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要点

论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要点

一、论地方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肖玉杰[1](2021)在《理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融合路径探索》文中指出相对于创新创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双创"成果的"保护伞",高校"双创"教育融入知识产权教育,可为"双创"保驾护航。理工科大学生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理工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相融合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尤为必要。

戚晓思[2](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王章豹,郑筱,李杨,黄驰[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时代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被贯穿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章立足"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以H大学630名理工科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分别从"三个维度"和"四个层面",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几点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和机制。

刘斯亮[4](2021)在《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在校大学生人数连续17年上涨,“就业难”成为近几年毕业季常态化的主题。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择业就业面临着更多竞争压力的同时对自身的期待和要求也在水涨船高,所以,如何提高自身差异化竞争力,以在各式各样的工作机会中做出最有利于长远职业发展的选择,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十分看重的问题。基于此,职业发展培训行业应运而生。由于职业发展培训行业兴起时间短,目标用户消费习惯还在养成,市场需求开发程度目前不到40%,因此优化培训产品的设计、运营与推广,最大化激活市场潜力,满足大学生用户需求,成为了行业持续探索的方向。B公司的职业发展培训产品较有代表性,起步早、理念新、有良好的口碑积累。2013年经历了业务顶峰,但由于面对迅猛增长的培训需求,产品标准化、产能规模化和市场推广有效化的问题无暇应对解决,业务迅速回落,尤其过去数年大量新生的差异化定位培训产品抢占市场,B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基于ADDIE模型、长尾理论、商业模式画布及消费者旅程地图四个工具,从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的产品设计、产品定位、产品运营及产品推广四方面入手,分析问题所在及成因,制定相应优化方案。希望基于本研究,一方面帮助B公司更市场导向的探索提效增收之道,另一方面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思路。

姚伟[5](2020)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社会各领域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供给侧改革也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供给侧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供需双方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理工科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方面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依托理学院围绕双创型人才培养已经开展的工作成果,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氛围培育、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创新培育模式,力求形成对理工科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培育、双创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成果。

谭娇[6](2020)在《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研究 ——以SN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主要根据现在每年高校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就业竞争大,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出现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95后”“00后”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样化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研究。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就业指导服务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学生满意度、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概念,以顾客满意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把学生作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编制了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问卷。以SN大学为例,探究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的情况,并且对SN大学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情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针对SN大学就业指导服务现存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地方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本文中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问卷分为五个维度,即就业指导服务理念与机制、内容与形式、设施条件、师资队伍、服务管理。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SN大学的学生满意度属于中等观测者,各纬度的满意度也不高。其次,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有显着差异。为了更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抽样访谈,探究SN大学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不高的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构建就业指导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制度环境、构建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师资队伍、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和完善设施条件6个方面的对策。

夏远[7](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赵楚鑫[8](2020)在《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愈加地受到重视,数字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未来工作技能的培养方面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数字素养,但在其学习过程及学校的课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本文从数字素养的七个领域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省本科层次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做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在数字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存在计算机技能发展不充分、缺少线上交流及合作、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安全意识不足、网络道德素质较低等问题,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优秀案例寻找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联系国内外的优秀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方瑶瑶[9](2020)在《《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工程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得以发展的基本支持,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生则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新生力量,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的培养水平决定了其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承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具备一名合格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等。在国际工程教育界,《悉尼协议》作为一项针对三年制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协议,对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其的评估体系也尚未建设完善,而评估是促进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针对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评估也应得到重视。本研究依据成果评价理论,首先,通过对《悉尼协议》的分析和文献的指标形成了指标要素池。其次,根据专家评分的结果,对指标要素池进行删减与合并,构成了初步的《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然后,依据初步形成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进行实证验证,通过实证的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最终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最终的《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随后,选取河南省“1+X”证书试点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和本地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开展评价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开展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中,工程实践能力最弱、个人与专业能力次之。工程基础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较好。在工程实践能力上,安全意识是导致该一级维度整体得分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导致个人与专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信与独立、多任务处理能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案例支持结论。究其根本,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个人与专业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三大问题:校企合作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和多方监管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多方监管为横坐标,以高职高专院校、企业和国家为纵坐标的三维优化体系。通过高职高专院校的微观调控、企业的积极合作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及有力监管等措施,形成一条最优化的提升路径。

陈沛酉[10](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二、论地方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地方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理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融合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学科优势
2 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相对滞后
3 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滞后的原因
4 理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融合
5 结语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面质量管理
        二、高校音乐专业
        三、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已有研究启示
        二、已有研究局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搜集
        一、访谈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五、案例小结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五、案例小结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五、案例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一、项目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差异性比较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及价值选择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素质要求
    (三)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及期望
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一)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二)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创意和经验不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四)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五)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不力
    (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信心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4)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职业发展培训概念界定
        2.1.2 产品优化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ADDIE模型
        2.2.2 长尾理论
        2.2.3 商业模式画布
        2.2.4 消费者旅程地图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职业发展培训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产品优化研究现状
第3章 B公司所在行业情况及其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介绍
    3.1 职业培训行业情况
        3.1.1 职业培训所处的宏观环境
        3.1.2 职业培训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3 职业培训行业的产品情况
    3.2 B公司及其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介绍
        3.2.1 B公司基本介绍
        3.2.2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介绍
第4章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问题的调研分析
    4.1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的问卷调研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设计思路
        4.1.3 调研结果与分析
    4.2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存在的问题
        4.2.1 产品单一未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
        4.2.2 产品定位模糊
        4.2.3 产品运营流程过度依赖培训师
        4.2.4 产品推广与大学生群体消费习惯脱节
    4.3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负责人及核心用户的访谈调研
        4.3.1 访谈目的
        4.3.2 访谈内容
        4.3.3 访谈的总结与分析
    4.4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问题形成的原因
        4.4.1 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培训产品设计流程
        4.4.2 产品培训效果难以标准化
        4.4.3 团队分工及职责目标设定不合理
        4.4.4 产品与市场联动效果未进行整体规划
第5章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的优化方案
    5.1 方案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5.2 围绕大学生核心用户需求进行培训产品设计
        5.2.1 调整后的业务流程
        5.2.2 调整后的验收指标
    5.3 培训产品功能拆分构建多品类产品矩阵
        5.3.1 内容产品发挥长尾效应
        5.3.2 短程产品帮助衔接引流
        5.3.3 核心培训产品定位转型
    5.4 跨部门协作及项目制问责,提高运营效率
        5.4.1 市场人员
        5.4.2 运营人员
        5.4.3 培训师
    5.5 产品推广配套目标大学生市场制定活动方案
        5.5.1 结合用户标签设计主题市场活动
        5.5.2 围绕用户职业发展规律切入不同产品
    5.6 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不足
    6.3 未来展望
附录一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原消费者旅程地图
附录二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目标人群调研问卷
附录三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负责人访谈记录
附录四 :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核心用户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理工科双创型人才培养
二、高校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供需现状
    (一)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供给现状
        1. 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够,氛围供给不足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针对第一课堂的课程供给不足
        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针对学生的指导供给不足
        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不到位,成果转化的实践平台供给不足
    (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现状
        1. 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2. 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征
        3. 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基础
        4. 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导向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氛围供给:强化双创教育四个引领
    (二)课程供给: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师资供给:选优配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四)实践供给: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五)需求侧反馈:搭建需求-供给-反馈-再提高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高校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之上的再反思
    (一)数量至上与质量追求
    (二)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三)高校作为和外部支持
五、结论

(6)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研究 ——以S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
        (一) 选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国外就业指导服务研究
        (二) 国内就业指导服务研究
        (三) 学生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四)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三 概念界定
        (一) 地方师范院校
        (二) 就业指导服务
        (三) 学生满意度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理论基础
        (一) 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理论
        (二)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三) 顾客满意度理论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章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
    一 问卷设计
        (一) 问卷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二) 问卷评分标准
        (三) 问卷前测
        (四)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五) 研究对象分析
    二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描述统计
        (一) 服务理念与机制学生满意度描述统计
        (二) 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学生满意度的情况
        (三) 就业指导服务设施条件学生满意度情况
        (四) 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与形式学生满意度的情况
        (五)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学生满意度情况
    三 正态分布检验
        (一) 偏度、峰度
        (二) 数据的总体分布
    四 学生满意度在不同个体特征的差异性探究
        (一) 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性别上的差异性
        (二) 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检验
        (三) 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在生源上的差异性分析
        (四) 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五) 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在就业状况上差异性检验
    五 结果
第三章 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问题探究
    一 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存在偏差
    二 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
    三 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呈现层次不齐,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不合理
    四 就业指导服务的设施条件不够完善
        (一) 就业信息化建设与就业工作管理互动性不强
        (二) SN大学的就业信息渠道不流畅
第 四章 完善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建议
    一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
    二 构建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一) 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 打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 完善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一)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
        (二) 加大就业指导服务的宣传力度
    四 强大就业指导服务的师资队伍
        (一)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 增加就业指导服务教师队伍数量
    五 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一)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 增加择业观教育的内容
    六 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设施条件
第五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
    二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数字素养的相关内涵
        2.1.1 数字素养相关概念
        2.1.2 数字素养概念梳理
    2.2 数字素养的评估方法
        2.2.1 布莱顿学术人员框架
        2.2.2 欧洲数字素养框架
第三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
    3.1 调查对象、目的和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问卷的检验
    3.3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分析
        3.3.1 数据统计
        3.3.2 数字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3.3.3 数字素养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
        4.1.1 学生自身角度
        4.1.2 学校角度
        4.1.3 社会及国家政策角度
    4.2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计算机设备和操作领域问题的成因
        4.2.2 信息使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3 信息交流及共享方面问题的成因
        4.2.4 知识开发及创新方面问题的成因
        4.2.5 信息安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6 问题解决方面问题的成因
        4.2.7 网络道德素养方面问题的成因
第五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5.1 学生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5.1.1 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
        5.1.2 强化相关实践及培训
        5.1.3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的素质
    5.2 学校方面的辅助作用
        5.2.1 高校图书馆
        5.2.2 教师
        5.2.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5.2.4 学校软硬件设施
    5.3 社会层面的作用
        5.3.1 肯定数字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5.3.2 完善网络环境和互联网政策
        5.3.3 加快推动数字素养相关政策出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素质(Attributes)
        1.2.2 毕业生素质(Graduate Attributes)
        1.2.3 《悉尼协议》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悉尼协议》的研究
        2.1.2 关于毕业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2.1.4 对现有成果的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果评价理论(Outcome-Based Evaluation Theory)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提取
        3.1.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提取思路
        3.1.2 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3 通过文献梳理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4 基于专家评议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5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要素体系的建立
    3.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调查
        3.2.1 问卷编制思路
        3.2.2 问卷调查过程
        3.2.3 取样情况描述
    3.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问卷的效度分析
        3.3.2 因子提取及命名
        3.3.3 问卷的信度测试
    3.4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4.1 建立层次结构
        3.4.2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3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4 三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5 《悉尼协议》框架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生素质实证评价
    4.1 问卷抽样情况
        4.1.1 企业版问卷基本情况
        4.1.2 教师版问卷基本情况
        4.1.3 学生版问卷基本情况
    4.2 以模糊评价法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素质进行实证评价
        4.2.1 确定因素集
        4.2.2 确定评定集
        4.2.3 三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4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5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6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实证评价结果
    4.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4.3.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归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优化建议
    5.1 校企合作规范化
        5.1.1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5.1.2 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渠道
        5.1.3 落实“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
        5.1.4 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职业特色化
        5.1.5 加快社会评价匿名化,提升企业反馈的真实度
    5.2 培养方式多样化
        5.2.1 开展学生软实力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5.2.2 动态管理公共选修课设置
        5.2.3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5.2.4 激励教师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5.3 多方监管健全化
        5.3.1 建立院校监管部门,开展定期评估
        5.3.2 聘用专业评估人员,开展专业评估
        5.3.3 任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合作评估
        5.3.4 立足政策落实和执行,开展动态评估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
    附录B 调查问卷(预测版)
        B-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企业版)
        B-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教师版)
        B-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学生版)
    附录C 调查问卷(正式版)
        C-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评价问卷(企业版)
        C-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自评问卷(学生版)
        C-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评价问卷(教师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10)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论地方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理工科大学生“双创”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融合路径探索[J]. 肖玉杰. 科技创业月刊, 2021(07)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王章豹,郑筱,李杨,黄驰. 高等理科教育, 2021(02)
  • [4]B公司职业发展培训产品优化研究[D]. 刘斯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3)
  •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理工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为例[J]. 姚伟.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04)
  • [6]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满意度研究 ——以SN大学为例[D]. 谭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8]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D]. 赵楚鑫.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D]. 方瑶瑶.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