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及对策

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及对策

一、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刘秉华[2](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邱麟惠[3](2020)在《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稀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我国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对稀土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导致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概况,建立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剖析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产业安全评价和稀土产业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一是产业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为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二是稀土产业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稀土产品定价权以及国际贸易、稀土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稀土产业的安全状况做了进一步分析。从稀土产业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以及环境安全4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安全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稀土供需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供过于求;稀土产业结构不均衡,高端市场占有率偏低,稀土资源大量出口,量大价廉,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稀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治理落后。其次,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上,以及考虑稀土产业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基于此构建了一组4个维度12个指标的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通过比对各种评价分析方法的优劣,选择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应用于稀土产业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先是将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再进一步从4个维度分别去评估稀土产业的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环境安全状况,并且对其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中,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的影响比较大,在研究期内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且波动较大,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较小,资源安全得分连续提升,稳中向好,但环境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总体来说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在不断提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为全面提升稀土产业安全水平提供有效借鉴。

刘凌云[4](2020)在《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煤发电项目是指以煤炭为燃料,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经投产运营的火力发电单元。由于煤炭燃料约占到火力发电生产运营成本的70%,我国煤炭产量70%以上用于发电,燃煤火力发电量又占到我国各类发电总量的70%以上,这“三个70%”的根本问题是煤炭。所以,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以什么方式有效配置煤炭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怎样调整能源结构,是摆在政府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讲,我国煤炭价格购销市场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频次增加和波动幅度不断加大,给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不容忽视的经营风险。认真研究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及如何规避煤炭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是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纲领指导下,火电项目建设面临着硬约束。相反,新能源发电装机呈高速发展态势,水力发电对火力发电影响显着。但水力发电出功不稳定性,给燃煤火力发电项目功率稳定输出产生不可忽视的风险。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替代及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造成的冲击定义为双因素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如何利用动力煤期货工具视角深入研究化解双因素风险的对策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度探究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变化与燃煤火力发电出功之间的经济理论关系和数量关系。在理论方面,采用价格波动理论较先进的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分析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煤炭价格与煤炭社会库存之间的关系特征,选择合适的状态空间模型类型,构建了完善分析模型:实证方面,通过收集了十年以上的煤炭价格指数、煤炭社会库存、新能源发电及燃煤火力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经济计量分析,构建了四大计量经济理论模型,检验了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策略诸经济模型的正确性。本论文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和金融期货理论,构建了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煤炭现货和期货库存最优比例模型、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这些模型,为燃煤发电项目运营有效利用煤炭期货对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量化分析我国煤炭价格、新能源发电与煤炭社会库存及火力发电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研判煤炭价格走势、煤炭社会库存变化、煤炭火力发电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煤炭库存,以及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比例关系,并在煤炭期货市场上开展套期保值交易,达到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及思路,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1)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的成因。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分析了燃煤发电项目建设与运营中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认为我国煤炭购销市场化而加剧了煤炭价格的波动,给煤炭消费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随后分析了引起煤炭价格波动的诸多因素及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研究了新能源发电替代及出功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产生的冲击及原因分析,准确定义为“双因素”及“双因素风险”,为论文展开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2)对本研究起到支撑作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综述。把经济波动理论及价格波动理论引入到煤炭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根据经济滤波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滤波整理,为得到构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提供了处理分析方法;运用协整理论实证分析了模型的正确性;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期货对冲策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状态空间模型理论是本论文主要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3)双因素风险识别及影响要素研究。应对风险必须准确分析风险源问题,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在供给方面,煤炭价格波动是主要因素,影响很大;在需求方面,对煤炭火力发电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中,就波动性而言,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是主要因素。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这两个变量风险定义为煤炭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的“双因素风险”。(4)构建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依据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运用状况空间模型理论,针对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的关系特征、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关系特征,构建了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及煤炭价格对库存影响模型,新能源发电量变化对燃煤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煤炭现货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理论模型,得到了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策略模型。(5)模型实证研究和燃煤火力发电项目案例应用分析。建立“煤炭价格波动与火力发电量变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变动”、“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煤炭价格波动与煤炭社会库存量”的实证模型。最后选取了江苏某火电项目案例,验证了本论文分析方法及模型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我国燃煤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开展类似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操指导。

塔琳[5](2020)在《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大大减少了传统金融中介的必要性。P2P网络借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在过去短短几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P2P业务依托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具有成本优势与信息优势,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行业也存在着野蛮生长、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其行业自身风险也可能会通过货币市场、信用市场等迅速传染到其他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在2013年、2015年末和2017年末到2018年第三季,先后经历了三波爆雷潮,投资者和市场对金融创新的信心受到了巨大打击,P2P网络借贷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对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威胁不容忽视,也对法律监管和政府管理职责的履行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显然,目前亟待对P2P网络借贷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与抽象演绎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理论基础有监管套利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长尾理论和“二次脱媒”。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以下思路:第一,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金融稳定、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并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在分析P2P网络借贷行业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阐述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其影响效应涉及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第三,结合以往文献,梳理出相对较为全面的金融稳定内涵框架,根据此框架将权衡金融稳定性的指标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再把这三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2个基础指标,从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程度的角度来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选取2011年3月-2018年9月的30期季度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金融稳定指数。在合成金融稳定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定量检验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第四,从经典理论出发,系统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影响的链条机理,从资金融通、货币政策、风险溢出和监管套利四个角度进行考察。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时变Copula模型实证检验了P2P网络借贷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第五,分别从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给出了基于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P2P网络借贷优化方案,重点阐述了区块链在网络借贷征信领域的应用与大数据在网络借贷风险预警领域的应用。第六,根据前文分析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P2P网络借贷的对策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总体来看,金融稳定指数的变动轨迹大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金融稳定程度始终呈现波动趋势,但处于零值以上的年份偏多,说明在长期趋势下我国保持了金融稳定状态。第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有消极影响。具体来看,P2P网络借贷发展会降低金融机构的稳定程度;其对金融市场具有滞后影响效应,会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P2P对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第三,分别从资金融通、货币政策、风险溢出、监管套利几个方面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机理,经实证研究发现,P2P网络借贷短期内对资金融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缓;P2P网络借贷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在短期内会有一定负向冲击;P2P网贷市场与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几乎不存在风险溢出效应。这主要是由于P2P网络借贷的体量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小,各市场存在的结构差异、制度壁垒使得P2P网络借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在量化分析的角度看现阶段的网络借贷市场较难以引起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暴露。但是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及的投资人、借款人和机构数量都较多,其风险传导效应和不良经济社会影响仍应引起监管当局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金融稳定问题研究与动态发展变化的P2P网络借贷结合在一起,具有新颖的视角;其次,从理论与实证层面系统性厘清了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理,拓展了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框架,丰富了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相关理论内容。再次,提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网络借贷征信体系与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方案,对于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定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钟宸[6](2020)在《我国金融与经济、生态、技术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当前,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状,必须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金融、生态、技术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首先,金融与经济息息相关,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水平的提高不可或缺。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国家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此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内核支柱,唯有推动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国家的长足兴旺。基于此种背景,本文对我国金融、经济、生态、技术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读,在前人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并以复杂系统理论、耦合协调度理论为指导,对金融-经济-生态-技术四系统协同发展的耦合机理进行阐述,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各地区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建立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30省域200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四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Moran指数方式对30省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从金融、生态、技术及区域差异性四个角度对我国今后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的协同进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今后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经济、生态、技术四类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随时间均有提高,其中生态指数增长平缓,金融指数波动上升,经济与技术指数提升比例最大且增长曲线走势近乎一致;省域间经济、技术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相似。第二,我国耦合度已演进至高水平耦合阶段,然而耦合协调度整体仅位于濒临失调阶段;四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二次增长趋势,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其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东部地区最高,且与其他区域差距不断增大。第三,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的综合发展指数及四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性。第四,Moran指数分析表明四大区域仅东部地区省份形成了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集聚区,其他区域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基于此,论文最后从优化金融、生态、技术系统及考虑区域差异性方面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宋海东[7](2020)在《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GDP总量长期以来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其增速却自2007年以来处于下行通道中;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宏观经济甚至有短期出现衰退的风险。作为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长期处于逆势增长状态,其增速大于GDP增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到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收官检验之时,“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任务实现可期。小微文化企业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最底层,因其自身脆弱的经济属性,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非常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面临短期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仍处于巨大的风险中。如何实施自救、“跑赢大市”,是小微文化企业“性命攸关”的课题。本文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简称X编钟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价值链和安索夫矩阵等战略分析模型,对其主营的编钟业务进行分析,评价该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条件。针对分析结果,本文在公司层面提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而不经营”战略和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在职能部门层面提出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战略。依据上述战略,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举措,包括管理层意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搭建三种基础条件(完善公司经营体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吸收外部资金),两个主要职能战略(以扩大销售量为目的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实现差异化为目的完善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其他职能战略(提高政策参与度,采购和成本优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依据上述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期望帮助X公司进行战略转型、跑赢大市,另一方面也期望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张丽杰[8](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石凯[9](2020)在《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2010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重塑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2.8%进一步下滑至2016、2017年的11.74%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水平。同样,中国也面临日益突出的“脱实向虚”、“重虚轻实”的窘迫局面,在实体经济增速低迷的同时虚拟经济却呈现出过度繁荣。2019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一次提到,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者“脱实向虚”。因此,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衡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2014年,在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中,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欣教授认为,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有四大核心问题,一是虚拟与实体的定义与统计刻画,二是两者的运行机制,三是两者良性互动的数量标准,四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或者不足的理论模型检测。有鉴于此,本文以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分析为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拟首先从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中揭示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然后建立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系统核算指标体系,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实证探析两者之间的良性合理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做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回顾和梳理了研究文献,把握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与发展,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的理论,并归纳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提出了将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纳入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拉姆齐(Ramsey)模型之中,在微观个体优化和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通过推导演绎和数值模拟,分析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各变量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为后文的测度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宏观经济理论依据。第三,以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MFS(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准则为指导,在科学性、统一性、层次性和可行性要求下,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三个层面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然后,依据公开数据资料和调研文献,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测算实践,并对虚拟经济核算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第四,以机理分析得出的推论为指导,以指标体系的测算数据为基础,采用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统计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各构成成分的影响规律。第五,探寻和归纳了我国经济近些年来表现出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选取成因的代理指标为自变量,经济虚拟化程度数据为因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第六,根据全文研究分析,对过度虚拟化发展问题的有效调控和治理,以及促进我国虚拟化进程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本文的研究开展结合了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核算、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分析到统计测度,再到实证研究,形成对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较为详细、系统的分析。创新之处重点体现在:首先,拓展并优化了现有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把虚拟化因素有效融合其中,取得了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解释效果;其次,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不是以单一、替代指标进行刻画,而是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实践测算;第三,将理论机理、统计测度数据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计量模型的设计和选择,探寻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作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合理界限。综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虚拟经济一词最初由我国学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为虚拟经济,迄今在涵义和范畴上仍存有许多分歧。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有,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特征,心理预期在虚拟经济价格决定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虚拟经济发展不足或者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都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第二,通过纳入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的拉姆齐(Ramsey)模型,分析结论显示:在其它外生参数给定的条件下,资金转化实体投资效率提高,或者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降低,产出水平也会随之而上升;资金转化效率的改变,对消费水平的作用路径,短期会受到虚拟经济“财富效应”的影响,但最终消费水平由产出水平决定。第三,虚拟经济的概念还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虚拟经济有关内容的准确测度还有很多困难。但是虚拟经济的核算可以在现行SNA、MF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等体系下进行融入归并,它可以对现行核算体系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补充。本文设计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核算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测算,结果显示,相比于一些代理度量指标,测度指标体系与相关概念、范畴更贴近,对经济现象的反映更详尽、系统。第四,通过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范围,数据测算来看,大致在者虚实规模之比1.4:1的位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才具有良性互动关系。其次,从资金流向角度来看,资金的“脱实向虚”程度提高对实体产出和实体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而对对消费的影响路径是一种近似先升后降的关系。实证结果有效验证了理论机理分析中得出的相关推论,从而使本文的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五,就我国经济而言,近些年呈现的问题是虚拟化快速发展而导致虚实背离加剧的不均衡局面,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为虚拟经济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撑,金融和实体之间结构性的不匹配。实证结果表明,实体投资回报率下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上升和结构性问题的恶化,将促进经济虚拟化发展和虚实偏离程度的加剧。虚拟经济有着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规律,脱离实体需求的自我循环特征极易导致过度虚拟化的产生,造成整个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因此自其概念一提出以来就和危机联系紧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又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虚拟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危机的重复性发生,告诫我们离认清经济规律的本质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本文研究,带来的建议和启示是:要正确认识经济虚拟化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健全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深入探析“脱实向虚”的经济根源,从而才能促进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一国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后续的研究是关注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联性,建立监测指标体系,为经济虚拟化的过度膨胀导致危机产生的可能提供预警参考。

戴军[10](2020)在《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文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现实存在的,研究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逐渐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发达国家通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一方面在国内研发绿色技术与推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逐渐向国外转移污染产业,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在不断恶化,但是否应该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却还存在疑议,主要原因在于担心提升环境规制可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文认为,贸易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主动提升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提升,最终促进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会进一步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提升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将从理论上为破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提供依据,为发展中国家主动提升环境规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了探讨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研究:一是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能否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二是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能否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以往关于贸易开放、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经典文献及前沿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然后将Acemoglu et al.提出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与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质量升级理论相结合,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分析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构建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和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以中国29个省级地区为研究样本,对主要研究变量选取适当的指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计量、广义矩估计等方法对上述理论命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并提出系列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存在“U”型影响,通过计算拐点值发现,中国当前阶段的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绿色技术进步。(2)贸易开放不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提升环境规制削弱了这一抑制效应,导致贸易开放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反而促进了绿色技术进步。(3)绿色技术进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4)环境规制对人力资本水平存在着长期“U”型影响,中国当前阶段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人力资本水平提升。(5)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1)理论关联与实证研究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影响人力资本,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国内外学者聚焦于研究贸易开放与环境规制、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而鲜有关注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本文研究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有助于破解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极强的现实意义,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本研究从环境规制的倒逼机制视角探究人力资本水平变动的原因,对人力资本理论也是一项有益补充。(2)构建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为环境规制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建立起研究理论基础。本文将贸易开放、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纳入同一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构建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建立起研究理论基础,有助于与现实论证相结合。(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中国贸易开放条件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与现实问题相关联。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广义矩估计等方法,以中国29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为中国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创新点
2.相关理论阐述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2 均衡价格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4 风险管理理论
        2.4.1 风险识别
        2.4.2 风险评估
        2.4.3 风险管理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3.3.1 长期趋势分析
        3.3.2 周期循环分析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3.5 本章小结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澳大利亚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5.4 本章小结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评述
    2.2 基本概念
        2.2.1 产业安全的概念
        2.2.2 稀土产业安全的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安全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3.1 中国稀土产业概况
    3.2 中国稀土供应安全
        3.2.1 稀土供应概况
        3.2.2 稀土需求概况
        3.2.3 稀土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稀土资源安全
        3.3.1 稀土资源概况
        3.3.2 稀土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3.4 中国稀土市场安全
        3.4.1 稀土市场概况
        3.4.2 稀土市场安全存在的问题
    3.5 中国稀土环境安全
        3.5.1 稀土环境污染概况
        3.5.2 稀土环境安全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
    4.1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4.2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4.2.1 指标选取
        4.2.2 指标说明
        4.2.3 数据来源
    4.3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度计算
        4.3.1 熵权法与灰色关联
        4.3.2 指标权重
        4.3.3 安全度测算
    4.4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实证分析
        4.4.1 稀土产业安全分析
        4.4.2 供应安全分析
        4.4.3 资源安全分析
        4.4.4 市场安全分析
        4.4.5 环境安全分析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1 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
    5.2 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
    5.3 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
    5.4 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波动理论
        2.1.1 经济波动理论
        2.1.2 价格波动理论
        2.1.3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基本分析法
        2.1.4 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分析的滤波法
    2.2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1 动力煤价格指数
        2.2.2 期货价格理论
        2.2.3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关系
        2.2.4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理论
    2.3 协整理论
    2.4 状态空间模型基本理论
        2.4.1 状态空间模型概念及构成
        2.4.2 状态空间模型的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
    3.1 我国煤炭及燃煤发电现状分析
        3.1.1 煤炭供给状况分析
        3.1.2 燃煤发电行业现状分析
    3.2 影响燃煤火力发电量因素分析
        3.2.1 影响火力发电量的一般因素分析
        3.2.2 火力发电量影响双因素分析
        3.2.3 煤炭价格、火力发电量、煤炭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3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及风险因素分析
        3.3.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
        3.3.2 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项目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3.3.3 新能源替代波动因素及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4.1 煤炭现货市场
        4.1.1 煤炭国际现货市场
        4.1.2 煤炭国内现货市场的特点
    4.2 煤炭期货市场
        4.2.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
        4.2.2 国内煤炭期货市场
    4.3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利益分析及操作步骤
        4.3.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参与者利益分析
        4.3.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策略
    4.4 基差及煤炭期货风险对冲
        4.4.1 基差概念
        4.4.2 期货风险对冲
    4.5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4.5.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4.5.2 煤炭期货套保操作的风险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因素风险的期货对冲模型构建
    5.1 模型构建总体设计
    5.2 燃煤火电项目双因素关联性模型研究
        5.2.1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2 煤炭价格对煤炭库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3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量波动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4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理论模型
    5.3 煤炭最优库存与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模型
        5.3.1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思想基础
        5.3.2 煤炭实际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建立
        5.3.3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应用
        5.3.4 煤炭期货对冲模型
    5.4 模型特点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煤发电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与应用
    6.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分析
        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1.2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
        6.1.3 煤炭价格对库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4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火力发电影响的实证分析
        6.1.5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6.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案例应用分析
        6.2.1 燃煤火电项目案例简介
        6.2.2 煤炭现货库存和与期货虚拟库存安排
        6.2.3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
        6.2.4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收益分析
        6.2.5 煤炭期货等量对冲策略算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二次脱媒”理论
        2.1.4 金融脆弱性理论
        2.1.5 监管套利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金融稳定的内涵
        2.2.2 金融稳定影响因素
        2.2.3 P2P网络借贷与金融稳定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2.2.4 P2P网络借贷监管与发展对策研究
        2.2.5 维护金融稳定的对策研究
        2.2.6 文献评述
3 我国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现状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历程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主要运营模式
        3.1.3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规模
        3.1.4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政策
    3.2 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
        3.2.1 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3.2.2 对金融机构稳定的影响
        3.2.3 对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影响
    3.3 对金融稳定影响效应的测算与实证
        3.3.1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构建
        3.3.2 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4 P2P网络借贷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
    4.1 货币政策的渠道
        4.1.1 P2P网络借贷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4.1.2 P2P网络借贷对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4.1.3 P2P网络借贷对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4.1.4 实证分析
    4.2 资金融通的渠道
        4.2.1 P2P网络借贷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4.2.2 P2P网络借贷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4.2.3 实证分析
    4.3 风险溢出的渠道
        4.3.1 金融风险及其溢出效应
        4.3.2 以P2P网贷平台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3 以融资者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4 以投资者为媒介的风险溢出方式
        4.3.5 实证分析
    4.4 监管套利的渠道
        4.4.1 金融监管制度及其作用
        4.4.2 我国P2P平台监管套利对金融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5 基于金融基础设施稳定的P2P网络借贷优化方案研究
    5.1 区块链技术在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
        5.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征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2 区块链技术在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应用场景
    5.2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5.2.1 大数据技术给现有的金融风险预警思维带来的冲击
        5.2.2 建立P2P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5.2.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架构方案
        5.2.4 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实施过程
6 监管趋严背景下规范发展我国网络借贷行业的对策建议
    6.1 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6.1.1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信息披露制度
        6.1.2 加速推进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应用
    6.2 推进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的深化合作
        6.2.1 厘清小额贷款公司特征,寻找合作契合点
        6.2.2 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发展
    6.3 积极应对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6.3.1 优化货币政策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6.3.2 保持适当借贷利率水平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我国金融与经济、生态、技术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两系统关系的文献研究
        1.2.2 三系统关系的文献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耦合机理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杂系统理论
        2.1.2 耦合协调度理论
    2.2 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综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机理
        2.2.1 金融子系统的影响
        2.2.2 经济子系统的影响
        2.2.3 生态子系统的影响
        2.2.4 技术子系统的影响
第3章 我国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金融的发展现状
        3.1.1 金融业总体发展概况
        3.1.2 银行业发展概况
        3.1.3 证券业发展概况
        3.1.4 保险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3.3 我国生态的发展现状
    3.4 我国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4章 我国金融-经济-生态-技术耦合关系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变量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4.2.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构建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
        4.2.4 构建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5章 我国金融-经济-生态-技术耦合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经济-生态-技术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1.1 全国层面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分析
        5.1.2 区域及省域层面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分析
    5.2 金融-经济-生态-技术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5.2.1 全国层面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5.2.2 区域层面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5.2.3 省域层面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5.2.4 耦合协调度的Moran指数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果
第6章 我国金融与经济、生态、技术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水平以促进四系统协同发展
        6.1.1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金融市场增添活力
        6.1.2 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效率
        6.1.3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6.2 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6.3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6.4 尊重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发展途径因地制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1.2.2 对战略管理的研究
        1.2.3 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框架
    2.2 价值链分析
    2.3 安索夫矩阵
第3章 X编钟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3.1 企业外部环境
        3.1.1 宏观经济环境
        3.1.2 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3.1.3 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
    3.2 企业内部环境
        3.2.1 公司基本情况
        3.2.2 研发设计管理
        3.2.3 生产组织管理
        3.2.4 营销组织管理
        3.2.5 法律风险和政策经验
        3.2.6 编钟业务价值链
第4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引发衰退
        4.1.2 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
        4.1.3 独特的曾侯乙编钟文化资源
        4.1.4 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以传承编钟文化为使命
        4.2.2 业务模式清晰,配置满足常规生产
        4.2.3 创新研发不足,知识产权管理落后
        4.2.4 采购规模劣势,产能存在闲置
        4.2.5 营销组织缺失,售后服务亮点
        4.2.6 政策参与度低,潜在法律风险
    4.3 战略选择
        4.3.1 基于战略分析调整的价值链
        4.3.2 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多元化而不经营
        4.3.3 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
        4.3.4 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职能战略
第5章 X编钟公司的战略实施举措
    5.1 管理层提升
        5.1.1 提升职能管理能力
        5.1.2 管理意识的提升
        5.1.3 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5.1.4 文化企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5.2 基础条件搭建
        5.2.1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5.2.2 完善公司经营体系
        5.2.3 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5.2.4 吸收外部资金
    5.3 两个主要职能战略措施
        5.3.1 打造市场营销体系,扩大销售量
        5.3.2 完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差异化
    5.4 其他职能战略
        5.4.1 提高政策参与度
        5.4.2 采购和成本优化
        5.4.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4.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5.4.5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
    5.5 战略部署结构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3-3数据说明
附录2: 客户分类和需求简介
附录3: 竞争企业简介
附录4: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发明专利
附录5: 《一种双音的编钟》实用新型专利
附录6: 初步访谈提纲
附录7: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8: 临时补充访谈提纲
致谢

(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工具
        1.4.3 数据处理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1.3 知识图谱
        2.1.4 研究主体
        2.1.5 研究主题
        2.1.6 知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教育学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2.3 文献计量学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5 信息可视化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3.2 来源期刊分布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研究作者分析
        3.3.2 研究机构分析
    3.4 研究主题分析
        3.4.1 突出人才培养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3.4.5 以学生为中心
    3.5 知识基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4.2.1 研究作者分析
        4.2.2 研究机构分析
    4.3 研究主题分析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4.4 知识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5.2.1 研究作者分析
        5.2.2 研究机构分析
    5.3 研究主题分析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5.4 知识基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6.2.1 研究作者分析
        6.2.2 研究机构分析
    6.3 研究主题分析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6.4 知识基础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附录2:科研成果

(9)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学术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难点问题与可能的创新
        1.5.1 难点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2.1.1 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1.2 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2.1.3 虚拟经济理论的应用研究
        2.1.4 虚拟经济测度的相关研究
    2.2 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实体经济理论回顾
        2.2.2 实体经济测度综述
    2.3 经济虚拟化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
        2.3.1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基础
        2.3.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
        2.3.3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呈现虚拟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3.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经济循环系统中虚拟化现象的描述
    3.3 宏观理论模型下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3.3.1 宏观模型的选择与基本设计
        3.3.2 模型的求解
        3.3.3 均衡状态分析
        3.3.4 虚拟化程度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
        3.3.5 关于机理分析的几点启示
    3.4 数值估算与模拟分析
        3.4.1 生产、消费函数的选择与动态方程的具体形式
        3.4.2 参数取值与说明
        3.4.3 数值估算与模拟
    3.5 本章小结
4.经济虚拟化统计测度的理论分析
    4.1 相关文献中虚拟化度量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4.1.1 单一指标
        4.1.2 多指标
        4.1.3 虚拟变量
        4.1.4 建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想
    4.2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理论探讨
        4.2.1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再到虚拟化
        4.2.2 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4.2.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要点概念归纳
    4.3 虚拟化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分析
        4.3.1 虚拟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2 实体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基本框架
    4.4 本章小结
5.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1.1 准则依据
        5.1.2 测度体系构建和统计指标选取的原则
    5.2 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立
        5.2.1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虚拟经济测度体系
        5.2.3 实体经济测度体系
        5.2.4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测度体系
    5.3 指标体系的测算实践
        5.3.1 测算实践的难点说明
        5.3.2 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3 实体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4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践
        5.3.5 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的测度实践
    5.4 本章小结与展望
        5.4.1 本章小结
        5.4.2 关于虚拟经济核算研究的展望与探索
6.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与阻碍论
        6.1.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
        6.1.2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论
    6.2 实证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分析
        6.2.1 现有实证研究综述
        6.2.2 现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6.3 实证模型选择与设计
        6.3.1 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3.2 门限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4 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实证分析所要论证的主要结论归纳
        6.4.2 数据整理与基本描述
        6.4.3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4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5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消费的影响
        6.4.6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投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
    7.1 我国经济虚拟化与实体非均衡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
        7.1.1 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
        7.1.2 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
        7.1.3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结构性问题
    7.2 虚实发展失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验证
        7.2.1 对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7.2.2 对残差项的进一步拟合
    7.3 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7.4 本章小结
8.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归纳
    8.2 建议与启示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8.3.1 存在的不足
        8.3.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环境规制理论
        三、绿色技术进步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贸易开放与环境规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贸易开放对环境规制的影响
        二、环境规制对贸易开放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绿色技术进步对环境规制的影响
    第四节 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二、人力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五节 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贸易开放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二、人力资本对贸易开放的影响
    第六节 已有研究评述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
        一、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二、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
        一、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
        二、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
        一、环境规制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
        二、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以绿色技术进步为传导影响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贸易开放指标测算
        一、贸易开放指标测算方法
        二、贸易开放度测算结果
    第二节 环境规制指标测算
        一、环境规制指标测算方法
        二、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结果
    第三节 绿色技术进步指标测算
        一、绿色技术进步指标测算方法
        二、绿色技术进步测算结果
    第四节 人力资本水平指标测算
        一、人力资本水平指标测算方法
        二、人力资本水平测算结果
    第五节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关联分析
        一、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的关联分析
        二、贸易开放下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关联分析
        三、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与人力资本的关联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核心变量测算结果
        二、核心变量关联分析
第五章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基本模型构建
        二、变量说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二、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空间GMM估计
        二、两步法动态系统GMM估计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基本模型构建
        二、变量说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估计方法
        二、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绿色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检验
        一、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启示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D]. 邱麟惠.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D]. 刘凌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P2P网络借贷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塔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我国金融与经济、生态、技术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钟宸. 南昌大学, 2020(01)
  • [7]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D]. 宋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9]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D]. 石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D]. 戴军.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