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鉴》各版本简介

《唐鉴》各版本简介

一、《唐鉴》版本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田明[1](2020)在《邵廷采的学术与文学》文中提出作为清初浙东学派重要人物之一,邵廷采不仅在学术上有突出的成就,在文学上也有独特造诣,而其文学实即学术的外化。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四个方面回顾梳理明清之际浙东学术之演化过程。一是浙东理学的传播。浙东理学以阳明心学为重点,钱德洪、刘宗周接踵其后。其后明清之际的姚江书院派以宣传阳明学说为己任。邵廷采之父、祖包括他本人皆为姚江书院派弟子。二是经世实学的流衍。在浙东,晚明以来的经世思潮一直持续至于清初。浙东学派学术精神要义实即外王经世。三是西洋学术的传入。四是经史之学的兴起。浙东学派底色虽是理学,但在后世以经史之学着称,从中可以看到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化。第二章叙述邵廷采学术人生的转向,并对其一生处境及心态进行研究。邵廷采幼年即习理学,十七岁时表现出对史学的强烈兴趣。其后学术又日见驳杂,涉足各种学术,而以经世践履为根本治学精神。至于晚年,方重新回归史学,并编辑成一系列史学着作,成就了不朽的成绩。一般世人皆以理学家目之,但事实上其对理学的空虚亦有所批判的。其“成圣”情结贯穿一生。第三章对邵廷采学术成就进行补充说明。他本身有一种鲜明的学术史构建意识。在构建的基础上进行理学的整合,而这种整合恰反映了理学自身在理论上已经丧失了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其经世思想以儒家传统“民本”主义为本,反对官府乃至皇帝的惨酷剥削,倡导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暗契黄宗羲《原君》诸篇之旨。其史学以明道为宗旨,秉持以《易》经为基础的历史哲学观。第四章述其古文写作之成就。邵廷采论文不重辞采藻绘,而重是否有关世道。于古文最推崇越中陶石篑、王阳明之文。倡导作文、为人应该合一,“学”、“行”、“文”三者不可分割,深契中国传统文论精神。邵廷采古文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可分三点,曰沉痛,曰刚毅,曰雅正。其古文特征表现为:根底经史;文以经世,风格健实;卷舒开阖,任情摇曳;思维遽密,严峻清洁。其古文严谨雄健,可以为后世浙东散文的血脉渊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清代“浙东古文”概念构建之可能。

顾成田[2](2020)在《方垧及其《方学博全集》研究》文中认为方垧(1792-1834),字思臧,号子春,晚更号朔夫,浙江平湖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此后数十年间讲学乡里,继同郡学者张履祥、陆陇其之遗绪,宗主程朱,尤重教化实践,多有着述,道光十四年(1834年)选授杭州钱塘县训导,卒于寓所,得年四十有三岁。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缘由及意义、选题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以阐明文章主旨。本文正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生平与着述考略,主要是对方垧的家世、生平等情况作一番梳理,并根据所搜集到原始文献考证其着述;第二部分,方垧与并世理学家之交游,主要是在分析文集所收录70余篇书札的基础上,选取数位在学术或生活上与方垧交往密切的学者,从中窥见方垧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第三部分,《方学博全集》的编纂与价值分析,主要是对《方学博全集》的流传、编纂等情况进行梳理,在比较现存两种版本的过程中,考证各单行本刊刻时间,最后对文集作版本比较与价值分析;第四部分,方垧学术思想的来源与成就,包括理学和易学思想两个部分,其中理学部分,主要是选取陆陇其为比较对象,从“尊朱黜王”、“辨理气、心性”、“居敬穷理”、“实行实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比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度研究方垧理学思想提供一新的视角;易学部分,主要是从“流派与象理并重”、“恪守程朱”等两个方面入手,总结方垧易学成就;第五部分,《方学博全集》的文献价值,主要是以《方学博全集》为文本对象,总结《方学博全集》在研究家世、交游情况及其治学思想的演变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梁瑾[3](2019)在《北宋学人唐史论专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北宋君臣一直致力于从历史中寻求挽救危机的途径。而在北宋的学术界,产生了一股研究唐史的热潮,同时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对史学家论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孙甫《唐史论断》、范祖禹《唐鉴》、张唐英《唐史发潜》三部史书是北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评论性史书,皆以唐代历史为研究对象,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总结出唐代历史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从而达到为当政者提供鉴戒的目的。孙甫所撰《唐史论断》的内容主要是对于唐代历史事件的评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君臣关系的探讨;二是对于唐代灭亡的几个重要事件的探讨,如朋党问题、宦官擅权的问题、藩镇割据、民族关系的处理等等。范祖禹所撰《唐鉴》带有很强烈的理学色彩,在对“君道”、民族问题、“祖宗之法”等问题的探讨中始终贯穿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张唐英所撰《唐史发潜》则主要是对唐代君臣的辩护或者批判,并进一步挖掘被历史学家们所忽略的史事,从而揭示这些史事潜在的真相,并强调“春秋褒贬”的治史理念。三位史学家对唐代历史的评论和研究各有其倾向和侧重,但他们的研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史学家探讨唐史的共同特点,在编纂上皆为以编年形式为主的史评着作,皆以鉴戒前代历史为撰述宗旨,同时体现出史学理学化的发展倾向。三部史书在北宋史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史学史发展过程来看,它们的出现加深了关于唐代历史的研究,同时对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此外,这三部史书体现了古代史学的鉴戒传统,为北宋君臣挽救社会危机提供鉴戒,反映了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用。

丁帅芳[4](2019)在《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任臣是清初的历史学家、藏书家,其《山海经广注》十八卷,并附《山海经杂说》一卷、《古序说》一卷,《读山海经语》一卷及《山海经图》五卷,是清代《山海经》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在郭璞的《山海经注》十八卷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并且对后来的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都具有重要影响。吴任臣以其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山海经广注》中广征博引,成为历代《山海经》注本中引用文献最多的注本,并同郭璞《山海经注》十八卷一同收录进《四库全书》之中,因而《山海经广注》在《山海经》研究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二十世纪以来,《山海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学者对《山海经》的整理研究也越来越多,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研究《山海经广注》的专着。故对《山海经广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对吴任臣及其《山海经广注》的研究,下编为对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的整理。其中上编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以及对《山海经》和《山海经广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对吴任臣的生平和《山海经广注》的成书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对吴任臣生平的介绍从交友、生卒年讨论、学术成就三个点出发,对《广注》的成书原因的分析从社会背景、《山海经》特点、吴任臣自身三方面出发;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对《山海经广注》的版本和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广注》的注释内容、体例及特征;第四部分为第三章,着重对《山海经广注》的引用文献进行梳理归类,并总结其特征和形成原因;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梳理分析后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并对《山海经广注》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下编则为对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的整理,主要以金阊书业堂藏板为底本,辅以四库本及袁珂先生《山海经》注本,对吴氏《广注》的经文和内容进行了句读处理。

陈恒新[5](2018)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研究》文中提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下文简称法藏)汉籍主要由古恒专藏和伯希和A藏B藏专藏构成,本文以这两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1902年,古恒(Maurice Courant)编纂法藏中文目录时,将法国傅尔蒙皇家文库、法国新基金会专藏、奥古斯丁专藏中的汉籍,结合四部分类法和西方图书分类法,重新加以编排,冠以“Chinois”为索书号,装订为9080册。伯希和A藏B藏专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为伯希和A 1-329、伯希和B 1-1743,共2072个索书号,约4700余种古籍。这部分藏书是1908年前后,伯希和从中国西安、北京等地购买所得。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汉籍约两万余种,其中黄丕烈旧藏南宋本《南华真经》、明万历刻本《郭氏易解》、稿本《姓氏寻源》、稿本《姓氏辨误》、《皇清职贡图》等为海内外孤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第一章,考述了法藏汉籍的主要来源。法藏汉籍主要是由法国传教士和法国汉学家带回。马若瑟、钱德明、伯希和等汉学家,巴黎外方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在汉籍搜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法藏汉籍目录共六部,分别由黄嘉略、儒莲、古恒、王重民等人所撰写,借此可以窥见法藏汉籍的概况。通过王重民写给伯希和的书信,考述王重民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学术贡献。第二章,总结古恒专藏汉籍的特色,从内容角度讲,以科举类文献和宗教类文献为主;从刊刻地域讲,以北京地区内府刻本和广东地区坊刻本为主;从版本角度讲,以明清善本为主。古恒专藏中还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地出版的汉籍。呈现伯希和A藏B藏所藏汉籍的整体情况。第三章,以法藏张澍稿本为研究对象,在王重民《阅张介候遗稿记》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版本对校和文献考据等方法,考察张澍着作从初稿到定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考述法藏易类文献整体概况,总结其特点,重点考述法藏孤本《郭氏易解》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明刻本《郭氏易解》,明郭子章着,《四库全书存目》有其提要,《四库存目丛书》未收此书,《四库存目标注》未见标注,海内外未见馆藏及着录。郭子章是明代后期心学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易学以“心学”为其核心思想,兼重义理与象数,同时重视文字训诂。以法藏《易经讲义会编遵注大全》为中心,考述李廷机的易学成就和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地位以及成就。第五章,考述法藏档案文献的整体概况。其中珍稀档案文献有明抄本《四夷馆来文》、清抄本《清道光二十六年广东地区告示》、清抄本《平定缅甸奏稿》、清顺治十五年刻本《缙绅便览》、清康熙十九年春季刻本《分省督抚缙绅备览》、清蓝格抄本《道光二十一年伙食总部》、清道光间刻本《广东全场闱墨》等等,版本价值较高,并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考述法藏《皇清职贡图》的版本价值,并论述其学术价值。法藏绘本四册,乾隆二十二年傅恒等进呈乾隆皇帝的御览本,是清乾隆四卷绘本的祖本。此绘本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并于二十八年续绘,后来又几经补绘。在中国绘画史和版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六章,在郑振铎、刘修业等学者研究基础上,选取法藏稀见小说数种,考述其版本、论述其学术价值。法藏汉籍以明清善本为主,其中不乏版本价值较高的珍本稀见本,本文根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特点,选取了其中珍稀汉籍,主要从版本学的角度论述其价值,通过个案研究和群类研究等方式,呈现法藏汉籍概貌。

朱丽华[6](2017)在《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之发展,由先秦而至宋代趋于成熟,陈寅恪先生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曾言:“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最高境界之风格,往往与人的生命人格相连。应该说在宋代,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于士人中极具典型性。诚如宋人黄震所言“读涪翁之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没者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宋黄震《黄氏日钞》)。“临大节而不可夺”是其人格内核,亦是宋代士人的最强音。其精于儒,深于庄禅,取宏用精,践履实行,奠定其文化人格的坚实基础。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宋代士人及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感召力,也为后世所仰慕和钦佩。目前国内对于黄庭坚文学艺术成就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对其哲学思想、创作理论、诗学体系、诗词创作等的探讨广泛而深入,但对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儒释道三教思想融通、士人心态、文艺美学、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描述黄庭坚文化人格的外在表现,包括深挚的孝悌友朋之情,入世之独立公允、忧国爱民的淑世情怀,贬谪期间的大节不夺、随缘自适的坚韧旷达与自我超越,传道授业的诲人不倦,以及由此而形成巨大的人格魅力。黄庭坚此种文化人格固然彰显出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与其信仰价值体系,但此种文化人格之成因亦为多元。本文拟从其家学渊源、亲族交游、仕途生涯、时代社会背景,及个人性格与理想人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还原黄庭坚作为北宋中晚期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期间自我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选择与追寻。此追寻过程既是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也是其艺术实践不断提升过程,更是其生命意义的自证过程。“光风霁月”是其理想人格境界,即以儒为本、融摄佛道的心性道德修养,“大节不夺”、“内刚外合”,既存忠义之气,又能随缘自适,淡泊功名,更有面对生命苦难之理性洞见、冷静担当与内在超越。黄庭坚少有诗名,在宗杜学韩的基础上,广学博纳,由技入道,在艺术实践与人生践履中逐渐寻求到文化之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以此为自我的疗救与生命的安顿。于是道、艺、人格三者之间,彼此确认、相互增进,艺术不仅是技艺,是一种精神理路之探寻,是传统士大夫治世安邦、隐于林泉、心隐于朝之人生道路之外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勉励生命。而恰是在这种以全力追求人格的道德完善与独立之中,展现了文苑、儒林、理学、庄禅之结合的最佳权衡点,从而使宋诗迥异于唐诗,诗歌理路向内向上撑开,趋于高远而深邃。禅学之于诗学,得之者,实有他人未知未至之精神殊胜处。佛禅之于黄庭坚不仅是禅语、禅趣、禅理、禅境之得、禅林之交游,更是自立自力无限向上之大丈夫求证之路。正缘于此,面对巨大传统诗学,黄庭坚未裹足不前,而是在集大成之中求取诗学新机,并展示诗学求取之理路,指点后来者以此向上,达“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高妙之境。

谷营[7](2017)在《史家学识与台谏手段 ——范祖禹《唐鉴》史学特色论析》文中认为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此一论断单就《唐鉴》一书而言,它将书中体现的学术旨趣与作者的为政经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认识和分析《唐鉴》所体现的史学特色不失为有益的启示,不失为重要的观察视角。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范祖禹为政经历的了解,以及对《唐鉴》中所着眼的唐代史事类别所展开的史评状况的分析,说明在范祖禹那里“台谏手段”与史家学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台谏的职官旨趣和手段在其史学上的投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把握《唐鉴》所体现的史学特色,并探索这种史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四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第一部分,阅读、分析《唐鉴》中所关注的唐代历史事实的类别及性质,其主要包括君臣关系、君德修养、夷夏关系、选官用人和教化风俗等几个大的方面。这些方面既体现了唐代历史事实之大略,又映衬出北宋时期朝章国故及其中的重大问题,透露出范祖禹唐史研究之意关现实、欲致用当下的旨趣。第二部分,分析《唐鉴》史论,尤其是其重视君主道德、强调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辨正王朝治乱兴衰变化的历史思想。此中既有立基“内圣”以开“外王”理学色彩,又有对于史学所祖述的《春秋》学“通变化”而“重始”之要旨的再三致意。第三部分,着重从“台谏”职官能“入人”、能以情理服人之婉讽善谏的方法,分析“台谏手段”在《唐鉴》史论中的渗透,或者说“台谏手段”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如原始察终的方法和防微杜渐的意识,流连荣辱成败、盛衰兴亡变化的意绪情感,别嫌疑、定犹豫、析事理以明是非善恶之以理服人的运思等。第四部分,立足于范祖禹生平中着史活动和为官台谏的经历,并结合时代学术文化的突出表现,揭示范祖禹将台谏手段和史家学识相结合之史学特色形成的要因:长期撰史活动所积累的经验,道德伦理哲学——理学盛行的氛围,《春秋》学的时代影响,久历台谏的为官经历等。总的看,范祖禹另《唐鉴》而与《资治通鉴》别行,更欲强化史学致用现实的价值指向。《唐鉴》一书中,台谏旨趣成了简择和评论唐代史事的标准框架,历史学识则成了行使台谏手段发挥台谏功能的知识源泉,两者交互为用。而且,在台谏旨趣、手段和历史学识的联结上,理学的话语流行和《春秋》学的时代影响,则提供了合宜的学术文化氛围。

张茜茜[8](2017)在《袁祖光及其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袁祖光(1869—1930),又名蟫,字瞿园,别署暖初氏,安徽太湖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从儒业,仕途不顺,考中进士时已过而立之年,而后冷宦于京师,期间曾往日本考察政治,归国后参与京城着名的文学团体——着涒吟社,与一班诗友文朋唱和往来。着有诗集《瞿园诗草》,诗话集《绿天香雪簃诗话》,杂剧集《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袁祖光家世、生平、交游及戏曲作品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袁祖光家世、生平及交游情况。前人对于袁祖光的家世、生平及交游虽有研究,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其生卒年的研究尚无定论。本章根据《清代朱卷集成》中袁祖光的履历及方志等文献资料,对其祖辈、父辈、子女等重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考订袁祖光生卒年,并分阶段对袁氏的主要生平经历进行详细介绍,挖掘袁氏与其恩师柯劭憼、文廷式及文友沈宗畸、金绶熙等人的交游,从整体上把握其人生脉络,并推测其家族、人生经历及交游对其创作心态的影响。第二章,袁祖光诗文及诗话着述情况。本章分为两部分,其一,梳理袁祖光诗文创作情况。其二,整理袁氏诗话创作情况,分析其诗文及诗话创作与戏曲创作之间的联系。第三章,袁祖光戏曲作品研究。主要从《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版本、本事整理,《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从对个人经历的感叹、国势时局的担忧、社会风尚的关注等方面概括袁氏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剧作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文笔风格方面的价值。本文既是对袁祖光相关史料的梳理,也是对其戏曲创作的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袁氏戏曲创作的研究,亦可探索晚清古典戏曲在艺术特征、文体形态、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袁祖光及其戏曲作品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

刘潇雨[9](2016)在《从《唐鉴》看作者范祖禹的历史观》文中认为北宋初建实行文治,儒学振兴,学者们一改以往研究儒家经典时专注于训诂的习气,开始探究经书中的义理,儒学义理化的转变带动了史学的义理化。北宋中期以来社会矛盾涌现,国家内忧外患,激起史学家的忧患意识。范祖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于神宗朝熙丰年间随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期间观唐史有感而着《唐鉴》。《唐鉴》是史学义理化初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独具特色,为历代学者所看重。作为承载范祖禹史学思想的重要历史作品,笔者将通过此书来探究范祖禹的历史观,以期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范祖禹的史观和史学成就,并且更深入的了解唐朝历史和宋朝史学。本文分为三个方面,在第一部分的绪论中叙述了范祖禹撰写《唐鉴》的以史为鉴的目的以及编纂方式、编纂原则。在第二个部分分析了范祖禹的历史观。第一是范祖禹的天人观,从君权神授的天命观、重民爱民的人事观、重视礼法的伦理观三个层面分析范祖禹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第二是范祖禹的古今观,将从法祖守旧、因势而为、以古喻今几个方面来查探范祖禹的对古今的看法。第三是范祖禹的君臣观,主要从正君道的为君观、尽臣职的为臣观、君臣和谐共治观来总结范祖禹对于君臣关系的认识。第四是范祖禹的民族观,从严于夷夏之防的夷夏观、天下一体的一统观、治内安外的民族管理观来分析范祖禹关于民族关系的阐述。第三个部分是范祖禹与司马光历史观异同,范祖禹与司马光在天人观、古今观、君臣观、民族观方面的比较,查看两者史观上异同,更好的探究范祖禹的历史观,也通过这种比较以期更加深刻全面清晰的了解范祖禹的历史观。

武勇[10](2016)在《江永的三礼学研究》文中认为江永是乾嘉皖派的开创者,也是当时学风转向乾嘉考据学的先驱者之一,在三礼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其先出兰陵萧江氏一脉,历代名人辈出,其中亦多有研究三礼者。江氏自幼庭受父训,究心经学,尤其精于三礼,着有《仪礼约编》、《礼记约编》、《周礼约编》、《礼书纲目》、《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仪礼释宫增注》、《深衣考误》、《昏礼从宜》等礼学着作,开皖派重视礼学之风,对清代乾嘉礼学乃至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江永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其家学渊源外,还受到徽州浓厚的人文学术气息的影响。徽州地区历来崇儒重礼,同时亦注重对书籍的收藏。这些外在条件均为江永研究礼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江永还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汪绂、方苞、吴绂等学者多有交流,其中最着名的当为与汪绂的数次书信往来,从中可以窥见江氏治学之风。江氏一生多数时间都在坐馆授徒,在授徒过程中,江氏注意与自己的学生展开广泛交流,虚心接受学生的学术见解。正是在这样的学风之下,江永培养出众多杰出的弟子,其中以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成就最大,构成了乾嘉皖派的基础。此即本文第一章的内容梗概。所谓三礼学,即是以《仪礼》、《周礼》、《礼记》三礼典籍为核心的经典诠释之学。历代经学虽有古今、汉宋之别,但在三礼诠释方面,无论哪一学派,均以推求“礼意”为重。历来推求礼意之法,大略可分为:其一,以训诂考据之法推求礼意;其二,以义理推求礼意,尤其以宋代理学最为明显,出现以先验的义理作为礼意,而将理学修养之法作为探求礼意之法,其弊端在于造成宋明时代对三礼文本的忽视;其三,则是以抄纂重构方法推求上古礼意之全。这三点成为历代三礼诠释的主要方法,在有清一代均有体现。但清代礼学总体呈现出回归汉唐注疏考据之学的趋势,其特点表现为:其一,重视汉唐注疏、兼采宋儒礼说;其二,主张以经解经、贯通礼意。这种趋势在江永身上表现十分明显,其三礼学治学方法在晚年逐步转向以考据为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此即第二章的内容梗概。江永中年以前的礼学研究以抄纂、类编为主要编纂方式,其最早的作品当属中年时期同汪基等一同编纂的《三礼约编》,成为江氏追求古礼完整体系的先导。江氏《礼书纲目》是其中年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部三礼学着作,意在绍述朱熹编纂《仪礼经传通解》之志,实现对古礼体系的重构。历代礼家之所以关注古礼体系,是由于时代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等原因,导致古礼典籍逐渐散佚,古礼体系亦失去其完整性。因此从东汉郑玄开始,学者即开始关注于对古礼体系的重构,提出了不少古礼体系构想。东汉郑玄即以《周礼》为“经礼”、以《仪礼》为“曲礼”,将古礼按《周礼·大宗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并以《周礼》为核心,调和三礼文本中存在的种种抵牾,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古礼体系,对东汉至宋代的礼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到南宋,朱熹不满于郑氏此说,转而以《仪礼》为“经礼”、以《仪礼》中的具体细小仪节为“曲礼”,并以实用为主要标准,将古礼体系重新划分为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等大类,设想、构筑了一个以《仪礼》为经、《礼记》为记、《周礼》为补充的古礼体系,开启了后世以古礼重构为目的的礼书修纂之先河。江永之修纂《礼书纲目》即有绍述朱熹之志的目的,但通观其书则可发现江氏并未局限于朱熹所制定的礼学体系。在礼学体系思想方面,江氏对朱熹的“经礼”、“曲礼”思想予以细化,认为应以《仪礼》中所包含的“例”与“纲”为“经礼”,“事”与“目”为“曲礼”,只有达到“纲以统目,首尾伦贯,条理秩然”才能谓之“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在礼学体系大纲方面,江氏并未采取朱熹以实用为主要划分标准的结构,而是采纳了郑玄提出的以《周礼·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为主要框架的礼学体系。对五礼所缺部分,江氏通过三礼及其他经史典籍中的相关材料予以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礼学体系。此即第三章的内容梗概。江氏的礼学研究在晚年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早在中年时期,江氏已逐渐不满于以抄纂、类编为主的礼学研究对三礼经典造成的“割裂窜易”。故在年近六十之时,江氏的三礼研究方式已逐步转向实证,逐渐形成了以考据、训诂为基础,以推求“礼意”为目的的三礼诠释思路。江氏的两部《仪礼》学着作《仪礼释宫增注》与《仪礼释例》,均已呈现出这种转变。江氏晚年的礼学研究态度更为严谨,以郑学为依归,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以训诂、考据为主要方法,深入文献,推求“礼意”;同时也不排斥宋人礼说,对其可取者则择优收录,这种兼容汉宋的诠释取向突出地表现在江氏的札记体着作《礼记训义择言》一书中。尽管江氏此书不废宋儒礼说,但亦有所取舍,对于宋儒礼说中的心性论、本体论思想,江氏均不予采纳。江氏晚年的另外一部重要的札记体三礼学作品要属《周礼疑义举要》,此书宗守注疏,多采纳先秦、汉唐学者的三礼学研究成果,具有更为鲜明的考据学倾向。江氏在选择参考文献之时,还重视当时学人的三礼学研究作品,并采用西方传来的文献进行礼学考证,同时注重根据事理、民俗民风来推考经文,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此即本文第四、五、六章的内容梗概。江氏一生精于礼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年所撰《礼书纲目》在体例、分节等方面,对秦蕙田、黄以周等所编纂的礼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江氏晚年以实证为主的礼学研究,对乾嘉皖派影响深远。其《仪礼释例》成为以例释礼的重要着作,为其后学凌廷堪、任大椿所本;《礼记训义择言》汉宋兼采,直达先圣“礼意”,体现出清代学术从理学向考据学转变的趋势,孙希旦、朱彬等多所征引;《周礼疑义举要》一书则完全以考据为主,考证《周礼》中所存疑义兼论历代礼家相关学说,多精确允当,为孙诒让等后学所广泛称引。此即本文第七章的内容梗概。总体上,江永诠释三礼注重从礼学整体角度诠释,一本实事求是原则,如实评判所引诸家礼说,体现出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其考订礼制仪规,精审细致,直达先圣“礼意”,成为后世研究三礼之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唐鉴》版本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鉴》版本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邵廷采的学术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的视角及方法
    三、目前的研究现状、成果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关于《思复堂文集》的版本述略
第一章 明清之际浙东学术的演变
    第一节 清初浙东地理及政治环境
    第二节 浙东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节 浙东经世思潮的流衍
    第四节 西洋学术的传入及浙东士人对历算之学的研习
    第五节 浙东经史之学的兴起
第二章 邵廷采学术人生的转折变化
    第一节 邵廷采家世背景对其学术人生的影响
    第二节 邵廷采学术人生转向之一:由博返约
    第三节 邵廷采学术学术人生转向之二:由理学入门到反对空谈性理
    第四节 邵廷采学术人生转向中的处境与心态论析
第三章 邵廷采学术特质再论
    第一节 对浙东学术史的构建及对学术别派的整合
    第二节 邵廷采的经世之学
    第三节 邵廷采史学补论
    第四节 邵廷采之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邵廷采的古文研究
    第一节 邵廷采的诗文理论
    第二节 沉痛·刚毅·雅正——邵廷采古文书写的印记
    第三节 邵廷采古文创作的特征
    第四节 邵廷采的传记文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2)方垧及其《方学博全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方垧生平及思想研究
        (二) 关于方垧文集的研究
        (三) 关于方垧着作梳理的研究
        (四) 关于嘉道时期理学发展脉络的研究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生平与着述考略
    一、家世生平
    二、仕宦与教化实践
    三、着述考略
第二章 方垧与并世理学家之交游
    一、顾广誉
    二、王大经
第三章 《方学博全集》的编纂与价值分析
    一、《方学博全集》的编纂时间与人员
        (一) 咸丰本《方学博全集》
        (二) 光绪本《方学博全集》
    二、咸丰本与光绪本比较与价值分析
        (一) 版本述略
        (二) 版本比较与价值分析
第四章 方垧学术思想的来源与成就
    一、陆陇其学行及其对方垧的影响
    二、方垧与陆陇其理学思想之异同
        (一) “尊朱黜王”的态度一致
        (二) 辨理气、心性的观点有不同
        (三) 对“居敬穷理”的阐发有不同
        (四) 对实行实学的阐发和要求不同
    三、方垧之《周易》研究
        (一) 流派与“象理并重”
        (二) 恪守程朱
第五章 《方学博全集》的文献价值
    一、方垧家世及其交游方面
    二、方垧治学思想的演变方面
结语
附录: 方垧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北宋学人唐史论专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述评
        (一) 关于宋代史论的整体性研究
        (二) 关于北宋唐史论专书的研究
        (三) 若干思考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北宋唐史论专书的成书背景
    第一节 北宋中期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 北宋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加强
    第三节 北宋史学的发展
第二章 孙甫与《唐史论断》
    第一节 孙甫生平及着作
        一、孙甫的生平
        二、孙甫的着作
    第二节 《唐史论断》的史论内容
        一、评论唐代君臣
        二、论朋党与党争
        三、论“制内臣”
        四、论藩镇割据
        五、论夷夏关系
第三章 范祖禹与《唐鉴》
    第一节 范祖禹生平及着作
        一、范祖禹生平
        二、《唐鉴》的编纂过程
    第二节 《唐鉴》史论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
        二、君道
        三、关于“华夷之辨”
        四、“祖宗之法”不可变
第四章 张唐英与《唐史发潜》
    第一节 张唐英生平及着作
        一、张唐英生平
        二、《唐史发潜》的编纂
    第二节 《唐史发潜》的史论内容
        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二、揭示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
        三、强调“春秋褒贬”的治史理念
第五章 北宋唐史论专书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节 北宋唐史论专书的特点
        一、以编年形式为主的史评类着作
        二、崇尚褒贬之法
        三、反映了北宋中期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第二节 北宋唐史论专书的价值
        一、加深了关于唐代历史的研究
        二、对古代历史评论发展有推动作用
        三、对北宋政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论着
附录
    1. 孙甫《唐史论断》篇名表
    2. 张唐英《唐史发潜》篇名表
致谢

(4)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山海经》研究综述
        1.2.1 关于《山海经》作者、性质及成书年代的讨论
        1.2.2 关于《山海经》注本的研究
        1.3 《山海经广注》研究动态
    2 吴任臣生平及《山海经广注》成书原因
        2.1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成就
        2.1.1 吴任臣生平及交友
        2.1.2 吴任臣生卒年的讨论
        2.1.3 吴任臣学术成就
        2.2 《山海经广注》成书原因
        2.2.1 明末清初社会大环境
        2.2.2 《山海经》自身特点
        2.2.3 吴任臣着述动因
    3 《山海经广注》内容、注释体例与特征
        3.1 《山海经广注》简介
        3.1.1 《山海经广注》版本介绍
        3.1.2 《山海经广注》主要内容介绍
        3.2 《山海经广注》的注释体例
        3.2.1 对山水的考释
        3.2.2 对名物的考释
        3.2.3 对音韵训诂的考释
        3.2.4 对文本的校勘
        3.2.5 对神话的考释
        3.3 《山海经广注》的特征
    4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来源、特征与原因
        4.1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来源
        4.1.1 对注本的引用
        4.1.2 对小学性质典籍的引用
        4.1.3 对历史性质典籍的引用
        4.1.4 对地理性质典籍的引用
        4.1.5 对碑刻、专书文献的引用
        4.2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特征
        4.2.1 文献数量引用之多
        4.2.2 文献内容涉猎之博
        4.2.3 文献版本运用之全
        4.2.4 文献年代跨度之广
        4.3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广博的原因
    5 《山海经广注》的评价、价值与不足
        5.1 后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1.1 清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1.2 近当代学者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2 《山海经广注》的价值
        5.2.1 《山海经广注》的文献价值
        5.2.2 《山海经广注》的学术价值
        5.3 《山海经》广注的不足之处
    结语
下编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
    1 山海经广注卷之一
    2 山海经广注卷之二
    3 山海经广注卷之三
    4 山海经广注卷之四
    5 山海经广注卷之五
    6 山海经广注卷之六
    7 山海经广注卷之七
    8 山海经广注卷之八
    9 山海经广注卷之九
    10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
    11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一
    12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二
    13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三
    14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四
    15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五
    16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六
    17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七
    18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八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来源与目录编纂
    第一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来源
        一、传教士带回法国
        二、欧洲汉学家带回法国
        三、法国军队的掠夺
    第二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目录编纂
        一、黄嘉略目录
        二、雷慕沙目录
        三、儒莲目录
        四、古恒目录
        五、王重民《伯希和A藏B藏目录》
    第三节 王重民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工作考
第二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概述
    第一节 古恒专藏汉籍
        一、古恒专藏汉籍的特色
        二、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地出版的汉籍
    第二节 伯希和A藏B藏汉籍
        一、伯希和A藏B藏汉籍的基本构成
        二、伯希和A藏B藏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举隅
第三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抄本考论
    第一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抄本概述
    第二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张澍稿抄本
        一、《续敦煌实录》
        二、《姓氏辨误》
        三、《姓氏寻源》
        四、《辽金元三史姓氏录》附《西夏姓氏录》
        五、附论《姓韵》
        六、附论《三古人苑》
        七、《凉州府志备考》
        八、《诗小序翼》
        九、《帝王世纪》
        十、《续黔书》
第四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周易》类汉籍考述
    第一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周易》类稀见汉籍概述
    第二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孤本《郭氏易解》考述
        一、《郭氏易解》版本考述
        二、郭氏易学特色
        三、郭氏易学源流考
    第三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易经讲义会编遵注大全》考论
    第四节 法国汉学研究重视《易》学的传统
        一、白晋的易学研究
        二、雷孝思的易学研究
        三、傅圣泽的易学研究
        四、马若瑟的易学研究
        五、孙璋的易学研究
        六、钱德明的易学研究
第五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文献和档案文献考述
    第一节 清《缙绅录》考述
    第二节 清抄本《清道光二十六年广东地区告示》
    第三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皇清职贡图》考
        一、乾隆四卷绘本《皇清职贡图》之祖本
        二、清乾隆刻本与四库写本
        三、《皇清职贡图》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第六章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小说戏曲考述
    第一节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稀见明清小说版本考略
    第二节 中国通俗文学在法国的研究传统
结语
附录1 科举类文献
附录2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抄本目录
附录3 天主教板目(chinois7046)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德着一乡,行配古人
    第一节 孝亲:事母孝,效曾、闵行
    第二节 兄弟谊:脊令在原,手足情深
    第三节 夫妻情:室家之则,永铭在心
    第四节 树家风:秉仁义,以身为范
第二章 苏门文人,千古师友情
    第一节 苏黄师友情
        一、慕尚东坡:乐承教而未得
        二、苏黄定交:相携此生
        三、京城会集:酬唱之盛
        四、东坡下世:心香永铭
    第二节 苏门友朋情
        一、与李廌:勉励与体谅
        二、与晁补之:定交拜亲
        三、与秦观:遇子赠银
第三章 清才漫客,大节不夺
    第一节 仕宦生涯,他人品评与自我期许
    第二节 忧国爱民,以民安为上
    第三节 擢升史馆,直笔无阿
    第四节 陈留对答,条对不屈
    第五节 贬谪投荒,内刚外和
第四章 名显文场,诗艺传承
    第一节 盛名遍天下
        一、诗艺闻世
        二、以文报真情
        三、声名远播
    第二节 随机指迷津
        一、因机诲勉
        二、路径指引
第五章 道德学问诗书证道
    第一节 家学姻亲,青年交游
        一、家学承传、姻亲影响
        二、青年时期的慕尚与交游
    第二节 自我理想人格的选择与追寻
        一、轻外物而内自重的性格
        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以艺证道的现实人生选择
    第三节 光风霁月的理想人格
        一、“光风霁月”的提出与内涵
        二、理想人格构建的底蕴
        三、理想人格构建的背景与典范性
    第四节 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
        一、山谷学佛参禅的过程
        二、僧人对山谷人格的影响
        三、佛禅思想对山谷艺术境界的影响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勘误三则
关于《答何君表感古冢》一诗的考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史家学识与台谏手段 ——范祖禹《唐鉴》史学特色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范祖禹其人
    (二)、《唐鉴》撰述及其影响
    (三)、相关研究成果及选题意义
一、《唐鉴》选取的事类及性质
    (一)、君臣关系
    (二)、君德修养
    (三)、夷夏关系
    (四)、选官用人
    (五)、教化风俗
二、《唐鉴》史论简析
    (一)、对于唐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论
    (二)、对君主之道的评论
    (三)、史论所本的治乱兴衰意识
    (四)、史论的伦理道德至上标准
三、《唐鉴》史论中的“台谏手段”表现
    (一)、原始察终——兴起戒心
    (二)、史事、史论间的隐微、显着的辩证
    (三)、得与失、利与害的辩证
    (四)、明其理以正其误
    (五)、将圣人、经典之说与史实相印证
    (六)、相类史事危害轻重原因辨别
四、《唐鉴》史学特色成因分析
    (一)、丰富的史学编纂经验
    (二)、范祖禹个人谏官经历
    (三)、源自“二程”的理学思想倾向
    (四)、《春秋》学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袁祖光及其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袁祖光家世、生平及交游考
    第一节 袁祖光家世概说与生卒年考证
        一、袁祖光家世概说
        二、袁祖光生卒年考订
    第二节 袁祖光生平述略
        一、求仕游幕时期(1869-1903)
        二、在京为官时期(1903-1907)
        三、赴日考察时期(1907)
        四、诗社唱和时期(1908-1911)
    第三节 袁祖光交游考
        一、师生之谊
        二、诗友文朋
第二章 袁祖光诗文及诗话创作述论
    第一节 《瞿园诗草》述论
        一、纪游诗
        二、感怀诗
        三、赠答诗
    第二节 《绿天香雪簃诗话》述论
        一、袁氏之诗学观点
        二、辑录、评点时人诗作
第三章 袁祖光戏曲研究
    第一节 《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概述
        一、剧作版本述略
        二、剧目简介与本事来源
    第二节 《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思想内容
        一、发为官生涯之喟叹
        二、欧风东渐下的文人反思
        三、风云变幻下的纲常坚守
    第三节 《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艺术特色
        一、篇幅短小,言近旨远
        二、形象各异,性格鲜明
        三、忧时感愤之心托于游戏之笔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太湖袁氏世系表
    附录二 着涒吟社成员名录表(以入社先后为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从《唐鉴》看作者范祖禹的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综述
一、绪论——范祖禹《唐鉴》的撰写
    (一)以史为鉴的编纂目的
    (二)史事与史论并重的编纂形式
    (三)以道德仁义为核心的编纂原则
二、范祖禹的历史观
    (一)范祖禹的天人观
        1、君权神授的天命观
        2、重民爱民的人事观
        3、重视礼法的伦理观
    (二)范祖禹的古今观
        1、法祖守旧的崇古观
        2、因势而为的变易观
        3、以古喻今的鉴诫观
    (三)范祖禹的君臣观
        1、正君道的为君观
        2、尽臣职的为臣观
        3、君臣和谐共治观
    (四)范祖禹的民族观
        1、严于夷夏之防的夷夏观
        2、天下一体的一统观
        3、治内安外的民族管理观
三、范祖禹与司马光历史观异同
    (一)天人观的异同
    (二)古今观的异同
    (三)君臣观的异同
    (四)民族观的异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江永的三礼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礼学简史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乾嘉皖派先驱——江永生平、着述及学术渊源
    第一节 江永生平及其着述
        一、江永生平考述
        二、江永着述考
    第二节 徽州的人文环境与江永的礼学渊源
        一、徽州人文环境的浸染
        二、家族的熏陶
        三、友人的砥砺与影响
第二章 江永的三礼诠释理论
    第一节 “礼意”与三礼诠释
        一、清以前学者对“礼意”的推崇
        二、“礼意”观与三礼诠释之派别
    第二节 从义理到考据:清代三礼诠释方法略考
        一、清代以抄纂重构为主的解礼方法
        二、清代以义理为主的解礼方法
        三、清代以考据为主的解礼方法
    第三节 江永的三礼诠释方式转变
        一、江永前期的三礼诠释方式
        二、江永后期三礼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第三章 江永的《礼书纲目》与其古礼体系重构
    第一节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与清中期以前的古礼体系设想
        一、郑玄的“经礼”、“曲礼”说及其古礼体系构想
        二、朱熹的“经礼”、“曲礼”说及其对古礼体系重构的尝试
        三、江永的“经礼”、“曲礼”说
        四、《礼书纲目》与江永的古礼体系设想
    第二节 江永《礼书纲目》的创作目的与所引书目
        一、江永《礼书纲目》的创作目的
        二、江永《礼书纲目》引据来源
    第三节 江永对古礼体系重构的尝试
        一、大纲上根本郑玄“五礼”分类之法而有所创新
        二、在礼学思想上一本朱子的“通礼”思想
        三、在礼书体例、编纂方法上,以朱熹、黄干等人为宗
第四章 江永的《仪礼》学论着与诠释特点
    第一节 江永的《仪礼》学着述考论
        一、江永的《仪礼》学着作略考
        二、江永《仪礼释宫增注》成书与引书略考
        三、江永《仪礼释例》成书与引书略考
    第二节 江永《仪礼》学的诠释特点
        一、江永《仪礼释宫增注》的诠释特点
        二、江永《仪礼释例》的体例与诠释特点
第五章 江永的《礼记》学论着与诠释特点
    第一节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的成书及其引书
        一、《礼记训义择言》的成书经过与缘由
        二、《礼记训义择言》引书
    第二节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的体例与诠释特点
        一、《礼记训义择言》的体例
        二、《礼记训义择言》的诠释特点
第六章 江永的《周礼疑义举要》与诠释特点
    第一节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的成书及其引书
        一、《周礼疑义举要》的成书经过与缘由
        二、《周礼疑义举要》引书研究
    第二节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的体例与诠释特点
        一、《周礼疑义举要》的体例
        二、《周礼疑义举要》的诠释特点
第七章 江永三礼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与地位
    第一节 江永《礼书纲目》古礼重构对清代的影响
        一、对秦蕙田《五礼通考》之影响
        二、对黄以周《礼书通故》之影响
    第二节 江永的三礼诠释的总体特点及影响
        一、江永三礼学诠释的总体特点
        二、江永礼学考据学风对皖派礼学的影响
        三、江永三礼学的贡献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唐鉴》版本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邵廷采的学术与文学[D]. 田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方垧及其《方学博全集》研究[D]. 顾成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北宋学人唐史论专书研究[D]. 梁瑾. 云南大学, 2019(03)
  • [4]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D]. 丁帅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研究[D]. 陈恒新. 山东大学, 2018(12)
  • [6]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D]. 朱丽华. 吉林大学, 2017(06)
  • [7]史家学识与台谏手段 ——范祖禹《唐鉴》史学特色论析[D]. 谷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袁祖光及其戏曲研究[D]. 张茜茜. 安徽大学, 2017(08)
  • [9]从《唐鉴》看作者范祖禹的历史观[D]. 刘潇雨.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江永的三礼学研究[D]. 武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唐鉴》各版本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