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我国跨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一、我国省际工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君印,赵柄鉴,贺嘉,文传浩[1](2022)在《中国省际工业竞争、空间分布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空间收敛的实证》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为了探究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动态和收敛规律,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间中国省际工业竞争力水平,在分析其时空分异二维特征的基础上,将空间因素引入经典β收敛的检验过程中,估算其空间收敛性特征,进而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工业竞争力整体在不断提升,但2013年以来省际差距正在扩大;(2)中国工业竞争力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扩散性,东北、中部、西部、东部地区扩散速度依次递减,空间因素对工业竞争力扩张具有减速效应,但这种减速效应随着时间不断减弱。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谋划工业园布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对提升工业竞争力,改善省际不均衡提供参考。

徐杰[2](2021)在《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步入新常态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再次放缓,明显低于首轮振兴期间增长水平,此次下滑暴露出东北经济发展存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亟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东北地区依赖粗放式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扭转,要素配置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要素产业间流动仍存在制度性约束。缺乏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导致要素在产业部门间配置低效的原因之一,进而了引发供需结构不匹配、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结构红利假说”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引致要素配置效率变化,这种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有效流动引发的生产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贡献作用。对此,研究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解决当前东北地区经济衰退问题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供给侧改革作为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是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线。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东北地区结构调整应从供给端入手,重视生产环节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卡脖子”问题。为此,本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研究,以经济再次下滑为问题切入点,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内容,通过对优化目标、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问题提出-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研究”的思路设计,本文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制度背景和现实阻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归纳如下:(1)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产业结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具有明显制度性特征,且存在偏离一般规律现象。现阶段,东北工业增长乏力倒逼经济发展对一、三产业依赖程度加深,三大产业占全国份额均呈下降态势,亟待加速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了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框架。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有效流动与重置,即配置效率改进能够提升经济产出效率。面对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应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合理化有助于提升要素分布聚合质量,而高度化则能通过促进要素向高层次产业部门转移,实现配置效率改进目的。进一步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从生产环节入手,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因素进行研究。(3)实证检验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影响效应。采用随机前沿分析对东北要素配置效率变化FAEC进行估算,结果表明FAEC大致经历了两次“先升后降”,其对TFP增长具有明显贡献,但程度在逐渐减弱。采用长面板数据模型,运用LSDV法、“OLS+PCSE”法、IV-GMM法等估计策略实证检验产业结构优化对FAEC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而高度化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呈显着负相关,反映出东北工业增长乏力下的被动“去工业化”导致了产业结构“虚高度化”,不利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4)进一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GPCA构建各项供给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数。同样设定长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整体来看,高质量供给因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及高度化方向演进。综合以上研究,提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与既往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文拓宽了东北经济衰退问题研究视角。结合当前东北经济形势与振兴发展要求,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方案,对调整方向及重点予以明确。通过全面剖析东北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本文提出应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进一步研究中,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结构调整新思路。(2)对以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往文献不乏对“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但从合理化和高度化双重维度定性和定量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影响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将相关研究进行扩展,不仅对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同时,采用实证方法对影响效应进行检验,得到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另外,在测度要素配置效率时,对传统资本存量估算方法进行有益改进,充分结合并比较已公布数据,提出永续盘存法估算标准步骤,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数据。(3)运用GPCA构造了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结合供给侧改革内容考察供给因素给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构建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为主的供给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PCA得到各项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及总指数,为进一步实证检验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荣婧[3](2021)在《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工业绿色效率的有效提高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以消耗大量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工业绿色效率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劳动、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经济产出和污染减排能力在削弱,尚未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工业绿色效率提高面临较大困境。基于此,以工业绿色效率为研究对象,依据扩展的索洛模型厘清工业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系统梳理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层级结构,分析影响路径及驱动机理;运用EBM模型评估工业绿色效率,分析我国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运用核密度方法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收敛特征,并运用马尔科夫链研究动态演进规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结论显示:(1)2005-2016年间,工业绿色效率值由0.322上升至0.659,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布来看,大体上以黑河和腾冲为线,工业绿色效率水平由东向西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性;行业分布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高,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来看,各地区工业绿色效率的分布在2005年呈明显“双峰”状,2016年各地区的双峰特征慢慢消失,各省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在不断提高,地区间工业绿色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水平转移体现出来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工业绿色效率较高水平邻域对周围省市的工业绿色效率具有一定带动作用,水平较低的邻域则有一定消极作用;处于低水平的省市更容易陷入低水平马太效应;高水平省市间相邻更容易呈趋同效应。行业来看,2005-2016年间,我国整体各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地提高,部分行业提升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更强的自我锁定效应,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自我锁定效应相对较低,而且资源密集型行业提升效应不足。(3)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扩大、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因素可以显着驱动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高,行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显着抑制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发展。区域整体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有工业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的有行业结构、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的有能源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因素,能源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4)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可以显着推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所有制结构抑制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升,但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人力资本即期显着推动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但是滞后一期显着抑制了其发展,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滞后一期影响也显着为负,其他影响不显着。环境规制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而且存在非线性影响,但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对其他行业影响均不显着。外商直接投资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发展。研发投入当期显着抑制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滞后一期后起到了促进作用。(5)基于系统动力学工业绿色效率路径分析结论表明,从工业绿色增加值角度和工业增加值来看,创新-结构-环保驱动路径是最优路径,该模式兼顾了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既保证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又可以有效从源头和末端对工业三废污染进行控制,降低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助于帮助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向绿色效率、环保、集约型增长转变。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看,创新-环保驱动路径的工业污染经济损失模拟值最小,是最佳路径,说明与创新-结构-环保协同路径相比,资本深化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综上,本文从系统论出发,将EBM模型、核密度方法、马尔科夫链、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进行方法集成,在解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工业绿色效率的环境规制、技术、结构等各项影响因素,并将线性规划维度扩展为涵盖人口、社会、工业经济、资源与环境多维度的工业绿色效率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八种情景模式下工业绿色效率进行仿真模拟与预测,定量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识别最优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黄晗[4](2021)在《国家级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洛阳是国家在“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重要工业基地及工业城市。洛阳工业基地的建立为我国及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洛阳及其它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诸多新挑战、新制约。2003年10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东北为先行先试正式打响了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升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第一枪。2013年3月,国务院下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同时确认了120个国家级老工业基地,全面启动了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工业竞争力提升的行动,其中就包括洛阳。如果从2013年算起,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竞争力提升行动已经进行了7年。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有必要对国家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竞争力提升的行动进行总结性评价,推动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此也适用于洛阳。围绕国家级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提升,本文首先对选题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说明,揭示选题的必要性与价值;同时界定相关概念,以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边界。然后,从本益优势、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产业规模及集中、政府干预等维度入手,从理论上解释工业竞争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为后面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分析洛阳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揭示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及发展状况,为后面研究提供历史与现实基础,紧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法及模型,从省际、省内市际、洛阳工业内部三个层次对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多维度揭示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竞争力,以问题为导向,为后面提出洛阳老工业基地竞争力提升对策提供实证支持。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洛阳老工业基地有比较强的工业竞争力,这是进一步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良好基础、有利条件和契机;但洛阳的一些竞争力指标在相关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中却处于中等甚至中下的位置,这意味着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竞争力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针对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三大维度详细分析及提出针对性、系统性、操作性的对策。

赵隆华[5](2020)在《环境规制对中国轻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传统的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旷式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部门产业转型与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轻工业作为消费品的生产和制造端,关系民生,具有服务大众和地方经济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轻工业长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轻工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严苛的环境治理、环境规制倒逼工业企业向着更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波特假说提出的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环境规制和竞争力提升双赢,技术创新为轻工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得驱动力。而从中国实践来看,社会生态环境意识觉醒使得严格的环境规制手段受到民众认同,但从产业层面来看,部分企业认为过于严格的环保标准与复杂的环评手段也加重了企业的生存负担,部分企业通过环境规制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竞争力。环境规制是否促进了企业发展,是否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仍然没能形成理论界与社会界的共识。本文以轻工产业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现状---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实证检验-----对策建议”为研究脉络,将重点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在时间维度上是如何演变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了何种特征?系统地分析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竞争力是否具有门槛效应与区域异质性?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竞争力中具有何种效应?如何促进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前三章为背景介绍与理论部分,中间三章为实证章节,最后两章为政策建议与讨论,文章的核心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文明建设动力这两个视角出发,对轻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理论层面上环境规制的背景,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然而,企业出于生存需要,会加大提高生产率,企业为适应政府环境规制要求而加快绿色环保能源、降低能耗和污染工艺的开发,提升原材料利用效率,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向着产业链高端发展。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有效地配合激励企业朝着绿色转型,无论是打破现有的能源体系的创新和现有工艺流程的工艺创新等,还是突破产业核心技术进入产业链顶端,都能够使得企业竞争力获得提升。同时环境规制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行业集中度提升得到进一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其次,基于非期望产出构建了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DEA评价模型,评价与分析了中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其竞争力效率在时间维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具有空间不平衡的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轻工业竞争力最强,中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最弱,轻工业产业竞争力分布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竞争力高值区域由集中分布零散化分布转变,整体上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第三,实证部分首先利用动态面板与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其次以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及其二者的激励配合对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证明,环境规制对轻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存在显着促进作用,但是相比较于环境规制强度弱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越大的地区,其对技术创新力的边际影响也越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均能够显着地促进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二者的交互项为正,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二者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了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本文认为提高轻工业产业竞争力需要从企业与政府两个主体入手,企业需要从人力资本积累与治理现代化两个视角来提升产业竞争力,政府则需要规范市场制度建设,加大对环境创新领域与基础创新领域的投入来构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外部环境。要从技术创新的内部协调与外部成长系统协同两个方面来提升轻工业产业竞争力,要意识到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加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领域的互动。

卜晨[6](2019)在《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经济给人类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就必须制定更为严厉的环境规制体系,依靠制度约束工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追求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双赢。鉴于目前学界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具体产业,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创新性地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旨在寻求实现地区工业竞争力提升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路径。为客观衡量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本文运用文献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文献梳理—机理研究—现状描述—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梳理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的作用关系、作用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的文献,并探讨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次,分析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现状,发现中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指标的测度,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上海、安徽、山东、广东、天津、河南、浙江、海南等17个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11个省市工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从直接影响效应上看,一般而言,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轨迹呈现“U型”特征,对工业竞争力较高地区的竞争力影响系数为正;从间接影响效应上看,环境规制会抵消外商投资、科技创新及对外贸易对工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区域竞争力的抵消作用不同。最后,文章从工业环境规制、工业产业发展及工业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王涛,石丹[7](2019)在《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2004—2015年间我国各区域工业竞争力情况进行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分布从东部沿海到中部,再到西北、西南地区,大致呈现逐步降低的格局。(2)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省际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竞争力在持续提高,而西北、西南乃至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基本呈现出持续或震荡下降的趋势。(3)各区域在所提取公因子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张俊[8](2018)在《中国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气候变化问题己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既忧心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又顾虑碳减排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碳生产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既关注经济增长又致力于降低碳排放,体现了低碳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呈现突飞猛进地增长,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费占比过高、生产要素效率低等原因导致中国碳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过高的碳排放不仅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受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也使得国内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碳生产率,对于中国这样的碳排放大国意义更加深远。自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转型调整期,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在紧紧锁定高端制造环节的同时力促本国制造业回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上的差距,也削弱了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资金、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向依靠技术、知识、信息等新兴生产要素转变。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升级优化了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提升了技术水平、产出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产业升级包含多种表现形式,如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升级等,但从理论层面对各种产业升级形式进行梳理和关联分析的研究鲜有发现。因此,归纳产业升级的不同形式以及研究不同形式的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是论文的重点。首先,按照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阶段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三种形式,分析了三种形式产业升级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联,界定了碳生产率的概念和实现条件,阐述了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三种作用路径。其次,分别进行不同形式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具体而言,使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30省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生产率的空间影响,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竞争力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使用耦合协调度指数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升级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最后,从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三方面提出产业升级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的实现路径。

吴传清,吴重仪[9](2018)在《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竞争力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提升工业竞争力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根据20082015年官方统计数据,从市场占有率、地方专业化程度、生产效率3个维度评价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竞争力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判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发展的空间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区差异显着;技术进步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水平;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的空间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有待提高,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水平,需要加快工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

谢伟丽[10](2018)在《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与决定因素:理论机制及实证检验》文中认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大国的重心重回制造业,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激发和引领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些措施无不彰显先行大国重振工业和实体经济以增强竞争优势的决心,肯定了工业发展对大国在世界经济和竞争格局中地位的决定性影响。虽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必然会打破原有范式,对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影响,造成全球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因此,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抓住机遇,增强竞争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就显得尤为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份额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整体实力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然而,中国截至目前仍未完成工业化,国际竞争力明显弱于欧美等老牌工业强国。究其根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进而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相对弱势的地位。2015年,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呈现出新型工业化特征,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工业发展仍然不充分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质量实体经济的供给不足。具体而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结构失衡,整体经济呈现“脱实向虚”的倾向,忽视了工业部门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造成实体经济的供需不平衡,进而加剧了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失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因此,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应从战略层面重视工业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和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效应。本文基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框架,以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为背景,试图系统而全面地考察大国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揭示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决定大国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概括而言,本文将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典文献与产业结构转换的现实背景相结合,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国家竞争力和产品层面的出口质量两个维度,研究大国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进而从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两个角度考察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首先通过两部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推演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构建了涵盖工业企业竞争力、工业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关数据测算工业整体竞争力(NICC)指数,客观科学地评价大国工业发展水平;最终将工业整体竞争力(NICC)指数应用于工业发展战略效应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深入研究了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和决定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既有关于竞争力、产业结构转换以及工业发展等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发展对一国国民经济和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全面地回顾和梳理了现有关于竞争力、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工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明确提出国家竞争力、工业竞争力等概念。第二章是工业发展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考察工业和服务部门规模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测算衡量大国工业发展水平的工业整体竞争力(NICC)指数,从国家层面的国家竞争力和产品层面的出口质量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本部分尤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全文的核心内容。首先,第三章测算了工业整体竞争力(NICC)指数,并采用该指数对世界42个大国工业竞争力在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其次,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工业发展、结构转换与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机制,揭示了工业发展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机制,采用2000-2014年42个大国的面板数据,借助于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发展对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效应。然后,第五章实证分析了工业发展对出口质量的影响,首先详细阐述工业发展对出口质量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理论假说,进而利用2000-2014年42个大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工业发展与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从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两个视角考察了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六章和第七章)。其中:第六章探讨了制度质量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章先从理论上厘清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采用42个大国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第七章是金融结构对工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该章首先从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两个方面考察金融体系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说。再采用2000-2014年42个大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和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理论假说。最后计算金融结构“缺口”,进一步探讨实际金融结构与最优金融结构的偏离度对一国工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工业发展在结构转换中对国家竞争力存在显着的战略效应。其一,两部门理论模型显示,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且工业部门比重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效应强于服务部门。其二,从整体上看,工业发展对国家竞争力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是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结构失衡,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地,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工业竞争力及其与服务业竞争力的交互项都对国家竞争力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工业发展水平能够显着调节服务业发展对国家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服务业正向作用于国家竞争力,工业并没有和服务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该研究结果暗示了一种“发展困境”:发展中大国投入过多的资源发展服务业,反而不能更好的发挥和加强工业发展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工业发展对产品层面的出口质量有显着的正向效应。研究发现:工业发展对出口质量具有直接显着的正向作用,与此同时,工业发展水平影响出口质量的间接机制体现在其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与出口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有显着的调节效应。工业发展影响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国家效应特征,如工业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始终对出口质量有显着的正向贡献,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对出口质量的影响却是状态依存甚至不稳定的;在发达国家群体中,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FDI对出口质量的贡献大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但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没有显着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对出口质量的作用要大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FDI的影响机制没有明显的作用。第三,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是决定一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就制度质量而言:首先,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一国工业竞争力提升;此外,制度质量对工业竞争力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调节效应,但制度质量对技术创新能力与工业竞争力的调节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制度质量(全球治理指标体系,WGI)的六个维度对不同国家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有所差异。另一方面,金融结构的经验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可以显着促进大国工业发展,金融市场随收入水平和工业发展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增强;金融结构应与一国工业发展水平相匹配,且最优金融结构随工业发展由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动态演化,再次肯定了金融市场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金融结构“偏离度”的扩大不利于工业发展,即实际金融结构偏离最优金融结构越大,对工业发展的阻碍越大。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充分发挥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和有效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从增强工业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工业发展效率、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构建多层次的工业整体竞争力体系;(2)重视实体经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密切关注工业发展在促进出口质量中的国家效应;(3)在制度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路径,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4)抓住金融结构动态演化的特征,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寻求适合工业发展的最优金融结构。

二、我国省际工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省际工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省际工业竞争、空间分布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空间收敛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
        1. 工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2. 控制变量选取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1. 核密度估计法
        2. 收敛性分析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中国省际工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二)空间分布特征
    (三)收敛性检验
        1. δ收敛分析
        2. β收敛分析
        3.进一步讨论:分区域与分时段
四、结论与启示

(2)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要素、要素配置及效率内涵
        2.1.2 产业及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要素配置相关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要素配置及其效率研究
        2.3.2 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方向研究
        2.3.3 产业结构优化与要素配置效率的关联性研究
        2.3.4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研究
        2.3.5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3.6 文献评述
第3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现状
    3.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过渡时期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
        3.1.3 东北振兴“黄金十年”
        3.1.4 经济新常态时期
    3.2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3.2.1 地区生产总值变动趋势
        3.2.2 第一产业
        3.2.3 第二产业
        3.2.4 第三产业
    3.3 东北地区要素配置低效与产业结构调整动因
        3.3.1 结构性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
        3.3.2 资源型城市转型负担沉重
        3.3.3 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缺乏动力
        3.3.4 被动“去工业化”引发结构失序
        3.3.5 沉没成本效应阻碍衰退行业退出
    3.4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障碍
        3.4.1 要素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
        3.4.2 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约束
        3.4.3 高技术产业规模扩张缓慢
        3.4.4 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
    4.1 总体思路
    4.2 要素流动与产业间再配置的效率改进机理
        4.2.1 要素产业间流动的理论基础
        4.2.2 要素产业间流动的前提条件
        4.2.3 要素配置效率改进机理分析
    4.3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理论机制
        4.3.1 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维度指标构建
        4.3.2 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
        4.3.3 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
    4.4 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4.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与理论逻辑
        4.4.2 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类别
        4.4.3 供给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要素分布结构
        5.1.1 劳动力要素分布
        5.1.2 资本存量估计与资本要素分布
    5.2 东北地区要素配置效率测度
        5.2.1 随机前沿分析与模型设定
        5.2.2 初始回归结果与模型修正
        5.2.3 估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5.3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衡量
        5.3.1 产业结构合理化
        5.3.2 产业结构高度化
    5.4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5.4.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4.2 数据检验
        5.4.3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5.4.4 内生性问题讨论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侧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6.1 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与说明
        6.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 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构造与分析
        6.2.1 全局主成分分析
        6.2.2 数据有效性检验
        6.2.3 提取主成分及确定指标权重
        6.2.4 东北地区供给因素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6.3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6.3.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数据检验
        6.3.3 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6.3.4 内生性问题讨论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7.1 加强人力资本培育与积累
        7.1.1 着力提升教育体系水平
        7.1.2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7.1.3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7.2 优化投资结构与存量资本布局
        7.2.1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
        7.2.2 稳固推进存量资本调整
        7.2.3 积极探索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7.3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
        7.3.1 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深入融合
        7.3.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协作能力
        7.3.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7.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政策引领作用
        7.4.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7.4.2 精准制定减税降费措施
        7.4.3 释放产业政策引领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工业绿色发展与工业绿色效率研究
        1.3.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3.3 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效率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2.1.1 效率与经济效率
        2.1.2 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效率
        2.1.3 绿色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与驱动机理分析
    3.1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分析
        3.1.1 工业绿色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3.1.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析
        3.1.3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分析
    3.2 工业绿色效率驱动机理分析
        3.2.1 工业技术追赶效应
        3.2.2 绿色结构调整效应
        3.2.3 环境规制激励效应
        3.2.4 绿色创新外溢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
    4.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方法选择
        4.1.2 EBM模型构建
        4.1.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分析
        4.2.1 区域异质性分析
        4.2.2 行业异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核密度方法
        5.1.2 马尔科夫链
    5.2 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3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3.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3.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动态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诊断
        6.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2 模型检验与选择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基于动态面板的全样本检验
        6.4.2 分区域样本的异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动态面板模型与数据来源
        7.1.1 模型设定
        7.1.2 估计方法选择
        7.1.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7.2 模型诊断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
    8.1 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
        8.1.1 系统动力学
        8.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8.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2.1 系统边界构建模型选择
        8.2.2 系统边界确定及基本假设
        8.2.3 因果回路图
        8.2.4 系统动力学流图
        8.2.5 模型方程及参数确定
    8.3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8.3.1 直观检验
        8.3.2 运行检验
        8.3.3 历史性检验
    8.4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仿真模拟
        8.4.1 调节参数与情景设置
        8.4.2 不同路径仿真模拟与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展望
附录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家级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工业
        1.2.2 老工业基地
        1.2.3 国家级老工业基地
        1.2.4 工业竞争力
        1.2.5 竞争力提升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分析
    2.1 本益优势与工业竞争力
    2.2 产业聚集与工业竞争力
    2.3 科技创新与工业竞争力
    2.4 产业规模及集中与工业竞争力
    2.5 政府干预与工业竞争力
    2.6 小结
第3章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建立及工业培育
    3.2 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历程
    3.3 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现状
        3.3.1 工业及主要行业的增长
        3.3.2 工业结构及主要产业
        3.3.3 工业园区及产业聚集
        3.3.4 工业创新能力及成果
    3.4 小结
第4章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方法的选择
        4.1.1 因子分析法的选择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省际基地比较
        4.2.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4.2.2 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因子分析过程
        4.2.4 结论及启示
    4.3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省内基地比较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4.3.2 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4.3.3 因子分析过程
        4.3.4 结论及启示
    4.4 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内部子产业的竞争力比较
        4.4.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4.4.2 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4.4.3 因子分析过程
        4.4.4 结论及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产业优化分析
    5.1 进一步壮大提升优势产业
        5.1.1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5.1.2 有色金属产业
        5.1.3 石油化工产业
    5.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2.1 新能源产业
        5.2.2 新材料产业
        5.2.3 生物医药产业
        5.2.4 信息技术产业
    5.3 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3.1 研发及成果转化产业
        5.3.2 现代物流产业
        5.3.3 信息服务产业
    5.4 小结
第6章 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空间优化分析
    6.1 继续推进洛阳老工业基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6.2 强力推动洛阳国家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扩影响
    6.3 努力推动洛阳动力谷产业区上台阶添品牌
    6.4 群力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多点开花集群化发展
    6.5 小结
第7章 提升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分析
    7.1 进一步优化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土地支撑
    7.2 进一步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智力支持
    7.3 进一步强化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项目支持
    7.4 进一步完善工业竞争力提升的金融支持
    7.5 进一步提升产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7.6 进一步营造高质量快发展的营商软环境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家级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环境规制对中国轻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环境规制理论
        2.1.2 产业竞争力
        2.1.3 产业竞争力评价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轻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2.2 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2.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轻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规制影响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3.1 环境规制对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1.1 环境规制
        3.1.2 环境规制对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1.3 环境规制对轻工业产业竞争力影响模型
    3.2 环境规制促进轻工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数理模型
    3.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3.3.1 理论分析
        3.3.2 数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4.1 研究方法与评价原则
        4.1.1 研究方法
        4.1.2 评价原则
    4.2 轻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数据来源
    4.3 我国轻工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4.3.1 基于全国层面的轻工业竞争力评价
        4.3.2 基于四大区域的轻工业竞争力评价
        4.3.3 基于省域尺度的轻工业竞争力评价
    4.4 我国轻工业竞争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4.4.1 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自相关
        4.4.2 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3 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环境规制与轻工业技术创新
    5.1 环境规制的测量
    5.2 技术创新的测量
    5.3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
        5.3.1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模型构建
        5.3.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研究
        5.3.3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和讨论
        5.3.4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地区异质性分析
    5.4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门槛分析
        5.4.1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
        5.4.2 变量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5.4.3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门槛检验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6.1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
        6.1.1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模型构建
        6.1.2 变量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6.1.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和讨论
        6.1.4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地区异质性分析
    6.2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动态面板门槛分析
        6.2.1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
        6.2.2 变量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6.2.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动态面板门槛检验
    6.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轻工业竞争力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3.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概述
        6.3.2 轻工业产业竞争力空间自相关检验
        6.3.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3.4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7.1 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基于多主体竞争力系统视角
        7.1.1 以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7.1.2 以政府调控促进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7.1.3 轻工业竞争力系统与影响路径
    7.2 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基于技术创新内外成长协同视角
        7.2.1 打通轻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内部协调路径
        7.2.2 推动轻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合作
    7.3 轻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基于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互动视角
        7.3.1 以环境规制法律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
        7.3.2 以环境规制推动产业升级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第九章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作用关系研究
        1.2.2 环境规制对工业竞争力作用路径研究
        1.2.3 环境规制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
        2.1.2 工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2.2.2 工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2.3 环境规制与工业竞争力关系理论
    2.3 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2.3.1 直接作用机理
        2.3.2 间接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规制现状
    3.1 地区工业发展现状
        3.1.1 规模现状
        3.1.2 效益现状
    3.2 地区工业环境规制现状
        3.2.1 环境规制法制建设现状
        3.2.2 环境规制工具利用现状
    3.3 环境规制下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环境规制效果不佳,工业污染严重
        3.3.2 工业结构层次低,规制挤出效应大
        3.3.3 工业布局失衡,区域发展不均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的测度
        4.1.1 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
        4.1.2 工业竞争力指数的测度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
        4.3.1 全国总体检验结果分析
        4.3.2 东中西分区域检验结果分析
        4.3.3 依据工业竞争力水平分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建立健全环境规制体系,提升规制效果
        5.2.2 合理引导工业产业发展,增强工业竞争力
        5.2.3 优化配置工业布局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3 展望
附录
    附录1 2005 -2016年各省市环境规制强度表
    附录2 2005 -2016年各省市工业竞争力综合因子得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中国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产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凸显
        二、新常态经济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三、低碳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评判标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
        二、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之处及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升级
        二、碳生产率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的产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思想
        二、西方经济学的环境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升级的理论体系
        一、产业升级的分类
        二、三种产业升级的关联
    第二节 碳生产率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一、碳生产率的内涵与特点
        二、碳生产率提升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 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一、作用路径1: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效率-碳生产率
        二、作用路径2:产业竞争力升级-低碳技术效率-碳生产率
        三、作用路径3:全球价值链升级-分工地位-碳生产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空间面板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碳生产率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二、碳生产率的现状分析
        三、低碳技术效率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二、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
        一、基本理论模型
        二、空间杜宾模型
    第四节 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及平稳性检验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竞争力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面板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升级与碳生产率的演变趋势
        一、产业竞争力升级的变化趋势
        二、低碳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
        三、碳生产率的测算及变化趋势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升级对碳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三、两维固定效应处理方法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升级与碳生产率的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趋势演变
        一、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二、总产出分解及模型设定
        三、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碳生产率的演变
        一、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
        二、碳生产率的演变分析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升级与碳生产率协调发展分析
        一、GVC分工与碳生产率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三、GVC分工与碳生产率协调发展的国家间比较
        四、中国八大部门协调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升级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产业升级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产业升级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的发展思路
    第三节 碳生产率提升背景下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二、推动工业竞争力升级,实现工业低碳发展
        三、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与碳生产率的协调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评价
    (一) 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1. 市场份额
        2. 静态区位熵
        3. 动态区位熵
        4. 生产效率
    (二) 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分析
        1. 市场占有率
        2. 地方专业化程度
        3. 生产效率
二、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二) 变量选取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政策启示

(10)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与决定因素:理论机制及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竞争力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结构转换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转换的需求驱动机制
        二、产业结构转换的供给驱动机制
        三、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四、产业结构转换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工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工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工业发展与结构转换:理论框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部门变化的典型事实
        一、经济增长的演变趋势
        二、工业和服务业产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三、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演变趋势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厂商
        二、家庭部门
        三、竞争性均衡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一、代表性厂商的最优生产行为
        二、代表性家庭的最优化行为
        三、产业结构转换
    第四节 结构转换与国家竞争力
        一、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与国家竞争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第一节 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工业整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三、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数的合成
        一、工业竞争力指数的比较分析
        二、工业整体竞争力指数的测度方法
    第三节 代表性大国工业整体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工业强国
        二、新兴大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发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机制检验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工业发展在国家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
        二、工业和服务业的动态变化与国家竞争力
    第三节 变量测度、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测算
        二、数据来源
        三、计量模型构建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基准回归结果
        三、国家类型差异的检验
        四、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发展决定出口质量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假说
        一、工业发展在出口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角色
        二、工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质量
        三、工业发展、人力资本与出口质量
    第三节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选取及测量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计量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分析结果
        二、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国家效应分析
        一、国家特征、工业发展与出口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国家类型的差异
        三、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假说
        一、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二、制度质量对工业发展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度量
        二、数据来源
        三、计量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检验
        二、内生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结构对工业发展的决定机制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金融体系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第二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金融发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二、金融结构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变量测度、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测度
        二、数据说明
        三、计量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基准回归结果
        二、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扩展分析:金融结构“偏离度”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一、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我国省际工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省际工业竞争、空间分布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空间收敛的实证[J]. 谭君印,赵柄鉴,贺嘉,文传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徐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荣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4]国家级洛阳老工业基地工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黄晗.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5]环境规制对中国轻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赵隆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环境规制对地区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卜晨.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J]. 王涛,石丹. 统计与决策, 2019(07)
  • [8]中国产业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张俊.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吴传清,吴重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0]工业发展的战略效应与决定因素:理论机制及实证检验[D]. 谢伟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我国跨省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