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排措施

重庆市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排措施

一、重庆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污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提出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栗欣如[2](2020)在《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利是社会、经济和生态连接的重要纽带,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问题交织,水利绿色发展和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地威胁。因此,破解水利发展困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水利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和空间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在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化测算方法,揭示了2010-2017年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探讨了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内涵特征,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梳理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开发-利用-效益-监管”为主线总结了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内涵特征,即水资源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水利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双维度关联的分析框架。(2)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测算模型。基于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核心内涵和双维度关联关系,将水利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了能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17项综合指标,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水利绿色发展的双维度关联特性,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测算模型,用以测度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来表征区域水利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增率为16.1%。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水利绿色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一直处于热点区,新疆、青海、西藏一直处于冷点区。(4)知识动机和资源动机对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呈现正向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因素在东部和西部产生正向作用,在中部作用方向为负。人均水资源量仅在中部地区产生了正向作用。控制变量废水中COD排放强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水利绿色发展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促进水利绿色发展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5)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水利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水资源合理化开发机制、高效化利用机制、生态化输出机制、人文化效益机制和常规化监管机制的耦合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导向;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技术,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综合考虑诉求,实施共同参与管理策略。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制。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双维度定量评估方法。(2)提出了省域尺度的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3)揭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

袁一仁[3](2019)在《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然而长期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得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累积和加深。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推行合理的环境规制来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诉求。本文基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在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系统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规制的绿色发展效应。梳理了我国环境规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评估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成效,建立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分析框架,测算和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群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规制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和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做了进一步探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加速完善——全面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环境规制是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变环境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为目的,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负荷存在差异,样本期内,城市群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三大城市群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相对稳定;城市群污染负荷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污染物排放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第二,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成渝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整体平均水平以下。从分解结果来看,绿色技术进步是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绿色技术效率对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提高城市群技术进步水平是提升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组内差异始终大于其组间差异,组内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的主要来源。第三,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整体上虽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阶段性特征和工具差异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在各分位数均显着为正,这说明环境规制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的环境规制只有在中低分位数才能发挥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环境规制在高分位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着正向效应,而在低分位数的作用为负向,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着;成渝城市群地区环境规制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高分位数得到充分体现。在环境规制工具层面,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形结构,且只在低分位数显着;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均符合“U”型结构,且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在中高分位数显着,而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只在中分位数显着。除了环境规制及其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以及环境技术创新投入较多的地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助力作用也增强,而政府干预程度过高则不利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四,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根据双重门槛(0.362和0.643)将规制强度划分为低、中和高等三个区间,在较低环境规制区间,环境规制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未达最优。伴随环境规制强度进入中规制区间,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企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倒逼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跨入高规制区间,环境规制则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转变为抑制作用。分阶段来看,在20052010年,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结构,而在20112016年,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存在单门槛效应,不管是在较低的环境规制区间还是较高的环境规制区间,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但只在高的环境规制区间满足统计意义上的显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地区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结构。分规制工具来看,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最优规制区间为0.6550.830,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处于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合理区间,但是依旧偏低,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规模获取地区经济绿色增长。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最优规制区间为0.0070.012,企业排污费的征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能够对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排污费征收规模仍然相对偏低,仍处于较低水平,可以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单一门槛值为19.000,在低规制强度的环境规制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在高规制强度的环境规制才能倒逼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改进了前人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评价的指标,拓展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指标。构建了包含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在内的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度,进一步采用Theil指数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二,改进了前人关于环境规制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本文从两个层面对城市群环境规制加以衡量,第一个层面是从环境规制的结果和成效出发,选取工业废水处理率(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废气)、工业烟(粉)尘去除率(废气)、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渣)等四个指标,并采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以期对城市群环境规制做出综合解释,避免了只考虑单一变量的局限性,使数据具有平稳性。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分别选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排污费征收总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和群众环境案件举报数分别代表城市群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指标数据,采用生态环境部自2009年6月开始公布的12369群众环境举报案件情况表,并以投诉涉及企业位置赋予环境投诉案件空间属性,整理得到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强度。第三,在考虑个体异质性和参数异质性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经济主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效应;通过建立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内生地测算出城市群绿色发展效应最大化的最优规制强度区间;并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等三类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和门槛效应进行了对比考察,以期发现不同情景下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规制敏感性的差异。第四,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按照不同政策工具形式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融合使用的思路,提出了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及创新举措,形成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周洋[4](2019)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十五”以来,我国在“水专项”中进行了大量城市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及示范,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降雨面源污染控制仍缺乏基础性大数据支持,已产出的相关技术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已建成示范工程也还未开展统一的综合评价工作,重点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指导工作亟需开展。本文根据大量“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已结课题的研究资料,梳理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清单,并凝练出支撑技术点的适用范围、设计参数、运行状况、实施效果、成果产出和示范工程等关键信息,形成与清单配套的一系列技术名片、推广应用工程名片和示范工程名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工程长效维护等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个准则层和10个指标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TOPSIS法测量对示范工程进行优劣排序,以此来评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绩效水平。在形成的技术清单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完整度较高的三个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综合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三个示范工程进行综合绩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无锡市典型LID示范工程为代表的源头削减类技术生态环境效益水平较高,但存在未形成技术规范和工程长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以合肥市典型CSO控制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合流制溢流污染调蓄技术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中等,具有技术标准成熟、工程维护相对简单等特点;以重庆市典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代表的人工湿地技术综合效益最高,具有面源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高、工程运行稳定、湿地技术规范与工程可持续性高的特点,但该示范工程的经济效益不佳,反映出湿地投入成本较大但经济回报较少的问题。最后,在上述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太湖流域老城区、已建成区、在建/规划区以及城市水体区域的不同特点,分别做出了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指导方案。

杨晶晶[5](2018)在《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作为中国人口集聚多、经济体量大、发展潜力足的经济地带,在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增长动能、优化空间结构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沿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面临严峻挑战,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为新时期中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支撑带战略”。随后,习近平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五大关系”,明确“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赋予了长江经济带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历史重任。因此,探索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路径,进而为中国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成功经验,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本文是基于重大现实问题而开展的经济史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方法,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演变轨迹为背景,以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互动关系为主线,分阶段考察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第一章,主要是考察历史上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情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水岭,梳理长江流域历史环境演变及流域开发进程。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进程中,秦汉时期尽管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发展为主,但对长江流域有意识的开发活动逐渐增多。到宋代中后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终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奉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长江流域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在古代农业文明时期,长江流域始终以农耕文明为主,农业发展是流域开发的基础形态和主要经济活动。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比较协调。近代以来,随着手工业的兴起,长江流域内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且没有大规模、持久性的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尚好,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受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跃进”运动、“文革”等影响或冲击,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出现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局面。在中国工业大发展背景下,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污染特征表现为从农业污染向农业、工业污染源并存转变,流域全域性、系统性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第二章,主要是研究1979-1991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借助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取得显着经济社会效益。各省市经济增长均取得明显提升,宏观经济产业结构整体上向第二、三产业倾斜,但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规模较小。与此同时,来自长江流域城市和工矿企业的点源、农业面源及航运流动源的污染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数量的增加,及流域工矿企业排污时未经处理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物排放影响的加剧。其间,尽管治理污染的投资不断加大,但仍无法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趋势恶化。同时,水土流失亦不断加重,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在爆发次数和破坏程度上位于中国七大水系之首。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上看,尽管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整体进入了快车道,探索出了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新路子,但未能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此前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思维,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表现。于是,在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化学化的快速推进和掠夺性资源开发的多重压力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入快速恶化期。第三章,主要研究1992-2001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方向的确立和开放区域由沿海地区向广大内陆地区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长江流域各种污染源及其污染强度随之快速增加。受国际环境形势及国内生态环境状况的快速恶化的影响,国家在1990年代中期制定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受到更多重视。中央和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但实践中,长江流域地区各级政府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仍显不足。而且,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流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第四章,主要考察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行推进与互动。中国加入WTO以后,长江沿江区域的区域开发、人口集聚、工业化、城市化和港口建设高速推进,下游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传统产业开始向中上游转移。长江流域水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生态压力。这一时期,中央和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环保政策,显着提高了环保投入水平。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加速恶化趋势,极大地制约了流域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在长江流域已难以为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完善可持续发展实现机制,彻底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五章,主要分析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本文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容量与特性认识不足,虽然存在自然因素的天然属性差异,但是人类对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干扰,才是加剧失衡趋势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效用。长江流域经过多年开发后,可利用资源已日趋减少,有限的资源与快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建立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即使中国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十余年,长江经济带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是“两张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仍未从概念落实为行动。深层原因是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所采取的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制约了环保认知水平、环保投入水平和环保制度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不从根本上彻底扭转这种发展方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原则,将难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第六章,主要提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与环境绿色协调发展的思路。本章首先简要梳理了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进程,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演变的过程,总结其演变特征。其后,考察了国外大河流域发展经验和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阐明长江经济带从过去的大开发转变为大保护,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有其重要的内涵意义,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即以着力构建保护优先、全面保护的大保护体制和中央与流域区域共抓、共管的大保护机制,实施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大保护工程。通过观念、制度、机制上的彻底转变,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心从大开发转变为大保护,进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刘丽颖[6](2018)在《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动态评价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研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仿真模拟及系统调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廓清了水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安全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人类为主体影响下,水资源系统不受或者少受外界的威胁与破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人与水相互依存、共生的良性互动局面。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研究需要考虑人类行为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节、补充和增强作用,还应该考虑喀斯特地区环境脆弱性带来的影响。基于理论的分析,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度量,突出了包括水资源保护目标(水资源质与量的度量)、区域特征(工程性缺水的度量)、影响因素(脆弱性的度量)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承载力的度量)四个方面的度量。把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气候的变化和环境脆弱性贯穿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研究。(2)基于MIV-BP模型实现评价指标客观筛选,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和度量出发,建立了包含水质、水量、工程性缺水、水资源脆弱性与水资源承载力五个子系统的42个指标的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MIV-BP模型实现对评价指标的客观筛选,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对MIV值大小的讨论,进一步分析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1)从主要影响指标来看,工程性缺水子系统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最大,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和水资源脆弱性子系统的影响次之,水质子系统和水量子系统的影响最弱;2)在各阻碍指标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和大中水库蓄水率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程度越来越显着,岩溶灾害发生次数的影响程度呈现波动中逐年增强的趋势;3)在各驱动指标中,农田灌溉设施满足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水旱灾害损失占GDP比重、水土流失面积比率和大中水库密度这七个指标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程度逐年增强。(3)构建了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评价,探明其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2001—2015年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总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安全性最高,而水量子系统安全性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同一时期不同州市的水资源安全利用有明显的差异,黔南一直是全省最为薄弱的地区。贵阳地区改善最为明显,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安顺;对降雨量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是遵义、毕节、六盘水和黔西南,表明贵州省西部区域的气象干旱比东部区域偏重;从水资源安全的胁迫机理来看,破解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困局是确保喀斯特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水资源承载力和脆弱性子系统的改善能使研究区水资源安全得到较好的缓解。影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而单一的水量子系统在各子系统的耦合作用下对水资源总体安全的影响较为有限。(4)构建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变化趋势,为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水资源系统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总体演变趋势来看,若延续现有政策和思路,贵州省的水资源安全总体将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其中,2016—2020年将为临界安全等级,但水资源安全状态将会略有下降。在2021—2025年,贵州省水资源安全将有一个小幅的上升时期,能达到较安全状态。在总体上,若不发生大的变故,贵州省不会出现极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5)在研究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形势下,设置了水资源消费控制、脆弱性保护、水利工程驱动和气候变化影响4个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对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保护将是实现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水利工程驱动和水资源消费控制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向良性方向发展;干旱模拟情景显示水资源安全将显着下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调控应该以发展和生态为两条底线,从产业、水源、保障、时空和管理5个方面建立水资源安全综合调控的框架体系,并提出结构性调控、资源性调控、区域协调发展、资源保护和脆弱性保护五种调控模式以及具体的调控措施和策略。

周琦[7](2018)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研究 ——以广东佛山南海区北村水系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被全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尤其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与治理更是重中之重。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广东省在落实“水十条”的基础上,制定《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改善全省水环境、水生态。流域综合治理能够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解决水体黑臭现象。南海区地处岭南文化要地,区域水网发达,北村水系又是南海区最大的一个水系流域,作为以悠久灿烂的岭南文化为底蕴的城市,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1、本文首先从防洪排涝工程、水环境,水生态三方面进行现状研究,重点分析了河涌水质、污水系统现状及污染源现状,并定量计算水环境容量,总结出北村水系现状流域问题,即(1)排水防涝体系相对完善,但排涝能力尚不能满足。(2)河涌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3)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2、根据目标管理和系统施治,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节水优先和源头管控等五大原则,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从现状分析研究出发,确定了北村水系流域治理水安全保障目标、水环境改善目标、水生态修复目标三方面目标。3、坚持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针对各个阶段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水智慧目标,从技术可靠性、经济技术可行性、目标可达性、效果持久性等方面选择如下整治措施。排水防涝工程:根据近期和远期的治涝目标,进一步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和城市排涝系统。通过雨水工程、河涌整治工程、排涝闸站工程和调蓄工程等措施,形成北村水系流域“布局合理、蓄排结合、高效安全、水清景美”的防汛保安体系。水环境改善工程:针对北村水系流域的现状特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环境影响,本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主要结合片区三旧改造,全面实施污水管网完善、排污口整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分散式污水处理、垃圾系统工程、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底泥治理工程、底泥原位修复工程等,系统布局点源、面源、内源污染治理措施。此外还有活水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使得水系资源与城市文化发展形成更为良好的互动,以水为载体,结合区域特色,把北村水系流域打造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型流域,打造南海城市名片。以北村水系治理为例,总结出一套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思路。

贾广印[8](2013)在《水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人们侧重于经济的先行发展,导致了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污染发生的后期治理增加了处理代价,对环境造成的隐性伤害也是长远的。水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水资源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矛盾,因此,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将有利于采取相应政策技术措施缓解这一矛盾,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首先分析了水污染与经济关系的地域分布特征,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水污染事故地域频次分布图,从“空间”的角度对水污染与经济关系进行讨论,研究发现浙江、江苏、广东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同时也是水污染事故高发省份;从水污染事故流域分布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些流域是水污染事故高发区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随后选取了19892011年间水污染事故次数、污染直接经济损失、GDP总额等相关变量因子,从“时间”的角度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别对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与脉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年限内,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污染治理投资分别与GDP呈现正相关关系,lnGDP每增加1%,lnJJXS增加3.30%,lnZLTZ增长56.26%。水污染事故次数、对污染事故进行的赔罚款总额分别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呈负相关,表明事故的破坏性增强,而国家对污染事故进行的经济惩罚力度不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污染高发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趋势趋于平缓,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趋势显着,无疑将对该区域水环境增加更大压力。因此,未来工作重点应放在生活污水的控制上。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对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小区中水回用、城市生活节水器具改善部分工程案例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合理评价。其中,马钢六汾河内部污水处理回用工程,每年可减少排污费1222.8万元,水资源费348.2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8.9年。最后,从水价改革、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三个方面,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矛盾冲突的解决提出相关建议。

付意成[9](2013)在《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大多数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生态服务价值的发挥。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补偿、综合管理层面出发,对因缺水或水污染造成水生态破坏的流域进行治理,最大程度的恢复或补救受损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对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的理论体系、定量测算标准和完善实施机制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以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案例,进行了水生态补偿标准及实施策略的实例研究。首先,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影响评价的层面入手,结合流域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析了流域水生态类型与特征;通过对治理修复型流域水生态补偿的概念特征进行阐述,构建了相应的流域尺度的水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基于价值转移、社会公平和合作博弈等理论,进行流域水生态保护损益价值、水量水质控制、水处理成本等的分析研究,归纳提炼了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分类标准的计算方法。(1)合理界定了自然、人为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程度,提出基于断面水量用途、水质控制目标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框架;(2)以社会公平机制、合作博弈为基础,利用参数区间最优、博弈理论对用水联盟最优水量的分配进行约束,构建流域整体用水部门的效益最大化水量分配模型,测算流域均衡用水补偿标准;(3)为促进流域整体治污效果最优,以水功能区典型断面的水质控制目标为基准,结合上下游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前提下,综合确定总治理成本-模糊风险-安全系数间的均衡曲线,给出基于治污投入的优化补偿标准。(4)针对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的状况,基于能值与价值之间的可转化性,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物产生量及上下游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为全面反映流域多元化的水生态服务价值,从价值转移的层面入手核算流域损益补偿标准:借鉴流域生境及物种多样性、不同水域相关功能属性的差异性,从河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层面考虑,借助投入产出对应关系确定受益补偿标准;以限制发展机会成本、水源涵养损失机会成本为依据,提出了流域生态受损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在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植被的去势(降势)典范对应分析和环境矩阵的CANOCO法进行流域物种组成和环境因素间的变量分析,提出了流域水生态恢复优先序判定的评价方法。以生态物理和经济社会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为基础,构建了ERP和PES的科学和实践平台,从系统合作的层面处理补偿管理中的相关复杂问题。从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的主要影响要素着手,针对补偿资金的使用、政策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监管3个方面,结合BMPs联合管理、整体优化思想给出反馈机制实施框架。选择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典型区,以2007年流域山西省、河北省出境断面的下泄水量为控制基准,通过确定污染物的入河量、流域水生态保护损益成本、区域均衡用水分配量,进行流域水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结合最优管理模式和系统优化理论,从研究区水生态环境最大程度改善层面出发,给出了基于社会机制、生态要素、管理体制的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及完善策略。

徐彬[10](2013)在《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分成四个方面,分别是融资模式、扩张模式、技术模式、规制模式、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且分析了地域性水务发展规律。对于水务融资模式:我国水务领域融资模式多元化。我国的水务私有化程度大大超过俄罗斯。我国在中小型水务项目中可以引入更灵活的特许经营方式。在引进外资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对于水务扩张模式:我国的国有水务企业以本地扩张为主。我国的民营水务企业以异地—技术扩张为主。我国的水务设计单位以技术—本地扩张为主。外资在我国水务以合资—溢价收购形式为主。日本的“官民合作”体系用来拓展海外业务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对于水务技术模式:我国的城市水务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我国主要使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各种生物污水处理法。我国的管网漏损率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要好。我国水务企业基本上常规的水务设施用国产,少数先进设备进口。对于水务规制模式:我国近年来出台不少水务法律法规,加强了水务规制。然而现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水务规制问题,诸如产权与经营权的区分、水价制定、水务整合管理、水务资产管理等问题。建议修改《城市供水条例》,对各不同具体水务运营模式中的经营权与收入分配进行合理的划分;出台更多科学制定水价的办法;出台综合水务法律、政策执行时要充分考虑水务整合管理;引入水务资产生命周期表、信息技术来更好地进行水务资产管理。对于我国的地域性水务发展:辽河、淮河流域最需要水污染治理。我国北方对供水规制控制更严格。我国东部水务中私营经济的成分明显更高,且我国主要的水务企业大多出自东部。我国城乡间水务发展不平衡。我国东西部水务设施的差距在减少。我国不同地区水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其它很多国家也有。我国不同地区水务融资方式、水务技术方式应有所不同。地域性水务发展模式受水资源、水污染、水务企业扩张、水务技术、水务规制、水务融资综合影响。

二、重庆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污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利发展基本态势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研究现状
        2.1.2 研究进展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1 水利绿色发展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水利的概念
        3.1.2 水利绿色发展的概念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水利绿色发展特征
    3.3 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
        3.3.1 合理化开发
        3.3.2 高效化利用
        3.3.3 生态化输出
        3.3.4 人文化效益
        3.3.5 常规化监管
    3.4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解析
        3.4.1 经济-社会-生态维度
        3.4.2 输入-响应-输出维度
        3.4.3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4.1 基于双维度关联的水利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数据来源
    4.2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数
        4.3.1 水利绿色发展的分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3.2 水利绿色发展分维度指数
        4.3.3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5.1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5.1.2 双维度空间分布格局
        5.1.3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5.2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异质演变
        5.2.1 研究方法
        5.2.2 总体空间异质性
        5.2.3 空间热点演变特征
    5.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主控因子分析
        5.3.1 主控因子识别方法
        5.3.2 子系统层主控因子
        5.3.3 指标层主控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及研究争论
        6.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介绍
    6.2 东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择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中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西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三大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选择
    7.1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理论思路和逻辑
    7.2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构成
        7.2.1 合理化开发机制
        7.2.2 高效化利用机制
        7.2.3 生态化输出机制
        7.2.4 人文化效益机制
        7.2.5 常规化监管机制
    7.3 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
    7.4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7.4.1 绿色发展意识导向: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
        7.4.2 创新科学技术驱动:加强水利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
        7.4.3 利益相关者共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享共建策略
        7.4.4 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规制政策演变与效果评价
    2.1 环境规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
        2.1.1 环境规制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1)
        2.1.2 环境规制的加速完善阶段(1992-2011)
        2.1.3 环境规制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 年至今)
    2.2 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效果评价
        2.2.1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2.2.2 环境污染负荷变化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机制分析
    3.1 环境资源及其污染的经济成因
        3.1.1 环境资源的基本属性
        3.1.2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3.2 环境规制产生的一般逻辑及构成
        3.2.1 环境规制产生的一般逻辑
        3.2.2 环境规制的分类及其特点
    3.3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3.3.1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机制
        3.3.2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4.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比较
    4.2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与方法
        4.2.1 绿色生产函数的构建
        4.2.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4.2.3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4.3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4.3.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测算结果分析
        4.4.1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4.4.2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4.4.3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比较
        4.4.4 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分析
    5.1 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的测算
        5.1.1 环境规制强度指标体系构建
        5.1.2 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测度
        5.1.3 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结果分析
    5.2 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进一步讨论
        5.3.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3.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6.1.1 门槛面板模型与方法
        6.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总体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2 分地区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3 分时段样本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2.4 稳健性检验
    6.3 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进一步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
        7.1.1 明确环境规制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7.1.2 合理确定环境规制类型及其规制强度
        7.1.3 注重环境规制政策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7.2 优化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组合
        7.2.1 合理使用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
        7.2.2 加强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使用
        7.2.3 加快拓展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
    7.3 提高地方环境规制的执行效力
        7.3.1 建立环境规制的监督反馈机制
        7.3.2 建立环境规制的成效评价制度
        7.3.3 建立环境规制的区际协调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4)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工程绩效评估研究进展
    1.4 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研究
    2.1 技术集成与分析的思路及原则
        2.1.1 技术集成的思路
        2.1.2 技术集成的原则
    2.2 相关课题与示范工程
        2.2.1 “十一五”课题技术清单
        2.2.2 “十二五”课题技术清单
    2.3 技术成果及其表达方式
        2.3.1 常用技术的表达方式
        2.3.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表达方式
    2.4 主要技术成果集成结果
        2.4.1 分类技术清单
        2.4.2 关键技术名片
    2.5 技术集成结果分析
        2.5.1 整体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2 专利类成果统计与分析
        2.5.3 城市面源系统评估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4 源头削减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5 过程控制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5.6 后端治理技术成果统计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综合评估
    3.1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3 评估指标体系的说明
    3.2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绩效评估方法
        3.2.1 传统TOPSIS法的原理与计算步骤
        3.2.2 熵权法赋权对传统TOPSIS法的优化
    3.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概况及典型案例选择
        3.3.1 已建成示范工程概况
        3.3.2 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
        3.3.3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3.3.4 生态后端治理示范工程
    3.4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评价
        3.4.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3.4.2 TOPSIS法计算贴近度
        3.4.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湖流域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1 太湖流域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太湖流域污染现状及治理进程
        4.2.1 流域水环境状况
        4.2.2 入湖(河)污染物总量现状
        4.2.3 面源污染物总量来源
        4.2.4 太湖流域城镇面源污染控制需求
        4.2.5 太湖流域有关水专项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已结课题研究内容
    4.3 老城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3.1 老城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3.2 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3.3 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3.4 太湖流域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4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4.1 已建城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4.2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4.3 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4.4 太湖流域已建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5 在建/规划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5.1 在建/规划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5.2 在建/规划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5.3 规划城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6 直排区面源污染特点及控制指导方案
        4.6.1 直排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6.2 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指导方案
        4.6.3 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6.4 太湖流域直排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相关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的断限与分期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长江流域历史环境演变概况
    第一节 1949年以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
        一、第一阶段:秦汉时期
        二、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时期
        三、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至1949年
    第二节 1949-1978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一、长江流域水利开发与治理情况
        二、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三、长江流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保体系初步构建时期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1979—199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一、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环保理念与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二、区域空间产业布局的变动
    第三节 区域环境污染与环保治理
        一、区域内环境污染情况及成因分析
        二、环保政策的出台及治理
    第四节 水环境的逐步恶化
        一、水土流失的加重与治理
        二、水体污染程度与变化特征
        三、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提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保区域分治体系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1992—2001)
    第一节 转轨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
        三、环保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一、经济加速发展概况
        二、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第三节 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二、乡镇企业生产环境问题突出
        三、经济开发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四、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投入
    第四节 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表现
        一、水土流失的持续加重
        二、水污染局部特征明显
        三、洪涝灾害频发及成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保多元共治体系下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生态演变(2002—2015)
    第一节 转型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一、规模化区域规划与环境保护
        二、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转变
        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推进
    第二节 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
        三、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
        四、环境问题全面凸显
    第三节 水环境快速恶化的表现
        一、水土流失情况严峻
        二、水污染流域恶化明显
        三、洪涝干旱灾害加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生态环境变化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修复带来的现实阻碍
        三、对长江经济带地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分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体制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一、区域管理缺乏统一制度安排
        二、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区域管理中环保投入不足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
        一、宏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
        三、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特征
        一、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反思
        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国外大河流域发展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大河流域的开发模式
        二、国外大河流域的发展模式
        三、长江流域发展模式的借鉴与选择
    第三节 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思考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对策
        二、内涵的转变—从大开发到大保护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动态评价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1.2.1 水资源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安全预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安全研究发展动态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资源安全理论研究
    2.1 水资源安全定义及内涵分析
        2.1.1 水资源安全概念演进
        2.1.2 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分析
        2.1.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分析
    2.2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诊断分析
    3.1 喀斯特地区研究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环境概况
        3.1.3 环境功能区划
    3.2 数据来源
    3.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诊断方法
        3.3.1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影响因素
        3.3.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诊断方法
    3.4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诊断分析
        3.4.1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影响因子的选取
        3.4.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变化的诊断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初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初级评价指标选择
        4.1.2 MIV-BP模型构建
        4.1.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指标MIV-BP模型计算结果
    4.2 基于MIV-BP模型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1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4.2.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阻碍影响因素
        4.2.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驱动影响因素
        4.2.4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动态变化分析
    4.3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等级划分及指标阈值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5.1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时间序列评价
        5.1.1 GA-BP模型构建
        5.1.2 时间序列评价结果
        5.1.3 时间演变规律分析
    5.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空间分异评价
        5.2.1 模型构建
        5.2.2 空间分异评价结果
        5.2.3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5.3 水资源安全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5.4 水资源安全胁迫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仿真模拟研究
    6.1 预测方法
    6.2 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
    6.3 深度学习的水资源安全时间预测
        6.3.1 深度学习的指标预测结果及分析
        6.3.2 深度学习的水资源安全总体预测结果及分析
        6.3.3 深度学习的子系统预测结果及分析
    6.4 情景模拟
        6.4.1 情景假设
        6.4.2 参数设置
        6.4.3 基于情景分析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演变趋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调控研究
    7.1 调控目标
    7.2 调控模式
        7.2.1 总体调控模式
        7.2.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调控方案灰色综合评判模型
        7.2.3 典型区域调控
    7.3 调控措施和策略
        7.3.1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破解工程性缺水困局
        7.3.2 开发供水新途径,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
        7.3.3 稳定水资源数量和质量
        7.3.4 改变传统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水平
        7.3.5 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7.3.6 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协调调控
        7.3.7 根据喀斯特地貌特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和创新
        8.1.1 研究结论
        8.1.2 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学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7)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研究 ——以广东佛山南海区北村水系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项目概况
    2.1 工程范围及建设内容
        2.1.1 工程范围
        2.1.2 建设内容
    2.2 基本情况
        2.2.1 流域概况
        2.2.2 北村水系
3 现状分析及评价
    3.1 防洪排涝
        3.1.1 防洪工程现状
        3.1.2 排水防涝工程
    3.2 水环境
        3.2.1 河涌水质
        3.2.2 污水系统现状
        3.2.3 污染源现状
        3.2.4 水体环境容量评估
        3.2.5 水体黑臭原因分析
    3.3 水生态
        3.3.1 水生态环境状况
        3.3.2 生物栖息地状况
        3.3.3 水生生物状况
        3.3.4 水生态修复措施及评价
    3.4 主要问题分析
        3.4.1 排水防涝体系相对完善,但排涝能力尚不能满足
        3.4.2 河涌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3.4.3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4 总体设计
    4.1 治理目标
        4.1.1 总体目标
        4.1.2 分项目标
    4.2 设计原则
    4.3 设计依据
        4.3.1 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4.3.2 规程规范
        4.3.3 基础资料
        4.3.4 相关规划和文件
    4.4 技术路线
    4.5 工程任务与总体布局
    4.6 综合治理方案措施体系
5 综合治理方案
    5.1 排水防涝工程
        5.1.1 设计思路
        5.1.2 技术路线
        5.1.3 建设内容
    5.2 水环境改善工程
        5.2.1 设计思路
        5.2.2 水质目标
        5.2.3 污水收集工程
        5.2.4 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5.2.5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5.2.6 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工程
        5.2.7 底泥治理工程
    5.3 活水工程
        5.3.1 活水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5.3.2 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5.3.3 补水水源
        5.3.4 建设内容
    5.4 水生态修复
        5.4.1 设计思路
        5.4.2 技术路线
        5.4.3 水生态修复方案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污染与经济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基于空间区域的水污染分布
        2.1.1 研究方法
        2.1.2 数据来源
        2.1.3 1995~2005 年水污染空间分布
        2.1.4 2006~2011 年水污染空间分布
    2.2 基于时间序列的水污染分布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
        2.2.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设定
        2.2.4 模型求解与脉冲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水排放与人均 GDP 的交互关系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来源
    3.3 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 GDP 的关系
        3.3.1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 GDP 关系
        3.3.2 部分省市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 GDP 关系
        3.3.3 小结
    3.4 生活污水排放与人均 GDP 的关系
        3.4.1 全国生活污水排放与人均 GDP 关系
        3.4.2 部分省市生活污水排放与人均 GDP 关系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水与废水减量化技术经济性分析
    4.1 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方法
        4.1.1 研究方法
        4.1.2 评价指标
    4.2 节水与废水减量化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4.2.1 工业废水处理回用
        4.2.2 小型社区中水回用
        4.2.3 城市节水器具改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水与废水减量化政策完善
    5.1 我国水价制度改进
    5.2 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5.3 加大水污染惩处力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理论研究
        2.2 实践探索
        2.3 结语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 创新点
    5. 小结
第二章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体系研究
    1. 流域水生态补偿
        1.1 概念阐述
        1.2 经济基础
        1.3 影响要素
        1.4 实施状况
    2. 流域治理修复特征研究
        1.1 流域水生态破坏判定
        1.2 治理与修复关系阐述
        1.3 流域治理修复控制方针
        1.4 流域治理修复实施必要性
        1.5 流域治理修复控制策略
    3.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
        3.1 概念特征
        3.2 影响要素
        3.3 实施特点
        3.4 实施类型
        3.5 实施可适性
    4. 小结
第三章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 流域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状况
        1.3 定量测算
    2. 流域均衡用水补偿标准研究
        2.1 公平用水补偿标准
        2.2 合作博弈补偿标准
    3. 生态保护成本补偿标准研究
        3.1 污染治理成本补偿
        3.2 农业面源成本补偿
    4. 流域水生态补偿标准实效判定
        4.1 理论基础
        4.2 效益模型
    5. 小结
第四章 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条件
        1.2 水资源状况
        1.3 经济社会
        1.4 区域概化
    2. 水资源开发利用
        2.1 水量核算
        2.2 污染物量计算
    3. 典型污染计算
        3.1 农业面源污染
        3.2 城市径流污染
        3.3 畜禽养殖
        3.4 点源污染物入河
        3.5 面源污染物入河
    4. 水质状况
        4.1 判定依据
        4.2 评价方法
        4.3 污染物降解
    5. 小结
第五章 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 流域水生态补偿框架
        1.1 实施基础
        1.2 补偿框架
    2. 断面水生态补偿标准
        2.1 水量补偿标准
        2.2 水质补偿标准
    3. 流域均衡用水补偿标准
        3.1 公平用水补偿标准
        3.2 合作博弈补偿标准
    4. 生态损益补偿标准
        4.1 生态受益价值补偿标准
        4.2 生态受损价值补偿标准
    5. 生态保护成本补偿标准
        5.1 污染治理成本补偿
        5.2 农业面源成本补偿
    6. 补偿标准
    7. 污染物消减程度
    8. 补偿标准实效判定
        8.1 经济可适性
        8.2 实效判定
    9. 小结
第六章 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研究
    1. 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
        1.1 联合管理
        1.2 优化策略实施
    2. 水生态补偿机制完善
        2.1 影响水生态保护的社会因素模拟
        2.2 流域水生态指标联合管理框架
        2.3 流域水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3. 水生态补偿实施反馈
        3.1 补偿资金使用监管
        3.2 补偿政策实施反馈
        3.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科研及获奖情况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国际案例
2.1 水务融资
    2.1.1 学者观点
    2.1.2 美国的水务融资
    2.1.3 俄罗斯的水务融资
    2.1.4 日本的水务融资
2.2 水务扩张
    2.2.1 学者观点
    2.2.2 美国的水务公司
    2.2.3 俄罗斯的水务公司
    2.2.4 日本的水务公司
    2.2.5 英国的水务公司
2.3 水务技术
    2.3.1 学者观点
    2.3.2 主要国家的水务技术情况
2.4 水务规制
    2.4.1 学者观点
    2.4.2 美国的水务规制
    2.4.3 俄罗斯的水务规制
    2.4.4 日本的水务规制
    2.4.5 英国的水务规制
    2.4.6 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务规制
2.5 地域性水务发展:以前苏联各国为例
2.6 小结 第三章 水务融资模式
3.1 我国水务融资历程
3.2 水务融资现状
3.3 我国水务融资在国际上的水平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务扩张模式
4.1 国有水务企业
4.2 民营水务企业
4.3 水务设计单位
4.4 外资水务
4.5 国际经验的借鉴
4.6 小结 第五章 水务技术模式
5.1 水务基础设施
5.2 水务技术使用情况
5.3 水务技术的培育
5.4 我国水务技术与国际的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水务规制模式
6.1 水务法规
6.2 存在的问题
6.3 国际经验的借鉴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地域性差异的水务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7.1 水资源因素
7.2 水污染因素
7.3 水务企业因素
7.4 水务技术因素
7.5 水务规制因索
7.6 水务融资因素
7.7 分析
    7.7.1 我国南方水务发展模式
    7.7.2 地域性水务发展的初级模型
    7.7.3 我国地域性水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后记

四、重庆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污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D]. 栗欣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环境规制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D]. 袁一仁.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和工程评估及技术指导[D]. 周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D]. 杨晶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动态评价及仿真模拟研究[D]. 刘丽颖.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7]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研究 ——以广东佛山南海区北村水系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例[D]. 周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水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对策研究[D]. 贾广印. 安徽工业大学, 2013(03)
  • [9]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D]. 付意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1)
  • [10]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徐彬.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重庆市工业水污染经济损失及节水减排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