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绒螯蟹的形态学研究

合浦绒螯蟹的形态学研究

一、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帆,廖永岩,李治国,姜永杰,杨炳辉[1](2021)在《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Dai 1990),俗称毛蟹、大闸蟹、螃蟹,是在1989年广西南流江水域发现的淡水食用蟹。合浦绒螯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鳌蟹属。合浦绒螯蟹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南流江、钦江、茅岭江等水域,是北部湾特有的重要经济蟹类。

轩中亚,薛竣仁,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2](2021)在《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不同地区野生、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研究中华绒螯蟹长江流域安徽无为江段、山东东营黄河口、文献报道的辽河野生群体以及湖南大通湖、辽宁盘锦养殖群体的遗传学特征。结果显示:上述5个群体共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个。盘锦养殖群体(PJ)、东营野生群体(DY)、无为野生群体(WW)、大通湖养殖群体(DTH)以及辽河野生群体(LH)的单倍型数分别为6个、5个、9个、5个和7个,其中单倍型Hap15、16、17为LH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6、7、8、10为DY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1为PJ群体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2、13、14为DTH群体独有单倍型,其中DTH08个体的单倍型与合浦绒螯蟹更接近。LH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最高,而DTH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性最低。中华绒螯蟹5群体间基于COI序列的固定指数FST值为-0.034~0.089,分化程度极低,群体间的基因流为5.119~∞,显示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没有明显的遗传结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单倍型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化特征,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种质混杂情况较为严重。

王世会[3](2020)在《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又称河蟹或大闸蟹,是东亚地区土着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蟹类之一。尚不清楚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遗传特性,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性能和品质特性。因此本文比较了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系绒螯蟹的养殖性能、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差异,以期为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分子标记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了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四水系野生群体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7827~0.8580之间,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0722~2.4088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0.52101~0.87097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139~0.02796之间,四水系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不论是微卫星还是线粒体标记分析,南流江种群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均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瓶颈效应分析表明在符号检测和Wilcoxon符号检验的SMM模型下,四水系绒螯蟹种群均经历了瓶颈效应;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南流江种群独立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综上,通过微卫星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四水系野生绒螯蟹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相一致,瓯江和闽江种群更接近长江种群,而与南流江种群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为绒螯蟹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2.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通过养殖实验和解剖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评估了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在扣蟹阶段生长性能、早熟率、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成蟹阶段生长性能、生殖蜕壳、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四水系扣蟹的平均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终体重以长江扣蟹最高。8-10月和10-11月四水系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辽河扣蟹无早熟个体,其余三水系扣蟹存在一定早熟率,且差异显着(P<0.05)。辽河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闽江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低,饲料系数最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7月)辽河蟹平均体重最高,生长后期(9-11月)长江蟹平均体重最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的WGR和SGR略高于辽河蟹和长江蟹。9月末雌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而雄体则持续到10月。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量最高,但11月长江蟹GSI最高。长江蟹成活率和产量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就终体重分布而言,长江雌体大规格(≥150.00 g/只)比例最高,辽河雄体大规格(≥200.00 g/只)比例最高,但不同水系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判断,在长江流域长江蟹养殖性能最优,闽江蟹性腺发育最晚,但性腺发育速度较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PI组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PI组F1雌体的WGR、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I组F1雌体成活率显着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着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PI组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PI组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饲料系数显着低于PHN组(P<0.05);PHN组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g的成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PI组F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PI组F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1龄早熟自交组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饲料系数低的特点。4.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采用养殖实验、解剖、生化组成分析、脂肪酸分析和游离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的肥满度、总可食率、可食组织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1)除三水系雌体GSI和雄体CF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HSI和MY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三水系绒螯蟹成蟹常规营养组成较为相近,除雌体肝胰腺中粗蛋白,雄体性腺中水分和总脂,肝胰腺中总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辽河种群雌体肝胰腺和性腺中C22:6n3(DHA)、C20:5n3(EPA)、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C18:2n6、C20:2n6以及则要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肌肉中DHA、雄体EPA和HUFA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4)辽河种群雄体性腺中牛磺酸Tau、色氨酸Trp和雌体肌肉中苏氨酸Thr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丙氨酸Ala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性腺中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和雄体肌肉中谷氨酰胺Gln均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性腺中主要呈味氨基酸为谷氨酸Glu和精氨酸Arg,肌肉主要呈味氨基酸为Glu、甘氨酸Gly、Ala和Arg。综上,三水系成蟹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水系间DHA、EPA等脂肪酸和Tau、Trp、Thr等游离氨基酸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种质遗传特性有关。

祖露[4](2020)在《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绒螯蟹(Eriocheir)是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类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沿海流域,主要包括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存在绥芬河、图们江、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中华绒螯蟹地理群体,其中辽河、黄河和长江群体中华中华绒螯蟹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形成了庞大的河蟹养殖产业。迄今为止,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价主要集中形态学和遗传多样性评估上,尚未见我国沿海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比较的系统研究,这不利于野生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评价和挖掘利用。鉴于此,本研究首先比较了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雌体质量100g左右,雄体质量150g左右)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五群体河蟹蟹壳、肝胰腺和卵巢中的色泽参数、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进一步探讨了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国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中国沿海地区存在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5个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本研究评估这5个地理群体成体雌蟹的出肉率、肝胰腺指数和卵巢指数、总可食率、可食组织中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1)长江群体总可食率最高(44.14%),显着高于瓯江群体(41.67%)和闽江群体(41.72%)(P<0.05)。(2)5个地理群体雌体卵巢的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长江群体的总脂含量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长江、瓯江和闽江地理群体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和黄河地理群体(P<0.05),不同地理群体河蟹肝胰腺和肌肉的灰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长江地理群体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群体,闽江群体的肝胰腺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长江群体。(3)黄河群体河蟹可食部位的总饱和脂肪酸(∑SFA)最高,瓯江群体雌体肝胰腺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5地理群体肌肉和性腺∑MUFA无显着差异(P>0.05);辽河、黄河和长江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VLC-PUFA)、n-3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和n-6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6LC-PUFA)相对较高。(4)闽江地理群体雌体肌肉中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含量和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最高,长江地理群体的性腺中∑EAA、TAA含量和EAAS最高。综上,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河蟹雌体的可食率和营养品质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长江地理群体总可食率和可食部位的常规营养组成相对最好,辽河水系的可食组织中n-3LC-PUFA含量最高,闽江群体肌肉中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对较高。2、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中国沿海存在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这5个主要地理群体,对其营养品质比较和评价有助于群体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雄体的可食率和各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脂肪酸及氨基酸并且评价了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瓯江水系群体的总可食率(TEY)最低,长江水系群体的TEY最高,且两群体TEY差异显着(P<0.05)。(2)肝胰腺中脂类含量丰富,肌肉和性腺中蛋白质含量丰富。长江水系群体雄体肝胰腺中总脂含量显着高于辽河、瓯江和闽江群体(P<0.05),性腺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群体(P<0.05);闽江群体雄体肌肉中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瓯江水系群体(P<0.05)。(3)长江群体雄体肝胰腺中C22:6n3(DH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水系群体,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VLC-PUFA)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闽江群体(P<0.05);长江群体雄体肌肉中DHA含量显着高于辽河、黄河和闽江群体(P<0.05),瓯江和闽江群体的肌肉含有较高的VLC-PUFA(P<0.05);闽江水系性腺中含有较高的C20:4n6(ARA)和VLC-PUFA(P<0.05)。5群体的雄体肝胰腺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高,肌肉和性腺中含有较高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长江和闽江水系群体雄体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均显着高于辽河群体(P<0.05);长江水系群体性腺中∑EAA含量显着高于黄河、瓯江和闽江水系(P<0.05);5群体雄体性腺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均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肌肉中无限制性氨基酸,瓯江水系群体的限制性氨基酸最多。综上,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的营养组成存在差异,整体上长江水系群体的营养组成含量最优;不同可食部位之间营养组成亦存在差异,肌肉和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肝胰腺高,而且肌肉中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较性腺高。3、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是甲壳动物经济性状的重要评价指标。迄今为止,尚未见不同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研究,这不利于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利用。本研究对中国沿海5个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性腺和肝胰腺的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无论公母,不同地理群体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L*、a*和b*值差异显着(P<0.05);不同地理群体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肝胰腺的L*、a*和b*值,但蟹壳仅b*值受性别和地理群体交互作用显着影响(P<0.05)。(2)不同组织中所含的类胡萝卜素组成不同,蟹壳和肝胰腺中优势类胡萝卜素种类分别为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且其含量受地理群体和性别双重影响,卵巢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种类较多,且其含量受地理群体差异显着影响(P<0.05)。(3)就组织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而言,蟹壳的色度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相关性不显着(P>0.05);卵巢中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和角黄素呈显着负相关,a*值与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b*值与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肝胰腺的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a*值和b*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不同地理群体蟹壳、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色度值和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且性别对其色度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影响,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相关性。

张成[5](2019)在《基于线粒体DNA和脂肪酸标记评估我国主要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文中提出绒螯蟹(Eriocheir)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甲壳纲动物之一,特别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和河流区域。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绒螯蟹主要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等水系。虽然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野生绒螯蟹群体的种质资源已有一定的开发和应用,养殖产业巨大,经济效益显着,但也面临着近亲繁殖、种质混杂和养殖性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迄今为止,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流域绒螯蟹群体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少,这不利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种质资源保护和挖掘利用。有关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依然存在争议,探明其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有利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保护。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标记和脂肪酸生物标记较为全面的评估了中国沿海6大水系(辽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一步,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狭义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含有(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以期为绒螯蟹种质鉴定、亲本选育和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等提供基础材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基于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中国6大水系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辽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流域是我国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主要的分布区域,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旨在评估这6个绒螯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基于203个绒螯蟹样本,线粒体COI基因长度为647 bp,共检测到71个可变位点和54个简约位点,单倍型共定义出52个,其中10个单倍型均为6个种群所共有。6个绒螯蟹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趋势。AMOVA显示6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为极显着差异。最大似然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辽河、黄河和长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单倍型,与南流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没有交集,瓯江和闽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均匀的分布在这两大支之间。UPGMA的结果表明:地理距离与6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值具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推断辽河、黄河、长江和南流江水系绒螯蟹群体在瓶颈效应之后经历过种群扩张或较短的进化历史。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一步推测,南流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很有可能与辽河、黄河和长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不是同一个物种。总之,这些结果对绒螯蟹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讨中国沿海六群体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的种群遗传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6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HP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HP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闽江水系绒螯蟹群体的种群遗传及其系统发生关系绒螯蟹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有关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闽江水系绒螯蟹群体的所属关系也存在巨大争议。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了这四个绒螯蟹群体之间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所属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这四个绒螯蟹线粒体基因组均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 RNA基因、22个t 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组成,且基因排列顺序也相同。变异位点的分布呈现明显的趋势,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均具有自己独有的变异位点,闽江种群绒螯蟹部分个体含有中华绒螯蟹群体的特异性标记,另外部分个体含有合浦绒螯蟹的特异性标记。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均整齐的分为三大支,且闽江水系绒螯蟹群体的个体均匀的分布于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群体之间。综上,我们推测长江、合浦和日本绒螯蟹群体很有可能是绒螯蟹属中三个分类地位完全相同的种。而闽江群体在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上与长江和合浦绒螯蟹群体之间均存在交集,推测闽江水系中的绒螯蟹群体很有可能是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混杂群体。

王鹏良,李伟峰,符聪,王培,雷娟,方怀义,张艳秋,廖永岩[6](2017)在《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温2430℃、溶解氧5mg/L及pH 8.58.8条件下,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含量甲醛对质量约16g的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8h以内,甲醛质量浓度低于500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着影响(P>0.05),96h以内,甲醛质量浓底低于250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着影响(P>0.05);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12、24、36、48、60、72、84、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91.788、1644.522、1273.757、1724.642、1177.963、1147.138、963.129、873.59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7.359mg/L。

徐洁,王晓梅,李晶晶,陈池,李转转,张玲颖[7](2017)在《基于COⅠ序列绒螯蟹属DNA条形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绒螯蟹属的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及狭颚绒螯蟹共80条线粒体COⅠ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绒螯蟹属的台湾绒螯蟹2条和近方蟹属的绒毛近方蟹19条COⅠ基因序列进行联配分析。结果显示,101条序列包含44种单倍型,序列组成表现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中华绒螯蟹如东、七里海群体与日本绒螯蟹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10%和1.078%,明显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种的遗传距离为2%的阈值,表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为同一物种;而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及与日本绒螯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23%、5.101%以及5.011%,明显大于2%的鉴别阈值,说明合浦绒螯蟹为独立的种。以绒毛近方蟹为外群,基于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树显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聚在一起,合浦绒螯蟹则聚成单系。本文测序的5个群体除狭颚绒螯蟹外,其余均具有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593±0.1440.779±0.06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560.01336;此外,中华绒螯蟹如东群体与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七里海群体分别共享单倍型H1、H2和H3,说明这些蟹类可能有种质资源混杂或是遗传污染的现象。

白俊[8](2017)在《秦岭山脉华溪蟹属淡水蟹类的DNA条形码研究及淡水蟹线粒体基因组的初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尝试运用DNA条形码鉴别秦岭山脉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类,以探讨DNA条形码在华溪蟹属淡水蟹中的适用性,同时初步揭示大型山脉在淡水蟹类群分布中具有阻隔作用抑或充当走廊。2.获取我国特有修水华溪蟹(Sinopotamon xiushuiense)、黎川华南溪蟹(Huananpotamon lichuanense)线粒体全基因组;运用短尾下目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探讨淡水蟹在短尾下目中的分类地位及亲缘关系、分化时间及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方法:1.选择秦岭山脉南北侧采集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选择COI及ITS2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候选标准序列,提取样本的总DNA,经PCR扩增及测序,获得实验数据,结合GenBank已有华溪蟹属数据,共同组成数据集。经数据筛选及检验,做遗传距离及系统发生分析。2.检索GenBank数据库,下载已有短尾下目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获取中国特有修水华溪蟹、黎川华南溪蟹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将碱基组成、基因组成及排列、密码子利用情况等特征与其它短尾类比对;依据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产物在线粒体呼吸链中执行的功能,将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分为4组(复合体I,复合体III,复合体IV,复合体V),结合2个rRNA基因,分别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使用BEAST软件估算短尾下目各类群的分化时间;使用PAML软件分别计算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平均选择压力,使用分枝模型分别计算淡水蟹类群及其它短尾类的选择压力,计算结果均进行LRT(Likelihood Ratio Test)显着性检验。结论:1.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可明确鉴别凹肢华溪蟹(S.depressum)、福建华溪蟹(S.fukienense)、光泽华溪蟹指名亚种(S.davidi davidi)、兰氏华溪蟹(S.lansi)、长江华溪蟹指名亚种(S.yangtsekiense yangtsekiense)。2.本研究涉及的华溪蟹类群中“DNA条形码间隙”的差异现象依然存在: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与尖叶华溪蟹(S.acutum)聚为一支,结合两物种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存在重叠,即这两个物种间的条形码间隙消失;长江华溪蟹桐柏亚种(S.yangtsekiense tongbaiense)、陕县亚种(S.yangtsekiense shanxianense)与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共同聚为一支,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出现重叠。3.长安华溪蟹及尖叶华溪蟹基本按照采样点位置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支,提示秦岭山脉在一些华溪蟹物种迁移活动中具有阻隔作用。4.ITS2基因获取效率低,双峰序列占比较高(37.97%),本研究不支持其作为DNA条形码标准序列。5.修水华溪蟹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8460bp,黎川华南溪蟹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380 bp,均编码了后生动物常见的37个基因。与泛甲壳动物(Pancrustacean)原始排列相比,两种淡水蟹均出现两处特异性tRNA重排(tRNAHis和t RNAGln),该重排此前仅出现在汉氏泽蟹中,在基因组层次支持溪蟹总科的单系性。6.使用复合体V(ATP6和ATP8)及复合体III(CYTB)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与当前分类体系有较大差异,且各分支置信度极低,不适宜作为高阶元系统发生分析的分子标记。其它三组均显示出与当前分类体系较一致的结果,且置信度较高,提示后期可在这些基因中寻找分子标记。7.基于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分歧时间估算显示:短尾下目约发生于三叠纪早期(约254.41Ma),而淡水蟹中的溪蟹总科分化于约133.58Ma。8.复合体IV(COX1III)及复合体III(CYTB)受到较强的选择压力,而复合体I(ND16,ND4L)及复合体V(ATP6,ATP8)受到较弱的选择压力;除ATP6及ND4L基因外,淡水蟹的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dN/dS值均大于其它海洋蟹(差异显着),更多非同义替换的积累提示淡水蟹出现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白俊,朱春潮,聂宗恒,邹节新,汪雁,周宪民[9](2016)在《短尾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要及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短尾类隶属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和十足目,作为十足目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多变的形态及复杂的生境导致短尾类下各阶元的分类及其系统演化问题长期存在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基因组水平进一步探讨其分类及系统发生关系成为可能,尤其是具有结构简单、进化速率快及母系遗传等特征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渐成热点。本综述在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简要概述了短尾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现状,并以Geneious 8.1.6、Editseq等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分析Gen Bank数据库已公布36种短尾类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总结了短尾类不同类群的基因组大小、碱基组成、基因数目与排列、密码子利用等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康伟[10](2016)在《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遗传差异与渐渗》文中认为绒螯蟹属(Eriocheir)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和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广泛分布在中国、韩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等地。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又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分布重叠区,为研究东北亚区域绒螯蟹间的遗传差异与渐渗提供了条件。本论文以东北亚具有代表性的图们江水系和海参崴区域的绒螯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两个层次,在表型、线粒体、微卫星三个方面,综合探讨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遗传差异与渐渗,为东北亚生物的遗传渐渗与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案例。具体内容如下:1、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图们江水系为东北亚地区的一条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河流,但对其水系绒螯蟹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本章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重点研究材料,并辅以我国辽河、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其中表型判别分析揭示图们江水系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表型主成分分析显示为图们江水系群体的外部12个差异最大的性状特征均处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为两者的中间类型;表型传统聚类分析显示图们江水系群体与日本绒螯蟹群体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揭示图们江水系群体有60%的个体被聚入到日本绒螯蟹群体中,而只有10%的个体被聚入到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中,其余30%个体呈现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形态。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交叉重叠区与遗传混杂区,但其形态特征更接近于日本绒螯蟹。绒螯蟹性腺组织切片结果表明,采自5月份的图们江水系绒螯蟹性腺发育分期与10月份的中华绒螯蟹一致,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存在3龄性成熟现象。2、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遗传关系与选择压力分析本研究以图们江水系和海参崴区域绒螯蟹为重点研究材料,以辽河、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和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为参考对象,分析它们线粒体ND2基因的遗传关系与选择压力。结果显示,图们江水系群体偏向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分别为63.3%、36.7%,海参崴区域群体偏向于两种绒螯蟹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分别为71.9%、28.1%,;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0.0133-0.0160)和平均核苷酸差异度(9.097-10.943),均高于中华与日本绒螯蟹群体(0.0022-0.0028、1.500-1.920),显示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由于混杂产生了较高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显示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内的遗传距离高于其他群体,且图们江和海参崴的部分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分支后,其余个体则聚入日本绒螯蟹分支;选择压力分析表明各群体间无正向选择压力。以上结果表明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存在中华与日本绒螯蟹的混杂现象并产生了较高的遗传变异,但都处于中性的自然选择水平中。3、东北亚区域绒螯蟹核DNA的遗传差异与渐渗东北亚地区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在的分布重叠,然而关于遗传混杂的程度尚不得知。本章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两种绒螯蟹在图们江和海参崴地区的混杂程度。结果显示,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近且处于中等的遗传分化水平;结合线粒体的母系来源与STRUCTURE遗传聚类结果表明,图们江和海参崴群体聚入到日本绒螯蟹的部分个体具有中华绒螯蟹的线粒体DNA单倍型,聚入中华绒螯蟹的部分个体具有日本绒螯蟹的线粒体DNA单倍型,表明图们江水系和海参崴区域存在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杂交与遗传渐渗,且渐渗日本绒螯蟹的程度较大;NEWHYBRIDS遗传分析进一步检测出图们江水系和海参崴区域群体均存在杂交F2代和与日本绒螯蟹的回交2代个体的混杂类型,其中图们江的混杂比例为30.00%,海参崴的混杂比例为31.25%。以上结果表明,图们江和海参崴都存在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遗传渐渗,且渐渗日本绒螯蟹的程度较大,混杂的比例接近。

二、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形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命名及分类
2 地理分布
3 合浦绒螯蟹的生物学研究
    3.1 外形特征
    3.2 内部结构
    3.3 生活习性
    3.4 繁殖习性和生长
    3.5 生理生化研究
4 市场价值与人工养殖
    4.1 市场价值
    4.2 人工养殖
5 分子水平研究
6 展望

(2)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及DNA提取
    1.2 mt DNA扩增及测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中华绒螯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2 不同中华绒螯蟹种群的群体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与分子变异分析
    2.3 不同中华绒螯蟹种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和最小跨度网络图
3 讨论
    3.1 遗传多样性
    3.2 群体遗传分化
    3.3 遗传结构

(3)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评价
    1.2 遗传多样性评价
        1.2.1 细胞核基因组DNA标记
        1.2.2 线粒体基因组DNA标记
    1.3 养殖性能评价
    1.4 品质评价
        1.4.1 营养品质评价
        1.4.2 风味品质评价
        1.4.3 色泽品质评价
第二章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比较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总DNA质量检测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
        2.2.4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3.2 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
        2.3.3 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4 线粒体COI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5 瓶颈效应分析
        2.3.6 遗传结构分析
    2.4 讨论
        2.4.1 遗传多样性
        2.4.2 遗传分化
        2.4.3 瓶颈效应与遗传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3.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3.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3.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3.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4.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4.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4.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4.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5.2 方法
        5.2.1 肥满度和总可食率测定
        5.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5.2.3 脂肪酸组成测定
        5.2.4 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比较
        5.3.2 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3.3 可食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
        5.3.4 可食组织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呈味强度比较
    5.4 讨论
        5.4.1 肥满度、总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4.2 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甲壳动物常规营养组成、色泽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研究进展
    1.1 甲壳动物食用和营养组成研究进展
    1.2 甲壳动物色泽分析
    1.3 甲壳动物类胡萝卜素研究
    1.4 不同地理群体甲壳动物常规营养组成和类胡萝卜素研究
    1.5 比较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组成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 脂肪酸组成分析测定
        2.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组织系数及总可食率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常规生化比较
        3.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脂肪酸比较
        3.4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4、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率和主要营养组成的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比较
        4.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雌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评分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率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 脂肪酸和氨基酸测定
        2.3 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组织系数及总可食率的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常规生化的比较
        3.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脂肪酸组成比较
        3.4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部位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比列和常规营养组成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脂肪酸营养组成比较
        4.3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雄体可食组织氨基酸营养组成和必需氨基酸评分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色度值测定
        2.3 类胡萝卜素测定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比较
        3.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比较
        3.3 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与类胡萝卜素相关性
    4、讨论
        4.1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比较
        4.2 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比较
        4.3 野生中华绒螯蟹蟹壳、卵巢和肝胰腺的色度值与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线粒体DNA和脂肪酸标记评估我国主要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 甲壳动物学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背景
    2 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序列的组成成分和基本特征
    3 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4 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中国6 大水系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1.3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遗产多样性分析
        2.2 遗传结构分析
    3.讨论
        3.1 6 个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 6 个绒螯蟹群体的遗传结构
第三章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讨中国沿海六群体绒螯蟹(Eriocheirsensu stricto)的种群遗传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脂肪酸分析
        1.3 逐步判别分析
        1.4 主成分分析
        1.5 聚类分析
        1.6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六水系绒螯蟹群体脂肪酸的组成差异、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2.2 逐步判别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2.4 基于脂肪酸聚类分析
    3.讨论
        3.1 六大水系绒螯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
        3.2 六大水系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闽江水系绒螯蟹群体的种群遗传及其系统发生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DNA提取和测序
        1.3 .全线立体基因组分析
        1.4 .系统发育分析
    2.结果和讨论
        2.1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装和组成成分
        2.2 蛋白编码基因分析
        2.3 转运RNA和核糖体RNA
        2.4 非编码区
        2.5 系统发育关系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甲醛毒性试验
    1.2.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存活的影响
2.2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影响的Probit分析
2.3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存活时间的影响
2.4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摄食量的影响 3 讨论

(7)基于COⅠ序列绒螯蟹属DNA条形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的提取、PCR扩增及PCR扩增产物的测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粒体COⅠ基因的序列特征
    2.2 单倍型分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遗传距离、R值与分子系统树
3 讨论
    3.1 序列分析
    3.2 绒螯蟹属物种的有效性
    3.3 绒螯蟹属物种的种质资源

(8)秦岭山脉华溪蟹属淡水蟹类的DNA条形码研究及淡水蟹线粒体基因组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秦岭-淮河线及秦岭山脉的自然地理概述
    1.2 秦岭-淮河线相关地区华溪蟹类概况
        1.2.1 秦淮线及秦岭山脉相关地区华溪蟹类种名记述(共18种)
        1.2.2 华溪蟹类在秦淮线及秦岭山脉相关地区的分布
    1.3 蟹类分类学研究概况
        1.3.1 形态学分类研究
        1.3.2 蛋白质水平分类研究
        1.3.3 核酸水平的分类研究
    1.4 DNA条形码及其在淡水蟹中的应用
    1.5 短尾下目系统发生研究概况
    1.6 短尾下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第2章 秦岭山脉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DNA条形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样本采集与保存
        2.1.2 形态学鉴定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DNA的提取
        2.2.2 PCR扩增及测序
        2.2.3 数据筛选及处理
        2.2.4 数据检验及模型选择
        2.2.5 数据分析
        2.2.6 系统发生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碱基组成及变异保守位点
        2.3.3 遗传距离
        2.3.4 系统发生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淡水蟹系统发生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样本采集与保存
        3.1.2 形态学鉴定
        3.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组织DNA的提取
        3.2.2 PCR扩增及测序
        3.2.3 线粒体基因组拼接及注释
    3.3 数据分析
        3.3.1 数据下载及处理
        3.3.2 系统发生分析
        3.3.3 分歧时间估算
        3.3.4 选择压力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3.4.2 蛋白质编码基因
        3.4.3 RNA基因
        3.4.4 非编码区
        3.4.5 基因排列
        3.4.6 系统发生分析
        3.4.7 分歧时间估算
        3.4.8 选择压力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短尾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要及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短尾类的分类及系统发生研究概况
2短尾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概况
3短尾类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3.1基因组大小及碱基组成特点
    3.2基因数目与基因排列特点
    3.3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特点
    3.4 t RNA、r RNA基因结构特点
    3.5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特殊性
4线粒体基因组在短尾类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5小结
作者贡献

(10)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遗传差异与渐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表型数据测量
    1.3 性腺发育观察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1 生长发育数据处理
    
1.4.2 表型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情况
    2.2 性腺组织观察
    2.3 形态性状分析
    
2.3.1 方差分析
    
2.3.2 判别分析
    
2.3.3 主成分分析
    
2.3.4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
    3.2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遗传混杂
    3.3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生长发育差异 第二章 东北亚地区绒螯蟹线粒体DNA的遗传关系与选择压力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
    1.3 引物设计
    1.4 线粒体ND2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线粒体ND2序列比对
    2.2 线粒体ND2的单倍型
    2.3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2.4 线粒体ND2基因的选择压力分析
3 讨论
    3.1 单倍型与遗传多样性
    3.2 群体遗传关系及选择压力分析 第三章 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核DNA遗传差异与渐渗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
    1.3 微卫星标记PCR扩增及分型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2 群体间的杂交渐渗
3 讨论
    3.1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
    3.2 群体间的杂交渐渗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发表文章 致谢

四、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形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J]. 李帆,廖永岩,李治国,姜永杰,杨炳辉. 当代水产, 2021(09)
  • [2]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J]. 轩中亚,薛竣仁,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 水产学杂志, 2021(02)
  • [3]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D]. 王世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4]中国沿海主要地理群体野生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D]. 祖露.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基于线粒体DNA和脂肪酸标记评估我国主要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D]. 张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6]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J]. 王鹏良,李伟峰,符聪,王培,雷娟,方怀义,张艳秋,廖永岩. 水产科学, 2017
  • [7]基于COⅠ序列绒螯蟹属DNA条形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J]. 徐洁,王晓梅,李晶晶,陈池,李转转,张玲颖. 水产科学, 2017(04)
  • [8]秦岭山脉华溪蟹属淡水蟹类的DNA条形码研究及淡水蟹线粒体基因组的初步分析[D]. 白俊. 南昌大学, 2017(04)
  • [9]短尾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要及比较分析[J]. 白俊,朱春潮,聂宗恒,邹节新,汪雁,周宪民.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10)
  • [10]东北亚区域绒螯蟹的遗传差异与渐渗[D]. 康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合浦绒螯蟹的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