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历史街区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

现代城市历史街区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

一、关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曾月,崔珩[1](2021)在《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慈寺街区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介绍了大慈寺街区的历史文化脉络,然后分析了历史文化的变迁对于大慈寺街区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大慈寺街区现状,通过分析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变迁的反作用总结了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文化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城市布局的变化、引入新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而城市的发展也不断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提升了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李想[2](2021)在《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旧街区往往面临着肌理破损、基础设施陈旧、交通不畅等问题。旧街区的整体保留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整体拆除又磨灭了城市记忆,如何修补这些破损的街区肌理、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城市更新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旧街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织”和“补”,可以在更新街区的同时保留最有价值的记忆。本文立足于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选取了符合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的“织补”策略,并将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图文资料的整理,从三堡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街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街区独特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道路交通、文化记忆、建筑遗存等角度对三堡街区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三堡街区存在如街巷凋敝、商业败落、交通不畅、文化凋零、建筑残损严重等问题,导致街区活力丧失。通过比对研究,明确了“织补”策略在三堡街区的可实施性,并对三堡街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针对街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肌理修复、产业升级、道路疏通、文化重塑、建筑的植入和修复等更新策略。在提出上述更新策略的基础上,对三堡街区进行了概念性的规划设计,并从街区、建筑、景观三个层面落实“织补”策略,以达到街区活力再生的目的。通过对三堡街区的现状特征的研究,对“织补”策略的架构,并落实“织补”策略在土地利用、产业结构、道路交通、文化记忆、建筑遗存等方面的运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堡街区所面临的现状问题,使街区达到全方位的更新,进而印证“织补”策略的可实施性。本文提倡在尊重街区自身特色、保留地方记忆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更新,有利于促进“织补”策略在旧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为城镇旧街区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姚枚妗[3](2021)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是街区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城市历史痕迹,需引起重视。然而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矛盾化致原有植物景观风貌遭受破坏,故通过深入分析其中植物景观以期对其他历史街区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思路与建议。首先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将街区按功能分为居住型、商业型和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并根据调研分析各选取一处典型街区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调研测绘、访谈以及对比总结的方式对以下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一、街区植物景观整体分析,包括植物植物种类、群落分析等;二、从造园要素与植物景观关系将植物景观分为建筑和街巷周边植物景观,街巷周边植物景观根据线和点分为街巷道路植物景观和街旁绿地植物景观。通过两个层面的研究,总结得出:一、街区植物景观整体分析层面:科属种上街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整体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植物群落结构类型较少;植物整体风貌展现以点缀为主的低密度种植且形式单一;植物景观特色主要集中于乔木层且注重个体风貌的展现;植物季相特征不明显,并非依赖于群体色彩;大多植物景观文化氛围较佳。二、造园要素与植物景观关系层面:建筑周边多应用树姿优美季相丰富型大乔、枝叶纤细体型轻巧型小乔以及色叶丰富形态紧凑型灌木等树种。民居建筑周边植物景观特色为“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商业建筑周边植物景观以精致巧妙的多元化为特色。街区内外、主次道路植物景观的差异体现在植物景观氛围的营造上。街旁绿地主要分布于街区出入口处、街巷交叉口等区域,植物景观的营造具辨识度和代表性。整体上,民居型街区植物景观“重商业、轻民居”,商业型街区植物景观差异化显着;文化型街区植物景观整体性较强、地域性特色突出。最终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1)严格统一布局,统筹全局;(2)巧借立地条件,因地制宜;(3)梳理街巷特色,分级保护;(4)深度重点优化,查漏补缺;(5)科学植物配置,动态保护;(6)挖掘植物文化,丰富底蕴。

杨晟[4](2020)在《杭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杭州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名录。在过去的20年间,杭州已经成功地在主城区抢救并保护了336处、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完整保留了26处,总占地面积达416.82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凝聚着城市历史风貌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容器,它既要保持街区内传统街巷肌理、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还要满足当代人对建筑空间的现代化使用需求,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杭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概念明晰、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和问题,解读历史文化街区的层级特征,挖掘出富有活力空间所具备的条件,构建适应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的策略体系,并以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完成从理论研究、设计策略到项目实践的转换、验证。论文得出结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从功能模式、开发模式、更新方式、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归纳总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杭州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特征进行解析,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多层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全文由六章组成:首先,指出杭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全国研究是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普遍性,明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并用导图的方式直观展示论文框架。接着,总结国内外学者理论,通过国内外案例解析,阐述其开发模式,更新方式,空间结构特征等多方面内容。然后,通过杭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从多维度解析已建成街区特征,并发现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建立多层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并通过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全文总字数为66957字,图表146幅(其中图131幅,表15幅)。

江挺[5](2019)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三坊七巷为例》文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建筑、街巷景观、人文内涵等均生动展现了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然而,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开发问题也受到了巨大挑战。作为闽都商业文化窗口的三坊七巷,承担着传承与弘扬福州历史的重要作用,因此,整合当地资源,促进商业创新开发,成为了三坊七巷街区新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街区商业创新开发依托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在开发过程中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既能赋予街区全新内涵,又能为街区商业开发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街区的商业创新为切入点,借助文献收集、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街区开发中商业的价值主张与服务定位、价值创造与传递以及街区价值获取等最为关键的三个发展因素,研究了三坊七巷商业的开发策略及模式创新问题。通过对三坊七巷街区状况、商业开发及存在问题的梳理,运用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提出了街区商业开发的创新思路和创新途径。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街区的商业发展研究较为关注,涉及街区产品、商业业态及商业化等系列问题,但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较少。论文正是立足街区商业开发的现实问题,针对三坊七巷商业开发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模式创新问题,并针对商业开发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相应建议,这将强化三坊七巷商业定位及商业业态创新规划,促进三坊七巷街区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商业特色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式参考,同时对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创新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演绎意义。

贾圆洁[6](2019)在《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统街巷空间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街巷空间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人们生活交流的基本场所。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区域特色逐渐趋于同一性,传统街巷空间更是面临着历史文脉断裂、文化内涵丧失等诸多难题。本文是以人的行为活动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人在街巷空间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探索能够体现传统街巷空间特色的系统的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街巷空间中,通过分析街巷空间中“物”的构成,例如公共艺术小品、城市家具等视觉元素,用公共艺术设计手法介入传统街巷,还原空间场所中“事件”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营造策略。在城市快速扩张改造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虽然对公共艺术的美化功能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仍旧忽略了公共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公共艺术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依托于特定的空间和场所而存在,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都对公共艺术最终的呈现形态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段,重新营造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传统街巷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总共分为五章。首先以公共艺术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理论,引入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理论为支撑。其次针对传统街巷的形态分类、物质构成等客观要素,同时对比分析国内外街巷空间公共艺术的现状,厘清我国当前街巷空间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公共艺术设计手法,以此更好地营造具有特色氛围的街巷空间。最后实地调研分析能够代表杭州特点的大井巷,汇总调研现状,从案例分析中提取可借鉴的设计手法,为杭州传统街巷空间的发展总结出具有参考性的设计思路。

罗亨斌[7](2018)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向前有序推进,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然而在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中,发生了很多破坏性的开发改造,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慢慢地湮灭消失。另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社会背景、生活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好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选取合适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手段,特别是理清保护与利用,拆除与整饬,保护与修复的区别,从而可以更好地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等区分并结合起来,既不失历史文化底蕴,又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总结相应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措施,运用调查研究、层次分析、实例分析、总结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及手段,分别对保护和利用建立了现状评价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结合形成了综合评价体系,选取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案例分析,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得出评价结果,从普查建档、规划方案落地、整体风貌保护、街区道路梳理、历史建筑修复、搬迁策略制定、更新资金筹措、产权关系调整、配套设施完善和居民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实例研究,作为今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参考。

邓宇霄[8](2018)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城市原生街区更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愈发相似,甚至一年中的节日也都变得索然无味,城市和城市之间越来越像,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开始逐渐失去原有的地域文化。中国城市街区设计中大多研究如何通过城市街区设计去刺激经济发展,少有学者对怎样的城市街区设计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行研究。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空间,而是身处其中的人的生活,如果文化是可以被消费的,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严重资不抵债,需要清算了。在以下的论述中,作者将把地域文化看作一株花;把城市街区看作是花盆,探究怎样的花盆(城市街区设计)才能长出茂盛的花朵(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第一章将针对影响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地域文化的外在特征以及内在要素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第二章将针对当代地域文化的衰落现象进行进行解析,用三个具有较强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商业街区实例来分析城市街区的变迁与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衰落的关系。第三章主要就地域文化对当代城市中长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及意义进行分析及阐述。第四章将对前文结论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原生街区”这一适合地域文化保持、发展、繁荣的城市街区设计概念,并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分级及特征进行阐述说明。第五章则是以国际化背景下,运用“原生街区”这一概念,促进杭州地域文化发展,并为杭州城市街区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供参考。

王晓亚[9](2018)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城市某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反映了地方自然与人文特征,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地方文化与特色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街区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之后,往往成为城市底层百姓生活的聚落,存在人口过密、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脏乱以及私搭乱建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内部环境条件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街区逐渐走向衰败。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街区内部的历史文物与古迹随时面临被破坏的风险。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城市复兴与城市发展的意义。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进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与整治措施。然而,由于保护观念的偏差、多方利益的驱使等,在实际保护整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处理方法不当导致街区传统格局与风貌被破坏、过度开发导致街区纯商业化、一味追求复原导致街区缺乏活力等,这些都致使街区无法真正走向复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与街区自身发展,以全局的视角,总结与构建了较为全面、具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走向复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参考,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向,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情况的总结,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此外,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类型及特征、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组成、空间特性进行阐述,使读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归纳为两大方面——实体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改造(包括空间格局的梳理与整合、内外交通组织、空间序列组织、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景观系统设计)及街区功能的更新与拓展,使读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有了较为系统化的认识,并为接下来的案例调研分析与策略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另外,笔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包括有机更新理论、类型学理论、场所精神理论、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及环境行为学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它们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指导意义,为接下来案例调研分析与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案例调研分析:基于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笔者选取了国内三个比较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案例——重庆磁器口古镇、成都宽窄巷子、杭州南宋御街,对它们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案例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从空间格局的梳理与整合、内外交通组织、空间序列组织、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景观系统设计及街区功能更新与拓展六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进行了总结,从而为本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3)策略的总结与构建:笔者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调研分析,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及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格局的梳理与整合、内外交通组织、空间序列组织、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景观系统设计及街区功能更新与拓展六方面总结并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具体策略:(1)空间格局的梳理与整合,包括对传统街巷形态的保护与完善、街区内部功能的布局与街区内外环境资源的整合;(2)内外交通组织,一方面要处理好街区与外部城市道路之间的连接、街区与公共客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停车场的设置问题,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达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流线进行合理组织,提高内部空间的通达性与安全性;(3)空间序列组织,根据场地情况,通过节点设置营造“起、承、转、合”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多元化业态与活动的引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避免游客产生单调与乏味感,使其保持充足的游览兴趣;(4)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根据街区建筑的历史价值、保存程度等对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并注意尺度关系的把握与适宜材料、技术的使用;(5)景观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街巷铺装、植物、店面店招、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设计,应注意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展示地方文化与特色,在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要与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并且,对服务性景观设施的设计,如垃圾桶、座椅等,在形式、大小、数量等方面应充分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同时,街区景观设计鼓励现代创意的发挥与适宜材料、技术的使用。另外,通过对街区中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可将其作为景观元素来展示;(6)街区功能的更新与拓展,要从城市发展、区域性及同类街区职能分工、街区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职能定位,考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需求,统筹街区的文化、商业、旅游等功能的发挥,通过适宜的、多元化的业态与活动引入,激发街区活力。

杨泊与[10](2017)在《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研究 ——以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是城市魅力形象的代表,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们对城市街区景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时下的各类街区景观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日程,通过对老旧的特色街区景观进行模式化改造,使得街区功能重新焕发活力,延续城市文化记忆。虽然特色街区景观改造如火如荼地发展,但是在当前景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街区景观整体性缺失、改造手法单一、动态性不足等矛盾,这需要相关城市工作者提升对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更新和改造的认识,在深层次挖掘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开发,寻找符合地域性特色的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文献资料查找对国内外城市特色街区的发展路径分析研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案例研究借鉴,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如下:一、目前城市街区景观改造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局限在历史街区景观范围,本文针对这一局限,将其改造范围拓展至城市特色街区,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在城市特色街区景观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实际案例对分类体系加以说明;二、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的整理,将当前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分为创意产业改造模式、体验消费改造模式、文化旅游改造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对四种改造模式的特征和构成因子进行分析说明,为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提供相关依据;三、以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为例,将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应用到实践中。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理清思路,明确主题方向,以科学有效分方法有序开展,并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完善,有机更新、动态更新并使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拓展至长远的未来发展。

二、关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慈寺街区历史文化脉络
    1.1 大慈寺街区历史脉络
    1.2 大慈寺片区的文化脉络
        1.2.1 悠久深远的佛教文化
        1.2.2 商业文化积淀厚重
        1.2.3 大慈寺片区文化变迁
2 文化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 城市布局
    2.2 城市功能
    2.3 城市生活
3 城市发展对文化变迁的反作用
    3.1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3.2 有利于提升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
    3.3 凸显独特的地域文化
4 结语

(2)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案例研究
    2.1 街区更新的政策与策略
        2.1.1 街区更新的政策
        2.1.2 街区更新的策略
    2.2 “织补”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织补”的形成与发展
        2.2.2 “织补”的内容
        2.2.3 “织补”的类型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更新项目
        2.3.2 南京门东历史街区更新项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堡街区特征解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环境
    3.2 历史文化背景
        3.2.1 历史沿革
        3.2.2 文化背景
    3.3 景观环境特征
        3.3.1 自然环境
        3.3.2 人工环境
    3.4 街巷特征
        3.4.1 街巷结构
        3.4.2 街巷节点
        3.4.3 街巷尺度
    3.5 建筑特征
        3.5.1 建筑平面
        3.5.2 建筑屋顶
        3.5.3 建筑立面
        3.5.4 建筑结构
        3.5.5 建筑构造
        3.5.6 建筑装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堡街区现状问题及更新策略
    4.1 三堡街区现状问题
        4.1.1 土地利用问题——肌理破损
        4.1.2 产业结构问题——商业败落
        4.1.3 道路交通问题——交通不畅
        4.1.4 文化记忆问题——文化凋零
        4.1.5 建筑现状问题——残损严重
        4.1.6 三堡街区问题总结
    4.2 三堡街区更新策略
        4.2.1 土地利用策略——肌理修复
        4.2.2 产业结构策略——产业升级
        4.2.3 道路交通策略——道路疏通
        4.2.4 文化记忆策略——文化重塑
        4.2.5 建筑策略——修复与植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堡街区更新设计
    5.1 更新理念构思
        5.1.1 织补策略的引入
        5.1.2 更新的基本原则
        5.1.3 更新范围的划定
        5.1.4 更新内容的控制
    5.2 街区更新设计
        5.2.1 总体布局
        5.2.2 规划结构
        5.2.3 功能分区规划
        5.2.4 交通系统规划
        5.2.5 公共设施规划
    5.3 建筑更新设计
        5.3.1 新建筑的植入
        5.3.2 既有建筑的修复
    5.4 景观更新设计
        5.4.1 景观设计构思
        5.4.2 连续的绿地系统
        5.4.3 连续的公共空间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三堡街区典型建筑一览表
致谢

(3)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逐渐消退的现状
        1.1.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
        1.1.3 延续历史文化植物景观的急迫性
        1.1.4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提供发展机遇
        1.1.5 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1.2 相关概念、理念及法规
        1.2.1 概念
        1.2.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念
        1.2.3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2.4 杭州市相关法规条例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
        1.3.2 国外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
        1.4.2 实地调研
        1.4.3 访谈调查
        1.4.4 分析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梳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现状
        1.5.2 分析总结对比不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
        1.5.3 探究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6 研究框架
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2.1 现状与分类
    2.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整体概况
        2.2.1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2.2.2 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2.2.3 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
3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案例分析
    3.1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3.1.1 概况
        3.1.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1.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1.4 街巷周边植物分析
        3.1.5 小结与建议
    3.2 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3.2.1 概况
        3.2.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2.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2.4 街巷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2.5 小结与建议
    3.3 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
        3.3.1 概况
        3.3.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3.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3.4 街巷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3.5 小结与建议
    3.4 对比与总结
4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与建议
    4.1 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
        4.1.1 维持植物景观风貌整体性及延续性
        4.1.2 融入地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宣扬
        4.1.3 以人为本激发街区植物景观活力
    4.2 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4.2.1 严格统一布局,统筹全局
        4.2.2 巧借立地条件,因地制宜
        4.2.3 梳理街巷特色,分级保护
        4.2.4 深度重点优化,查缺补漏
        4.2.5 科学植物配置,动态保护
        4.2.6 挖掘植物文化,丰富底蕴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A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名录
附录B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立体绿化植物推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杭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杭州是中国金名片
        1.1.2 历史街区刻印杭州历史文化脉络
        1.1.3 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困境
        1.1.4 学术界对历史街区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历史街区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2.1.2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2.2 历史街区相关案例实践
        2.2.1 国外历史街区案例实践
        2.2.2 国内历史街区案例实践
    2.3 历史街区案例解析
        2.3.1 历史街区开发模式
        2.3.2 历史街区更新方式
        2.3.3 历史街区空间结构特征
        2.3.4 历史街区街巷尺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杭州主城区历史街区特征解析
    3.1 杭州主城区历史街区研究概要
    3.2 宏观层面——历史街区是城市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3.2.1 历史街区与城市的过渡
        3.2.2 城市与历史街区的功能
    3.3 中观层面——历史街区是日常生活的载体
        3.3.1 街巷空间的层级性
        3.3.2 街巷空间的功能性
        3.3.3 街巷空间的活动性
    3.4 微观层面——建筑界面是历史街区的展现
        3.4.1 建筑界面的多样性
        3.4.2 建筑界面的标示性
    3.5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4.1 设计目标及设计策略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策略及框架
    4.2 现状研究
        4.2.1 基本信息收集
        4.2.2 现场调查
        4.2.3 民意收集
    4.3 宏观策略
        4.3.1 历史街区的边界塑造
        4.3.2 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
        4.3.3 历史街区的空间修补
    4.4 中观策略
        4.4.1 街巷空间的交通完善
        4.4.2 街巷空间的节点打造
        4.4.3 街巷空间的公共空间
    4.5 微观策略
        4.5.1 建筑界面的立面优化
        4.5.2 建筑界面的节点设计
        4.5.3 建筑界面的人文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杭州市拱墅区大兜路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5.1 大兜路历史街区更新设计背景
    5.2 大兜路历史街区现状研究
        5.2.1 街区区位
        5.2.2 实地调研
        5.2.3 民意收集
        5.2.4 现状研究总结
    5.3 大兜路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5.3.1 宏观策略——重塑边界,再造功能
        5.3.2 中观策略——交通梳理,节点再生
        5.3.3 微观策略——节点打造,建筑更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归纳总结
        6.1.2 杭州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特征解析
        6.1.3 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6.1.4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实践
    6.2 研究创新点
        6.2.1 历史文化街区特征解析
        6.2.2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首批24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附录2 首批10 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附录3 杭州主城区26 处历史街区整治研究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5)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三坊七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模式创新兴起的现实背景
        1.1.2 商业模式创新流行的价值意义
        1.1.3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契机平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案例点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国外街区相关概念演变
        2.1.2 国内街区类似概念界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开发模式研究
        2.2.2 价值研究
        2.2.3 商业研究
        2.2.4 商业模式管理理论
        2.2.5 国外相关研究小结
    2.3 国内相关研究
        2.3.1 开发模式研究
        2.3.2 价值研究
        2.3.3 商业研究
        2.3.4 商业模式管理理论
        2.3.5 国内相关研究小结
    2.4 本章小结
        2.4.1 研究评价
        2.4.2 研究展望
第3章 相关研究理论
    3.1 街区商业模式运用逻辑
        3.1.1 街区商业模式框架
        3.1.2 街区商业模式盈利特征
        3.1.3 街区商业模式战略意义
    3.2 街区商业模式的分类
        3.2.1 街区商业模式的一般分类
        3.2.2 街区商业模式的其他分类
    3.3 街区商业模式创新
        3.3.1 街区商业定位
        3.3.2 街区商业开发系统
        3.3.3 街区关键资源能力
        3.3.4 街区盈利模式
        3.3.5 街区资金流结构
        3.3.6 街区商业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坊七巷状况概述
    4.1 三坊七巷概况
    4.2 三坊七巷旅游资源特征
        4.2.1 从不同历史时期分析
        4.2.2 从地理环境分析
        4.2.3 从历史功能分析
        4.2.4 从历史文化及商业价值分析
    4.3 三坊七巷街区发展历程
        4.3.1 形成期
        4.3.2 发展期
        4.3.3 繁荣期
        4.3.4 近现代以来的变迁
        4.3.5 近十年来的保护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坊七巷商业开发模式及存在问题
    5.1 商业开发概述
    5.2 商业开发阶段模式探讨
        5.2.1 单纯利用当地核心资源阶段
        5.2.2 商业模式调整阶段
        5.2.3 注重利用价值主张发展阶段
        5.2.4 主要关注客户细分开发阶段
    5.3 三坊七巷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5.3.1 街区商业开发调查
        5.3.2 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模式的调查认知、创新思路及创新途径
    6.1 调查认知分析
        6.1.1 居民、商户对商业创新开发的看法
        6.1.2 商业开发认知小结
    6.2 创新思路
        6.2.1 理念创新
        6.2.2 特色规划
        6.2.3 多方联动
    6.3 创新途径
        6.3.1 商业开发构想
        6.3.2 商业创新途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2.1 商业模式创新的调控机制
        7.2.2 社区居民参与的相关制度
        7.2.3 商业模式创新的交易平台
    7.3 未来展望
        7.3.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
        7.3.2 商业模式创新的多视角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关于三坊七巷商业开发与模式创新的调查问卷
附录Ⅱ 人群基本情况
致谢

(6)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统街巷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境”——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影响因素
    2.1 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2.1.1 空间与场所
        2.1.2 场所精神理论
        2.1.3 “场所精神”理论对更新传统街巷空间的启示
    2.2 传统街巷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联系
        2.2.1 关于公共艺术的简况与发展
        2.2.2 公共艺术介入传统街巷空间
    2.3 人的行为活动
        2.3.1 行为活动的产生
        2.3.2 人的行为分析
        2.3.3 街巷空间对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场”——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分析
    3.1 传统街巷空间的界定
        3.1.1 传统街巷空间的概念
        3.1.2 传统街巷空间的起源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1.4 本文的传统街巷空间
    3.2 传统街巷空间的分类
        3.2.1 沿河街巷
        3.2.2 胡同里弄
        3.2.3 普通街巷
    3.3 传统街巷空间的物质构成
        3.3.1 街巷空间的肌理
        3.3.2 街巷空间的形态
        3.3.3 街巷空间的尺度
        3.3.4 街巷空间的公共节点
    3.4 传统街巷空间的界面分析
        3.4.1 街巷空间的顶界面
        3.4.2 街巷空间的侧界面
        3.4.3 街巷空间的底界面
    3.5 传统街巷空间的功能
        3.5.1 交通功能
        3.5.2 经济功能
        3.5.3 文化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街巷空间的公共艺术营造方法
    4.1 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构成要素
        4.1.1 视觉要素
        4.1.2 听觉要素
        4.1.3 触觉要素
        4.1.4 嗅觉要素
        4.1.5 心理体验
    4.2 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体现形式
        4.2.1 形——物体的形态
        4.2.2 色——色彩的特质
        4.2.3 质——材料的表达
        4.2.4 光——虚实交替的意境
    4.3 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4.3.1 整体性原则
        4.3.2 地域性原则
        4.3.3 互动性原则
        4.3.4 人性化原则
    4.4 传统街巷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营造策略
        4.4.1 空间主题性
        4.4.2 内容历史性
        4.4.3 载体多样性
    4.5 国内外案例比较与启示
        4.5.1 国外案例分析
        4.5.2 国内案例分析
        4.5.3 案例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传统街巷空间的思考与探索
    5.1 场所认识——以大井巷为例
        5.1.1 历史文化
        5.1.2 街巷格局
    5.2 要素分析
        5.2.1 区位分析
        5.2.2 交通流线分析
        5.2.3 视线分析
    5.3 大井巷调研分析
        5.3.1 大井巷公共艺术品现状
        5.3.2 大井巷城市家具现状
    5.4 方案设计
        5.4.1 设计理念
        5.4.2 设计元素
        5.4.3 设计构思
        5.4.4 方案呈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现状
        1.1.2 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2.2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
    2.4 借鉴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内容要点分析及现状评价
    3.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3.1.1 普查建档
        3.1.2 分级归类
        3.1.3 规划设计
        3.1.4 社会参与
    3.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评价及分析
        3.2.1 保护评价要素及其关系
        3.2.2 保护评价要素的权重
        3.2.3 保护评价体系建立
    3.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3.3.1 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
        3.3.2 城市文化生态和动态保护
        3.3.3 内部发展和外部开发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历史文化街区利用的内容要点分析及现状评价
    4.1 历史文化街区利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4.1.1 商业规划
        4.1.2 功能提升
        4.1.3 整饬修复
        4.1.4 运营管理
    4.2 历史文化街区利用的现状评价及分析
        4.2.1 利用评价要素及其关系
        4.2.2 利用评价要素的权重
        4.2.3 利用评价体系建立
    4.3 历史文化街区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4.3.1 整体循环利用
        4.3.2 重保护促发展
    4.4 本章小结
5. 杭州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实例分析
    5.1 杭州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5.2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特色和现状分析
        5.2.1 概况特色
        5.2.2 现状分析
    5.3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主要内容
        5.3.1 保护主要内容
        5.3.2 利用主要内容
    5.4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
        5.4.1 综合评价体系及分析
        5.4.2 定性分析
        5.4.3 定量评价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措施建议
        5.5.1 整体措施
        5.5.2 分区措施
        5.5.3 商业旅游布局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8)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城市原生街区更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2.1 代表性地域文化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2.1.1 代表性地域文化的分布及特点
        2.1.2 地域文化的主要形成条件探究
    2.2 地域文化的外在特征
        2.2.1 地理风貌
        2.2.2 方言
        2.2.3 饮食
        2.2.4 民俗节庆
        2.2.5 地域民居
        2.2.6 城市格局
    2.3 地域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
        2.3.1 政治—经济—文化联动性
        2.3.2 聚集效应
        2.3.3 排他效应
        2.3.4 历史性与时代性
        2.3.5 传播与演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地域文化的衰落及原因探究
    3.1 地域文化衰退的典例分析
        3.1.1 北京地域文化与南锣鼓巷
        3.1.2 成都地域文化与宽窄巷子
        3.1.3 杭州地域文化与河坊街
    3.2 旧有城市格局的破坏与文化造血功能的丧失
        3.2.1 历史上地域文化与城市格局的关系
        3.2.2 旧有城市格局的瓦解与混乱
        3.2.3 城市文化造血功能的丧失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判断地域文化竞争力强弱的特征
    4.2 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3 地域文化对改善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
    4.5 地域文化帮助城市突破物理条件下的发展瓶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生街区概念、层级及作用研究
    5.1 原生街区概念
    5.2 原生街区的分级标准及特征
        5.2.1 一级原生街区特点
        5.2.2 二级原生街区特点
        5.2.3 三级原生街区特点
        5.2.4 四级原生街区特点
    5.3 具有生命力的原生街区的特征
        5.3.1 具有时代代表性
        5.3.2 具有地域代表性
        5.3.3 形成的聚落文化具有独特性
        5.3.4 具备足够的经济内循环控制能力
        5.3.5 常住者传承了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且处于主体地位
    5.4 原生街区对地域文化的促进作用
    5.5 原生街区与一般性居住区的区别与联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生街区案例研究
    6.1 国际化改造下的杭州
        6.1.1 面向国际化的杭州城市改造
        6.1.2 以五柳巷为代表的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
    6.2 杭州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6.2.1 杭州地域文化的外在特征
        6.2.2 杭州地域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
    6.3 促进杭州地域文化发展的原生街区设计策略
        6.3.1 杭州河坊街的历史
        6.3.2 建国后河坊街的改造升级
        6.3.3 消耗城市品牌的河坊街
        6.3.4 河坊街的升级与改造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与国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
        1.1.2 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现状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
        1.1.3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暴露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国际宪章和宣言
        1.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2.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认识
    2.1 相关概念
        2.1.1 历史文化街区
        2.1.2 保护与更新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2.2.1 原貌维护型街区
        2.2.2 传承延续型街区
    2.3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组成
        2.3.1 建筑空间
        2.3.2 道路空间
        2.3.3 节点空间
        2.3.4 绿化及水体空间
    2.4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
        2.4.1 物质与非物质共存的空间
        2.4.2 历史感与地域性同在的空间
        2.4.3 体现市井文化的生活空间
        2.4.4 以场所精神为核心的空间
    2.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涉及内容
        2.5.1 实体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改造
        2.5.2 街区功能的更新与拓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
    3.1 有机更新理论
    3.2 类型学理论
    3.3 场所精神理论
    3.4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
    3.5 环境行为学理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调研与分析
    4.1 重庆磁器口古镇
        4.1.1 街区概况
        4.1.2 保护与更新措施
        4.1.3 案例特色总结
    4.2 成都宽窄巷子
        4.2.1 街区概况
        4.2.2 保护与更新措施
        4.2.3 案例特色总结
    4.3 杭州南宋御街
        4.3.1 街区概况
        4.3.2 保护与更新措施
        4.3.3 案例特色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5.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5.1.1 传统空间秩序的保护与延续
        5.1.2 传统街区风貌的统一与协调
        5.1.3 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延续
        5.1.4 街区活力的激发与再生
    5.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5.2.1 历史文脉原真性原则
        5.2.2 空间结构整体性原则
        5.2.3 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5.2.4 公众参与性原则
    5.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5.3.1 空间格局的梳理与整合
        5.3.2 内外交通组织
        5.3.3 空间序列组织
        5.3.4 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5.3.5 景观系统设计
        5.3.6 功能更新与拓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研究 ——以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发展的机遇
        1.1.2 时代背景下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发展的矛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2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发展历史
        2.1.1 国外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发展历史
        2.1.2 我国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发展历史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景观与城市景观
        2.2.2 城市街区与城市特色街区
        2.2.3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
        2.2.4 改造模式
        2.2.5 相关概念整合
    2.3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分类
        2.3.1 城市特色街区分类
        2.3.2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分类
        2.3.3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分类体系的运用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2.4.2 景观整体性理论
        2.4.3 有机更新理论
        2.4.4 动态性更新思想
        2.4.5 基础理论集成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
    3.1 创意产业改造模式
        3.1.1 创意产业改造模式内涵
        3.1.2 创意产业改造模式特征
        3.1.3 创意产业改造模式构成因子
        3.1.4 案例分析
    3.2 体验消费改造模式
        3.2.1 体验消费改造模式内涵
        3.2.2 体验消费改造模式特征
        3.2.3 体验消费改造模式构成因子分析
        3.2.4 案例分析
    3.3 文化旅游改造模式
        3.3.1 文化旅游改造模式内涵
        3.3.2 文化旅游改造模式特征
        3.3.3 文化旅游改造模式构成因子分析
        3.3.4 案例分析
    3.4 综合开发模式
        3.4.1 综合开发模式内涵
        3.4.2 综合开发模式特征
        3.4.3 综合开发模式构成因子分析
        3.4.4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应用
    4.1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相关背景分析
        4.1.1 宁波城市的形象分析
        4.1.2 老外滩特色街区的区位分析
        4.1.3 老外滩特色街区的历史背景分析
    4.2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空间营造分析
        4.2.1 老外滩特色街区空间的尺度
        4.2.2 老外滩特色街区空间的肌理
        4.2.3 老外滩特色街区空间的界面
    4.3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分析
        4.3.1 中西方建筑的融合
        4.3.2 宁波近代商帮文化展示地
        4.3.3 外来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4.4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功能特性分析
        4.4.1 生态公园区
        4.4.2 休闲娱乐区
        4.4.3 博物馆区
        4.4.4 办公区
        4.4.5 历史文化保护区
        4.4.6 滨水漫步区
    4.5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选择
        4.5.1 模式特征对照分析
        4.5.2 模式构成因子对照分析
    4.6 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提升策略
        4.6.1 街区文化记忆转化策略
        4.6.2 动态性改造策略
        4.6.3 多元化合作开发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5.4 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关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J]. 曾月,崔珩. 绿色科技, 2021(23)
  • [2]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D]. 李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姚枚妗.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4]杭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杨晟.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9)
  • [5]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三坊七巷为例[D]. 江挺. 厦门大学, 2019(02)
  • [6]公共艺术视角下的传统街巷空间更新研究[D]. 贾圆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研究[D]. 罗亨斌. 浙江大学, 2018(01)
  • [8]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城市原生街区更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邓宇霄.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9]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王晓亚. 西南大学, 2018(01)
  • [10]城市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模式研究 ——以宁波老外滩特色街区为例[D]. 杨泊与.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现代城市历史街区出路探讨——以杭州“河坊街”和“大井巷”街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