬和凋亡,调控PE的发生发展。

杜啸宇[6](2020)在《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20年间,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减低,其在院死亡率已经降低到5-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作为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挽救了存活心肌,限制了梗死面积,极大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然而,经过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生存率改善的同时,却因为心肌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增加了心梗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接受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28%。虽然心衰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研究已证实心力衰竭仍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近期和远期死亡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急需阐明心梗后心衰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治疗心衰的方法,改善心梗后心衰患者的预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心脏的ATP90%由线粒体利用脂肪酸作为底物氧化磷酸化产生,当线粒体功能受限时候,则在细胞液通过无氧糖酵解产生。心脏代谢可分为3个部分,细胞膜吸收和胞质激活,线粒体氧化和进入三羧酸循环(TCA),最终通过电子链和ATP合成酶进行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合成ATP。为了维持ATP的产生,心脏可以代谢一系列底物,包括脂肪酸、糖、酮体、乳酸和氨基酸。底物代谢的这种平衡状态,根据血浆底物的浓度,激素水平,氧的利用,工作负荷和疾病状态可以出现急性或慢性的改变。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脏衰竭的原因,心脏对于内在及外在的影响,改变了底物的选择和利用,从而使心脏经历了明显的代谢改变,称为“代谢重塑”。这种代谢重塑认为开始是适应性的代偿反应,而随着时间发展变成了不良反应,最终损害了心脏的能量代谢,影响了心脏的收缩。同时研究也发现心衰时,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降低,葡萄糖代谢增加,这些变化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和质量密切相关。在心衰患者的尸检中发现,蛋白降低,脂肪酸转运和β氧化的关键酶的mRNA表达降低。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活检中发现,其葡萄糖摄取和代谢增加。以上的研究表明,心脏代谢重塑对于心衰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也发现,改进脂肪酸和糖的利用被认为是治疗心衰有效方法,这些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改善心衰时心肌细胞的代谢缺陷可能是有效的治疗心衰的方法。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研究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去探寻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以期发现心衰治疗的新靶点。代谢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的分析生物样本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含量。代谢组学是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作为基因、转录、蛋白的下游产物,代谢产物的变化能最准确的反应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改变,因此代谢组学能够为探索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氨基酸是维持细胞存活和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也是细胞内能量和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有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和心衰时可以导致如支链氨基酸,牛磺酸或谷氨酰胺等氨基酸代谢的异常。而某些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如支链氨基酸,可以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mTOR),加速了心肌重塑,导致了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发生。因此我们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心梗后心衰患者和心梗后非心衰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物之间的差异,并且通过细胞实验对差异最显着的代谢物支链氨基酸对心肌梗死后心衰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阐释了心肌梗死后心衰的血浆氨基酸代谢图谱改变,发掘了疾病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同时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期望通过代谢组学的技术,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发现新的疾病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目的:1、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衰的过程中氨基酸代谢的异常;2、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衰恶化及进展过程中氨基酸代谢物的异常;3、在细胞水平上初步阐释相关代谢变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机制。方法:首先选择接受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以及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运用质谱技术检测血浆中氨基酸代谢物的水平,通过统计学方法发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代谢物;而后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进行氨基酸的质谱测定,通过生存分析等方法确定与发生终点事件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而发现于心肌梗死后心衰进展及恶化相关的代谢物;最后我们通过不同浓度的支链氨基酸处理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受支链氨基酸的影响。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以支链氨基酸代谢物为主要成分的因子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将支链氨基酸加入GRACE评分中使一致性C值从0.702升高到0.814(p<0.001),净重分类指数为0.729。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衰的患者,多元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支链氨基酸水平是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发生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机制探索上,我们发现随着支链氨基酸浓度的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逐渐下降,支链氨基酸的处理影响了凋亡因子的表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血浆中支链氨基酸水平与患者发生在院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衰患者血浆中支链氨基酸水平与远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关,支链氨基酸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增殖,同时促进了细胞凋亡。

鲁齐林[7](2020)在《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本哲学观,整体观哲学强调人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与局部在生理与病理中都存在相互联系及影响。近年来2型糖尿病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热门领域。祖国医学在早期亦介绍此全身影响性疾病消渴对局部腰痹病存在影响,并提示两者的媒介因素可能是血瘀。现代炎症反应概念是祖国医学血瘀内涵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也是结缔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脊柱局部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黄韧带肥厚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中药在其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研究。目的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局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患者中椎管内黄韧带等重要参数的影响;通过人体黄韧带组织检测及病理分析、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在黄韧带中含量、对应黄韧带病理学改变以及MIF对黄韧带效应细胞的促炎性机理,阐明血瘀理论概念下的炎症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从瘀而治”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MIF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干预效应。方法第一部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来(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人。在双盲前提下测量并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DM-)两组人群之间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的情况,研究两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前瞻性设计:在2018年8月27日-2019年5月29日,结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所有脊柱外科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根据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分为DM+组和DM-组。40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20例(DM+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55±2.41岁,BMI:25.62±0.785,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4例,L5/S1水平4例,L3/L4水平2例;非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85±3.78岁,BMI:23.60±0.643,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5例,L5/S1水平3例,L3/L4水平2例。术前根据Jong-Beom Park黄韧带测量方法在腰椎MRI水平面上测量手术节段黄韧带厚度。术中40例黄韧带样本完整取出后按左右侧分为a、b两份(a份干冰盒收集后冻存、b份予以甲醛固定),a份采用ELISA技术检测MIF及相关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b份采用Masson染色及IHC染色后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片进行量化。运用影像、生化、统计方法来对比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NIH3T3细胞进行常规方法复苏、培养、传代(实验用3-5代)进行体外细胞实验。1.正常(5mM葡萄糖)与高糖(25mM葡萄糖)浓度刺激NIH3T3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MIF的表达差异及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2.引入外源性MIF(重组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MIF),按浓度设置为N正常浓度对照组(2 ng/ml)、L低浓度组(4 ng/ml)、M中浓度组(10ng/ml)、H高浓度组(50 ng/ml)刺激NIH3T3细胞进行研究:(1)48h时间点光镜下观察比较不同浓度rmMIF对NIH3T3细胞增殖生长形态的影响;(2)分别在0、24、48、72h时间点予以CCK-8法检测对比四组之间A450值(酶标仪下450nm处的吸光度值);(3)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成纤维细胞增殖S期情况。3.设置正常浓度rmMIF(2ng/ml)、高rmMIF浓度(50ng/ml)、高rmMIF浓度+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三组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对比三组之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第四部分:NIH3T3细胞体外实验,分组设计:A组(无处理组)、B组(刺激组)加rm MIF(50ng/ml)、C组(抑制剂组)加rm MIF(50ng/ml)+ISO-1(20μM)、D组(姜黄素组)加rm MIF(50ng/ml)+姜黄素(20μM)与DMEM培养液一并置37℃、5%CO2孵箱培养48 h,分别采用:(1)CCK-8检测法在48h对无处理组、刺激组、姜黄素组三组用酶标仪测450 nm处的吸光度值(A450值);(2)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炎症介质(TGF-β1、MMP-13、IL-1β、IL-6、TNF-α)及胶原蛋白(COL-1、COL-3)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黄韧带厚度为(5.23±0.71)mm vs(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 vs(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 vs(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DM+组vs DM-组:黄韧带厚度为(5.567±1.090)vs(4.828±0.552)mm;MIF含量为(312.105±80.820)vs(210.363±62.182)pg/mg protein;TGF-β1含量为(2728.121±890.373)vs(2170.131±689.459)pg/mg protein;MMP-13含量为(564.167±189.391)vs(379.841±101.363)pg/mg protein;IL-1β含量为(15.585±5.797)vs(10.785±2.787)pg/mg protein;IL 6含量为(17.238±4.449)vs(12.523±2.842)pg/mg protein;TNF-α含量为(13.947±4.688)vs(9.829±2.616)pg/mg protein;Masson染色后的胶原纤维胶原容积分数为(50.354±9.762)vs(41.803±5.873);IHC中MIF阳性染色IOD为(2808.882±699.779)vs(1615.892±408.609)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中MIF阳性染色棕色颗粒分布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胞质内以及基质中,而且此病理现象在DM+组内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黄韧带内的MIF浓度与厚度呈正相关(r=0.768,P=0.000)。第三部分:1.相比于正常糖浓度,体外高糖浓度下培养的NIH3T3细胞对MI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且48h时间点高糖浓度组NIH3T3细胞增殖明显。2.(1)光镜下可见同一时间点(48h)不同rm MIF浓度组间NIH3T3细胞生长呈现差异,rm MIF刺激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大;(2)CCK-8检测显示:正常、低、中、高rm MIF浓度组间A450值(48h)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浓度对照组相比,低、中、高rm MIF浓度组增殖活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rm MIF浓度增加各组内S期的细胞占比增多。3.rm MIF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经Rho途径抑制剂阻滞后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第四部分:CCK-8检测显示:刺激组较无处理组A450值高(P<0.05),姜黄素组较刺激组A450值降低(P<0.05),姜黄素组与无处理组A4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刺激组较A无处理组各因子胶原m RNA及蛋白表达更高(P<0.05);D姜黄素组较B刺激组的表达降低(P<0.05);D姜黄素组与C抑制剂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人群中,黄韧带肥厚等3种参数退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尤其是黄韧带肥厚的易感因素。揭示全身代谢性因素可对腰椎局部产生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理论;2.在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内发现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更高,其中MIF含量与黄韧带厚度呈正相关。在合并2型糖尿病组内黄韧带样本内存在更明显的弹力纤维降解及胶原纤维增生现象,而且该组人群MIF的含量高且在黄韧带中的分布更加广泛。3.高糖环境刺激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MI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MIF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在介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病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MIF促进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纤维增生可能是黄韧带瘢痕修复致其肥厚的重要部分。炎症反应包括炎性损伤及修复两重要部分,其是中医血瘀理论的主要内涵之一;4.活血化瘀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可有效地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炎性及促增殖效应,这表明姜黄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机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血瘀是消渴影响腰痹病的重要媒介因素且活血化瘀药遵循中医“从瘀而治”理论可能是此类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腰椎黄韧带肥厚寻找有效干预方法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田慧芝[8](2020)在《BAFF、APRIL、TLR9在Ig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Ig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 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 li gand,APRIL)、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s 9,TLR9)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三个细胞因子与疾病病理严重程度、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及这三个细胞因子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为更深入探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血清学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根据及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78例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将这78例患者以Lee’s病理分级分为两组,第1组:Lee’s病理分级Ⅰ-Ⅲ级;第2组:Lee’s病理分级Ⅳ-Ⅴ级。根据牛津分级将患者分为:S0/S1组、E0/E1组、T0/1/2组、C0/1/2组,8名健康且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和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人血清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BAFF、APRIL、TLR9水平。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比较不同病理分组之间BAFF、APRIL、TLR9三种因子水平,应用广义估算方程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三种因子水平与不同的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关系,应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三个细胞因子彼此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病组外周血血清中BAFF的水平高于健康组[769.6(402.35)ng/ml vs.846.05(181.24)ng/ml,P<0.05];患病组外周血血清中APRIL的水平高于健康组[10.97(4.01)ng/ml vs.14.11(3.18)ng/ml,P<0.05];患病组外周血血清中TLR9的水平高于健康组[20.25(5.19)ng/ml vs.24.88(5.87)ng/ml,P<0.05]。根据Lee氏分级,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AFF的水平随着疾病病理的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769.6(402.35)ng/ml vs.811.80(176.35)ng/ml vs.861.20(267.05)ng/ml,P<0.05];患者外周血血清中APRIL的水平随着疾病病理的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7(4.01)ng/ml vs.14.15(2.77)ng/ml vs.14.07(4.13)ng/ml,P>0.05];患者外周血血清中TLR9的水平随着疾病病理的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20.25(5.19)ng/ml vs.24.27(5.01)ng/ml vs.25.49(7.62)ng/ml,P<0.05]。(2)E1组IgA肾病患者的外周血APRIL水平高于E0者[15.042(2.975)ng/ml vs.13.997(3.314)ng/ml,P=0.03],其他牛津分级分组中三种因子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3)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AFF、APRIL、TLR9水平与IgA肾病的疾病相关指标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eGFR、是否伴有高血压、性别、年龄均不相关(P>0.05)。(4)Ig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AFF水平与APRIL水平呈正相关(R2=0.973,P<0.001,Y=74.124+53.630X);APRIL水平与TLR9水平呈正相关(R2=0.951,P<0.001,Y=-5.790+0.810X);BAFF水平与TLR9水平呈正相关(R2=0.963,P<0.001,Y=-266.693+44.350X)。结论:(1)将IgA肾病两种病理分级方式(Lee’s病理分级和牛津分级)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得出:两种病理分级都能分别说明IgA肾病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但在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的改变是共同的,在Lee’s病理分级中较重的患者,在牛津分级中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的改变上也较重。(2)在IgA肾病病人的外周血中,BAFF、TLR9、APRIL的产生增加。IgA肾病病人外周血血清中BAFF、TLR9、APRIL水平与疾病病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三种因子可能在未来临床中成为推测IgA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3)IgA肾病病人外周血血清中BAFF、TLR9、APRIL三种因子水平与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无密切相关。(4)IgA肾病病人外周血血清中BAFF、TLR9、APRIL三种因子水平彼此呈正相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相互联带、相互促进,共同参与IgA肾病的发生发展。(5)我们推测,TLR9可能通过上调BAFF、APRIL的表达,BAFF/APRIL配体-受体系统作用,导致B细胞增殖异常和类别转化异常,从而导致IgA肾病。

周月[9](2020)在《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观察巴戟天提取物、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对抑郁患者精神躯体症状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通过慢性不可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并给予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分析两种混合物作用效果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小鼠睡眠实验观察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对小鼠睡眠质量和日常精神行为状态的影响,分析两种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作用效果。方法1.2017年9月到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人群中,筛查出135例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最终将100例实验对象随机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与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胶囊,安慰剂组每日服用相同剂量与干预品外观相同的玉米淀粉胶囊。干预3个月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西酞普兰组(灌胃西酞普兰10 mg/kg/d)。连续灌胃45天,给药期间持续CUMS刺激,共计90天,另设对照组,常规饲养。干预前后检测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程度和旷场实验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行为学指标;测定大鼠干预前后脑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及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3.将18~20 g健康雄性ICR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30 d后进行直接睡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包括外观及被毛,食欲,功能相关的体温、呼吸、反射和粪尿等,精神状态主要观察有无兴奋或少动。结果1.98名实验对象基线SDS总评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PSQI量表各成分评分均与SDS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SDS量表因子也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三个月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SDS量表和PSQI量表总评分降低,Blumental法的幸福指数、忧郁心境指数、乐观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刘贤臣法的精神运动指数、忧郁焦虑心境指数、性欲/自尊丧失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善抑郁和睡眠障碍的有效率分别达到51.02%和82.9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模型建立后,与对照组比较,CUMS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明显降低(P<0.05);干预45 d后,与模型组比较,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和西酞普兰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显着增加(P<0.05),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升高(P<0.05),IL-6的水平降低(P<0.05)。相同剂量水平下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干预组大鼠体内5-HT、DA、NE和BDNF水平高于GABA/茶氨酸干预组(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IL-6的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3.GABA/茶氨酸、巴戟天/GABA/茶氨酸各剂量组均无直接睡眠作用,也不能增加阈下剂量入睡动物数(P>0.05);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潜伏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P<0.05);各组小鼠实验期间外观及被毛,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结论1.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可改善精神躯体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对睡眠无不良影响。2.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联合干预在抗抑郁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优于仅有GABA/茶氨酸的混合物。3.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可能是通过改善抑郁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降低和炎症水平的升高发挥抗抑郁作用。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三者联合提高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能力更强。

刘伊宁[10](2020)在《PD-1、LAG-3及其配体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蜕膜中的表达》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可高达10%,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安全。本病多在妊娠20周以后发生,可累及多个系统,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是指在妊娠34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目前,子痫前期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母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在子痫前期发病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 and its ligand,PD-1/PD-L1)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免疫检查点之一。实验表明,PD-1通过与其配体PD-L1或PD-L2的结合,产生负性共刺激作用,可以有效地下调T细胞的活化水平。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LAG-3)是 PD-1的共抑制分子,其高表达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证实,LAG-3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PD-1、LAG-3及其配体的表达改变,探讨PD-1、LAG-3与子痫前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从而为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重要理论依据,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与靶点。研究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并分娩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27例为实验组,同期就诊并分娩的正常妊娠孕妇共13例为对照组,收集其外周血及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LAG-3、PD-1、PD-L1 在 T 细胞、调节型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NKT 细胞、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上的表达水平,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PD-1、PD-L1、LAG-3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8+T细胞上PD-1的表达明显下调。CD3+T细胞上,PD-1在实验组的阳性率为15.74±1.356,而对照组中阳性率为22.62±2.181(P<0.01),CD8+T细胞上,PD-1在实验组的阳性率为12.36±1.326,在对照组中阳性率为22.37±2.814(P<0.001)。CD4+T细胞上PD-1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蜕膜组织中,T细胞上PD-1的表达下调。实验组中,PD-1的阳性率为35.68±3.485,对照组中此数值为 48.70±5.100(P<0.05)。NK 细胞和 NKT细胞上PD-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D-L1和LAG-3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极低,未能检测,在蜕膜T细胞、NK细胞、NKT细胞上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中,CD3+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与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间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与患者尿蛋白、LDH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CD8+T细胞上PD-1的表达与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间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与患者尿蛋白、尿酸、LDH、BNP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5.蜕膜组织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与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患者尿酸、LDH、BNP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D-1/PD-L1通路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的活性与杀伤能力,调节母胎之间的免疫耐受,在子痫前期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PD-1表达水平还可能与PE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负相关。LAG-3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明确。

二、高血压患者血中5种因子的检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患者血中5种因子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情况
        1.1 纳入标准(符合第九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治疗方案
        2.4 孕产妇并发症
        2.5 妊娠结局及胎儿情况
    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2. 实验室检查比较分析
        2.1. A组、B组、C组组间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2.2. A组、B组、C组组间大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2.3. 血小板参数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2.4. 炎性指标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2.5. 其他相关指标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3. ROC曲线
    4. 母儿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4.1. 母儿并发症的一般临床分析
        4.2. 血细胞分析指标与母儿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血小板参数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2. 炎性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3. 外周血中其他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4. 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5. 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与子痫前期母儿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胎盘生长因子预测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2)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及其预测标志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抗PD-1/PD-L1的免疫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谱
    1.1 前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检索策略和研究入排标准
        1.2.2 数据提取
        1.2.3 结局终点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1.3.2 TRAE在不同联用类型
        1.3.3 TRAE在不同联用方案中的总体率
        1.3.4 不同类型联用治疗的TRAE
        1.3.5 不同联用治疗方案的TRAE谱
        1.3.6 致死性TRAE谱及发生率
        1.3.7 TRAE总体率在不同癌肿中的亚组分析
        1.3.8 Meta回归和发表偏倚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多组学探究免疫相关肺炎的预测标志物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对FAERS数据库的分析
        2.2.2 对TCGA数据库的分析
        2.2.3 肿瘤免疫微环境数据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纳入分析数据的基本情况
        2.3.2 免疫相关因素与免疫相关肺炎风险的相关性
        2.3.3 免疫相关双因素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2.3.4 免疫相关三因素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2.3.5 基因表达量与免疫相关肺炎风险的相关性
        2.3.6 蛋白编码基因与免疫相关肺炎风险的相关性
    2.4 讨论
    2.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标志物
    参考文献
致谢

(3)β分泌酶与血管病理在认知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β分泌酶提高多种血管相关疾病患者认知损伤风险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BACE1
        1.1.1 BACE1与AD
        1.1.2 BACE1的表达调控
        1.2 二型糖尿病
        1.2.1 二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2 二型糖尿病与认知损伤
        1.3 脑血管疾病
        1.3.1 脑小血管病
        1.3.2 脑淀粉样血管病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患者血浆样本来源
        2.1.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相关材料
        2.1.3 ELISA检测相关材料
        2.1.4 Luminex检测相关器材及试剂
        2.1.5 其他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
        2.2.2 ELISA
        2.2.3 Luminex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血浆BACE1提高认知损伤的风险
        3.1.1 AD队列患者血浆BACE1蛋白浓度显着上升,且与认知评分相关
        3.1.2 T2DM队列患者BACE1酶活性和浓度升高,与认知评分相关
        3.1.3 CAA患者血浆BACE1蛋白浓度和活性与认知相关
        3.1.4 社区队列患者血浆BACE1与认知评分呈负相关
        3.2 血浆BACE1酶活性与血管病理相关
        3.2.1 T2DM队列患者BACE1酶活性与炎症水平相关
        3.2.2 CAA队列患者BACE1酶活性与病理相关
        3.2.3 社区队列患者BACE1酶活性与血管病理相关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阿尔兹海默病脑内异常血管再生在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阿尔兹海默病
        1.1.1 阿尔兹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
        1.1.3 阿尔兹海默病的标志物
        1.1.4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2 血脑屏障与血管通透性
        1.2.1 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1.2.2 阿尔兹海默病中的血脑屏障损伤和血管通透性改变
        1.3 血管生成
        1.3.1 血管生成
        1.3.2 阿尔兹海默病中的血管生成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本
        2.1.1 人脑组织样本
        2.1.2 患者CSF样本
        2.1.2.1 患者招募及出入组标准
        2.1.2.2 患者脑脊液样本提取及保存
        2.2 实验材料
        2.2.1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器材及试剂
        2.2.2 免疫焚光及免疫组化实验相关材料
        2.2.3 ELISA检测相关器材及试剂
        2.2.4 Luminex检测相关器材及试剂
        2.2.5 其他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免疫印迹实验
        2.3.2 免疫荧光实验
        2.3.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2.3.4 ELISA
        2.3.5 Luminex
        2.3.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AD人脑组织样本中存在血管过度生成现象
        3.1.1 AD人脑组织样本中血管密度及新生血管密度增加
        3.1.2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AD人脑组织样本中表达增加
        3.1.3 AD患者血管呈现活化的表型
        3.1.4 AD患者CSF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相较于健康对照表达升高
        3.2 患者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AD病理标志物的关系
        3.2.1 患者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p-Tau阳性患者中增加
        3.2.2 患者CSF多数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Aβ分类患者中无差别
        3.2.3 患者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Tau病理关系更密切
        3.3 AD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
        3.3.1 AD人脑组织样本中内皮细胞表面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
        3.3.2 AD患者Qalb相较于健康对照提高、血管损伤加剧
        3.3.3 血管损伤组患者Qalb显着高于健康对照
        3.4 AD患者血管生成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3.4.1 促血管生成转录因子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3.4.2 脑出血患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增加
        3.4.3 所有患者中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Qalb呈显着正相关
        3.4.4 AD患者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Qalb回归系数相较于健康对照更高
        3.5 患者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3.5.1 CSF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3.5.2 其他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第4章 总结及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Mini-review article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前列腺增生患者行TUPKP术前后血清PSA、VEGF、HS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前列腺增生患者行TUPKP术前后血清PSA、VEGF、HSP水平比较
    2.2 TUPKP术后14 d发生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3 TUPKP术后14 d血清PSA、VEGF、HSP水平与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术后14 d血清PSA、VEGF、HSP水平对预测不良预后价值分析
3 讨论

(5)核心蛋白聚糖负性调节滋养细胞发育在子痫前期发病作用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子痫前期患者DCN、c-Met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CN对滋养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对c-Met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CN通过抑制c-Met对滋养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DC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le

(6)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知识
        1.1.1 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组学简介
        1.1.2 心肌代谢
        1.1.3 代谢组学及分析技术
        1.1.4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1.5 结论
    1.2 论文设计
        1.2.1 论文目的和意义
        1.2.2 实验设计
第2章 血支链氨基酸与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发生在院不良事件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血液样本和检测
        2.1.3 氨基酸代谢物检测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2 两组间26 种氨基酸水平的变化
        2.2.3 血浆氨基酸水平和在院期间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
        2.2.4 传统标志物和因子2与发生在院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2.2.5 将因子 2 和 NT-pro BNP 加入 GRACE 风险预测评分以改进预测能力
        2.2.6 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支链氨基酸水平比较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血浆氨基酸代谢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血液样本和检测
        3.1.3 氨基酸代谢物检测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3.2.2 血浆代谢物生存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支链氨基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人脐静脉细胞内皮细胞增殖的改变
        4.3.2 人脐静脉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的改变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5 基于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联系
    7 姜黄与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效应作用的联系
    8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结构参数的影响
    1 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
        2.2 测量对比腰椎节段的确定
        2.3 椎管内各参数对比结果
    3 讨论
        3.1 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认识消渴症及腰痹病之间的关系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2型糖尿病特征
        3.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及影像学测量点选择依据
        3.4 合并2型糖尿病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各项参数特征
        3.5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骨性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6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纤维性软组织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3.7 黄韧带肥厚及与2型糖尿病潜在关系分析
    4 结论、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黄韧带中MIF定量分析及其效应研究
    1 研究对象及黄韧带获取与初步处理
        1.1 对象及伦理内容
        1.2 黄韧带获取及初步处理
    2 方法
        2.1 黄韧带厚度测量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表(表2-2,表2-3)
        2.3 黄韧带内的蛋白提取、浓度测量及相关炎症介质ELISA测定
        2.4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2.5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2.6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黄韧带厚度对比
        3.2 黄韧带内MIF、TGF-β1、MMP-13、IL-1β、IL-6、TNF-α蛋白定量
        3.3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3.4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3.5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瘀为消渴及腰痹病的共同致病因素
        4.2 腰椎黄韧带的正常及病理学表现
        4.3 腰椎黄韧带肥厚的基本影响因素
        4.4 源自2型糖尿病的代谢因素对腰椎黄韧带肥厚影响
        4.5 MIF特性及在2 型糖尿病人肥厚黄韧带内含量的差异
        4.6 MIF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化作用
        4.7 转化生长因子-β1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8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9 白细胞介素1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0 白细胞介素-6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4.11 肿瘤坏死因子α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IF在糖浓度差异下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表3-1 表3-2)
        1.2 不同浓度糖对NIH3T3 细胞MIF蛋白表达及增殖影响
        1.3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NIH3T3细胞在不同糖浓度环境下MI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2.2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3 讨论
        3.1 整体观指导下分析消渴与腰痹病的联系
        3.2 黄韧带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3.3 MIF与组织纤维化的联系
        3.4 高糖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对MIF的表达
        3.5 MIF呈浓度耐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3.6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探究
        3.7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总结
        3.8 MIF与 TGF-β1 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姜黄素对MIF诱导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及促增殖效应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1.3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1.4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2.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3 讨论
        3.1 血瘀因素贯穿整体哲学观对消渴并发腰痹病
        3.2 对MIF相关效应研究分析
        3.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3.4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3.5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作用存在网状效应
        3.6 MIF促成纤维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分析
        3.7 MIF促进诸项炎症介质表达机制总结
        3.8 祖国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认识及运用
        3.9 现代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研究及运用
        3.10 姜黄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实验剂量选择
        3.1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3.1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BAFF、APRIL、TLR9在Ig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纳入病例标准
        2.2.2 排除病例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样本采集
        2.3.3 操作步骤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IgA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血清BAFF、APRIL、TLR9 水平的比较
        3.2.1 BAFF、APRIL、TLR9 水平将健康组与患病组进行比较
        3.2.2 BAFF水平与疾病病理严重程度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
        3.2.3 APRIL水平与疾病病理严重程度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
        3.2.4 TLR9水平与疾病病理严重程度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
    3.3 血清BAFF、APRIL、TLR9 水平与牛津分级病理指标的关系
    3.4 血清BAFF、APRIL、TLR9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Ig 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AFF、APRIL、TLR9 水平三者之间相关性
        3.5.1 BAFF水平与APRIL水平呈正相关
        3.5.2 APRIL水平与TLR9 水平呈正相关
        3.5.3 BAFF水平与TLR9 水平呈正相关
4 讨论
    4.1 对患者一般情况的研究
    4.2 血清BAFF、APRIL、TLR9 水平与病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4.3 血清BAFF、APRIL、TLR9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Ig 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BAFF、APRIL、TLR9 水平三者之间相关性
        4.4.1 BAFF、TLR9与Ig A肾病
        4.4.2 TLR9、APRIL与 Ig A肾病
        4.4.3 BAFF、APRIL与 Ig A肾病
    4.5 Ig A肾病患者BAFF、APRIL、TLR9 水平参与Ig A肾病的发病机制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戟天提取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随机对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干预制剂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实验方法
        1.1.6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干预组和安慰剂组基线情况比较
        1.2.2 相关性分析
        1.2.3 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症状的比较结果
        1.2.4 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联合改善睡眠障碍评定
        1.2.5 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比较
        1.2.6 SDS/PSQI/生化指标混合模型分析
        1.2.7 不良事件报告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1.3 讨论
        1.3.1 抑郁的评定和睡眠质量的评估
        1.3.2 抑郁和睡眠的关系
        1.3.3 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1.3.4 抑郁和睡眠质量改善的可能机制
    1.4 小结
二、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CUMS大鼠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干预制剂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干预方法
        2.2.4 实验过程
        2.2.5 体重记录
        2.2.6 糖水偏好实验
        2.2.7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2.8 样品采集
        2.2.9 血清和脑组织中五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2.2.10 血清和脑组织中IL-6、BDNF和β-EP含量及血清中GABA含量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体重变化
        2.3.2 糖水偏好实验
        2.3.3 旷场实验
        2.3.4 脑组织和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2.3.5 脑组织和血清中 IL-6、BDNF、β-内啡肽的含量
        2.3.6 脑组织GABA的含量
    2.4 讨论
        2.4.1 抑郁动物模型建立
        2.4.2 巴戟天、GABA和茶氨酸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
        2.4.3 巴戟天/GABA/茶氨酸改善大鼠抑郁症状的可能机制
    2.5 小结
三、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干预制剂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4 实验分组
        3.1.5 干预方法
        3.1.6 改善睡眠功能评价方法
        3.1.7 小鼠体重记录及一般情况观察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预实验结果
        3.2.2 小鼠体重变化
        3.2.3 直接睡眠实验结果
        3.2.4 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
        3.2.5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
        3.2.6 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
    3.3 讨论
        3.3.1 抗抑郁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3.3.2 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3.3.3 改善小鼠睡眠的可能机制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食同源植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PD-1、LAG-3及其配体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蜕膜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高血压患者血中5种因子的检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祝淡抹. 扬州大学, 2021(02)
  • [2]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及其预测标志物探究[D]. 周潇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β分泌酶与血管病理在认知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D]. 刘一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前列腺增生患者行TUPKP术前后血清PSA、VEGF、HS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J]. 王文涛,王伽利. 中国疗养医学, 2021(03)
  • [5]核心蛋白聚糖负性调节滋养细胞发育在子痫前期发病作用中的研究[D]. 王叶平. 山东大学, 2020(04)
  • [6]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杜啸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7]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D]. 鲁齐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BAFF、APRIL、TLR9在IgA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的研究[D]. 田慧芝.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D]. 周月.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PD-1、LAG-3及其配体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蜕膜中的表达[D]. 刘伊宁. 山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血压患者血液中五种因素检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