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查项目总结

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查项目总结

一、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探项目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1](2021)在《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恩洪向斜内复杂的地质构造与构造煤为制约当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和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开展了野外构造观测与勘察资料系统分析工作,深入研究了恩洪向斜的构造特征、分布规律、组合样式和形成机制。基于井下煤体结构观测、多元三幅值煤体结构地质测井综合判识和煤体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分析,研究了恩洪向斜构造煤的发育类型、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构造煤发育的地质模式与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恩洪向斜地质构造复杂,多级多向褶皱和断层构造复杂组合发育,表现出平面分区性、展布方向性、构造分异性和成因差异性的发育规律,研究区东北部以NW向褶皱和断层构造为主,后期改造强烈,其他区域整体以NNE-NE向褶皱和断层发育为主,边界断裂附近同向伴生构造以及NNE向、近NS向、NEE和近EW向派生构造的发育加剧了该区构造的复杂程度。采用“斜向高精度细密网格”划分方案计算的断层分形维数对其发育复杂程度具有很好的定量表征作用。恩洪向斜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受到东北部右江断褶带发育的影响,印支期NS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偏转,研究区表现为NE-SW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中部与北东部的NW向构造;燕山期NW-SE向挤压形成区内普遍发育的NE向构造;喜马拉雅期EW向挤压形成了少量NS向构造,同时也导致了早期NE向和NNE向边界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派生了NNE向次级拖褶皱和逆断层以及NEE和NW向张剪性断层等次级构造,晚期在走滑~拉张构造作用下,部分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南部伸展构造发育。与该区强构造变形和多期构造活动的特征相一致,研究区煤体整体变形强烈,强变形构造煤发育,主要以II类煤和III类煤为主。提出了构造煤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划分了煤体弱变形A型、中等变形B型、较强变形C型、局部强变形D型、强变形E型、全煤层强变形F型共7种组合类型。不同煤层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异现象,底部煤层较中上部煤层变形较弱;同时研究区构造煤发育具有平面分区的规律,煤体变形程度表现为在西部富源-弥勒逆冲断裂带最为强烈,其次为南部伸展断块,东部右江断褶带内煤体变形相对较弱。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提出了研究区原生弱构造变形区、顺层弯滑剪切区、夹矸层强构造变形区、顺层塑性流变区和压剪性碎粒流变区、断层弱构造变形区、断层强构造变形区和平移断夹块糜棱煤区8种构造煤发育地质模式。该论文有图40幅,表15个,参考文献141篇。

杜明洋[2](2020)在《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滇东地区恩洪区块和老厂雨汪区块8口煤层气排采井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背景、主采煤层特征和实际排采数据为研究基础,结合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水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分析了各井不同时间段产出流体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了产出流体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产能响应,建立了气水产出层源及其贡献判识模板,实现了煤层气合采井产气层源及其贡献的有效判识。研究区主采煤层埋深区域上呈现周边深中部浅,层域上逐渐加深;厚度区域上一般中部较边缘厚,东北部较西南部厚,层域上均处于全区厚度分布的中等位置;含气量区域上西北部偏核部较高,周边较低,层域上均处于全区中-高位置。研究区煤层气井所产气体以高成熟的干气为主。非烃气体主要以氮气为主(大气成因),二氧化碳次之(有机成因)。随着排采天数的增加,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甲烷占比总体呈“斜S”型增加的趋势,并出现两次拐点,第一次拐点出现在排采70天左右,第二次拐点出现在排采170天左右;恩洪区块2口井相比于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产出气中甲烷占比较为稳定,随排采时间的变化趋势可看成是“斜S”型的下部分。研究区8口煤层气井产出水中Na+、Cl-、HCO3-浓度较高,K+、Ca2+、Mg2+、SO42-、F-浓度较低。随着排采时间的增加,H-1、H-2、L-1和L-2井产出水为Na-Cl-HCO3型,L-3、L-4、L-5和L-6井产出水为Na-HCO3型。煤层气井产出水中HCO3-和煤层气产量大致呈正相关,当HCO3-浓度超过2500 mg/L时,产气量会发生极大的提升,其中L-4井和L-6井产出水中HCO3-浓度最高分别为3114 mg/L和2569 mg/L,其产气量也最高。H-1、H-2和L-1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D偏移特征,L-3、L-4、L-5和L-6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O漂移特征,L-2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则波动于大气降水线的两侧。结合实际产气情况可以推测,当δD小于等于-72.5‰,δ18O小于等于-10.7‰时,对产气较有利。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的增加基本呈“波浪形”变化。其中岩石中微量元素随埋深变化,呈现“双波峰”特征,煤层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变化,呈现“单波峰”特征。埋深700 m大致为岩石或者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峰值对应处。通过分析,提出了高产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变化的定量表征范围:(1)300μg/L<σY<400μg/L且150μg/L≤σM<180μg/L;(2)500μg/L<σY<650μg/L且100μg/L≤σM<180μg/L。HCO3-浓度较高时δ13CDIC值较重,煤层自身的因素对产出水δ13CDIC值的影响较大。产出水13CDIC值与产气量大致呈正相关,当产出水13CDIC为煤中碳酸盐矿物溶解来源,且δ13CDIC值处于-3‰左右时,产气量较高。主采煤层顶板结构致密,可有效的阻挡煤储层气体流窜,增加了层源气体判识占比可信度。依据主采煤层干酪根类型及干酪根成熟度的不同,将6口排采井分为三类,即L-1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3和L-5井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2、L-4、L-6井为一类(多源不同阶)。对应上述三类排采井分别构建了煤层气层源判识模板,并结合实际产气数据特征,将排采井按主采煤层进行了产能贡献劈分,量化分析了主采煤层产气随排采时间的动态贡献率,主采煤层产出气体数据在图中分布区域位于成熟度的范围,与主采煤层实测成熟度值基本吻合,证明判识结果可信。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层源判识模板的准确性。

陈世达[3](2020)在《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西多煤层煤层气资源的离散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的特殊性,基础地质研究和适应性开发技术探索仍是目前主要的攻关目标。论文以黔西多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分析和现场动态跟踪为手段,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渗流的影响;建立了薄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方法;揭示了“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地应力作用机制;提出了产层组合优选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改造和排采方式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煤层气解吸过程及解吸效率识别图版。高变质程度煤以发育微小孔为主,储渗动态的应力敏感程度最弱,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实现高解吸效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裂煤渗流能力最强,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煤不具备压裂增产适应性。层域尺度上,高灰分产率会降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原位温压条件下,煤吸附性能主要受储层压力“正效应”控制。构建了薄煤层煤体结构精确识别方法。针对薄煤层测井“边界效应”难题,引进小波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频加权重构,提高了测井信号的纵向分辨率;选取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参数,借助FISHER线性判别法投影降维思想和最小方差分析理念,建立了煤体结构测井识别图版和分类函数。查明了原位应力随埋深变化的地质作用过程,提出了“应力封闭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概念。黔西地区煤储层应力梯度变化是埋深和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是水平主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垂向上,可将应力状态依次划分为应力挤压区、应力释放区、应力过渡区和构造集中区。应力释放区(500750m)有利于相对高渗储层和统一压力系统的形成,以常压储层为主;200500 m、>750m煤储层具有“应力封闭”特征,压力系统叠置发育,储层压力与埋深失去相关性。剖析了织金区块典型合采井排采动态,提出了多层合采产层组合评价方法及排采管控建议。在层间供液均衡的前提下,确保各产层实现高解吸效率时仍具备一定的埋没度是最大化采收率的产层组合方案;“大液量、高砂量”的压裂改造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快速提液降压、稳流压、高套压和稳套压等生产方式不适应合层排采技术要求。

田玉川[4](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郭肖[5](2019)在《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文中认为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目前,我国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然而,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多、单煤层薄,而且薄煤层之间夹杂有含气砂岩层,在开发过程煤层之间会相互干扰,因此多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运移更复杂。(1)基于自主研制的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装置,开展了煤层与煤层、煤层与砂岩的层间窜流实验,分析了围压、轴压和孔隙压力等因素对层间窜流的影响。依据煤层与砂岩夹层的沉积过程和界面胶结特征,提出了熔合界面、过渡界面和裂隙型界面三种概念模型,并建立了三种界面类型对应的气-水两相层间窜流模型。基于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理论模型和窜流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层间窜流阻力系数的方法,揭示了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机理。(2)基于煤岩双孔-单渗模型、砂岩单孔-单渗模型、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模型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模型,考虑了污染和压裂的影响,通过井筒气-水两相流压降与煤层和砂岩夹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迭代,耦合了多煤层气-水两相渗流、砂岩夹层气-水两相渗流、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耦合流动模型。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流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商业软件对比,初步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流动耦合模型计算的准确性。(3)基于自主编制的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对多煤层气合采井的产气规律、层间窜流规律和压降漏斗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层间窜流和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的煤层和砂岩夹层物性参数以及层间界面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基于对合采井产气规律、多煤层物性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煤层产气贡献率分析,建立了多煤层层系划分流程图,并提出了判定准则;提出了一套多阶段、多梯度井底流压控制方法,为多煤层气合采井排采优化提供指导;基于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和遗传算法,通过对煤层气井生产数据拟合,获取了潘河区块和滇东区块煤层物性参数,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吴丛丛,杨兆彪,孙晗森,张争光,李庚,彭辉[6](2018)在《云南恩洪向斜西南区垂向流体能量特征及有序开发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储层流体能量是进行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动力,是煤层气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查明煤系地层流体能量特征对煤层气有利区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以恩洪西南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抽水试验数据和煤田勘探资料,从视储层压力、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垂向流体能量层域特征,发现不同层段差异明显,含煤地层普遍属于欠压状态,中段压力系数平均为0.86,流体能量相对最高;上段水动力条件明显强于中、下段,与周围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强,有利于实现排水降压;上段地下水封闭指数平均为11.96,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Ca2+型,封闭性较弱,水化学环境较开放;各层段含气量均较高且差异较小,不构成约束开发的限制条件。提取压力系数、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和地下水封闭指数5个水文地质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含煤层段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上段为较有利开发层段,推荐为优选层段,各含煤层段递进开发顺序为上段→中段→下段。

李彦朋[7](2018)在《恩洪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文中研究指明在借鉴老厂、恩洪矿区以往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精细描述了两个矿区的储层特征,分析了储层内部的分异性,并且从根本上分析了含气量和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研究区地应力高、煤层薄、层数多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煤体结构划分方法,并分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的储层特征。另外,针对老厂、恩洪矿区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平面上有利区的优选和垂向上甜点段的选取,为以后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老厂矿区晚二叠世为海陆过渡环境,从龙潭中期至长兴期各种聚煤条件配合最有利于聚煤。本次把老厂矿区的龙潭组和长兴组划分4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12个四级层序。恩洪矿区整个成煤期属于较典型的上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海相环境基本不分布。恩洪矿区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0个四级层序。研究区的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孔隙类型主要以微孔和小孔为主,其中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小孔贡献,孔体积主要由中孔贡献。根据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老厂矿区煤层的吸附能力大于恩洪矿区,但恩洪矿区的临储比大于老厂矿区,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显微组分、孔隙系统、成煤环境等。含气量方面,老厂矿区煤层含气量要大于恩洪矿区,煤层气成份以甲烷为主,但恩洪矿区含有较丰富的重烃。研究区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煤和初碎裂煤为主,局部(构造复杂处)为碎裂煤和碎粒煤。在储层特征方面;4种煤体结构的解吸总量相差不大,原生结构煤的自然解吸时间要长于碎粒煤,四种煤体结构的孔隙类型都是以小孔和微孔为主,中孔在碎裂煤中发育,吸附能力顺序为碎粒煤>碎裂煤>初碎裂煤>原生结构煤。恩洪矿区在平面上分别优选出了3个Ⅰ类有利区和2个Ⅱ类有利区。老厂矿区共选出来1个Ⅰ类有利区,3个Ⅱ类有利区。恩洪矿区垂向最有利层段为8#、16#、19#,其次为7+8#,9#、13#、21#,并且16#、19#为最有利合采层段。老厂矿区垂向上最有利的甜点煤层为16#和19#,其次为7#、7+8#和8#。7#、7+8#、8#以及16#、19#可以进行合采,其中16#、19#是垂向上最有利的合采煤层段。

朱鹏[8](2018)在《盘关向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矿井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盘关向斜的构造演化对煤井构造发育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而矿井构造的发育程度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深刻影响。为此,本文在矿井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分析,节理分期配套的古构造应力场分析,构造岩、构造煤显微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环境分析和矿井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深入探讨了盘关向斜形成演化机制及其对矿井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盘关向斜位于盘关NE向隔挡式褶皱区中部,整体上呈一NE向延伸短轴开阔斜歪倾伏向斜,其SE翼较缓,倾角15-20°、延伸较稳定,构造变形较弱;NW翼较陡,岩层倾角一般25-45°,局部直立或发生倒转。具有“带块相间、复杂组合、基底控制、多期叠加”的总体构造特征。(2)探讨了盘关向斜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NE-SW向为主的海西期伸展作用形成了NW向右江断裂和照子河断裂,构成了研究区南北边界并限制了后期盘关向斜的发育;印支期时NNE向挤压应力场,使早期断裂NW向发生挤压和剪切作用,并形成NW向的淹伍寨向斜和小竹箐背斜;燕山期本区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形成区内NNE-NE向大型褶皱及断裂,对盘关向斜构造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喜马拉雅期运动仍较为强烈,区内最大主应力为近EW向,使盘县断裂等NNE向断裂发生较为强烈的右行走滑活动,造成盘关向斜北东部次级褶皱和断层呈右旋压剪性帚状构造组合,并使NW向右江断裂发生左行走滑,造成了盘关向斜南部发生向西凸出的弧形弯曲。(3)在对节理力学性质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通过节理组之间的交切关系进行了节理的分期与配套,进而恢复了古构造应力场;构造岩微观变形特征分析表明,微观变形构造以剪、张裂隙等脆性变形为主,塑性变形较弱;剪裂隙发育较为平直,延伸较远,张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裂隙之间相互切割、限制,为多期次构造变形的结果;构造煤微观变形特征发现研究区煤的变形程度较弱,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变形仅局部可见。(4)应用分形理论,采用网格覆盖法计算了月亮田矿、山脚树矿、火烧铺矿以及金佳矿断裂容量维值,根据断裂容量维等值线分析各个矿井断层发育的复杂程度,发现断裂容量维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断层及逆断层附近,低值区大、中型断层发育较弱,反映了规模较大的地层是影响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的关键因素。

李勇威[9](2018)在《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文中认为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可采性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本文以具有高应力、多煤层、复杂煤体结构等特殊煤层气地质特征的滇东恩洪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层气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分析了主力煤储层煤体结构分布特征,确定了含气量预测方法,揭示了含气性主控因素,计算了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结合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选取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研究区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提出两种煤层气排采方案,结合采收率和可采资源量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分析发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厚度是研究区煤体结构分布的主控因素。通过断层分形维值和厚度等值线图预测了主力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分布特征,并根据I+II类煤占比划分了区域煤体结构分区。基于研究区煤层灰分产率和煤级变化,选取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进行了含气量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资源丰度为0.82亿m3/km2,埋深1000m以浅的地质资源量占比79.67%,I+II类煤中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占比约90.24%。表现出较好的资源潜力和煤层气开采条件。通过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最终以可靠性和真实性最高的数值模拟结果为基准,确定了不同煤体结构分区煤层气采收率。其中,不利区采收率3.966.77%,较有利区16.1025.33%,有利区37.42%。研究区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51.79亿m3,主力煤层占比58.23%;可采资源丰度为0.280亿m3/km2,主力煤层占比60.71%。通过数值模拟,在不利区采用新型丛式井排采,有利区和较有利区采用递进排采,煤层气井单井日产气量提高且稳产期增长。综合考虑煤层气可采资源量、采收率和单井产气状况,研究区表现出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王金[10](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综合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及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了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即原地资源丰度评价、流体可动性评价和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多/薄煤层的特点,进一步升华为多煤层储集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恩洪和老厂区块单层和主力煤层累积原地资源丰度均较低,多煤层(厚度大于0.5m的煤层)累积资源丰度高。流体可动性评价表明,恩洪区块与老厂区块相比,吸附时间短,渗透率高,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速度快;吸附时间与煤体结构关系不明显,单煤层渗透率受到煤体结构的影响,两区块间渗透率差异是由地应力强度差异造成的。采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理论采收率,结果表明,恩洪区块煤层气理论采收率的平均值为69%,基于该值与资源丰度乘积得到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结果均表明,恩洪区块多煤层累积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很高,在井控面积300m×350m条件下,EH-C6井多煤层合采EUR是主力煤层合采EUR的四倍,产能预测结果显示恩洪区块单井仅合采主力煤层产能较低,合采厚度大于0.5m的煤层可提高单井产能。渗透率是影响单井产能的另一因素,渗透率越大,产能越高。

二、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探项目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探项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2.2 研究区地层及含煤地层
    2.3 区域构演化
3 恩洪地区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
    3.1 褶皱构造发育规律
    3.2 断裂构造发育规律
    3.3 构造分区
    3.4 构造形成机制
    3.5 小结
4 构造煤变形特征及煤体结构判识
    4.1 样品采集和分类
    4.2 构造煤宏观变形特征
    4.3 构造煤地球物理响应及判识
    4.4 小结
5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1 构造煤发育模式
    5.2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含煤地层和煤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煤层气井开发状况
    2.6 小结
3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3.1 煤层气化学组成及变化特征
    3.2 稳定碳氢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3 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产出水中常规离子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2 产出水中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3 产出水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4 产出水中溶解无机碳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5 小结
5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体层源综合定量判识
    5.1 混源气存在的普遍性
    5.2 混源气体综合定量判识思路及流程
    5.3 混源气定量判识实例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趋势
        1.2.2 含煤层气系统研究进展
        1.2.3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应力场分析
        1.2.4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识别
        1.2.5 贵州省多煤层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1.3 面临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煤系沉积作用
        2.2.1 煤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2.2.2 煤层发育特点
    2.3 煤岩煤质特征
        2.3.1 宏观煤岩类型
        2.3.2 煤变质程度作用
        2.3.3 显微煤岩组分
        2.3.4 煤质变化
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表征
    3.1 不同变质程度煤储渗空间静态表征
        3.1.1 压汞法对中大孔的表征
        3.1.2 低温N_2 吸附对2~100 nm孔隙的表征
        3.1.4 低场核磁共振综合表征
    3.2 煤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煤变质程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灰分产率对吸附的影响
        3.2.3 储层原位温压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解吸特性
        3.3.1 解吸阶段划分理论
        3.3.2 解吸效率及解吸节点变化
        3.3.3 煤层气解吸动态识别图版
4 不同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及测井识别
    4.1 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
        4.1.1 显微镜对微裂隙的表征
        4.1.2 不同煤体结构低温N_2/CO_2 吸附特征
        4.1.3 不同煤体结构核磁共振结果
        4.1.4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体损伤演化规律CT观测
    4.2 测井曲线重构及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分频加权重构
        4.2.2 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3 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及应用
        4.3.1 Fisher判别法分析原理
        4.3.2 判别图版与分类函数
        4.3.3 方法验证及应用实例
5 原位地应力场转换及其储渗控制效应
    5.1 煤岩储渗空间动态演化表征
        5.1.1 核磁T_2 谱动态变化特征
        5.1.2 核磁分形维数及其动态变化
        5.1.3 煤岩等效割理压缩系数
    5.2 煤储层原位地应力分布特征
        5.2.1 煤储层原位应力场临界转换深度
        5.2.2 应力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统计分析
    5.3 地应力-渗透率-储层压力-含气性协同关系
        5.3.1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5.3.2 含气系统叠置发育的地应力封闭效应
6 多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6.1 合采产层组合优选评价方法
        6.1.1 产层解吸动态与动液面协同关系
        6.1.2 产层跨度
        6.1.3 地层供液能力
    6.2 储层压裂改造方式
        6.2.1 合采井压裂改造
        6.2.2 水平井分段压裂
    6.3 排采管控方式
        6.3.1 排采制度对产能的影响
        6.3.2 排采阶段及管控方式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煤层气藏开发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运移机理研究现状
        1.2.3 多煤层气藏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2.4 多煤层气藏排采优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特点
    2.1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
        2.1.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1.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2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物性
        2.2.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2.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3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开发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与模型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煤样制备
        3.2.4 实验流程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层间窜流模型研究
        3.3.1 熔合界面窜流模型
        3.3.2 过渡界面窜流模型
        3.3.3 裂隙型界面窜流模型
    3.4 层间窜流模型应用
        3.4.1 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
        3.4.2 煤岩与煤岩层间窜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储层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煤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3 砂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4 煤岩与砂岩层间气-水两相窜流方程
        4.2.5 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压降确定
        4.2.6 辅助方程
        4.2.7 定解条件
    4.3 数值模型建立
        4.3.1 煤岩层割理系统
        4.3.2 砂岩层孔隙系统
    4.4 全隐式线性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验证
    5.3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
    5.4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4.1 煤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砂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煤层与砂岩层界面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煤层气藏层系组合及井底流压控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多煤层气井层系划分
    6.3 合采井井底流压控制
    6.4 现场案例应用
        6.4.1 山西沁水潘河区块
        6.4.2 滇东老厂、恩洪区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论文使用到的数学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云南恩洪向斜西南区垂向流体能量特征及有序开发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水文地质特征
3 煤系地层流体能量特征
    3.1 视储层压力特征
    3.2 水动力场特征
    3.3 水化学场特征
4 地下水封闭性及层域含气量特征
5 煤层气有序开发的水文地质评价
6 结论

(7)恩洪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评价及有利区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开发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史
    2.2 煤系地层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
        2.2.1 煤系地层
        2.2.2 主要可采煤层
3 利用小波划分研究区沉积相和层序
    3.1 小波理论
    3.2 测井数据小波变换
        3.2.1 数据预处理及变换参数选择
        3.2.2 变换参数的选取
    3.3 小波图像分析
    3.4 沉积相的划分
4 储层描述
    4.1 煤岩、煤质描述
        4.1.1 显微煤岩特征
        4.1.2 煤质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2 等温吸附特点
        4.2.3 吸附能力影响因素
        4.2.4 含气量
    4.3 储层压力
        4.3.1 储层压力特点
        4.3.2 临界解吸压力特点
    4.4 煤体结构
        4.4.1 煤体结构的划分方法
        4.4.2 不同煤体结构的储层特征
5 有利区和有利层段优选
    5.1 平面有利区优选
        5.1.1 优选参数选取
        5.1.2 有利区的优选
    5.2 垂向甜点段优选
        5.2.1 优选参数选取
        5.2.2 垂向甜点段优选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盘关向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矿井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3 岩浆岩
3 盘关向斜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3.1 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3.2 构造岩变形特征
    3.3 古构造应力场
    3.4 本章小结
4 矿井构造特征
    4.1 含煤地层及煤层
    4.2 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4.3 煤体构造变形
    4.4 本章小结
5 矿井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复杂程度评价
    5.1 矿井构造形成机制
    5.2 矿井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恩洪区块地质背景
    2.1 地理与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岩浆活动
    2.6 小结
3 恩洪区块煤储层基本特征
    3.1 煤储层发育特征
    3.2 煤岩煤质特征
    3.3 煤体结构特征
    3.4 储层孔渗特征
    3.5 储层压力特征
    3.6 地应力特征
    3.7 小结
4 恩洪区块含气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含气量预测
    4.2 煤层气组分与风氧化带
    4.3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4.4 研究区煤层含气性主要控制因素
    4.5 小结
5 恩洪区块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
    5.1 煤层气资源量分布特征
    5.2 资源可采性评价方法选择
    5.3 煤层气采收率确定
    5.4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2.2 含煤盆地形成与演化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煤系地层特征
    2.5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3.1.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煤层气地质问题
    3.2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
    3.3 煤层气产出机理和关键问题
        3.3.1 解吸过程和关键问题
        3.3.2 扩散过程和关键问题
        3.3.3 渗流过程和关键问题
    3.4 多煤层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4.1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估算方法
        3.4.2 多煤层煤层气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方法
        3.4.3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方法
第4章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1 煤层厚度特征
        4.1.1 煤层厚度特征
        4.1.2 主力煤层厚度平面分布规律
    4.2 含气性特征分析
        4.2.1 煤层含气量特征
        4.2.2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体成分特征
        4.2.4 主力煤层含气量平面分布规律
    4.3 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1 主力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2 多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第5章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
    5.1 煤体结构测井解释
    5.2 吸附时间评价
        5.2.1 吸附时间分布特征
        5.2.2 吸附时间影响因素
    5.3 渗透率评价
        5.3.1 渗透率分布特征
        5.3.2 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恩洪区块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单井产能预测
    6.1 理论采收率预测Monte-Carlo方法
        6.1.1 理论采收率估算数学模型
        6.1.2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6.1.3 模拟参数取值
        6.1.4 理论采收率预测结果
    6.2 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1 主力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2 多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3 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3 单井EUR和产能预测
        6.3.1 单井EUR预测
        6.3.2 单井产能预测
    6.4 未来研究展望
第7章 成果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探项目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D]. 许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D]. 杜明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D]. 陈世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D]. 郭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云南恩洪向斜西南区垂向流体能量特征及有序开发建议[J]. 吴丛丛,杨兆彪,孙晗森,张争光,李庚,彭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8)
  • [7]恩洪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评价及有利区优选[D]. 李彦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盘关向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矿井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D]. 朱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1)
  • [9]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D]. 李勇威.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 王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恩洪煤田南部煤层气勘查项目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