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

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

一、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钱燕娜,傅雨芳,张烁[1](2022)在《人工智能辅助大肠疾病诊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 大肠疾病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增高, 但现有检查方法和技术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其中深度学习是当下最先进、最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 已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 在辅助疾病诊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新近研究表明,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大肠疾病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在各类大肠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 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林贵德[2](2021)在《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及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结直肠癌大多数来源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按组织病理学分类,结直肠息肉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临床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结直肠腺瘤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及时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显着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及死亡率,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切除结直肠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的有效措施。图像增强内镜(image enhanced endoscopy,IEE)在识别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放大内镜,近年来,新型图像增强内镜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也已运用于临床中,相关研究显示其在诊断结直肠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方面与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e,NBI)同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及比较内镜下蓝激光成像基础上的国际结直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NICE)分型及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组(Japan narrow-band imaging expert team,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院消化内镜科同一名医师行蓝激光放大结肠镜检查检出的连续性病例共130枚结直肠息肉,应用NICE分型及JNET分型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计算两种分类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比较,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0处息肉中,NICE1型51处,2型79处;JNET1型46处,2型84处。组织学诊断非肿瘤性息肉37处,肿瘤性息肉93处。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9.6%、86.5%、93.7%、62.7%和81.5%,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9.2%、97.3%、98.8%、78.3%和91.5%。放大内镜观察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病准确率明显优于非放大镜观察的NICE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8,P<0.05)。在直径≤5mm的92处息肉中,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7.8%、87.9%和75.0%,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7%、97.0%和89.1%,两者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4,P=0.012)。而>5mm的38处息肉依据NICE分型和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在80处平坦型息肉中,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90.0%)较NICE分型准确率(76.3%)明显提高(?2=5.39,P=0.020)。【结论】蓝激光内镜下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病变明显优于NICE分型,其主要优势在于诊断微小息肉及平坦型息肉。

张美兰[3](2021)在《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正常人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Bowel Contrast Ultrasonography,BCUS)大肠显像良好所需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大肠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估BCUS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健康体检且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以及28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行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疑似病变组)行BCUS检查。记录正常组BCUS图像特点,最佳显像时间(造影剂开始服用时间到直肠充盈良好时间间隔)、造影剂总用量、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分析病变组大肠常规超声检查(Conventional Transadominal Ultrasonography,CTUS)、BCUS、肠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病理检查结果及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疑似病变组分为大肠占位组、大肠炎性组、大肠阴性组。比较经腹常规超声和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比较BCUS和肠镜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比较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40例BCUS检查大肠最佳显像时间29min-54min,平均约45±6.6 min。口服造影剂用量约1500ml-2200ml,平均1985±205.6ml。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BCUS声像图特点:正常肠壁厚度<4mm,肠壁五层结构清晰,结肠袋与结肠带为大肠特征。实时动态可观察到肠蠕动。2.可疑病变组289例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289人中有4人出现轻度呕吐(1.3%)、11人出现轻微腹胀(3.8%),6人出现轻微腹泻(2.1%),余无明显不良反应。BCUS大肠疾病声像图有其各自特征:受累肠壁呈节段性增厚是大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最典型的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表现为肠黏膜层连续中断,壁上可见深达肌层的点片状固定强回声。大肠息肉常表现为肠腔内带蒂稍高回声结节在肠腔内随水流来回摆动。大肠癌分隆起型、溃疡型及浸润型。阑尾粘液瘤表现为右下腹与盲肠相连的无回声团块。淋巴瘤表现肠壁局限性增厚呈极低回声,肠壁上可见丰富且杂乱的血流信号。3.可疑病变组289例中最终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大肠病变257例,大肠阴性组32例,CTUS、BCUS分别检出大肠病变124例、213例,采用Mc Nemar检验,二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的分别为89例、35例,BC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分别为185例、28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病变257例,其中占位组63例,大肠炎症组194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分别为57例、6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分别为156例、167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2.5%甘露醇可对全大肠进行良好超声显像,正常人口服造影剂平均用量约1985ml、平均最佳显像时间约45min。2.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优于CTUS,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与肠镜相当,检查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可与磁共振媲美。BCUS为早期发现病变、判断病变性质、临床治疗及疾病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适用于无肠镜和MR设备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韩西[4](2021)在《结直肠肿瘤中定量化粪便潜血检测与SDC2基因甲基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借助“OC-SENSOR全自动粪便隐血分析仪”对受试对象行粪便检测,对比免疫胶体金法,探讨自动化定量粪便潜血检测对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临床意义。2.借助“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长安心)”对肠癌高危人群行粪便检测,与定量法粪便潜血试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在肠癌诊断中的确切实用价值。方法1.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完善肠镜检查的650例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行肠镜检查前,留取粪便标本同时进行便潜血胶体金法与定量化粪便潜血检测,以结肠镜+病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便潜血方法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结直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阳性率、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等相关统计指标。2.选择2020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完善肠镜检查的30例肠癌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行肠镜检查前留取粪便标本进行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和定量化便潜血检测,以结肠镜+病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1.在最终纳入研究的598例受检者中,胶体金法与定量法阳性率分别为21.07%、28.60%(P<0.05);且两者隐血诊断明显不一致(P<0.001)。2.定量法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6.54%、80.65%,明显高于胶体金法的55.77%、54.84%(P<0.05)。定量法与胶体金法检测结直肠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0.92%、82.23%(P>0.05)。定量法与胶体金法检测进展期腺瘤的特异度分别为84.25%、80.77%(P<0.05)。3.定量法检测对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的病变部位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CRC病理分期的进展,定量法检测数值呈上升趋势,但定量法数值结果与CRC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检测数值与肿瘤大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P<0.05)。4.检出的290例结直肠息肉中,进展期腺瘤共31例,非进展期腺瘤共147例,非腺瘤性息肉共112例,定量法对进展期腺瘤阳性率为80.65%,明显高于非进展期腺瘤的19.73%,以及非腺瘤性息肉的8.93%(P<0.001)。其中,非进展期腺瘤与非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定量法对直径≥lcm和直径<lcm的息肉阳性率分别为45.45%、9.95%(P<0.001)。定量法对单发、多发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7.14%、13.64%(P>0.05)。5.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检出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100%、17.65%,明显高于定量法的40%、11.76%(P<0.05)。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定量法检测对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的阳性率为45.45%,较定量法(18.18%)、SDC2基因甲基化(36.36%)单一检测的阳性率高(P<0.05)。6.SDC2基因甲基化状态改变与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患者不同年龄(<55岁与≥55岁)、性别(男性或女性)、病变部位(近端或远端)、病变大小(≤2cm与>2cm)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定量化粪便潜血检测在识别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结直肠息肉方面明显优于免疫胶体金法。其中定量法检测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部位、病理分期无相关性,检测数值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定量法对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与息肉性质、大小相关,与息肉数目无相关性。2.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对诊断结直肠肿瘤灵敏度高,相较于定量法便潜血检测具有明显优势;SDC2甲基化及定量法联合检测对结直肠肿瘤的检出优于单一检测。其中粪便SDC2基因异常甲基化与CRC及进展期腺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杨双双[6](2020)在《基于核酸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已成为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和术后伤口感染等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感染致死率高达20%。然而,现有检测方法如传统培养鉴定、质谱分析、PCR扩增以及基因测序等,或耗时长、灵敏度低,或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检测成本高,因此,亟需研发快速、灵敏、普适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新方法,而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病原微生物的体外诊断带来了契机。核酸适配体(Aptamer,Apt)是一种功能核酸,可特异性识别蛋白、核酸、药物、代谢小分子以及病原微生物等靶标,具有结合能力强、稳定性高以及易于合成和修饰的优点,已广泛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与此同时,借助纳米材料例如:贵金属材料、磁性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以及上转化发光材料等的多功能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优越的生物活性(如催化活性、光敏活性以及抗菌活性等),生物传感器的分析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基于核酸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适体传感器(Aptasensor),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但是,目前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适体传感器仍存在核酸适配体与纳米材料结合不稳定,结合效率低以及检测灵敏度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基于核酸适配体、金属有机骨架纳米材料和CRISPR-Cas生物材料的优势,通过探讨Zr-MOF纳米材料和CRISPR-Cas12a生物材料介导的两种信号放大机制,构建新型荧光适体传感器;并以鲍曼不动杆菌为靶标,验证荧光适体传感器在临床重要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 Zr-MOF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机制研究信号放大效率是影响生物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关键。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无机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组装合成的晶型杂化材料,具有多孔性、结构可调、功能多样和易于修饰的特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团队基于MOFs纳米材料(如ZIF-8、MIL-101以及PCN-224等)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已实现了对多种生物靶标的灵敏检测,但是,锆基MOFs(Zr-MOFs)作为分析化学中常用的MOFs材料之一,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深入挖掘Zr-MOFs的多功能性,我们发现Zr-MOFs中Zr金属离子可与生物分子中的磷酸根特异性结合,故推测当大量的磷酸根离子存在时,磷酸根与Zr-MOFs中的有机配体竞争性结合Zr金属离子,可能引起Zr-MOFs骨架结构的破坏;基于这一推测,在Zr-MOFs中负载信号分子,合成信号探针,利用高浓度磷酸根离子破坏Zr-MOFs的骨架结构,释放信号分子,有望实现信号放大。为验证这一推测,我们首先利用Zr金属离子和NH2-BDC配体的配位效应合成了一种常用的Zr-MOF纳米材料即UIO-66-NH2,并发现经不同浓度的Na2HPO4处理后,UIO-66-NH2的NH2-BDC配体在426 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且随着Na2HPO4浓度的升高,NH2-BDC配体的荧光强度进行性增强,提示磷酸根可竞争性结合UIO-66-NH2中Zr金属离子,使UIO-66-NH2释放NH2-BDC配体,且该竞争性结合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进一步地利用UIO-66-NH2的多孔性包被有荧光素F(F@UIO-66-NH2)并经1M Na2HPO4(含高浓度磷酸根离子)处理5分钟后,UIO-66-NH2典型的八面体结构和晶型被完全破坏,响应性释放其孔道内负载的荧光素F,导致荧光素F在512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迅速增强。因此,基于UIO-66-NH2的多孔性及其在Na2HPO4缓冲液中结构的不稳定性,合成Na2HPO4响应性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信号放大体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同时,由于F@UIO-66-NH2响应性释放荧光素F的行为具有Na2HPO4浓度依赖性,使该响应性释放体系具有可调节性。在低浓度Na2HPO4作用下,表现为“缓慢释放”,而在高浓度Na2HPO4作用下,表现为“突发释放”。这种特性将为Zr-MOFs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及靶向纳米治疗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全新的研究思路。2基于Zr-MOF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在证实了UIO-66-NH2信号放大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在Fe3O4(磁核)表面原位生长UIO-66-NH2,合成了核-壳结构的新型磁性Zr-MOF纳米材料(Zr-mMOF),利用UIO-66-NH2的Zr金属位点可通过Zr-O-P共价键牢固结合磷酸根的特性,将磷酸根标记的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核酸适配体(p-Ab-Apt)高效修饰在Zr-mMOF表面,合成磁性捕获探针Zr-mMOF-p-Ab-Apt,增强了核酸适配体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克服了现有适体传感器存在的核酸适配体与纳米材料结合不牢、效率不高以及在临床样本检测中性能不稳定的缺陷,使得Zr-mMOF-p-Ab-Apt的核酸适配体修饰效率高达93.30%,捕获效率可达84.92%-96.79%且捕获特异性可达93.08%-94.31%,优于免疫修饰法或化学修饰法构建的磁性捕获探针。进一步地用UIO-66-NH2负载荧光素F,并在其表面修饰磷酸根标记的细菌细胞壁脂多糖(LPS)的核酸适配体(p-LPS-Apt),构建信号探针(F@UIO-66-NH2-p-LPS-Apt),核酸适配体修饰效率达93.0%。不仅稳定了核酸适配体的二级结构,还使得p-LPS-Apt在UIO-66-NH2表面形成“核酸分子开关”,封闭其内孔道内的荧光素F,避免荧光素F的外溢,降低背景信号。最后,采用双适体夹心策略,将捕获探针和信号探针先后与鲍曼不动杆菌共孵育后,利用1M Na2HPO4溶液破坏捕获探针/细菌/信号探针复合物中UIO-66-NH2的晶体结构,响应性释放荧光素F,实现信号放大,成功构建新型荧光适体传感器。该荧光适体传感器可在2.5小时内完成血液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1-105 CFU/mL,最低检测限为10 CFU/mL。本研究在证明UIO-66-NH2信号放大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Zr-MOF(UIO-66-NH2)的多功能性,创新性地探索了Zr-MOF同时作为捕获探针和信号探针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而且,通过改变探针中核酸适配体的序列,可实现对不同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快速、灵敏、特异地富集和检测。由此可见,本部分构建的荧光适体传感器具有通用性,在临床病原微生物的体外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3基于CRISPR-Cas12a的荧光适体传感器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在感染初期,患者体内鲍曼不动杆菌的细菌载量较低,尤其是在血流感染初期,血液中鲍曼不动杆菌的细菌载量往往低于10 CFU/mL,而上述基于Zr-MOF和核酸适配体构建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的检测限为10-100 CFU/mL。同时,由于微米级的细菌和纳米级的MOF材料之间可能存在空间位阻效应,限制了双适体纳米探针与细菌的结合,影响检测灵敏度。因此,我们进一步利用比细菌和纳米材料体积小的蛋白或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减少潜在的空间位阻效应,建立更为高效的信号放大体系,以期提高荧光适体传感器的灵敏度。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的生物免疫防御机制,而随着LbaCas12a核酸酶的特异性靶向和顺、反式切割核酸的特性被先后报道,国内外研究团队陆续利用LbaCas12a核酸酶的这两大特性成功构建DETECTR、HOLMES等CRISPR-Cas12a分子诊断技术,实现了对核酸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单分子检测。但是,CRISPR-Cas12a技术在非核酸类生物靶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尚不清楚,且该系统与核酸适配体、纳米材料的整合应用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核酸适配体、功能纳米磁珠和CRISPR-Cas12a系统在临床病原微生物单分子检测中的整合应用价值。首先,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的非共价结合方式,将生物素修饰的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适配体(Ab-Apt-biotin)连接在链霉亲和素功能化的磁珠(MB)表面,随后将互补序列c-Ab-Apt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在Ab-Apt-biotin上,合成捕获探针DNA activator@MB;同时,以c-Ab-Apt为靶标,设计CRISPR-Cas12a荧光信号放大体系;最后,利用核酸适配体竞争性触发策略,构建新型荧光适体传感器。该荧光适体传感器可在1.5小时内完成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线性范围为101-105 CFU/mL,最低检测限为3 CFU/mL,初步实现了单分子检测,显着提高了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在临床血清中加入0.1 Unit/mL的RNase抑制剂后,该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相对荧光信号仍可达到87%,提示该方法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磁性适体探针对临床病原菌的检测信号成功转化为核酸信号,触发CRISPR-Cas12a信号放大体系,实现对临床病原菌的单分子检测,为CRISPR-Cas12a在非核酸生物靶标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

陈思海[7](2020)在《液相适配子阵列检测肝癌新技术的建立及其诊断价值评价》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早诊早治是目前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对慢性肝病患者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主要策略。目前筛查肝癌主要采用甲胎蛋白(AFP)和B超,但效果并不满意,需要创建简便实用的筛查新方法。适配子是生物分子的“化学抗体”,但与抗体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前景良好。本研究小组前期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出245个针对肝癌血清的适配子,大样本分析显示其中3个适配子联合诊断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90%以上,表明适配子之间对诊断肝癌有互补作用。我们推测这些适配子可能针对肝癌血清中不同靶分子,用它们构建适配子阵列可能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为此,本研究将从245个适配子中优选出肝癌高特异性适配子,构建适配子阵列,以血清为检材,创建液相适配子阵列肝癌检测新技术,较大样本评价其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筛查诊断肝癌的价值,开辟肝癌伺机性筛查新途径。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2018年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2、小样本筛选诊断价值大的肝癌血清适配子:根据前期对所筛选的肝癌血清适配子进行的序列同源分析的结果,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双染料三重荧光分析法对31个适配子进行小样本筛选,分析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优选出诊断价值较好的肝癌血清适配子进行二级结构分析。3、根据适配子的序列及二级结构筛选出构建阵列的肝癌适配子:对筛选出的诊断价值较好的适配子使用RNA Structure 4.6软件进行二结构分析,并结合小样本筛选的结果,优选出构建阵列的适配子。4、扩大样本评价候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采用双染料三重荧光分析法,扩大血清样本,检测优选出构建阵列的适配子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血清标本反应后的血清荧光值,并且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5、构建肝癌液相适配子阵列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对优选出的适配子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选出在诊断肝癌价值互补的适配子,以诊断为因变量,加入适配子后的荧光为自变量,联合套索算法(LASSO)回归和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逐步向后法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通过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6、液相适配子阵列与AFP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临床常见的血清学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并与适配子阵列进行比较;将AFP与液相肝癌血清适配子阵列联合,从ROC曲线下面积,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多个角度评价联合后对肝癌的诊断价值。7、AFP对早期肝癌预后价值的分析:提取监测,流行病学及预后(SEER)数据库中早期肝癌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大数据评价AFP对早期肝癌患者的预后价值,并且构建基于AFP的预测模型,并且通过ROC曲线及C指数评价模型的判别能力,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小样本筛选诊断价值大的肝癌血清适配子的结果:采用双染料三重血清荧光分析法依次测定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荧光强度、加入核酸染料后的荧光强度以及加入肝癌血清适配子的荧光强度,筛选出16个诊断价值较好的血清适配子。2、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候选适配子的筛选结果:使用RNA Structure 4.6软件对16个诊断价值较好的血清适配子进行二级结构的分析,通过结合小样本的筛选结果,并且选择肝癌血清适配子中二级结构复杂,例如二级结构中出现G-四聚体或茎环样结构等。最终选择Ap-HCS-6-1-27、Ap-HCS-9-17、Ap-HCS-9-26、Ap-HCS-9-115和Ap-HCS-9-144为5个优选适配子,用于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3、扩大样本评价候选适配子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结果:采用双染料三重血清荧光分析法,对优选的5个适配子对肝癌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双染料联合,无论是区别肝癌与肝硬化、肝炎或者是良性肝病(包含肝硬化及肝炎),ROC曲线下面积(AUROC)均在0.75以上,优选出的5个适配子有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的潜力。4、肝癌液相适配子阵列构建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根据相关性分析及聚类结果共构建出3个液相适配子诊断阵列,分别为:AP-HCS-9-17,AP-HCS-9-115,AP-HCS-6-1-27;AP-HCS-9-17,AP-HCS-9-115,AP-HCS-9-26;AP-HCS-9-17,AP-HCS-9-115,AP-HCS-9-144。3个阵列无论是区别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者良性肝病(包含肝硬化及肝炎),AUROC均在0.9以上。5、AFP与液相适配子阵列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部分临床血清学指标分别对鉴别肝癌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FP在鉴别肝癌与慢性肝炎的AUROC仅为0.637,而鉴别肝癌与肝硬化及良性肝病(包含肝硬化及肝炎)的AUROC分别为0.836及0.736,均较3个液相适配子阵列低。液相适配子阵列联合AFP后,3个液相适配子的诊断价值的AUROC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不明显。6、AFP对早期肝癌预后价值的分析的结果:在校准年龄、性别、种族、分化程度、纤维化评分、治疗方式后,AFP仍是影响早期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AFP建立的早期肝癌预后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C指数及AUROC均在0.7以上,而传统的TNM分期均低于0.6;校准曲线表明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1、通过双染料三重血清荧光分析,优选出16个肝癌血清适配子,结合理论分析,从中筛选出5个用于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候选适配子,扩大样本分析显示各候选适配子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2、通过对5个候选适配子的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出3个液相适配子阵列,各含有3个适配子。通过LASSO回归和基于AIC逐步向后法分析建立的各液相适配子阵列诊断模型对肝癌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3、AFP及临床血清学指标对肝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均不及液相适配子阵列,AFP联合适配子阵列后,诊断效率有一定提升,但提升不明显。4、基于SEER数据库资料的分析显示,AFP是早期肝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基于AFP及临床指标的肝癌预后模型有较好的预后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价值。

庞泰斌[8](2016)在《门诊肠镜检查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门诊具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为调查对象,对有症状的就诊人群行结肠镜检查,研究内镜下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到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具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385例)行问卷调查。对符合下消化道内镜检查适应症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门诊结肠镜检查共检出具有临床和病理意义的病变197例。包括炎症性肠病20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克罗恩病6例),大肠息肉127例(结肠息肉100例,直肠息肉27例),大肠癌16例(结肠癌4例,直肠癌12例),大肠黑变病变4例(结肠黑变病2例,直肠黑变病2例),慢性大肠炎30例(慢性结肠炎16例,慢性直肠炎14例)。共检出普通病变188例,包括功能性肠病共173例,正常黏膜表现1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分级(OR=1.636,95%可信区间:1.1972.237)、存在大便带血(OR=2.216,95%可信区间:1.0483.489)和冠心病(OR=4.811,95%可信区间:1.94611.895)者检出内镜下有临床和病理意义的病变可能性升高。而存在腹胀(OR=0.685,95%可信区间:0.4930.953)者检出内镜下有意义的病变可能性降低;对内镜下有临床和病理意义病变进行分类并分别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分级(OR=1.555,95%可信区间:1.12.196)、存在腹泻(OR=1.428,95%可信区间:1.0391.964)和报警症状者(OR=3.097,95%可信区间:1.5256.290)者行肠镜检出肠息肉的可能性升高;存在大便带血(OR=9.614,95%可信区间:1.85649.792)和便秘者(OR=2.677,95%可信区间:1.1226.388)行肠镜检出大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升高,存在下腹痛者(OR=0.117,95%可信区间:0.0240.561)行肠镜检出大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降低;存在饮酒(OR=10.177,95%可信区间:2.68538.583)、下腹痛症状(OR=2.916,95%可信区间:1.4415.903)、大便带血(OR=2.391,95%可信区间:1.0845.274)、存在排气情况异常(OR=10.35,95%可信区间:3.19833.497)和患高血压者(OR=1.924,95%可信区间:1.87824.998)肠镜检出慢性大肠炎的可能性升高;存在大便带血者(OR=67.737,95%可信区间:4.0501132.810)肠镜检出炎症性肠病可能性升高,存在报警症状(本调查为消瘦、贫血、乏力、食欲下降)者(OR=0.048,95%可信区间:0.0040.574)镜检出炎症性肠病可能性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肠息肉的种类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高者(OR=137.599,95%可信区间:3.6815142.961)、饮酒者(OR=5179.71,95%可信区间:1.93713848993.200)、辛辣饮食者(OR=35.776,95%可信区间:2.107607.502)、存在便血症状者(OR=114.876,95%可信区间:3.7483521.051)、存在腹泻症状者(OR=17.887,95%可信区间:1.478216.44)、存在便秘症状者(OR=517591.000,95%可信区间:6.8703.8997E+10)、存在腹胀症状者(OR=216.321,95%可信区间:6.7726910.132)肠镜检出直肠息肉可能性更大,年龄越高者(OR=0.015,95%可信区间:0.0180.624)肠镜检出结肠息肉可能性更大。结论1、内镜下有临床和病理意义的病变中肠息肉检出数最多。2、BMI分级、便血、冠心病等因素影响内镜下有临床和病理意义的病变的检出率。3、文化程度、饮酒情况、辛辣饮食、便血、腹泻、便秘、腹胀、年龄等因素影响患肠息肉种类的检出数。

张斌[9](2005)在《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与癌关系的内镜学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腺瘤与癌进行了内镜学与分子机制研究。应用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瘤与腺瘤癌变进行观察,分析腺管开口分型,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做出初步组织学结果分类,决定治疗方针,这是内镜学的一大进步。并检出29 例国内报道极少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全部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含3 例腺瘤内癌。分别对大肠腺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良性肿瘤和大肠腺癌做了P53、Bcl-2、APC、Caspase 9、Survivin 等基因表达及突变的比较研究。证实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良性组与大肠腺瘤有相同的基因改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癌前病变,由于其在内镜下不易发现,提示内镜医师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治疗方法上,对大肠息肉行内镜下圈套切除或EMR 术,对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均行EMR 与EPMR 术,内镜下治疗微创、安全、适用,是大肠小病变治疗的发展方向。

张渊智[10](2004)在《中国人HNPCC临床表型及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的快速筛检平台与患癌风险预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国外研究显示,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20%的患者具有遗传风险或遗传易感性。关于我国结直肠癌人群的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目前已有南方地区患者的研究报道,而北方地区患者的恶性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至今未见报道。HNP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直肠癌,目前我国HNPCC临床表型特征的研究多为个例报道,结直肠癌人群中发病率的研究均局限于某一个地区,同时不仅存在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而且样本含量普遍较小,覆盖范围窄,无法系统了解中国人HNPCC的临床表型特征及结直肠癌人群中的流行状况,也无法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诊断标准。HNPCC综合征是以家族为单位发病的,但目前针对HNPCC临床表型的描述是以发生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虽能提供HNPCC临床表型特征的一般规律,却无法为进一步研究遗传学发病机制及建立临床表型一基因型关联等提供更多的线索。以HNPCC家系为单位,阐述HNPCC家系内在特性的量化方法学,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一般认为HNPCC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与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检测典型及可疑HNPCC家系错配修复基因尤其是hMLH1与hMSH2的种系突变,不仅可以进一步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HNPCC综合征的遗传病因学中的作用,揭示新的肿瘤发病机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建立临床上诊断和防治HNPCC综合征的遗传学试验,对HNPCC家系中目前健康的成员进行遗传学检测和有目的的防治。国外研究表明,检测错配修复基因尤其是hMLH1与hMSH2的种系突变,对于HNPCC家系成员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HNPCC相关肿瘤者进行患癌风险预测,在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HNPCC相关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对中国人HNPCC家系成员患癌风险预测作用的报道。根据突变区域的大小,DNA错

二、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图像增强内镜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2 分组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检查前准备
        1.3.2 CTUS检查
        1.3.3 BCUS检查
        1.3.4 肠镜检查
        1.3.5 磁共振检查
        1.3.6 各种检查时间隔
        1.3.7 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
        1.3.8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BCUS声像特点
        2.2.1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
        2.2.2 正常组BCUS声像图
    2.3 病变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2.3.1 病变组口服2.5%甘露醇BCUS情况
        2.3.2 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2.4 BCUS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2.4.1 常规超声及BCUS检出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2.4.2 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2.4.3 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三、讨论
    3.1 口服造影剂大肠超声显像技术
        3.1.1 口服造影剂的选择
        3.1.2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显像情况及不良反应
        3.1.3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最佳显像时间及所需剂量
    3.2 常规超声及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3.3 BCUS与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3.4 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3.5 BCUS局限性
    3.6 不足与改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肠道超声学检查在大肠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结直肠肿瘤中定量化粪便潜血检测与SDC2基因甲基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定量化便潜血方法对肠道疾病检测的意义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肠道肿瘤中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的意义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及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核酸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传感技术
    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识别元件
    3 核酸适配体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5 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
    6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Zr-MOF的信号放大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Zr-MOF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CRISPR-Cas12a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7)液相适配子阵列检测肝癌新技术的建立及其诊断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2 肝癌筛查性诊断的研究现状
    1.3 适配子在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1.4 适配子芯片在医学检测中的进展
第2章 小样本筛选诊断价值大的肝癌血清适配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5 血清标本收集
        2.1.6 临床资料收集
        2.1.7 小样本筛选诊断价值大的肝癌血清适配子
        2.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2 肝癌血清适配子的小样本筛选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筛选构建适配子阵列的候选肝癌血清适配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样本筛选出的肝癌适配子的二级结构分析
        3.1.2 候选适配子筛选的理论依据
    3.2 结果
        3.2.1 小样本筛选出的适配子的二级结构
        3.2.2 构建液相适配子阵列的候选适配子
    3.3 讨论
第4章 扩大样本评价候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耗材
        4.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1.5 血清标本收集
        4.1.6 临床资料收集
        4.1.7 扩大样本评价候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4.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4.2.2 候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4.3 讨论
第5章 构建肝癌液相适配子阵列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1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候选适配子之间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5.2.2 液相适配子阵列及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3 讨论
第6章 液相适配子阵列与AFP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6.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收集
        6.1.1 研究对象的诊断
        6.1.2 临床资料收集
    6.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6.3 结果
        6.3.1 患者人口信息及常见临床血清学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6.3.2 AFP与三个液相适配子阵列联合鉴别肝癌与肝炎、肝硬化及良性肝病
    6.4 讨论
第7章 AFP对早期肝癌预后价值的分析
    7.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学方法
        7.1.1 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
        7.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7.2 结果
        7.2.1 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床特征
        7.2.2 影响早期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7.2.3 构建基于AFP的预后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
        7.2.4 模型的临床价值
    7.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门诊肠镜检查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附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与癌关系的内镜学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大肠肿瘤内镜诊断学进展
        一、大肠腺瘤与癌早期病变的新观念
        二、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断方法学研究
        三、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临床应用
    第二节 关于 LST
    第三节 内镜粘膜切除术
    第四节 大肠肿瘤主要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
        一、原癌基因的改变
        1. Ras 基因
        2. Myc 基因
        二、抑癌基因的改变
        1. APC 基因
        2. P53 基因
        3. DCC 基因
        三、凋亡相关基因
        1. Bcl-2 基因
        2. Survivin 基因
        3. Caspase 家族
        四、其他相关基因
        1. nm23
        2.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3. 端粒酶
        4. 微卫星不稳定性和 DNA 错配修复基因异常
        5. DNA 甲基化异常
        6.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第二章 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与癌内镜下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与癌的分子生物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主要试剂及来源
        二、试剂的配制
        三、主要实验仪器
        四、标本来源、分组及诊断标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P53 及 APC 基因突变检测--PCR-SSCP 法
        二、RT-PCR 检测大肠肿瘤标本Survivin mRNA 的表达
        三、Westernblot 半定量法检测 Survivin 的蛋白表达
        四、原位杂交法检测大肠肿瘤 Survivin mRNA 的表达
        五、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肿瘤 p53、Bcl-2、APC、Survivin 和 Caspase9 的表达
    第三节 结果
        一、大肠肿瘤 P53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改变
        二 大肠肿瘤各组中 APC 基因及蛋白表达改变
        三 大肠肿瘤各组中 Survivin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改变
        四、大肠肿瘤各组中 Bcl-2 及 Caspase9 的表达改变
    第四节 讨 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致谢

(10)中国人HNPCC临床表型及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的快速筛检平台与患癌风险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中国人HNPCC临床表型及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的快速筛检平台与患癌风险预测作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人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与HNPCC的流行状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人HNPCC综合征的临床表型与筛检策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HNPCC家系内在特性量化描述方法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DHPLC筛检HNPCC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技术平台的建立与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HNPCC家系成员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的携带状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六部分 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的患癌风险预测作用与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辅助大肠疾病诊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J]. 钱燕娜,傅雨芳,张烁. 中华消化杂志, 2022(01)
  • [2]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D]. 林贵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张美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结直肠肿瘤中定量化粪便潜血检测与SDC2基因甲基化的应用研究[D]. 韩西.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基于核酸适配体和纳米材料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新方法研究[D]. 杨双双.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液相适配子阵列检测肝癌新技术的建立及其诊断价值评价[D]. 陈思海. 南昌大学, 2020(08)
  • [8]门诊肠镜检查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D]. 庞泰斌.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与癌关系的内镜学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斌. 吉林大学, 2005(06)
  • [10]中国人HNPCC临床表型及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的快速筛检平台与患癌风险预测作用[D]. 张渊智. 第三军医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大肠肿瘤诊断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