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樟树群落引种栽培

上海地区樟树群落引种栽培

一、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冯小璐,陈俊强,游捷,窦霄,董章凯[1](2021)在《荚蒾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荚蒾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文章就荚蒾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资源概况、分类现状、应用价值、繁殖技术、引种适应性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就荚蒾属植物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为资源开发、引种、繁育、良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肖祖飞,陈鑫,张北红,金志农,李凤,张琴,马一丹,胡锦,徐涛[2](2020)在《银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分类学、生态学、栽培与繁育、造林、园林绿化、抗逆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化学成分分析和利用等方面,对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 Hand. Mazz.)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好的开发利用银木提供参考。

刘姗[3](2020)在《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是一种适应力强,观赏性高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一种优良的经济树种,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工业领域。目前关于猴樟栽培繁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于其生长发育习性及肥料需求特征仍不甚了解。合理的施肥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猴樟苗木质量、缩短其生长周期,促进猴樟苗木快速生长。本研究以猴樟一年生盆栽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对其进行了氮磷钾配比施肥实验,从猴樟幼苗生长、生理等方面探究其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规律,并运用DRIS图解法与指数法对猴樟幼苗进行营养诊断,筛选出适于猴樟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方。同时,还以猴樟多年生容器大苗进行了不同供镁水平(0 g·株-1、8.7g·株-1、17.4 g·株-1、43.5 g·株-1)的实验,以期探寻对猴樟生长、生理有最佳影响的镁肥施用量。研究的结果如下:(1)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猴樟一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都有极显着的影响,且N、P、K对各生长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皆为:N>P>K。在不同配比施肥中,处理6(氮0.6 g·盆-1,磷2.4 g·盆-1,钾0.6 g·盆-1)的猴樟幼苗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的增值均为最大,是促进猴樟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方。(2)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下,猴樟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叶绿素含量受N的影响最大,且低水平(0.6 g·盆-1)的N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随着N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受P的影响最大,P不足或过量均会使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N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随着N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中等水平(1.5g·盆-1)的N最有利于可溶性糖的形成。(3)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下,处理6(氮0.6 g·盆-1,磷2.4 g·盆-1,钾0.6 g·盆-1)使猴樟幼苗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最大荧光(Fm)、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均有显着增加,提高了猴樟叶片的光合能力。(4)运用DRIS图解法与指数法相结合,对各施肥处理下的猴樟幼苗进行N、P、K营养诊断分析,发现猴樟幼苗植株中N、P、K养分含量最适宜的比值范围为:N/P:12.465~16.161、N/K:1.348~1.854、P/K:0.094~0.136。且从整体来看,猴樟幼苗对P的需求最大,其次是N,而对K的需求相对较少。(5)不同供Mg水平下,当Mg肥施用量为8.7 g·株-1时,猴樟容器大苗的地径增长量、高径比均达到最大值。而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均随着Mg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Mg肥施用量为8.7 g·株-1时,达到最大值。(6)不同供Mg水平对猴樟容器大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不同影响。当Mg肥施用量为8.7g·株-1时,对猴樟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Fv/Fo的促进作用最佳,极大的提高了猴樟光合转化效率,促使猴樟养分积累,有利于其快速生长。

马一丹,肖祖飞,张琴,张海燕,张北红,金志农,李凤[4](2020)在《猴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猴樟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材用、油用和观赏树种。笔者从形态解剖学、生态学、栽培与繁育、造林技术、抗逆性、精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分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猴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猴樟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吴军[5](2019)在《新自然主义导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评价与研究 ——以沪、杭、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原生植被减少,导致城市植物多样性降低,同时也由于单一的植物设计手法,使城市植物景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本文基于对新自然主义导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在保证城市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城市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的目的。通过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通过对新自然主义理念的深入研究,分析了新自然主义导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了 Piet Oudolf和James Hitchmough两位植物景观设计师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手法。其次,通过对上海、杭州、苏州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进行调研,共采集到了多年生草本植物38科,76种,对其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等进行了分析,应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调研样点的评价中。评价结果显示上海、杭州、苏州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观得分在0.32-0.65之间,评价等级多集中在Ⅱ、Ⅲ、Ⅳ三个等级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最后,进行了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实证研究,采用Piet Oudolf的艺术生态混植法在苏州进行了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实验,同时,采用James Hitchmough的种子生态混合撒播法,对上海和杭州的四个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进行了优化。

娄维[6](2019)在《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调查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山茶Camellia japonica是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传统名花,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对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进行了评价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南昌市区的山茶品种资源通过两年时间对南昌市区范围内的高校、城市老城区居住区,自然风景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历史文化遗址以及主要街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68个山茶品种,经过整理和分类后,对各个品种进行详细描述并编制了南昌市区山茶品种分类检索表。2、南昌市区山茶品种分类研究在对现有山茶品种资源的调查基础上,探讨山茶分类的原则以及分类标准,并借鉴陈绍云山茶品种分类的方案,将花型概分为三个大类和十一个花型,即单瓣类,半重瓣类和完全重瓣类。花型分为单瓣型,半曲瓣型,荷花型,松球型,托桂型,菊花型,芙蓉型,皇冠型,绣球型,放射型,蔷薇型。3、山茶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根据山茶品种的特性,结合山茶的生态习性,对南昌山茶品种特性进行筛选和组合,通过对花型、花色、花期、花径、枝姿、枝色、韵味等特性的分析,推荐了42种适于南昌市区园林应用的山茶品种,并对山茶品种进行了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总结和讨论了南昌市区山茶应用的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杨柳[7](2019)在《樟树胚萌发、体胚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又称香樟树,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既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又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其树冠茂密,四季常青,枝叶广展,木材坚硬,在用材、园林、化工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了优化并完善樟树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提供参考依据,以满足樟树用材的需要,本研究以樟树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开展离体培养技术、幼胚早期萌发因素探讨、湖南省不同种源樟树再生体系构建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开展了樟树种子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光培养是樟树未成熟合子胚主要培养方式,暗培养下种子畸形萌发。适合樟树幼胚萌发的最佳培养基是MS+1mg.L-16-BA+O.1mg.L-1 2,4-D;最佳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MS+1.5mg.L-1 6-BA+0.5mg.L-1 I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1mg.L-1 IBA+0.3mg.L-1 NAA,生根率达76.7%。(2)系统探讨了幼胚发生早期影响因素。种子带果肉消毒损伤较小,可明显提高胚萌发率和发芽时间;低温和浸泡预处理种子对樟树幼胚萌发诱导没有显着性差异,浸泡处理不利于幼胚后续生长发育;不同的采种时间对胚萌发率和平均出芽数影响很大,7月幼胚对樟树胚萌发诱导效果最好,实验时选择7月的未成熟合子胚最佳;不同培养基的胚萌发率在50%到90%之间,MS为樟树体胚发生的最佳培养基;母株基因型对胚萌发率有显着性影响,采种时应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附加150mg.L-1的活性炭,培养基褐化率较低;肌醇浓度对樟树幼胚发生早期诱导无显着性影响;对6-BA、NAA、IBA和链霉素进行正交设计试验,其影响的主次顺序为:6-BA>NAA>链霉素>IBA。(3)建立了湖南省不同种源樟树体胚发生再生体系。适合岳阳、怀化樟树诱导体胚发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1 mg.L-1 2,4-D,体陵、长沙樟树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116-BA+0.3mg.L-12,4-D,适合郴州、娄底樟树诱导体胚发生的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1 mg.L-1 NAA;在芽诱导试验中,5 mg.L-1 6-BA+0.1 mg.L-1、NAA激素组合适合岳阳、怀化、娄底种源樟树芽分化,醴陵和长沙种源樟树为3 mg.L-1 6-BA+0.3 mg.L-1 NAA,郴州种源为5 mg.L-1 6-BA+0.3 mg.L-1 NAA;长沙和岳阳种源樟树胚性愈伤组织生长情况良好,郴州与怀化种源的樟树次之,相对较差的是醴陵和娄底种源;岳阳、郴州、醴陵、长沙、怀化、娄底愈伤组织诱导体胚发生最大诱导率分别为56.41%、42.31%、48.96%、64.71%、63.25%、56.31%;不同种源樟树生根率各不相同,诱导岳阳、郴州、醴陵、长沙、怀化、娄底樟树芽生根的最适激素浓度分别为 1 mg.L-1 IBA+0.1 mg.L-1 NAA、1 mg.L-1IBA+0.5 mg.L-1 NAA、1 mg.L-1 IBA+0.3 mg.L-1 NAA、1 mg.L-1 IBA、1 mg.L-1 IBA+0.1 mg.L-1 NAA、1 mg.L-1 IBA+0.3 mg.L-1 NAA。

王婧[8](2018)在《黄樟种源及家系的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Jack.)Meissn),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常绿乔木,多用途乡土阔叶树种,分布范围在北纬10°30°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其树冠发达,叶色美观,抗性强,生长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对该树种的研究主要包括繁育技术、人工林早期生长表现、生物量测算模型、造林和园林绿化及其植物精油内含化学成分,种源、家系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来自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南的10个黄樟种源及144个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地点黄樟种源/家系试验林的生长性状调查,探究黄樟种源、家系的生长差异及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筛选出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同时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分析黄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黄樟开展优质种源的保育开发、育种策略制定和可持续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年生黄樟在试验点Ⅰ(广东天井山林场)、试验点Ⅱ(广东鹤山市宅梧镇)、试验点Ⅲ(广东梅州市径南镇)的生长表现差异显着,平均树高、地径生长量排名为试验点Ⅱ(3.19m、7.18cm)>试验点Ⅲ(1.8m、3.52cm)>试验点Ⅰ(0.8m、1.12cm)。不同种源及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家系间的生长变异远大于种源间,地径变异系数高于树高,说明黄樟种源、家系选择有效,家系选择潜力高于种源选择,地径选择潜力高于树高。通过种源/家系试验,三个试验地各选出早期的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其中广东乳阳(RY)种源在广东省内的三个试验点生长表现较好,而云南勐海(MH)种源生长表现最差。2.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远大于优良种源。三个试验点共有的35个家系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家系×地点的互作效应极显着。采用Eberhart&Russell联合回归分析法对三个试验点共有的35个家系的地径生长量进行稳定性评价,可将35个家系划分为生长快速不稳定型、生长缓慢不稳定型、生长缓慢稳定型和生长快速稳定型四种类型。3.不同试验点各种源的树高、地径与对应种源地的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多数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其中试验点Ⅱ地径与经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无霜期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年均温、极低温呈极显着负相关。整体来看,黄樟径生长以经向变异为主,采种地从西到东,径生长越快。4.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对黄樟10个种源共206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樟在物种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Shannon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55、0.674和1.18、0.60,说明黄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群体水平。按平均期望杂合度(He)的大小衡量黄樟各种源遗传多样性是广西雁山(YSA)>广西阳朔(YSO)>广东乳阳(RY)>广西恭城(GC)>广西兴安(XA)>广西灵川(LC)>云南勐海(MH)>湖南长沙(CS)>广西灌阳(GY)>湖南浏阳(LY)。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黄樟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98%)。黄樟天然群体较小,存在近交(固定指数F=0.49),杂合体缺失(Ho<He),群体存在中等程度的基因分化(基因分化系数Fst=0.108),种源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Nm=2.067)。5.STRUCTURE分析将10个黄樟种源分成两组,广东乳阳(RY)种源单独分为一组,广西的阳朔(YSO)、雁山(YSA)、恭城(GC)、兴安(XA)、灌阳(GY)、湖南的浏阳(LY)、长沙(CS)和云南的勐海(MH)被分为一组。当遗传距离D=0.22时,Nei`s遗传距离聚类与Structure遗传结构分组一致。Nei`s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樟种源间不存在显着的地理隔离模式。

洪利亚[9](2016)在《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统药用植物对人类疾病和健康做出的贡献都不可忽视。石蒜属(Lycoris spp.)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最为丰富,全球约有20余种,我国有15种之多,其中12种为中国所特有,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资源蕴藏量巨大,在民间有广泛的利用,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在开展石蒜属植物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石蒜属植物的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民间传统利用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明确石蒜属植物作为筛选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潜在药用植物的物质基础,科学评价有关石蒜属植物的传统药用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属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1.多次对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的石蒜属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及民族生态学调查,获得了不同民族和地区民间传统利用石蒜属植物的信息,记录了不同少数民族对石蒜属植物分类及应用的独特认知,主要用途集中在园艺价值和药用价值。另外,调查了我国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及生境,并采集到12种石蒜属植物,包括54份凭证标本、60份研究材料。2.通过UPLC-QTOF-MS指导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快速靶点式分离、纯化和鉴定红蓝石蒜(L.haywardii)鳞茎的提取物,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离子碎片的规律理解,结合文献分析,尝试性快速鉴定了 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 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蓝石蒜中分离纯化得到,确定了红蓝石蒜鳞茎中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其余化合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发现新的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成分,为红蓝石蒜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研究及数据。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了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1)分别采集、鉴定了石蒜属植物(L.aurea,L.caldwellii,L.chinensis,L.incarnata,L.longituba,L.radiata,L.sprengeri,L.squamigera,L.straminea,L.x houdyshelii,L.haywardii,L.hybrid),获得了每个种的总生物碱提取物,通过多次测试确定分析了石蒜属植物超高液相质谱的最佳条件,为后期进行石蒜属植物的指纹图谱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首次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状况。通过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UPLC-ESI-MS图谱,获得了所含生物碱化学成分以及种间化学成分差异。采用TOF-ESI-MS进行标准品和各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共注射模式分析,应用MS准确记录碎片峰进而结合SciFinder及相关文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工作,通过标定化合物进行鉴定,最终得出5种生物碱类型的12个化合物,分别为加兰他敏型生物碱 galanthamine、lycoramine 以及 lycoranmine N-oxide;石蒜碱型生物碱 lycorine和dihydrolycorine;高石蒜碱型生物碱hippeastrine和oduline;文殊兰碱型生物碱haemanthamine、crinamidine以及vittatine;水仙环素碱型生物碱narciclasine;多花水仙碱型生物碱dihydro-latifaliumin C;(3)通过多变量分析(PCA,OPLS-DA)对12种石蒜属植物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将石蒜属植物分为两大簇,说明聚合为同一类的石蒜属植物具有相似的代谢成分,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具有相似性,初步说明12种石蒜属植物的代谢成分与其不同出叶期有相互关联性,也验证了化学分类学的合理性,为石蒜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石蒜属植物中的特征化合物,即具有分类学意义的潜在特征性化合物20个,最终确定16个特征化合物用于发现和寻找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为后期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石蒜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打下基础;(4)分析了 12种石蒜属植物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克拉敏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在同属不同种间其含量变化相差悬殊,显示出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可为后期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的数据和科学依据,也可为石蒜属不同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参考。4.利用秀丽线虫CL2355模型,对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分子机制进行筛选研究。分别对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进行CL2355的5-HT敏感性分析,并针对乙酰胆碱酯酶ace-2的qRT-PCR实验来验证石蒜属不同种之间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提取物均具有延缓外源性5-HT作用下CL2355瘫痪的作用;采用qRT-PCR进行的研究同样表明石蒜属各种总生物碱均有降低ace-2基因表达的作用,即抗阿尔茨海默症作用。结合两种实验研究结果,说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均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其中L.incarnata,L.chinensis,L.straminea,L.x houdyshelii以及L.radiata效果最佳,可作为重点资源开展研究。本研究构建了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天然产物化学、代谢组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技术体系,探索现代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模式,选取12种石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属内种间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石蒜属植物中抗阿尔茨海默症有效成份的存在、分布以及含量,以及能反映其种群遗传特性的化合物类型,对石蒜属物种的鉴定、探讨石蒜属植物种内种间关系以及开发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探索以民族药物学为导向的药物筛选工作,为我国石蒜属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牛琳[10](2015)在《植物分类园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发展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逐渐加深,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稀有濒危植物的呼声也日渐增高,植物园的建设与研究势在必行。植物分类园,作为植物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学专家学者的科研实验阵地,是野外种质资源采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场所,是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权威专业平台。本文首先对植物园、植物分类园的实质内容、发展演变进行线索梳理,总结归纳出植物分类园的特性及范畴。通过对国内外植物分类园的研究,确定其规划的基本步骤,即首先选择符合植物园规划发展方向的分类系统,其次根据植物园总体规划的目标进行种质资源收集,科学的选址、确定展示规模,因地制宜的规划分类园的空间结构,根据植物特性来搭配种植植物,使分类园既拥有科学性,又满足美观性的原则。最后,结合晋中植物园分类园的实例来思考我国植物分类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为其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荚蒾属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2 资源概况
3 分类现状
    3.1 按形态特征分类
    3.2 按园林观赏类型分类
4 应用价值
5 繁殖技术研究
6 植物适应性研究
7 展望

(2)银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学研究
2 生态学特性
3 栽培与繁育、造林技术
4 抗性
5 代谢产物的提取、成分分析与利用
6 园林绿化
7 其它
8 结语

(3)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猴樟研究现状
        1.1.1 猴樟的生物学特性
        1.1.2 猴樟的抗性研究
        1.1.3 猴樟的栽培繁育技术研究
        1.1.4 猴樟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1.2 苗木施肥研究
        1.2.1 矿质营养元素在苗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1.2.2 国内外苗木施肥研究进展
    1.3 植物营养诊断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生长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概况
        2.1.2 实验材料
        2.1.3 施肥方法
        2.1.4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1.5 植株生理指标测定
        2.1.6 植株叶绿素荧光测定
        2.1.7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2.1.8 DRIS营养诊断法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苗高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地径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生物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叶绿素的影响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可溶性糖的影响
        2.2.7 不同施肥处理对猴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2.8 不同施肥处理下猴樟生长最佳施肥量研究
        2.2.9 猴樟苗期的DRIS营养诊断
    2.3 讨论与小结
        2.3.1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2.3.2 配比施肥对猴樟幼苗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2.3.3 猴樟苗期营养诊断标准
3 镁肥对猴樟苗木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地点概况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处理
        3.1.4 猴樟容器大苗生长指标测定
        3.1.5 猴樟容器大苗生理指标测定
        3.1.6 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测定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苗高的影响
        3.2.2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地径的影响
        3.2.3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高径比的影响
        3.2.4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5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2.6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3.2.7 镁肥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8 猴樟容器大苗主成分分析
        3.2.9 猴樟容器大苗综合评价
    3.3 讨论与小结
        3.3.1 施镁处理对猴樟容器大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3.3.2 施镁处理对猴樟容器大苗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猴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猴樟形态解剖学研究
2猴樟的生态学特性研究
3 猴樟的栽培与繁育、造林技术研究
4 猴樟抗性研究
5 猴樟精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6 猴樟病虫害及防治
7 结语

(5)新自然主义导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评价与研究 ——以沪、杭、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1.1.2 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化途径
        1.1.3 美丽中国建设的引导
    1.2 研究现状
        1.2.1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自然主义设计理念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设计手法
    2.1 新自然主义设计理念
    2.2 草本植物群落景观
    2.3 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2.3.1 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的兴起
        2.3.2 “自然主义”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的发展
        2.3.3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理念的形成
    2.4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4.1 纽约高线公园
        2.4.2 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公园
        2.4.3 重庆开县公园
    2.5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方法探究
        2.5.1 种子混合生态撒播法
        2.5.2 艺术生态混植法
        2.5.3 两种不同的设计手法的对比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
        3.1.1 构建目的
        3.1.2 评价指标筛选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的筛选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与评价指标的赋值
        3.3.1 评价方法的选取——AHP层次分析法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3.3.4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3.3.5 评价指标的分值计算
        3.3.6 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杭州、苏州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评价与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气候条件
    4.2 研究方法
        4.2.1 样地选择
        4.2.2 样地简介
        4.2.3 数据采集
        4.2.4 基础数据处理方法
    4.3 上海、杭州、苏州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研究
        4.3.1 生态性及可持续性
        4.3.2 景观美学性和社会经济性
    4.4 上海、杭州、苏州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4.4.1 上海、杭州、苏州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综合评价
        4.4.2 结果与分析
    4.5 上海、杭州、苏州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5.1 上海、杭州、苏州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4.5.2 营造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自然主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实证研究
    5.1 苏州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
        5.1.1 用地现状
        5.1.2 设计方法
        5.1.3 植物选择
        5.1.4 前期准备
        5.1.5 评价与分析
    5.2 上海及杭州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优化
        5.2.1 上海滨江公园休闲步道旁草本植物群落景观优化
        5.2.2 杭州太子湾公园入口处草本植物群落景观优化
        5.2.3 上海辰山植物园墙垣前草本植物群落景观优化
        5.2.4 杭州西湖街旁绿地草本植物群落景观优化
    5.3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营造和优化配置中的不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理论及方法
        6.1.2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6.1.3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的实践应用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表一 调研数据采集表
附表二 基础调研数据
附表三 专家评分表
附表四 新自然主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生态种植设计植物品种清单
致谢

(6)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调查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山茶品种分类概况
        1.1.1 山茶品种的古代分类简史
        1.1.2 山茶品种的近代分类简史
    1.2 国内外山茶品种分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其它观赏植物品种分类状况
    1.4 山茶其他相关研究
    1.5 我国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方法
        1.5.1 形态学分类
        1.5.2 形态解剖学和孢粉学分类
        1.5.3 同工酶和分子标记分类
        1.5.4 数量分类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调查和鉴定
        2.1.2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分类系统
        2.1.3 南昌市区山茶园林应用状况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方法
3 山茶品种形态学研究
    3.1 山茶品种分类系统的探讨
        3.1.1 山茶品种分类原则
        3.1.2 山茶品种分类标准
        3.1.3 山茶命名原则与标准
        3.1.3.1 山茶命名原则
        3.1.3.2 山茶性状描述规定
    3.2 山茶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品种鉴定依据
        3.2.1 枝干的特征
        3.2.2 叶的特征
        3.2.3 花的特征
        3.2.4 品种鉴定依据
    3.3 南昌市区气候条件
    3.4 南昌市区山茶栽培概况
4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的分类和整理
    4.1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分型检索表
    4.2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检索表
        4.2.1 单瓣型
        4.2.2 半曲瓣型
        4.2.3 荷花型
        4.2.4 松球型
        4.2.5 托桂型
        4.2.6 菊花型
        4.2.7 芙蓉型
        4.2.8 绣球型
        4.2.9 皇冠型
        4.2.10 放射型
        4.2.11 蔷薇型
    4.3 山茶品种性状描述
        4.3.1 单瓣型
        4.3.2 半曲瓣型
        4.3.3 松球型
        4.3.4 荷花型
        4.3.5 托桂型
        4.3.6 菊花型
        4.3.7 芙蓉型
        4.3.8 绣球型
        4.3.9 皇冠型
        4.3.10 放射型
        4.3.11 蔷薇型
    4.4 山茶品种总结
    4.5 南昌市区山茶开发利用现状
5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特性研究
    5.1 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观赏特性研究
        5.1.1 植株特征
        5.1.2 山茶花的特征
    5.2 山茶花推荐品种
    5.3 适应性评价
    5.4 园林应用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樟树胚萌发、体胚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1.2 樟树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概况
        1.2.1 樟树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1.2.2 樟树引种移栽及抗寒特性的研究
        1.2.3 樟树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
    1.3 樟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1.3.1 国内外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1.3.2 樟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樟树未成熟合子胚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培养下不同激素组合对樟树胚萌发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组合对樟树胚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
        2.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樟树胚培苗生根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3 不同因素对樟树幼胚早期萌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因素对樟树胚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物浓度对樟树胚萌发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4 不同种源樟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外植体处理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樟树在不同激素组合上体胚的诱导
        4.2.2 不同种源樟树在不同激素组合上芽的分化
        4.2.3 不同种源樟树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4.2.4 不同种源樟树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
        4.2.5 不同种源樟树在不同激素组合上根的诱导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5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词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黄樟种源及家系的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樟科植物研究综述
        1.1.1 良种选育
        1.1.2 遗传多样性
    1.2 黄樟概述
        1.2.1 生物学特性
        1.2.2 应用价值
        1.2.3 繁育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黄樟种源/家系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数据处理
    2.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黄樟遗传多样性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DNA提取方法
        2.2.4 SSR引物设计与合成
        2.2.5 SSR引物筛选
        2.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樟种源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
        3.1.1 种源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3.1.2 优良种源初选及其遗传增益
        3.1.3 种源生长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3.2 黄樟家系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
        3.2.1 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3.2.2 优良家系初选及其遗传增益
        3.2.3 家系遗传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3.3.1 DNA质量检测及PCR反应
        3.3.2 SSR扩增多态性分析
        3.3.3 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种源遗传分化及地理隔离模式检测
        3.3.5 遗传结构分析
        3.3.6 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优良种源、家系的早期选择
        4.1.2 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
        4.1.3 群体遗传多样性
        4.1.4 群体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4.1.5 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建议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民族植物学简介
    1.2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1.3 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2.2 石蒜属植物的观赏及药用价值
    2.3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活性研究
第三章 石蒜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 调查内容和目的
    3.2 研究方法及调查地点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红蓝石蒜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UPLC-QTOF-ESI-MS的石蒜属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5.2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和解析
    5.5 石蒜属中不同种之间的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的定量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
    6.1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6.2 治疗AD的新药研发方向及临床药物应用现状
    6.3 天然产物研究在治疗AD中的作用
    6.4 利用秀丽线虫模型进行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活性研究
    6.5 本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6.6 实验步骤与方法
    6.7 利用CL2355模型进行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抗AD活性筛选的结果及分析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10)植物分类园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框架
        1.4.1 研究范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植物分类园的相关概念
    2.1 植物园概述
        2.1.1 植物园的定义、功能
        2.1.2 植物园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2.1.3 植物园的类型
    2.2 植物分类园概述
        2.2.1 植物分类园的概念
        2.2.2 植物分类园的功能
3. 植物分类园的发展演变及优劣势分析
    3.1 外国植物分类园发展历程
        3.1.1 16世纪-18世纪
        3.1.2 18世纪-20世纪
        3.1.3 20世纪至今
    3.2 外国植物分类园的主要特点
        3.2.1 种质资源丰富
        3.2.2 重视科研建设
        3.2.3 园林景观优美
    3.3 中国植物分类园建设发展
        3.3.1 古代植物分类园(1840年以前)
        3.3.2 近代植物分类园(1840年至今)
    3.4 中国植物分类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种质资源收集不足
        3.4.2 展示特色不够鲜明
        3.4.3 科学性与艺术性不够统一
        3.4.4 信息引导系统陈旧
4. 植物分类园规划分析
    4.1 植物分类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4.1.1 植物分类学
        4.1.2 植物地理学
        4.1.3 景观生态学
        4.1.4 环境心理学
    4.2 植物分类园的体系构建
        4.2.1 植物分类园分类系统类型研究
        4.2.2 植物分类园的规划目标
        4.2.3 影响植物分类园在植物园中确立的因素
        4.2.4 植物分类园的规划布局
        4.2.5 植物分类园的植物景观规划
        4.2.6 植物分类园的标识系统层级建设
        4.2.7 植物分类园的信息系统建设
    4.3 小结
5. 晋中植物园分类园的规划策略
    5.1 晋中植物园总体规划
        5.1.1 项目背景
        5.1.2 现状分析
        5.1.3 规划定位与策略
        5.1.4 总体设计
    5.2 晋中植物园分类园规划的具体策略
        5.2.1 分类园总体规划
        5.2.2 分类园详细设计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荚蒾属植物研究进展[J]. 冯小璐,陈俊强,游捷,窦霄,董章凯. 山东林业科技, 2021(01)
  • [2]银木的研究进展[J]. 肖祖飞,陈鑫,张北红,金志农,李凤,张琴,马一丹,胡锦,徐涛.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8)
  • [3]南方地区优良行道树种猴樟施肥效应与营养诊断研究[D]. 刘姗.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猴樟的研究进展[J]. 马一丹,肖祖飞,张琴,张海燕,张北红,金志农,李凤.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1)
  • [5]新自然主义导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评价与研究 ——以沪、杭、苏为例[D]. 吴军. 苏州大学, 2019(04)
  • [6]南昌市区山茶品种调查与评价研究[D]. 娄维.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7]樟树胚萌发、体胚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研究[D]. 杨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黄樟种源及家系的早期选择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婧.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D]. 洪利亚.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10]植物分类园规划策略研究[D]. 牛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上海地区樟树群落引种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