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黑穗病和易感小米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抗黑穗病和易感小米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一、抗、感黑穗病谷子品种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1)在《谷子和葡萄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文中指出植物真菌病害是制约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谷子和葡萄分别是我省主要的杂粮作物和经济作物,本研究旨在揭示谷子和葡萄在与真菌病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关键抗病基因,为加速抗真菌病害的谷子品种和葡萄品种的选育提供分子依据。谷子(Setaria italica L.)是我省的特色小杂粮。黑穗病是制约我省谷子产量的主要真菌病害,主要由担子菌门真菌黑粉菌(Ustilago crameri)引发,因其会造成染病谷子穗部变黑而得名。虽然目前我省已培育出部分抗黑穗病的谷子品种,然而随着连年种植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均有所下降。因此,借助基因工程的手段加速培育抗黑穗病谷子新品种迫在眉睫。为了筛选谷子在抵抗黑粉菌病害中的关键抗病基因,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利用目前已知的谷子抗黑穗病抗病品种冀谷20和感病品种长农35作为取材对象,对其黑粉菌拌菌组和非拌菌组的幼穗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通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发现在冀谷20拌菌组中有341个基因显着上调表达,1371个基因显着下调表达,而在长农35中显着上调和下调表达的基因数目分别为533和633。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的维恩图分析表明,其中有288个基因在冀谷20和长农35中表达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本研究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以下三个通路富集: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从中筛选出关键的抗病基因如下:SiBGL、SiCHI、SiRPM1、SiSGT1、SiHSP、SiCDPK、SiRboh F和SiPAL。除此以外,本研究还发现晚期胚胎富集蛋白SiLEA14在冀谷20和长农35拌菌组中表达均显着高于非拌菌对照组,为了验证SiLEA14在谷子抵抗黑穗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葡萄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栽培果树之一,也是我省主要的经济作物。我省栽培的葡萄品种主要为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虽然其具有营养价值丰富,口感优良等优点,但是却表现出抗病性差的缺点,特别是对以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代表的真菌表现出易感病性。已有研究表明,使用葡萄采后常用保鲜剂SO2处理可以提高葡萄果实对灰霉菌的抵抗能力,但是其抗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对SO2保鲜组和对照组葡萄果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抗逆相关的WRKY、bHLH、AP2/ERF和MYB类转录因子基因差异性表达。本研究选取其中功能未知的葡萄WRKY转录因子VvWRKY70,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分析和拟南芥异源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其拟南芥过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表现出较强的灰霉菌抵抗能力。该结果暗示VvWRKY70在葡萄抵抗灰霉菌的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陈德来[2](2021)在《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laevis Kühn)引起的小麦光腥黑穗病(common bunt)在春小麦和冬小麦上都有发生,遍布世界的小麦种植区。目前,对于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对小麦花器发育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以小麦光腥黑粉菌及其高感小麦品种“东选3号”为供试材料,优化了小麦光腥黑粉菌的人工培养条件,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小麦光腥黑粉菌5个发育时期胞外代谢物及其对菌丝发育的影响。利用显微技术对健康植株和病株各发育时期的营养器官及花药、绒毡层和花粉进行了形态和细胞学观察,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7个发育时期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并挖掘获得了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种类及表达特性。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与优化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培养条件,发现以土壤浸出液为最佳培养基,温度16℃、p H 7.0、转速150 rpm和接种量1.2×105个孢子/ml作为其最佳培养条件。优化后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率提高10%,对小麦植株侵染率提高5%。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先菌丝、初生担孢子、H体和次生担孢子等5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出743种代谢产物,显着差异代谢物101种,主要集中在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脂类和类脂分子等8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于蛋白质消化吸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癌症的中心碳代谢等15条代谢途径;冬孢子活化过程共有差异代谢物285种,富集在蛋白质消化吸收等4条代谢途径;先菌丝时期共有差异代谢物112种,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4条代谢途径;初生担孢子时期有差异代谢物77种,富集在苯丙烷代谢等代谢途径;H体时期有差异代谢物40种,富集在亚油酸新陈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次生担孢子时期有差异代谢物84种,富集在肠道免疫网络的Ig A生产和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途径,此时期产生的青霉素含量增加了232.08倍。青霉素可诱导植物产生赤霉素,进而影响花药的发育,推测青霉素为小麦光腥黑粉菌的主要致病代谢物。3.根据小麦花药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建立花药发育时间轴,划分为减数分裂前时期、减数分裂时期、四分体时期、早期小孢子时期、晚期小孢子时期、二核花粉时期和三核花粉时期等7个时期,并发现小麦光腥黑粉菌经花丝侵入花药后依次侵染药壁细胞和生殖细胞。侵染引起小麦花药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和花粉母细胞的数量减少,中间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数量增多;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和中间层细胞的细胞体积增大,花粉母细胞体积减小且变形;侵染引起中间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花粉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四分体胼胝质降解延迟、大多数晚期小孢子不能发育为二核花粉、花粉内淀粉积累减少、花药内的活性氧在晚期小孢子大量累积、防御系统的SOD、CAT和POD活性显着上升。4.基于转录组学对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后花药7个发育时期测序分析,共获得495.08 Gb的高质量Clean Data,筛选获得271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49个上调,16515个下调表达基因。病原菌侵染花药发育的减数分裂前时期有3553个基因上调表达,2083个基因下调表达;减数分裂时期有930个基因上调,4070个基因下调;四分体时期有186个基因上调,1056个下调;早期小孢子时期有960个基因上调,1811个基因下调;晚期小孢子时期有2267个基因上调,2627个基因下调;二核花粉时期有1129个基因上调,2286个基因下调;三核花粉时期有1624个基因上调;2582个基因下调。从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布看出,随着侵染花药发育时间的延长,下调表达的基因比上调表达的基因明显增多。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到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淀粉蔗糖代谢、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且挖掘获得两个关键基因,调控淀粉合成的2-GBSS I和蔗糖转运的Ta SUT1A。同时,基于生理指标、组织化学分析及基因定量表达的结果表明,侵染花药出现了淀粉、蔗糖含量下降、花药细胞壁转化酶和液泡转化酶活性下降的现象。以上结果说明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花药败育的关键时期为晚期小孢子,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延迟是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淀粉合成及蔗糖转运的基因表达下调,花药发育早期绒毡层和小孢子的蔗糖运输受到干扰,淀粉合成受阻,小孢子营养供给不足,最终导致花粉败育。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花药育败机制与糖运输受阻密切相关。

张成省[3](2020)在《烟草根系分泌物介导的黑胫病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了解植物抗病机制是提高病害防控手段、保护农作物生产的基础。根系分泌物是植物-病原菌“根际对话”的化学媒介,是植物潜在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对其调控根际土壤、病原菌及微生物的复杂网络进行解析,不仅能增进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理解,还有助于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技术的设计。本论文基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黑胫病菌(Phytop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互作体系,以烟草黑胫病抗病品种革新三号和感病品种小黄金1025为供试植物材料,系统比较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在生物活性、化学组成及微生态效应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根系分泌物参与烟草抗病作用的可能机制,获得以下结果:1.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对黑胫病菌的影响明显不同。离体和活体生测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能够显着抑制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萌发,减少根际土壤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能促进根际土壤病原数量的增加,加重病害发生程度。2.抗感品种根系分泌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组成存在显着差异。LC-MS、GC-MS和SPME GC-MS分析结果发现,烟草根部能分泌酒石酸、阿魏酸、月桂酸、丁香酚、愈创木酚等潜在抗菌物质,释放水杨酸、不饱和脂肪酸、6-羟基己酸和茉莉酮等抗病信号分子。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的抗病相关物质种类更多、含量更丰富。抑菌活性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4-叔丁基苯酚、丁香酚、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酒石酸、阿魏酸和月桂酸等7种化合物抑菌活性较强,其中,水杨酸、丁香酚、阿魏酸和月桂酸具有较好的防病潜力。3.抗感品种的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强,真菌数量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少。根际土壤BIOLOG ECO微平板法发现,抗病品种对酚酸类碳源底物利用能力高于感病品种。4.抗、感品种间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但群落结构显着不同。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和真菌ITS1区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抗病品种根际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Jatrophihabitans、青霉属(Penicillium)和黑孢壳属(Melanospora)占优势,感病品种则富集马赛菌属(Massil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毛霉属(Mucor)。抗感品种轮作显着增加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与丰富度,同时鞘氨醇单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Pseudolabrys、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提高。5.综合比较抗病品种革新三号和感病品种小黄金1025在生物活性、化学组成及微生态效应等方面的差异,推测抗病烟草植株根系分泌物通过一个复杂的网络为植物提供直接和间接的防御机制,包括直接抑菌作用、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根际微生物群落重塑及促进土壤养分释放等。

杨清华[4](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罗凯,黎青,杨成龙,王健,班秀芝,袁圆[5](2019)在《薏苡黑穗病田间发病形态观察及抗性鉴定》文中提出薏苡(Coix lacryma-jobi L.)黑穗病是薏苡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用田间人工接菌,通过对不同产地薏苡资源发病形态观察和植物体内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薏苡资源的农艺性状与抗黑穗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薏苡黑穗病潜伏期较长,发病的早期在分蘖期,并在叶片上产生瘤状凸起,病原菌通过植株维管束转移至植株生长点,最终在籽粒部位发病并表现出明显性状;通过田间鉴定对7份资源进行抗性分级,野生薏苡的抗病性明显优于栽培薏苡,广西Y51对薏苡黑穗病的抗性较差;接菌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8 h后呈快速下降趋势,最终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未接种组,为选育抗黑穗病的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闫志鹏,仪慧兰,张艾英,郭二虎[6](2019)在《谷子对黑粉菌侵染的生物学响应》文中提出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筛选出黑穗病高抗品种冀谷20(J20)和高感品种长农35(C35),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检测2个品种对黑粉菌的响应。结果表明,谷种拌菌组植株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升高,且J20的PAL和PPO活性显着高于C35;J20拌菌组的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及几丁质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拌菌对照组,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不明显;C35拌菌组中木质素含量与几丁质酶活性高于未拌菌对照组,类黄酮含量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无明显改变,总酚含量显着下降;拌菌组中J20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着高于C35;J20拌菌组中抗病相关基因(4CL、CCR、CHIB和WRKY22)和受体蛋白FLS2上调表达。谷子对黑粉菌的抗性涉及植株基因转录应答、次生代谢调控、抗病防御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不同品种的遗传基础差异导致植株自身结构、防御应答不同,品种抗性水平表现出显着差异。

郭鹏,郭惠杰,郝焕焕,闫红飞,董立,孟庆芳[7](2019)在《谷子粒黑穗病病菌萌发条件及其对生物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文中指出旨在明确谷子粒黑穗病病菌冬孢子萌发最适条件及对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为谷子粒黑穗病的研究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6种生物杀菌剂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pH为7,4~8 h的光照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当相对湿度≥80%时,冬孢子才可萌发;甘氨酸、蛋白胨和尿素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硝酸钾、氯化铵和硫酸铵对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碳源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中生菌素、香菇多糖和丁子香酚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0.224 8、0.598 1μg/mL和1.560 1μg/mL;其次是乙蒜素和多抗霉素,EC50分别为42.971 6μg/mL和44.753 9μg/mL;宁南霉素的毒力最弱,EC50为2 914.965 0μg/mL。

刘元霞[8](2019)在《糜子核心种质抗黑穗病鉴定评价与抗性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糜子营养价值丰富,药食同源,是重要的健康食品资源。黑穗病是糜子生产上主要的病害,在我国各糜子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糜子产业发展。筛选优异种质资源,创新抗黑穗病种质,培育抗黑穗病品种是防治黑穗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糜子资源抗黑穗病鉴定指标体系,探究糜子抗黑穗病机理,进行糜子抗病资源鉴定和筛选是抗病育种基础。本试验以301份糜子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饱和人工接种法,连续两年对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进行抗黑穗病鉴定,并结合糜子资源抗病性鉴定结果,对抗病糜子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糜子感染黑穗病后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变化,初步建立黑穗病鉴定评价体系。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301份糜子核心种质进行抗黑穗病鉴定。连续两年均免疫黑穗病糜子品种10份,占3.32%,分别为五原小黄糜、狗尾蛋、紫秆红黍、一点黄黍、正宁红粘糜、灰糜子、夯糜子、B85-25、赤黍1号、陇糜2号;一年高抗、一年免疫黑穗病糜子资源11份,占3.65%;一年抗病、一年免疫资源41份,占13.62%;两年均高抗资源3份,占1.00%;一年高抗、一年抗病17份,占5.65%;两年均抗病资源35份,占11.63%。对上述连续两年抗性良好的117份糜子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2-14之间,可将117份糜子资源聚为四类。(2)糜子受黑穗病侵染后,各抗病类型糜子品种株高、茎粗均降低,主茎节数、分枝数均增加;分蘖数变化较小,叶片数增多,穗部呈畸形,整个植株表现为矮化型、小叶簇生型、丛枝型。在同一品种内,糜子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穗形、株型等农艺性状变化可作为田间黑穗病快速鉴定指标。(3)糜子感染黑穗病后,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发生变化。各抗病类型的糜子品种,从抽穗期到成熟早期,病株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健株叶绿素含量,在早期,抗病性强的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高于抗病性相对较差的品种,后期则相反。感病品种黄硬黍和抗病品种巴盟小黑糜相比,5叶一心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抗病品种叶片丙二醛含量高于感病品种;6叶一心期、成熟早期则相反。5叶一心到成熟期,抗病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感病品种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高。前期感病品种丙二醛含量较抗病品种高,中期两者差异较小,后期抗病品种丙二醛含量较感病品种高。感病品种黄硬黍中,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病株内丙二醛含量较健株高。5叶一心到成熟期,病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较健株高。5叶一心到抽穗期病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健株高;开花期到成熟早期病株叶内过氧化物酶含量较健株低。

牛倩云[9](2018)在《谷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谷子对黑粉菌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之一,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发生。其中,谷瘟病和谷子黑穗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谷子病害,在各产区都有发生,对谷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谷子病害防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药剂防治和传统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谷子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谷瘟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和抑菌活性的研究;并对谷子与黑粉菌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谷子病害的生物防治及抗黑穗病谷子品种的育种提供实验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谷子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放线菌93株,采用平板对峙法,从中筛选对谷瘟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经过初筛、复筛后,最终获得一株拮抗效果显着的放线菌,命名为A26,抑菌率达63.9%,拮抗效果稳定。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初步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进一步研究其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发酵7 d时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强,且抑菌效果随着发酵液体积分数的加大而增强,当体积分数为50%时,抑菌活性达87.4%。表明菌株A26对谷瘟病菌的防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选择对黑穗病抗性不同的两个谷子品种(抗病品种冀谷20号和感病品种长农3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拌菌的方法,将谷种拌黑粉菌后种植于大田及花盆中,以不拌菌的谷种作为对照,在大田谷子生长至成熟期、盆栽谷子生长至五叶期时进行取样。通过检测不同生长时期谷子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抗性谷子响应黑粉菌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PAL、PPO、POD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均和谷子抗病性呈正相关;SOD活性和MDA含量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大田谷子和盆栽谷子均可通过诱导SOD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缓解膜脂氧化损伤;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大田谷子和盆栽谷子中有不同变化趋势,可能与植株所处环境及苗期不同有关。3、以抗病品种冀谷2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拌菌的方法,将谷种拌黑粉菌后播种于花盆中,对照组不拌菌,待谷子生长至五叶期,取植株地上部分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谷子与黑粉菌互作过程中的基因转录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拌菌组样品中检出的基因数目分别为23797、23421个,拌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365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966个,下调表达基因有2687个。GO功能分析显示,共有2677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52条GO功能类别中,主要包括三大功能类别: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共有2676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90条通路中,其中涉及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MAPK信号转导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等抗病相关通路。筛选出可能与谷子抗黑穗病相关的基因4CL、CCR、RPM1、WRKY22、FLS2和CHIB,并通过半定量RT-PCR进行转录分析,发现其在拌菌组中均上调表达。

宋奇琦[10](2018)在《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应答黑穗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蔗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0多个国家。病害是甘蔗产量和糖分含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甘蔗种植区,黑穗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疾病,且患病率在逐年提高。如果感染严重,可造成甘蔗生产20%-50%的损失。目前,控制甘蔗黑穗病最经济且有效的措施是用抗病品种来代替感病品种。然而甘蔗对黑穗病的抗性机制仍知之甚少。本研究选用抗黑穗病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感黑穗病品种崖城71-374(Yacheng71-374)。处理组用浸渍法接种黑穗病菌,对照组用无菌水模拟接菌,在接菌30 d、60 d、90 d和180 d后测量株高、鲜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并测定两个品种甘蔗叶片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含量变化。使用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对接菌180 d的样品进行差异表达蛋白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甘蔗感病后株高、鲜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发现与对照相比,在感病前期(30 d、60 d)株高高于对照,但植株鲜重并没有显着高于对照,表现为前期植株徒长,蔗株细长;在感病后期株高、鲜重均显着低于对照,且在感病后叶面积减小,Yacheng71-374差异最为显着,但叶绿素含量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2.在整个侵染期间,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可能甘蔗在不同时期应答黑穗病抗性机制不同,同时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的防御机制可能存在差异。3.对接菌180 d后样品采用iTRAQ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GT29中有定量信息蛋白1429个,差异表达蛋白290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53个,下调表达蛋白137个;Yacheng71-374中有定量信息蛋白1576个,差异表达蛋白125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55个,下调表达蛋白70个。抗病品种GT29中差异表达蛋白数多于感病品种Yacheng71-374,且GT29在KEGG富集到的代谢通路也更多,可能感病后抗病品种的免疫调节机制更为复杂,涉及的调控通路网更广。经对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钙信号、苯丙烷类代谢、激素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发现光合作用通路、POD、ABA、钙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两个品种中多为上调表达,且GT29的上调表达蛋白数多于Yacheng71-37,可能参与甘蔗后期对黑穗病的应答。在本实验中没有发现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及一些酶(GPX、APX、SOD、GST、CAT)和激素(IAA、ETH、GA)参与甘蔗的抗病过程。

二、抗、感黑穗病谷子品种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感黑穗病谷子品种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谷子和葡萄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免疫系统介绍
    1.3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的抗病基因筛选
        1.3.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2 利用转录组学的抗病基因筛选
    1.4 谷子抗病基因研究现状
    1.5 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
    1.6 基于基因克隆的异源表达分析技术
        1.6.1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
        1.6.2 异源表达分析在作物功能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谷子抗病基因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谷子栽培
        2.2.2 谷子R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
        2.2.3 数据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3.2 谷子拌菌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谷子抗病的生理响应和抗病基因的克隆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3 黑粉菌响应基因的筛选
        3.2.4 防御相关酶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3.2.5 表达载体pCambia1300-221-SiLEA14的构建
        3.2.6 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R基因SiBGL和SiCHI参与谷子对黑粉菌的响应
        3.3.2 谷子与黑粉菌互作过程中ETI被激活
        3.3.3 SiCDPK和SiRbohF参与谷子对黑粉菌的响应
        3.3.4 苯丙烷途径参与谷子对黑穗病的防御
        3.3.5 表达载体pCambia1300-221-SiLEA14的获得
        3.3.6 过表达Si LEA1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葡萄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异源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3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处理
        4.2.4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4.2.5 葡萄RNA提取
        4.2.6 基于Gateway技术的载体构建
        4.2.7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
        4.2.8 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分析
        4.3.2 差异表达基因中转录因子的分析
        4.3.3 VvWRKY70启动子分析
        4.3.4 VvWRKY70系统发育树构建
        4.3.5 VvWRKY70蛋白结构域分析
        4.3.6 葡萄叶片总RNA的获得
        4.3.7 Pro_(35s)::VvWRKY70-GFP表达载体的获得
        4.3.8 过表达Vv WRKY70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3.9 VvWRKY70在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的亚细胞定位
        4.3.10 拟南芥过表达VvWRKY70增强了对灰霉菌的抗性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光腥黑穗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概况
        1.1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传播
        1.3 小麦光腥黑穗病的生物防控措施
    2 小麦光腥黑粉菌人工培养条件研究现状
        2.1 小麦光腥黑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2.2 小麦光腥黑粉菌人工培养条件研究进展
    3 小麦光腥黑粉菌致病作用机制
        3.1 小麦花药的发育
        3.2 花粉的发育
        3.3 花粉的败育
        3.4 绒毡层与花粉败育
        3.5 活性氧代谢与花粉败育
    4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小麦光腥黑粉菌致病作用过程中应用现状
        4.1 转录组分析与花粉败育
        4.2 代谢组学在真菌研究领域的应用
    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光腥黑粉菌液体培养条件筛选及优化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适液体培养基筛选
        2.2 培养条件单因素优化
        2.3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优化
        2.4 培养条件优化的验证试验
        2.5 固液体培养对冬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6 小麦光腥黑粉菌菌丝和孢子的活力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小麦光腥黑粉菌代谢组学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质控样本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2.2 PCA与OPLS_DA分析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分析
        2.4 代谢通路分析
        2.5 小麦光腥黑粉菌胞外代谢物与菌丝发育的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形态学观察
        2.2 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2.3 绒毡层细胞的发育与花粉败育
        2.4 活性氧代谢与花粉败育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小麦光腥黑粉菌侵染小麦花药的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文库构建
        2.2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2.3 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上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4 淀粉和蔗糖代谢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5 花药糖含量测定及分析
        2.6 转化酶活性测定及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联合培养导师简介

(3)烟草根系分泌物介导的黑胫病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病机制
        1.2.2 根系分泌物的概念与功能
        1.2.3 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
        1.2.4 根系分泌物与寄主植物感病性
        1.2.5 根系分泌物的直接防御作用
        1.2.6 根系分泌物中防御性化合物的多样性
        1.2.7 根系分泌物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间接作用
        1.2.8 根际分泌物的运输与调控机制
        1.2.9 展望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对黑胫病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革新3号和小黄金1025对黑胫病的抗性鉴定
        2.2.2 根系分泌物与根干重比品种间差异
        2.2.3 根系分泌物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根系分泌物对黑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5 根系分泌物对黑胫病病害发生的影响
        2.2.6 抗感病烟草品种轮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根系分泌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离体活性
        2.3.2 根系分泌物对烟草黑胫病发生的影响
    2.4 章节小结
第三章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代谢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根系分泌物UPLC/QTOF-MS分析
        3.2.2 烟草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3.2.3 烟草根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SPME GC-MS分析
    3.3 讨论
        3.3.1 烟草根系分泌物LC-MS分析
        3.3.2 烟草根系分泌物GC-MS分析
        3.3.3 烟草根系分泌物的SPME GC-MS分析
        3.3.4 与根系分泌物有关的抗病信号分子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的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品种烟草黑胫病发病情况
        4.2.2 不同品种烟草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4.2.3 不同品种烟草根际土壤酶活性
        4.2.4 不同品种烟草根际和内生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4.2.5 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
        4.2.6 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4.3 讨论
        4.3.1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性
        4.3.2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4.3.3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
        4.3.4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连作和轮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4.3.5 烟草黑胫病抗感品种连作和轮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烟草黑胫病抗性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单体化合物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1.2 单体化合物对黑胫病菌抑制活性分析
        5.1.3 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测定
        5.1.4 单体化合物防治烟草黑胫病盆栽防病试验
        5.1.5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烟草黑胫病抗性机制分析
    5.2 结果
        5.2.1 单体化合物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2.2 山梨醇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2.3 单体化合物对黑胫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5.2.4 烟草根系苯丙烷代谢相关代谢产物在根系分泌物中的积累
        5.2.5 单体化合物盆栽防病试验
    5.3 讨论
        5.3.1 单体化合物对黑胫病的防治潜力
        5.3.2 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代谢产物
        5.3.3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烟草黑胫病抗性机制分析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1.2.1 外观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2.3 加工品质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2.4 小结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籽粒外观品质
        3.2.2 营养品质
        3.2.3 糊化特性
        3.2.4 蒸煮品质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3.2.6 食味品质研究
    3.3 讨论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3.3.4 蒸煮食味品质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4.2.3 化学组分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4.3 讨论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组分分析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5.2.8 淀粉糊化特性
        5.2.9 淀粉热焓特性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品质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6.2.3 理化特性
        6.2.4 结晶结构
        6.2.5 热特性
        6.2.6 糊化特性
        6.2.7 流变学特性
        6.2.8 消化特性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薏苡黑穗病田间发病形态观察及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薏苡种质
        1.1.2 菌种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接菌方法
        1.2.2 调查方法
        1.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薏苡黑穗病的田间发病形态观察
    2.2 薏苡种植资源的田间抗病性鉴定
    2.3 薏苡资源田间生长性状的分析
    2.4 薏苡黑穗病菌接种后植株体内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6)谷子对黑粉菌侵染的生物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酶活性检测
        1.3.2 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1.3.3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粉菌对谷子幼苗次生代谢的影响
    2.2 黑粉菌对谷子幼苗PPO活性的影响
    2.3 黑粉菌对谷子幼苗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4 黑粉菌对谷子幼苗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7)谷子粒黑穗病病菌萌发条件及其对生物杀菌剂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谷子粒黑穗病病菌
    1.2 供试生物杀菌剂
    1.3 谷子粒黑穗病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1.3.1 温度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1.3.2 湿度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1.3.3 pH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1.3.4 光照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1.3.5 氮源和碳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1.4 生物杀菌剂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5.1 冬孢子萌发率的计算
        1.5.2 数据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温度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湿度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pH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光照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氮源和碳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6种生物杀菌剂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8)糜子核心种质抗黑穗病鉴定评价与抗性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黑穗病
        1.1.2 黑穗病发生危害
        1.1.3 黑穗病发生后农艺性状的响应
        1.1.4 黑穗病发生后部分生理指标的响应
        1.1.5 糜子资源鉴定及抗病资源筛选
    1.2 糜子黑穗病防治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糜子资源抗黑穗病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试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及部分农艺特征
        2.2.2 117份抗黑穗病糜子资源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糜子感染黑穗病后部分农艺性状变化
        3.2.2 免疫黑穗病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3.2.3 高抗及抗黑穗病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3.2.4 感病及高感黑穗病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顶三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糜子抗黑穗病资源鉴选与评价鉴定
        5.1.2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5.1.3 糜子感染黑穗病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谷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谷子对黑粉菌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谷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1.2 谷子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谷子抗病的研究
        1.2.2 谷子病害的综合防治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概述
        1.3.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谷瘟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培养基
        2.2.2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2.3 拮抗菌的筛选
        2.2.4 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
        2.2.5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2.6 拮抗菌传代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2.3.2 拮抗菌A26的生物学特性
        2.3.3 拮抗菌A26无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4 拮抗菌A26的传代稳定性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不同抗性谷子对黑粉菌的生理生化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准备
        3.2.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田谷子对黑粉菌的生理生化响应
        3.3.2 盆栽谷子对黑粉菌的生理生化响应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谷子对黑粉菌的转录应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准备
        4.2.2 高通量测序
        4.2.3 RT-PCR分析基因转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测序饱和度分析
        4.3.3 样品中基因表达量的分布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pathway富集分析
        4.3.7 转录因子分析
        4.3.8 基因转录分析
    4.4 讨论与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应答黑穗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甘蔗黑穗病研究概况
    1.1.1 甘蔗黑穗病的发生与传播
    1.1.2 甘蔗黑穗病的症状与危害
    1.1.3 甘蔗黑穗病病原菌
    1.1.4 甘蔗黑穗病生理生化研究
    1.1.5 甘蔗黑穗病分子机制研究
1.2 植物对胁迫应答机制研究
    1.2.1 酶活与植物抗病
    
1.2.1.1 几丁质酶
    
1.2.1.2 β-1,3-葡聚糖酶
    
1.2.1.3 过氧化氢酶
    1.2.2 激素与植物抗病
    
1.2.2.1 生长素(IAA)
    
1.2.2.2 细胞分裂素(CTK)
    
1.2.2.3 乙烯(ETH)
    1.2.3 蛋白质组学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PCR检测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1 甘蔗株高的测定
    
2.1.4.2 甘蔗鲜重的测定
    
2.1.4.3 甘蔗叶面积的测定
    
2.1.4.4 甘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1.4.5 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2.1.4.6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2.1.4.7 内源激素(IAA/CTK/ETH)含量的测定
    2.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检测结果
    2.2.2 农艺性状分析
    
2.2.2.1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株高的变化
    
2.2.2.2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鲜重的变化
    
2.2.2.3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叶面积的变化
    
2.2.2.4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3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
    
2.2.3.1 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2.2.3.2 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2.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2.2.4 甘蔗与黑穗病菌长期互作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2.4.1 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2.2.4.2 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
    
2.2.4.3 乙烯(ETH)含量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3 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3.1 蛋白样品制备
    
3.1.3.2 蛋白质样品定量与酶解
    
3.1.3.3 用iTRAQ试剂标记
    
3.1.3.4 高pH值C18反相色谱柱进行第一维多肽分离
    
3.1.3.5 纳升液相结合LTQ-Orbitrap质谱分析
    
3.1.3.6 质谱数据的蛋白质数据库搜寻鉴定
    
3.1.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蛋白鉴定情况
    
3.2.1.1 总蛋白GO注释
    
3.2.1.2 总蛋白KEGG注释
    3.2.2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2.2.1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3.2.2.2 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分析
    
3.2.2.3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3.2.2.4 抗氧化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3.2.2.5 钙信号通路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3.2.2.6 苯丙烷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3.2.2.7 激素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3.3 讨论
3.4 小结 4 全文结论
4.1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抗、感黑穗病谷子品种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谷子和葡萄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D]. 刘婧. 山西大学, 2021
  • [2]小麦光腥黑粉菌对小麦花药发育的影响[D]. 陈德来.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烟草根系分泌物介导的黑胫病抗性机制研究[D]. 张成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薏苡黑穗病田间发病形态观察及抗性鉴定[J]. 罗凯,黎青,杨成龙,王健,班秀芝,袁圆.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0)
  • [6]谷子对黑粉菌侵染的生物学响应[J]. 闫志鹏,仪慧兰,张艾英,郭二虎.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0)
  • [7]谷子粒黑穗病病菌萌发条件及其对生物杀菌剂敏感性测定[J]. 郭鹏,郭惠杰,郝焕焕,闫红飞,董立,孟庆芳.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9)
  • [8]糜子核心种质抗黑穗病鉴定评价与抗性生理研究[D]. 刘元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9]谷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谷子对黑粉菌的响应[D]. 牛倩云. 山西大学, 2018(04)
  • [10]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应答黑穗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 宋奇琦. 广西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抗黑穗病和易感小米几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