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

关于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

一、韩国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吕璐成,张博,王燕鹏,赵亚娟,钱力,厉曈曈[1](2021)在《机器学习全球专利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机器学习技术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受关注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该文面向揭示机器学习技术布局现状和竞争格局的目标,基于全球范围内2000年以来布局的机器学习专利数据,从整体技术和典型分支技术两个层面,从专利申请趋势、有效专利持有、近3年专利布局以及四方专利布局等角度,对机器学习技术的专利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球机器学习技术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我国的机器学习专利申请已经建立一定优势,但是专利布局主要围绕本国保护,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距离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张丹[2](2020)在《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形象作为一国的软实力,对于在海外维护国家利益显得愈发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显着提升、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这其中,中国企业品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国家品牌的建立与公共外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国家品牌的塑造中,企业作为公共外交中重要的非政府行为体,如何通过企业品牌的打造提升到国家品牌的战略,发挥出企业非政府行为体的外交作用,影响其产品来源国国家形象。本文绪论主要论述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国家品牌的概念,以及塑造一国的国家品牌的途径,详细论述了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与打造世界级的国家品牌对一国国家形象重要性。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企业品牌对于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品牌作为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还选取了世界两个知名品牌——韩国的三星与美国的可口可乐,详细论述了企业品牌如何是塑造成为国家品牌,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第三章则侧重于讲中国的企业品牌,首先介绍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接着阐述了中国的企业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上的影响,最后例举了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品牌,华为、阿里巴巴与字节跳动,详细论述了其在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方面。第四章针对前文的论述,给出了我们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道路上的建议,强调政企互动合作、塑造好企业与国家品牌形象,树立起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利用新媒体时代多种途径、掌握品牌舆论主导。

毕慕超[3](2018)在《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之后“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政策的出台,助力中国拿下泰国曼谷至廊开高铁项目、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喀山高铁等多个海外高铁项目。但是,国际高铁市场虽然广阔,竞争对手的实力也非常强劲,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与中国中车共同争夺全球高铁市场。中国承包商必须提升竞争优势,选择与正确的合作伙伴组成联营体,才能进一步提升国际高铁项目的中标概率。目前,国内外对高铁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的产业层面,没有具体到国际高铁项目招投标的研究,更没有涉及到EPC工程中合作伙伴选择、联营体组建以提升竞争优势。本文就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识别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国际环境中可进入的高铁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中与潜在合作伙伴模拟合作,经过演化博弈后,寻求稳定状态下联营体竞争优势最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投标,最后进行仿真分析并给出相应策略。具体来看,首先通过国际高铁项目案例的溯因推理,我们识别出24个国际高铁项目投标的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并设计调查问卷后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投标项目前,首先要判断市场是否适宜进入。为此将国际高铁项目24个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为经验类、组织类、风控类、资本类、技术类和社会类6类,共同映射为优势和劣势,辅以市场的机遇和威胁分析,在国际高铁市场AHP-SWOT模型中判断出市场竞争位势,并相应执行“开拓型策略”、“合作型策略”、“回避型策略”或“谨慎型策略”。如果市场可以进入,则可以寻找潜在合作伙伴组成联营体进行投标。国际高铁项目联营体竞争优势的形成,是由资源整合能力和知识传递转换投标企业的资源竞争优势和能力竞争优势,同时组织协调能力将成员间的竞争优势凝聚,国际化因素再将这些竞争优势与东道国环境匹配,最终形成投标中展现的联营体竞争优势。联营体竞争优势越大,越容易中标。但是,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及不同的联营体管理模式下,联营体的竞争优势不相同。通过国际高铁联营体投标的演化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确定所有情况中稳定的合作状态,执行“紧密合作的法人型联营体”、“成员a强主导、成员b弱主导的混合型联营体”、“成员a弱主导、成员b强主导的混合型联营体”、“松散合作的合伙型联营体”或“任意一方成员强主导,另一方弱主导的混合型联营体”、“成员均强主导的法人型联营体,或均弱主导的合伙型联营体”策略;并在该状态下选择联营体竞争优势最大的合作伙伴进行投标,尽可能提升中标概率。这些策略将通过中国在泰国高铁市场投标的仿真分析,演示本文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市场进入模式、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模型和国际高铁联营体投标演化博弈模型,将共同组成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策略系统。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国际高铁项目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体系,研究结论有助于联营体竞争优势组合策略在实业界的推广,能够为中国高铁企业在投标中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使用正确的联营体管理模式、提高联营体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葛喜仲[4](2017)在《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2年俄罗斯独立后新总统叶利钦访问亚洲的第一站就是韩国,在首尔和时任总统卢泰愚签署了《俄韩基本关系条约》,奠定了俄罗斯和韩国关系的基础,之后俄罗斯和韩国的经贸在几十年时间里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俄罗斯和韩国成为彼此重要的经贸伙伴。以两国间贸易的进口额,出口额,贸易总额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本文首先将1992-2015年间俄罗斯和韩国的经贸合作发展划分三个特点明显的历史阶段,首先分析了下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概述,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俄韩经贸合作的历程。具体到经贸合作领域,着重分析了两国在油气领域、铁路运输领域、渔业开发、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军工贸易等领域的经贸合作,第二章重点介绍分析两国所取得的合作成果。以背景分析与合作概述作为分析维度。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俄韩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和制约因素。最后俄罗斯和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经贸合作给两国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一直不明朗,俄韩的国内局势的动荡也给两国的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李贺军,张守阳[5](2016)在《新型碳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发展新型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碳是世界上含量及广的一种元素。它具有多样的电子轨道特性(SP、SP2、SP3杂化),再加之SP2的异向性而导致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其排列的各向异性,因此以碳元素为唯一构成元素的的碳材料。具有各式各样的性质。在历史的发展中传统的碳材料包括:木炭、竹炭、活性炭、炭黑、焦炭、天然石墨、石墨电极、炭刷、炭棒、铅笔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碳元素的研究又发明了许多新型

葛志飞[6](2015)在《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机理研究 ——基于联想、韩国三星、华为的跨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如同其他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初期成长到盛年到成熟衰亡。我们都希望企业能够停留在盛年期这个理想点,所以企业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否则企业就会不可避免走向衰亡。在中国企业界,企业不能持续健康成长,企业的消亡率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在相同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有的企业能够长命百岁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差距呢?如今很多企业也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它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也依靠技术创新获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海尔、海信、索尼、IBM等等。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企业虽然也重视技术创新,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技术创新最后却没有成功。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没有协调好,制度创新没有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人才制度、管理制度等没能促进技术创新的转化,使得技术创新成果比计划的差,甚至彻底失败。如果企业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视制度创新,企业的创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企业持续健康成长。针对以上问题以及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效应发酵溢出推动企业成长过程的机理一直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黑箱”。所以本文根据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与耦合度模型测度的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对联想集团与韩国三星集团、华为的案例比较分析试图打开这个“黑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第一,通过对三个案例企业的扎根分析提炼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耦合度模型测量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度。第二,建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机理模型,形象的展现出技术与制度创新各要素的耦合过程。第三,为企业评价自己的耦合度提供实际的操作指导。最终结果显示企业创新体系中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粘合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创新实现的保障;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同等重要贡献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机制的建立,并实现高水平粘合是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的协同与溢出效应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奥秘。

冷昕[7](2014)在《“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历史性转型时期,发达国家的需求活跃期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结束,我国外贸出口在数量上的扩展面临着挑战,同时还要面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激烈竞争。随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社会生活等方面重要性的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第一大出口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人员、资金、信息和物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快的流动,国际分工与协作日益扩大,国际竞争也更为激烈。“金砖五国”以其强烈的创新需求、巨大的市场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经济体的经济秩序还不够完善,但各国都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力图在全球信息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效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占据着完全的主导性。“金砖”经济体在经济、政治方面紧密度高,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我国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贸关系日趋频繁和紧密,通过比较研究其他“金砖”经济体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首先是对产业结构主要理论的概述。接着从逻辑归纳角度对信息产业的不同定义以及各国或地区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综述。信息产业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文章中主要整理了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盟、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以及我国学者陈德言、陈禹、谢康等人的分类体系。第三章对与产业竞争力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需求相似论等。之后重点阐述了“钻石模型”理论和它的基本要素及其演进过程。很多学者对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进行了修正,归纳起来主要有“多因素钻石模型”、“国际化钻石模型”、“双钻石模型”和“一般化双钻石模型”几种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从政策、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四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培养人才;建立科技园区发挥集群效应;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等,正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使这几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之后论文预测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产业分工全球化、产品规模扩大化、主导企业国际化、产业界限模糊化、竞争核心技术化。第五章中,论文对“金砖五国“的经济发展及信息产业发展脉络逐一进行个体化概述。巴西在拉美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电信产业政策上,巴西采取全面放开的政策使电信产业发展迅速。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巴西采取的是全面引进的政策,使信息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巴西政府也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化与技术创新。俄罗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科研力量雄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数量众多。但以往俄罗斯的信息技术在军事、国防方面应用程度很高,而在普通民众中的推广使用度较低,近几年俄罗斯开始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多功能电子卡系统等,将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日常经济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度逐步提高。印度是人均收入低、初等教育和健康水平也较低的国家,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却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其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印度的软件外包、软件咨询与服务等相关业务已经参与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中,世界上主要的知名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使用印度的软件产品或相关服务。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十分明确,那就是着力发展软件产业,对储备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即多种途径相结合。民办培训机构有发放相关学历的资格,并且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业务水平也较高,能有效补充信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缺口。我国近些年信息产业规模呈稳步上升趋势,电子产品制造、加工、出口业务量逐年上升,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良好,互联网应用各项指标增长迅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软件企业规模小,缺少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政策不完善等。南非是五个经济体中经济规模最小的国家,通信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人才匮乏,优势是金融体系非常完善。近些年,南非大力加强对卫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投资,力图把信息产业打造成南非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第三部分,即第六、七、八、九章,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第六章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金砖国家”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之前论证了钻石模型用来分析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同时也认为钻石模型有需要改进的问题。钻石模型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很全面的、系统的分析评价体系。但它的缺陷主要是从定性的方面来考察,而且每一个要素涵盖的面都很广,导致在现实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论文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方面的因素细化,加入一些量化的分析因素,针对信息产业特点,加强信息产业相关因素选取的实用性和客观性,为进一步研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产业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在第七章中,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从基本条件、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金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共七个方面28个子项目入手,分别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量化的横向比较。其中一部分子项目,论文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指标,力求客观反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和实际能力。第八章中,论文结合第七章中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五个“金砖”经济体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总结、分析与评价。巴西的经济发展正在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其优势在于产业政策自由;市场规模大;信息技术使用度高;商业成熟;通信设施状况良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大;科技人员数量多等;劣势是交通设施陈旧、落后,运输成本高;公共教育支出增长缓慢;科技人员中技术人员多,研发人员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对外来技术依赖性强,外资垄断现象严重等。俄罗斯也在向创新驱动过渡,其优势主要有信息使用度高,重视信息安全,国民整体教育素质高,研发支出投入比重较高,研究人员数量多、专利数量多,科研水平高,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市场规模大等;劣势是人口增长缓慢且男女比例失调,交通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设备陈旧,制度、创新环境不够自由,资源开采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但信息产业融资能力不强,商业体系还不成熟等。印度还处在要素驱动阶段,除了同样具有市场规模外,在软件产业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印度的发展劣势也非常明显,人口教育水平、教育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的普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都处于落后水平。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效率驱动阶段,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现在有了很大提高,信息产品制造、出口能力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大。但对教育和研发上的资金投入还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尤其缺少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匮乏,缺少核心竞争力。南非拥有非洲地区最大的信息产品消费市场,信息和通信技术支出比重较高,且拥有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宏观环境良好。目前,南非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技术人员、专利都很少,吸引外资的能力也不够。由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更准确的对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第九章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变量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各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第四部分,即第十章。结合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论文在这一章给出了在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九项建议。包括通过建立健全信息产业政策及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来提高储备人才整体素质,建立多途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鼓励企业自行培训;制定有效的融资政策扶持软件企业自主研发,打造专业配套的软件出口链,培养和吸引面向国际软件市场的人才,积极推动整机出口带动嵌入式软件出口;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软件核心技术竞争力;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整合资源建立优势产业集群,确立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域,运用多层次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本密集型信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产学研结合并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细化信息产业内部格局,完善相关产业链体系,开展国际化经营并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打造跨国公司,提升品牌竞争力;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完全从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对“金砖”经济体进行比较的资料目前来看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作者只能尝试在已有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把握各个“金砖”经济体的特性,结合信息产业的特点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量化对比。因此第七章中选取了部分权威机构给出的评价指标作为本文的比较数据。综上所述,以国内外大市场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突破核心基础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信息产业区域新格局,完善创新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最终我国一定会成为信息产业强国。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组[8](2013)在《浅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问题——兼论山东半岛构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的战略决策》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和产业竞争主战场在东北亚,主要参战者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山东半岛三大企业集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核心定位,应当是山东半岛企业集群的全球专利战略。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山东省启动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把山东半岛加速建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中心。

崔昊[9](2012)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文中研究指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属于国际技术溢出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对国际技术溢出现象的研究源自技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前,技术水平对一国的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虽然很多国际经济活动都有可能伴随着技术溢出,但是该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三条国际技术溢出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资、进口商品和服务①。自Lichtenberg&Porterie开启逆向技术溢出②的研究领域以来,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过发展。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目前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能够促进母国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也建立在国际技术溢出领域的已有研究之上,并且引入了“吸收能力”这一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做了一定深入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欲解决以下问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能否促进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③?为了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的研发资金存量和人力资本能否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以促进中国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④,为使得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国内研发资金存量或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此外,本文最后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将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纳入了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进而将人力资本溢出纳入了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传统研究都以研发资金溢出来代替技术溢出,而研发资金溢出的衡量指标是用研发资金投入来构造的,忽略了人力资本投入,本文第一章将会对“研发资金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进行概念界定⑤,也会对本文引入人力资本溢出的原因进行说明。2)在吸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抑制作用”这一概念。传统研究认为,母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能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促进母国对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而本文认为,母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可能会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抑制作用”,阻碍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⑥。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章节安排和逻辑结构及研究方法,还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本文以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吸收能力理论、“战略资产”寻求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基本分析框架,在“战略资产”寻求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政策建议。第二章对这三方面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充分、详尽的阐述。第三章对逆向技术溢出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发展,并做了一定的创新,为进一步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同时其实证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建立了理论模型,以说明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水平的影响机制;同时,第三章的理论部分还对吸收能力理论进行了发展,指出了“抑制作用”的存在;此外,本文理论模型还说明了母国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技术水平的策略。本文随后用OECD国家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理论模型,主要发现有:1)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可以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母国的研发资金存量(以及人力资本)对东道国的逆向研发资金溢出产生了“抑制作用”;3)母国的人力资本对东道国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产生了“抑制作用”。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开始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本文的核心问题。第四章第一节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发展和现状,同时还分析了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情况。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占有一定的份额;此外,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并且其中制造业的投资占了较大份额(少数国家除外,比如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本文认为,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海外技术溢出的主要方式,并且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来源地,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可能获得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随后,第二节进行了企业层面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部分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并且带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提升,而这样的东道国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企业层面技术的提升有可能带动国内整体技术的提升,因此,第二节的分析为进一步国家层面的实证研究做了铺垫。第三节采用上一章所建立的研究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来研究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国内技术水平,并且将逆向技术溢出分为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两类进行研究;同时,为了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第三节还研究了国内的研发资金存量和人力资本能否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促进中国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或者是否表现为“抑制作用”。通过第四章的研究,本文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年限中(1985年——2008年),整体而言,东道国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国内技术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2)对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而言,国内的人力资本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的影响,存在国内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即,从2001年开始,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3)对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而言,国内的研发资金存量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影响,存在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门槛效应”,即,从2004年开始,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经过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有促进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和发展,并且引入了吸收能力进行研究。相关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可以带来母国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三章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也支持这一观点。对于中国而言,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部分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并且带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提升;但是,国家层面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没有带来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显着提升(1985年到2008年的整体情况)。比较积极的发现是,中国的人力资本对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形成了一定的吸收能力,当国内人力资本超过“门槛值”时,即,2001年(含)之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同时中国的研发资金存量对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形成了吸收能力,当国内研发资金存量超过“门槛值”时,即,2004年(含)之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经过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指出了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行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王娜[10](2011)在《电子行业生产一体化源头企业战略研究 ——以TS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三星”这个品牌具有分布范围广,涉及产品范围广的特点。三星总集团是比较典型的多领域企业。总集团下属的电子行业的分集团采取生产一体化方式低成本的有效运行。本篇论文具体分析电子行业分集团下属的分公司中处于源头的电子元器件公司在分集团的生产一体化战略下,如何更有效的实现自身作用,以支持整个集团发展。但是现阶段由于外部环境变故,造成源头企业竞争压力增大,各种风险加大。此时,源头企业如果依旧完全依赖生产一体化结构内的下游企业为客户,就会出现很大生存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会使源头企业自身走向衰亡,也会拖垮生产一体化结构内的成品公司共同走向衰亡。本篇文章阐述在这种市场不断变化中,生产一体化企业中处于源头位置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为了自身发展,为了整个集团的发展,应该进行必要的改变。本文采用波特,邓宁两位学者的理论。使用斯沃特,波士顿矩阵,鱼骨图,WHY-WHY分析等多种工具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最大限度找出现在问题,并且根据现况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方法。本文创新性成果在于增加新的管理方法,解决危机,提升市场份额。本文精髓还在于以整个世界市场分析企业特点,总结三星总集团的战略特性。三星总集团下的电子行业分集团的战略发展特性,电子行业源头企业战略特性一一揭示,出现风险如何规避等,对性质相同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二、韩国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学习全球专利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数据及方法
    2.1技术分解和数据获取策略
    2.2研究方法
3机器学习技术整体专利分析
    3.1专利布局整体态势
    3.2技术优势国家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3.3全球优势机构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3.4有效专利分析
    3.5近三年专利分析
    3.6四方专利分析
4机器学习典型分支技术专利分析
    4.1各技术分支专利布局数量分析
    4.2典型技术分支各国专利布局及有效专利占比分析
    4.3典型技术分支优势机构专利及有效专利分析
    4.4典型技术分支近三年专利分析
    4.5典型技术分支四方专利分析
5结论与分析

(2)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
    2.研究思路
    3.研究现状
    4.研究方法
第1章 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建构
    1.1 国家品牌概念与构建
        1.1.1 品牌
        1.1.2 国家品牌
        1.1.3 国家品牌构建
    1.2 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1.2.1 国家形象
        1.2.2 国家品牌与国家形象的互动关系
    1.3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
        1.3.1 公共外交定义
        1.3.2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
    1.4 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
第2章 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2.1 三星成为韩国国家品牌形象代言人
    2.2 世界的可口可乐
    2.3 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第3章 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3.1 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3.3 中国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成功案例
        3.3.1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之星——华为
        3.3.2 企业外交官——阿里巴巴的公共外交之路
        3.3.3 时代的弄潮儿——字节跳动
第4章 以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公共外交策略
    4.1 加强政企互动塑造品牌形象
    4.2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
    4.3 优化传播途径引导品牌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现状
        2.1.1 高铁研究现状
        2.1.2 竞争优势研究现状
        2.1.3 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化及分类
    2.2 研究方法
        2.2.1 溯因推理
        2.2.2 AHP-SWOT
        2.2.3 演化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高铁项目的竞争优势识别
    3.1 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定义
    3.2 国际高铁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溯因识别
        3.2.1 国际高铁竞争优势影响因素识别
        3.2.2 国际高铁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类
    3.3 问卷基本情况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回收
        3.3.3 问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高铁市场进入评价模型
    4.1 国际高铁市场地区性结构分析
        4.1.1 国际高铁项目市场环境
        4.1.2 国际高铁项目竞争参与者
    4.2 中国高铁国际市场进入AHP-SWOT评价模型——以泰国为例
        4.2.1 中国国际高铁项目的SWOT分析
        4.2.2 中国国际高铁项目AHP定量分析
        4.2.3 国际高铁市场中国竞争位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5.1 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的形成
        5.1.1 项目竞争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及东道国环境
        5.1.2 国际工程联营体类型与竞争优势影响
        5.1.3 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的形成
    5.2 国际高铁联营体瞬时竞争优势模型
        5.2.1 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
        5.2.2 联营体竞争优势收益模型
    5.3 国际高铁联营体投标演化博弈模型
        5.3.1 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
        5.3.2 演化博弈模型
        5.3.3 演化稳定性分析
    5.4 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评价
        5.4.1 国际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模型概述
        5.4.2 国际高铁项目竞争优势最优策略
    5.5 泰国高铁项目仿真算例分析
        5.5.1 仿真对象的选择
        5.5.2 数据假设
        5.5.3 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竞争优势策略体系
    6.1 国际工程项目投标策略发展
    6.2 中国高铁项目竞争优势策略体系
        6.2.1 国际高铁市场进入策略
        6.2.2 国际高铁项目竞争优势最优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4)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的写作方案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阶段划分
    第一节 1992-1999 年探索中前进的阶段
    第二节 2000-2009 年快速增长的扩张阶段
    第三节 2010-2015 年有升有降的调整阶段
第二章 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的重大成果
    第一节 俄罗斯和韩国在油气领域合作成果
        一、油气领域开发的背景分析
        二、俄罗斯和韩国间的油气合作概述
        三、俄罗斯-朝鲜-韩国间油气管道工程
    第二节 俄罗斯和韩国在铁路运输合作成果
        一、铁路运输领域合作的背景分析
        二、俄罗斯和韩国铁路运输合作概述
    第三节 俄罗斯和韩国在其它领域的合作成果
        一、在渔业开发领域的合作
        二、在汽车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合作
        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
        四、在军工贸易领域的合作
第三章 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第一节 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特点
        一、俄韩经贸合作互补性强
        二、俄韩经贸合作地域性强
        三、俄韩经贸合作波动性较强
    第二节 阻碍两国间经贸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半岛的安全因素制约
        二、其他国家在经贸合作上的竞争
        三、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因素制约
第四章 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视角下俄韩经贸合作前景
        一、经贸合作给韩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经贸合作给俄罗斯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俄罗斯和韩国经贸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未来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带来的的挑战
        二、俄罗斯和韩国国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新型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新型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1纳米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2 炭基复合材料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3 膨胀石墨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4 活性炭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2 新型碳材料产业的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纳米碳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2 国外碳基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3 国外膨胀石墨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4 国外活性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 新型碳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概述
    3.2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3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4 我国膨胀石墨产业发展现状
    3.5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现状
4 发展我国新型碳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主要问题
    4.1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2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存在问题
    4.3我国膨胀石墨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4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5 推动我国新型碳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建议
    5.2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发展建议
    5.3 我国膨胀石墨领域发展建议
    5.4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建议

(6)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机理研究 ——基于联想、韩国三星、华为的跨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逻辑框架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2.2 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2.3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
    2.4 创新耦合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企业的选择及资料收集的信度与效度
        3.1.1 案例企业的选择依据
        3.1.2 样本企业资料收集途径
    3.2 案例与数据分析方法
        3.2.1 功效函数
        3.2.2 耦合度函数
        3.2.3 层次分析法
4 数据分析过程
    4.1 编码数据的来源
    4.2 资料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
    4.3 基于扎根理论的韩国三星案例分析
    4.4 基于扎根理论的华为公司案例分析
    4.5 基于扎根理的联想集团案例分析
    4.6 韩国三星、华为和联想主轴式译码分析和选择式译码分析
        4.6.1 韩国三星与联想、华为的主轴式译码分析
        4.6.2 韩国三星、华为和联想选择式译码分析
5 案例企业创新耦合度指标体系权重及评价
    5.1 建立耦合度指标体系及确定各指标权重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步骤
    5.3 问卷调查
        5.3.1 问卷调查的设计(见附录)、发放与回收
        5.3.2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结果
6 扎根分析的结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机理
    6.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机理解析
    6.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要素分析
    6.3 提高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耦合度的建议
7 总结与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金砖国家”概念的由来
        1.1.2 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3 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与框架
第2章 信息产业的基本理论
    2.1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理论概述
        2.1.1 产业的定义
        2.1.2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理论概述
    2.2 信息产业的概念
        2.2.1 国外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2.2.2 我国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2.2.3 信息产业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3.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实质
    3.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进
        3.2.1 比较优势理论
        3.2.2 要素禀赋理论
        3.2.3 需求相似论
        3.2.4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
    4.1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4.1.1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4.1.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1.3 德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1.4 韩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2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4.3 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砖五国”的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1 “金砖五国”经济发展概况
        5.1.1 巴西经济发展概况
        5.1.2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5.1.3 印度经济发展概况
        5.1.4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5.1.5 南非经济发展概况
    5.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1 巴西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2 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3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4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5 南非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7.1 基本条件比较
    7.2 人力资源比较
    7.3 基础设施比较
    7.4 资金因素比较
    7.5 环境因素比较
    7.6 技术因素比较
    7.7 创新因素比较
    7.8 综合得分测算和度量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8.1 巴西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2 俄罗斯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3 印度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4 中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5 南非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6 综合评价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比
    9.1 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9.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启示
    10.1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政策及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10.2 储备人才是信息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前提
    10.3 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10.4 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10.5 重视信息产品普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10.6 整合资源建立优势产业集群
    10.7 完善相关产业链体系,开展国际化经营并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10.8 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10.9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0.10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浅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问题——兼论山东半岛构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的战略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二、“东北亚经济区”的日本电子信息企业集群仍然是我国电子信息化的最大威胁
    1.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格局与知识产权竞争态势
    2. 来自日本产业集群的竞争威胁
三、“东北亚经济区”的韩国企业集群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二大竞争伙伴
四、我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分析与对策
    2. 历史经验给予的启示与应对策略

(9)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1.1 本文研究的问题
        1.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1.3 主要创新
        1.1.4 研究意义
        1.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本文结构
        1.2.1 逻辑结构
        1.2.2 章节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
        2.1.1 引言
        2.1.2 技术的“知识属性”与技术外溢
        2.1.3 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起源
        2.1.4 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发展
        2.1.5 理论评析
    第二节 吸收能力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
        2.2.1 引言
        2.2.2 吸收能力理论的提出
        2.2.3 吸收能力理论的发展
        2.2.4 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分析
        2.2.5 小结
    第三节 “战略资产”寻求理论分析
        2.3.1 引言
        2.3.2 “战略资产”寻求理论
        2.3.3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逆向研发资金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
        3.1.1 引言
        3.1.2 理论模型
        3.1.3 待检验结论
        3.1.4 实证检验
        3.1.5 小结
    第二节 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
        3.2.1 引言
        3.2.2 理论模型
        3.2.3 待检验结论
        3.2.4 实证检验
        3.2.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4.1.1 引言
        4.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4.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及对主要经济体投资情况
        4.1.4 小结
    第二节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的获取---企业层面的案例分析
        4.2.1 引言
        4.2.2 初步的分析
        4.2.3 深入的案例分析
        4.2.4 小结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国家层面的实证分析
        4.3.1 引言
        4.3.2 逆向研发资金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
        4.3.3 逆向人力资本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
        4.3.4 小结
        4.3.5 与第三章实证结论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5.1.1 本文对理论的深入和发展
        5.1.2 本文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及发现
    第二节 政策建议
        5.2.1 调整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引导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
        5.2.2 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5.2.3 充分利用国内的研发积累及人力资本,培养自身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电子行业生产一体化源头企业战略研究 ——以T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战略管理
    2.3 生产一体化
    2.4 风险管理
    2.5 战略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第三章 三星集团战略模式分析
    3.1 三星集团发展史
    3.2 三星集团战略模式
第四章 电子行业分集团战略模式 TS 战略规划
    4.1 发展战略及战略多方体现
    4.2 TS 公司营销风险分析
    4.3 产品定位及发展导向
    4.4 客户需求分析
    4.5 影响客户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TS 公司战略规划下市场发展策略
    5.1 企业市场定位范围
    5.2 市场开发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5.3 全面实施 TRM
    5.4 其他策略应用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本文实施内容
    6.2 创新形成果及效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韩国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学习全球专利计量分析[J]. 吕璐成,张博,王燕鹏,赵亚娟,钱力,厉曈曈. 科学观察, 2021(02)
  • [2]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3]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高铁项目瞬时竞争优势评价研究[D]. 毕慕超. 东南大学, 2018(05)
  • [4]东北亚安全框架下俄罗斯与韩国经贸合作分析[D]. 葛喜仲. 外交学院, 2017(11)
  • [5]新型碳材料[J]. 李贺军,张守阳. 新型工业化, 2016(01)
  • [6]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机理研究 ——基于联想、韩国三星、华为的跨案例分析[D]. 葛志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5(12)
  • [7]“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冷昕. 吉林大学, 2014(09)
  • [8]浅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问题——兼论山东半岛构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的战略决策[J].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组. 科技促进发展, 2013(01)
  • [9]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D]. 崔昊. 南开大学, 2012(07)
  • [10]电子行业生产一体化源头企业战略研究 ——以TS公司为例[D]. 王娜. 天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关于三星电子俄罗斯研究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