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发展新型产业税收对策的思考

桂林市发展新型产业税收对策的思考

一、对桂林发展新型工业税收对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婷[1](2021)在《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

陆健[2](2020)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坚持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但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良好的经济空间格局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有利促进县域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新时代背景,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为研究范围,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县域的经济发展经验,并且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的经济向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经验的指导。通过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演变轨迹,得出县域经重心以平均0.685km/年的速度向东南移动,且县域经济极化效应增强,从转角来看,县域经济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且经济空间格局有加强趋势。其次,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全局Moran’I指数是波动下降的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H--H(高--高类型)县域数量减少,L--H(低--高类型),H--L(高--低类型)县域数量增多,通过冷热点分析,热点县域出现东营和威海两地区周围集聚的局面,且县域经济热点区域从资源城市逐渐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而冷点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中部潍坊地区。根据以上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一是县域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二是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特征增强;三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整体上倾向于优化趋势。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得出市场活力、政府支持、社会投资、工业化水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水平、对外经济水平具有抑制作用,且6项因素均在1%水平下显着,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保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壮大民营经济;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技术创新,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发挥政府职能,建设好县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升级

胡夏辉[3](2019)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时期是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振兴、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引进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与人才引进密不可分,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近年来桂林市人才引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成效,人才引进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还存在着巨大的急需紧缺人才缺口。具体问题表现在桂林市人才结构不够优化、难以吸引人才留下、急需紧缺人才的总量较少、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作用也难以发挥等。目前桂林市已有的存量人才也不能满足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能满足桂林市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对桂林市产业现状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人才引进情况、人才供求情况进行研究,找出桂林市人才引进机制体制、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后继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戴其文[4](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赵晨彦[5](2017)在《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成本不断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有着重要作用。桂林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广西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新型工业城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工业产业内中小企业聚集明显。一段时间以来,桂林市地方政府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平台数量不足,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从平台的运行情况来看,公办平台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民办平台综合实力较弱。从平台建设质量来看,创业服务和咨询培训平台重复建设、质量不高;投融资平台服务效果不理想;技术创新平台对创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职能缺失造成了平台建设滞后;其次是公办平台运营机制不灵活,和对民办平台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二者运行情况不佳;另外,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投融资服务环境、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则影响了平台的建设质量。这些问题制约了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其次要改进公办平台运营机制,并加大对民办平台的扶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平台管理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环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这些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桂林市中小企业共服务平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与作用,并引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构建起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概况、服务类型、运行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介绍了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第四部分对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当前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公办服务平台运营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环境、加强区域创新协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钟月红[6](2017)在《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规划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等动态演变的复杂性综合过程,它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等为基本特征,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民生工程。旅游业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带动作用巨大,乘数效应明显,在拉动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消费升级、集聚吸纳人口就业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新型城镇化驱动力具有显着的阶段性特征,农业及其现代化是初始动力和基础动力,工业化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以及显着关联带动的综合性产业,正逐步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新兴动力,以旅游业为主动力驱动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多元建设路径中的一种新模式,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澳大利亚学者帕特里克·马林斯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开展了旅游引导的城镇化研究,我国研究则21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总体上理论研究滞后于建设实践,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驱动因素、特征与影响、模式和动力机制、案例实证分析等领域,对于具有较强理论性价值的路径模式研究、显着地实践指导性意义的规划影响及其响应研究较少。伴随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四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互动已成为国家新要求和发展新趋势,加快深化和拓展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及其规划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且迫在眉睫。论文在梳理和评价国内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分析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等主要概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围绕“旅游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模型以及风险是什么?”、“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三个核心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反馈分析等多种方法,立足于影响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同因素分析,通过旅游业功能与城镇化内涵表征的对应耦合,构建出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并分析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生命周期特征以及迫切需要规避的风险与问题;同时,如果仅停留在现象分析和模型构建阶段,任何理论研究的意义都会大打折扣,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实践应该怎么办,为此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传统城乡规划编制内容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响应对策,并以桂林、巴马等地区的案例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论文包括绪论、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构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及其规划响应实证研究、结论与展望等6章20小结,提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构建了耦合旅游业基本功能和新型城镇化内涵表征7个向度的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即旅游业的集聚功能推动人口城镇化、产业功能推动经济城镇化、空间功能推动土地城镇化、服务功能推动生活方式城镇化、文化功能推动景观城镇化、生态功能推动环境城镇化、全域功能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构建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生命周期规律,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在城镇化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稳步提升等不同生命阶段的主要表现和作用,提出了起步期的旅游景区城镇化、发展期的旅游城镇化、提升期的城市旅游化;第三,全面分析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建设的主要影响及其响应,提出了城乡规划编制内容中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人口预测、设施配置、用地布局、产业组织、交通布局等领域的“旅游+”特性及其具体处理技术,并以桂林、巴马等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熊俊[7](2016)在《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来说的,需求侧主要是指“投资、需求、出口”三大方面,而供给侧则主要是指“劳动、土地、资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分析根据税源结构的分类,从五个角度对2008—2014年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南昌市国税税收总量看,2008—2014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16.9%,增长速度快于同期GDP增速。从税种角度看,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是第一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到2014年已成为第二大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三大税种税收收入合计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90%。从产业角度看,南昌市国税第二产业税收收入占比最高,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比其次,第一产业税收收入占比最低。其中,制造业在第二产业内一家独大,但不同的制造业发展状况不同;批零业和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比最高,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从重点税源管理角度看,重点50户和重点5户税收增长缓慢,拖累整体税收增长,重点招商企业税收贡献率较低。从征税单位角度看,红谷滩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和安义县国税收入增长迅速,对整体税收增长贡献较大。从经济类型角度看,股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所纳税额增长较快,对税收的贡献率较大,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则相对较小。2.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对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从税收总量和产业结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GDP的增长对税收总量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来源于该产业的税收均具有正向作用,增长作用存在第三产业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的状况。3.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现存的问题和成因分析根据本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分析显示,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主要存在税源经济总量不足、税源的产业分布不合理、县区税收发展不均衡以及大中型企业税源数量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和税收征管效率偏低等方面的原因。4.促进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优化的对策根据前文的分析,本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应该从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落实财税政策三个方面着手。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一是分析的角度是税源结构,分析的范围限定为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二是对税源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是本文的研究紧扣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当下热点话题。完成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优化,将有利于南昌市国税税收总量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并最终有利于促进南昌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南昌市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建设“十三五”注入新动力。

史金丽[8](2016)在《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研究 ——以广东清远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地区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高级化、外向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充分抓住广东省地理国情普查的契机,通过全面获取高新区资源配置、土地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料,开展对高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对全面深入地掌握高新区运行特征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广东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数据基础上,以广东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按照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影响因素”逻辑思路,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变化分析模型,分析了高新区2009-2013年土地利用的格局变化;并基于改进的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高新区2009-2013年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及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新区2009-2013年间主要以开发建设用地为主,且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上升;建设大量占用农用地和自然状态的土地,导致区内的景观破碎度逐年增加,景观异质性降低,多样性指数下降。区内地块形状较为规则,复杂程度较低,但稳定性不足,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对斑块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特征逐步由分散式向组团式转变。第二,2009-2013年间,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绩效大致呈现一种“V”字型变化趋势。得益于2009年的招商引资和大力投入,综合绩效较高;2010年之后开始逐年上升,且增势良好。从单项绩效来看:高新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显着,且逐年递增;土地空间潜力挖掘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而言容积率偏低、空间紧凑不高,尚有较大发展空间;道路铺张带动经济发展,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下降;高新区绿化意识在增强,但生态效益仍不容乐观;高新区人力和财力投入减少,发展潜力巨大。第三,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空间挖潜、生态环境的综合关联度较高,其次为园区投入,而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关联度相对较低。未来高新区发展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完善、土地立体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第四,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不仅能够为高新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客观而详实的基础数据,而且能够为掌握高新区土地空间挖潜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实施常态化综合绩效评价提供长效支撑。第五,高新区未来宜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开发空间结构,推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强化规划引导与控制,从而促进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发展。

林加伟[9](2016)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于各省市设立的各类开发区,我国经济取得了长效的发展,开发区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因此国内外学者也都非常关注开发区的发展。然而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之后,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比如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中长期规划不科学、产业发展之间不协调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源集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尤以土地资源在雨后春笋般的开发区建立中损耗严重。因此,深入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努力挖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实现路径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首先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基本概念展开说明,讨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价值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随后对杭州市桃源新区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搜集整理经济开发区概况,主要从产业经济发展概况、空间规划与利用、管理体制与服务概况三方面进行研究,对开发区整合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明;其次,探究了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针对桃源新区的具体定位和实际建设情况,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最终的评价方法;随后开始具体对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展开评价,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评级之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其结果为良好;最后,对杭州市桃源新区未来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杭州市桃源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不仅构建了操作简便,容易实践的空间和资金两个维度的集约评价指标,同时准确的表达了桃源新区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现状。本文旨在为地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期冀对国内其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所借鉴。

周运瑜[10](2015)在《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启动新时期全国旅游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城市作为最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多地涉及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因而旅游综合改革将以旅游城市为重点。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张家界市、成都市、秦皇岛市和舟山市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要求在五个领域先行先试。三年多过去了,这四个先行试点城市所进行的旅游综合改革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怎样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它们的做法对相似旅游城市改革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模式、做法、理念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作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归纳法、频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及主观赋分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明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在了解我国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定义,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性质、分类,并对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构建由共有指标与特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张家界市为实证研究,建构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依照评价体系对其建设成果进行了评估(截止到2013年底),针对张家界市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指为顺应国家深化改革的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先行试验一些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发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最终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性质就是打破束缚旅游城市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旅游城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主要涉及国家旅游局和旅游城市两大主体,由于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动机不同,从而形成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动力机制。(4)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框架主要由共有指标和特有指标组成。共有指标体系主要有旅游业增加值指标、生态文明指标、体制机制创新指标等组成;特有指标主要由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所反映出的相关指标组成。(5)构建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业、环境优美度和社会发展五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构成。(6)评估认为到2013年底,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获评为良好等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进行评估研究,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内容,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性质与类型进行探讨,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的相关理论。文中研究结论与对策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具有指导价值,对与张家界相类似的旅游城市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阐述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性质、分类与形成机制,同时构建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丰富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研究理论与内容,也丰富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

二、对桂林发展新型工业税收对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桂林发展新型工业税收对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化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方面研究
        1.3.4 关于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空间格局
        2.1.3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4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第3章 国外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3.1.1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经验
        3.1.2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经验
        3.1.3 德国中小城镇均衡发展经验
        3.1.4 美国城镇化发展经验
    3.2 国外发达县域经验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启示
        3.2.1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3.2.2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
        3.2.3 加强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治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第4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分布范围
    4.2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4.2.1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4.2.2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4.2.3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4.2.4 农业现代水平持续提高,带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4.3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4.3.1 区位优势
        4.3.2 绿色生态优势
        4.3.3 创新驱动优势
第5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5.1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5.2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的演变分析
    5.4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5.4.1 县域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5.4.2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异质性特征增强
        5.4.3 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整体上倾向于优化趋势
第6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6.1 空间计量模型说明与设定
        6.1.1 基本模型说明
        6.1.2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6.2 影响因素指标及数据选取
        6.2.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2 数据的来源
    6.3 模型选择和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2.3 文献评论
    1.3 研究方法、论文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人才的含义
        2.1.1 人才的概念
        2.1.2 人才的要件
        2.1.3 人才的特征
        2.1.4 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人口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3章 桂林市产业概况
    3.1 产业现状
        3.1.1 农业
        3.1.2 工业
        3.1.3 服务业
    3.2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
        3.2.1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3.2.2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3.2.3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3.2.4 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队伍建设
第4章 桂林市人才引进情况
    4.1 人才工作政策汇总
    4.2 人才引进举措
        4.2.1 实施桂林市“漓江学者”制度
        4.2.2 建设人才小高地
        4.2.3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4.2.4 出台《桂林市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
        4.2.5 两个平台建设
    4.3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4.4 桂林市人才发展机制调查
        4.4.1 吸引人才来桂林工作的原因
        4.4.2 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
        4.4.3 令人比较满意的人才发展机制要素
        4.4.4 制约问题突出、亟待解决的重要因素
        4.4.5 桂林市现行人才政策的不足之处
第5章 桂林市人才现状分析
    5.1 人才需求情况
        5.1.1 人才需求的总体情况
        5.1.2 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情况
        5.1.3 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分布情况
        5.1.4 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5.2 人才现状
        5.2.1 人才供应的总体情况
        5.2.2 求职人才的学历分布情况
        5.2.3 人才供需对比情况
        5.2.4 桂林市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留桂情况
        5.2.5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情况
        5.2.6 薪酬分析
    5.3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的关系
        5.3.1 人才引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5.3.2 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相互促进
第6章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6.1 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6.2 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成熟
    6.3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6.4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6.5 人才引进后继政策缺乏
    6.6 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7章 桂林市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人才工作法治化
    7.2 人才引进需求应遵循市场规律
    7.3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7.4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
    7.5 提升人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7.6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100项重大技术计划
附录2 2017-2019年桂林市人才引进需求目录统计表
附录3 桂林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目录
附录4 桂林市人才工作调查问卷
致谢

(4)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5)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研究
        2. 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内容的研究
        3. 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的研究
        4. 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一)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界定及主要职能
        1.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界定
        2.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能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1. 降低交易成本
        2. 降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
        3. 实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分工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公共产品理论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三、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
    (一)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1. 桂林市经济发展概况
        2.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情况
    (二)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类型
        1. 综合服务类平台
        2. 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3. 科技企业孵化器
        4. 众创空间
        5. 技术服务类平台
        6. 投融资服务类、平台
        7. 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类平台
    (三)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
        1. 政府主导型模式
        2. 政府合作型模式
        3. 企业主导型模式
    (四)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进展
        1. 出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支持政策
        2.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财政和资金支持
        3.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四、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平台数量不足
        2. 公办平台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3. 民办平台综合实力较弱
        4. 平台低质化重复建设
        5. 投融资服务平台效果不理想
        6. 创新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二) 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政府职能缺位、错位
        2. 公办平台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
        3. 对民办平台扶持力度不足
        4. 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
        5. 投融资服务环境下完善
        6.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备
五、完善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 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2. 明确政府在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3. 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机制
    (二) 改进公办服务平台运营机制
        1. 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2. 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和考核机制
    (三) 加大对民办平台的扶持力度
        1. 健全扶持机制
        2. 拓展扶持资金的使用途径
    (四) 建立健全平台管理机制
        1.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制度设计
        2. 对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五) 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环境
        1. 加强政策性国有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2. 加大对民营融资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六) 加强区域创新协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2.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规划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1.1.2 旅游业已成为新形势下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升级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1.1.3 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新要求和发展新趋势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主要问题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2.1 主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
    2.2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2.2.1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概念研究
        2.2.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2.2.3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影响分析
    2.3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评价
        2.3.1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2.3.2 国内外研究成果局限性分析
        2.3.3 当前研究的主要困惑与挑战
第三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构建
    3.1 影响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共同因素分析
        3.1.1 国家政策
        3.1.2 资源条件(景点景区等旅游资源)
        3.1.3 区位条件(含交通条件)
        3.1.4 经济基础
        3.1.5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氛围)
        3.1.6 开放程度(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
    3.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构建
        3.2.1 旅游业的集聚功能与人口城镇化
        3.2.2 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与经济城镇化
        3.2.3 旅游业的空间功能与土地城镇化
        3.2.4 旅游业的社会功能与生活方式城镇化
        3.2.5 旅游业的文化功能与景观城镇化
        3.2.6 旅游业的生态功能与环境城镇化
        3.2.7 旅游业的全域功能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3.3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生命周期分析
        3.3.1 缓慢增长阶段
        3.3.2 快速增长阶段
        3.3.3 稳步提升阶段
        3.3.4 小结
    3.4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风险分析
        3.4.1 游客增多、流动人口与季节性雇佣带来社会管理的困难
        3.4.2 旅游业脆弱性、不确定性、周期性伴生的动力不稳定性
第四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
    4.1 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分析
        4.1.1 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演进分析
        4.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演进分析
        4.1.3 新常态下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思考
    4.2 对城乡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及应对
        4.2.1 城镇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突出旅游元素
        4.2.2 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考虑旅游人口折算
        4.2.3 空间布局规划突出旅游设施和旅游用地
        4.2.4 交通布局规划要突出“快旅慢游”特征
        4.2.5 产业组织规划要突出“融合互促”发展
    4.3 对城乡建设方式与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应对
        4.3.1 面向农村农民的乡村旅游城镇化
        4.3.2 面向本地市民的郊区旅游城镇化
        4.3.3 面向外来游客的老城旅游化改造
第五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及其规划响应实证研究
    5.1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基础条件分析
        5.1.1 旅游资源
        5.1.2 区位交通条件
        5.1.3 宏观政策
    5.2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现象表征解读
        5.2.1“游客集聚”驱动人口城镇化快速增长
        5.2.2“旅游收入”驱动经济城镇化迅速发展
        5.2.3“旅游用地”驱动土地城镇化加速拓展
        5.2.4“候鸟人”常驻示范效应驱动生活方式城镇化
        5.2.5“文化旅游”融合互动驱动文化和景观城镇化
        5.2.6“旅游开发”过度与无序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5.2.7“旅游经营”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缩小了城乡差异
    5.3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面临问题剖析
    5.4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响应实证
        5.4.1 旅游导向的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5.4.2 旅游导向的城镇产业组织策划
        5.4.3 旅游导向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
        5.4.4 旅游导向的城镇体系优化规划
        5.4.5 旅游导向的交通用地空间布局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7)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税源结构及其相关理论
    2.1 税源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2.1.1 税源结构的界定
        2.1.2 影响税源结构的因素
    2.2 税源与经济的相关理论
        2.2.1 不同学派的税收经济思想
        2.2.2 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分析
    3.1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总体分析
    3.2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具体分析
        3.2.1 基于税种角度的税源结构分析
        3.2.2 基于产业角度的税源结构分析
        3.2.3 基于重点税源管理角度的税源结构分析
        3.2.4 基于征收单位角度的税源结构分析
        3.2.5 基于经济类型角度的税源结构分析
4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1 南昌市国税税收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4.1.1 国税收入与GDP比较
        4.1.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2 产业结构与税源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现存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5.1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现存的问题
        5.1.1 经济税源总量不足
        5.1.2 税源的产业分布不合理
        5.1.3 县区税收发展不均衡
        5.1.4 大中型企业税源数量不足
    5.2 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5.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5.2.3 税收制度不够健全
        5.2.4 税收征管水平偏低
6 促进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优化的对策
    6.1 大力发展经济,扩大税源规模
        6.1.1 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6.1.2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1.3 统筹区域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6.1.4 提高国有企业效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6.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税源质量
        6.2.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6.2.2 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第二产业“量”“效”齐增
        6.2.3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第三产业税源增长极
    6.3 完善税收政策,优化税源结构
        6.3.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激励税源结构优化
        6.3.2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有目标地刺激相关企业发展
        6.3.3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率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研究 ——以广东清远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高新区发展理论研究
        1.3.2 高新区发展路径研究
        1.3.3 高新区发展评价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高新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
        1.4.2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变化分析
        1.4.3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地理国情普查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区位理论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2.3 土地规模利用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清远高新区概况
    3.1 区位概况
    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 发展历程与发展定位
        3.3.1 发展历程
        3.3.2 发展定位
4 高新区土地利用的格局演变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获取
        4.1.1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与信息提取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获取
        4.1.2 数据期限选择
    4.2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高新区土地利用景观分类
    4.3 高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
        4.3.1 景观格局指数
        4.3.2 高新区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分析
    4.4 高新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特征
        4.4.1 景观变化分析模型
        4.4.2 高新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分析
5 基于TOPSIS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3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5.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5.2 评价模型构建
        5.2.1 权重确定
        5.2.2 改进的TOPSIS模型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变化
        5.3.2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单项绩效变化
6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政策因素分析
    6.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因子分析
        6.2.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6.2.2 指标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
        7.2.1 优化高新区土地利用开发空间结构
        7.2.2 推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土地利用方式
        7.2.3 加强高新区生态建设
        7.2.4 强化规划引导与控制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及内容
    1.5 论文技术路线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理论
    2.1 有关开发区的基本概念
        2.1.1 开发区的基本概念
        2.1.2 国内开发区的类型
    2.2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沦基础
        2.2.1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
        2.2.2 土地集约利用的条件和机制
        2.2.3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
    2.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3.1 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原则
        2.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2.4 土地集约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4.1 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2.4.2 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
3 杭州市桃源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经济开发区概况
    3.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3.2.1 土地集约利用控制和建筑管理控制
        3.2.2 道路、配套设施及绿地管理控制
        3.2.3 充分挖掘城市空间和地下空间
    3.3 桃源新区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开发区工业与居住缺乏吸引力
        3.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布局缺乏互动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4.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讨论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主成分分析法
        4.1.3 BP网络模型法
    4.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4.3 层次分析法原理
        4.3.1 层次分析法步骤
        4.3.2 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4.3.3 层次总排序
5 杭州市桃源新区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5.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
        5.1.1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5.1.2 杭州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5.2 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分析
        5.2.1 空间集约度分析
        5.2.2 资金集约度分析
    5.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
        5.3.1 确定指标权重
        5.3.2 指标最后得分
    5.4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结果评价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6 杭州桃源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开发区自我定位,协调开发区与母城规划
    6.2 整合优质资源,保障开发区长远发展
    6.3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培育“产业链”和“产业群”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介

(10)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依据
        (三)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二)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三)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创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概述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发展概述
        (一) 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二) 云南省国家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情况
        (三)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四) 海南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展概述
        (一) 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二) 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三) 成都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四) 舟山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第四章 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理论探讨
    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内涵、性质与分类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
        (二)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性质
        (三)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分类
    二、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形成机制分析
        (一) 形成原因
        (二) 形成机制分析
    三、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评价体系
        (一) 设计原则
        (二) 评价体系框架
第五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设计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设计思路
    三、选取方法
    四、指标选取依据
        (一) 低碳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二) 生态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三) 宜居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四) 国际旅游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五) 五个领域先行先试指标选取依据
        (六)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第一轮结果
    五、指标的筛选
        (一) 专家咨询(德尔菲法)
        (二) 第一轮统计结果分析和指标体系框架的提出
        (三) 第二轮统计结果和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第三轮统计结果
    六、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 问卷调查与回收情况
        (二) 量表检验
        (三) 评价体系最终结果
第六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一) 层次分析法
        (二) 主观赋分法
    二、评估结果
    三、评估结果分析
        (一) 得分较高项目
        (二) 得分较低项目
第七章 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两区两县应各有侧重
    二、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接轨国际旅游城市
        (一) 加快市中心城区、县城建设
        (二) 重视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商业服务水平
    三、提升国际旅游业水平,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一) 继续拓展国际航空线,提高国际游客比重
        (二) 继续向国际旅游市场推介张家界
        (三) 继续按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优化旅游环境
    四、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优美度
        (一)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二) 实施水污染防治
        (三) 实施噪声污染整治
        (四)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五、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社会发展
    六、继续创新旅游综合改革体制机制
        (一)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二)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
        (三) 创建智慧旅游景区,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 率先行动,创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
        (五) 继续拓展开放合作范围,创建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理论结论
        (二) 实践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关理论的再研究
        (二) 其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桂林发展新型工业税收对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黄雪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D]. 胡夏辉.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7)
  • [4]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桂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赵晨彦.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规划响应研究[D]. 钟月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7]南昌市国税税源结构的优化研究[D]. 熊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5)
  • [8]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绩效研究 ——以广东清远高新区为例[D]. 史金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林加伟. 浙江大学, 2016(02)
  • [10]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D]. 周运瑜. 云南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桂林市发展新型产业税收对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