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推动百色旅游发展

发挥优势推动百色旅游发展

一、发挥优势 促进百色旅游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茜[1](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境地区处于国家领土的最边缘部分,是地缘冲突的缓冲区,构筑了重要的国家安全防线。同时,边境地区紧邻他国,是国家间对外开放、联系交往最前沿的区域。西南边境地区从西至东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最前沿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对外合作倡议的加快推进,西南边境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居民的重要聚居地,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稳定至关重要。西南边境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革新,新时代背景下有助于推动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本文首先对边境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边境地区等概念;其次,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进行了解析;第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值法结合专家赋值法测度2005-2018年西南边境地区11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第四,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软件中的因子探测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变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大。2)分区域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广西边境地区两个区域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增大。3)从两区域内各州市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之间、广西边境地区各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均逐渐缩小。4)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于广西边境地区。(2)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增加,低水平、较低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减少,中等发展水平州市数量变化不大。2)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来看,高水平区分布在滇西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滇南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州、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红河州以及桂西南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低水平区分布在中缅边境段滇西北的怒江州以及中越边境段滇东南的文山州。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3)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类型演变来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整体上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虽然整体空间差异性不显着,但局部集聚特征明显。研究期内,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H-H(高-高)、H-L(高-低)、L-H(低-高)集聚三种局域空间异质性集聚特征。(4)西南边境地区各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时空演变特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州市如防城港市、红河州、德宏州、崇左市、西双版纳州等5个州市在主要子系统方面发展水平均较高。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州市如怒江州、文山州等在六个子系统方面均处于低发展水平。(5)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1)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2)市场经济发展为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动力;3)政府行政行为、国家政策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4)自然资源禀赋对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5)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后续动力;6)交通基础设施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提出了打造西南边境地区中心城镇,加强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强城镇间、城乡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国家政策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比较优势选择城镇发展战略,城镇间加强联系合作;加强沿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促进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策略。

岳燕祥[2](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韩小英[3](2020)在《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作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是实现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这三大战略的重要推手。但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制约和影响着三大战略目标实现。客观认识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实现旅游协调发展的路径,是推动三大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首先选取指标收集相关数据,从旅游发展冷热点分布、重心演变轨迹、空间联系强度探索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其次,运用Eviews8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运输能力、政策支持力、环境质量对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的影响。最后,结合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广西旅游协调发展。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呈现出集聚-扩散-集聚的演变特征,核心-边缘结构相对稳定;每个阶段旅游发展冷热点分布显露不同特征。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东南部,南宁、桂林领导地位非常稳定,一直是核心热点区域,而最开始的冷点区域百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西部旅游发展的领头羊。冷点区域主要是南部、中部、西北部,崇左、防城港、钦州、来宾、河池、梧州作为主要的冷点区域,短期内无法提升成旅游发展热点区域。(2)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沿着“西南-东北”方向呈现“四边形”的时空格局特征,东西方向不仅偏移距离高于高于南北方向,同时移动速度也是高于南北方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9-2009年,移动速度较快,第二个阶段是2009-2018年,移动速度缓慢。(3)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持续增强,具有路径依赖性,但存在突起现象;各城市旅游发展溢出效应及接受辐射能力不断变强,空间网络密度密度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以南宁、桂林、柳州、北海为四大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圈。(4)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特征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政策支持力、交通运输能力、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对旅游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旅游资源禀赋影响力最大,依次是旅游服务设施、政策支持力、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5)结合全文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圈层结构、点轴等理论,提出构建点-线-面旅游发展格局等策略,为促进广西旅游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广西旅游发展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深入分析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总结其演变规律,构建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加快实现广西“三大战略”。

王俊俊[4](2020)在《基于SBM-Malmquist的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对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提升广西旅游生态效率提供科学的对策,促进广西旅游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劳动力、资本和水资源消耗方面构建投入指标,从经济类效益和环境类影响方面构建产出指标,经济类效益为期望产出,环境类影响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广西静态旅游生态效率和动态旅游生态效率,并对影响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研究结论如下:(1)对2006-2018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处于波动下降状态,十二五期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十三五期间处于高速上升阶段,整体上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及分解效率在2006-2008年间先波动下降后波动上升,规模效率是促进旅游生态效率提高的主导力量。对广西各市旅游生态效率进行空间演变,发现广西西部旅游生态效率较高,东部旅游生态效率较低。崇左市、北海市和百色市旅游生态效率一直处于广西领先地位,而柳州市和梧州市旅游生态效率则较低,需尽快实施有效措施提高旅游生态效率。(2)对2006-2018年广西动态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年均上升2%,十二五期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年均上升10.08%,十三五期间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年均上升19.46%,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生态效率提高的主导力量。对广西各市旅游生态效率进行空间演变,发现广西各市旅游生态效率、技术进步均处于增长状态。(3)对影响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发现4A级以下旅游景区等级对旅游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显着,影响系数为0.008,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等级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不显着的阻碍作用,景区等级主要通过规模效率影响旅游生态效率;就业结构可以显着提高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系数为0.659,就业结构主要通过规模效率影响旅游生态效率,随着时间演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女性比重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由不显着变得显着,且影响系数越来越高;旅游者消费水平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阻碍作用,影响系数为-0.278,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影响旅游生态效率;绿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温度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政府干预的影响作用不显着。

李杰[5](2020)在《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完善,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旅游交通是城市旅游的命脉,特别是对于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旅行来说,高速、安全和舒适的交通工具是游客的首选。对比航空和公路运输,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11个城市间,高铁无疑是高效的交通工具。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国家依托江河流域和走向对广东和广西11个核心城市的重要规划,为广东和广西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如何促进两个省份各个核心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以及达到区域旅游经济的提升是近些年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现状以及高铁背景下旅游各种重要要素的空间结构分布,对指导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针对现有资源优势和现状问题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基础分析、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分析-第一章绪论。这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第二章(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第三章(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这一部分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高铁建设和发展现状、高铁发展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以及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结论,包括第四章(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和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和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通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旅游节点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结构的空间结构特征,从核密度分析经济高铁站点和高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和形态特征,得出高级别旅游景点分布集中的区域为南宁、柳州和广州三个城市,广州和佛山两地由于地理位置较近,旅游景区也是集中分布。经济带东西两侧的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分布多且集中,经济带的中部高级别景点分布分散。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三“核”分布形态,最大的“核”是广东的广州和佛山两地,其次是南宁,再次为柳州。区位熵分析反映了经济带高品质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利用集中度指数分析高品质旅游景区在各城市的分布情况。高铁站点与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点与点的邻近距离关系分析,得到经济带部分地区高品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以城市和高铁站点为中心的特征,尤以广州、佛山、南宁三市为显着。二是在旅游节点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基于点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做强梧州高铁交通中心点和旅游集散中心,做大南宁-广州两个核心区吸引核。在做强点的同时,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高铁站点和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构建高铁旅游小圈层,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按照沿线高铁站点串联高级别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城市合作和吸引游客的有效方式之一。旅游轴线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轴线空间结构特征,基于经济带高铁车次的核心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分析,核心城市高铁车次联系在经济带的东部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核心城市的高铁联系较少。整个经济带的高铁车次联系在南广高铁的沿线城市高铁车次每日联系较为紧密。从中心度方面来看,南宁的中心度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南宁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度较高,其对于周边城市来宾、贵港、崇左、百色等地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基于高铁车次联系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整个经济带分为4个城市子群,分别是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百色。二是在旅游轴线空间结构优化方面,重点加强南宁-崇左段高铁建设,已经开通动车组列车的城市间还需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特别是在县级高铁站点开通方面,还可进一步利用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点加强高铁站点开通建设与旅游景区的联系。充分利用梧州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增大梧州与其他核心城市的联系,提出6个重点加强建设和完善的高铁线路段。旅游域面方面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域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基于高铁车次联系网络分析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得出5个城市节点(广州、佛山、肇庆、南宁、梧州)为核心区成员,其余的6个城市划分到边缘区。按照核心度的大小将整个经济带城市网络划分为3个圈层,即第一圈层有广州和佛山,是绝对的核心圈;第二圈层有肇庆、南宁、梧州和贵港共4个城市构成半边缘圈层;第三个圈层是来宾、崇左、百色、柳州、云浮5个城市。二是在旅游域面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把旅游景点和高铁站点,以及将旅游特色节点和旅游轴线带结合起来,利用前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和高铁站点等级将经济带城市进行主题区域的划分。在面上兼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形成经济带城市旅游整体水平的提升。

王文奇[6](2020)在《广西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文中提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和经营方式,有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等作用。本文以广西163家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广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认为:(1)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数量在2015-2018年不断增加且增速趋于稳定。整体来看,示范点呈聚集状态,但在各地市的分布状态差异较大。示范点分布较集中,集中分布在南宁市、玉林市、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和钦州市,但均匀度很低,空间分布较不均衡。示范点的核密度分布具有地区性差异,整体呈现出南宁市和玉林市双核心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状态。(2)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城市距离、旅游景区、交通区位、优势农产区和地形地貌均影响着广西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3)区内休闲农业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对客源地把握不充分;旅游景区和优势农产区对休闲农业的带动性有待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较少等问题。最后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布局;重视农产品主产区的建设发展;加强旅游资源对休闲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银江[7](2020)在《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池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河池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河池市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它体现了河池革命先辈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挖掘好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意。引入文化自觉思想,是为了将河池市红色文化的研究视觉扩展至文化的宏观范畴,对河池市红色文化进行审视、反思和创建,从而提高人们对河池市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本课题首先对河池市红色文化的组成、特征、育人价值、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对其的“自知之明”,是对河池市红色文化的审视。其次,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构建三个方面对河池市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其存在着价值认知不够,缺少有效开发;存在红色文化作品创作不足,影响力小;存在旅游服务配置不达标,承载力小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河池市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提高认知,精准施策;根植土地,创作经典;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力图找到一条探索河池市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承的现实路径,让河池革命先辈崇高的精神在新时代产生更大的作用,从而让人们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陈田[8](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地和华南、西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特点,虽然区位优越,但区域内情况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6市人均GDP为36639元,而桂西资源富集区仅为23939元;柳州市、防城港市人均GDP分别为75945、73601元,而河池市、贵港市分别仅为22302元、26635元。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整个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并且区域经济差距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划分广西的经济区域才能较全面的观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程度是怎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如何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进行划分,剖析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测度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探究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内容安排: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前人成就、挖掘文献留白,借鉴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第3章介绍广西的禀赋,动态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总体的经济演进,静态解剖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章基于所划分的经济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法,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四种指数,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第5章在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第6章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机遇,结合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件,探寻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横向比较依然落后。从广西内部的区域来看,桂南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则相对滞后。(2)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存在于经济板块间、城市间、县域间、城乡间,表现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是多维的不平衡。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3)经济总体水平在各等级的区域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依次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超变密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呈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小学教育差距和医疗卫生差距的缩小,但是,中学教育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广西的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自治(待遇)县之间、陆地边境县之间、民族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不平衡性突出,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明显。未来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注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5)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逐渐向2018年的中等协调或初级协调转变,预计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但是,面临边地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以及地理禀赋、科教水平、开放程度区域差距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诸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6)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集中均衡”式发展模式,要积极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高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要加大力度支持广西欠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待遇)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要深化新时代广西经济对外开放,以大开放激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经济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语言障碍,力求缩小广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

田权[9](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研究》文中认为广西将近一半的区域属于石漠化地区,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地区,同时广西石漠化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开展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石漠化地区特色体育产业的建设,实现“三农”的目标。如何更好依靠体育产业助力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是当前非常实际的问题,明确当前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清楚体育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路径,是了解当前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效果的核心内容。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两大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广西马山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百色凌云县的体育赛事及乐业县的户外体育产业发展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探讨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的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发展契合性、扶贫模式、实施路径、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区域内体育产业扶贫发展的启示等进行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石漠化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加快了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有效带动石漠化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成为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粘合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小镇、户外运动、体育赛事、民俗体育等都是体育产业发展新的着力点。不断深入发展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在发挥体育产业对扶贫助力作用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赞助商以及企业等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突出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色,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深入落实体育产业的扶贫机制,重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深度开发石漠化地区的体育资源,形成助推乡村脱贫攻坚的特色扶贫产业。

吕娟[10](2019)在《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各城市间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区域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具有复杂网络关系的经济关联系统。旅游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信息、交通的便捷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旅游经济网络。旅游经济网络是区域旅游一体化供求运作的空间效应,其网络结构越稳定,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越强,越能够促进旅游要素的流通和有效配置,带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将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中南、西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然而珠江-西江经济带跨越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大,不利于长期协调发展,且学界对新规划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研究成果较少,使得该地区旅游协调发展缺少理论指导。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拓展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研究内容,而且对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协调发展,缩小东西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明确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状况,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其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利用QAP分析法探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网络连通能力日趋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辐射效应逐渐增强,网络呈现多中心发展趋势,旅游经济网络处于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流、地理空间距离、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六个要素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密切相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的发展建议:加强旅游经济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壁垒,推进流域旅游一体化;明确节点城市角色,合理发挥城市旅游功能;整合旅游发展要素,优化旅游经济网络结构。

二、发挥优势 促进百色旅游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优势 促进百色旅游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2.2 边境地区城镇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新型城镇化
        3.1.3 边境地区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
        3.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3.2.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3.2.4 地缘经济理论
第4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4.3.1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4.4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算
第5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进
    5.1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间演变
        5.1.1 测度方法
        5.1.2 结果分析
    5.2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格局
    5.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走向
    5.4 空间关联格局演变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
        5.4.2 局部空间自相关
    5.5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演变分析
第6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
    6.1 研究方法
    6.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分析
    6.4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
        6.4.1 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
        6.4.2 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6.4.3 政府行政提供政策保障
        6.4.4 自然资源禀赋是内源动力
        6.4.5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6.4.6 交通基础设施是联结纽带
第7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7.1 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总体策略
    7.2 不同类型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2 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化
        2.1.2 城市旅游化
        2.1.3 城市效率
    2.2 文献分析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3.2 研究方法
        3.2.1 定性研究
        3.2.2 定量研究
    3.3 样本与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4.2.1 权重分配
        4.2.2 数据处理
        4.2.3 测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6.1 方法说明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误差修正模型
    6.2 数据预处理
    6.3 时间关系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7.1 分析说明
        7.1.1 分析模型构建
        7.1.2 城市分类说明
    7.2 空间关系分析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7.2.3 交叉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内容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8.2 研究见解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8.3 研究创新
        8.3.1 概念的创新
        8.3.2 理论的创新
        8.3.3 策略的创新
    8.4 研究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1.1 旅游产业地位突出
        1.1.1.2 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1.1.1.3 广西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价值
        1.1.2.2 实践价值
    1.2 研究内容
        1.2.1 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1.2.2 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影响因素研究
        1.2.3 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3 Arcgis空间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进展
        2.1.1 国外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2.1.1.1 利益相关者角度
        2.1.1.2 区域资源差异角度
        2.1.1.3 旅游竞争力差异角度
        2.1.2 国内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研究进展
        2.1.2.1 特征研究
        2.1.2.2 影响因素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圈层结构理论
        2.2.4 点轴理论
第3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演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旅游发展状况
        3.1.5 生态环境概况
    3.2 数据收集
        3.2.1 指标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3 旅游发展冷热点态势
        3.3.1 测算方法
        3.3.2 旅游发展冷热点态势分析
    3.4 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
        3.4.1 测算方法
        3.4.2 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结果分析
    3.5 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
        3.5.1 测算方法
        3.5.2 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说明及模型构建
        4.1.1 影响因素说明
        4.1.2 模型构建
    4.2 回归结果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
        4.2.2 旅游资源禀赋
        4.2.3 旅游服务设施
        4.2.4 交通运输能力
        4.2.5 政策支持力
        4.2.6 环境质量
    4.3 小结
第5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优化策略
    5.1 构建区域点-线-面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5.1.1 优化构建旅游发展节点
        5.1.2 优化构建旅游发展轴线
        5.1.3 划分旅游发展圈
    5.2 发挥政府政策主导协调作用
    5.3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发挥优质资源优势
    5.4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5.5 优化构建广西旅游交通网络
    5.6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SBM-Malmquist的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效率的研究回顾
        1.2.2 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回顾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础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旅游生态效率概念
    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 效率与公平理论
    2.4 旅游生态系统理论
    2.5 城市经济学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3.2 指标模型
        3.2.1 SBM-DEA模型
        3.2.2 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
        3.2.3 Tobit回归模型
    3.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4 回归模型与数据来源
        3.4.1 影响机理分析
        3.4.2 数据来源
        3.4.3 模型构建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广西静态旅游生态效率
    4.2 广西动态旅游生态效率
    4.3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1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2006-2018年)
        4.3.2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2006-2010年)
        4.3.3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2010-2015年)
        4.3.4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2016-2018年)
        4.3.5 广西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时间演变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基于城市规模效应的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5.2.2 基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主导的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5.2.3 基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驱动的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5.2.4 基于影响因素差异性的的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时代背景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和发展背景
        (三)高铁对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二)城市旅游研究
        (三)高铁旅游研究综述
        (四)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研究综述
        (六)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研究设计及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现状分析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发展概述
        (一)经济带高铁的建设与发展
        (二)经济带高铁的建设对省会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景区分布现状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章 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一、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空间结构分析
        (一)经济带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和高铁站点的空间结构特征
        (二)高铁站点和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
    二、经济带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一)基于高铁车次联系的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轴线分析
        (二)基于高铁车次的经济带核心城市高铁旅游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三、高铁背景下经济带旅游域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一)基于高铁车次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二)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分析
第四章 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一、经济带旅游节点优化
        (一)做强梧州高铁交通中心点,做大核心区吸引核
        (二)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景区和开发新的旅游景区
    二、经济带旅游轴线优化
        (一)完善高铁沿线旅游交通建设
        (二)设计高铁沿线专项旅游路线
    三、经济带旅游域面优化
        (一)构建经济带城市旅游圈
        (二)加强粤桂两省核心城市旅游合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的主要结论
        (二)经济带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的主要结论
        (三)经济带旅游域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6)广西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农业区位论
        1.4.2 环城游憩带理论
        1.4.3 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
    3.2 自然条件
    3.3 社会经济概况
    3.4 人文概况
4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空间数量分布
    4.2 空间分布类型
    4.3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4.4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4.4.1 基尼系数
        4.4.2 不平衡指数
    4.5 空间分布密度
5 广西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 政策因素
    5.2 社会经济因素
    5.3 城市距离
    5.4 景区数量
    5.5 交通区位
    5.6 优势农业产区
    5.7 地形地貌
    5.8 其他因素
6 广西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存在问题
        6.1.1 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不均衡
        6.1.2 对客源地把握不充分
        6.1.3 旅游景区和优势农产区对休闲农业的带动性有待加强
        6.1.4 地区间合作交流较少
    6.2 可持续发展对策
        6.2.1 加强区域合作,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布局
        6.2.2 重视农产品主产区的建设发展
        6.2.3 加强旅游资源对休闲农业的带动作用
        6.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
        6.2.5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7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促进河池市红色文化的开发
        (三)为河池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研究
        2.关于红色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研究
        3.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4.广西红色文化的研究
        5.对河池红色文化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3.对比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自觉
        (二)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章 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文化自觉思想与河池市红色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自觉思想能够指导河池市红色文化的挖崛和传承
        二、文化自觉思想能够促进河池市红色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自觉思想能够促进河池市红色文化创新
        四、河池市红色文化为文化自觉提供充足养分
    第二节 河池市红色文化的组成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三节 河池市红色文化的特征
        一、真理实践性
        二、革命斗争性
        三、底蕴深厚性
        四、分布广泛性
    第四节 河池红色文化的价值
        一、有益于牢筑信仰之基
        二、有利于树立道德之范
        三、有助于补足精神之钙
第二章 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组织研究的促进
        一、义务教育的重视
        二、高校的努力
        三、社会组织的研究
    第二节 政府的重视与扶持
        一、政府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二、政府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
        三、政府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三节 革命传统教育的充分发挥
        一、对人民群众的激励
        二、对党员干部的鞭策
        三、对青少年的警醒
    第四节 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基础和目的
        二、河池市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河池市红色旅游发展的特点
        四、河池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 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现实难题
    第一节 红色文化认知层面
        一、文化价值认知不够,缺乏有效的开发
        二、文化定位不准确,影响力小
        三、保护意识不够,文物保护不足
    第二节 红色文化认同层面
        一、社会红色文化创作不足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淡化
        三、家庭教育缺乏红色文化的参与
    第三节 红色文化构建层面
        一、旅游服务配置不足、承载能力不足
        二、管理缺乏统一,合力不够
        三、旅游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第四章 文化自觉视域下对河池红色文化挖掘和传承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提高认知,精准施策
        一、联合力量,合理开发
        二、因地制宜,打造品牌
        三、落实方针,保护文物
    第二节 深化认识,传承开阔
        一、根植土地,创作经典
        二、与时俱进,培根铸魂
        三、主动学习,秉持传统
    第三节 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二、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三、打造名片,引进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广西禀赋、经济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禀赋
    3.2 广西的经济演进(1949-2019)
    3.3 广西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维差距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4.2 区域经济发展多维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4.3 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
    4.4 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
    4.5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
    4.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4.7 小结
第5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
    5.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4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
    6.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7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7.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1 国内关于体育产业扶贫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产业扶贫政策实施及体系评估方面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产业扶贫路径、传统模式方面的研究
    2.4 关于体育产业扶贫新模式的研究
    2.5 国外关于体育产业扶贫的研究
    2.6 国内外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
        2.6.1 国内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
        2.6.2 国外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2.7 国内有关乡村振兴与体育产业扶贫的研究
    2.8 对现有文献的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阅读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访谈法
4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及研究路线
    4.1 概念界定
        4.1.1 体育产业扶贫
    4.2 理论基础
        4.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2 产业融合理论
    4.3 研究路线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广西石漠化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特点
        5.1.1 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特点
        5.1.2 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5.2 石漠化地区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的资源禀赋
        5.2.1 自然资源丰富
        5.2.2 民族特色文化
        5.2.3 富余劳动力资源
        5.2.4 潜在体育消费人群
    5.3 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分析
        5.3.1 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
        5.3.2 体育产业助力扶贫国家级贫困县--百色凌云
        5.3.3 大石围天坑群户外体育产业助力扶贫国家级贫困县-乐业县
    5.4 乡村振兴视域下体育产业在广西石漠化地区的扶贫路径
        5.4.1 体育特色小镇
        5.4.2 体育赛事
        5.4.3 民俗体育活动
        5.4.4 公共服务设施
        5.4.5 就业岗位
    5.5 乡村振兴视域下体育产业在广西石漠化地区扶贫的困境及内生动力潜能因素
        5.5.1 体育产业在广西石漠化地区扶贫存在的困境
        5.5.2 体育产业在石漠化地区扶贫的内生动力潜能挖掘
    5.6 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5.7 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衔接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石漠化地区发展体育产业扶贫具有先天资源优势
        6.1.2 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对居民减贫具有正向效应
        6.1.3 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基础
        6.1.4 体育产业发展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
    6.2 体育产业在广西石漠化地区扶贫的建议
        6.2.1 体育产业扶贫应与扶技相结合
        6.2.2 需遵循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
        6.2.3 要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融旅游助扶贫
        6.2.4 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参与式扶贫
        6.2.5 强化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6.2.6 丰富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的融资方式
        6.2.7 健全广西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机制
        6.2.8 加强体育产业扶贫促进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经济网络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二)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经济联系内涵
        (二)旅游经济网络内涵
    二、文献综述
        (一)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进展
        (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进展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研究进展
    三、理论基础
        (一)“核心-边缘”理论
        (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社会网络理论
第三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区域界定
        (二)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二、旅游经济网络模型构建和评价指标
        (一)旅游经济联系引力模型
        (二)旅游经济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实证分析
        (一)旅游经济联系分析
        (二)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
        (三)旅游经济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四)旅游经济节点网络结构分析
        (五)节点城市角色定位分析
第四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一)旅游资源禀赋
        (二)旅游服务设施
        (三)旅游流
        (四)地理空间距离
        (五)区位交通条件
        (六)区域经济基础
        (七)产业结构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QAP相关性分析
        (二)QAP回归分析
第五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一、加强旅游经济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发展格局
    二、打破行政壁垒限制,推进流域旅游一体化
    三、明确节点城市角色,合理发挥城市旅游功能
    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优化旅游经济网络结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四、发挥优势 促进百色旅游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杨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D]. 韩小英.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SBM-Malmquist的广西旅游生态效率研究[D]. 王俊俊.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李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6]广西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D]. 王文奇. 广西大学, 2020(07)
  • [7]文化自觉视域下河池市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D]. 银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D]. 陈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9]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石漠化地区体育产业扶贫研究[D]. 田权.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10]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吕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发挥优势推动百色旅游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